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永不受伤喜欢骗人说学心理学的?

如何才能去做喜欢的事情Paul Graham翻译: 王亮本文译自Paul Graham的How To Do What You Love,原文链接为/love.html&。欢迎到HowToDoWhatYouLove 讨论本译文。喜欢一件事才能做好它,这可不是什么新想法,用4个字概括:"Do what you love."(“做你喜欢的事”)。然而,知易行难。小时候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当我还是个的时候,以为工作和娱乐截然不同。生活分成两部分:有时候大人给点活干;剩下的时间就去玩,随心所欲。偶尔,大人让做的事居然挺有趣,而玩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比如摔倒受伤。但这种情况不多见,通常,干活都没啥意思。既然上学是为了工作,那它肯定也很枯燥。生活有工作和娱乐两种状态,相应地,人被分成两种,大人和孩子。大人要辛苦地工作,孩子虽然不用工作,但他们得去学校学做一些简单的事,为将来打基础。就像孩子们不喜欢学校一样,大人们也都不爱工作,这似乎显而易见。老师尤其相信工作没有乐趣可言,这并不奇怪,因为绝大多数教师没体会过教书的乐趣。就像孩子们不能玩躲球游戏(dodgeball),非要背各个省的省会一样,老师也不得不看着这些孩子,不能躺在海滩。谁都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么说并不代表我认为允许孩子自做主张是对的,他们总得学会点什么。但是,如果大人告诉孩子“工作不都是这么枯燥,现在之所以要做些很闷的事,恰恰是为了以后可以选择能带来乐趣的工作”[1]是不是效果更好呢?在我9岁或者10岁的时候,父亲曾告诉我,只要我喜欢,长大了干什么都行。这话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听起来好像有人告诉我水是干的一样怪异。虽然我不敢肯定父亲想告诉我什么,但肯定不是说工作能像娱乐一样带来乐趣。过了好多年,我才弄明白这一点。工作很多人读完高中就开始工作了,所以,大人会在孩子读高中的时候向他们讲些工作上的事,也允许孩子跑去看他们工作的样子。那时我总觉得大人都很喜欢各自的工作,现在回头想想,也许只有私人飞行员才真正喜欢,银行经理肯定不喜欢他的那份工作。有一种说法,中高层人士都喜欢自己的工作。于是,人们都装模作样喜欢自己的工作,仿佛自己是中高层人士中的一员,否则不仅会影响其职业生涯,而且显得没有教养。本文第一句话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都要装作喜欢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只能做好他喜欢的事情,那么,有些人能成功,就是因为喜欢自己的工作。如同在美国,家家户户都有250年前法国国王用椅的不同程度的仿制品一样(尽管主人可能并不太清楚),人们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在不同程度上、有意无意地模仿成功人士。假装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做法必定把孩子弄得精神错乱,等他们到了开始思考喜欢什么工作的年龄,绝大多数人已经完全被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观点所误导。一方面,学校教导他们工作是一种责任,但毫无乐趣可言,工作甚至比上学还辛苦。另一方面,身边的大人却口口声声说他们喜欢工作。孩子们会想:“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不是孩子的错。学校和大人们不一致的说法使孩子们错误地认为:学校里学会做的事情并不是真正的工作;工作不比学习更糟;要么那些说喜欢工作的大人都在说谎。然而,三种说法全是错误的。最危险的谎言来自孩子的父母。如果某人选择无聊的工作是为了让全家人生活得好一点――很多人也真的是这么做的――那么他的孩子很可能受其影响,也认为工作挺无聊的[2]。而如果父母能为自己多考虑考虑(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尽管以牺牲全家人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译者注),教出来的孩子反而会好一些。热爱工作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昂贵的房子无法带来的[3]。读大学时,我才明白养家糊口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选择什么工作要比赚多少钱重要。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工作就是为了生存,但也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故事(比如说爱因斯坦在专利局上班)说明,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如今,工作的目的是为世界做出贡献,同时也要能够生存。