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七彩阳光广播体操视频,我们排成一列纵队,总人数的5/7排在我的前边,总人数的1/4排在我后面,冰冰排第几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4拓展破冰游戏.doc4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8个破冰游戏
第一个: 魔法师变石头[破冰游戏]
活动目的:
藉由初步的肢体接触,打破人际关系的距离
透过活动让学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增进熟识度、融入课程
活动器材:
室内或室外平坦的场地均可
16~50人以内,人数不宜过少
2~5颗软性(或毛线球)安全球(球体比足球略小,以一手可掌握为佳)
活动规则:
1.一开始可由训练员或由一位学员自愿,担任『魔法师』,并发给一颗球施法
2.魔法师施法时,所有伙伴开始行进躲避,活动中只要被魔法师拿着球碰触到就会变成石头
3.避免被魔法攻击必须找到另一位伙伴,手勾着手在原地合唱一首歌,就可以形成保护罩,但歌曲如果重复就无效,一样会变成石头
4.行进期间除躲避攻击外,不可和其它人手勾手
5.过程当中,不可以跑步,只可以快步走,避免学员产生碰撞、跌倒
6.活动进行几分钟后,魔法师可改变方式,把被碰触的学员,一样变成魔法师,并给予一颗球执行任务
活动分享:
短暂的暖身活动,通常不做分享,时间也不宜过长,主要让学员情绪可以high起来,并投入活动中即可。
第二个: 一块钱、两块钱[破冰游戏]
适合对象:10人以上
场地要求:无
游戏性质:破冰
游戏时间:10分钟
游戏操作:
1、根据男女学员不同比例,比如男生远远大于女生比例的话,女生就当“2块钱”而男生则是“1块钱”;如果女生比例远远大于男生的话,女生就当“1块钱”而男生则是“2块钱”。
2、根据培训师说的钱数,所有学员组成相应的数字,没组成符合要求的数字的,均被淘汰。比如,培训师喊7块钱,所有学员就组成一个小组,这个小组所有人的面值加起来应该是7块钱,没有组成小组的学员将被淘汰。
3、剩下的人继续组合,直到4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心若在梦就在----怀念婆婆我的妈妈林冰
&&&&&&心若在&梦就在
&&&&&&&&&&&&&----&怀念婆婆我的妈妈林冰
&&&今天又是元旦,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正好也是我的婆婆的生日,一大早起来,忙完一些琐事,就像往常的这天一样,与先生一起去看看我们的妈妈。其实,她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如今只是留下不多的照片和一些记忆,我静静地端详着相册里老人家的遗照,心中再次感受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脑海中又清晰地浮现出妈妈生前的许多往事。
&&&&&&&&&一、阴阳相隔天各一方
十年前,离妈妈83岁生日不到半个月。那天中午,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赶忙拿起话筒,耳机里传来医院的陪护小杨带哭泣的声音,&二叔二婶,快来呀,阿婆不行啦!&,没来得及细问情由,对方就断了线,于是先生和我焦虑地赶往市一盘松楼。平时10来分钟的路程,5分来钟就赶到。上到8楼,只见小杨扶着同住一间医院的爸爸,呆呆地坐在妈妈病房门前的轮椅上,一切都从爸爸那充满无限悲伤的眼神中明白了。爸爸痛苦地对我们说,&去看看妈妈吧。&晚年,妈妈是爸爸的精神支柱,自从她住院后,不管严冬酷暑爸爸每天就把挤公共汽车到医院照顾陪伴妈妈当做唯一的工作,许多住院的老同志和医生都对这对患难以共相濡而沫的恩爱夫妻赞不绝口。妈妈这一走,原来还算硬朗的爸爸,一下就像泄了气的球,显得那样憔悴、虚弱和可怜。
&&&先生和我冲进病房。妈妈平躺在病床上,已安详地闭上了那双疲倦的眼,身上盖着的白色棉被显得那样惨白。大概护士们已帮她整理过,正忙着往外撤急救的仪器。先生轻轻地将脸贴着妈妈那还带些许体温的脸额,泪水禁不住滴到她的脸上。
陪人小杨小声抽泣着说,&上午阿婆还唱《大刀进行曲》,中午刚喂过鼻食还好好的,怎么说走就走了。&
沉默、无奈。我含着泪默默地对妈妈说&不是说好元旦要跟你过生日的吗?怎么却永远阴阳相隔,天各一方。&心痛欲碎,我泪眼迷蒙地陪先生守在妈妈的身旁。
&&&最后送别妈妈,她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血红的党旗盖在身上。一位战士、一位母亲,在经历了八十多年的人生风雨之后,她终于累了,睡得那样的深沉。
&&&灵堂正中摆着妈妈微笑地望着我们的遗像,一幅醒目的挽联挂在遗像两旁&同图伟业奉献身心征南战北
誉美人生,自食奇力慈育子女振国兴邦公益社会&,挽联恰如其分地为她的一生画上了句号。来送行的三百来人把悼念室挤满了,那些能走动的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都来送她上路,我认得的有,与她一起参加抗日的小学同学叶少雅阿姨、东江纵队林平政委的遗属余慧阿姨、红小鬼梁仔叔叔......,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的老前辈。
&&&接下来很长一段日子里,妈妈始终走不出我的脑际,有时梦里她与一大家子相聚嬉笑逗乐,那情景让人愉悦;有时耳边又会响起她铿锵有力的《大刀进行曲》的歌声,让人兴奋不已。梦中醒来,心灵总有种失落,真是醒来不如梦。&&&&
《大刀进行曲》是妈妈晚年最喜欢的歌,老人总是记得年轻时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事。先生说,在他懂事时就能跟着妈妈唱这歌,尽管不明白歌词的意思,但是跟着妈妈唱总是兴奋和热闹。以后再大些,才明白妈妈原来也是个打鬼子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十分敬佩妈妈,她的一生做到了自尊自敬和自强自立,成了我心中的偶像。晚年的婆婆患了糖尿病,生活越来越不能自理了,尽管家里有保姆,但是,只要能自己动手做的事,她都尽可能自己动手,像洗个衣服呀,摘个菜呀,衣服晾干后还要叠得整整齐齐的,平时看书读报,生活即朴素又充实。以后下肢因并发症慢慢坏死,先是脚趾后是脚掌,加上老年骨质疏松,胸骨和髋骨又先后发生骨折,生命就像残烛忽明忽暗。她忍受着病痛折磨和摧残她的躯体,用坚强的意志尽可能减轻家人的负担,可以说是用顽强来与病魔和死神抗争,好几次硬是从鬼门关里又走了回来。
记得有次春节过后,她得了肺炎一直发烧昏迷,医院已下了病危通知。大家都为她准备后事了,没想到&五一&过后,昏睡了两个多月的她却忽然醒了过来。主管医生和护士赶紧过来看她,见她除了还有点疲倦,神志似乎还清醒,于是就找话与她聊,&林大姐你还记得唱歌吗?唱唱看!&母亲张张嘴,打了几个哈欠,居然用含糊不清的语调断断续续地哼了起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就那么两句,让人由惊奇到惊喜,她却像出征刚回来在闲歇一样。大家见她的神态,悬在心上的那块大石才放了下来。管她的医生和护士见状也开心地笑了,还直夸她&好,好叻,真叻!&让人感到一个战士的生命力的顽强。
妈妈还是走了。爸爸用他俩一生省吃俭用所剩无几的积蓄,连同妈妈的所有抚恤金,加上七个儿女给的,亲自到银河革命公墓为她选购了一块自认为最好的墓地。选墓地的时候我在场,只听爸爸轻轻地说,&这里好,边上都是她的战友,以后找个人说说话也不难。&他还交代&我百年之后就和你们的妈妈在一起&。
日,爸爸也走完了他88年的人生路,和妈妈又相聚在一起。暨南大学文学院古汉语教授聂巧平有感于爸爸妈妈的人生经历,为他们的墓碑撰写了一篇碑志铭:
先考先妣碑志铭
先考叶公,讳特香,惠阳秋长人。少秉先祖绪业,慕乡间俊彦,图兴邦之壮志。先妣林氏,讳冰,东莞石龙人,本姚姓,年幼失慈,渡香江以自立。丁丑仲夏,华夏临危,俱舍生以赴国难,共效命而斗东江。日寇灭,内战起,以故老太陷囹圄于楚庭!重庆和谈,同撤齐鲁。激荡风云,转战淮海,攻宁夺沪,直指云山珠水。岁月峥嵘,喜结连理于沂蒙。光阴荏苒,殊荣抗战之勋章。&&&己丑岁,国新立,理戎装而冠儒服,以辅新政。初受命于羊城黄沙新滘,复造福而主东山。己亥年,粤事发;文革起,重遭劫,含冤蒙垢,至廿年终昭雪,忠恕平和,处逆境仍从容。近知命之衰年,国运日祚,壮志复苏,重长越秀,共济元功。公居广州顾委,阅春秋八载,谨奉治世之良谋。寿享耄耋,固神明所赐,积善余庆,乃德泽三儿四女,绵播子孙后代。
为国为家,同舟共济。相濡以沫,彬彬有礼。
贞夷温粹,廉洁简易。心系社稷,刚强不息。
选令一方,谋民福祉。为政从德,周而不比。
呜呼吾父,仁人君子。客家风范,惟尔弘毅!
