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能表达 门与路 的小学寓言故事有哪些?

高考作文要怎么审题?
来源:互联网
【本人一直没法找到最佳立意。。有的时候甚至会写离题。。求帮助啊!】
果蝇单倍体:
高考马上就要结束了。每位看见的考生,我都真诚地祝福着你们!祝福不起任何作用,也不要任何成本,但总是好的~这两天收到了好多关于2015高考作文邀请,在这里再重申一下:7月(估分、出分、报考、录取、提档全部完成)之前不参与任何高考作文题目的具体分析。谢谢大家的理解! 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下一年的循环开始,如果那时候还有人想看的话,我会尽我所能做出分析评价的!高考之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加油,最后再添一把柴,胜利的火炬就要点燃了。如果有高考结束后回来再看到这个答案的同学,一个小礼物送给大家:感谢高考,感谢这道问题让这么多人关注了我,我可不是高考专家哦,大家可以看看我的其他回答就会发现我这人兴趣爱好多得很,人生路还长着,以后多交流!很高兴认识你们!---------------------------------------------6月5日已更新。这是最后一次更新了。祝大家高考前夜都能好好休息,放下压力!祝大家高考一切顺利,充分发挥!此后到7月之前我不再参与讨论具体题目相关问题(包括评论区和私信。)希望大家理解。能力有限,不能把每个题目都写到,我看时间大概写三四个吧。向评论中要求了但没能写到的同学说声抱歉。其实分析某个具体的题目并没有什么用,所有这些题目都必然不可能在今年的考场上再次出现了,所以千万不要有“明天就要考试了,我去年的题目还没搞懂”这样的压力,安啦亲~ 新学年新题目,临考前最后一天,就让一切都归零吧,明天是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一战。另外提醒大家一下,我的分析并不是要给出最佳答案,我没有这个能力,我也从不赞成这种做法。我希望大家从这个答案中学到的是如何避开各种误区和陷阱。在高考考场上,也不要抱着寻求“最好”的心态,而是要有寻求“准确”的心态。审题成功的标志是没有硬伤——比如北京卷只讲老规矩没有设计被重新提起,这就叫硬伤。祝大家高考都能开启“无懈可击”模式!更新内容见结尾处。---------------------------------------------------------6月4日持续更新中,新内容请刷新看结尾处。既然是不顾一切,我决定改变我答题的习惯和知乎的默认规则,将答案反复修改更新:在下一部分分析2014年各地高考命题时,每写完一个省市的题目,我就会点一次发布。原因是,第一,我怕电脑出错未存内容丢失。第二,这个时间知乎流量最高,我也希望我的答案能早点被人看到,特别是时间紧迫的高三同学。第三,讨论具体题目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争议,我也只是写出我自己的看法,分割成一个一个的欢迎大家及时留言讨论,如果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我也能在下次更新时及时修改。当然你要非觉得我是为了骗赞我也没办法,既然是不顾一切,我管你怎么想。╭(╯^╰)╮。就这样,大家可以拉到结尾去了,给大家造成的反复刷新和重复点击的麻烦,先行道歉。-------------决定以一种不顾一切的态度来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离高考只剩三天了。哪怕有一个人看了我的回答得到了哪怕最微弱的帮助,一切就是值得的。既然是不顾一切,容我先不自量力的装模作样一番。我高考语文(2007年全国卷I)138,作文保底54。(6分的选择题错了一个。保底的意思是,我不相信现代文阅读和其他主观题我一点分都没丢。)而这并不是意外。高三一年我的作文分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是52,平均分大概是50(因为训练过程需要,我有时会主动尝试自己很不擅长的风格和文体。低于高考分数是因为我有个极负责的好学校。)我高中的母校高手云集,我的才思、材料储备、文笔、逻辑,都不足以使我骄傲,唯一让我自己无比骄傲同时在全年级各大高手中艳压群芳的只有一点:我的作文从来没有跑过题。在所有同成绩级别的学生中,我是唯一一个。答主高中毕业已多年,也许有人会觉得我那时的经验已经过时了。也许吧。隔岸观火与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但出于个人原因,我这些年从未减少关注高考题目(不只是高考作文),目前还没有发现在规程和导向上与十年前相比有任何革命性、实质性的差距。既然是不顾一切,下面来引战。反对“高考作文...所给出的范围也真的算是比较宽泛...请放心,你想跑题也是一件难事...”临考前三天不应该给人太多压力,但我必须说,高考作文的最佳立意(题主是这么问的)范围绝没有想象中那么宽泛,剩下的就看你对跑题的定义了,如果出个“早”看成“旱”才算跑题,那我完全同意,也不用跟我抬杠了。但对我来说,“划定为二类立意,得分一般不得超过48分”,这就是跑题。或者可以叫“偏题”,而这个,遇到奇葩题目时,呵呵,不要太容易啊。反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所谓“搅屎棍”原则。80%的题目都是对立统一这种想法简直是太天真。事实上对立统一只适用于“两要素关系型”话题,而这种话题,其实是多种话题中相对简单的一种(后面会详说)。更何况并不是所有关系型话题都适合写成对立统一。更更何况对立统一的写法比其他任何角度都更需要清晰、明确,所谓“搅屎棍”是绝对行不通的。反对“字很重要。字很重要。字很重要。”我并不反对“字很重要”,但我强烈反对将此话连说三遍并加粗以成其单方面强调。这么多人觉得字写得漂亮就能得高分,对于高考,对于中国教育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字很重要”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对于低分高判,字迹漂亮只在同等分数段有效;一篇二类文,字迹的差距可能是42与45的差距,所有奇葩情况遇到一起的情况下至多到47分,绝对弥补不了45与55的差距。对于高分低判,字迹只有清晰与否有效,美观与否效用不大;一篇应该能判定为一类文的答卷,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是有可能被误判为二类甚至二类下的,但如果字迹清楚只是不好看,不会降档。在高考作文的考场上,审题和立意绝对比字体重要得多,篇式(结构)与字迹清晰同等重要,次之是文字驾驭能力,再次是美观。反对“立意只是作文的一个点,取决于是否高分的因素还有很多。所以,还是建议规规矩矩写作文,把该拿的稳稳地拿了先。”这个回答整体说的很实际,也很有参考价值,但中间有点混淆了“审题”与“立意”的概念,不影响理解这里先不挑事了。单就这句话而言,劝稳是没有错的,但是容易造成另一个误区,即“立意平庸也还是可以靠其他因素拿到高分”,这个其实是很难的,立意决定了整个文章的高度。立意的分数和其他因素(最典型的如逻辑与文采)的分数不是加成关系,并不能“把该拿的稳稳地拿了先”,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文采+10分,有感情+10分,有创意+10分。立意的时候就要把全篇考虑好,好的立意是要为全篇张目的,太过求稳把立意立得低了会把自己限制住的。好了,高票答案基本得罪光了,下面的答案里,集中反对两个关键词“剑走偏锋”和“随大流”。剑走偏锋大多数人都知道不能贸然尝试,我就不多说了,只强调一点:尤其是在现在!离高考还剩三!天!的时候,撺掇别人“剑走偏锋”,基本可以划定为其心可诛了。至于“随大流”,请认真地想一想:你真的知道“大流”在哪儿吗?题主提出这个问题,可见是对审题的难度有认识的。顺便说:网上所有所谓的“万用模板”,都只是童话;宣称“一篇作文应对二十四道高考题”的,其中至少十五篇严重跑题,所有题目偏题;很多对作文题目的分析出来的所谓“稳妥”的立意都只能算是二类。既然是不顾一切,接下来将我曾经从恩师身上学到的和自己体会总结的所有理论知识(注意关键词:理论知识)和盘托出。这一段所用的例子,大多都是我那个年代,也就是7-10年以前的作文题目,因为这并不是关键。在我们那个年代,考场作文命题方式有这样几种: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漫画作文。我高考前后那两年,是话题作文向材料作文交接的关口,之后,材料作文基本呈垄断状态。比如前面有答主列出了2014年各省高考题。但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同样是给出一段材料,有些下面的要求写的是“根据这段材料,写一篇...”,有的则是“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即使材料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话题词。)这两种要求其实是不!一!样!的!(马上详说。)至于在要求中明确规定了文体限制的,或者明确提出“结合你的经历和体会”的,都一定要严格遵守。审题不光是审材料,审请要求也是必须的,虽然看起来很简单,掉进坑里你就是最大的冤大头。甚至还有前面给出一小段材料,后面"请以XXX为题,写一篇文章……“的情况(比如2012江苏卷“忧与爱”),多少人都以为这只是个话题词,而自拟题目去了……(不过放心,这种情况最对扣2-3分,不影响判档。)接下来详说“根据这段材料”和“以此为话题”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需要追溯到最初,当“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还截然不同的时候。曾经,材料作文的一项硬性要求就是“行文之中必须引用材料”,严格的老师甚至会要求“行文之初必须引用材料”。这项规则已经过时多年了,但它代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和破题方式:以一点(材料)出发,辐散式联想思维。