“啊”字在具体语境对语义的作用中的念法

中国语境下的文化与法治文化概念
14:52:20&&&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评论: 点击:
二、法治文化概念的三个层面
从文化角度看,法治文化是以&法治&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从法治角度看,法治文化是以&文化&为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的一种法律统治形态。两个角度相辅相成、殊途同归。所谓法治(Rule of Law),是指具有至高权威和平等对待的良法善治。在理念层面上,法治主要是指统治和管理国家的一整套理论、思想、价值、意识和学说;在制度层面上,法治主要是指在法律基础上建立或形成的概括了法律原则、法律程序和法律规范的各种制度设施;在运作层面上,法治主要指法律秩序和法律实现的过程及状态。从深层次来看,法治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法治应当是由普遍性和特殊性所包容的连续体,是道德判断与普遍规范约束的结合&&法治的意义在于它是各种制度、文化和普通公民的信念体系的一个属性。这里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关于&法治是一种文化&的观念。&因为,&法治的含义不只是建立一套机构制度,也不只是制定一部宪法一套法律。法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许是一个国家文化中体现的法治精神。因此,要理解法治在一个国家里的意义,要有效发挥法治运作的价值和规范功能,最重要的是文化。&([美]詹姆斯&L.吉布森,[南非]阿曼达&古斯:《新生的南非民主政体对法治的支持》,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组织编译并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年5月,15&2期,第38~39页)
基于对文化和法治的一般理解,可以把法治文化作出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界定。广义地讲,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中由法治价值、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法治理论、法治意识等精神文明成果,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治措施等制度文明成果,以及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法治状态;狭义地讲,法治文化是关于法治精神文明成果和法治行为方式相统一的文化现象和法治状态。
广义的法治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作为精神文明成果的法治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关于法律的理论学说。包括什么是法律(如认为法律是国家意志,是自然法则,是正义理性,是神或统治阶级的意志,是规范规则体系,是具体行动行为,是政治统治工具手段,等等)、法律本质、法律功能、法律关系、法律来源以及法律与国家、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法律与宗教、法律与政党、法律与经济、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法律与文化等的关系。
2.关于法治的原则。例如,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示的法治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未经审判不为罪,法律不得溯及既往;未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所未列举的权利应为人民保留;国家机关不得行使法律所未授予的职权;司法独立;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任何法律、法令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国家机关之间应严格实行分权。美国法学家朗&富勒(Lon L. Fuller)把道德和法律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法治的八项原则:法律的普遍性(法律应当具有普遍性),法律应当公布,法律应当具有明确性,法律应当具有稳定性,法不得溯及既往,应当避免法律中的矛盾,法律不应要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官方行为应与公布的法律保持一致。
3.关于法治的价值。包括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公平、正义、秩序、安全、和谐、宪政等等。正如法律有&善法&与&恶法&之分一样,法治所凭借之&法&当然也不会例外。依据什么样的法律进行统治,是法治文化必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不能设想根据任何法律进行的统治都是正义的、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德国人民在第三帝国时期也许曾处于法律制度统治下,然而,这是一种很多德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认为在许多方面令人憎恶的法律。&(《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791页)前南非推行种族隔离而适用未经审判即定罪的一些条款,都是以法治的名义进行的。我国&文化大革命&时发生的许多暴行,则是依据臭名昭著的&公安六条&施行的。历史一再证明,法治既可以正向价值为取向,充分维护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正义和宪政,保障人民福祉的实现,也可以负向价值为归依,把法律变成推行专制、人治、维护特权和私有制度的工具,甚至成为实行法西斯专政的手段。因此,实行法治、建立法治国家,必须有理性的价值导向,而理念层面的法治所要解决的,正是法治价值的合理选择与定位问题。
&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度、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民从事法律文化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习惯。&&百度,百科名片:法律文化,日访问)两者间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法治文化具有显著的否定人治、倡导民主、保障人权、制约权力、维护自由平等的价值特征;而法律文化则是一个并无明显价值判断的中性概念。人类社会有法律就有法律文化现象,它只是表明了法律文化与道德文化、习俗文化等其他规范性文化现象的不同,既不必然地表达出与人治文化、专制文化等现象的本质区别,也不必然地表达出与人权文化、平等理念、法治原则、分权制衡等价值的内在联系。
4.关于法治的认知。诸如罪有应得、杀人偿命、信守契约、借债还钱,不杀人放火、不抢劫盗窃、不坑蒙拐骗、不欺行霸市、不缺斤少两等。这是社会成员基于社会道德、宗教规训、传统习俗等而对法律、法律价值、法治以及守法、违法、犯罪、惩罚等法律行为规范及其后果的原始认识和朴素理解,是一个国家法治文化最广泛、最普遍、最原生态的社会道义基础,在法治文化建设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基础地位。