呜呼吾母,巾帼懿士。东莞名瑗,砥砺吾志!
&&&&&&&&&&&&&公元二00八年戊子九月重阳
那个革命公墓的管理处说来让人摇头,前年居然揪出一伙发革命公墓财的贪官。难怪四平方的革命墓地要价二十多万,好在那些前辈想得通,都光着身来光着&身&走,让人情以何堪!
二、艰苦童年自强不息
我敬佩妈妈,不因为我是她的儿媳。妈妈的一生为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而努力。她走时没有留下什么财产,但她自尊自敬和自强自立的品格,却让我们儿孙一辈受益不浅。
1921年(因为那是用的是农历,到底是年头还是年尾现在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妈妈出生在东莞石龙镇一个姓姚的小商人家庭,本来生日不是元旦,但生母在她不到半岁时就扔下一男三女四个孩子病故了。旧社会重男轻女,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孩子没有了母亲,她的人生境遇好不到那里。幸好她的祖母心疼自己的孙子,特别是心疼这没有了妈的苦命的孩子,在祖母的关爱下,加上两个大她几岁的姐姐的努力,硬是一口粥一口水地将她拉扯大。
妈妈经常说,她能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了,小时候从来不敢奢望有谁会给她过生日,时间一久,谁也就说不清她出生的具体日子。参加革命后,起先也没什么特别严格的登记,战争年代死人的事经常发生,谁牺牲了埋了就完,活着的也不知道能活多久,因此她对自己的出生年月始终说不太清楚。家里的老保姆告诉我,解放后,登记户籍的问妈妈的出生日,大概那时刚过元旦,她对登记的人说就填一月一日吧。老保姆还开玩笑说&你婆婆会过日子,元旦和生日一起过即省事又省钱。&妈妈有三个名字,出生时的名字叫姚女(看这名字就知道不指望什么的),参加革命时担心连累家庭改名叫李青(是谁叫改的,为什么要这样叫不得而知),1945年被反动派逮捕后改名林冰,以后一直沿用。
先生跟我说,他的外公年轻时在香港当过国际海员。他念初中时,外公到家里小住,他居然能与先生和先生的姐姐说上那么几句英语,我这才知道他是见过世面的。后来因为参加省港大罢工害怕被报复,外公用做海员积下的血汗钱回到石龙做起小生意。
石龙镇位于东莞市北部,东江下游总面积10.38平方公里。相传于明朝嘉靖年间()建圩;至清代乾隆中期,石龙升级为&石龙镇&。石龙历史上曾3次设市,最早是在1927年8月,当时的省政府批准石龙设市,成为省属直辖市。抗日战争期间,石龙一度改称为区,改称市,改称镇。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解放石龙,石龙镇改称石龙市,由军管会接收建政。1950年7月,石龙改市为镇,属东莞县管辖。石龙镇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明末清初以来就是广东省著名商埠,并与广州、佛山、陈村一起被誉为广东&四大名镇&,民国时期广九铁路已贯通全镇。&&&&&外公发现在东江河畔石龙这个重要商埠,麻袋是个不可缺或的东西,粮食、黄糖、山货、日用品等许多物资,都要靠麻袋包装才能运输,于是就开了个麻袋铺,做起买卖修补麻袋的生意。没几年,麻袋生意居然也做得红红火火。于是他又在东江上做起木头生意,生意也确实不错。一次到东江上游的老隆(现在龙川县内)收购木材,结果被人绑票,家里人好不容易才凑齐一笔赎金,将他救了回来,从始就只做麻袋生意了。时间一久,镇上的人和东江河上的商家都管他叫&麻包泰&,他的姚泰大名反都少人称呼。
&&&&妈妈5、6岁时外公续弦了,她管后妈叫阿婶。后妈又生了七个儿女,这样她就有11个兄弟姐妹。妈妈念过几年书,而两个姐姐都是文盲,十六七岁就嫁人了,一个哥哥高小毕业也去做学徒谋生。起初,她在私塾念&卜卜斋&,学些&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后来念的是小学,她的国文老师参加过国民革命,国民党清党时躲回石龙当小学教员,平时除了教学外,还会讲些外面的新鲜事,很受学生欢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接踵而来的学生宣传队在石龙公园和街头搞抗日演说,老师有时也带他们去听讲,听者无不动容,声泪俱下。石龙群众亦开展拒买拒卖日货运动,也在街头焚烧日货。学生宣传队的爱国举动和老师的教导影响了她幼小的心灵,她希望自己也能像那些走向街头的女学生一样能够自立。
初小毕业后,后妈生了弟弟,她继续念书的梦想破灭了,只好回家帮忙看弟弟和做家务。不过,那时石龙像她这样家庭的女孩,能读书私塾也算是凤毛麟角了,何况还念了初小。那个年代她也算是个知书识礼的女子。世人大多说后母的不是,但我从来也没有听过婆婆说过她后妈的坏话。客观地说,她能够上学读书也可以看出外婆的为人。妈妈对后妈生的弟妹如同胞一样十分关心,两个弟弟受她的影响也先后参加了革命工作,后来都当上处级领导。
&十四、五岁那年,她念书时的同学好友叶少雅(文革前省监委书记曾昌明的夫人,最近去世了),与她商量去香港做工。于是两人偷着跑到香港一家手表链厂当上了童工,妈妈从此开始了人生的自立。当时共产党在香港的地下组织在工厂开办了女工夜校、女青年会等进步社团,妈妈参加了这些组织的活动,并成了积极分子。在香港做工虽然也艰辛,但妈妈的生活毕竟自立了。
三、国恨家仇誓死反抗
1937年&七.&七&芦构轿事变后,香港成了抗日救亡运动中心之一,她又积极参加救亡活动。日,侵华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相继沦陷。17日日军的飞机轰炸了石龙镇的主要街道,她家附近的有昌茶楼中弹屋里的人被炸得血肉横飞;家旁边的中山路泰兴玻璃店被炸死了20多人;她大姐夫的家被炸毁。10月30日,日军侵占了东莞石龙镇后,她大姐夫的父亲因为表示对日本侵略军的不满被砍了头。她的姨父在博罗县铁场参加当地的自卫队,在阻击日军的战斗中牺牲了。&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她说,国恨家仇,且能不报。&&&
&&有人说过,女人的意志力和决心是惊人到可怕的,我相信妈妈和那些投身到抗日战场的女人,绝对是不肯做那&商女不知亡国恨&&的角色。年底,香港地下党决定派党员回东莞组织游击队打击日寇,她义无反顾毅然离开香港,参加了领导的东莞模范壮丁队。12月党领导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她被派到大岭山一带开展民运工作,动员群众抗日和收集军粮,准备与日寇作殊死战斗。
&&&妈妈的二姐枝大姨告诉我,当时她生的女儿夭折了,在香港当奶妈,知道亲妹妹要回东莞打日本仔,很是担心。于是哭着苦劝她,&阿女(广东人的叫法)唔去得吖,打死人嘎!&但是,怎么说也动摇不了妹妹的决心。没办法,枝大姨只好将卖血剩下的两个港元都给她带上,千嘱咐万嘱咐让她千万要小心,不行就回香港。有时我想,妈妈只是一个念过一些&人之初&之类旧书的平民女子,在国难当头面前,何以能够深明大义赴汤蹈火?用为名利去解析显然是讲不通的。
&&&解放后,因为这段姐妹情两人感情很深,妈妈也十分感激和关心这个二姐的一家,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大姨父是个八级木工,50年因为工伤在香港失业了。妈妈写信让他们全家都后来参加广州的建设,当时广州为修复被炸毁的海珠桥,正在招考技术工人,姨父被录用了,那时的八级工每月可以拿到90多元钱日子比在香港好多了。姨父家文革时还冒着风险保存爸妈的东西,那个念大学的大表姐还经常帮助他们修改誊写检讨,冒险与他们的老战友联系。认识先生前我一人在广州工作,以后也经常见到枝大姨,因为先生不在广州,每次见面,老人家对我总是问寒问暖关爱有加,不知道是否怕我这个未来外甥媳妇跑了,老人在我面前总夸她的妹妹如何叻如何好。其实妈妈对我就像自己亲生的一样。从中也可看出妈妈姐妹俩的感情之深,这是另话。