与之相对的,传统经典的话题作文只有一个主题词(或词组),比如:以“勇气”为话题,以“志向高远与脚踏实地”为话题,以“情与理”为话题,等等。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是划定一个范围(话题),在此范围中任选立足点。这两种命题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应题作文时的破题方式应该与之相适应。命题作文现在不太常见了,但偶尔还有,比如13年天津卷,曾定题“__而知之”,并且在要求中明确规定“填入一字”,我都不想说我见了多少填了不止一字的孩子出了考场哭了。命题作文其实并不好写,他将审题的难度降到最小,却将立意的难度大大提升,新时代的命题作文一般题目空泛,余地很大,换一个角度就是一个新的世界,优势是较大程度上避免了答卷千篇一律的可能性,更容易考生自主发挥思维和行文的优势能力,缺点是给改卷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偶然性,作为关乎到数十万考生一考定终身的大事,并没有太多省市敢于冒此风险。我当年遇到过的优秀的命题/半命题作文包括“生命的养分”“从__到__”,近年江苏卷的“忧与爱”和天津卷“_而知之”,都属于范围划定的比较合理,能够让考生有的放矢又不拘束的典范。漫画作文好几年没见了,上一次见是2010河北。而我本人高考的当年当卷,也是漫画作文。说实话,漫画作文的逐渐销声匿迹是件好事。因为漫画作文的题目范围划定太不清晰了,而真正最佳的立意范围又明显要比其他命题方式窄,除了看起来花哨一点,对各方面都没有什么益处。更坑爹的是,画手的画工简直就是被串通好了来阴人的好吗!有兴趣的去搜一下07全国一,题目不深,相信大家都能看出准确的立意应该是什么,但是请大家体会一下图中的三方人士都一副半真半假的笑容是要闹!哪!样!(要不是各路高手栽在这一点上不少,估计也没有我当年那么高的分。)下面主要说给材料作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包括了给出一小段材料后的话题作文和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首先,最最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通!读!材料。全面理解。每一句话都不要放过,同时认真思考每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哪句是中心?哪些是哲理,哪些是例证?不把材料完全读懂,就绝没有可能精确把握题旨。举个例子:14、重庆卷:租房一个游客前往租赁一个房东的房子,在没有签订合同签将房东的一个玻璃杯打碎了,他打电话给房东道歉,准备赔偿,房东前来签订合同时就询问,游客说,我已经将玻璃碎片收集好了,房东让游客交给了自己,同时说,不会把房子租给他了。自拟题目写文,题材不限,不少800字。分析:说实话,出题的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不过你必须得猜对他到底想说什么。猜对了给分,猜不对写得再好也低分。把题目看成这样,你要能猜出出题人要表达什么才怪!来看看原题到底是怎样的:-------------------------------------------------------------------------------------------------------------------材料内容: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  1、结核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清楚不清楚?明确不明确?不把题目看全而抱怨不知所云,只有俩字可以形容:活该!至于“网上看到的题目不完整,跟考卷上的肯定不一样”这一类的说辞,我只想问一句:是要有多不负责任,才能面对这样不知所云的题目不做任何查证,还拿来当成例子面对对你充满期待的晚辈后学大放厥词?2014 年各省市的考题中,有很多需要通读并且仔细分析材料才能做出判断的优秀题目,(跟别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在遍地吐槽声中,我从不吝夸奖某些作文题为“优秀题目”,要永远记得吐槽从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会在下一部分逐一详细分析,这里先略过。还是给大家一个过时的老例子:------------------------------------------------------------------------------------2006年高考全国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这道题目是高考作文审题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即使你现在查网上流传的“优秀作文”甚至是“满分作文”,都能找到很多以支持乌鸦、赞同尝试精神等角度立意的文章,但一线教师回传的信息,当年改卷的实际情况是:一类立意:乌鸦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知。而所有支持乌鸦的答卷全部归为了次一等立意,一般不超过45分,少数特别优秀者酌情判定为一类下,不超过50分(如果有当年的考生,甚至当年的阅卷老师能证明当时的情况并非如此的,欢迎在评论中提出。我作为学生也是听参与阅卷的老师说的,并且困扰了我很多年了,非常欢迎争议)。所以这类立意绝对没有满分作文,按照严格标准也算不上优秀。(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网络上的所谓优秀作文并不一定靠谱。)这样的评判标准,在当时的我们是很难理解的。我们没有练习写这篇文章,但老师专门以此为例讲了话题作文的审题,全班当时就炸了,很多同学此后的几周不断追着老师探讨到底为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道题坑人的点在哪儿呢?在于他偏偏结尾要加上孩子的那一句话。“它也很可爱啊”,这明显是赞扬,那么为什么不能这么写?尤其是,根据一般行文中先抑后扬,卒章显志的手法,孩子的这句话放在材料的最后一句,更凸显了其地位,审题时很难不被它带歪的。最后,题目看似要求很宽松啊,“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为什么你明明是这么说的,改卷的时候却不这么改?这不是故意坑人吗?事实上,这个题目如果放在几年之后,如果现在,也许评卷标准确实会变得更宽松合理。甚至在当年,毕竟也只是阅卷组讨论后确定的集体统一标准,如果后面有人站出来承认当年定的的确有错误,也是可能的。但问题是高考阅卷是一次性的,纵是当年错,你奈我何?在接受了这样一个严苛到不近情理的评卷事实之后,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分析,这样评判到底有什么理由?首先是要求中的第一句“全面理解材料”。后面有“但可以……”,可惜事实证明,全面还是最重要的。全面审视材料你就会发现,这个材料并不简单,它包涵以下要素:1.老鹰抓鸟成功了。2.乌鸦羡慕老鹰。3.乌鸦努力练习了。4.乌鸦不可避免地失败了(注意关键词不可避免)。5.牧羊人认为乌鸦“忘记了自己叫什么”。6.孩子认为“它也很可爱”。全面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充分赞扬乌鸦的所谓“尝试”“拼搏”“超越自我”,因为材料所强调的乌鸦不能成功的原因是客观的、必然的、无法回避的。所以有些话是绝对不能提的:“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别人都不相信XX会成功,可他最后用行动证明了一切”,“如果每一只乌鸦都不去尝试,这个世界上也许至今都没有老鹰”(别笑!这是我在别人作文里看见的原话实录!我都无语了,达尔文大爷要被气得从坟里爬出来了好吗!)孩子的那句“可爱”到底提示了我们什么呢?当时我真的不明白材料中加上这句话除了误导一部分人到底有什么含义,后来看得题目多了也就明白了,因为这句话的存在,提醒我们行文时对乌鸦不要恶意地嘲笑和诋毁。综上所述,这个题目审题的精确区域是这样的:1.大的方向上,要批判“不能正确自我定位”的心态。2.精神上可给予同情,惋惜,但必须正视最终失败的结果。3.批判的立场要坚定,但态度不要过于极端。审好一个题,有那么容易吗?第二点,当话题(材料)包涵两方面时,一定要理清两方面的逻辑关系再下手。这一类就是上面提到的“矛盾的对立统一”。很多反对的答案都说了,对立统一不好写,还不如挑其中一方面,站稳立场。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这几年的评卷标准,确实有逐年放宽的趋势,态度鲜明地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的立意,也有拿到能高分的情况。但说实话,在考场上做出一个“选一边站队”的决定是很艰难的,特别是对作文志在必得,一定要拿高分的同学。这个时候,其实还是二者兼顾最为稳妥。但二者兼顾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吗?图样图森破!2014年的例子还是下半部分逐一详解。这里依然只举老例子。“志向高远与脚踏实地”;“回顾历史与面向未来”,这叫“相辅相成”。这样的双边题目你不是任选其一,而是必须两个兼顾而且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这个词组才有意义。“痛苦与快乐”;“出世与入世”,这叫“相反相成”。这样的题目看似是矛盾的两方,其实你也必须把二者同时写到,并且超出常规的范围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使二者融合,才能表达出深度。