二是作为制度文明成果的法治文化。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法律程序、法治机制等,是法治文化的基本制度载体和重要存在方式,是作为精神文明成果的法治文化得以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制度平台和重要保障。作为制度文明成果的法治文化,主要包括宪法制度、立法制度、执法制度、司法制度、法律监督制度、守法制度,以及法律体系、法律部门、法律规范、法律条文、司法判例、法律解释等。例如,西方国家通常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权制衡的&三权分立&制度,我国则实行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如,我国法律体系分为宪法与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部门;西方大陆法系国家主要划分为公法、私法、社会法、经济法等领域。在英美法系国家,不成文的判例法是主要法律形式,而在大陆法系国家成文法是主要法律形式等。
三是作为社会行为方式的法治文化。如果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那么,法治的实现在于信仰。对社会而言,法治不仅是主流价值和理论观念,也不仅是制度规范和司法机器,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社会信仰、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作为社会行为方式的法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对待法治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如对于一般社会成员来说,他们为什么要守法?守法是自觉自愿行为还是被迫行为?自觉守法或者被迫守法的文化机理和原因是什么?违法犯罪的原因、条件、主客观因素是什么?对于公职人员来说,他们为什么要依法执政、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什么必须依法办事?为什么不能滥用公权力,不能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徇私舞弊、司法腐败、卖官鬻爵?他们为什么会发生选择性执法、执法不作为或者乱作为?对于公司、企业、商人等来说,他们为什么必须依法经营、诚实信用、平等竞争、公平交易、依法纳税?为什么会发生缺斤少两、制假贩假、偷税漏税、合同诈骗、走私骗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所有这些行为方式和社会现象,都与法治文化的有无、真假、多少、强弱等有关。尤其需要追问的是,在什么条件下法治才能被人们所真正信仰,才会内化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才能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文化传统的社会中生根开花结果&&?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钱穆:《文化学大义》,(台北)台湾中正书局印行,1981年,第3页)
作为精神文明成果的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思想、灵魂和理论先导,它引领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方向,决定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性质和特点,作用于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速度和质量,正所谓&法治文化有多远,法治建设就能走多远&。但是,对于一个历史上缺少民主法治传统的国家而言,作为精神文明成果的法治文化的真正形成,既需要长期的民主政治文化积淀、法治思想启蒙、法律知识传播和法制宣传教育,也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土壤,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渐进、艰苦曲折和进退交织的历史过程。
作为制度文明成果的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建设的主干、平台和躯体,它支撑着法治文化的摩天大厦,构建起法治帝国的国家机器,带动着法治精神文明和社会法治行为向前发展。相对于精神文明和社会行为方式的法治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渐进性而言,制度文明的法治文化建设在一定条件下则具有较强的构建性,可以通过革命、变法、改革或其他人为方式加快实现。因此,对于一个要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赶超型发展中国家而言,高度重视并把法治的制度建设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点,大力发展制度文明的法治文化,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是激进主义法治文化发展模式的一条重要路径。
作为社会行为方式的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和实现形式,它把法治思想理论的指引和法律制度规范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社会成员,把法治文化的价值追求和秩序构建实践于每一种法律关系,把纸面的法律变成为生活中的法律和行动,从而切实具体地推动着法治文明的进步。然而,一个人口众多、封建文化影响深刻、市场经济落后、理性文化缺失、民主政治欠发达的国家,要把先进文明的法治文化思想付诸自觉行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必然是一个长期、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除上述之外,对于法治文化,还可以从主体、载体、历史等维度来理解其丰富内涵。
1.法治文化的主体:人&&个人、群体(如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老年人、青少年、消费者、残疾人、妇女、军人等)、民族、人民;机构&&执政党机关、参政党机关、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法律监督机关、武装力量机关等等;单位&&工厂、公司等企业单位,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法治文化的主体归根结底是人,是以人为中心、由人所创造、为人所支配、被人所享有的文化,是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文化。
2.法治文化的载体:直接载体,如法律文本、法院、法庭、法官、检察官、律师、警察、法袍(&穿上法袍,有一种职业上的尊严感&&身穿法袍,承担的是&上帝&的角色,辨明是非,判断罪错,施以制裁,加以刑罚,掌握他人之生命自由,评定争议的财产归属,其功能虽在判断,意义却非同凡响。&张建伟:《法律文化视野里的法庭衣着》,日《人民法院报》)、法槌、法律文书、监狱、囚犯等;间接载体,如广播、电影、电视、戏曲、曲艺等文化艺术作品,报刊、书籍、网络、电话、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出版社、书店等。法治文化的载体是当下法治文化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和形式,它多种多样,不断变化发展,使抽象的法治精神、法治灵魂、法治理念等具象化、显性化、现实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现实存在。
