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倒了舌尖也要朝上讲了什么讲道理的小故事

舌尖上的年味_新浪新闻
舌尖上的年味
  □杨志洪孔冰欣朱贝尔
  在这大年初一,我们一个50后,两个80后,简称588组合来个三人转,谈谈舌尖上的年味。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多少年来,我们始终遵循古训――民以食为天,无论在物质条件很贫乏的那个年代,食品处在稀缺或者配给年代,抑或是如今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年代,许多市民可以天天吃鱼吃肉,享受着天天过年的乐趣,但我们始终惦记着过年,惦记着可以饕餮七天的新春佳节。
  在这七天春节长假里,家庭主妇各展其才、大显身手,鸡鸭鱼肉米面杂粮,蒸煮煎炒机巧百变,一碟小菜成就方寸天地,一桌佳肴便是大千世界,舌尖上的年味,品读出心尖上的情趣,同在一方土地,共饮浦江之水,然而却有着各自吃法。
  杨志洪:在我们这些50后的中年人心里,一直留恋着小时候,因为贫穷,所以就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地在春节里吃好,吃出花样来,吃出百般情趣来。
  孔冰欣:虽然我是80后,但对小时候过年还是印象深刻,如今我长大了,也会和父母一起炸肉圆,享受过年的气氛。通常母亲在菜市场买来上好的猪肉,将其洗净,沥干水分,切成丁块状,细细剁烂,然后加上盐和葱、料酒,如果考究点就加点蛋清,适当勾芡,充分搅匀后入锅。肉圆也叫狮子头,自家做的肉圆用料考究,比单位食堂里的或普通饭店的要鲜香得多。
  还有就是做蛋饺,这是一种情趣,是一种创作。把蛋敲碎搅匀,用条梗舀一勺蛋液,倒在一个圆勺里,小心翼翼地均匀铺开,文火慢烤,表皮会有小气泡滋滋作响,之后夹一块肉馅,放到烤熟的蛋皮上,再用筷子沾取蛋液涂抹后合拢,一个蛋饺便大功告成了。此法考验烹饪技术,做出的蛋饺大小一致,十分美观。我老妈是做蛋饺的高手,全神贯注,手势灵动,制蛋饺全程极富优雅从容,且细节精妙,一丝不苟,不由让我在一旁凝神屏息,惊叹不已。
  杨志洪:其实你看到的蛋饺已经是现代版了,我们小时候是用冰蛋做蛋饺的。那时候每到过年,配给一家一个冰蛋,长方形的,估计有斤把重,起码七八只碎壳鸡蛋组成,这样易于保存和运输。冰蛋在做蛋饺前要化开,放在一个大碗里,打匀后摊蛋饺。由于冰蛋不是新鲜的,口感自然没有鲜鸡蛋好,以至于现在,市场上都看不到了。
  朱贝尔:过年家家户户都喜欢制作各种腌腊食品,而且腌腊食品五花八门,以家禽和猪肉为主,尽管前些年来,有关腌腊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不绝于耳,媒体多有披露,但上海许多人家对此乐此不疲。
  杨志洪:为什么人们喜欢吃腌腊食品,这是因为历史问题,在没有发明冰箱之前,腌腊食品是人们以丰养歉、储备食物的最佳手段,而且腌腊食品经过发酵另有一功,口感香,入味,有嚼头。上海滩上的腌腊食品尤以江浙皖最丰盛,一则江浙皖接近上海,移民多,同时带来了饮食习惯和口味;二则江浙皖地处江南,气候温湿,食物容易变质,通过腌制,就能延长保存期。而且可以边吃边存。
  孔冰欣:腌制食品很丰富,仅仅以猪肉为例,就有酱肉、咸肉、火腿、香肠等等,而且各地腌制的手法不尽相同。
  杨志洪:对的,在腌制食物方面,各地生活习性有差异,食俗也有差异。比如说安徽人口味重,是浓油赤酱的老祖宗,特别是皖南徽州地区,对腌制猪肉很有讲究,过去我们常说天下火腿出金华,金华火腿出徽州。火腿是徽州人发明并带出来的。徽州火腿也叫刀板香,它的制作方法很严谨,选上好的猪腿,洗净放在老卤里浸泡40天,这老卤是用盐、香料、花椒、酒等多种佐料制成,卤好后放在屋檐下阴干、风吹干。刀板香卖相很难看,外皮黑黝黝的,吃的时候要用锯子,吃多少锯多少,洗净,隔水蒸,只要放点料酒葱花之类的即可。切片时香气怡人,连砧板上都留着香味,故有刀板香之一说。还有一种叫酱肉,也叫酱油肉,苏州人最擅长,把肉放在酱油里浸泡,然后放在屋檐下阴干、风干,口味特别鲜香,酱汁能够渗透到肉的每根纤维之中,而且很有嚼头。