“人与路”;“门与路”;“墙与桥”;“忧与爱”,这样的题目在关系类中为最难,它的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是隐性的,你所要做的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巧妙地连接点,让二者之间缥缈的逻辑关联有一个着力点。最后是这几年越来越常见的“针对某某现象(某某说法),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样的题目一般并没有深刻的哲理,只是见仁见智,选定一方立场立论一般是安全的,一定要注意言之成理,逻辑吻合(即自圆其说),论据充分。如果非常想玩安全,一定要写两方面都有道理,也可以,切记:如果你要写两方面,你站的角度一定要比两方面都高!绝不是所谓“搅屎棍”“和稀泥”车轱辘话来回说两边就可以的。两个小孩吵架,只有大人才能当好和事佬,同年龄的孩子还是选一边拉偏手吧。-----------------------------------------------先写到这里,明天继续补充。下一部分,我会针对2014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逐一分析,未必都能给出准确的审题和最佳立意,只希望会对于了解题目的类型和思维方式有一定帮助。既然是不顾一切,我不匿名。欢迎各种流言和评论。吵架暂时不会回,离高考只剩3天了。-----------------------------------------------------------------------------------6月4日更新。2014年全国各卷高考作文题目试析。既然是不顾一切,我就把我想到的都写出来。欢迎大家争议探讨。(特别提醒一下高一高二的朋友们,你们将来很可能会用到这些题目做练习,我不想因为我写出来的想法影响了你们练习的效过。你们可以自行考虑决定是跳过不看还是怎么的,我也没什么好办法。)新课标卷I:山羊过独木桥这是网上搜到的图片版原卷原题,我也不知道是否真实可信(如果有去年的考生可以帮助确认或者否定一下),但是比网上很多删头漏尾的版本要合理的多了,姑且采用这一版。对比一下: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根据此材料写作文。最大的差别在哪儿?根!本!没!有!“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这句话!差了这一句,整个题目的导向性完全变了。如果在材料最后一句写“裁判认为有争议”,就变成了跟06年的“孩子说它也很可爱”一模一样的情况——在最具提示意味的地方偏偏多出一句反方向的观点。而没有这句话,代之以“引发了……激烈争论”,只是引导大家这件事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温和多了,也中立得多了,据对不至于让学生造成误解。这个材料的正向,也就是人们所谓的随大流,其实是一道老题: 2005年山东高考作文题为:“双赢的智慧”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责备小徒弟,小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缩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方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礅的平坦礅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礅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分姿采。  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事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也可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是不是一样的?双赢的角度上,完全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05题材料中多出来的因素是“竞争”,“报复”,“对手”,因为是木匠组自己“窝里斗”造成的问题却是石匠帮忙解决的,还多出了几分“不落井下石”“仗义出手”甚至“以德报怨”等道德层面的意味,但是审题时这些因素都可以不考虑,因为是话题作文,出题人从这个材料中只提炼出了“双赢”这一个因素,并且强调了“智慧”(而不是“品德”),所以其他的因素考生完全不必(也不应该)顾及。而14年的材料中多出来的因素是“比赛”,“规则”,“团体”,“习惯”,“争论”。而且因为是材料作文,这些因素是不可以忽略的。于是这个题目的难度就增加了,支持、赞成“双赢”作为主导思想应该没错,但这些多出来的因素,应该怎样处理才合适呢?考场作文想要真正做到“求稳”,最关键的步骤是在定下自己的主题思想后审查一遍:我这个思想的漏洞在哪儿。比如以“双赢”立论,哪里有可能不符合材料?1.他们扰乱了竞赛。——怎么破解:这只是一个体育游戏。——怎么引申:在社会上,我们所面对的大部分竞争,其实都不必要你死我活,不要让过度的好胜心限制蒙蔽了自己。2.他们破坏了规则。——怎么破解:我们的规则能否宽容一些,是否能允许“打破习惯”“另辟蹊径”的人存在?——怎么引申:社会是多元化的,很多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跳出框架思考,也许就会找到更优的解决办法。3.他们没有考虑团队利益(题目中两次强调“团体项目”,“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而他们两个人的做法,他俩是双赢了,对于整场比赛全队的胜利却没有帮助。)这是材料的隐含内容、可争议角度中最为曲折隐晦的一点,也是最不好化解的一点,因为这是他们两人的做法真正的硬伤,保全了自己却损害了集体利益,这使得你几乎无法从道德高度给他们以正面的支持,更何况稍微一想就能发现,如果所有队员都像他俩这样做,这游戏就完全无法进行了。好在既然隐晦,也许化解不了就干脆避开未必不可。我也没参与高考改卷,我也不可能知道当年的评分中到底有没有这一项,甚至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根本就想多了,出题人的意图里根本就没有这一项。不管怎么说,从考生的角度出发,在考场上时间极其有限,而这场考试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不敢冒一点险的时候,我的决定是既然不能解决我就不主动提及,但也不完全忽略,而是在说理和举证时略加暗示,多暗的暗示呢:“敌对的阵营”,“尊重对手”,这样的关键词,就到这,不能再多了。注意:上面说的这些,每一条看起来都像一个完整的观点,但绝不适合作为主要论点!我之所以提到,只是为了将审题做充分,为了追求所谓“最佳立意”,“最稳妥的立论”。为了观点清晰,不让这些横生的枝杈影响你的主要观点,想的时候要多想,想透彻想清楚,但写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事实上以上的三个观点,压缩到破题之初的一句话,至多两句话里,就够了,例如:“更多的情况下,即使双方处于对立的阵营,也并非一定要拼到你死我活,当我们的目标是“过桥”,而不是“不让对方过桥”——并不是“战胜对手”,而是“将事情做到最好”——的时候,有时换一种思维方式,境界就会豁然开朗吗,达到更好的效果。”就这么一句,所有可能的缺口都毒死了,不可以再多了,过犹不及。剩下的篇幅,中规中矩的写双赢就好,记住举例永远不要太极端,话永远不要说得太难听。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分析好难,或者一分析我就想多了,一想多了就写多了,一些多了就写乱了,一写乱了观点不明确分数就低了……还是那句话:过犹不及!这种情况出现的话,就按其他答案说的“遵从自己的第一印象”吧。哦对了,补充一句: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要单起一段,刻意补充说明“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这是老师在提醒你,不必(不要)局限于分析材料所写的这一事件。一个“事后”,一个“相关”,提醒你不要把材料看成一个孤立单纯的事件,可以引申发散到各个领域、不同时空,只有是类似的情况——紧张的孩子们放轻松啊~你们看老师们是多怕你们不敢下手啊!--------------------------------------------------------------------------------------新课标卷II这个题目之前在知乎有人问过,我就顺手答了,答案见这里:这个题目之前在知乎有人问过,我就顺手答了,答案见这里:然而题目的解析是不能少的。有些时候,第一感受也是不太能靠得住的,特别是看着同一段材料,不同人的感受还真就是不一样的,这种是完全没法从情感角度解释,比如有同学告诉我,他对这个题目的立意是“不要溺爱”,理由是“因为喜欢动物”,“丧失觅食能力”,这不是明摆着影射过度溺爱使得孩子丧失独立性吗?咦这么说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呢……既然直觉靠不住,我们只能以纯理性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这个题目的立意关键点不在“溺爱”。还是那句话:全面解读材料啊亲!如果材料只是说动物园里的动物因为长期被喂食丧失了捕食能力,甚至加上放生之后很快就死掉了这样悲惨的结尾,那就显然是溺爱/独立/自立方向。但现在的材料中有明显的关键词:“警示”。更有“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整个材料的态度就变得强硬了起来,它引入了明显的规则意义,就显然不只是打感情牌的“爸爸妈妈,请放开手吧,让我自己去走,让我自己去飞。”这样的煽情,在这个题目下是不合适的。你的立论,你的态度,要跟着题目鲜明起来。写溺爱并不跑题,但你想扣紧题意,就不能上来就写、只写、和闷着头写。因为题目和纯粹表达溺爱的题目毕竟不一样,你一定要把这个不一样的地方拆解出来。其实我的立论,“不要以爱的名义行伤害”,说的还不也是溺爱?