3.法治文化的历史:所有与法律有关的历史遗存、事件和故事等,都可能成为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法治文化。例如,我国历史上留下来的图腾、宗庙、祠堂、县衙、县太爷、诉状、师爷、惊堂木、刑具、刑罚(如十恶不赦、五马分尸、凌迟、斩立决等)、法律文书如判词、牢房、卖身契、法律典籍(如秦朝《田律》、汉朝《九章律》、《魏律》、《晋律》、《北齐律》、《隋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等)、历史事件(如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等)、历史故事(如窦娥冤、杨乃武与小白菜、铡美案等)等等。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
海立方网声明:本网站发布的信息,部分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海立方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第六届全球华人企业家论坛于日在...行政法概念的语境化阐述――兼论美国行政法概念的沿革及其我国行政法的时代任务(4)
&来源:&【读书人网():综合教育门户网站】
[内容提要] 概念是特定语境的产物,也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确切理解。行政法的概念就极具语境化的特征。本文
  本篇论文是由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15] 同上 p35 [16] Walter Gellhorn Federal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John Hopkins 1941 p25 [17] Peter Woll Administrative Law :the Informal Proce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8] 王名扬 《美国行政法》 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年版 p57 [19] 伯纳德?施瓦茨 《行政法》 徐炳译 群众出版社 1986年版 p3 [20] Phillip?J?Cooper Public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2nd edition Prentice Hall
[21] Richard ?J?Pierce Administrative Law and Process The Foundation Press 1985 p42 [22] Kenneth Culp Davis Administrative Law Text West Publishing Co. 1972 p91 [23] 城仲模 《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二)》 三民书局 1997年版 p39 [24] 同上引Kenneth Culp Davis 书 p107 [25]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上卷)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p134 [26] 季卫东 《程序比较论》 《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一期 [27] 舒国滢 《时间结构中的法律》 引自《在法律的边缘》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p75
(作者:3COME文档频道 编辑:kind887)
本文网址:
关于的文章鼎城政法网 -
====选择友情链接====
常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中国法治在线新闻网
法制网-湖南频道
鼎城新闻网
鼎城区政府门户网站
平安常德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语境下的司法公正实现路径探讨
作者:zhanglm93 时间: 阅读:<font color="#FF次
双击自动滚屏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语境下
的司法公正实现路径探讨
鼎城法院 王芳
一个国家的法治事业总是离不开特定的法治理念指引,我国正处于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之中程中,科学系统的法治理念是保障我国法治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司法公正作为社会公正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追求和终极价值目标,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司法不公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如何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正确指引下,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实现司法公正的路径成为我们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司法公正的契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依法治国、依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充分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①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要求在法律活动中必须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司法和执法都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他们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执法具有主动性,司法具有被动性,他们是法治大背景下的两种活动的不同追求,执法为民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而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具体内容;公平正义与司法公正具有统一性。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司法公正是公平正义理念在司法领域的体现,司法的公正是在社会公平正义的指导下实现的;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司法公正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内容,是我国当前工作大局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最终实现也是为了服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工作大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司法公正是我国执政党在司法领域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党的领导是司法公正实现的根本保证。