  朱贝尔:还有安徽香肠也很好吃,上海有些饭店都能吃到。
  杨志洪:对的,徽州人喜欢自制香肠,徽州香肠和广东香肠有明显差别,前者粗后者细,前者味重,徽州香肠通常放大蒜花椒等辛辣物,口感特别香、浓郁,后者相对比较清淡。
  孔冰欣:家禽腌制品种很多,有风鸡、风鹅,也有咸鸡等。
  杨志洪:除了风鹅、风鸡、咸鸡等家禽腌腊,鱼类也能腌制,比如海鳗、带鱼、青鱼等,江浙人最擅长腌鱼。
  朱贝尔:其实上海人对自制年货很有研究,比如郊区的一些本地人都会做汤圆,蒸糕,而且各地方还有所不同。
  杨志洪:上海人对春节吃糕团很有讲究,一是讨个口彩,糕为高高兴兴,汤团为团团圆圆,二是制作简单,便于全家参战,这样年味就更浓了。城里人一般不太做糕,因为做糕工序比较繁复,要将米碾成米粉,最理想的方法要人工脚踩木槌舂米,这样才能提高糕的黏度。而汤团的用料更讲究,过去是用石磨水磨的,然后沥干,阴干。汤团的馅子很多,有芝麻黑洋酥、豆沙、枣泥、猪肉、青菜、白糖、山芋等。
  自制年货不完全版
  一、酱肉
  酱肉,古已有之,现在的做法虽有了很大的改良,但传承百年的味道却一如继往地让人着迷。临近年关,千家万户淘年味,每每看到阳台上挂满肉质饱满、油光锃亮的腊味,你就会知道,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
  古法秘制酱肉:
  材料:五花肉2000G,老抽350G,白酒 500G,盐 10G,糖100G,八角,陈皮。 (白酒不要用料酒代替,用白酒腌制的酱肉成品会有很浓郁的酒香味,别有一番风味。香料可自行增减替换,不要加太多盖过肉味就可以了。 )
  除白酒以外的所有材料入锅煮开后放凉。 (煮过后盐和糖即可溶化,香料也能更好的散发香味。 )
  倒入白酒拌匀后,浸入五花肉。 (五花肉不用洗,直接腌制,这样不容易坏,也更原汁原味,吃的时候再浸泡洗净。如果一定要洗,那洗净后一定要充分晾干再腌制。 )
  腌制2-3天后,在通风处悬挂10-15天就可食用了。 (腌制时肉要隔一天翻一次身,保证腌制的均匀。 )
  特色:味浓醇厚,齿颊留香。二、腊肉家制腊肉的制作材料:
  主料:猪肋条肉(五花肉)2500克
  调料:盐75克,花椒13克
  做法:
  (1)切条、腌制:将肉切成长30厘米,宽3至5厘米的条,用竹扦扎些小眼,用经过炒烫晾至温热的花椒和盐进行揉搓,搓后放入瓷盆,皮朝下肉朝上,一层层码放,最上一层用重物压住。每隔2天翻倒1次,腌10天后,改为每天翻倒1次,再腌4至5天,取出,用绳穿上,吊挂通风处晾至半干。
  (2)烟熏:大铁锅内放锯末,上架铁箅子,把晾好的肉置其上,盖上锅盖,然后烧火。当锯末受热冒烟时停火,肉熏上黄色,其水分已干即成。
  (3)蒸制、切片:把制好的腊肉放入温水泡软,刮去黄面,并用软刷刷去肉上的尘土,再用温水洗净,放入容器,用旺火沸水蒸约1小时。蒸熟取出晾凉,切片装盘食用。
  特色:肉色暗红,味道鲜美,烟芳馥郁,香气萦绕鼻端。三、咸鸡
  上海人喜欢吃鸡,逢年过节餐桌上总少不了一道与鸡有关的开胃菜,这其中,上海咸鸡尤受欢迎。上海咸鸡又名 “盐擦鸡”,顾名思义,主要靠盐腌制鸡肉,辅以香料佐味,上盆时鸡香浓郁,自是引得吃客们食指大动。最正宗的咸鸡尊农家阉鸡为上品原料,可惜,沪上阉鸡后继乏人,传统手艺或将失传。
  上海咸鸡的做法
  原料:光鸡一只(三斤)。调料:盐一两余 (根据个人口味决定咸淡),黄酒半两,花椒少许,生姜、葱适量。
  制法:1、光鸡去内脏、洗净滤干,用炒过的花椒盐把鸡身里外擦透,腌渍三小时。 2、把腌好的鸡装在盘里,加生姜、葱、黄酒后上笼,用大火蒸十分钟,再改用中火蒸二十分钟至蒸熟后,出笼冷却。 3、去除卤中的生姜、葱、花椒粒,鸡冷透后斩块上盆。吃时将卤汁浇上即可。
  特色:色泽金黄诱人,肉鲜香嫩滑。
  (原标题:舌尖上的年味)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说故事讲道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