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与实践太空拔河比赛技巧力学原理

力学与实践
·················
中国力学学会会员登录
文章快速检索
力学与实践
2012年&34卷&3期
刊出日期:
邓学蓥, 竹军, 王延奎, 马宝峰
高机动飞行器非指令运动及其控制的研究进展
高机动飞行器往往都是通过大攻角飞行来实现高机动科目的, 在发展高机动飞行器的过程中, 其非指令运动是伴随着大攻角飞行而常常出现的运动形态. 为此, 应在飞行器设计的早期阶段, 充分研究所设计布局的大攻角流动性态及其相应的非指令运动的形态;揭示这类运动形态的主控流动;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流动控制新技术, 以达到抑制非指令运动的目的. 由于大攻角前体非对称涡往往与非指令运动密切相关, 为此本文首先指出前体非对称涡流动对头部微扰动十分敏感, 以致长期以来让人们误认为这类流动具有不确定性. 研究表明, 通过设置人工微扰动可使前体非对称涡流动具有可重复性, 并揭示该流动随扰动周向角变化的响应、演化规律. 通过利用大、小后掠翼两类翼身组合体的典型布局形式, 研究它们所呈现的摇滚运动形态, 揭示其摇滚运动的不同主控流动机理, 在此基础上分别发展了抑制小、大后掠翼身组合体摇滚运动的流动控制技术: 快速旋转头部扰动和适当设置扰动位使翼、身的两对非对称涡处于反相. 在抑制非指令运动的研究中, 深入理解和揭示头部微扰动对非对称涡流动的响应、演化机理是至关重要的, 应予以特别关注.
2012&Vol. 34&(3):&1-8
朱凼凼, 庞宝君, 陈海波, 贾斌
低密度脆性微流星体撞击航天器防护结构损伤效应研究
采用硅酸盐质弹丸模拟低密度脆性微流星体,开展了航天器典型Whipple 防护结构撞击实验研究,获得了低密度微流星体弹丸损伤模式和损伤规律,实验表明,当弹丸撞击速度在1.1~1.4 km/s,前板损伤模式从花瓣式开裂转变为穿孔,当速度为1.4 km/s 时后板鼓包头上出现裂纹;随着弹丸速度的进一步增加,后板出现剥落现象,并形成花瓣撕裂,当弹丸撞击速度达到1.95 km/s 时后板被击穿,导致防护结构受到破坏.
2012&Vol. 34&(3):&9-11,28
魏德敏, 胡源喆, 江雪玲
边坡弹塑性稳定性分析的无网格法
将无单元伽辽金法(EFGM) 推广到求解弹&& 黏塑性问题, 自行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 并应用于土质边坡的弹塑性稳定分析. 通过无单元伽辽金法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法的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可以发现用黏弹塑性问题的无单元伽辽金法计算程序去求解弹塑性问题是方便可行的, 本文编制的计算程序稳定性好, 收敛速度快.
2012&Vol. 34&(3):&12-17
郭永建, 孙阳
全长粘结锚杆在岩质边坡中的受力形式分析
基于空间一点受力的位移解形式&&Mindlin 位移解, 结合已有文献对节理面位置处全长粘结锚杆受力的假想形式, 将边坡下滑力简化为作用在锚杆上的集中力, 推导出锚杆沿杆长方向的轴力、剪应力的表达形式. 将推导结果在岩质边坡中进行应用, 得出不同岩体类型岩质边坡锚杆沿杆长方向受力的轴力、剪应力图示.
2012&Vol. 34&(3):&18-22
钦亚洲, 苏建伟, 许建聪
一个反映土体复杂加卸荷路径的弹黏塑性模型
基于Perzyna 过应力理论,构造了一个土体各向异性弹黏塑性本构模型. 模型引入Wheeler 旋转硬化法则,能够较好的描述土体的初始各向异性和应力诱发各向异性. 借助ABAQUS 软件中UMAT 子程序接口,模型采用隐式积分算法——图形返回算法实现. 通过对一组复杂加卸荷路径的三轴不排水剪切试验(HKMD) 及一组分级加载三轴不排水蠕变试验(Sachville clay) 的模拟,表明本模型能够合理反映土体的率效应、应力松弛、蠕变及土体各向异性现象,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2012&Vol. 34&(3):&23-28
陈玉骥, 罗旗帜
开口薄壁压杆考虑剪滞效应和几何非线性的临界荷载
针对上翼缘和下翼缘, 假设不同的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 导出了薄壁压杆的能量泛函. 基于最小势能原理, 对开口薄壁压杆考虑剪力滞效应和几何非线性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推导了压杆的特征方程, 并求出了简支压杆考虑剪力滞效应的临界荷载以及欧拉公式的修正系数, 讨论了翼缘宽度、厚度和压杆长度以及几何非线性对临界荷载修正系数的影响, 说明了欧拉临界荷载公式的适用条件.