&&& 二、司法公正的内涵及面临的困境
&& (一)司法公正的内涵
&&& 司法是保障法律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关系着社会正义的实现,因此公正是司法的生命之源,司法公正也是公平正义原则在司法领域的具体要求。它是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都要坚持公平正义,以此保障司法活动的良性运作,其内在地包含着程序的公平和实体的公正。
&&& 司法公正主要是针对司法人员的司法实践活动而言的。诉讼活动的当事人,他们虽参与到案件的个案中,但没有普遍的参与权,因此并不能成为司法公正的主体,司法公正主要地是靠法院的审判活动和检察院的监督活动来实现的,人民群众是司法公正的最终受益者。
&&&&& (二)司法公正面临的困境
&&& 司法一直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伴随改革开放,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法治建设得到完善,司法改革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司法改革就处于基本停滞阶段,一些与法治相悖的现象和理念在不断地侵蚀着司法。
&&& 1、司法的行政化。在古代,我国司法和行政是合二为一的,在现代,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涉。但是在具体案件中,司法工作却常常受到行政的制约。尤其是在行政诉讼中表现尤为如此。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是立法权居首,行政权则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司法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孟德斯鸠说过“如果司法权不同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力量。”②在我国现代社会虽然建立了有别于行政机关的专门司法机关,但在实践中,行政干涉司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司法的去行政化已经成为当今司法改革的重要方向。
&&& 2、司法的地方化。所谓司法地方化就是指司法权的行使与地方利益直接相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具体的案件中,由于自身人事及经费等利益,而不得不受地方党政机关或利益团体的影响。究其历史原因在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法制的不健全,导致地方党政领导具体审批案件的现象,导致了一些与司法公正相背离的现象发生。司法与地方的相对分离也已经成为司法改革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
&&& 3、民意的不当干预。在各个国家,民众都是司法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我们今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充分体现了司法对民意的尊重和对民众利益的维护。但是,我们透过药家鑫案、唐慧案,不能忽视民意对司法审判的过多干涉。药家鑫案在受害人家属的炒作下,司法没有沿着本身的公正的原则坚持前行,药家鑫一审判决被判处了死刑,上诉后没有悬念,二审维持一审判决,最终药家鑫被执行了死刑立即执行。另外,涉法涉诉信访总量持续高位运转,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等问题突出,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公信力。最近,最高法确认未核准唐慧案两名被告人的死刑,案件发回湖南省高院重新审理,表现出了司法对理性的回归。
&&& 4、传媒监督的滥用。在现代法治国家,传媒监督是监督司法机关的一种有效手段,但随着传媒力量对司法活动监督力度的加强,出现了传媒介入审判的现象。司法工作本身是一种高度职业化的工作,必须由专门机关和专业的法律人员进行,传媒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民意,其合理性分析应该与司法的公正审判相区别,司法的地位决定了它必然是法治社会中保障法律公正实施的最有效的手段。
&&& 5、能动司法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与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能动司法的提出的确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但是它只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司法策略,在当时来说,能动司法对于维护当事人利益,减缓金融危机冲击,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司法权不是行政权,中立是其必须坚守的原则,法官主动出击,将有可能偏离司法公正、司法独立的方向,毕竟对于司法公正这个最终目标来说,能动司法只能是手段与方法。
&&& 6、司法腐败的侵蚀。“打官司就是打关系”、“吃完被告吃原告”这些对司法工作的负面评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司法腐败的严重性,近年来媒体的一些负面报道也使我们不得不重视法官队伍的相关腐败问题,破坏了法律的权威、司法的公信力,在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司法腐败现象无法得到遏制,司法公正的实现将无法使人信服。
&&&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的司法公正实现路径
&& (一)提高司法主体的法治素质
&&& 司法的特点决定了公正是司法的生命,法官的素质决定了司法公正的生命质量。但是,我国现在司法队伍的绝大部分构成人员是1979年以后进入到司法机关工作的,从司法队伍组成来源看,主要来源于法律专业或非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社会招考途径进入司法机关人员。造成了法官队伍素质的参差不齐,因此对于司法主体法治理念的培养至关重要。必须要以正确的理念区指导他们的司法实践,使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独立司法的理念真正贯彻在司法实践中。在正确的法治理念的指导下,使司法主体逐渐形成正确的法律信仰,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样在此基础上的专业素养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
