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知识点》里的“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是怎么翻译的?

您当前的位置:&>&&>&
聊城热线欢迎您,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昵称蜜儿,双子座,2007年第五届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银奖,现为CCTV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音乐之声》主持人,曾在电影《刺陵》中客串猪肉妹。今天,女主持人李密与赵普现身机场,共同出入。样貌清纯甜美,长发飘飘,气质不凡。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 西晋时期的李密
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此《表》写于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晋书&孝友列传&李密》
  [!--empiresxp.page--]电影频道主持人李密 ,主持人李密资料,央视主持人工资, 央视主持人赵普 [/!--empiresxp.page--]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AA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 李密石刻像
[1]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犹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实所鉴见。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华阳国志》
 [!--empiresxp.page--] 主持人李密资料,李密简介,李密陈情表,主持人李密,李密字令伯 [/!--empiresxp.page--]
 密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更适人。密见养於祖母。治春秋左氏传,博览多所通涉,机警辩捷。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自口尝。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余,人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密曰:&原为人兄矣。&吴主曰:&何以为兄?&密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皆称善。蜀平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晋武帝立太子,徵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遣,密上陈情表,武帝览表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及祖母卒,服终,从尚书郎为河内温县令,政化严明。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温吏民患之。及密至,中山王过县,欲求刍茭薪蒸,密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扰,&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之碎,所未闻命。&自后诸王过,不敢有烦。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密,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密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直,不曲意势位。后失荀勖、张华指,左迁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著述理论十篇,安东将军胡熊与皇甫士安并善之。
编辑本段李密与谯周
  李密的事迹不被载入元代郭守正辑录的《二十四孝》,估计关键在于李密的孝行过于平凡。既没有尝粪忧心、恣蚊饱血、扼虎救父的激烈,也缺乏戏彩娱亲中欢笑掩盖的大恸,甚至没有黄庭坚身着官服超九十度鞠躬的&亲涤&母亲溺器的错位,李密的孝行,宛如石上流水,涓滴而下,将石头刻出了水的姿势。   李密出生六个月丧父,他4岁时母亲何氏被逼改嫁,由此可推测他家庭的经济处境已经相当不妙。母亲改嫁后,他经祖母刘氏抚养。李密幼年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师事谯周先生,博览五经,精《春秋&左传》。先秦时期,蜀人&多斑采文章&,在以华丽辞章著称的文学形式&&汉赋先河当中,司马相如、扬雄雄文盘空,绮丽宛在,所谓&君子精敏、小人鬼黠&的蜀人智慧,润物细无声,这培养了李密的文学才华与能言善辩的机智。   多病之人早熟,早熟之人敏感。鲁迅先生在给许寿裳的信中,将古话&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予以扭转,彰显&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的现实硬度,得出这&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的结论,以此反观李密,甚为恰切。李密祖母刘氏得病了,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膳食、汤药、必口尝之后进献。李密拜师蜀中大儒谯周,在我看来,李密祖上还是声誉宛在的,不然的话,仅凭这孤儿老祖的实力,恐怕难以入其门墙。谯周的门徒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在我看来,这才是一个极富深意的比喻。   现在我们知道&六经&中的大部分来自子夏的传授。所谓&文学子游子夏&,就是经过孔子经学的主要传授人的流布,形成了后来的儒家和法家这两大派别。那么,李密是否继承发扬了老师谯周的人格与神髓?   后来,李密出任蜀汉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皇太子老师)。曾多次出使东吴,迅捷的辩才展露无遗。   公元263年8月,征西将军邓艾、中护军诸葛绪和镇西将军钟会率三路大军南下,开始灭蜀之战。汉中被破,邓艾率军偷袭涪城(今绵阳市),蜀汉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突然出现,投降魏军,又打败蜀卫将军诸葛瞻。11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带领文武百官出降,蜀汉正式灭亡。   谯周的举措,见仁见智,历代评说从未断绝,这才是历史的魅力。主降立功的谯周当年65岁了,被封阳城亭侯,他又可以踱步书斋,开始他的学术生活。他最后的官职是&散骑常侍&,泰始六年(270年),谯周病死洛阳,终年69岁。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讲了一段锥心刺骨的话:&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国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为异说以解散人心,而后终之以降,处心积虑,唯恐刘宗之不灭,矣哉!读周仇国论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周塞目箝口,未闻一谠言之献,徒过责姜维,以饵愚民、媚奄宦,为司马昭先驱以下蜀,国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禄;非取悦于民也,取悦于魏也,周之罪通于天矣。服上刑者唯周,而冯道末减矣。&(中华书局版,卷十&三国&之三十五节)&罪通于天&之语,未必是诛心之论,一个国家的城池,就在这般周全的劝慰声中轰然坍塌了。让我们联想起秋瑾那&投降献地都是男儿做&的激烈之语。   就在蜀汉覆没的前夕,洛阳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因为钟会的精心设计而被处死,这就是以一曲《广陵散》为自己死亡伴奏的嵇康。在这一年的冬天,竹林七贤的另一位名士阮籍与世长辞。