2012&Vol. 34&(3):&29-31,35
陈学前, 肖世富, 刘信恩
响应面法在结构参数灵敏度及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采用Box-Behnken 矩阵设计方法进行试验设计,并根据设计点的响应,利用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响应面函数. 将响应面函数中参数的梯度信息与其分散程度结合,得到各参数的灵敏度系数,再归一化灵敏度系数得到概率灵敏度;将响应面模型与一次二阶矩法相结合计算结构的可靠度. 针对一个具体算例,分别采用基于响应面法与基于ANSYS 的Monte Carlo 法计算了结构的灵敏度及可靠度值,结果的一致性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2&Vol. 34&(3):&32-35
张玉芬, 赵均海, 刘一颖
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复式钢管混凝土轴压承载力计算
考虑内、外钢管对混凝土的双重约束作用, 分析复式钢管混凝土的轴压应力状态, 采用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分析混凝土和钢管各自的极限轴压强度, 得出复式钢管混凝土轴压承载力公式; 通过推导钢管在极限状态的强度折减系数及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紧箍力值, 计算出的轴压承载力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 吻合较好, 验证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在复式钢管混凝土轴压承载力计算中的适用性; 并给出了内圆钢管的径厚比和直径与轴压承载力提高系数的关系, 为复式钢管混凝土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012&Vol. 34&(3):&36-42
张兴旺, 顾成军
碳纳米管表面金纳米线的结构与热稳定性分析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覆盖在碳纳米管表面的金原子所形成的结构及其热稳定性. 研究结果表明,金原子在碳纳米管表面能形成多样而稳定的结构:当金原子覆盖率低于15.91% 时,形成金纳米颗粒; 当原子覆盖率为15.91%~104.98% 时,形成一系列的壳层结构; 而当原子覆盖率大于104.98% 时,则呈现晶体金的面心立方结构. 在对有碳纳米管支撑的金纳米壳层结构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后, 发现其熔点高于金纳米颗粒的熔点而且低于金纳米线的熔点.
2012&Vol. 34&(3):&43-47
张向东, 范世兴, 刘家顺, 张建俊, 兰常玉
辽西风积土动应力试验研究
通过对辽西地区风积土动三轴试验, 研究了动荷载作用下辽西风积土的动强度特性和抗液化特性.通过控制不同的动荷幅值、固结比和固结围压等试验条件, 获得了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时, 辽西风积土的动应力值和抗液化剪应力比. 利用Excel 软件, 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处理, 得到了该土试样的动应力与固结比和固结围压两种因素的经验关系式. 试验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风积土的动应力与固结比和固结围压成正比. 试验研究了不同固结比条件下辽西地区风积土的液化强度特性, 获得了不同固结比条件下的抗液化剪应力比. 试验结果表明, 风积土的抗液化剪应力随着固结比的增加而增大. 上述试验结果对于辽西地区工程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2012&Vol. 34&(3):&48-52,47
王莺歌, 李正农
流场物理特性在脉动风压系数估算中的应用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计算脉动风压需要进行非定常瞬态模拟,计算量过大. 为了提高计算效率,文章根据准定常理论,用预测点高度的入口风速代替参考点高度风速,修正了Paterson、黄本才等人提出的脉动风压估算公式. 通过由CFD 模拟得到的独立柱支撑平板结构的平均风压系数、参考点风速、湍流动能等参数估算了其脉动风压系数,发现大多数工况下与风洞试验结果相吻合. 研究表明,可以利用定常模拟计算结果中获得的参数估算出脉动风压系数.
2012&Vol. 34&(3):&53-57,83
张征, 吴化平, 柴国钟, 鲍雨梅, 吴和龙
自适应无网格法在生物涂层接触问题中的应用
自适应无网格法是针对有限元法无法求解或者不易求解的复杂问题,利用无网格法节点排布灵活、易于增删节点、便于自适应分析等优点发展起来的. 在对自适应无网格法理论基础和发展进行总结基础上,采用基于应变能梯度的自适应无网格—— 有限元耦合方法,对等离子喷涂制备的HA 生物涂层材料的无摩擦接触问题进行分析,对制备的两种不同厚度的生物涂层材料进行求解,分别给出了von Mises 应力分布云图. 结果表明,自适应无网格法能较好地应用于生物涂层接触问题中.
2012&Vol. 34&(3):&58-61,42
关于Whittaker 方程和Hojman-Urrutia 方程——分析力学札记之十九
两个方程, 一个是Whittaker 方程, 另一个是Hojman-Urrutia 方程. 这两个方程在分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讨论这两个方程的Birkhoff 表示和分数维表示.
2012&Vol. 34&(3):&62-63
关于茹科夫斯基凳
茹科夫斯基凳是理论力学课程演示动量矩守恒原理的实验装置. 本文讨论引起茹科夫斯基凳能量变化的外力和内力功, 说明茹科夫斯基凳也能成为动能定理的应用范例. 文中还在更广泛意义下讨论准刚体的质量几何变化与能量的关系.
2012&Vol. 34&(3):&63-65
马少鹏, 水小平, 马沁巍, 严冬, 李江城, 刘战伟, 谢惠民
力学虚拟实验系统及其在实验力学教学中的作用
力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仪器和师资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 本文发展了一套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力学虚拟实验系统,不仅能仿真实验结果,而且能仿真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过程. 系统可实现光弹性、电子散斑干涉、几何云纹、投影条纹、数字图像相关以及应变片实验共6 个实验的仿真模拟. 力学虚拟实验系统可作为常规实验力学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实验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效果.