尤其是三段推进到最深处的“救救孩子”,那一段完全就可以写得跟不要溺爱一模一样。不管在当年还是现在,无数次有同学问我:为什么那个谁谁谁也是写的某某某,他就不算跑题,我也是这样写的就是跑题?题还是那个题,看得是你的切入对不对。还有无数次有同学问我,这个题目我写过好几次了,感觉越来越得心应手,怎么一次比一次分数低呢?世界上哪儿有那么多一样的题目!世界上哪儿有准备一篇通用作文就能应对一大片题目这样的好事!很多时候人并不是想不明白,反而是被“以前写过”“准备好了”这样的思路限制住了,忘了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修改。阅卷老师都是什么人,你那点生搬硬套的小九九,打算蒙谁?---------------------------------------------------------------------------------------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这个没找到原卷图,不过比较了几个网站的描述,应该是完整的。这道题被网友评论为“唯一正常的题目”,对此我不做评价。我只能说,这道题是2014年最实际、最具象的作文题目。这道题审题难度相对其他卷大大降低,但是并不好写。千篇一律、流于表面、用例重复,都是大问题,但这些并不在此回答所包括的范围,此处依然专讲审题。即使这道题写跑题不容易,并不意味着你就真的抓住了题目的精髓。简单举例:以某一条“老规矩”入手,写记叙文也好议论文也罢,都不是最佳立意。以某些人遵守老规矩招人喜爱获得成功,某些人因为小节得罪朋友错失商机,两方面对立论证老规矩的重要意义,不是最佳立意,将老规矩分类,礼仪层面的,道德层面的,文化层面的,等,分别加以阐述,论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最佳立意。为什么?三个立意翻了共同的错误:没有看清提示语——“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o⊙)哦,原来是这样的!竟然是这样的!高考作文审题不只是要审材料,提示语也是重中之重。如果这道题,前两段不变,提示语写成“请以“老规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以上三种立意就都可以用(虽然还是优劣有别)。如果提示语写的是“你知道哪些老规矩?对于老规矩你有什么看法?”,三种立意也都可以用。但是提示语强调的并不是单一的话题词,而是“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 ”,你就不能只夸老规矩怎么好,必须加上“现代社会需要老规矩”。有人说这俩难道不是一回事吗?是啊,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也许你都意识不到,自然地就会这么写,所以也感受不到审题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清晰的意识,你要是一不小心就写成了一回事,那就万事大吉,你要是一不小心没写成一回事,八拜都拜了就差这一哆嗦,一层窗户纸没捅破,那就亏大了。-------------------------------------------------------------------------评论中有同学提到了福建卷。因此顺次提前(本来你就没有顺次好么!)  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根据这句话,写一篇话题作文,不少于800字。这是我找到的题目,同样没有搜到原卷图。这个题目很特别,第一,它只有一句,第二,它的要求是“写一篇话题作文”。既然多方查证都是这样写,又没有搜到原图,我姑且采信这两项均为真。还是按照先粗审再细审的步骤来。粗审来说,这个题目并不算难:有人……有人……,双因素不同见解问题。悬崖和栈道桥梁,显然,题目本身对两种不同的看法有偏向性,一褒一贬的态度。所以:“面对XX,我们要XX,不要XXX。” 好了,没有问题了吧?下面细审。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严重误区!好多同学概括这个题目时,把题目概括为“悲观与乐观”,有没有这层意思呢?当然有。但是是不是我就能把以前写过的悲观与乐观的文章搬来套了?我们来看看经典的悲观与乐观的题目:半瓶水,有人说“还有半瓶”,有人说“只剩半瓶了”。下雨后,有人说“路难走了”,有人说“彩虹好漂亮”。还不够的话,这里还有个更长的:看出什么问题了吗??问题在于!空谷和悬崖勉强还能说成一回事,可是空谷再怎么看也看不成“栈道桥梁”好吗!这才想起仔细看题目,原来人家并没有说“看成”或者“认为是”,而是说“想到的是”。所以这里省略了一个关键的动词:有人想到的是“搭建”栈道桥梁。再统观题目,原来题目说的是:提到空谷(困难/障碍/挫折),有人想到的是悬崖(以为无路可走了),有人想到的是“搭建”栈道桥梁(解决问题的方法。)(⊙o⊙)哦~~原来这不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而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乐观与悲观没错,但不是“乐观与悲观地看待问题”,而是“乐观与悲观地解决问题”——我更愿意概括为“积极与消极”。----------------------------------------------------------------------今日断更。答主时差党,夜已深了。明天继续。写了这么长,前面有些层次混乱,但该说的也都说到了。例子呢,其实有两三个明白了这意思也就可以了。高三的小朋友们,看累了就别再追下去了。临考前以放松心态为要,不要突然改变一直以来的习惯,不要接受临时洗脑。明天还会继续更,高考前未必能更完所有省市的,所以想看哪个省市的题目可以留言要求夹塞儿。说不定高考之后还会接着更15高考的呢,谁知道呢,反正都写了这么长了,创纪录呗。╮(╯▽╰)╭----------------------------------------------------广东卷: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这是14年各省市题目中很难写的一道题。我说的是很难写,并没有说题目很难。这个题目从审题难度上来说一点都不难,它是双向材料,而且没有价值导向(出题人对这两种现象没有褒贬倾向),用语也最大限度地做到了余地充分,比如“它能唤起……” “也可能被……”,并没有宣判性的语气。所以从题目的角度来说,这是给材料作文中最宽泛的一类。越是这样宽泛的题目写作难度越大,因为出题人没有难为学生,评卷人判定的标准就不容易猜到,于是考生在考场上就很难做出决定。我不是广东考生,所以根本无法了解评卷的松紧,即使有一线回报告诉我今年一等二等立意都是什么也没用,知道几篇样本卷的分数也没用,这必须要对本省连续几年改卷情况有全局的认识才能作出判断,这就是为什么我只能说它“实在很难写”。在“没有褒贬导向”中,隐含的唯一价值判断是命题人显然不希望记忆/点滴/情感丢失,不管是“泛黄模糊”还是“被稀释”,都是作为反面、作为遗憾出现的。如果想要稳妥,两方面想要兼顾,就抓住这一个重点,比如可以写照片是哪种方式并不重要,寄托的情感才最重要。这个办法叫“求同存异”,很经典,远超过传说中的“对立统一”。但是!!必须提出来说一下,很多网站消息把这个题目概括为“珍惜点滴”,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题目强调的不是点滴本身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不多说了。一般在一个方面宽泛了,另一个方面就会限定,比如这个题目也是比较具象的,就是“照片”,并且提示语中没有任何对“类似的现象”“引发了哪些思考”等发散思维的导语,而且有明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所以当很多不负责不靠谱的网站把这个题目概括成“科技发展与人的情感寄托”时,你需要清楚地知道:写一个关于email与鸿雁传书的故事不可以!写MP3和磁带不可以!写电脑和图书馆不可以!“不可以”不是说不能提,而是不能作为主体,你当然不必从头到尾咬定照片,但你必须从照片写起。--------------------------------------------------------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我对这个题目没什么可说的。不过因为评论里要求的同学比较多,所以拿出来稍微提一下。再次批判各种不负责任的网站,将这个题目概括为“什么是不朽”我也是看醉了!你的关键词呢?你的青春呢?有时候你不得不想,这些网站的编辑是故意的吧……不过这个错误的概括有一点倒是提对了,材料中的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只是偷换了概念,“青春不朽”跟“不相信会老去”,这完全就不是一回事。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个人认为这道题目在14年各省题目里水平较低的原因。剩下的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对象清晰:青春(老生常谈),角度清晰:是否不朽(思辨度不高),没有褒贬判断但是按照一般的价值体系还是写的积极向上一点(一点都不稀奇)。(这里有一个广泛的误解,就是第二种看法悲观消极,其实积极向上怎么都能写:“青春不能永驻,但青春创造的价值永存”,甚至“正因为青春不能永驻,才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不朽的价值”,这都是积极向上的。)这个题目中唯一有趣的一点是,第二段材料里它提到了“像自然一样”,这是个很有趣的提法,也是这个题目的唯一深度,看不出来也无伤大雅了,要是看见了留心了,行文中加上一点类似于“人之长于自然万物,就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的价值积累只有时间的长度,人却可以在有限的长度上赋予它宽度/深度/密度”的句子,跟着你的立论走咯。