月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被改编为东江游击指挥所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简称:第二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5月,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简称:新编大队),曾生任大队长。这两支200人不到的游击队虽然接受了国民革命军的番号,但是却不发粮响,部队也没有军装,男的穿深色的唐装,女的穿大襟衣,可见当年想要打鬼子也是不容易的。好在有当地的人民群众、有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支持,游击队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1940年春,广东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3000多军队围攻游击队。那时她不到二十岁,紧随部队向、转移。她说这是参加游击队后经历最困难和危险的日子。部队被国民党军队追击堵截伤亡惨重,一些意志薄弱的就不告而别,她硬是咬着牙挺着,没有离开部队。当时700多人的两支游击队最后只剩100余人,她是那七分一活着留在队伍里的一个,可见当时东江游击队形势的危急和残酷。
1940年8月,、等游击队领导遵照党中央关于应返回东莞、、坚持敌后抗战的指示,带领部队重返东宝惠地区,她跟着曾生大队长再次挺进东莞地区参加开辟抗日根据地。11月,她在黄潭参加了曾生率领第三大队打退日军200多人进攻的战斗。1941年6月,她又参加了在白花洞村附近围困进犯大岭山区的日军长濑大队400多人和200多人的战斗,这次战斗击毙包括大队长长濑在内的日、伪军50多人。后来她在司令部先当副官管理领导们的生活,再后负责领导交通总站。
先生说,记得1964年,有次看歌剧《江姐》,剧中休息时妈妈去见她的游击队老领导,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的曾生司令。先生见到妈妈叫曾司令做&曾大哥&,曾司令双手扶着她的肩,高兴地说&阿青(在游击队的名字叫李青),几时再吃上你炒的两味?&于是连边上的人都开怀地笑了起来。事后,先生问妈妈&当司令的他们吃得好吗?&她说&游击队能有什么吃,平时青菜萝卜,有咸鱼仔蒸肥猪肉就是过年了。&难怪妈妈特别能过&苦日子&。先生说,三年经济困难的时候,记得妈妈在化工学校当校长,学校饭堂有时把菠菜的根切掉扔了,她就收集起来搞干净,用点什么凑在一起煮,可香啦,几个长身体的大孩子都抢着吃,当时的情景到现在都没有忘记。
记得一九七六年底,妈妈请刚刚解除监禁闲居在家没有工作的游击队老领导林平政委(尹林平文革前的省委领导)到家里吃饭,我也在场。那时物资缺乏,为了搞好那顿饭,妈妈还是费了不少心思。饭后,尹伯伯直夸母亲&阿青,手势唔错,味道真可以!&我想,被监禁了几年的尹伯伯还能吃到什么好东西。尹伯伯还高兴地与家里的老保姆握手道谢。老保姆一说起这事,就得意地咧嘴笑。可见妈妈重情义,真是患难见真情呀!
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惠阳坪山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经过几年的战争磨砺,妈妈成长为东纵的交通总站站长了,她带着一批名不见经传的抗日英雄,默默地战斗在地下交通线上。她的手下有不少能干的同志,如东纵有名的交通大王杨嫲,红
色小交通员梁嘉、邱福如......等,她们有时装扮成商人,有时又是挑担的小贩,有时是农夫,有时又是放牛娃,甚至是装成讨饭的乞儿,出没在港九和东宝惠地区保障着情报传递的畅通和人员转移的安全。她们曾经参加过抢救一大批中华民族精英的行动,保护了我国的文化瑰宝;他们翻越梧桐山、巧渡大鹏湾,为抢救一批国际友人和盟军人员不辞劳苦,赢得盟军的信任,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他们日伏夜行把党中央的指示、部队的战斗指令和敌伪的行踪上下传递,默默地为战斗胜利赢得时间。交通大王杨嫲阿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总是眉飞色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受党中央的指示,东江纵队对拒绝向中共军队投降的日、伪军发动了进攻,至9月底,占领了东江两岸、粤汉路、广九路沿线、沿海地区的城镇60多个,此时东江纵队的总兵力已达11000余人。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迎来了胜利,妈妈和她的战友在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华南地区抗日的劲旅。据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东江纵队共和日、伪军作战1400多次,击毙和击伤日、伪军6100多人,俘获3500多人,东江纵队队员阵亡2500多人。但是,胜利的欢乐被反动派军队的围剿打破了。
&&&四、狱炼风骨铁窗风采
1946年11月底,反动派军队出动6万余人,以东宝地区为重点,对东江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在缅北与滇西抗日反攻战中凯旋归来的反动派新编第一军向港九铁路沿线的东江纵队发起进攻。反动派军队对路西解放区则采取所谓&填空格&战术,村村驻兵,严密封锁。反动军队所到之处,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整个东宝惠地区笼罩在白色的恐怖之下,东江地区的内战愈演愈烈。为了击溃反动派的&扫荡&,东江纵队遵照中央的指示,采取分散坚持,保存干部,保存武装的方针,向北、向东转移到反动派统治区的后方去。
妈妈根据上级的指示带交通总站与部队的一些同志转移去粤东北地区坚持斗争。一天他们夜宿在博罗县石湾附近的一个村子。清晨,哨兵发现村子附近出现反动派徐东来的部队。她赶紧命令没有武器的男女交通员分散隐避和撤离,自己与部队的同志一起突围。在且战且撤中她与部队失散了。她只好将卡壳的左轮手枪和可能暴露身份的东西隐蔽起来,设法只身突出重围。她最终没能突出敌人的包围圈,在黄家山附近被反动军队截获。
面对反动派部队的盘问,她镇定地说自己家住对岸石龙,是出来买东西的。敌人不相信她的话,于是就把她关了起来。在关押的人里她见到十二、三岁就参加游击队,年纪不满15岁的交通员梁仔(因为长得实在是太瘦小又说是乞丐,关了一些日子给放了)和民运队员叶蕙兰。不久,敌人知道关押人里有个女的是东江纵队交通总站的头。于是就对被关的人进行严刑拷问,希望能找出来好去请功。那时她虽然已经是个二十四、五的大姑娘,但是个头瘦小只有八十来斤,又完全是乡下女子的穿扮,说什么也不像是个头头脑脑的。现在我们都无从想象她那时的样子,因为她没有留下一张1948年以前的照片(文中选用的照片是一些剧照和历史照片)。记得70年代后期,一个多年没见过的女战友来看望她,当见到她的几个儿女之后,就对她说&哟,阿青,你的仔女个个都神高神大一表人才,都看不出你后生的样子!&我想那人的言下之意似乎是说妈妈其貌不扬。