可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无法改变自己的错误想法,认为工作中令人痛苦的事情很多。工作中仍然需要不断钻研,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所以,人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做这些工作。如果认为工作注定是件痛苦的事,当工作中出现错误就觉察不出来。这就是我在研究生院学习期间的思考所得。界限一个人能够喜欢工作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停止寻找。另外,如果他像其他人那样,低估了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又会过早地停止寻找。他或者会听从父母的安排,或者去追名逐利,又或者什么也不做。一方面,“做你喜欢做的事”不意味着做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事,即便是爱因斯坦也会有想喝咖啡的时候,但他会告诫自己先完成手头的工作。我总是无法理解有些人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其它的事都不想做,因为我从来没有如此喜欢过一份工作。如果我可以选择(a)花一小时做点什么,或者(b)瞬间转移(teleport)到罗马,然后在那里闲逛一小时。我会更喜欢哪一个呢?说实话,都不喜欢。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几乎每个人都会倾向去Carribbean飘流、做爱、或者享用美食,而不是去解决难题。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有时间范围的。不能是只在某一刻特别想做的事,必须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比如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没有成果的快乐是无法持续的,如果厌倦了躺在沙滩上,而又想保持快乐,就得做点事情出来。另一方面,必须得喜欢工作多一点,喜欢享受少一点,要有不做点事就闲得难受的劲头。当然也不能没日没夜地工作,可以坚持工作直到疲劳为止,然后可能想做点别的,甚至只是发呆。但不要把这种时刻当成一种奖励,或者辛苦工作的补偿。我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如果一个人在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那么不会有什么成就,因为强迫自己工作不可能比别人做得好。要想工作得快乐,不仅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是令人佩服的事,是那种做完可以说“哇,太酷了”的工作。不一定非得制造点什么出来,学会开滑翔机,说一口流利的外语,都足以让人感觉很酷,至少是那一刻。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试自己。我认为读书就不符合这一标准。除了某些数学书或者实用科学书籍,很难准确说读完一本书后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读书和工作不太一样。只有在实践中运用了读到的知识,才会感觉有收获。Gino Lee告诉过我一个好方法――做一件能让你的朋友说“哇”的事情。但这可能不适用于22岁以下的人,因为他们认识的人太少,碰不到真正的朋友。诱惑我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在乎别人的看法,除非是他的朋友。不要想着出名,不必太在意众人的意见。能够得到尊敬的人的意见就够了,何必在乎那些根本就不认识的人呢?[4]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5]。出名极具诱惑力,甚至可以让人放弃其所爱,转而去做一些他渴望喜欢的事情。比如,有些人之所以写小说,是因为他们喜欢读小说,而且发现写小说可以得诺贝尔奖,于是乎他们会想,难道还会有什么工作比成为一名作家更好吗?但是,渴望成为一名作家还不够,还要喜欢写作,喜欢编故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就能赢得声望。然而,做某些工作会带来声望是后来才有的,爵士乐就是一个例子,其它成熟的艺术形式也是如此。所以,尽管去做喜欢的事吧,声望自会随之而来。声望对于雄心勃勃的人来说是最危险的诱惑,想让这种人办事,只需向其保证一定的声望即可,比如让其做演讲、作序、服务于某个委员会、以及做个部门头头,等等。所以最好的建议就是不要做这类工作,如果它有趣的话,人们就无需使其听上去很美了。同理,如果同样喜欢两种工作,其中一种会带来更大的声望,那么就选择另外一个。声望会一点点地改变人们的爱好,所以如果自己无法区分的话,那么很可能真正喜欢的是不引人注目的那个。金钱同样使人堕落。钱本身并不危险,有些工作虽然可以挣很多钱,却被人瞧不起,比如电话推销、卖淫、或者人身伤害诉讼。做这种工作的人最终会是那些“只求生存”的人(建议:如果某个行业的从业者这么说,不要做这个行当),有追求的人才不会被其诱惑。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名利双收的职业,例如从事企业法律或者医学工作。