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识点问题

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物理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教材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规律、基本的物理实验和简单的理论知识组成的。大纲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有一定限度,要求培养学生有一定的理解、推理、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实验操作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该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劳而功半”,同样对于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藏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聪明、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主观能动性较差,针对这些无论是教授者,还是被教授者都应有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作为老师找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下面就我个人经验,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常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教材分析不透彻&
教材是教学的第一工具,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完全可以流利地阅读它,教师如果只是“背课”而不是“备课”则学生大部分无法理解概念和规律中描述的一切,这就需要教师从教材中挖掘出问题中的关键词或字,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简单的问题下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抓住重点,设法突破,最后又以例题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分析基本问题。例如: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这个定律中要让学生弄清(1)什么是一切?(2)没受力是什么意思?(3)什么是保持?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能让学生真正明白,所有存在的物质为“一切”,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不受力,“保持”既不变,从而理解为什么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而力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原因。这一基础的牢固不仅为下一节的惯性,也为高中的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有的教师这一节的内容不足二十分钟就可完成,学生对定律的内容也可以背诵,然而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如何解决,这就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懂得定律的内涵,更无从谈到运用。
因此,教师只有先把教材分析透彻后,才能充分地发挥教材的优点,克服不足,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处理教材,打开思路,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验的作用没得到发挥
所有学物理的人都知道,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教材两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共四十七个,从数量上也可看出其重要性,它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有力证明,也是教学的必要手段,因为初中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实践经历更是匮乏,对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实验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点,让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亲自获得具体的直接的经验,得到清晰的感性认识,以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概括成为理性的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并能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
例如:在大气压这一节中提出“液体的沸点会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虽然高原的学生都知道用高压锅煮饭饭更容易熟这一现象,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可以用实验来演示:用一圆底烧瓶装一大半的水将它烧至沸腾,然后停止加热,用瓶塞塞紧,过几秒钟后,将瓶倒过来用冷水淋在瓶底,会发现水又重新沸腾。这个实验非常生动,它将我们平常无法看见的一些现象,精彩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试想一下还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
当然,就各校的具体情况而言,每一个实验都做有一定的难度,但大多数不做,这一定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在教学中我们不停地告诉学生,物理中的知识是能够运用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然而没有联系实际的东西来证明,这就显得有些难以自圆其说。学习的最好帮手是兴趣,实验则正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首先用智慧的眼光,灵巧的双手,最终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知识就是创造”这一道理。
三、课后习题无法升华
做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是为了通过具体的分析、推理、解答过程,形成熟练的技巧,增长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教师在此过程中,若能不用“题海战”,而是将课后的习题加以变通,或改变其提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抓住本质与不变的量,让理论知识在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联系实际进行补充说明,学生会更容易明白解题的真正意义。
&&&&&&例如:在浮力这一节有一道课后习题,“一个物体重1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0.87N,求浮力是多大?这道题可以求完浮力后引导学生求体积(浸没时,物体的体积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再求物体的质量和密度,从而知道测物体密度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种,在没有天平和量筒的情况下,有一个弹簧秤也可以达到其目的的。
&&&&&&这样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利用有限的事物去达到无限的可能。当然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必须对教材要熟悉,对每个知识点要理解透彻,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习题的升华和精练,可以以一当十,体现出运用知识的基本而广泛,解题方法的灵活多变而不呆板,从而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其难度又适合本地学生,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四、小制作和小实验的空白
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际,动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方法,它注重学生的个性,使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就以现状分析,开展这两小活动几乎是一片空白。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让学生在动手中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在这种活动中有一部分好动的学生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小天地,并能看到自己的成功,享受知识带来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八年级电路中有小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楼梯开关的电路,要求上楼下楼都能控制这一盏灯,还要注意不得出现一般的故障(短路)。实践证明只有将串、并联真正学懂的学生才有能力设计出来,这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也为教师发现问题提供机会。十章电与磁课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电铃,这个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电与磁的联系,还能让电与磁的联系为生活和生产服务。
在这些动手操作中,有的学生生平第一次开始使用手钳、钉锤、锉刀,边学边干,不成功时学会了自己找问题,并动脑想办法排除困难,相信当电铃响起时,它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这些好帮手我们为什么不去利用呢?&
总之,教学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项双边活动,教师应首先从自身上找不足,然后再通过了解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学习特点,真正让他们学会学习。江泽民就曾说过:“学校教育必竟是有限的,而人才的最终成长是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培养人才不是培养他们会记忆书本的内容,而是成为未来的赢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物理学十大难题(未解决)都有哪些?