2012&Vol. 34&(3):&65-67
刘安中, 张速
几种逻辑方法在力学竞赛辅导中的应用
针对力学竞赛内容不同于学校考试型题目的特点,在力学竞赛辅导中采用科学方法论中的几种逻辑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辅导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能熟练地利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2012&Vol. 34&(3):&68-70
理论力学课程中的历史人物及其相关工作
概述理论力学课程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学术职业生涯及其与课程相关的力学贡献. 包括古代力学(1 600 年前) 的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达¢ 芬奇和斯梯芬,经典力学奠基阶段(17 世纪) 的伽利略、惠更斯、莱布尼兹和牛顿,阶段力学发展阶段(18 世纪) 的雅科布¢ 伯努利、约翰¢ 伯努利和丹尼尔¢ 伯努利、伐里农、欧拉、达朗贝尔、库伦和拉格朗日,以及经典力学成熟阶段(19 世纪) 的潘索、科里奥利、哈密尔顿和傅科.
2012&Vol. 34&(3):&70-74
刚体的平面运动和旋轮线
讨论了作平面运动的薄板上一个质点在不同条件下的旋轮线轨迹,并讨论了这些不同形状的旋轮线是怎样由圆轮的纯滚动形成的.
2012&Vol. 34&(3):&75-77
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几点体会——在理论力学教学中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除讲授基本课程内容外,还对学生进行一些科学、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走向工作岗位后继续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理论力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体会.
2012&Vol. 34&(3):&78-80,94
王冲, 顾建农, 鄢红春
问题链教学模式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要介绍了问题链教学模式,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关键要素,以流体力学课程中教学实例说明问题链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 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012&Vol. 34&(3):&81-83
奇遇珍书&&纪念周培源先生诞辰110 周年
&邂逅一本好书,比爱情更令人陶醉&,曾有人这样形容过偶然间与一本好书相遇的可贵. 得一本好书,能够像伴侣一样,终身相伴守护,该是多么浪漫和让人欢愉.有人说,这样的好书有可能在废品收购站获得. 我也想这样的幸运能落到自己的头上,将一本珍书从化浆池的噩运中救出,成就一段佳缘. 于是我路过旧书摊或废品收购站时,就忍不住驻足翻阅,盼望能得一本好书,却多数逃不过空手而归的结局,有时偶有收获,觅得一两本有趣的书,也都是在书店或图书馆容易找到的,自然够不上珍书良缘. 我灰心了,觉得自己的想法就如武侠小说中从天而降的武功秘籍,不过是成年人为己所编织的七彩童话罢了.几年前我又一次路过废品收购站,循例翻翻旧书,还是与以往一样:花花绿绿的菜谱广告、过时的画报杂志、破旧的小说之类. 我又失望了-已经习惯这种失望了. 我正准备离开,忽然几个有强烈吸引力的字映入眼帘:周培源《理论力学》. 周培源先生与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先生被公认是为中国近代力学学科奠基的代表人物,是享誉世界的力学大师,还会写这样一本普通的力学教材吗?我也从没有听说过这样一本教材啊. 我翻开书一看,千真万确:理论力学,周培源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 年12 月出版. 由于年份久远、纸张粗劣,书已经泛黄泛黑,夹在那些装潢考究、印刷精美的&快餐& 出版物中,开始竟没有注意到.仔细端详,这本书保存得十分完整,我想原本书的主人也一定视若珍宝般珍藏了好久,却因为某种原因,无意间将其混入废品中,流落到这个角落. 出于对周培源先生的崇敬和对力学的热爱,认定这本是一本值得我珍藏一生的好书. 于是我便小心翼翼地将它收好,试图高价买下此书,收购站的老板看出我的喜欢,便要免费送我,几次推让,最终我以收购价-5 毛钱,买下了它.
2012&Vol. 34&(3):&84-85
啄木鸟为什么能避免脑损伤?
为了觅食和凿洞, 啄木鸟用它的长嘴反复地冲击树干,冲击频率很高, 引致的最大减速度可达1 500 g. 能实现这样的功能, 靠的是啄木鸟头部的特殊构造, 以及它的脚趾和尾羽. 基于冲击动力学的科学知识, 本文从4 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啄木鸟在频繁、快速和高g 的冲击下能够避免脑部的损伤. 同时, 在啄木鸟头部结构和材料的启发下, 科技人员正在研发新型的缓冲和隔振的装置.
2012&Vol. 34&(3):&86-87
云沙泱漭天光闭——谈沙尘暴形成原因与减灾
沙尘暴是全球性的气候灾害现象, 我国频发的沙尘暴灾害性天气, 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危害. 本文从力学角度讨论了沙尘暴的主要形成原因,并对我囯沙尘暴减灾提出了一些看法.