一份既有保障又有前途的工作,再加上一点可以不劳而获的声望,才是对青年人最大的威胁,因为他们还没开始思考什么是他们真正喜欢的。要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喜欢他正在做的事,就看他会不会无偿地工作,即使不得不做另一份工作以求生存。究竟有多少企业律师愿意在非工作时间免费做他们正在做的工作,而以日常工作糊口呢?这种方法对于选择从事哪种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有帮助,因为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大多数优秀的数学家即使当不了数学教授也愿意从事数学研究,另一种情况恰恰相反,有人发表论文,就是想做英语教授,而不是在广告机构工作。即使没有数学系也会有人研究数学,但是如果没有英语专业,以及教学职位的存在,又怎么会有人长篇累牍地发表论文,研究Conrad小说中人物的性别和身分呢?没人会觉得研究这些东西很有趣。做父母的往往会看重金钱。可以放心地说,孩子想当作家而父母想让其当医生的多,孩子想当医生而父母让其当作家的少。孩子认为父母太“实际”,其实未必。所有的父母对待孩子要比对待自己更慎重,因为作为父母,他们承担风险,却得不到好处。如果八岁的儿子打算爬树,或者10来岁的女儿要和坏男孩约会,父母无法体会孩子的兴奋,但是如果儿子从树上掉下来,或者女儿怀孕了,却要父母出面收场。慎重面对如此危险的诱惑,很难找到喜欢的工作就不奇怪了。大多数人从小就相信工作是受罪,不信邪的人也都栽在了名利的诱惑上。那么到底有多少人最终找到了他们所热爱的工作呢?10万,或者10亿。找到自己爱干的工作是很难的。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肯定很难,所以,不要低估它的难度,同时,也不要因为暂时没有找到而气馁。其实,只要敢于承认自己对工作的不满,就比很多人更可能成功了,那些人还在自欺欺人呢。如果周围的同事都说工作得很开心,而自己却对这份工作一点也看不上眼,那也许是同事在自己骗自己,虽然未必都是,但可能性很大。做大事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艰苦,因为只有喜欢自己工作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他们根本不需要勉强自己,但是,寻找爱好的过程却得非常认真。有些人特别幸运,他们12岁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沿着这条路茁壮成长。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更多成就大事的人来说,其职业生涯就像乒乓球的轨迹,他们在学校里学A,工作后做完全不相关的B,最后成名于C。有时候,更换工作是精力旺盛的表现,但也可能是因为懒惰。通常,你无法区分自己究竟是掉队了,还是在另辟蹊径,即使许多成就大事的人,在最初寻找人生定位时往往很失望。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保持诚实吗?一种方法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好它,即使不喜欢。这样至少知道自己不是在为懒惰找借口。更重要的是,往往会养成把事做好的习惯。另一种方法是“坚持实践”。例如,如果想成为一名作家,又不想因为日常工作而浪费精力,那么,就要坚持练习写作。尽管写得不好,但还是要坚持写。只要坚持实践,就会知道想成为作家是不是想想而已。如果写的东西实在糟糕,选择这份工作就不现实。坚持实践是一种启发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找到喜爱的工作,甄别出那些本以为会做好的工作,最终选择真正喜欢的,就好像水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可以找到屋顶的漏洞一样。当然,明白喜欢什么工作并不意味着能够以它为工作,这是两码事。有追求的人更要把两者分清楚,喜欢做什么和能做成什么是不一样的。[6]这一点看得越清楚,内心就会越痛苦,很多人因此降低标准。例如,如果在街上随便找人问问,他们能否和Leonardo画得一样好,就会发现很多人说他们根本不会画画。这更像是一种暗示,而不是事实。他实际想说,我不会去干那个。因为如果想方设法让他做画20年,他会为自己获得的成就而吃惊。当然那需要非常刻苦,可能要在头几年每天都得面对失败。所以如果有人说“我不行”,不要相信他。另一个经常听到的说法是,不能每个人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总得有人做令人讨厌的工作。真的吗?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在美国,唯一强迫人的方式是征兵,但我们已经30年没有这么做过了,而是一直利用名利吸引人工作。如果仍然有些事没人愿意做,那么人们就不得不自己做,过去发生在家奴身上的事就是这样。家奴的工作是经典的例子,在公元10世纪时,似乎那份工作总得有人来做。然而在20世纪中期,发达国家已经没有仆人了,有钱人得自己干活。所以,也许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做,但是谈到具体的某项工作时这么说就不合适了。