&&& 提高司法者自身素养和专业素质,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生动力。牢固树立正确的办案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法官在具体案件中的主导性地位;要加强司法主体业务知识的学习。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觉醒,当事人上诉、申诉、上访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果法官自身知识累积不够,在面对复杂案件时将束手无策;另外,法官还要注意自身作风建设,努力树立法官的良好社会形象。
&& (二)坚持司法实践中的司法独立
1、防止民意的过分干预&&
我国司法实践历来重视对民众的认可。“马锡五审判方式”、“最美法官”等反映出我国司法对民众意愿的尊重和对民众认可的追求。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民众的呼声不等于司法公正。民众可以通过司法监督让枉法裁判者得到遏制,但是也可能过度干预司法,最终走向公正的反面。司法公正与所谓民意的博弈常常让司法公正陷入两难境地。在肯定民意对司法公正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影响独立审判的局限性,唐慧案、药家鑫案都能看到民意对司法独立的影响。
&&& 司法实践中,民众意愿对司法独立的影响往往没有度的衡量,一个普通案件经过高调宣传炒作后会迅速发酵,短时间就会成为一件万人瞩目的案件,这对于对司法工作者来说产生了不小的压力,必将影响到公正审判。“相似案件相同处理”应成为案件处理的重要原则,不能因为民意出现摇摆或是置法律于不顾,违背司法的独立性。一味顺应民意,损害的是司法公正,民众最终利益也会受到损害。
&&& 2、正确引导传媒监督
&&& 传媒权力被西方国家称为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被并列为第四种权力,但传媒不是一种国家权力,它只是把信息有选择性地传播出去的一种工具。传媒的报道引发舆论海啸后,司法工作者不得不采取行动满足人们的意愿,争取得到民众的支持,并平息公众的非理性情绪。实则传媒报道的真正力量来源于引起一些重要人物的关注,使原本棘手事情变得容易解决。这就使有些普通的案子经过媒体炒作后使真相淹没在失去理性的群情激愤中。比如在一些涉及国家安全机密和商业秘密的案件中,传媒猜测性的报道对公共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对还没有审批的案件进行臆想的判断,误导舆论;对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或案件当事人进行不实报道,对相关人员名誉造成损伤。
&& (三)改革司法体制
&&& 我国司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司法行政化现象,司法在财政、人事等方面受制于地方,司法的独立性被限制,也影响着司法的公正。其次,地方保护主义也是必须推进司法改革的重要方面。不可否认,各地方权力机关在司法权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说,地方权力来自于国家权力,司法权是来源于国家主权。在司法改革中,树立司法国家化观念是符合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对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政策导向。在东、中、西部选择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围绕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就这4项改革先行试点,这些举措都是为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积累经验。&&
&&& (四)强化司法腐败的监督
&&& 司法腐败也是严重影响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在司法实践中,为防止司法腐败,必须对司法进行监督,但是监督不是民意和传媒的恣意介入。“司法公开”“法院开放日”是防止司法腐败、促进公正廉洁司法的防腐剂。司法公开应体现在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首先,在任何审判活动中都要坚持公开审判原则,对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案件也要做到公开宣判,保障对裁判结果进行监督。其次,加大对庭审网上直播和裁判文书上网工作,让整个审判流程都能清晰地展现在民众面前。同时对使法官活动也要全方位监督,严格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防止法官徇私枉法,以审务公开保障群众对司法过程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司法公开是提高审判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司法活动的独立性、公开性的必然选择。
&&& (五)高度重视程序公正
&&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两个重要方面,程序公正是保障实体公正的前提和基础,遵循正当程序对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法治建设中,我们发现诉讼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实体法律的实际效果。
&&& 为坚持程序公正,我国颁布了与各部门相应的程序法。正当程序可以使法官始终遵循着理性的程序进行司法行为,保障司法行为能有必须遵循的模式,可以限制权力行使者的恣意,提高裁判结果的可预见性。在正当法律程序中,当事人双方有权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讼请求,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法官在听取各方意见后,居中裁判,做出公正的判决结果,这些程序的设计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司法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但是正当的法律程序理念不是盲目推崇英美国家的程序优先,而是要尽量减少“重实体、轻程序”的弊端,使我国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完美契合,最终实现司法公正的追求。
①【法】孟德斯鸠著:《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②谭英、冯杏华:《中国能动司法的内涵分析及制度构建》,载《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
<font color="#07-2008 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委政法委员会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主办: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鼎城区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电话:9(传真) 地址:鼎城区委院内 电子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语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