反动派将她捆住双手吊起来毒打,一个操北方口音的家伙拿着沾了水的皮带,嘴上&吊那妈&地骂着,边骂就边往她的身上和头上抽打,衣服破了、头破了,门牙打掉了,血从头上,嘴上、身上流着,人昏死过去了,用水浇醒,她躺在血水中。反动派看用毒刑没有问出什么来,只好派人过河去石龙找她的父亲,结果坏事了。她的父亲不知道情况,就说这个女儿已经好久没有联系。那时一个被家人说是长期没有联系的年轻女子,她的身份显然不用再问了。先生说,文革初期,有一个自说是省统战部的人多次到家里找妈妈,也说是当时被一起押在石湾的&,有人揭发他当了叛徒,他让妈妈证明他的情况,表情挺诚恳和可怜的。那人走后孩子们问妈妈&那人是叛徒吗?&她没置可否只是说&小孩子不要乱问乱讲。&不知道那人的最后结果。
在石湾关了一段日子,妈妈和叶蕙兰阿姨作为政治犯被押到了广州,关在民国广东省高等法院的同一个监仓等候处理。在经过石龙大街时。有人认出了她,就赶紧告诉她的父亲。她的父亲一狠心对来人说他没有这个女儿,早就&断绝父女关系&啦,后来,有人说他呆坐在家里还不让家里人追去看。以后先生不解地问过她,&妈妈,你的父亲与你断绝关系你就没怪?&她笑笑,用石龙口音说,&嘿,各人做事各人当,怪人做唛?!&我佩服婆婆的善良和侠气。其实,什么年代怕死的都是多数,更何况外公还养着一大家子人呢。金庸先生说过&善良实际上还是两个字:侠气&。她的两个姐姐倒是不顾一切追到石龙火车站,见到妹妹被五花大绑,靠在月台的围墙上,粘着干枯血块的头发凌乱地搭着,受伤微肿的脸露着痛苦的神情。枝大姨说,她的大姐人十分淋善的兰大姨看到妹妹无助的惨状,吓得浑身打颤只是不停地流泪。
在广州的监狱里,妈妈再被审讯,上了老虎凳,又被打得偏体鳞伤。无论威迫利诱也好、严刑毒打也罢,她还是那些话,反动派始终没能从她的嘴里得到东江纵队的任何东西,也没能证实她的真实身份。一次蕙兰阿姨被毒打后押回监仓,妈妈帮她擦洗脸上淌着血的伤口。蕙兰阿姨流着泪喃喃自语&死啦,已经是一脸豆皮(小时候出天花留下的麻子),脸又给打了个大疤,以后怎么嫁人啊?!&妈妈即心疼又无奈,于是张开嘴指着没有门牙的嘴巴安慰她,&你看,一个冇牙婆,一个豆皮婆,一个样唔使怕啦!&逗得蕙兰阿姨破涕为笑,这是蕙兰阿姨说笑时讲的,她还给我们讲了许多狱中和出狱后的故事。以后我见过蕙兰阿姨的男孩,他比我小好几岁,长得有一米八的个头。其实,被关前妈妈是知道主席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国共签了个《双十协议》是要释放政治犯的,苦于无法与外面的组织取得联系,俩人只好忍受着坐牢的痛苦和折磨。蕙兰阿姨是惠阳秋长人,家里有点钱,她念过中学,42年参加东江游击队。解放后当她和妈妈见面后,就经常到我们家,因为秋长姓叶的都出自同一个太公,所以她就叫爸爸做阿哥,爸爸就用客家话叫她&斑嫲&,家里的孩子也就叫她做阿姑,她后来在省化工研究所离休。
1946年5月下旬的一天,监狱突然宣布释放她们,要她们签个字就可以出去了。后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监狱也没有让她们签字,就把衣衫褴褛的她俩给赶出了监狱。以后妈妈才知道自己能出狱是因为国共签字的&双十协议&有关于释放政治犯的协议,协议是这样的&关于释放政治犯问题,中共方面提出除汉奸以外之政治犯,政府应一律释放。政府方面表示:政府准备自动办理,中共可将应释放之人提出名单&。妈妈的这段监狱经历就这样结束了,尽管经过多次严格的审查,也做过结论,但是,每次审干就得拿出来凉凉,让人既痛苦又尴尬。到了文革期间,连同参加东江纵队的历史,一并被说成参加&土匪&和&反革命别动队&,根本没有什么光荣感。这是广东文革期间著名的冤案。后来先生和他的哥哥参加过在越南的两次战争,妈妈一再嘱咐他兄弟两的话就是&不要考虑老婆孩子,宁死也不要被俘&,好在他俩都打得不错活着回来了。
在监狱被关了近半年,妈妈和蕙兰阿姨终于走出了牢门。妈妈在广州没有亲戚朋友,身上又没有分毫,只能衣衫褴褛满身虱子地流落在广州街头。她决定沿着广九铁路一路乞讨去东莞和宝安寻找部队,相信只要到了那里就会有办法。蕙兰阿姨的哥哥当时在广州当警察也托了人去解救她,出狱后哥哥让她回家去。蕙兰阿姨却同意了妈妈的想法,一起去找部队。于是两人就离开广州上路了。一路要饭一路寻找,只见广九铁路沿线已经被反动派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给占领了,两人万分的焦虑和凋丧。
一天傍晚,天下着雨,饥寒交困的她们走到东莞茶山附近,在一个村民家的屋檐下躲着。茶山曾经是游击队经常出没的地方,游击队有一些群众基础。不久,屋子的门透出了煤油灯的亮光,一个客家大婶从门缝里探出头打量着她们,并问她们是干什么的。妈妈用客家话回答是下雨天黑歇歇脚的。大婶看她俩不像坏人也怪可怜的,居然就让她们进屋里歇了。
言谈中她们知道男主人外出没在家,而且感到大婶挺友善的。于是妈妈就大着胆子问那大婶附近是否有游击队。真是上天有眼,天无绝人之路。那大婶家正是游击队的堡垒户。大婶知道她俩的身份后,赶紧将锅里热着的番薯粥端上来让她俩吃。几天没有吃过热的,俩人狼吞虎咽起来。
妈妈边吃边感谢那大婶,&阿娘(客家人对年纪大的妇女尊称),真是麻烦你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答谢你。&
大婶说&不要说那些,你们打日本仔现在被搞得这样惨,那些人真是要雷公劈哦!&
大婶边看她俩吃边不停地叹息&唉,冤枉,慢慢来,慢慢来!冇阴功哦!&还告诉她俩&茶山到处是国民党部队,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游击队了。&
妈妈决定尽快去香港找到杨嫲。第二天,她们换上大婶给的衣服带着几根熟番薯去香港。解放后,妈妈为答谢救命恩人,曾经去过茶山,还让当地政府帮忙寻找,直到1965年,茶山公社来信说找到了。先生说,文革前妈妈得知找到了救命恩人很兴奋,就连家里的大孩子都高兴地嚷着也要去看看妈妈的救命恩人。不久她和蕙兰阿姨带了许多礼物去看望那个救命恩人。回来说,见面时大家悲喜交加。以后妈妈得知大婶病了还多次给她寄钱治病。文革开始后她们的联系又中断了,1970年妈妈被解放重新出来工作后想去看她,妈妈得知老人已经作古时扼腕叹息不已。
好不容易她俩到了香港找到了交通员杨嫲,杨嫲将她俩的情况向东江纵队香港办事处作了汇报。不久办事处派人与妈妈见了面,她将自己被捕和狱中的情况向来人做了汇报,来人让她好好休息等候通知。过了几天,来人带她去东江纵队香港办事处,在那里她见到了连贯、方方和林平等领导同志。林平同志还很关心她,说组织上一直都在设法营救被关押的同志,并表扬她在狱中宁死不屈的表现。回到了家,听到首长们的夸奖,她再也忍不住,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不久办事处通知,因为她的身份已经暴露,继续留在广东工作很危险,让她马上赶到大鹏湾的鲨鱼涌参加东纵部队的北撤。&&
五、争取和平&背井离乡
东江纵队香港办事处的交通员将她和其他一起参加北撤的同志送到了葵涌。正好赶上6月29日在大鹏湾沙鱼涌海滩上举行的欢送会,在那里她见到了久别的纵队司令员曾生、副司令员参谋长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等领导。
后来她才知道蕙兰阿姨和杨嫲阿姨没能参加北撤,她们与近万名东纵战士按&双十协定&被复员了。蕙兰阿姨怕回家再受到反动派的迫害只好流落香港街头,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后,她重新回到部队参加武装斗争。杨阿姨一直呆在香港,后来在一家左派开的电影院里做清洁工,改革开放后,杨阿姨经常从香港到广州住在家里,大家对她如同亲人一样。杨阿姨讲,东江纵队北撤后,广东局势随着全国内战爆发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反动的广东省当局公然违背诺言,在东江、北江等地区肆意搜捕和杀害复员人员。那些留在香港的复员战士日子也过得十分凄凉,个别在香港流落街头的女战士被生计所迫还沦为娼妓。妈妈总说自己能赶上北撤,比起那2500多位长眠东江的战友,比起那近万名被复员的战友实在是幸运多了。