糟糕的工作可以自动化完成,或者根本就不做,如果没人愿意做的话。两条路有一种情况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他喜欢做的工作。人首先要生存,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会很难赚到钱。这时有两条路可以走:成长渐进法:随着能力的增强、名气的增大,逐渐放弃不喜欢的工作,选择喜欢的工作。齐头并进法:做不喜欢的工作赚钱,以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长渐进法更常用,工作做得好的人一般选这种方法。年轻的建筑师开始时不得不什么活都干,等到他做得很好之后就可以挑选项目了。这种方法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太慢,而且不确定,即使是终身聘用也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由。齐头并进法有多种做法,取决于需要用多少时间赚钱。一个极端是白天上班,靠一份工作时间固定的工作赚钱,而在闲暇时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个极端是先拼命赚钱,直到不再为钱发愁。齐头并进法用的人比较少,因为需要事先做好周全的打算,而且这种方法更危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的要求也越高,所以为了赚到足够的钱,可能需要比预期更长的时间工作。更糟的是,人可能会被工作内容改变。如果做无聊的事情太久,脑子可能就锈掉了。钱给的越多的工作越危险,因为需要付出全部的精力。齐头并进法的好处是可以让人摆脱障碍[7]。职业发展不都是一片坦徒,不同工作之间的差距变化很大。从结构设计工作转行到产品设计工作还有可能,要转向音乐方面就不太可能了。有两份工作的人多一分选择,尽管其中一份只为赚钱。到底该选哪条路走呢?这取决于你是否明确想做什么,是否擅长分清主次,能承担多大的风险,以及是否有人愿意为你喜欢做的事情付钱。如果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也知道有人愿意为此付钱,那么就选择成长渐进法。如果还不了解自己想干什么,或者不喜欢非黑即白的二元逻辑,那么可以选择齐头并进法,只要你能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不要太早下决定。很小就知道自己未来做什么的孩子似乎让人印象深刻,就像他们比其他孩子更善于做数学题目一样。可惜,他们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错误的。我有一位非常成功的医生朋友,她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工作。当有人向她咨询申请医学院事宜的时候,她很想握着他们的手说“不要去”(但是她从没这么做过)。她怎么会这样呢?她在高中的时候就想成为医生,而且她雄心勃勃信誓旦旦,克服了所有的困难,令人遗憾的是,她甚至克服了对这份工作的厌烦。结果,她现在的生活实际上是一名高中生为她做出的选择。年轻的时候,我们相信有足够的信息事先做出选择,工作却是个例外。试图做出选择时,手上只有少得可怜的信息。即使上了大学,我们也很少知道工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做过几次实习生,但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提供实习机会,而那些提供实习的工作,也不会教你太多东西,就好像做球童不可能学会打棒球一样。人生规划和其它规划一样,多尝试会有更好的结果。所以,除非十分确定,最好还是选择一份可以应用成长渐进法或齐头并进法的工作。这也是我选择计算机行业的部分原因。在这个行当,做教授也行,想赚很多钱也行,也可以向一些相关专业转行。尽早从事涵盖面较广的工作也是很明智的,这样就可以很快知道各种工作都是做什么的。相反,极端的齐头并进法很危险,因为无法得知自己喜欢什么。如果一个人做了十年的债券交易商,当他攒够了钱决定不再继续而转行写小说时,却发现自己并不是真得喜欢写小说,却已为时已晚。多数人都会说,这好办,给我一百万,我就能弄明白该做什么。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环境塑造人,离开了自己生活的环境,多数人都会不知所措,看看那些中了彩票或继承了大笔财产的人就知道了。就像每个人都说他们在意财务安全,然而最快乐人不是那些拥有它的人,而是那些喜欢他们在做的事的人。这么看来,有一份明确的计划未必是件好事情。选择哪条路,是要经历一番思想斗争的。找到喜欢做的工作很难,大多数人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即使能做到,也要等到三、四十岁。但是,只要有这个愿望,就很可能会实现。如果知道自己会喜欢工作,就胜利在望了,如果知道自己具体爱做什么工作,就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致谢感谢Trevor Blackwell, Dan Friedman, Sarah Harlin, Jessica Livingston, Jackie&McDonough, Robert Morris, Peter Norvig, David Sloo, 以及Aaron Swartz阅读本文初稿。