2012&Vol. 34&(3):&88-91
蒋持平, 刘清漪, 柴慧, 严鹏
豆荚弹射传播种子中的力学II:螺旋魔术
介绍豆荚开裂后螺旋形状的形成原理. 采用双层弹性薄片在互相垂直的方向分别收缩的力学模型,说明了豆荚的非协调变形,解释了残余应力的形成. 进而由残余应力引起拉伸与弯曲应变能竞争解释了为什么弹性条具有魔术般的变形能力,给出了相关计算公式并讨论了条宽与裁剪角对螺旋形状的影响.
2012&Vol. 34&(3):&92-94
何胜茂, 谭高威, 高扬
第三届深空轨道设计竞赛冠军团队方法与结果
介绍了2011 年第3 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冠军团队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筹) 的设计方法与结果.设计方法包括总体设计思路、小推力转移轨道优化方法、小推力轨道简化模型、行星引力辅助序列设计、小行星搜索方法等. 给出了具体设计步骤以及初步和最终的设计结果. 最后, 总结了从此次设计过程中获得的若干经验与启示.
2012&Vol. 34&(3):&95-101
第四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研讨会征文通知
为了促进交流与相互学习,共同推进我国空间轨道设计的研究与应用,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共同主办"第四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原"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2012 年5 月10 日已发布参赛队伍报名通知,将于2012 年9 月下旬举行竞赛颁奖大会暨专题研讨会(具体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2012&Vol. 34&(3):&101-101
第四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题目:太阳系小天体探测飞行轨道优化设计
探测器将于2015 年1 月1 日~2025 年12 月31 日之间任意时刻从地球出发,选取太阳系若干小天体开展多种形式探测,探测任务总时间不超过15 年(5478.75 天). 小天体探测目标分为近地小行星、主带小行星、&大& 小行星、彗星4 类;探测类型分为交会、飞越、撞击、取样返回4 种. 探测器飞行过程中可在任意时刻利用行星引力辅助,飞行过程中探测器与太阳的距离不能小于0.2 倍天文单位(0.2AU),探测任务结束时探测器剩余质量不能小于500 kg. 探测器飞行轨道只受太阳引力影响,不考虑行星与小天体引力(行星引力辅助除外). 根据探测任务所包含的探测目标与探测类型,飞行轨道设计结果将获得相应的得分,并以此作为评价标准.
2012&Vol. 34&(3):&102-103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环境力学学科简介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最早在国内倡导并从事环境力学研究,早在1960 年代就开展了地面沉降问题的研究,1970年代,开展了地球流体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980 年代,正式成立了环境流体力学研究室,开展国土整治和水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1990 年代,扩展到工业环境研究领域,集中了一批自然和工业环境的力学研究队伍. 2000 年以来,进一步拓展环境力学的研究范畴,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将自然、工业和重大灾害作为环境力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人才队伍建设、科研能力、装备建设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形成了集中优势学科,成为我国环境力学的综合性研究基地.
2012&Vol. 34&(3):&104-104
版权所有 & 《力学与实践》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
邮政编码:100190
联系电话:010- 传真:010-
E-mail:lxsj@《力学诗趣》再版前言--《力学与实践》2013年03期
《力学诗趣》再版前言
【摘要】:正《力学诗趣》在1998年10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力学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力学与实践》杂志"身边力学趣话"栏目,在20世纪90年代最早刊登的20篇文章,2001年5月获中国科学技木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囯新闻出版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作家协会联合颁发的"第四屆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的二等奖.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正文快照】:
《力学诗趣》在1998年10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力学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力学与实践》杂志“身边力学趣话”栏目,在20世纪90年代最早刊登的20篇文章,2001年5月获中国科学技木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囯新闻出版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作家协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振东;[J];力学与实践;1992年04期
武际可;[J];力学与实践;1992年05期
武际可;[J];力学与实践;1992年06期
王振东;[J];力学与实践;1994年01期
王振东;[J];力学与实践;1994年03期
王振东;[J];力学与实践;1994年05期
武际可;[J];力学与实践;1994年06期
王振东;[J];力学与实践;1995年02期
武际可;[J];力学与实践;1995年05期
王振东;[J];力学与实践;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元彦;杨海林;阮建明;;[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1期
王海涛;秦子增;宋旭民;郭鹏;陶午沙;;[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秦子增;郭鹏;陶午沙;夏刚;;[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刘俊丽;蒋持平;;[J];编辑学报;2012年06期
王振东,陈桂英,尚晓东;[J];力学与实践;2000年01期
王振东;[J];力学与实践;2000年03期
王振东;[J];力学与实践;2001年04期
周 靖;[J];力学与实践;2002年04期
周道祥;[J];力学与实践;2005年03期
周靖;;[J];力学与实践;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海涛;[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贺成才;[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戴敬;[D];东北大学;2005年
王淑杰;[D];吉林大学;2006年
郑军;[D];重庆大学;2008年
徐海准;[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王宣平;[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柳舟通;[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蔡闻;[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张天宇;[D];西安科技大学;2007年
田虹;[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张永刚;[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郭洪锍;[D];江苏大学;2009年
曹建伟;[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朱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崔尔杰,洪金森;[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1年02期
范洁川;[J];气动实验与测量控制;1995年01期
朱克勤,陶荣甲;[J];力学进展;1994年02期
郝田,陈一泓,徐懋,许元泽;[J];力学进展;1994年03期
王振东;[J];力学与实践;1994年01期
王振东;[J];力学与实践;1995年02期
何友声;[J];力学与实践;1997年01期
王振东;[J];力学与实践;1998年01期
舒玮;[J];天津大学学报;1979年00期
魏宸官;[J];中国科学基金;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靖;;[J];力学与实践;2008年03期
王富萍;;[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8年06期
沈美芳;;[J];自然与科技;2010年06期
钱长炎;[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03期
戴世强;;[J];力学与实践;2008年03期
詹世革;孟庆国;;[J];固体力学学报;2010年05期
刘俊丽;杨亚政;;[J];力学与实践;2009年01期
;[J];力学与实践;1987年02期
;[J];力学进展;2007年02期
;[J];力学进展;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桂通;;[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王恩涌;;[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卫兵;师跃进;;[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和燕;;[A];第二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汪佽松;陈群英;;[A];海峡两岸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宋伟香;;[A];2006力学教学与教学改革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武际可;;[A];第二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王晓春;刘玲;;[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何小元;;[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白以龙;杨卫;;[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鲍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王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李向荣;[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6年
冯秀芳;[D];上海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丫男;[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力学与实践
·················
中国力学学会会员登录
文章快速检索
力学与实践
2008年&30卷&4期
刊出日期:
城市交通废气污染现状及其预测方法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交通引起的废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为了更加有效地了解城市交通废气污染问题,就其污
染现状、污染物变化特征、污染物浓度模拟及其预测方法等几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为力志
于城市交通废气污染的研究者提供借鉴.