编辑本段被《陈情表》遮蔽的动机
 [!--empiresxp.page--] 电影频道主持人李密, cctv6主持人李密,李蜜微博,李蜜博客,李蜜简介 [/!--empiresxp.page--]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招降纳叛,急于稳定人心,他聘李密为主簿,李密力辞不受。邓艾集团的骄横已经让他胆寒。邓艾初入成都时是&蜀人称焉&,结果却是蜀人&有识者笑之&。晋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当年李密祖母已96岁,风烛残年,他上表叙述自己无法应命的原因。这就是《陈情表》,475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这岂止是&千古散文绝唱&,实乃一个人子研苦胆为墨的&黑书&。   《陈情表》全文用了29个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两处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之下,这让晋武帝颇感顺眼。更关键还在于,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还感动了君王铁石心肠,仅仅是文笔的魔力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启开了中国历史上对《孝经》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最大特征是皇帝们纷纷著书立说,弘扬孝道。晋元帝有《孝经传》,晋孝武帝有《总明馆孝敬讲义》,梁武帝著有《孝经义疏》,梁简文帝也有《孝经义疏》,北魏孝明帝有《孝经义记》等。北魏孝文帝还命令把《孝经》翻译为鲜卑语&&   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在孝道与国忠之间,在亲情与君臣之情之间,哀婉曲折,幽径沟回,《陈情表》达成了一种&无咎&的圆通态势,悄然遮蔽了自己不愿出仕的真正动机。   写《陈情表》之际,李密时年44岁。当下重读此文,没有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感慨,只觉得一种黑苦,宛如卤水呛喉。所谓&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重压,在此时化作了窒息呼吸的流汁&&   祖母魂归道山之后,李密已经没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的承诺。先后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那是对故国的追忆么?然而,那来自&竹林七贤&的余韵,尽管不露痕迹,但终有一天被酒力唤醒了。某天他酒后赋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激怒晋武帝,免官回乡。其实在此之前在温县时,他曾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差一点被人举报。   公元287年李密卒于保胜龙安,好友安东将军胡熊与皇甫士安主持葬仪,师弟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其列传。[2]
编辑本段李密故里
  李密老家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县保胜乡。保胜乡位于彭山县城西北部,至& 李密故里
。据说,那时的龙门寺,八座寺庙连起一个群落,气势磅礴。后来,寺庙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再次遭遇毁灭的厄运,庙里的佛像也惨遭摧毁。直到上世纪80年代,龙门寺仅剩一尊失去了双手的释迦牟尼石刻孤独地坐在那里,现在的寺庙是1994年才重新修建的。   道光圣旨石碑的旁边,还竖立着李密像。据说,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荷塘上还有一座三孔古石桥,但现己没于荒草丛中。龙门寺虽是李密的故居,但李密于晋太康八年(287年)逝世后,却是葬于今天彭山县凤鸣镇的龙门桥村,  努力之后带来的成功让我坚信,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坚持着自己这一份不服输的劲头,我都将会是最后的胜者。
提示:&&本栏目内容除标注“来源:聊城热线/聊城窝窝”外之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的在线QQ客服联系。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站长推荐: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鲁人版高一必修三《陈情表》第一课时教案【共享精品-PDF】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鲁人版高一必修三《陈情表》第一课时教案--本文档由网络收集,..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0:35:00|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鲁人版高一必修三《陈情表》第一课时教案【共享精品-PDF】.PDF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陈情表》教案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陈情表》教案,陈情表,陈情表优秀教案,陈情表ppt,陈情表原文,陈情表原文及翻译,陈情表公开课教案,陈情表翻译,陈情表朗诵,陈情表一词多义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3:44:01|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陈情表》教案.DOC[转载]《陈情表》课堂教学镜头——《语文学习》2014.5
&&&&&&&&&&&&&&&&
虚词之间:忠与孝的抉择
&&&&&&&&&&&&&&&&&&&&&&&
山东青岛城阳教体局教研室&&崔志钢
领着学生齐读文章第一段,并让学生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主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哪个字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生:写自己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自己身体孱弱,家族香火不旺,一个人照料祖母,表达孤苦可怜的情感。
生:“孤”字,表现无依无靠的状态。
生:“孑”字,也写出无所凭借的悲怆。
师:结合作者“陈情”的目的考虑,再读读文段最后几句,这个字应该是?