[1] 现在,我们做的恰恰相反:当我们让孩子做无聊的事情,比如算术练习,我们没有坦白地说它很无趣,而是假装它很有趣。[2]&有位父亲告诉我一个相关的现象:他特意向家人隐瞒有多爱自己的工作,当他周末想去工作时,发现说一些不得不去的借口很容易,而不原意承认自己更原意工作,而不是和家人待在一起。[3] 郊区的情况也差不多。父母搬到郊区,为了他们的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但是郊区索然无味,不够自然,十几岁的孩子会以为整个世界都是这个样子。[4] 我并不是说只能跟朋友说这些事情,帮忙的人越多越好,但是朋友的意见最重要。[5] Donald&Hall说,那些有望成为诗人的年轻人错误地执迷于发布作品。但是你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一首诗,那会是什么情形,他会在聚会上被当成真正的诗人,尽管他和从前没什么两样。但是,对于其他不知情的人,能不能在权威杂志上发表文章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说,实际情况比Hall认为的要困难。年轻人之所以特别在乎名气,是因为他们想打动的那些大人往往搞不清楚状况。[6] 就像我们要警惕,事情不会因为我们希望它发展成什么样子就会成什么样子,这是同样的道理。很多人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宗教越来越受欢迎就是证据之一。[7] 一个更形象的隐喻是,以各种工作为节点的图,并没有连通得很好。 
积极心理学文章更新
寻找心理咨询师
                    
                  
              
            
           
                
       
      
            
                 
         
           
            因为晚育,彭丽媛的女儿比妹妹的孩子还小。
始于有这么一群女汉纸在为自己的“另类”作品狂欢。
  以精神分析为例的不少心理学流派,都认为孩子的成长和父母关系极大,并且似乎总是在质疑传统的教养方法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那么,既然他们这么了解,那么如果是他们自己来养孩子,会有什么不同嘛?这是知乎上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讨论的结果,还是比较客观的。懂得心理学的一些知识,会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特征;但是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如果守着心理学教条去“折腾”孩子,心理学反而成了负担。其实,养孩子,在爱心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肯花时间低头去倾听、陪伴,对很多孩子来说就已经很不错了。然而,知识,如果用到好处,就是力量。有兴趣去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不错的。
  如果非要说学心理学的人养孩子有什么不同,那不过就是多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知识
  1、不盲从,不容易被骗,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能够更加理智、淡定地育儿,而不是火急火燎病急乱投医,把孩子当试验品。
  心理学工作者在育儿方面最大的优势,可能就在于“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了。因为我们很清楚那些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也知道它们距离真正的科学结论还有多远。这份淡定会使我们教养孩子更自由,更轻松,不焦虑,也不会把太多的教养焦虑传递给孩子,让自己的焦虑污染了孩子的心境。
  2、了解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可能会有什么特点,不急于求成。尊重孩子,顺应天性气质培养,不强迫他们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在某个阶段,孩子老吃手,那是因为他这个年龄需要,孩子学脏话,那是因为他发现了语言的力量……这些在没学心理学的人看来,可能是亟需纠正的,可能会用一些粗暴的方式来阻止孩子,于是容易伤害到孩子。但学心理学的人,就会少犯很多这样的错误,会尽量避免在这些地方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让这些阴影在无形中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并且,在孩子逐渐长大以后,也会尊重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3、带着觉知育儿,会反思自己和其他育儿者的行为,知道什么通常是错的,然后尽力避免。
