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农民基本素质、职业素质现状有怎样的评判?

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及成因分析
  [关键词] 劳动力 素质 现状 成因   [论文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剖析了形成当前现状的原因,并指出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统筹城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发展农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但其质量却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必将成为农村发展的重大障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西奥德·舒尔茨通过对美国半个世纪经济增长的研究指出: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1]。这说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贡献率不断下降,而人力资源的贡献率却逐渐上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不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各方面条件受到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时,指出“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发展的灵魂。”必须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大部分农民处于较低文化水平层次,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为六个字“一大、六低、一弱”。&   “一大”是指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我国农村中有近5亿劳动力。据专家推算,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农村只需1.5亿劳动力[2]。也就是说,在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有3.5亿属于富余劳动力。我国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庞大的农业大军与有限的耕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   “六低”是指农村劳动力思想素质低、文化素质低、科技素质低、经营管理素质低、身体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   (一)思想素质低。我国农村受长期自然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缺乏较强的成就动机,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经营观念。&   (二)文化素质低。在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79年,而美国农民大部分是从州立农毕业的;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专文化;德国6.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日本农民中5%是大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占74.8%[3]。另外,受到妇女生理条件的限制和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致使妇女及其家庭无法正确认识妇女教育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妇女劳动生产能力,有利于提高妇女的人力资本,从而造成了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不高,更低于男性劳动力素质。全国从业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男性从业人员占83.9%,女性从业人员则占88.1%。2000年我国男女人口占总人口之比分别为51.63%和48.37%,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高3.26个百分点,以农村总人口8.0739亿人计算,女性人口应为3.9亿多[4]。几近半数的农村女性,无疑是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支柱,她们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整个素质水平。总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将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三)科技素质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在农村劳动力中,近80%的劳动力没有特别技能,可谓是“科盲”。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有14%的劳动力掌握了、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技能,2.8%掌握驾驶技术,3.2%掌握农业技术[5]。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四)经营管理素质低。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多半停留在传统耕作水平上,生产方式简单,劳动手段陈旧,经营管理粗放。他们不计劳动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投入成本,不讲投入产出效益,不会合理配置劳动资源,调整生产结构,无法预测市场变化。从事乡镇、运输、商业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尽管其经营管理素质优于种植业的农民,但绝大多数人的经营管理并非自觉意识下的行为,仍是一种凭直觉经验的,带有相当程度盲目性行为。&   (五)身体素质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较低,基本上是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食物构成和食物营养简单,因而身体素质较差。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营养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农村卫生保健条件差,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根本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需要。加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人口生育质量低下。据统计农村残疾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6%,弱智儿童占人口的15%。农村劳动力中还有少数人格不健全、有心理疾病等患者[5]。&   (六)劳动生产率低。劳动生产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创造力的总标志。《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的数据显示:年期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316美元,仅相于日本的1.03%,韩国的2.58%,巴西的7.35%,约为印度的80%。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以及高层次文化程度人员比重过低,必将影响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给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城镇化进程带来严重制约。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成因分析&   1.观念较落后。长期以来制约着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除了经济落后、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落后的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主观的因素,即观念上的落后,在农村地区,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民风习俗,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民风相当纯朴,人们经常是夜不闭户。由于其教育条件差,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奋斗的目标或眼光短浅,还处在小富即安的状态,部分农民宗族观念、家长观念盛行,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相当严重,并且过分强调客观条件的不足,缺乏主观的追求。尤其在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村中多数人未真正摆正读书与挣钱的位置,没有树立起以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高素质形成再就业竞争力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多读书不划算;二是不读书照样能挣钱。&   2.投入不足。政府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中中央占51%,省级10%,地市17%,县乡两级共计不过20%左右。国务院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全国义务投人中,乡镇负担78%,县级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6],财权与事权极不相称。在投入规模方面,政府投入教育的经费十分有限。从总量上来看,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偏低。200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3.76%,比上年的13.31%增长了0.45个百分点,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3.17%,仍未达到1996年国家提出的2000年“财政性教育支出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的水平”的目标。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美国%的水平,明显低于中等收人国家4.48%的平均值,更低于高收人国家5.66%的平均值[7]。