生:应该是“而刘夙婴疾病”中的“而”字。前面写自己的孤苦,最后写祖母生病,用“而”字转到希望归家尽孝的感情上来。
生:“而”字表转折,祖母一人抚养自己,现在她年老多病,需要“我”的照顾。
师:对,虚词“而”体现了情感的转折。围绕“而”所在的前后语境,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生:先诉说不幸,渲染一种凄苦的氛围,这还不够,加上祖母的凄楚,更让人心生同情了。
生:一再诉说自己不幸,特别谈到祖母无人可依,而后文写到我与祖母密不可分的关系,前后有联系。
师:大家的分析注意到文章结构、说话艺术、情感表达等,那去掉“而”字好不好?读读看看。
生:不好,转折关系重在转折后的内容,去掉“而”显得平淡,起不到引出下文的效果。
师:一个“而”字大有嚼头。先铺垫悲戚的氛围,没有祖母就没有“我”,后用“而”字为下文写归家埋伏笔,紧扣“陈情”的主旨。所以,虚词也具有情感的力量。再读读其它语段,找找能表现情感关系变化的虚词。
生:“臣欲奉诏奔驰……实为狼狈”有两个“欲”字,都表选择关系:“出仕”是臣子忠君的大好机会,但难以放下年老的祖母;不去上任,又是不被允许的。
师:“欲”字妙在把伦理难题抛给皇帝,让他也陷入忠与孝的二难抉择中。这里看出李密“陈情”时还注意到了哪些方面?
生:呈现尽忠与尽孝的矛盾,让对方也体会李密选择时的困苦。
生:说话要谦卑,处处是对朝廷恩情的感激,让对方听着很舒服。
师:注意说话态度,还要注意对方的身份,同时化被动为主动。还有吗?
生:“…………”这里的“况”与“且”都表递进关系,也说到困境与蒙受的恩情。
师:先说自己受到恩情不行吗?为何要先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生:突出皇帝治国的高明,而自己就是朝廷恩惠政策的受益者,这样前后衔接比较顺畅,放在后面好像有些颠倒。
生:给皇帝戴上了高帽,说他是明君贤臣!&
师:同学善于从逻辑关系思考问题,给皇帝戴高帽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让皇帝答应自己的请求。皇帝“以孝治天下”,而“我”现在遇到了能否尽到“孝”的难题。
师:李密说话很有指向性,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充实“尽孝”的依据,以期引起皇帝的情感共鸣。
生:“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但”字也有转折意味,祖母生命危在旦夕,尽孝是情势所迫。
师:与第一段的“而”做比较,有何不同?
生:“但”除表转折还表原因,因为祖母于他有养育之恩,所以“我”尽孝合乎道理;而第一段的“而”主要转到祖母需要“我”照顾的语意上。
师:“但”让内容更深一层,他与祖母唇齿相依,但祖母“气息奄奄”,尽孝迫在眉睫了。虚词不虚,我们一起读读文章中的几个“非”字看看。
生:“”。这个“非”字,强烈表达自己目前艰辛苦楚的真实状态。
生:第二段“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一句,也有“非”字,自己地位低贱而皇帝重用,所以要效命朝廷,表示忠心;这里的“非”强调从刺史到皇帝都理解自己“乌鸦反哺”的孝心,尤其是皇帝会明鉴到的。
师:彰显赞颂皇帝的英明,这样说的目的是?