2008&Vol. 30&(4):&1-7
李云良 田振辉 谭惠丰
基于张力场理论的薄膜褶皱研究评述
张力场理论是较早提出的研究薄膜褶皱的理论,该理论忽略了薄膜的弯曲刚度, 认为在褶皱
区薄膜处于单轴的应力状态,褶皱的方向为大主应力方向,垂直于褶皱方向的小主应力为零.
基于这种方法提出了很多褶皱的分析模型. 这些分析模型通过引入参数对薄膜的本构关系或
变形梯度进行修正,然后通过数值的方法进行求解,可以得到褶皱形成以后的应力分布,及
褶皱的方向. 其主要的缺点是不能得到褶皱的波长、幅度及数量等信息. 基于能量方法的褶
皱分析,首先要假定褶皱的变形模式,然后通过能量关系得到褶皱幅度和波长的表达式. 本
文对比分析薄膜褶皱的不同分析方法,并指出了薄膜褶皱研究的发展趋势.
2008&Vol. 30&(4):&8-14
岳玉全 敬国栋 王立洋 刘振宇
油藏数值模拟中井筒压力梯度的校正方法
有限元法用于油藏数值模拟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由于井筒附近流动的特殊性,直接采用
数值模拟得到的压力梯度计算油井产量会导致较大的误差. 本文分析了数值模拟中井筒压力
梯度产生误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井筒压力梯度的校正公式. 计算结果表明,压
力梯度校正公式可显著提高油井产量的计算精度,并能有效地减少井筒附近的网格剖分数量,
从而提高了计算效率.
2008&Vol. 30&(4):&15-19
王怡 王芝银 韩冰
岩石三轴蠕变试验黏弹性解析及参数识别
基于岩石三轴蠕变试验,推导了相应的黏弹性解析解,并对三参量H-K流变模型给出
了黏弹性解析解的显式以及流变参数的识别方法. 在此基础上,针对花岗岩及片岩两种岩石
的室内蠕变分级加载试验曲线进行了流变参数的识别与反演. 分析表明,同一岩样在不同加
载级别下的弹性及黏弹性参数在量值上均有所不同,其中黏弹性模量和黏滞系数的量值随
载荷的增加出现损伤衰减,基于试验反演所获参数的解析蠕变曲线与试验蠕变曲线吻合较好.
2008&Vol. 30&(4):&20-22
前进式U形通风采空区风流与自燃的数值模拟
基于渗流方程、多组分气体渗流-扩散方程和多孔介质渗流传热方程,建立前进式开采U型
通风采空区自然发火模型. 通过迭代方法计算沿空巷道的侧漏风量,以此边界条件数值模拟
计算出前进式开采U型通风采空区的漏风规律;根据瓦斯-O$_2$-CO浓度和温度分布状态及其
变化来描述自燃过程. 在计算中,采空区非均质性按自然冒落考虑,兼顾瓦斯涌出对自燃的
耦合作用;模拟得到,在前进式开采特有的3面漏风边界条件下,采空区自燃位置(最高温
点)在开切眼冒落区进风一侧,自燃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瓦斯随漏风流从回风边界渗出. 在前
进开采U型通风形式下,通风量在到达工作面时衰减很大,因此,前进开采布置一次推进距
离不易过大;解决好沿空留巷的封堵材料和正确的堵漏措施,是保证前进式开采顺利进行的
2008&Vol. 30&(4):&23-27
刘滔 林文贤 高文峰 罗川旭 李明 郑勤红
低Pr数流体自然对流边界层流动的直接数值模拟
在太阳能采暖通风系统中,空气在太阳辐射作用下于吸热壁上所形成的非稳态自然对流边界
层流动是决定系统热性能的关键所在. 对于线性分层的低普郎特数($Pr<1$)流体而言,标度分
析表明在起始阶段边界层的发展是与高度无关而只依赖于时间的,而处于稳态时,各项标度
关系与处于起始阶段终结时刻的大不相同,且都与高度和时间无关,而只与$Pr$数和线性分
层度相关. 直接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由标度分析所得的各项标度关系揭示了流动的特性参
数与控制参数之间的决定性内在联系. 但同时也表明标度关系并没有充分体现出
对$Pr$数的所有依赖关系,这一不足可利用直接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得到弥补.
