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应激反应在分子水平上机制是什么意思样的机制?

调肝治法方药抗心理应激损伤的部分神经免疫学机制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调肝治法方药抗心理应激损伤的部分神经免疫学机制研究
【摘要】: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
心理应激是机体通过认识、评价而察觉到应激原的威胁时引起的心理、生理机能改变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各方面竞争压力的增加,心理应激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威胁着人类健康。明确作为“观念性”的心理社会刺激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转变为“物质的”生理反应的机制是研究应激机制与应对方式的关键内容。
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进而引起各种机能和代谢的进一步改变。机体应激系统可分为位于中枢的神经指挥系统和外周的效应器官与功能,前者以下丘脑、海马部位为主,后者则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传出交感/肾上腺體质系统和副交感系统两大系统的作用下完成。其中,HPA轴是应激作用的主要途径,在心理应激反应中起关键性作用。而不同的性别与年龄直接影响着心理应激反应的方式与强度。
免疫系统是HPA轴外周作用的主要靶点,研究应激及其应付方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多种应激条件下人体免疫功能发生变化,主要以免疫功能抑制为主。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最重要的免疫细胞,正常情况下,各T淋巴细胞亚群相互作用,维持着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当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发生异常时,就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研究表明,HPA轴是应激过程中免疫应答调节的主要途径,除糖皮质激素外,CRH和ACTH也均参与免疫调节。而在中枢,HPA轴应激反应的高位调节中枢是海马。大量研究表明,正常海马可抑制HPA轴的活性,参与了应激过程HPA轴的抑制性调节,促进应激状态下亢进的HPA轴恢复到基础水平,同时,海马不仅是HPA轴应激反应的高位调节中枢,而且是应激损伤的敏感区。应激性海马损伤与HPA轴功能亢进是神经内分泌系统应激反应的恶性循环结果。
中医学虽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概念,但中医脏象及七情学说很早就认识到不良的环境或精神刺激与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应激是机体对意外刺激做出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涉及各组织器官,因而中医药抗应激的研究也需涉及多个脏腑。目前中药复方抗心理应激损伤的研究多以情志立论,从肝、肾、心、脾入手,检测指标多为抗应激能力行为学指标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指标为主。但从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实验研究三方面来看,情志调节核心在于五脏,而肝脏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肝郁证候存在心理应激的障碍,病理机制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调节网络,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还不能充分地解释中医整体水平上的肝郁证候的理论。从心理应激反应来研究肝脏象的中医证候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团队以往一系列研究亦表明:中医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在实现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整体性调节上,还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具体的中枢神经机制;在作用机理上体现出局部(中枢神经机制)与整体(NIM网络)的有机统一。并且以加味四逆散(JWSNS)为调肝治法方药之代表方,采用“方-证-效-脏腑功能本质”的研究思路,对慢性应激损伤及调肝方药的作用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其具体机制有待一步探讨。
心理应激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开展心理应激机制研究的基础,但某些重要环节的偏差与设计仍影响着中医药抗心理应激损伤机理的阐明。例如,心理应激模型中常用的应激源包括束缚和制动、条件反射性电击足等或多或少均含有一定的躯体性应激成份,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单纯心理应激作用机制的阐明。Willner等受CUS模型启发于1987年提出了“慢性轻度不可预知的应激模型”主要是将动物长时间的暴露在多种不可预知的应激源下,这些应激源包括不定期的禁水、禁食、震动、电击、游泳等,由此引起动物对奖励刺激的缺乏,是抑郁的重要表现,更真实的模拟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可以认为此应激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抑郁性应激模型。
鉴于HPA轴及其海马中枢调控在NIM网络调节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与阐明HPA轴及其海马中枢调控作用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具体机制。在动物模型不断改进的基础上,不断接近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HPA调控作用机制的实质。在上述理论基础支持下,本论文旨在进一步研究不同性别、年龄情况下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损伤的HPA轴等神经内分泌免疫学作用机制,以及中药复方对其的干预作用,为最终从整体上阐明心理应激作用机制及中医调肝治法方药抗心理应激损伤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开展调肝方药——加味四逆散(JWSNS)抗心理应激损伤HPA轴作用方式及其神经内分泌免疫变化的实验研究,尝试阐明调肝治法抗不良心理应激损伤的神经内分泌作用机制,探求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抗心理应激方法。进而,从细胞及分子水平进一步探讨调肝方药一加味四逆散(JWSNS)在心理应激损伤状态下多层次、多靶点调控NIM网络的作用机制,更加深入揭示加味四逆散抗心理应激损伤的神经免疫学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方式。