生:取得皇帝的信任,为归家找到充分的理由。
师:由此看来,几个虚词表转折、选择、因果、递进等情感关系,为达到“陈情”效果增加分量,让皇帝体会到李密是绝对尽忠皇帝,而归家尽孝也合情合理,并且是刻不容缓,所以皇帝“允其不仕”也在情理之中了。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体会虚词的表达效果……
&&&&&&&&&&&&
“犬马怖惧”是“谦卑”吗?
&&&&&&&&&&&&&&&&&&&&&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姚&&锋&&
在《陈情表》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质疑结尾句中的“犬马怖惧之情”的注释。课文注释说“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那么,“犬马怖惧”就是“谦卑”的意思。这样的解释,对吗?
问题一出,不少学生附和,同时,还有学生拿出词典查了起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犬马”的解释是,“古时臣下对君主自比为犬马,表示愿供驱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的解释是,“供人使唤的狗和马。古代臣下对君主自称犬马,表示谦卑或愿供驱使”。通过比较,大部分学生认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更合理一些,文中的“犬马”不仅表示“谦卑”,更有“愿供驱使”的意思;而把“犬马怖惧”理解成“谦卑”和“愿供驱使”就讲不通了,只理解成“谦卑”更欠妥,因为“怖惧”明显是“惧怕”的意思。但也有学生认为“犬马怖惧”就是“谦卑的话”,是“表”结尾的通常写法,就像《出师表》结尾“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样。争议就出来了。
生:我觉得不一样,《出师表》的结尾,显得很实在,不像本文这么谦卑、诚惶诚恐。
生:对,本文的结尾明显含有诚惶诚恐的惧怕之情。
师:“诚惶诚恐的惧怕之情”?那么,作者“惧怕”什么呢?
生:他怕惹皇帝不高兴,给自己带来麻烦。
师:何以见得?
生:朝廷多次招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写这篇奏章,就是感觉到皇帝可能不高兴他了。
师:有道理。在封建时代,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可问题是,写这篇奏章时,李密还不是晋武帝的臣子。他为什么要“惧怕”呢?
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朝廷多次让李密去做官,他一再推托,“辞不赴命”,当然会惹皇帝不高兴呀。
生:再说李密因为曾在被晋灭掉的蜀汉政权做过官,到晋朝后,朝廷招他去做官,他又多次“辞不赴命”,怕惹恼了晋武帝,所以才会“惧怕”。
生:他想让晋武帝知道,他想做官,想为晋朝效“犬马之劳”,不让晋武帝怀疑他不想在晋朝做官,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
生:不仅是让晋武帝知道他想做官,想为晋朝效劳,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自己,怕晋武帝生气杀了他。
师:李密生活在三国后期和西晋初期。这一时期,因为不愿跟司马氏政权合作而招来杀身之祸,是有前车之鉴的。魏晋易代之际,“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因为“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而被晋武帝的父亲司马昭所杀。
生:李密应该是个人才,但他却以祖母年老需要他奉养为由百般推托,难免会让晋武帝怀疑他是心念旧朝,为了“名节”而不愿在晋朝做官。如果不打消晋武帝的这种怀疑,李密就真的麻烦了。所以,陈情的时候他还是怀着惧怕的心理的。
师:所以,他才会在这份奏章中反复陈述自己悲苦的身世和两难处境,甚至连母亲改嫁这样的“家丑”都说出来了,并且特别说明自己“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目的就是要打消晋武帝对他的怀疑,以保全自己。
师:这样看来,李密给晋武帝上这篇奏章的真正目的就不只是为了请求晋武帝准许他在家奉养祖母了,而这种请求是要冒大风险的。
生:在感觉到皇帝可能怀疑自己不愿合作之后,李密巧妙地以奉养祖母为借口来“陈情”,以求自保。所以,“犬马怖惧”中有一颗忐忑恐惧的心。
讨论至此,我们就明白了“犬马怖惧之情”。这不仅仅是“臣子谦卑的话”,还有“愿供驱使”的意思,更进一步则包含了“诚惶诚恐的惧怕之情”。
&&&&&&&&&&&&&&&&
&&&&&&&&&&&&&&&&&&&&&&&&&&
&&&。所以,“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可以说是本文的文眼。从重要语句的翻译切入,一则可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二则可以借此指导学生训练文言文的翻译技能,更重要的是依托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探究,为整篇的学习做好调动和铺垫。
&&&&&&&&&&&&&&&
寻觅李密孝情的缘起
&&&&&&&&&&&&&&&&&&&&&
山西省阳泉市荫营中学&曹俊丽&王纬明
在讲授李密《陈情表》时,我一开始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导课,而是在淡淡的古琴配曲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读了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我适时地引入了赵与时评价《陈情表》的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正当我要按部就班地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一个女生站了起来——
生:老师,李密陈述的孝情很打动我,但我想问李密的“孝心”是天生具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师: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是后天培养的。
师:你觉得是谁培养了李密的“孝心”?