2008&Vol. 30&(4):&28-33
张辉 谭俊杰
带制退器膛口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
利用三维任意坐标
系下Euler方程组和LU分解的数值方法模拟了不带膛口装置的某步枪膛口流场,计算结果与
实验结果比较吻合. 对某口径火炮带有制退器的膛口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反映了制
退器内外流场的主要特征和冲击波波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分析
孔对制退器性能的影响. 本文提供了有关膛口流场的详细数据,将对制退器总体性能研究有
重要的参考意义.
2008&Vol. 30&(4):&34-37
王杰 翁春生
多管脉冲爆轰发动机管外复杂波系的研究
为了研究多管脉冲爆轰发动机外流场复杂波系变化特点,用CE/SE方法对7管脉冲爆
轰发动机内、外流场进行了计算. 7个爆轰管的排列方式是1个居中,另外6个绕其形成环
状排列,管内填充按化学当量比混合的氢气氧气混和物. 计算结果表明:CE/SE方法是一种
好的爆轰波模拟方法,能有效地捕捉激波等强间断;7管脉冲爆轰发动机外流场中存在着多
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激波与膨胀波. 计算结果对多管脉冲爆轰发动机外流场复杂波系的特
性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8&Vol. 30&(4):&38-43
李庭杰 胡长华 胡更开
记忆合金丝拔出的实验研究
通过光弹技术研究了单根形状记忆合金的拔出过程,得到了应力-位移曲线及相变过程,
实验结果与记忆合金纤维拔出模型吻合较好.
2008&Vol. 30&(4):&44-46
氩弧点焊薄片应变传感器性能实验研究
对氩弧点焊薄片应变传感器传递性能和疲劳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氩
弧点焊薄片应变传感器具有稳定传递性能和可靠的疲劳性能,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应变测
2008&Vol. 30&(4):&47-49
刘相秋 王聪 王威远 邹振祝
压电结构的主动控制仿真与实验研究
结合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直接负速度反馈和基于LQR(二次线性最优控制)的独立模
态空间主动控制方法来控制结构的振动, 采用一种新的仿真方法:PATRAN与MATLAB
联合仿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主动控制数值仿真. 用MATLAB的xPC实时控制,进
行了主动板的振动控制实验,验证了采用上述控
制仿真方法的正确性. 各种结果表明用压电结构进行振动主动控制效果明显.
2008&Vol. 30&(4):&50-53
胡晓斌 钱稼茹
多层平面钢框架连续倒塌仿真分析
为研究结构连续倒塌的全过程,采用瞬时加载法和大变形动力有限元软件LS-DYNA,对一榀
底层中柱失效的多层平面钢框架进行连续倒塌仿真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钢结构,提高
材料的失效应变,可以显著提高结构抵抗连续倒塌的能力.
2008&Vol. 30&(4):&54-57
钢筋混凝土对边简支板的爆炸试验
爆炸载荷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板是建筑结构破坏的薄弱环节,其破坏还导致结构整体刚度
退化和动力响应升级. 以对边简支钢筋混凝土板为试验对象,在两个相同的试样上进行独立
的爆炸试验,观测钢筋混凝土板在弹性区动力响应和塑性区破坏特征,为碳纤维加固钢筋混
凝土板抗爆炸试验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参照,实验现象和数据可供同类研究参考.
2008&Vol. 30&(4):&58-60
苗德华 西田新一 服部信祐
预应变对中碳钢扭转疲劳特性的影响
应用扭转疲劳试验机对退火后的非预应变45#钢及其3种预应变材料进行
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预应变量小于5%时,与非预应变材料相比疲劳极限降低10\%;
预应变量大于5{%}时,随着预应变量的增加,其疲劳极限有恢复的趋势,当预应变量达到
8%时,预应变材料与非预应变材料的疲劳极限几乎相等;当循环应力达到1*10^7$时,各种试件表面都有明显的停留裂纹存在.
2008&Vol. 30&(4):&61-64
卢红岩 孟宪红
卸载后加载对扭杆刚度下降门槛值的影响
基于损伤力学原理,推导了扭力矩门槛值表达式. 并采用多次卸载后加载的方法
进行定扭角刚度下降实验,得到卸载后加载的剩余扭力矩,进而计算每次加载后的剪
应变门槛值. 实验表明多次卸载后加载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剪应变门槛值.
此结论可以用于同类材料在工程应用中需要提高门槛值的构件.