-------------------------------------------------------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这是14年各地题目中比较有难度的一个。我说的是有难度,并没说很难写。跟广东卷正好相反。这道题的难度在于1. 很抽象。表面看只是说从窗子望出去,但显然“窗子”“画框”“图画”都是有象征意义的。2.很含蓄。这些象征意义到底是什么?既不是很常规已形成共识的用法(比如福建的悬崖和栈道桥梁),又没有暗示,后面的雅、俗、闹、静也没有提示作用。3.很中立。当题目中的“有人”一连排出了四个而不是两个的时候,整个题目的类型就变了,没有逻辑关系,没有褒贬优劣,没有选择,也没有对立,只是单纯的列举。所以行文时你即不需要写四段各照应一个字,也不需要提炼出制高点(比如态度啊,阅历啊,眼界啊等等)然后褒雅贬俗。从后面的列举我们能得到的信息是,题目强调了“多样性”和“个性化”,开一下脑洞,大概可以有“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事物是见仁见智的”,一点新意也没有。然后再来认真思考一下他为什么把窗子比喻成“画框”。我承认我第一次审这个题目的时候差点就跑偏了,当时我的立意是:世界有很多不同的方面并且变化多端,如果你被你的“窗框”限制住了就会坐井观天盲人摸象,只看到一个方面……然后又读了一边题目使劲拍了自己脑袋一下,我去这是什么鬼!果断想多了!为什么会想多呢,还是天杀的无良网站的误导!第一次看见这个题目的时候是被概括成了“开窗看问题”,无意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过头来再一看,哪儿有开?你们告诉我哪里有“开”!所以啊,有时候为什么越是高手越容易写偏呢,开脑洞没问题,角度新颖想别人所未想也没问题,但千万不要走太远。比如说你写“每人从窗口看到的画面都不同,是因为人的关注点、观察角度、经历、心态...不同”,完全可以,进一步引申“所以要包容,不要随便用自己的观点驳斥别人,这样我们才有大千世界”,这也没问题,“所以要交流,不同人的看法结合起来才是世界全部的美好”,这也可以,但是你延伸到“所以我们要拆掉窗子/打开门,走到外面去看真实的世界”,这就过分了,因为题目中,真的没有“开”。----------------------------------------------------------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最后一个。在我的评价体系里,这是2014年高考全国各地题目里水平最高的一个。我没说难还是容易,甚至也不意味着这是“最好”的题目,我只是认为出题水平最高。这个题目是平中见巧,言浅意深,回味无穷的。先从最简单也最容易有误区的地方开始解析:只要看到爬山,所有人第一反应都会想:是不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是不是唯一三观正确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须是尽力攀登不轻言放弃才能看见最美的风景?于是我们看材料的最后一句: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哎?好像哪儿不对……这八个字,好像不是尽力推销“最美风景”的路数啊。说实话不带任何感情客观的看这八个字,好像真的,有点“好容易爬上来了却啥也看不见”的感觉呢……难道是告诉我们付出未必有收获?要享受过程不要在乎结果?听人劝吃饱饭不要钻牛角尖?高考作文怎么会有这么负面的价值观,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重读题目,这才看出题目潜伏的暗线:山脚“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山腰“古木参天,林静山幽”;山顶“云海茫茫,群山隐约”。多么整齐的结构!出题人本人,必是深谙考场作文精髓的高手。这样整体看来,才会发现这三组描写风景的词并无优劣之分,它们只是“不同”。所以并不是“无限风光全在险峰”,而是“世界那么大,只看一处你甘心吗?”题目的另外一层,便是别人的回答。每一次回答,都是“有人说是,有人说否”,每一次做决定,都是“有人留下,有人继续”,而正因为每一次结果揭晓的时候,对风景的描述都只是叙述事实的客观中立的八个字,而没有任何优劣之分,所以回答“是”和回答“否”的人都是对的,没有误导,只是看法不同,登上山顶的人有可能感觉被骗了,没上山的人知道实情后也有可能后悔不迭,没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比如一定不要被别人的流言而吓退,一定不要放弃,或者一定不要固执己见),都没有,完全看你自己认为怎样使最佳选择,所谓“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这句是笑话,绝没有这两个题目有任何联系的意思。)不知道大家看到这里有什么感觉?我在想明白这一点后忽然发现,这其实是个小马过河的故事,因为所有给你提供消息的人说的都是真的,并没有误导,但除非你自己亲自去看看,你永远不知道事实到底是怎样。再联系上面一层,这个题目我会写成一个升级版小马过河的故事,亲自去看看,才知道下一步的风景也许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好,也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坏,但它不一样,是全新的体验,全新的收获,所以值得。个人观点而已,这个题目包容力极强,完全不同角度的立意都是可行的。最后再夸一下这个题目的深度,脱离高考作文的范围纯粹的看这个故事:写的多真实啊!人生不就是这样吗?高考作文的题目即使举出对立的两方面,也常常还是片面的,很容易为了突出强调某一种观念就忽略掉世界本身的复杂性,所有的“乐观”“自强”“平和”“独立”等等正能量的题目无一例外全都有其片面性。这个题目我不能评价它好不好,但如此真实坦诚的题目,数年未曾一见了!---------------------------------------------------好了就写到这吧。高考是一处演员不断更换却永不落幕的悲喜剧。高考作文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孺子无畏,大言不惭,不避风口浪尖,不怕浅薄可笑被曝光,只是为了那一句承诺:不顾一切。所有疏漏、片面、偏颇之处,敬望海涵。错误之处,欢迎提出。祝所有高三学子一切顺利,充分发挥!
高考已经结束,答主语文考得很不错^_^今年的作文也证实了这篇回答的可行性,希望帮到学弟学妹答主辽宁高三党,2015年开始启用全国二卷。就说一句,各地差异大,问你老师问你老师!!还有请非高三考生或一线教师者谨慎答题就是个纯反对高票答案的答案还得了二十个赞,有点惭愧,来具体说说吧。首先高考作文绝对不会只有一个标准立意的,所给出的范围也真的算是比较宽泛。所以题主请放心,你想跑题也是一件难事。【此处有争议者,去问你老师,每年被判为跑题的人占考生总数比例的多少?还有要声明的是,评论区已经说过,我们这里说的立意,可不是宽泛的主旨,而是一个具体的观点。另外在我这里,评分标准上给出的最佳立意,从来没有只有一项最佳立意的情况。另外感谢@黄琳曼 提醒,每年给出的几篇高分作文立意都不完全一样,怎么可能有最佳立意只有一个的说法?】请拿出你的各种模考高考语文试卷,你会发现这些作文大多数都没有限制你的文章中心,大多数也都会有一句【任选角度】。任选!任选!任选一个角度!对立统一你那是什么角度?翻翻历年的高分作文,你难道发现有哪篇通篇都在写对立统一?而且即便是写,你也要确立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啊!我最不理解的是,即便是非写不可,八百字啊亲,你确定你能在八百字里阐述清楚对立统一这个观点并且将其升华?短短的考试时间里,别说文采斐然,你能言之成理不生搬硬套已经算是优秀了。且【对立统一基本就算是高中阶段最难的议论文了】掌控能力稍微差一点就会变成观点不突出的三类文。事实上多数人的对立统一,老师看完文章的第一反应就是【→_→你到底想说啥?】。有能把对立统一写好的水平的学生……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你的作文了!所以【抓住一个角度将其深度挖掘才是最高效的作文啊!】赞同问题下几位同学和老师的答案。【考场上,你看到题目的第一反应基本就是最好的立意】。当然每个人第一反应不一定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第一反应基本都不会跑题。【千万别看那些标新立异的文章,因为你还没有自成一派的功底】。你看到人家告诉你对立统一,你怎么不看看人家什么水平?你看到高考高分作文,你真以为人家的高分来自于创新?写不出令人拍案叫好的东西,就老老实实按正常人思维去写。【高分作文和普通作文的差距,在于写作水平,不在立意】。答主知道有地域差异这回事,但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排名第一的答案并不适用。其实这件事非常简单,你想知道你所在地区的情况直接去问你的语文老师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来知乎寻找答案。在知乎这类问题的答案下,有多少是一线教师?有多少是和你一样面临高考的学生?同学们啊,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改革啊!以前那套理论已经不太适用了啊!你还真信过来人这一说?对于客户端码字我只能做到这样了!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告诉我!对不起了T_T
出题的那帮人从来都是指望改卷人的。。 改卷老师的主观因素在作文分数占了很大比重,所以得“哄好”改卷老师第一
豆哥儿的回答请仔细认真的看,毕竟人民艺术家......@豆子
表示很嫉妒题主能在高考前看到豆哥儿的回答T^T第二
字很重要!字很重要!字很重要!
因为真的很重要所以得说三遍,这关系到改卷人对你作文的印象,纵然你文章写得如季一样小桥流水or迅哥儿般鞭辟入里,但改卷人看到你字“狗屎连稻草”,那么......