1.表达物理世界特征的所有(可测量的)无量纲参数原则上是否都可以推算,或者是否存在一些仅仅取决于历史或量子力学偶发事件,因而也是无法推算的参数?
爱因斯坦的表述更为清楚:上帝在创造宇宙时是否有选择?想象上帝坐在控制台前,准备引发宇宙大爆炸.“我该把光速定在多少”?“我该让这种名叫电子的小点带多少电荷”?“我该把普朗克常数--即决定量子大小的参数--的数值定在多大”?他是不是为了赶时间而胡乱抓来几个数字?抑或这些数值必须如此,因为其中深藏着某种逻辑?
2. 量子引力如何帮助解释宇宙起源?
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是标准模型和广义相对论.前者利用量子力学来描述亚原子粒子以及它们所服从的作用力,而后者是有关引力的理论.很久以来,物理学家希望合二为一,得到一种“万物至理”--即量子引力论,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宇宙,包括宇宙是如何随着大爆炸自然地诞生的.实现这种融合的首要候选理论是超弦理论,或者叫M理论--这是其名称的最新“升级版”,M代表“魔法”、“神秘”或“所有理论之母”.
3. 质子的寿命有多长,如何来理解?
以前人们认为质子与中子不同,它永远不会分裂成更小的颗粒.这曾被当成真理.然而在70年代,理论物理学家认识到,他们提出的各种可能成为“大一统理论”--该理论把除引力外的所有作用力汇于一炉--的理论暗示:质子必须是不稳定的.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质子是会分裂的.
办法是捕捉到正在死去的质子.许多年来,实验人员一直在地下实验室中密切注视大型的水槽,等待着原子内部质子的死去.但迄今为止质子的死亡率是零,这意味着要么质子十分稳定,要么它们的寿命很长--估计在10亿亿亿亿年以上.
4. 自然界是超对称的吗?如果是,超对称性是如何破灭的?
许多物理学家认为,把包括引力在内的所有作用力统一成为单一的理论要求证明两种差异极大的粒子实际上存在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超对称现象.第一种粒子是费密子,可以把它们粗略地说成是物质的基本组件,就像质子、电子和中子一样.它们聚集在一起组成物质.另一种粒子是玻色子,它们是传递作用力的粒子,类似于传递光的光子.在超对称的条件下,每一个费密子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玻色子,反之亦然.
物理学家有杜撰古怪名字的冲动,他们把所谓的超级对称粒子称为“sparticle”.但由于在自然界中还没有观察到sparticle,物理学家还需要解释这种对称性“破灭”的原因:随着宇宙冷却并凝结成现在的这种不对称状态,在其诞生之际所存在的数学上的完美被打破了.
5. 为什么宇宙表现为一个时间维数和三个空间维数?
这只是因为还没有想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答案,只是因为除了上下、左右、前后,人们无法想像在更多的方向上运动.这并不意味着宇宙原本就是这样的.实际上,根据超弦理论,肯定还存在着另外六个维数,每一维都呈卷曲状,十分微小,因而无法察觉.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只有这三个维数是伸展开来的,留给我们这个相对幽闭恐怖的空间呢?
6. 为什么宇宙常数有它自身的数值?它是否为零,是否真正恒定?
直到最近,宇宙学家仍然认为宇宙是以一个稳定的速度在膨胀.但最近的观察发现,宇宙可能膨胀得越来越快.人们用一个叫宇宙常数的数字来描述这种轻微的加速.这个常数是否如人们早期所认为的是零,或者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值,物理学家现在还无法做出解释.根据一些基本计算,这个常数应该很大--是我们观测结果的大约10到122倍.换句话说,宇宙应该以跳跃般的速度在膨胀.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肯定有什么机制在压制这种作用.如果宇宙真是超对称性的,那宇宙常数就该被完全抵消掉.但这种对称性--如果确实存在的话--看来已经破灭.如果这个常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话,那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7. M理论的基本自由度(M理论的低能极限是11维的超引力,它包含5种相容的超弦理论)是多少?这一理论理否真实地描述了自然?