&   3.体制不适应。对于文化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农民已有一定认识,对提高自身素质也有迫切要求。但是目前的农村教育体系和农业科技的供求现状却使农民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科技素质,难以完成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整个农村教育体系来看,农村“三教”(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分割或残缺,农村教育脱离实际,使得农民素质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农村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教育体系建立起来的,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没有任何区别,从学生的学习目的到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一样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而是为了高考应试。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农村职业教育也脱离农村实际,“升学无希望,打工无出路,回乡无技术,致富无门路”是学生普遍面临的困境。真正能为农村服务的成人教育又面临诸多问题而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4.管理不完善。整个的农村教育系统,过去都是由教育部门条条管理,农村县镇(乡)村需要农技、农业产品加工及经营管理初级专门人才,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农民,但不能按农村的这些需求去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结构、课程、内容与方法,以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营素质,这不仅制约农业化,也阻碍农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海外劳务输出。&   5.劳动力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就业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劳动力输出不断增加,一部分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或其他行业,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外流现象严重,导致了农村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的进一步下降。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农村的留守大军中,女性和老龄人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沉淀下来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结构更不合理。&   总之,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农民,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因此,我们只有面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剖析成因,采取有力措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   &   &   [1]冯菊香,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J].延安教育学报,2006,(9):69-70.&   [2]王凤山、阎国庆、任国岩,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5,(3):60-62&   [3]李水山,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3,(15):6-9&   [4]李苏英,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问题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17&   [5]卢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8-30&   [6]高文宇,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政策性原因探析[J],巢湖论苑,2004,(1):22-25.&   [7]李剑富、曾卫明、郭金丰,农民素质提高的障碍因素分析-基于欠发达地区的考察[J],农村经济,2005,(1):116-119&
· · · · · · · · · ·
· · · · · · · · ·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留守农民素质现状、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基于山西省334位留守农民的调查分析,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留守儿童对策,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新型农民素质,新型农民素质与礼仪,山西省人事考试网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留守农民素质现状、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基于山西省334位留守农民的调查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新型职业农民正向我们走来
& & & & & & & & & & & &
&&&&&&&&&&
新型职业农民正向我们走来
本报记者 刘洋
农民正在蔬菜大棚内培育菜苗。 本报视觉部提供  
今年我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并将其纳入2015年开封市十项民生工程进行重点实施,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型职业农民被作为破解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的重要举措,被寄予厚望。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农民能够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与传统概念上的农民有哪些区别?如何认定呢?连日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新型职业农民呼之欲出 自去年9月以来,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在开封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不仅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而且频频出现在文件和新闻报道中。 日,开封市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随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在我市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日,尉氏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在该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正式开班,来自全县各乡镇的50名职业农民参加了为期15天的集中培训。此次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课程主要有种植养殖专业技术、实习操作、技能训练、创业指导、农业政策法规等,旨在进一步提高职业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和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使他们真正成为懂经营、会管理、专技术的新型农民,同时带领村民开展种植养殖等,促进农民增收。 随后,祥符区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也正式开班,对来自各乡镇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重点培育对象进行专题培训,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较高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的职业化农民。培训过程中,该区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对培育对象分类分产业开展培训,做到“一班一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教育培训,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按照理论授课、田间教学、基地实践、现场观摩、参观考察、异地交流、技能考核和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系统培训,确保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 从今年1月中旬开始,通许县举办了首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该县组建讲师团,通过集中讲授、田间地头指导、进村入户培训等方式,根据需求及时为群众“下厨做菜”,开展培训、解疑释惑。创新服务理念,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变“满堂灌”为“因人施教”;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地谈、手把手地教……通过开展培训,不仅使农民提高了科学种田技术,而且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通许县朱砂镇中栗岗村村民王建设说出了不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农民的心声:“这个培训俺收获很大。培训不仅丰富了俺的农业科学知识,还提高了俺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让俺种田的信心更足了。” 在万花竞放的新农民大军中,“生产型经营”“社会服务型”“专业技能型”是三大成长方向,他们在努力探索着专业化成长的路径,洞开一片职业化发展的天地。记者了解到,2014年全市共培训204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1005人、专业技能型195人、社会服务型840人。目前,我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工作即将开始。 