  一个学心理学的人,教育孩子时,并非意味着不犯错误,或者不面对问题,甚至有可能犯得更多,或问题更多,但不一样的是,他们对自己的问题,往往是带着觉知的,能很快觉察到自己所做所为可能有什么问题,并从中得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种意识的成长会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而普通妈妈,有些行为语言都是无意识的,犯了严重错误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大有人在。当然也不乏自身完整程度比较高的妈妈,会举手投足就能对孩子做到尊重、平等与宽容。但这种妈妈是极罕见的。
  学了心理学之后,对他人教养小孩的态度和方式也容易看不惯。有一个学心理学的男生说,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哭闹,孩子奶奶就吓唬小孩子:“再哭,你妈妈就不要你了!”,他就很生气地说,“你这样会破坏他和妈妈的关系,以后会很粘妈妈,不要让他感到恐惧啊!”孩子奶奶就表示很疑惑,“以前我不就这么带你的嘛……”
  他接着说,甚至连其他人教育孩子,他也会忍不住说两句。“吃酒席的时候一个朋友的孩子,到处乱跑乱跳,我朋友很生气的把小孩抓回来,屁股一顿揍,还连打带骂。我马上表示,你这样打他会听吗?朋友说,大部分时候还是不会听,但偶尔还是有效的。然后我就开始blablabla……”
  当然了,不是每个学心理学的人都会看不惯别人养孩子的方式,这还要看每个人自己的性格。
  4、真正地为孩子的成长考虑,而不会下意识地为了自己的私欲利用孩子。
  几乎所有的学心理学的人都很在意身心的谐调、身心灵的整合与统一等等。这会是看不见的标尺引导着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行为是否得到肯定,都以孩子自己的身心成长为标准。其他的妈妈可能以:是否讨别人喜欢,是否为自己长面子,是否会让孩子不烦自己……不要否认,这确实是大多数妈妈的现状,他们对孩子行为结果的判断标准往往是这样,因为很多妈妈为别人而活着。
  5、如果孩子有心理问题,能比一般人更及时地发现。
  如果具有更多关于心理问题的知识,能够及时辨识出孩子的心理问题的话,就比一般人更能及时采用正确的方法预防和纠正。比如迪堡大学的Matthew J. Hertenstein教授利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早期发现并纠正了孩子的疑似自闭症倾向。
  6、具体方法确实有帮助。
  学心理学的人,有一些情绪的安抚、觉察方法,行为的规范方法,确实既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又能明确一些边界,在主观和客观之间有些很明晰的认知,说简单点:就是让孩子活得更明白,至少让孩子懂得,要清醒地活着。
  7、因为深知教养方式的重要,所以会更谦虚、更有意识地去学习。
  其实,学心理学的人,因为分成很多流派,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都在儿童教养的领域有深刻的钻研。只是知道一些基本的皮毛。就算是在儿童教养的领域有一些建树的专家,也没人敢断言自己已经把这一领域琢磨得很清楚了。所以,就像是苏格拉底越是了解世界越是感到自己的无知,学心理学的人一旦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就越是谦虚,愿意主动去了解更多。
  一位当心理咨询师的妈妈说:
  “我们每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心理学的知识就好像是个拐杖,或者是份先人旅游的推荐图,可以参考。而我能做的就是提供他我所能做到的。还有,根据我这么多年经验下来,知道怎样扣分会少一些。”
  “怀孕的时候我就学习了很多,有些超级有效,包括听懂孩子的哭声等等。行为训练某些方式使用下来觉得也不是不可以。”
  另一对学心理学的夫妇说:
  “我们也会主动学习的育儿方面的知识。一方面,现代的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所以平时肯定需要多多学习。另一方面,以前上学时候更多是给予理论上知识而非实际操作,这是两种知识体系。所以我们有价值观之后,还需要去学习最新的操作经验和知识。这个和普通的家长应该是一样的。”
  一个整日和心理咨询师打交道的,非心理学专业的人也观察到:
  “心理咨询师有时难免照本宣科,有些条规约束,但最重要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待问题的态度,并且这种态度会影响到孩子。我所接触的心理咨询师都承认自身问题很多,但他们都在尝试着接纳、直面这些问题,而这,也是他们带给孩子的态度,是孩子受益终生的礼物。”
  8、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学的熏陶,并有限制地提供一些专业指导。
  一位被学心理学的父亲养大的孩子现身说法:
  “家里随处可见的心理学书籍,为我开启了心理学的大门。我现在本科的专业就是心理学。但是挺重要一原因是,我希望心理学可以让我更了解自己,解除桎梏心灵的枷锁。
  “虽然我爸没办法和我建立标准的咨询关系,但是在我遇到问题的时候,他能给我提供他治疗来访者的那份处方。”
  但即使是学心理学的父母,养孩子也会有这样的遗憾