2008&Vol. 30&(4):&65-67
王小贞 张士元 郑百林 贺鹏飞
结构层热扩散系数对超薄涂层热力性能的影响
将非傅立叶热传导模型(用于超薄热涂层)与傅立叶热传导模型(用于结构层)相结合
求解温度场,运用有限元法求解热涂层热应力和裂纹驱动力,并分析结构层材料热扩散系数
的变化对热涂层的热力学性能(温度场、应力场和断裂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结构层材
料性能变化对温度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热冲击后期,对热应力和裂纹尖端驱动力后期的变化
也有一定的影响.
2008&Vol. 30&(4):&68-72
一维SPH的稳定性分析
采用von Neumann稳定性分析方法,对SPH
(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光滑粒子水动力)的两种动量方程离散形
式进行了一 维稳定性分析. 两者各自的稳定性条件表明,动量方程的离散形式
对SPH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蛙跳积分方案的一维SPH稳
定性条件的一般形式. 数值算例验证了本文结论.
2008&Vol. 30&(4):&73-75
辛体系下平面热黏弹性圣维南问题的解析解
借助积分变换,将辛体系引入平面热黏弹性问题,建立了基本问题的对偶方程,并将全
部圣维南问题归结为满足共轭辛正交关系的零本征值本征解问题. 同时,利用变量代换和本
征解展开等技术给出了一套求解边界条件问题的具体方法. 算例讨论了几种典型边界条件问
题,描述了热黏弹性材料的蠕变和松弛特征,体现了这种辛方法的有效性.
2008&Vol. 30&(4):&76-78
基于Lasserre算法的自然单元法形函数计算
基于Lasserre体积算法推导了两种插值方案下自然单元法形函数及其导数
的具体计算方法,特别是对计算点处于某些特殊位置时可能造成计算失败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算例结果验证了Sibson与non-Sibson插值形函数在三角形外接圆
的圆周上具有不同的连续性,自然单元法形函数在凸区域的边界结点间是线性变化的,因而
可以方便地施加本质边界条件.
2008&Vol. 30&(4):&79-83
流变学中的 Deborah 数
流变学所考虑的对象,可以说介于固体和流体之间.
固体力学中考虑介质的变形,流体力学则考虑介质的流动,流变介质既有流动又有变形.
创立流变学的是美国的宾厄姆
(C.E.Bingham 1878$\sim$1945, 也翻译为宾汉),他把流变学定义为``流动和变形
的学科''. 但是, 他为流变学起的名词 rheology 却是``流 rheo 的学问 logy'',
他为流变学会的会徽上写上了希腊文``一切皆流''.
我不清楚在中文里,``流变学''这个词是怎样确定下来的, 大概是``约定俗成''吧.
最早正式出版的流变学中文书为袁龙蔚(1928$\sim$2004) 编著的(1961年,
上海科技出版社) . 汉语术语``流变学''体现了``既流又变''的性质.
流变学中有个无量纲数 Deborah 数, 是以色列学者 M. Reiner (1886$\sim$1976)引进的,
这个数的定义为松弛时间与观测时间之比,它刻画了``像流体那样流动''的程度.
形象化地说, Deborah数很小, 则介质变形是主要的, 这个数很大, 则流动是主要的.
极而言之, 固体变而不流,则 Deborah 为零. 流体在流, 说变形已不合适, 则 Deborah
数为无穷大. Deborah 的汉译, 《力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93年)和《流变学词
汇》(科学出版社, 1990)都是``德博拉''. 这个 Deborah
是圣经中一个女先知的名字,现也作为女子常用名字. 在圣经通用的版本中, 女先知
Deborah 译为``底波拉''. Reiner 引进的无量纲数以 Deborah 命名,
因为这个女先知说, 在上帝面前, 大山也会流动. 有趣的是,
圣经的现代翻译(英文,中文)里, 查不到``山会流''的说法, 而 Reiner则认为,
英文翻译得不确切, 没有忠实于圣经旧约的原文------希伯来语 (注意: Reiner
是以色列人).
圣经 (教会内规定版本) 上有关的话为: 士师记,第5章, 5:``山见耶和华的面就震
动'', 相应的英文为 Judges, 5.5:``The mountains quaked before the Lord.'' Reiner
关于 Deborah 数的短文见 Physics Today, vol 17, No.1, p62.
2008&Vol. 30&(4):&64-64
力学问题求解悬赏
特别说明:对科学问题悬赏的多少并不重要,悬赏只不过是为科研生活增加点趣味,为饭后增加点谈资。另外出题人不负责提供如何解答。同时欢迎追加悬赏金额。
力学作为最古老的科学学科之一,在20
世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包括有限元提出、断裂力学、生物力学的创立、稳定分岔和混沌理论、边界层理论、塑性力学和位错理论、湍流统计理论、奇异摄动理论、力学的公理化体系、克服声障和热障等,力学的确可以并且解决了大量的科学和工程实际问题。但是,力学是发展的科学,有些看起来简单的问题,有时求解并非容易。
为了鼓励创新,特别提供以下二个问题向对力学有兴趣的所有学者悬赏求解。
武际可问题:在徐秉业先生主编的《身边的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中有武先生写的一篇文章:"从土豆的内伤谈起-漫谈接触问题"提出的一个问题:一个均匀的弹性球,从某一高度在重力作用下,(1
)落到均匀的弹性半空间上,它的弹跳高度是多少?(2)落到均匀的弹塑性半空间上,它的弹跳高度是多少?