“狗屎连稻草”是我高中语文老师形容我字的,他现在大概还会在大早上一手拿着煎饼果子,一边恶狠狠的拍学生的脑袋,让他们放下理化生英数,拿起那几本被口水浸湿的语文书吧,很真实的记忆,仿佛在昨天......第三
如果今年题主的高考数学很简单的话,请记住这都是你的学长学姐用命换来的......————————————————————暂时就这么多,等下在更新吧,嗯,就酱=_=
利益相关:一线老师。1.观点一定要鲜明,如果不能有新意,就正能量,随大流。关键是鲜明!观点第一段就要摆出来,别写了两三段还看不出来你的观点是什么。后面我不会再看了,直接低分。这就是立意要先立。2.偏题。对于自己的立意无法自圆其说才会偏题。请先说服自己,至少能说服你同桌。最简单的自我提升办法,让你同桌看你作文,然后质问你。做为一个立意有时候不准的童鞋…矛盾的对立统一,不要随便尝试,因为你自己可能晕了绕不出来了。最后你的立意会是啥?老老实实挑一个方面写。学会写提纲。
同学,高考快到了,但如果你了解我大天朝高考作文出题水平的话,就不会为这事儿犯难了。让我们来看一下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可窥斑知豹,要注意豆哥的对题目分析。1、新课标全国一卷:两人过独木桥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根据此材料写作文。分析:前头讲了一个唯美的故事,人和人相互合作通关了,后头打了个乱炮,放了个烟幕弹,说裁判不愿意了。本题的本质其实就是“你猜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猜对了给你分猜不对写得再好也低分哈哈哈哈哈”2、新课标全国二卷: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一份材料,材料的内容和动物有关,大体上是动物有野性,喂养野生动物会让动物失去觅食能力。请根据此材料写一作文,800字, 自拟题目。分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了,所以圈起来保护,但保护之后野性就没了。出题人其实就想让你说一下“矛盾的对立统一”。3、北京卷:老规矩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分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叫郭德纲。年度唯一精神正常的高考语文作文题。4、上海卷:穿越沙漠和自由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分析:你一会儿自由一会儿又不自由,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利波特,“矛盾的对立统一”。5、四川卷: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句话引发了你那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1、标题自定,文体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用规范汉字书写。分析:就是说其实人生得自己把握,能动性什么的。出题的问你,引发了你什么思考,其实是问你猜应该引发什么思考。这道题目最后会给出个范围,同学,假装正能量一些就可以了。6、江苏卷:什么是不朽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分析:有人说青春不朽,有人说青春逗逼。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利波特,“矛盾的对立统一”。7、福建卷:悬崖和桥梁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根据这句话,写一篇话题作文,不少于800字。分析:有人想到了坏的,有人想到了好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利波特,“矛盾的对立统一”。8、湖南卷:风景有一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但是有一个人却干了几年,带大家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他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请以此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题目不限。分析:前半部分说的是一个坚持自己的故事,后半部分说的是禅意。坚持?吹牛逼?坚持吹牛逼?究竟想表达什么需要你猜。是的,这道题和新课标一卷的本质是一样的“你猜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猜对了给你分猜不对写得再好也低分哈哈哈哈”。9、辽宁卷:科技改变生活材料: 祖孙两人坐在山上看风景。孙子说霓虹灯很美,让城市变得五彩缤纷;爷爷说当初没有霓虹灯的时候,能看见满天繁星,更美。自拟题目。分析:城市化好也坏,乡村坏也好。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利波特,“矛盾的对立统一”。10、广东卷:胶片与数码时代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分析:胶片坏也好,数码好也坏。出题人就是想让你说一下“矛盾的对立统一”。11、山东卷:开窗看问题窗口下一个画框,通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看的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自拟题目分析:有人这样有人那样,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利波特,“矛盾的对立统一”。12、江西卷:课内外学习探究有些人在学习中认为探究是一种乐趣,有些人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还有一些人认为探究流于形式,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探究的理解。不少于700字。分析:有些人认为这样,有些人认为那样。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利波特,“矛盾的对立统一”。13、安徽卷:剧本修改谁说了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分析:出题人不愧是外行,还真以为编剧在片场有资格说话。好了,先不说这个了。如果硬要假设编剧还真有资格说话的话,那么这道题瞬间变得可爱起来了呢!你看,是不是这样……演员认为这样,编剧认为那样。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利波特,“矛盾的对立统一”。14、重庆卷:租房一个游客前往租赁一个房东的房子,在没有签订合同签将房东的一个玻璃杯打碎了,他打电话给房东道歉,准备赔偿,房东前来签订合同时就询问,游客说,我已经将玻璃碎片收集好了,房东让游客交给了自己,同时说,不会把房子租给他了。自拟题目写文,题材不限,不少800字。分析:说实话,出题的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不过你必须得猜对他到底想说什么。猜对了给分,猜不对写得再好也低分。15、湖北卷:山顶的风景 一群人上山游玩,在山下的时候,碰到山上旅行团下来,问山上风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走到半山,又遇到一群下来的游客,有人说风景好,有人说不好。最后他们上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他们有的人觉得风景好,有的觉得不好。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分析: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坏。一千个人眼里……“矛盾的对立统一”。16、天津卷:假如有一款芯片 假如有一个人发明了智能芯片,植入卖菜大娘脑后可以让她博览古今……任何人无需再学习。请根据这段材料,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分析:发明了记忆芯片以后也好也坏,出题的就是想让你说一下“矛盾的对立统一”。17、浙江卷:门与路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分析:既挡又通,既好也坏,既坏也好。出题人就是想让你说一下“矛盾的对立统一”。18、广西卷:老王生病老王生病,医院全心全力治疗,老板帮忙支付医药费,老王痊愈后回工地赶工,又提出向医院兼职做陪检员以支付剩余医药费,因为感同身受他能更好地照顾病人。根据材料作文。分析:年度最烂题目没有之一,材料给的是假得不能再假的故事,企图用撒谎的故事引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属于情感诈骗,简直隔壁老王。综上,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题目,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1、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利波特,矛盾的对立统一。(60%)2、你猜!(30%)3、思维比较正常的。(10%)其中,以哈利波特的对立统一最为牛逼,占据了中国半壁以上的江山。那么,“矛盾的对立统一”出自于哪里呢?唯物辩证法。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是啥呢?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多数高考作文的审题,都要精通这一被篡改得连他亲爹都认不出来的根本大法:好的也坏,坏的也好,对立统一。是的,不为什么。但也许你听过这个更有趣的翻译: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俗称搅屎棍。只要把握这个方针,审题基本就没什么困难了。一定要好好学习这种辩证法,考试用得到,还能让你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简直无懈可击。出题人也不容易,出题的时候是小组讨论,但这种事,集思往往不能广益,因为大家讨论出的永远都是折中的结局。这也是为什么多数题目连老师都看不出出题的到底想表达什么。但多数作文题,只需要笃定你支持的一方,然后将“也好也坏,但我认为折中一点……”套进去就可以了。譬如剧本那个,中心思想是这样的“剧本的确是编剧的作品,但演员演绎的是自己的人生,所以演员可以改台词,但剧本凝结了作者的心血,所以虽然能改,却不能随便改”,然后胡逼扯个陈道明现场改剧本、曹雪芹增删五次、白居易念诗给孕妇听然后再修改的例子,基本就能拿高分了。最后,不用提醒我那是哈姆雷特。================声明:复制型转载必须在开头写明作者豆子,必须附上原地址。长图形式的微博转载必须在微博字文上@豆子和他的朋友们 (必须艾特上,中间不得故意空一格)任何做成长图的转载形式都不得将本声明删除后发布。
强烈反对高票答案。
也请题主不要把吐槽当真,真的会坑死人的。
高票答案也用自身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怎样在发现有点跑题时把原本不相关的资料变成自己的材料”。题主这一点可以好好学,在几分钟查一篇作文的阅卷老师眼里,写得漂亮、语言通畅、观点明确就是好作文。。。
我先来说一下原因,不是高考所有的作文都是考矛盾的对立和统一,高考作文也不是让你写对立与统一。高考作文不是让你写对立与统一。高考作文不是让你写对立与统一。(重要的话讲3遍)当时高考前我们学校请了当时广东的高考作文阅卷的负责人陈妙云教授去给我买讲审题。她说,现在高考作文题目偏向于出话题作文,而且不偏向一个角度,让考生有不同的角度可写,有不同的观点可写。所以,很容易发现很多作文的材料都是网络上的鸡汤,鸡汤们也是原本带有强烈的立场的,但是出在高考作文中最后还是要加上一句支持相反观点的话。这是为了让考生有不同的角度可以写,而且出题本身不反对任何一个观点。所以言之有理即可。
不信你让那些网上的优秀作家去写高考作文,大部分分分钟被阅卷老师批成渣。真以为我们高三一年练习的作文都是练着玩的。