  1、理论的不完善不统一+理论到应用也有距离,就算是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方面卓有建树的心理学人,也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当。
  下面是一些学心理学的人的一些看法:
  “学心理学,到理解心理学,到能学以致用……差距是很大的。大学学的课程你自己现在能记住几成呢?心理学毕业的学生也一样,能记住两成就不错了。”
  “就算以心理学为专业,假设你从18岁学起,许多人26-27岁就有了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都还没有学精这个庞大的学科,那么心理学至多只能是职业,是不会带回家的一种技术。”
  “学心理学,只是一种职业,一种了解,但不代表,一个人已经深刻理解了儿童心理学的要义。因为即使学过的东西全记住了,那也只是几门课,几本书,几篇文献而已,作用很微弱。没有人敢说自己看了几本书,就对教育孩子的事全懂了。更何况,我们学过的这些东西,也都还不是板上钉钉的、百试百灵的结论,有关育儿的所有心理学,还需经过长足的发展才能更加成熟。”
  “即便已经能灵活运用,还要用对。比如,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时也难免情感用事。”
  2、理论是粗的,但应用却是细的,自身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用时的具体操作。没有标准答案,效果无法保证。
  “我认为,家长的性格和之前的观念以及处理事情的惯性思维对孩子的培养影响最大。也许我描述的不那么准确,但其实就是这个家长在生孩子之前的的二十到三十几年的整体修为。
  “心理学只能对其起‘引导’作用。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因素是心理学教材无法给你提供指标参考的,需要自己把握。比如,什么问题可以宽容,什么事情必须严厉阻止。怎样是过分溺爱了,怎样算过分严格了,教材里也会举一些例子,但是生活中那么多多样的事件,是没有说明的。
  “这就得看家长自己的标准和观念了。
  “有些家长观念比较僵硬,要求比较高,可能很小一件事也会数落孩子,而有些家长很宽容,那么孩子可能会在日后形成比较随和的性格。”
  3、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半与自己有关,而医者不自医。
  “家长学心理学,做心理咨询,如果孩子出了心理状况,心理问题,你与他之间是没法建立标准的咨询关系的,因为咨询师对待来访者的情感不一样,而且‘他的心题理问题多半和你有关’,只能转手他人。”
  4、如果自己心态摆正不好,容易比一般父母有更高的期待。
  “父母本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实属正常的期望,可是一换成学心理学的就实在有把自己学的知识跃跃一试的心态。有意无意的把孩子当成了实验观察的对象,自然对孩子的成就期望也会更高。这是所有学心理学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5、部分从业者从事这个行业却回避正视自己,反而会把学到的知识当做自我防御、伤害他人以及破坏关系的武器。
  此时,他们掌握的任何知识和技术,都会使他们更加刻板教条。这样的父母还不如没接触心理学的父母。
  所以最后,一个没学过心理学的人在养孩子时,可以向学心理学的人学什么?
  家长学心理学并不能成为孩子心灵健康的硬指标,但学习一下肯定没坏处。好比说,了解孩子各年龄段的发展规律,少盲从,避免一些错误,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等等……好处还是有不少的。
  但有些人不学心理学,孩子也教的很好,也没啥大问题。因为性格本身很重要。所以,如果没学过心理学,也不必过于焦虑。
  资料来源:知乎,左岸读书
  实现亲子成长 与您学习分享 专注家庭教育十六年 家庭教育 开心妈妈
  家长QQ群: (备注:微信学员,发布广告者勿扰)
  推荐学习!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历史的一份底稿。
《环球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份时事新闻媒体,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
“开心妈妈”致力于家庭教育十六年,创始人:屈开老师,著名家...
主演:范冰冰/张丰毅/李治廷/张庭/周海媚/张钧甯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钟汉良/唐嫣/谭凯/杨W/菅韧姿/米露
主演:Behrouz Vossoughi/莫妮卡?贝鲁奇
主演:周迅/黄晓明/谢依霖/隋棠
大鹏曝奋斗心酸经历
金星吐槽武媚娘靠胸博眼球
黄子韬摔倒脸着地
羽泉抢戏遭周华健报复
拜登副总统赠送艾伦浴袍
郭晓东自曝平凡出身
女星潜规则男演员
匆匆那年大结局
若逃课 注孤生
乔杉遭粉丝骚扰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有些人有狐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