生:老祖母。
师:如何培养呢?
生:言传身教。
至此,我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往常探究是我将发现的问题抛给学生,而现在却是学生将其发现的问题抛给我。喜的是学生不再单纯是回答者,而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
师:文章中有直接写老祖母言传身教的句子吗?
生:好像没有。
师:其实,言传身教就隐藏在李密写老祖母辛酸的句子中。大家不妨找一找。
生:“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李密出生时祖母已经五十二岁。在李密出生前,祖母就有过无比的辛酸。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李密始终没有提及他的祖父,那就只有一种可能,祖父早在李密出生前就亡故了。这样,老祖母就有了丧夫之痛。
生:还有,“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六个月大的李密应该不会有什么丧父之痛。但老祖母就不一样了。
师:怎么不一样?
生:老祖母一定会有丧子之悲。
师:丧夫之痛,丧子之悲,大家还能读出老祖母其他的辛酸痛苦吗?
学生陷于思考中,我给了提示:“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这句怎么理解?
生:李密的父亲死了,母亲改嫁了。
师:如果儿媳没改嫁,婆媳本可以共同抚养李密长大成人,但现在改嫁了,不能不说是遗憾。这样老祖母就又有了儿媳改嫁之辛酸。
师:接连遭受命运的打击,老祖母如果倒下,李密能否成大成人就真的成了问题。于是,我们看到老祖母以五十六岁的“高龄”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抚养李密长大成人的重任。成年后的李密再忆起时,用八个字来形容祖母的“大无畏”。哪八个字?
生:“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师:在这一过程中,老祖母又有哪些辛酸呢?
生:“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李密小时候身体不好,想必老祖母费了不少心思。
师:遇到这样棘手的事情,连个商量的人也没有。老祖母又有了幼孙多病之忧的辛酸。
师:还有其它的辛酸吗?
生:人单势孤的辛酸。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说明人单;“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不正说明势孤吗?
师:古人讲求多子多福。想必老祖母一定担心李密受其它家族的欺负,也一定害怕人单势孤延续。
师:“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九个字写尽了老祖母的辛酸。正是老祖母对李密不离不弃的“躬亲抚养”才使李密成大长人、成才,正是隐藏在老祖母种种辛酸背后的大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李密才有了他的孝行。我想,这才是滋润李密“孝心”的源泉。
师:祖母病倒了!李密是怎么做的?
生:“侍汤药,未曾废离。”
师:《晋书·孝友传·李密传》也有记载:“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师:大家对李密的“孝”作何评价?
生:我觉得李密只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尽了他应该尽的孝道,没必要大加褒奖。李密不是提到“乌鸟私情”吗?乌鸟尚有反哺之“孝”,何况是由饱受各种辛酸的老祖母抚养长大的李密呢?