研究内容:建立慢性轻度不可预计应激损伤大鼠模型,检测各试验组分中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神经内分泌调控过程中外周与中枢各类激素等主要生化指标与病理改变,观察调肝方药JWSNS的调控作用,以HPA轴为重点,探讨其作用可能的机制与途径,研讨调畅情志疏肝之法在抗心理应激损伤中的作用机理。
药物组成与立法:JWSNS组成:柴胡5g、白芍15g、枳壳6g、枸杞子15g、山栀5g、干地黄18g、石决明30g。药材由本校第一附属医院药房提供,经药剂科鉴定均为纯正药材。制备后置4℃冰箱内保存备用。各治疗组分别于应激造模前1h给予加味四逆散2ml灌胃。
动物模型制作与分组:经慢性轻度不可预计应激动物模型改制而成,去除以往采用模型中电击应激源的设置,减轻应激源的造模作用强度,以减少躯体因素的因素。接受应激处理的组别大鼠单独放在一间独立的房间,在21天接受不同应激源的刺激,应激源包括有限制空间1h,45度斜笼7h、湿笼17h(湿笼是200g铺料倒100ml水,使垫料湿透)、新入侵者(两笼并笼)23h、持续光照36h、空瓶1h、禁食禁水23h。
(一)慢性轻度不可预计应激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
本实验目的在于建立慢性轻度不可预计应激模型,观察不同年龄、性别大鼠模型的特征。用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三个效度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大鼠基本状况观察结果表明,随着造模工作的进行,模型组大鼠整体状况不断明显下降,焦虑,烦躁不安,排便增多,部分过程拒绝,呼吸急促,毛色发黯,发黄,存在修饰行为,但不断减少,直到基本消失。治疗组整体状态强于模型组,但略弱于正常组,表现为较安静,毛色虽杂乱,但略有光泽,修饰行为减少,抵抗行为减少,表明经中药复方JWSNS组干预,基本状况有好转,但在应激源未解除之前,仍较疲倦。糖水消耗偏爱度是判断大鼠抑郁应激程度的重要指标。数据表明,模型大鼠糖水消耗偏爱度减少,提示模型成功,而中药复方JWSNS干预,糖水消耗偏爱度显著提高,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提示中药复方JWSNS可能干预慢性心理应激损伤,此结果与以往一致。其中,幼年鼠正常组因处于生长期,糖水消耗偏爱度随体重呈增长趋势,但模型组三周后糖水消耗偏爱度显著减少(p<0.01),表明慢性应激对其产生较为严重的损伤,导致其不升反降;成年鼠正常组糖水消耗偏爱度未显示随体重而增长趋势,模型组三周后糖水消耗显著减少(p<0.01),经中药治疗有显著改善(p<0.01),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体重方面,各组正常大鼠体重增长平稳,雄性组略快,而经造模后体重增长显著变缓(p<0.01),提示长时间应激导致机体的综合状况显著下降,经治疗后有改善,但与正常组相比仍有显著差异(p<0.01),无法复原,表明中药复方可以有效缓解其应激状态,但无法改变其只要应激源持续存在就必然所造成的损伤与压力。
性别是影响应激作用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就心理应激而言,雌性和雄性动物之间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两种动物在行为表现、内分泌和病理生理等多个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别。雌雄间比较,雄性对糖水消耗偏爱度更为稳定一些,总体趋势呈下降;雌性大鼠则在第一周即出现显著下降,随后又有所恢复,进而第三周又显著下降,提示雌性可能对急性应激更为强烈,进而转为慢性应激状态。
(二)加味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节
本实验旨在观察慢性心理应激状态下大鼠肾上腺、甲状腺、性腺轴的外周分泌激素的改变及其主要作用途径。本研究结果显示,成年组雄激素有显著改变,雌性激素有改变趋势,而T3、T4含量无明显改变。表现为,雄性造模组雄激素显著升高(p<0.01),经JWSNS治疗后下降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提示心理应激对成年雄性大鼠HPG外周功能造成了影响,经中药干预后显著下降,很好地起到调控应激损伤的作用;HPA轴是慢性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途径。本实验结果显示,慢性应激作用下HPA轴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雌雄间显示一定的差异。
从HPA轴整体分泌上来看,本实验充分显示出CRH、ACTH、CORT三者间的相互作用确实存在,同时也可解释本实验当中,雌雄组间不同的变化趋势及多组数据仅有趋势而无显著差异的结果。例如,本实验总的趋势是HPA轴的激活与亢进状态,但雌性组却CORT仅显示出趋势,其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但结合ACTH的显著下降,是否可以看出ACTH对其的调控作用,即正是由于模型组ACTH的减少,从而使CORT的升高变缓。雄性组方面,ACTH的变化仅有升高趋势,其同样存在CORT显著升高后,对其的反馈性调节,从而导致其增高的显著性变化减弱。而下丘脑CRH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能是对下丘脑对血浆ACTH、CORT改变的反馈性调控的结果。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肾上腺皮质其形态学发生改变,提示慢性心理应激大鼠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处于亢奋状态,表现为皮质增生明显,细胞密度增高等,而中药治疗组明显好转,表明中药复方对肾上腺内分泌激素的分泌有很好的调控作用,可抑制其皮质增生,进而减缓糖皮质激素的分泌。结合其免疫功能显著抑制与降低,表明二者间的一定的因果关系。
(三)加味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免疫功能的调节