让农民成为受尊重的职业 提起农民,不少人都会想到“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耕地形象。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这一形象将被改写。 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2005年年底,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要立足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未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2014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强调“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就是指专业从事一定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在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农民,但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后继有人。稳定性是农业特点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以区别于对农业的短期行为。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新型职业农民应当接受过系统性农业教育培训,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市场意识,能熟练运用现代物质装备和新品种新技术,长期稳定在一定区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力量,能够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要求,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较高收入水平,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主体力量,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即新型职业农民主要从事现代农业生产,通过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物质装备,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传统的所谓农民,往往是以户口和身份来区别的劳动者。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的诞生,农民将不再是身份,而是职业。在中国,农民以往主要是一个身份概念,基本属于户籍的范畴。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非农户口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取消,农民将逐步由户籍概念转变为职业称谓,即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农民由身份称谓到职业称谓的转变,标志着农民由文化低、地位低、收入低、劳动强度高的传统身份农民转变成有尊严、体面的职业农民。 有关专家认为,在市场规律作用下,高素质劳动力无疑向劳动力定价高、生存环境好、有较高社会保障的地方流动。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消除市场缺陷,让留在农村的劳动者与城镇居民一样,能得到一份与城镇教师、医生等同等待遇的职业,把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受人尊重的、光鲜的工作岗位,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距。 农民队伍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根本不谈种地。”这是近年被人们熟知的“口头禅”,也道出了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隐忧。目前,尽管国家强农惠农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有大批农民“跳出农门”。种粮收益偏低的现状,让不少农民离开家乡进城打工挣钱。 随着城镇化推进,“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日益受到关注,一方面指向“饭碗能否端在国人手里”的粮食安全大计,另一方面则关系千家万户的农业食品安全。通过不断摸索发现,粮食安全不是管出来的,而是种出来的,需要从生产经营者的源头解决。只有转变“农民无法致富”的偏颇认识,让农民种田有干头、有甜头、有奔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来“无人种田”的问题。如果不能让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实现其个人最大价值,即使把他们“绑”在地里也不会干出成就。 近年,农村职业农民缺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河南省农村务农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0.1%,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务农农民仅占总量的5%。同时,在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比已下降到52.8%,这一比例还呈继续下降的趋势。 新型职业农民以从事农业为固定职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而且能解决“如何种地”的深层问题。可以说,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宽,我国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青黄不接,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民不会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能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田野上点燃新希望 日, 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创新培育模式,提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首先进行教育培训,通过培训班让农民免费获得技术培训,然后进行认证管理,最后跟进资助扶持。 2014年,根据农业部的精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我市也是首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育工作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总目标,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整合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按照农业部要求,培育合格的学员要进行资格认定。 各县(区)按照省实施方案“各地要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作用,统筹利用好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农场等公益性培训资源,积极开发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社会化教育培训资源,健全完善“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具体要求,在愿意承担培育工作的培训基地自主申报基础上,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对各培训机构的独立法人资格、培训设施、申报专业的培训能力逐一进行实地考察、评估、核实,择优认定培训基地。全市共认定各类培训基地12个,其中杞县、通许县、尉氏县各3个,祥符区2个,龙亭区1个。 学员遴选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自愿报名、村组推荐、择优选拔、张榜公示等形式进行。培育对象年龄在18周岁~55周岁,涉及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骨干的,要有工商登记证。涉及专业大户的要有村委推荐,且种植面积在50亩(种粮)以上、果树蔬菜20亩以上。 培养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其作用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可为农民致富创造条件。我市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作为重点培养认定对象,一旦这些“领头羊”发挥作用,必将带动更多的人回归或加入农民队伍。当“到农村挣钱”成为潮流,农民成为一种职业选择,在家就能发家致富,农业发展“后继无人”的隐忧将会烟消云散。 韩彩虹是我市一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日至10日,她和我市其他4名女农民,参加了在三门峡举办的全国新型职业女农民培训班,接受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农业农村发展改革政策解读、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与建设、农产品绿色营销、商务礼仪、新型职业女农民基本素养等内容的培训。培训归来后,她的劲头更足了。2013年,韩彩虹等7名留守妇女成立了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拥有占地2000余亩的蔬菜种植基地,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已建成300余栋。该基地自2013年11月投产运营以来,年产无公害蔬菜18000吨,年产值26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三县(区)三乡15个村庄从事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该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村留守妇女参与为基础,集现代农业、蔬菜种植、旅游采摘、植物观赏、花卉繁育、农家休闲为一体,形成“合作社十基地十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带动周边3000名留守妇女创业就业。 走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记者强烈感受到新型职业农民正在使土地迸发出勃勃生机,使千古农耕的热土焕发出新活力,给美丽的田野带来无限希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留守儿童的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