为了寻求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和平,6月30日,东江纵队2583人在大鹏湾沙鱼涌趟着齐腰深的海水登上美国军舰启程北撤,他们告别广东这片生于此长于此,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土地,告别含辛茹苦支持抗日的父老乡亲,汗水、海水和泪水咸苦交加,谁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到家乡。军舰在航行了,女战士们也做好了应付突发事件的准备。一天,一个美国水兵窜进了女同志的船舱欲行不轨,当场被打了两记耳光。事情发生后,美方居然借口淡水不足,不给北撤部队指战员水喝。后来,经过交涉,事情才得以解决。
经过在大海5天5夜行驶,日早上,军舰终于抵达烟台港。只见岸上红旗招展,站满了欢迎的人群,东江纵队这支远离八路军新四军,孤悬敌后艰苦抗战的部队,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解放区。军舰上的美国水兵也想上岸看看,被持枪值勤的八路军大声喝止了,并示意他们返回船上不准上岸,看到美国兵无奈的情景她和大家心里都畅快极了!
北撤部队一下船,军乐锣鼓和鞭炮齐鸣,在开向驻地途中,烟台市的驻军和群众万余人夹道欢迎,彩旗挥舞,口号频呼,人们还不断将慰问品塞入战士们的口袋和手里。妈妈说,参加抗战以来就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欢迎的大场面,每一幕欢迎的情景都深深地感受到山东解放区人民对广东子弟兵的热爱,让一直在险恶的环境中打游击的东纵战士从心里感受到阵阵温暖,许多人忍不住流下了热泪。流下热泪的还有山东解放区的老百姓,东江纵队的战士们没有军装,不少人还赤着脚,不少瘦小的女同志挑着沉重的担子,山东老百姓见状心疼不已,有的老大娘拉着她们的手,还没说话就先流泪了。
先生的姑姑叫叶聪,15、6岁就跟先生的爸爸参加革命,北撤时她当运输员帮哥哥他们挑东西上船,上了船就死活也不走了,哥哥让她找地方藏了起来,好在美军也不管,结果也一起北撤了,后来在两广纵队当了卫生员。
还有那些&小鬼班&的娃娃兵,个个瘦瘦黑黑的,在频繁战斗和艰苦的生活中虽说都已十七、八岁了,却象是尚未发育的孩子,当他们扛着马枪从欢迎人群中走过时,群众中不少母亲看到这些像孩子一样的战士已经在敌后打鬼子,都流下心疼的眼泪。说真的,在敌后,不少人本来就是没吃没喝才当的兵,打了几年仗,平时没得吃睡不好营养又跟不上,没有几个特别健壮的,本来广东人个头就不高大,跟山东大汉一比当然是差了一截,更何况那些十五、六岁就参加游击队的穷孩子。以后有人说东江纵队有三多,一是知识分子多,二是女同志多,再就是&小鬼&多。
部队到达烟台后,先是驻在烟台市区。7月中旬,又移驻到烟台市芝水区和福山县一带休整,在那里她换上了八路军的军装,这支从来没有穿过军装的部队,才头一次整齐划一,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据记载:北撤至山东烟台的东江纵队人员为2583人。排以上干部占65%,其中团以上干部70人,营级干部144人,连级干部316人。党员占65%~70%。女同志413人,小孩40人。
记得每当妈妈和战友聊起刚到山东解放区的事,总是那么兴奋。并说那段日子是参加革命后最轻松和惬意的,我听了感到即新鲜又有趣。
她说,在美军船上颠簸了五天五夜,五天没有洗澡对广东人来说就是形同遭罪,加上没有几个不晕船呕吐的,身上的脏臭可想而知。上岸后大家首先就是想到找水清洗。问当地老百姓,由于语言不通就像鸡同鸭讲话一样,你问哪里有水冲凉?人家以为你要乘凉,便指着山上,到了山上找不到水又下来,只好写上&我要洗澡&的字样,人家又指了海边。好不容易找到有井的地方,打上水来就往脸上洗,山东七月的井水是那么的冰凉,许多女同志就不敢洗了,因为东江纵队大多是客家人,耕田种地、砍柴挑担等重活都要客家妇人干,为了身体家里再穷,妇女一年四季都要洗热水。&&&
7月中旬,部队移驻到烟台市郊区。晚饭后,不少男同志就去芝水河游泳洗澡,岸上许多年青妇女在围观。虽说还是夏天,但是山东的日夜温差大,傍晚太阳一下山气温就变得很凉,身子在水里还不觉得怎样,可是一离开水面风一吹就冻得起鸡皮疙瘩直打哆嗦,只好在水里等到天全黑了,那些妇女走了才赶紧上岸换衣服。八月底,早上的芝水河飘着热气,一些晚上未曾洗澡的男同志前去洗澡,洗衣的妇女见了,惊笑着问:河水都冻手冻脚了,怎么还敢下去洗澡?一些跳皮的就回答说:我地广东人,一天不吃饭可以,一天不洗澡不行。直逗得洗衣的妇女笑起来,直夸&蛮子兵&厉害。部队到了莱阳县汤头,听说那里有露天温泉,大家也不问问规矩就摸黑去洗澡,结果闹了笑话,有的女同志洗澡听到身边有男人讲话,吓得不敢吱声。也有男同志泡到了女池,听到女同志讲话也吓得一声不吭,快快洗完就悄悄离开。
&&&在烟台休整,没有在敌后打游击时的那份紧张和小心谨慎,一不用打仗,二也不用担心敌人袭扰,当地军民对北撤部队又很关心,所以见到八路军同志大家就更加亲切热情。有次国民党特务装成八路军请一个同志喝牛奶,结果那位同志中了毒。有位排级政治服务员,夜间带班放哨时哼着小曲,结果特务朝她打枪,被击中左臂,吓得大家立即趴下朝着枪响的方向放枪。&据说特务还把手榴弹投到纵队司令部院子里。
&&&那时烟台的物价比较便宜,部队给每个北撤的人员发了一百元北海币&,说是北撤费。附近的孩子提着蓝子到驻地叫卖,有人招手让孩子过来,见是卖炒花生米的,就给他十元,小孩连花生带篮子一起都给了。当地的同志问:买了多少钱?她们说:&十元。&&人家说&哇!八元买一百斤小米,十元可买一百斤花生米了。&这才知道解放区的北海币比蒋管区的金圆券值钱。
&&&部队从市区移住郊区农村,早晨天蒙蒙亮还有点未散的晨雾,哨兵发现远处有身长、腿长、嘴巴也长的黑毛猪在觅食,有人以为是野猪,就想拿枪去打,搞得翻译的同志连叫带喊,不能打,那是老乡养的猪。拿枪的差点违反群众纪律。于是才知道山东的猪像野猪,与广东的那种腿短嘴短肚子大的黑白花猪不一样。
北撤部队在烟台休整期间,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和爱护。为了照顾广东同志的生活,烟台市政府特地从大连调运了许多大米拨给东江纵队。刚开始,部队分三个大队开饭,每餐都有肉。因为在广东都是分散打游击,许多人本来就互不相识,加上都穿一色军装就更不认得了。结果,一大队开饭了,其他队有的人就跑去吃,二大队开饭了,别的大队的也跑去吃,到三大队开饭了,竟没有多少人去吃了。一问,都说吃过了。后来,胶东军区后勤部专门派100多个炊事员教部队蒸馒头、包包子、包饺子,生活比在广东打游击时好多了。部队开始正规化训练时,有个值星连长开饭不到十分钟就叫紧急集合,结果不少人把来不及吃的米饭倒了一地。老百姓心疼了,大家才知道这些大米一部分是烟台军民节省下来的,大部分是老乡冒着生命危险,翻越陇海路、胶济路两道封锁线从千里之外的苏北挑来的。&大米吃完以后,就改吃面食。开始以为馒头是包子,打开一看不是。有些人就把馒头用开水泡着吃,从吃米改成吃面肠胃受不了,加上水土不服,好多人又吐又拉,有些一天拉七、八次,连厕所门都不敢走远,有些拉得连路都走不动,只好住医院。人家八路军个个脸色红润,还以为涂了胭脂,其实是山东与广东的水土和饮食不同。以后北方的生活习惯了,就是吃那卷大葱的黄黄的煎饼也不会闹肚子了,那些年轻男女老广的脸额也有了那种健康的红润。
中央很关心东江纵队北撤人员,认为这些同志大多数都是骨干力量,指示要山东解放区的党政军要&保存华南骨干,提高干部素质&。根据中央的决定,在烟台休整了两个月后,东江纵队迁往临沂,开始整编。一部分同志调去军政大学学习,一部分去华东党校学习,妈妈去了华东党校,住在沂水县。在那里她才开始有时间认真学习一些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主席的著作。在华东党校的整风审干学习中,她更坚定了为穷苦人翻身解放全中国的决心。党对她坐牢的经历进行了认真的审查并做了结论,还通报表扬了她在狱中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表现。