本实验旨在观察慢性应激状态下大鼠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神经内分泌改变的关系,尝试明确其HPA轴主要作用途径。结果表明,模型各组大鼠胸腺指数显著降低,经中药复方干预后,胸腺指数显著回升,表明中医复方JWSNS可以有效提高应激反应后的免疫功能改变。模型各组胸腺形态学发生严重改变,反映出慢性应激反应后大鼠免疫抑制显著,经中医复方JWSNS治疗后器官形态有显著改善,提示可以有效提高应激反应后的免疫功能改变。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最重要的免疫细胞,对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雌性大鼠模型组CD3+、CD4+、CDS+均呈下降,CD3+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经中药复方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显著回升,CDS+呈上升趋势,并高于正常组,也显示出雌性对应激干预手段与药物的敏感性;而雄性组方面,模型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均有所下降,经中药复方JWSNS治疗后,有所回升,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模型各组CD4+与CDS+比值呈下降趋势,中药复方各组有所提高,但未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实验大鼠例数相对较少有关,尚需进一步观察与探讨。雌雄间比较显示,雄性应激免疫抑制趋势更加明显一些,与以往报道一致。
(四)加味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观察慢性应激状态下大鼠中枢海马神经元的变化,探讨其对外周神经内分泌改变的调控,尝试明确其对HPA轴主要作用途径。海马不仅是应激反应的高级调节中枢也是应激损伤的敏感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雌雄模型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海马光密度值显著低于正常组,海马组织损伤明显高于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雌雄JWSNS组海马神经元凋亡率明显下降,JWSNS能明显升高应激大鼠海马光密度值,减轻组织损伤,提示不可预计应激模型大鼠已引起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发生变化,出现海马损伤及神经元细胞的凋亡。而经加味四逆散治疗干预后,海马组织损伤明显降低,表明其可能很好的缓解海马损伤与神经元细胞的调亡,具有较好的海马神经元保护作用。
三、研究结论
1.本实验对慢性不可预计心理应激大鼠模型和复制与改制较为成功,从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三个效度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表明该模型大鼠行为学表现与人类相应的情绪表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反映出一定的情绪障碍的行为学和生理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共同的神经生物学机制——HPA轴的调控等。而中药复方JWSNS可有效调控慢性心理应激状态下机体的NIM网络改变。
2.慢性心理应激反应的神经内分泌通路主要是HPA系统,此系统的激活是应激性外周躯体反应、免疫功能紊乱等的生理学基础,而中药复方JWSNS可有效调控HPA轴,提示其抗应激损伤作用机制与HPA轴密切相关。
3.慢性心理应激反应在不同性别中存在一定差异。心理应激可影响到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的功能,JWSNS显示出对HPG一定的调控作用,但由于不同性别性腺激素分泌的复杂性,JWSNS作用机制与方式有待进一研究。
3.慢性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显著抑制,中药复方JWSNS可有效改善其免疫功能。
4.研究结果表明,慢性应激反应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显著升高,提示海马神经元死亡增加,从而影响到对应激及HPA轴的调控。中药复方JWSNS可有效降低海马神经元凋亡,提示其抗应激损伤的中枢作用机制与海马密切相关。
四、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因受时间、经费的限制,大鼠模型的复制与评价,及其神经内分泌免疫整体调节功能的阐明仍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其他调节途径的明确。同时,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损伤海马神经元的机制非常复杂,单纯的细胞凋亡的研究仅仅是开始。其作用通路与信号传导机制仍需进一步研讨。研究初步表明,JWSNS可以有效抗应激损伤,其作用途径与HPA轴及海马中枢关系密切,但作为复方,其真正起效的有效部分是什么,相应活性成分的主要作用途径是什么,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R285.5【目录】:
中文摘要3-8
Abstract8-15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分析17-38
一、心理应激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17-25
(一) 应激状态下下丘脑 HPA 轴的改变18-20
(二) 应激及 HPA 轴对外周生殖、甲状腺激素与免疫系统的作用20-22
(三) 应激状态下 HPA 轴调节中枢——海马的改变与调控22-23
(四) 性别与年龄因素对应激反应的影响与差异23-24
(五) 心理应激动物模型的研制及其应用24-25
二、中医药抗心理应激损伤研究概况25-32
(一) 中医药抗心理应激损伤的理论研究25-29
(二) 中药复方抗心理应激损伤的机制研究29-32
四、结语32-38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38-47
一、从应激理论研究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证治规律的依据38-42
(一) 情志学说与心理应激38-40
(二) 肝主疏泄是中医调控心理应激机制的核心40-42
二、从 HPA 轴调控机制对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机理阐明42-47
(一) 加味四逆散抗心理应激损伤的研究现状42-43
(二) 动物模型的确定与病理状态模拟43-45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45-47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47-93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47-50
二、慢性温和型不可预见性应激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50-65
三、加味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节65-75
四、加味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免疫功能的调节75-83
五、加味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83-93
第四部分 结论与讨论93-104
一、研究结论93
二、综合讨论93-101