所以,你看到一篇提到2个相反观点的作文时,你首先要看的是这篇作文要你写的是哪方面内容的作文。比如,去年广东高考的作文题目。(真的不想提这段黑历史的。。)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两段材料的对比是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活的影响。所以,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这篇作文要和“科技发展与人的关系”有关。当然写情感啊回忆啊把握得好也可以的。不过这篇作文所带的价值判断太强烈,(所以从深度和地区特色来讲,14年的命题是很棒的,但还是不免被诟病把考生的观点都带到同一个方向去了。。)当然,你如果不按它的观点,写科技发展的时代,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很好,也是没问题的。
第二点要看的是,你支持哪一个观点,就是在题目的关注点上你支持哪个观点。有点类似于在辩论赛上让你选正反方。(中立很难写,正常人hold不住,不要轻易尝试。中立也很容易跑题,很容易写不出明确的观点。所以虽然每个题目看起来都想写中立,但还是请慎重考虑。)
再随便举个栗子,就随便举豆子同学说要写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第一个栗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他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首先,你要明白,作文是想让你写动物与人的关系,材料是喂养野生动物,你也可以提升到圈养动物。这个判断是为了让你不跑题。第二步你就可以找自己的立场了,这时你可以写是喂养动物好,也可以写不好。言之有理即可。
以上只针对大部分有两个观点的题目,也只针对大部分人。但是按照这个思路至少能保证你不跑题。
最后再举个栗子练习一下。哈哈哈其实是怕我表达得不清楚。高考后都不会写东西了。2014年辽宁卷高考作文题:  材料作文: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漫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出生天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
首先,为保证不偏题,你要知道这个材料要你写科技和城市化好不好。然后你再想想你要写好还是不好,为什么这么说。不偏题观点明确加上写满800字,拿6成分数都算少了。再装装逼又能拿多十几分。
题主可能觉得我说的你都知道,其实我们平时练习的也都是这个,不要随便去网上看没有正在高考战场战斗的人吐槽,有这时间还不如看看几本作文审题分析,或者问问老师。
不过,我也是高考后才懂得的,那一年的广东高考作文,我纠结于那句“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所以严重偏题了,虽然当时直觉判断要写科技发展有关,但还是任性了。所以语文考很差。我真心地希望题主不要和我一样。
让我再来扯扯作文要求。有没有注意到我复制时把要求也都复制上了?考卷的空间很珍贵的,一字一句都是有意义的。拿广东的卷子来说,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首先,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是要求作文观点明确,但是你的角度不做限制,就是你甚至可以反对题目的观点。但是,必须明确观点。这个只要不断扣题就可以了,也就是没事的时候在文中把观点抄一抄。
第二,自拟标题,文体不限。就是你要记得写题目,从阅卷来说,题目2分,但印象分就不知道了。其次,你要有明确的文体,不要一会散文一会议论文,要有像样的文体。
第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就是我上面说的第一点,你要分析作文要写什么,不限制的只是观点。否则偏题扣分很严重的。
最后, 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大家都懂的。但其实你不要想在观点立意上太过创新,好好按审题套路走,加上其他人总结出来的写作套路,写2000字都不是难度。
立意只是作文的一个点,取决于是否高分的因素还有很多。所以,还是建议规规矩矩写作文,把该拿的稳稳地拿了先。当然,如果你是作文高手,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
利益相关:一个曾经只想在立意上取胜的傻逼。
教你一个小套路,面对议论文,至少可以打开思路。先看材料,概括中心思想。然后依据材料中心思想从这些方面思考:1·正面观点:本质:意义:条件措施:2·反面现象:原因:危害:在运用诸如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实例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辩证分析。比如材料作文,龙应台说,有些事情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每个时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一个社会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从材料立意看,主要是独立,尤其是思想独立。那么按着我的小套路可以总结出:1·正面观点:思想独立本质:特立独行的人意义:个人可以实现价值,社会可以多元发展条件前提措施:不畏流俗的勇气,明辨是非的智慧,坚持自我的决心,克服惰性2·反面现象:从众,随俗,模仿原因:思想不独立—思想惰性危害:个人:失去自我,变得愚昧,社会:失去多样,停滞发展3.辩证分析,思想独立不等于标新立异,思想独立不等于一意孤行。接下来文章的论证与布局那就自己考虑吧,希望能够帮助你。
你们老师居然不讲作文?我说说我高中老师讲的吧。高考作文阅卷时间比较短,快的阅卷十秒左右,我们老师比较由于是前线老师,知道学生辛苦,阅卷时间在一分钟左右。(阅卷是大学研究生和高中抽调老师)所以阅卷是有重点的。首先是开头,唯美不唯美,扣没扣住题,有没有创新点,开头比重很大,好的开头和脸一样,让老师有兴趣看你的内涵。其次在扣题。开头完了后面就要扣题。记住,后面不管你怎么写,写的什么事例,最好隔两短左右写一次扣题句。然后就是结尾,和开头一样,不要凤头鸡尾,然后结尾也扣一下题。一般来说,题目的立意直觉一开始都是对的,如果不是自身作文感觉特强的人,不提倡立意创新。不是不好,容易跑偏。如果题主作文水平不稳定,在下提供一种三板斧作文套式。开头排比破题,然后隔一段起题。中间用三个事例,或递进或平铺,深化主题。最后结尾用自己擅长的修辞扣题。这是我写作文时用的,在下作文水平不高,用此套式,得分45~50。对了,我是四川的。加一句,多引用,多模仿,作文不要慌。
谢邀,这问题太大了,一般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普遍可行的办法,而且现在高考越来越淡化审题的重要性,不用太担心
12年的江苏高考作文是忧与爱,尽量写记叙文不要写议论,你那些论点以为挺新颖的在改卷人手里就是个屁,别说改作文的那些人了,好多比你大个几岁的都会觉得幼稚的,不是说全部,你就想想你高三跟高一的想法是不是一样?我最后写的是传统文化,后来好像语文得了不少分
Echo姬大人:
来填坑了。作为一个高考过来人,经历过高三变态的作文训练的人决定要好好回答这个问题。写在前面,本人是2012年参加高考的,而且我高考的省份是安徽,所以我的经验仅代表2012年安徽高考语文的部分经验,对于现在的高考是否有用,还望楼主自己斟酌。对于应试语文来说,高考得分的高低不仅仅在于写作能力的高低,文笔的好坏,而是你能否明白高考作文的规则和适应它的写作模式。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文笔风骚,辞藻华丽却得分不高,但是有的人语言平淡,内容浅薄却依旧能得到不低的分数,这就是应试作文了。下面以我所在省份安徽省高考语文写作文经验为例进行解释一下,安徽省历年语文作文的难度都可以排上全国高考作文难度榜的前三甲了,每年都数不清的学子死在作文的坑里。第一点文体:对于写作文来说,写之前除了立意之外,最终要的就是确定文体了,而一个适宜的文体对于高分有很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说,文体不是应该和立意相关的吗?以意行文呀,对于正常写文章是这样的,但是对于高考作文不是这样的,对于文体的选择还是比较重要的。对于安徽作文写作来说,写议论文的得分总体上比记叙文高,阅卷老师普遍青睐于议论文,这是高考阅卷的潜规则,这样的潜规则可能每个省都不一样,所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翻你们省历年高考高分作文的文章看看,总结一下你们省阅卷老师偏好什么题材。记住是高分作文不是满分作文,因为满分作文之所以满分,是因为它其他方面的极大的亮点,立意,语言等等,但是很少是因为文体,所以不具有代表性。第二点审题:审题就是题主所以提问的东西了,写作文之前当然要先审题啦,审不好题就很容易偏题,跑题,那样作文废了,其他再好再亮都没有作用。对于高考作文有一种模板的审题方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个审题模板虽然精简,但是运用得当,却相当实用。下面我就举例说说,如何用好这“审题三问”!1、北京卷:老规矩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对于这样的一个题目,该怎么利用审题三问呢?首先是“是什么”。“是什么”就是寻找主体,这个题目当中的主题是什么?显然,这个主体就是“老规矩”。其次就是“为什么”,寻找“为什么”就是寻找的主题的特点、作用、意义。主体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这篇题目当中,“为什么”没有明显提出来,这时候就要你自己思考了,题目把老规矩解释的很详细,但是老规矩有什么特点呢?很显然老规矩的特点有“老”,即渐渐被人淡忘,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渐渐消失。还有老规矩的作用是教导过去的人一些行为准则,在他们的生活工作当中树立一些标准准则,形成一把标尺。还有就是老规矩的意义了,老规矩存在的意义了,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的传统加以研究,具有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老规矩当中有很多精华,可以弥补现代社会当中道德和法律缺失的行为标准。最后就是“怎么样”了,“怎么样”就是怎么做呀!对于老规矩,我们以后该如何对待,如何做?这个有个千年不变的标准模式啦,就是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啦,即所谓地继承其精华去之其糟粕啦!所以这个“老规矩”的北京高考题用人话翻译一下就是:老规矩是个很老的东西,现在被人渐渐淡忘了,它的作用就是给当时的人树立一个行为标准,是一种标尺。虽然它现在被遗忘了,但是有些东西还是比较有用的,对于现在社会生活还有借鉴的意义的,所以我们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这样简单的分析一下,对于这个题目的,估计题主有个大概的了解了吧,这样分三步去思考会使你的逻辑更加的清晰,在现在越来越抽象和玄乎的高考题目当中抽丝拨茧,寻找你所需要的信息,明白这个题目要告诉你什么东西。这个方法简单暴力,易操作,题主可以好好练习一下。好了,今天先说到这,还有很多,题目要是想知道,我会继续补充~
精华在线的王丹宁老师讲审题立意真的是一绝,建议听听。没有任何利益相关,只是曾经作为一个考生学习过他的课程。
我的经验是,如果材料作文要防止偏题,一定要学会在开头等明显地方用同意句复述一些原题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如果只是一段故事性材料,要回类比,这样明显的和材料吻合的内容就是在明确告诉老师:我没偏题!然后后面就按照你觉得最稳妥的角度写,这样可以保证不会出大问题
嗯,就在上午它考了书信
多克特贝尔:
按照本人高三一年来作文纸上吹水的经验,大概是这样的如果有不同的观点交锋,则挑一个你可以上手的,往死里打如果是寓言类的素材,多看几遍,注意圈画关键字。找到了关键字,大开脑洞,往死里打。如果完成上述步骤,觉得很有思路,就不妨先列个题纲,把结构搞出来再运笔如飞。如果毫无思路,甚至连题目也写不出来,就先不要写题目。在第一段概述材料,并明确地总结出材料的中心思想(不仅是内容,还要确定前提)。然后在第一段写一个比较常规的分论点,意识流。意识流意识流,思路就打开了,接下来就好办了,好题目也从脑洞里掉出来了。总之列不出题纲的,就不要浪费时间了,先写,写着写着才能打开思路。但是结构上要留下修正的冗余空间。送给和我一起高考的同志们三个字:不要虚!!!!