在学习期间,她认识了也在那里学习后来成为终身伴侣的爸爸,抗战时期,妈妈一直在客家地区活动,部队的干部战士大多为客家人,因此对客家人的品性为人也很敬佩。所以,这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很快就相互有了好感。
爸爸出生在惠阳黄竹坜,是客家农民的儿子。我去过先生的老家,石狗屋是先生祖上起的一个客家围,可以住百把二百人,都姓叶。他的祖父和父亲也下过南洋。他的父亲在马来西亚攒了一点钱就回家起房子和结婚(那间祖屋是土房,不高有30来平方,门前有棵上百年的龙眼树,是曾祖父种的,后来分给别人了)。先生的祖父在一家碾米厂做工人,大革命时期他积极参加农会活动,1925年协助过东征军攻取淡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被一个地主开枪杀害,那年爸爸才七岁,还有一个三岁多的弟弟。父亲被害后家里生活就靠母亲一人维持。先生的祖母秉承了客家妇女的优良品格硬是把两个儿子拉扯成人。
先生的祖母也很疼我。很赞同许多学者对客家民系研究的看法,特别是对客家女人的评价,&她们是汉族女性中独特的一类,是汉族女性中唯一没有过缠足陋习的女性。客家妇女在长年累月的社会实践中,锻炼了她们特有的勤俭、刻苦和坚韧的性格以及特强的生活能力&。&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说:&在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最值得赞赏的当推客家妇女了。&英国学者爱德尔在他所著的《客家人种志略》称:&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典型。&的确,我正是从先生祖母身上看到客家妇女集中体现了客家人刻苦耐劳、勤俭朴实、坚毅顽强、自力自强、聪明进取等优秀的品质与精神风貌。
祖母丧夫后她挑起了这个家生存下去的重担。农忙时莳田耕种,农闲时砍柴割草,平时养鸡喂猪操持家务。有时还要走几十里路到澳头挑盐到淡水买,天没亮就出门,月亮当头才回家,日子的艰辛不言而喻。所谓&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和&针头线尾&这些闪耀客家妇女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坚毅不拔、聪明善良等光环在祖母身上都能找到,我为她那种谋取生存和催人奋进的精神所震撼,所折服。妈妈也是这样称赞祖母的。
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祖母,她像其他客家人一样尊文重教,启发教育儿孙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先辈们学习。她让爸爸在挺秀书院(后来的象山中学)念了几年书,据不完全统计,这个不起眼的小书院培养出学子近万人,还是一批名人成长的摇篮:&吉隆坡王&叶亚来、反清义士叶匡、北伐名将叶挺、著名人士邓演达、长征女杰廖似光、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叶锋&&邓演达的父亲,教育家邓镜人曾经是这里的老师。熟悉惠阳革命史的人都知道,1924年东江流域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惠阳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县委都是在挺秀书院成立的。可以说,挺秀书院是东江流域的革命摇篮。爸爸很懂事学习也刻苦,放学回家就去帮人家放牛和帮母亲干家务活,14岁就学会了驶牛犁田。他在这样一个有着革命传统的学校里读过书,很自然地接触到一些思想进步的老师和共产党人。抗战爆发后,党在惠阳地区的活动就更活跃了,于是不到18岁的他参加了党领导的抗日活动。以后又带着弟弟和收养的妹妹(客家人习惯收养童养媳)一起参加了抗日。爸爸妈妈两人虽然都在东江地区抗击日寇的侵略,但从不相识素未谋面。妈妈随部队一直在路西根据地(广九铁路以西地区),爸爸却在路东根据地组织农会支持游击战争。1943年他担任路东行政委员会委员和总农会主席。北撤时,妈妈是作为部队人员参加的,爸爸却是党政人员。北撤时他的弟弟被隐蔽了下来,组织上还将一个才14岁的孤儿,叫&猪仔&的小游击队员和一头小黄牛隐蔽在家里,说是家里的放牛娃让祖母照顾。1947年,广东党组织重新开展武装斗争,弟弟和&猪仔&两人又回到游击队。解放后家乡土改,那些不知情的乡里说是解放前三年我们家里有牛和雇佣放牛娃,要评家里的成分为中农,后来才真相大白。
1947年2月,反动派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战况告急,华东党校奉命转移到渤海区的信阳县。3月,中央电示华东局,决定以东江纵队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序列。妈妈要求回部队没有被批准,仍留在华东党校,期间她和爸爸参加了渤海区的土改工作。妈妈后来又先后被调到滨县和惠民县任县妇救会会长,在那里组织发动广大妇女支援前线。
滨县和惠民就是解放战争中千万辆独轮车&推出&华东解放的地方。每当有人说起山东,妈妈总会夸那里的老百姓,她说山东的老百姓特别是妇女对子弟兵的感情至深,从踏上山东的第一天她就已深深地感受到。她还说,如果没有山东人民对党的坚定支持,华东的解放不会这么顺利,更不要说有我们这个家了。后来当我阅读茹志鹃写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时,就感觉身同感受。小说写淮海大战时发生的事,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炮火纷飞的战场,仅选择了前沿包扎所发生的一个小插曲,用淡淡的抒情笔调写了一位腼腆而天真的小通讯员为掩护担架队员牺牲了,而一位羞涩纯洁的农村新媳妇,一针针地缝着死者衣肩上的破洞,并含泪将自己新婚用的百合花被盖在死者身上的故事。小说里的人性美、人情美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1947年底,按照当时部队&285团&的结婚规定(就是军队干部年龄超过28岁,参加革命满5年,团级以上职务,可以谈恋爱、结婚),组织上批准了爸爸妈妈结婚。不久,华东局在山东开始集训南下干部,随时跟随野战军南下到苏、浙、皖、赣等地区开辟新的解放区。爸爸妈妈一起参加集训,他们学习如何接管城市和在新解放前开展工作。
&&&日济南解放,妈妈参加了济南市的接管工作,并在济南市职业技术学校任支部书记,开始了与工人和知识分子打交道。
济南一解放,爸爸和几个参加军事接管的同志花了点钱买了一只狗煮来吃。一是庆祝济南解放,二当然是解解广东人好吃狗肉的馋,一大锅香喷喷的狗肉吃得大家兴高采烈。第二天,爸爸受不了了,又是发烧又是流鼻血,吓得那班一起吃的弟兄赶紧把他往医院送,幸好济南医疗条件好,住在医院吊了两天盐水,看看没事了才敢告诉妈妈。狗肉事件后,家里男的再也不许吃狗肉了,那是那时定的家规。记得有一次,妈妈与爸爸开玩笑,她说,&你爸爸真是那个个乡下呀,不会抽烟不会喝酒,还跟着人家偷吃狗肉,嘴馋遭祸殃吧,革命没有被日本鬼子和国民党打到,结果给狗肉搞到了&。还说&当年夜里冲过陇海线时,还趴在路基上边摸铁轨边问,这就是火车?&笑得我们前仰后翻,爸爸不置可否,微微笑着说&那些解放济南的时候,问电灯为什么点不着烟,还用烟杆把灯泡玻璃打碎了点烟的更乡下啦!&于是,又把我们给笑得肚子疼。先生说三年经济困难时,没有肉吃,老保姆不知从那里搞来了一块狗肉,他和哥哥被那狗肉的香气引得垂涎三尺,但家有家规,只好眼睁睁地望着女的把那狗肉吃个精打光,连一点汁也没捞到。我说怪不得咧!