(一)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综合评价93-95
(二) 加味四逆散抗慢性心理应激反应部分神经免疫学机制的阐明95-100
(三) 关于调肝方药组方用药的分析100-101
三、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101-104
缩略词索引表104-10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茜;李献良;籍玉帆;万强;;[J];四川中医;2011年08期
饶红;陈洪波;朱芳;;[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年06期
周永垒;任桂琴;王旭磬;何毅;;[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4期
王江红;;[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13期
高珊珊;李林梅;何吉琼;;[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22期
钟黎;李志静;卢云洁;;[J];齐鲁护理杂志;2011年17期
车艳辉;王军;;[J];中国伤残医学;2011年07期
梁改琴;贾有福;;[J];中国优生优育;2011年03期
尹素青;;[J];中国内镜杂志;2011年06期
谢忠礼;李杰;;[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福安;;[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党中勤;赵长普;许向前;李严生;;[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郑玉;李垚;;[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何志良;;[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杨迎民;;[A];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郑玉;李垚;;[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陈伟;;[A];第三届浙江省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六卷 中西医分卷)[C];2006年
伊丽;武国城;万憬;;[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王文竹;徐志伟;严灿;吴丽丽;;[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严灿;宋清;吴丽丽;潘毅;冉川莲;刘书考;;[A];第九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长君 张谨毓 孙红军;[N];中国国防报;2003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江苏省姜堰市中医院
谢兆丰;[N];家庭医生报;2004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任勇;[N];天津日报;2005年
陈典宏 通讯员
吴凯波;[N];解放军报;2010年
刁倩 胡永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N];南方周末;2011年
许锦东;[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亚飞;[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宋清;[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范新六;[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何建华;[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陈诗慧;[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吴丽丽;[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张琼;[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苏全武;[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陈靖雯;[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锐;[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赵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李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张超;[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刘琰;[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高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朱彩平;[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梁瑞涛;[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刘洋;[D];河南大学;2008年
陈权韩;[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氧化损伤与内质网应激在四氯化碳致大鼠肝脂肪变性中的作用机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6年05期
氧化损伤与内质网应激在四氯化碳致大鼠肝脂肪变性中的作用机制
【摘要】:肝脂肪变性是长期饮酒、肥胖、药物中毒等致脂肪肝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中间阶段,严重的脂肪堆积会导致肝细胞坏死或肝硬化,但是有关肝脂肪变性的分子机理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本实验利用四氯化碳建立大鼠肝脂肪变性模型,四氯化碳处理组较对照组肝脏丙二醛含量增加68%,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达均明显增加;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体外培养中,加入四氯化碳处理后内质网发生应激,并导致SREBP1表达增加且活化.结果表明,四氯化碳导致的肝脂肪变性与肝细胞的氧化损伤和内质网应激有关,其分子机理可能为内质网应激发生后促进SREBP1转录因子的表达与活化,SREBP1在细胞核内参与生脂相关酶如HMGCoA还原酶等基因的诱导表达,生脂相关酶含量的增加进一步使肝细胞甘油三酯、胆固醇合成增加,脂质的异常堆积导致了肝脂肪变性的发生.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R575.5【正文快照】:
脂肪肝(hepaticsteatosis)是肝组织中大量脂肪蓄积、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为特点的脂类代谢紊乱.长期饮酒、肥胖、药物中毒等是引起肝脂肪变性的常见原因[1].大量的脂肪堆积可导致肝细胞缺血坏死,并且可以进一步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目前认为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机制是肝细胞甘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媛;[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薛秋红;[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王加志;[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张振英;[D];山东大学;2010年
韩冰;[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龚志华;[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翟文龙;[D];郑州大学;2011年
刘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王建青;[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新淮;张欣;;[J];食品科学;2009年23期
徐勤;沈逸萍;许安丽;;[J];中国中药杂志;2006年22期
贺德,彭翔,甄作均,向红霞,曾志良,曹建华,陈志勇,周永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年19期
万丽葵;潘洪志;陈文华;李辉;;[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年01期
陈海敏,朱鹏,严小军;[J];中国海洋药物;2005年03期
宋丽华;黄燕;郑王巧;郭春花;李海菊;;[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年10期
张艳淑,姚林,刘英莉,王广增,赵伯阳,鲍运林;[J];劳动医学;2001年04期
张何,利焕祥,曾家乐,李杰;[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年S1期
高键,薛安娜;[J];卫生研究;2003年01期
耿爽;;[J];中国食品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洁;殷华;王芳;陈文慧;;[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尚健壮;李春喜;;[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叶汉章;翟晨刚;闵暘;;[A];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舒建昌;叶国荣;吕霞;吴海恩;陈小娟;;[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万瑞香;綦淑芬;崔瑞耀;;[A];第五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赵新颜;马雪梅;朱跃科;马红;贾继东;王宝恩;;[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黄秀榕;汪朝阳;王勇;祁明信;;[A];第三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刘珊;;[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李芊芊;彭双清;;[A];2007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刘峰;费然;饶慧瑛;丛旭;哈明昊;魏来;;[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胡晓斌;[N];中国化工报;2004年
郭欣;[N];中国化工报;2009年
王开祥;[N];中国环境报;2004年
;[N];中国化工报;2002年
杜萍;[N];中国化工报;2006年
蓝斌;[N];中国化工报;2007年
张中桥;[N];中国医药报;2007年
安文;[N];中国石化报;2010年
记者秦杰、邹声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邹声文;[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敬;[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胡劲涛;[D];中南大学;2008年
裴宗平;[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郑兴锋;[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孔令波;[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许商成;[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孟亚锋;[D];浙江大学;2010年
高峰;[D];浙江大学;2007年
聂静;[D];中南大学;2009年
肖骏;[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瑾;[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陈宏;[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周华东;[D];浙江大学;2006年
朱吉;[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朱海波;[D];烟台大学;2007年
郭杰丞;[D];延边大学;2007年
刘莉莉;[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肖紫云;[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肖增平;[D];山东大学;2008年
贾杰;[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应激的概念应激,概念,应激概念,应激的,应激的概念,氧化应激,应激反应,应激性溃疡,..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应激的概念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钟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