,You Know Nothing新课标全国一卷:两人过独木桥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根据此材料写作文。分析:前头讲了一个唯美的故事,人和人相互合作通关了,后头打了个乱炮,放了个烟幕弹,说裁判不愿意了。本题的本质其实就是“你猜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猜对了给你分猜不对写得再好也低分哈哈哈哈哈”————————————————————————————————————————-什么教猜不对写得再好也不给分,用你猜什么?题目根本就不是一种观点,无论你从遵守规则还是灵活变通来切入都是可以的,都不算跑题,这是如今作文改革的一个显著方向。你写过高考作文吗?真的认真的去网上看过几篇满分作文?就在这里直接哈哈哈。果真应了你的人民艺术家称号。就是你这样的不懂装懂的大V太多,对舆论影响太严重,才导致了对高考语文无休无止的批判,而且完全批判不到要点。附上优秀作文两篇,自己看看切入点是不是只有一个
创新+合作=成功
◎河南一考生
成功之花,扎根在竞争合作的土壤上。美玉只有立于创新思维的阳光中,才能绽放出令人惊艳的美丽。
古人云:“变则通,通则久。”亦云:“团结力量大。”这里的变,指的是思维上的转变,即突破惯性模式;而团结,亦不仅仅是指与队友合作,更要与对手合作。
“山羊过独木桥”的游戏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是在比赛,队员们却打破了习惯。两队在竞争中合作,双双通过独木桥,实现了双赢。何乐而不为?
创新与合作促成个人的成功。学习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把同学们当成对手来看待。今天他比你多做出了几道题,多考了几分,明天你发奋要争这口气。这看似动力十足,实则“火药味”亦浓,心晴不爽。倒不如把所谓的“竞争对手”看成朋友。在学习中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由此观之,为人处事,唯有打破思维定势,把对手看成朋友,才有可能获取更大的舞台。虽说“与人斗,其乐无穷”,然“与人合作,更是乐亦无穷”!
创新与合作推动企业的发展。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势必少不了这两个关键词。前几 年,香港与珠三角搞“前店后厂”模式,在竞争中合作,互相弥补不足,扩大优势,迅速实现了现代化,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今年,电商风靡全国,一笔笔电子交易汇款呈几何式暴涨,相关的产业亦发展迅猛。百度、京东、腾讯、天猫等无一不在转变传统思维,在与对手的竞争与合作形成产业链条,实现了规模效应,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创新与合作同样铸成国家的崛起。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兴起,东亚周边各国也有点沉不住气。于是习总书记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理论。即我们与周边及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大国崛起”与霸权相挂钩的思维观念,致力于和平崛起的新思想。因为我们与周边国家利益共生,息息相关,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是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国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新与合作乃个人、企业与国家成功的“双响炮”,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成功都不会是完美的成功,只有双管齐下,才是成功的至高境界。
阅卷组意见:这是河南省的一号标杆作文,此文有以下几个亮点:①标题醒目,立意合 题。标题“创新+合作=成功”简洁醒目,立意合题。三个分论点——“创新与合作促成个人的成功”“创新与合作推动企业的发展”“创新与合作同样铸成国家的崛起”,中心突出,思想深刻。②解题联题,结构严谨。能以个人、企业、国家三个层面选材谋篇,开篇点题,中间联题,结尾呼题。学子生活,家国风云,糅合一体,材料典型,内容丰实。③语言流畅,书写认真。考生围绕“创新+合作=成功”这一主题,娓娓道来,有时运用比喻,有时引用名句,充分显示出考生老练、娴熟的语言功底。
墨守规则,亦为大道
◎河北一考生
孔子所言,七十则随心所欲不逾矩。此乃是阅尽世事千般,才达到的境界。在规则框架内,亦是自由随心。事实上,墨守规则,亦为人所遵循的大道。
独木桥上的打破常规,看似合作共赢,实则后患无穷。倘所有选手都做如是选择,皆成功渡过,要如何评定最终胜负结果,这样的比赛,又何以称之为竞技?
规则,不可或缺。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社会契约论”,正是格外强调了这种规则意识。人民依照所立契约,将权力赋予政府。一旦政府违背契约,人民便有权更换乃至暴力推翻它。规则,是世界运行的准则。
文有定法,律有常规。规则构成世界。在自然界,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遵循四时更替的规则;大江东去,星汉西流,亦遵循物理的规则;在人类社会,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亦遵循社会发展规则。生活中的有形法律与无形道德亦是支撑社会运行的规则。规则让万物并行不悖,井然有序,格外安然。
而规则一旦被违背,世界必将混乱不堪。康德言,世上有两样东西越想便越觉令人敬畏: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将道德准则与光辉灿烂的星子并列,足见规则的永恒价值。
当今社会,不遵规则之事正在啃噬和挑战着良好的公共秩序。刘青山、张子善、文强、王宝军等诸多贪富污吏,哪个将法律置于心间?瘦肉精、毒胶囊、地沟油,又有哪个商家将道德悬于头顶?诚如泰戈尔所言,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他们的阴影投射在自己面前。贪官污吏、黑心商家选择背对规则竞争,那么,铺在其利行之路上的,必然有自己造就的阴影,前途一片黯淡。如果这样的人多了起来,那么整个社会都将笼于暗夜之中。
不得不说,如今的国人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中国式”过马路,前些日子引起了热烈讨论,也侧面折射出规则的“尴尬”境地。这是人情社会的遗存。在倡导建立法制国家的大背景下,必然是不合时宜的。唯有国人皆遵循规则,社会才能安定,良好的公共秩序或竞争秩序才能健全。虽然规则不能压抑个性,然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领域,“公共”二字确应始终盘桓心间。因为正是规则保护了公共利益,也使个人从中受益。
大道至简。墨守规则,亦为大道、善道。
阅卷组点评:该文主要得分点在于:一、准确的认知。文章开篇点题,作者站在更为理性的视角来审视规则的可贵性,理性分析,层层延展,鞭辟入里。二、切中时弊,与现实对接。本文着眼于现在,从诸多不遵规则之事切入,娓娓道来,引申至当下。三、文章语言简洁,绝无拖泥带水,纵横捭阖,畅谈古今。难得佳作,是为满分。
核心亮点:笔锋如刀笔墨酣畅
白衣韩公子:
我是山东2015级文科生,今年大一 。我高考语文118,前卷错了四个选择题,这样看来貌似后卷分还比我平时高。好后悔自己选择题错的多啊!我们高考作文是一个材料作文,什么丝瓜藤和绿豆豌。我当时看到这个作文,在位置上,手心出汗哗哗的,不知不觉笔都快握不住了。担心,担心立意错了。错了,就全没了!说一些平时我自认为的练习好的作文方法。总体目标就是,要有八个作文模版,熟练掌握,要多熟有多熟,在高考考场上就用这八个,别标新立异,求稳。也就是说你要找八个很适合自己写的,有感觉的例文,然后仔细研究好了,在自己脑子里有这个模块。看过全国三年以来的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不必要每个都写,而是,读题目,然后立马立意,一星期训练一次两次,每次十五分钟!只能比这个时间少!不能多!要是有一个立意你觉得偏了,偏厉害了,一定找原因,再训练,一定和老师交流。我那个语文老师以前是教历史的,可是我还是去找她讨论=_=后两个月,看新闻,结合实事。写出的东西不自觉就有点时代感了,比如举例子的时候就感觉挺新颖。例子啥的多背背记记,买题材看。作文的题材一定与时俱进。我的作文书是买到了最后一期的,一直在坚持。干货,嘻嘻。
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的相关事迹能往上写的都写上,正能量都传播一下,平时多读读诗词,有合适的写在作文正文开始前,显得很文(zhuang)艺(bi),抓人眼球!
立意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文体也很重要,看着是好写记叙文的题材,你就写论述,好写记叙你就写议论文,跟别人不太一样比较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怎么写都好的就写记叙文,写一个温馨感人的故事。 ----一个将《拒绝平庸》写得非常平庸的学渣留
高考作文大部分应该是议论文吧,首先要找出要议论一个什么样的话题,然后注要围绕五个w(why what where when who),最好选一个或者一两个方向议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寓言故事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