济南解放后不久,妈妈生下先生的哥哥。夫妻两人都记不得孩子出生的具体时间,只记住济南刚解放。当时孩子没有出生证,妈妈没能休息几天,又忙于支前工作。当时淮海战役一触即发,国共鹿死谁手还不知分晓,济南虽然已经在解放军手里,但是党政军机关也都做了紧急转移的准备,为了不影响转移,她和别人一样也联系好将孩子送给老乡。因此谁也没把孩子出生时间那点事挂在心上,时间一久也就说不清楚了。当时济南已经很冷,她又没有带孩子的经验,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生怕冻着,结果孩子的手脚因为裹得时间过长都不会动了,好在组织上派来的山东大嫂会照顾孩子,孩子的手脚才好转起来。记得妈妈还讲过,有个东纵女战友给第一个孩子洗澡时忘了试水温,结果把孩子给烫坏了,因为冬天澡盆里的水只要有温度就会冒热气。这事在心里还留下了阴影,她再不敢给孩子洗澡,以后干脆给孩子洗澡的事全都让保姆包了。
1978年,我的孩子出生,从医院回来给孩子第一次洗澡,她很不放心,还是让她的好友高梅昭阿姨(省政协副主席郭翘然先生的夫人,时任中国民主同盟会广州委员会常委、广州市妇联副主席)给帮着洗的,还洗了好多次。
&&&&&&六、迎着曙光&重返故里
&&&&&1949年元旦,主席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贺词,解放战争了最后胜利的高潮。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解放军占领了长江以北大片土地,妈妈在济南的工作暂时安定了下来。2月底,华东局部署的一万五千名南下干部队伍陆续集中到临城(今山东薛城)一带,并统一整编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济南市根据华东局的指示,抽调了干部576人,按照配备1套区党委级、2套地委级、5套县区委级的要求,随华东野战军一并南下。爸妈到达临城后,又集中进行了整训,学习了《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央关于批准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的指示》、《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约法八章)》、《中央关于接受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指示》、《中央关于对&自由资产阶级&及&开明士绅&的政策的指示》等文件和决议,为顺利接管好南方新解放区的各项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实行军队编制,一律穿军装戴解放军标志。爸妈被&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分到二支队参加接管上海。在接管上海前,又在丹阳制定接管方案进行集训。&5月28日,她参加接管国民党上海市政府的仪式后,就去参加筹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的工作。
&1949年3月,两广纵队从第三野战军改编入的战斗序列,移至整训。在&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的广东籍干部也陆续被调往四野南下工作团。当时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把爸爸留了下来。到了八月底,又通知爸爸赶到赣州参加广东的接管。听说要回广东他俩都高兴极了,北撤才三年多,她们做梦也想不到回家就是眼前的事,怎么不让人高兴。但是,不到十年,她们都后悔了。当时如果留在华东,也就没有后来折磨了她们二十多年的广东反地方主义的灾难。
在去赣州和回广东的路上,她任随队家属留守队的指导员,虽然那时基本不用步行,但是,一路舟车劳顿,还要她发现随着革命的不断胜利,不少成为家属的人也不是那么好伺候的。文革的时候,她开玩笑说,我这家属可是没有沾过你爸爸的光,霉倒是沾了,那是后话。
9月初她们到达赣州,等待向广东进军的命令。起初领导让他俩随两广纵队接管惠州,并安排父亲任惠阳的县长。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却让他们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接管广州市,并到朱光同志(广东电
白人)任大队长的接管广州干部大队报到。在9月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赣州会议上,朱光定为广州市接管工作委员会书记,他从东北也带了一批广东籍干部南下。当时接管广州共有三支干部队伍,一支是四野南下工作团调来的200多名干部;一支是粤赣湘边纵队教导营的1000多人;还有一支是由闽粤赣边区党委抽调600人的华南工作团。
& 1949年9月底解放广东的部队分三路向广东进发,父母随部队离开赣州继续南下,一路山高路狭。在翻越南岭进入广东前,队伍中一部乘载银行干部的汽车翻下山沟,有七位同志牺牲。10 月1日,在进军广州的路上,她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妈妈和她的战友们一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加快了行军的速度。10月14日下午6点30分,四野15兵团先头部队从广州北郊攻进 广州。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名城广州迎来了解放。18日晚上她到了广州沙河,队伍不让进城就在路边的骑楼下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住进了爱群大夏,等候接管广州的命令。
&七、翻身道情重建黄沙
&&& 10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任主任。军管会位于中华北路原旧址(现)。主要任务为接管属下的,建立共产党政权。
当天,叶剑英任命爸爸为接管伪广州市黄沙区的军事代表。成立,为中央直辖市。11月29日叶剑英又任命爸爸为首任广州市黄沙区区长,区政府设在当时的十二甫西街21号的一座商行内,内设秘书科、民政科和文教科等部门,管辖荔湾街、如意坊街、恩宁街、蓬莱街、丛桂街、十五甫正街等办事处,随后黄沙区人民政权诞生。
进入广州后,随队干部家属都分配到他们丈夫工作的地方后,妈妈也来到黄沙区参加接管工作,区政府成立后任民政科长成了爸爸的部下。这样家也就安置在区政府里面,到这个时候爸妈才算有个安定的家,家里有4口人,父母亲、哥哥、还有一个组织安排的保姆(从1949年11月到1982年离世时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家),保姆名叫张丽,祖籍是广西的,从小被买到南海里水给人当&妹仔&,广州解放前在广州卷烟厂当工人,后来失业,是组织上从失业工人中招来的,父母和区政府的同志都叫她大嫂。&&&
&&&& 广州市委成立后,妈妈于<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color: font-size: 18 mso-hansi-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family: 仿宋_GB日参加了全市地方党员大会,当时广州市只有党员330人,其中包括广州地下党员170人,从解放区南下和香港来的党员160人。接着黄沙区也建立起党的临 时工作委员会,母亲是区工委委员。一个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就靠那300多名共产党员去接管,让人民重新过安稳的生活可以想象工作的难度,同时你也不能不被那时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 力所折服。有人可能会说你有解放军,不错,难道国民党的800万军队还少吗?得人心得天下就这道理。现在,我们中国15个人就有1个是党员,而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众所周知,问题出在哪里?道理很简单,那时的共产党是将利益分给大家,现在的党员想的是先富起来,为自己多占点利益。据统计,当年的12月底广州市的党员也只有700多人,700多共产党员就可以团结领导广州人民重建新广州,真可谓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了。