多年来,超弦理论最大的弱点是它有5个不同的版本.到底哪一个--如果有的话--描述了宇宙?反对这一理论的人最近已经接受了被称为M理论的最主要的11维理论框架.但情况却因此变得更加复杂.
在M理论前,所有的亚原子粒子都被说成是由微小的超弦组成的.M理论给组成亚原子的物质谱加了一种叫做“膜”(brane)的更为神秘的物质,它就像生理学上的膜一样,但最多有9个维数度.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更基本的物质组成单位,是膜组成了弦还是刚好相反?或者另外存在着一些更基本的物质单位,只是人们没有想到罢了?最后,这两种东西中是否有一种确实存在,或者M理论仅仅是一种迷人的大脑游戏?
8. 黑洞信息悖论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根据量子理论,信息--无论它描述的是粒子运动的速度还是油墨颗粒组成文件的确切方式--是不会从宇宙中消失的.但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约翰·普雷希尔和斯蒡芬·霍金却提出了一个固定的假设:如果你把一本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扔进黑洞中去,将会发生什么事?宇宙中是否有其他同样的百科全书是无关紧要的.正如物理学中所定义的,信息并不等同于含义,信息仅指二进制的数字,或是一些其他的代码,它被用来精确地描述一个物体或一种方式.所以看起来那些特定的书本里的信息将被吞没,并永远地消失.但人们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霍金博士和索恩博士相信那些信息确实消失了,而量子力学必须对此作出解释.普雷希尔博士推测信息其实并没有消失;它也许以某种形式显示于黑洞的表面,如同在一个宇宙中的银幕上.
9. 何种物理学能够解释基本粒子的重力与其典型质量之间的巨大差距?
换言之,为什么重力比其他的作用力(如电磁力)要弱得多?一块磁铁能够吸起一个回形针,即使整个地球的引力在把它往下拉.
根据最近的一种说法,重力实际上要大得多.它仅仅是看上去比较弱而已,因为大部分重力陷入了某一个额外的维数度之中.如果我们可以用高能粒子加速器俘获全部的重力,也许就有可能制造出微型黑洞.虽然这看上去会引起固体垃圾处理业的兴趣,但这些黑洞很可能刚一形成就消失了.
10. 我们能否定量地理解量子色动力学中的夸克和胶子约束以及质量差距的存在?
量子色动力学(QCD)是描述强核子力的理论.这种力由胶子携带,它把夸克结合成质子和中子这样的粒子.根据量子色动力学理论,这些微小的亚粒子永远受到约束.你无法把一个夸克或胶子从质子中分离出来,因为距离越远,这种强作用力就越大,从而迅速地把它们拉回原位.
但物理学家还没有最终证明夸克和胶子永远不能逃脱约束.他们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所有能感受强作用力的粒子必须至少有一丁点儿的质量,为什么它们的质量不能为零.一些人希望M理论能提供答案,这一理论也许还能进一步阐明重力的本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10大物理学难题困扰世界 物理学家们挑选出10个最匪夷所思的物理学问题,解答这些问题足够 让他们忙上100年。尽管没有任何悬赏,不过,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解答差 不多都能获得诺贝尔奖 【美国《纽约时报》8月15日文章】题:需要两千年思考的十大物理学 问题(作者 乔治·约翰逊) 100年前,德因数学家戴维·希尔伯特在巴黎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以一 ...
1.表达物理世界特征的所有(可测量的)无量纲参数原则上是否都可以推算,或者是否存在一些仅仅取决于历史或量子力学偶发事件,因而也是无法推算的参数?
爱因斯坦的表述更为清楚:上帝在创造宇宙时是否有选择?想象上帝坐在控制台前,准备引发宇宙大爆炸.“我该把光速定在多少”?“我该让这种名叫电子的小点带多少电荷”?“我该把普朗克常数--即决定量子大小的参数--的数值定在多大”?他是不是为了赶时...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