师:“孝”由“老”(耂)和“子”两部分构成。根据构字法,我们可以知道,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就是孝。“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对和孙儿相依为命四十四年的老祖母而言,恐怕没有什么比李密陪她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更令其欣慰的事情。古人言:“孝乃天经地义。”“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试想,李密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有孝心、孝行的人,晋武帝还会一次又一次邀他出来做官吗?当然,通过研讨,我们发现正是老祖母教会了李密爱,而爱又滋养了李密的孝。这样看来,老祖母的言传身教才是李密孝情的真正缘起。
并非“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的陈情
&&&&&&&&&&&&&&&&&&&&湖南省地质中学&&刘超衡
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对李密的《陈情表》有如是评价:“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似乎有道理,但拒绝皇上任命的表文真能做到不事雕饰,还能做到天真与烂漫吗?
师:这篇《陈情表》是李密第一次向晋武帝陈情吗?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
生:不是。因为第二段有这么一句话:“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一个“具”字说明李密曾经向皇上详细地报告了一次推辞不做官的原因。
师:非常准确,我们对李密第一次详细报告的具体内容无法知晓了,但这份谢绝任命的报告的效果怎么样?
生:不能令晋武帝满意,反而更严重了。
师:何以见得?文中有依据吗,如何理解?
生:因为文中紧接着写“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生:“切峻”说明诏书的语言急切,态度很严厉了。还对逃避怠慢态度明确表示了责备。
师:皇帝显然很不满意,像是在最后通牒。所以当李密第二次上书皇帝,陈述自己的苦衷时,心情如何,又会怎么做呢?
生:他内心一定是惶恐不安,皇上震怒,谁不怕啊?
生:也许这是最后的一次陈情的机会了啊,只许成功,不能失败,慎之又慎啦。写的时候肯定会深思熟虑,字斟句酌的。&
师:有道理,李密就是怀着这种忧惧的心情写作《陈情表》的,这种特殊处境决定了他必须精心构思,反复推敲之后才能下笔的。必须反思第一次陈情的不足,然后加以改进才行。我们可以从诏书的严厉措辞看出第一次陈情有哪里不足吗?
生:“责臣逋慢”,说明第一次陈情态度不诚恳,让武帝觉得是李密似乎对之前封给他的官职看不起吧。
师:很有可能啊。《晋书&李密传》中有一处记载,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李密的性格,进而窥知李密第一份奏表的内容。
出示PPT及译文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译文: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做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
生:这更加说明李密在对待晋武帝第一次征召时表现得不够谦恭,是完全有可能的。
师:这虽是李密祖母去世之后的事,但正如李密自己所说“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李密并非不追求功名,太子洗马不是一个重要的职位,李密估计也是瞧不起的。
学生表示理解。
师:那《陈情表》中他在态度方面做出哪些改进,如何字斟句酌了呢?
生:有不惜颂誉之辞,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生:也有深表感激之情的,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师:李密还在文中用了很多贬低自己的字词,例如“猥以微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还有一个字在《陈情表》中出现了29&次。大家找找是哪个字?
师: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两处指朝臣外,其余的27&个“臣”都是李密自称。但这些颂誉感激自贬的表态应该不是最能打动晋武帝的,能打动武帝的表态是什么?
生: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生:我觉得陈述孝情似乎理由不够充足,估计第一次陈情时重点也是放在孝顺祖母上了,结果是晋武帝还是不满意。
师:推断得有道理。也许第一次陈情过分渲染孝情,让皇上觉得怠慢轻慢他的原因。何况李密在前朝做官的时候,他的祖母也是生病的。从文中可以找到根据的。
生:是的,“刘夙婴疾病”。
师:“夙”就是早早地,《说文》:“婴,颈饰也。”“婴”的本意也就是上古用贝做成的项链。由此义引申为“缠绕,围绕”。李密的家庭情况武帝不可能不清楚。那最关键能打动晋武帝的又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是这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给晋武帝一个承诺,正是这个承诺让武帝感到满意。
师:说得好!李密必须陈忠情,只有这样,才能够打动皇帝。这也许是第一次陈情所没有的。看来李密第二次陈情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正如清代学者余诚历就曾指出:“《陈情表》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详,更极尽结构之妙。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苦心,而得此文之益。”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情表古今异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