&&& 妈妈到黄沙区后马上围绕接管、治安和金融这三个最迫切的问题,认真负责开展区的民政工作。她带领新参加工作的同志,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调动他们拥护共产党、拥护新生政权、拥护解放军和支援前线的积极性。黄沙区是旧时西关的一部分,自秦统一岭南之后,中原人大批迁入广州,原来的土著离城迁到城外的西关居住。 地道的西关人家一般均为大家族,一些富庶雍容的财主大户,一派博古好雅的书香门第,或是字画世家。西关河叉交错,以田园为主。当时广州城每 天晚上都要关闭城门,商 贾和文人墨客都不愿住在城中,相继搬到西关落户,使西关逐日繁喧热闹起来,成为广州城郊经济最发达的黄金旺地。在旧西关,居住的人家有阶层、群落的相对划分。有钱的商贾、体面的文人雅士大多聚居在十三行一带以及荔枝湾一带。无钱短势的穷苦百姓、草根阶层,为方便打工则集中居住在西门口、金花地区和高基一带。泮塘一带则居住着乡村人。20世纪初那里的富家女子就被叫做。黄沙区同时也是广州市西南方向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集散地,那里有港口码头、有铁路货场、有繁华的商业街道、还是有钱的商人聚居的地方。当时在黄沙区刚刚参加工作后来当荔湾区房管局长的潘广庆说,&刚解放的广州缺乏干部,三两个老干部带着十来个48年底49年初在京津地区参加南下工作团的同志就去接管一个区,南下工作团的同志已经算是老同志了,他们又带着广州地下学联推荐的高中、大学的进步学生开展工作,刚解放的广州,市民对共产党的政策还不理解,接管和新政权工作相当繁重。&&工作中她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自由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能够和我党合作,站在新政权方面;打击匪特稳定治安、鼓励各界人士努力恢复和发展区内的生产事业,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的支前借款和&拥币&宣传运动&,很快就打开了工作的局面。
广州解放初期,匪特猖獗,治安混乱&,&三&三&轰炸前后,特务到处放信号,打黑枪,配合空袭,更为严重的是,特务分子还制造爆炸事件,杀害解放军哨兵和单独行动的接管干部。12月的一天晚上,爸爸访贫问苦后去拜访一个民主人士。因为是去拜访民主人士爸爸没有带自卫的手枪,在回区政府的路上,发现有人跟踪他们,在丛桂路附近敌特首先开枪了,警卫员在一个暗角掩护爸爸,双方对持着。不久,巡逻的解放军听到枪声赶过来解救了他俩。在党组织生活会上妈妈狠狠地批评了爸爸,说他没带武器的做法是个人英雄主义、思想麻痹、警惕性差。这事是老保姆讲给我们听的。还说我的祖母刚从乡下到广州,知道后还吓哭了。日《信息时报》A18版刊登了市公安局有位姓宋的老前辈写的广州解放后与敌特斗争的回忆录,记载了父亲这段被暗杀的真实经历,当时宋老前辈就在黄沙区公安局工作。&&
1950年3月3日,国民党匪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三轰炸&。当天上午,妈妈组织黄沙区人大代表和各界人士开座谈会,会后刚照完集体像,国民党空军悄悄地偷袭了广州市,从中午12时45分至下午3时,五架B-25飞机在黄沙一带及珠江河面等处扫射、投弹,黄沙区的广州火车南站、江边的码头一带损失惨重。光丛桂路就被炸了4个地方,天龙布厂、光华小学就是其中的两个,黄沙区丛桂派出所被炸塌一边,一民警在执行任务中受重伤。敌机疯狂府冲轰炸黄沙铁路南站的仓库和铁路设施,解放军的防空组只能用机枪反击。事后统计,这次轰炸造成308人死亡,330多人受伤,炸毁房屋564间,炸翻船艇近百艘,有1000多人无家可归。当时妈妈已经怀上6个多月的姐姐,还挺着个大肚子带领区政府的干部和区公安局的民警一起抢救受伤的群众,救人的时候也没有机器,就靠双手,许多同志把手指甲都挖脱落了,满手都是血,群众见了都十分感动。当时,敌特乘机打冷枪,袭击哨兵、放信号弹、散步谣言,猖狂进行破坏活动。当晚6时35分至4日凌晨1时45分,国民党军队又先后派出3批飞机对广州巿区进行骚扰。随后,又开展对受害群众的救济工作到4月20日救济工作才结束。
老保姆说,当时她带着我的祖母和哥哥在防空洞里躲避,一块炸飞的近百斤的麻石条砸在防空洞口旁,把洞里的人吓的哭喊起来。老保姆出来时见到父母亲还亲自抬走那些被炸死群众的尸体时,就悄悄劝妈妈,&林同志你有身几,大肚婆抬死尸咁样做唔得嘅(广州话,这样干可不行的)&。她当时实在想不明白共产党当官的为什么还会干抬死尸这样的活。文革时,家里被抄,父母被批斗,保姆讲起刚解放的事,还赞母亲冇得弹(广州话的夸奖,没有说的),安慰我的先生几子妹说,不相信叶同志和林同志会是&坏人&。
&&&广州解放初期,干部还是实行供给制,生活待遇是师局级以上为小灶,县团级为中灶,营级以下为大灶。大灶每人每月伙食费6万元(即新人民币6元),生活费0.5万元(1950年3月开始提高至1万元);中灶伙食费9万元,生活费1万元,每年发给夏、冬干部服各1套,白纱布蚊帐和3.5市斤蓝细布棉被各1床,每半年发给白扣布汗衫、内裤一套,黑色解放鞋、蓝棉纱袜、毛巾、肥皂、牙刷按季度发给,冬天还发给棉衣、卫生衣各一件。妈妈参加革命后就跟部队在一起,过惯了艰苦的生活。解放了,工作再苦和累跟战争年代比算不得什么,爸妈那时是中灶的生活待遇,孩子的生活费也按标准每月发给,没有什么负担。保姆的工资,开始组织上每月发给百把市斤九二米(即以100市斤脱壳糙米碾去9斤2两米皮糠计算)折合旧人民币约18万元。父母食宿都在机关,吃饭也就和大家一样,早餐吃白粥馒头,中午和晚餐吃干饭,每餐菜只有5角,那样的生活从来也没有听到爸妈和保姆埋怨过。老保姆说,1950年3月下旬,将原来吃九二米的干饭改吃北方的粟米粉,粟米粉压不出面条,只能煮糊或煎块块,对习惯于吃大米的南方人确是为难。母亲在山东呆过,就教炊事员和年轻同志将粟粉压成片包上大白菜萝卜干做成&饺子&吃,暂时解决了难吃的问题。可是吃粟米粉时间长了,许多人消化不好,就闹胃病拉肚子。后来上面允许将规定配给的粟米粉变换成九二大米,才又吃上大米饭了。
几十年后,我们去看望那些当年刚从学校到黄沙区参加工作的老同志,每当说起我的妈妈,他们总是那么诚挚地赞扬她。当时的工作人员李君全说。&林大姐真係唔话得(广州话好样的),一个参加革命十几年的老干部始终保持工农本色,工作和生活同埋我地哩地后生仔一起挨(广州话,和年轻人在一起同甘共苦),没有一点架子,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在她的身上感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可信和力量,也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1950年6月1日我的姐姐出生了,父母没有时间给她起大名,就用新中国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做她的名字,即好记又有意义。
6月底黄沙区与逢源区合并为荔湾区,黄沙区人民政府完成了历史使命。
评论 (0条)
抢沙发,第一个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九套广播体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