打鸡蛋问题:二个完全相同的鸡蛋,一个运动的鸡蛋碰撞一个静止的鸡蛋,请问那个鸡蛋更容易破?
2008&Vol. 30&(4):&67-67
浅析扭转理论的发展
按照扭转理论的发展过程分别分析了不同科学家在扭转理论上的贡献,从金属丝的
扭转到圆轴、圆管的扭转,再到任意截面的扭转问题,最后发现任意截面的棱柱扭
转问题是圣维南通过弹性理论的方法解决的.
2008&Vol. 30&(4):&100-101
大众力学丛书《创建飞机生命密码》------序言
当我们看到飞机翱翔在蓝天时,心里会升起种种疑问:这样的庞然大物是怎样上天的?它们
为什么能在乱云飞渡之中平稳飞行?它们为什么能高速驰骋于万里云天?它们为什么在频繁
的起降运行中不散架子?$\cdots\cdots$
如果把飞机比作人,我们会问:它们为什么有如此俊俏的外貌?为什么它们多姿多彩、神态
各异?它们有什么样的皮肤和骨架?它们的心脏(发动机)为什么如此强有力?飞机的长寿
秘诀在哪里?总而言之,创建飞机生命的密码何在?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为此付出了多少艰辛
的劳动?力学在创建飞机生命的密码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翻开这本薄薄的书吧!我们可以从中轻松地得到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
《创建飞机生命密码》是一本有趣的力学科普读物. 与常见的科普书不同,作者虚构了两个
人物------虚心好学的大学生剑青和充满好奇心的中学生夏雯,为了探寻航空的奥秘,他们
认真读书,四处求教,深入思考,逐渐懂得了创建飞机生命的密码,了解了力学在航空事业
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航空界业者的循循善诱,使他们大大地长了见识;读者跟随他们
足迹也窥见了有关飞机的秘密.
由于这是一本力学科普读物,作者扣住力学在航空发展的作用这一主题,浅显生动地娓娓道
来,不经意间涵盖了力学的几乎所有分支学科: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和一般力学(动力学与
控制). 大体说来,前半本书主要涉及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告诉读者:升力怎
样产生(也就是说,飞机怎样上天),航行中的飞机要承受哪些气动力,怎样产生足够的推力,人类怎样
突破``音障''等深层次的原理;而后半本书主要讲述固体力学和一般力学(弹性力学、气动
弹性、结构力学、飞行力学、振动力学等)的作用,阐释飞机飞行的轨迹、总体架构及其稳
定性、部件材料的疲劳损伤断裂、颤振和抖振的产生和预防、优质复合材料的使用
等等. 全书涉及了许多深奥的力学知识及其应用,但读来相当容易而有兴味.
本书作者是航空界的资深专家,从事航空教学、科研、型号设计已近半个世纪,他深深热爱
航空事业,所带领的不少学生已成为业内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他全过程地参加了我国第一种
飞机------``运十''的设计、试验、制造、试飞过程,因此,就能得心应手地描述设计和制
造飞机的种种诀窍. 他以十年的深刻感受,深知必须掌握、运用力学知识,才能创造自己的
飞机,才能真切掌握飞机的根底,才能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掌握自己飞机的生命;他
确信中华民族完全能掌握自己大飞机的知识产权. 正是在这种信念驱动下,他以古稀之年,
夙兴夜寐,精心构思创作了这一力学科普著作. 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不久前,我国已正式做出决策,将设计制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相应的公司
已然成立. 这给我国航空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也为我国力学工作者开辟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这本书的推出可谓正当其时.
{\ziju{0.03}最后,用本书的结束语的最后一段话做小结:``青年朋友们,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创
建飞机生命密码是一个极为广阔的舞台,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趁年青,打下扎实的基
础,厉兵秣马,艰苦奋战,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吧.''
2008&Vol. 30&(4):&105-105
说力学》作者的话与篇目
说来别见笑. 如果从1958年我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算起,混迹力学界已经50年了.
50年来虽然写过和指导学生写过不少论文,但直到接近耳顺之年,才真正认识到,写文章是
1987年,我受命于中国力学学会,出任综合性力学学术刊物《力学与实践》的主编. 为了改
进刊物,我曾经同我所从教的北京大学力学系的部分学生座谈,问他们看不看这本杂志. 他
们说看不懂.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力学与实践》是我国力学界一本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其中的大多数文
章,却连本行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看不懂,这说明杂志的文风存在问题. 进而一想,现在
学术界的确有一种把浅显的东西说得深奥难懂的趋向. 似乎写得愈是难懂作者的学问愈是高
深. 对这种情况,我回忆起在20世纪30年代学界有一则歌谣说:``深入浅出是通俗,浅入
浅出是庸俗,深入深出还犹可,浅入深出最可恶. ''}
联想到我自己过去发表的有些论文,虽不一定够上``最可恶''但也面目可憎,不禁汗颜. 我
想,杂志应当办得深入浅出、为人们爱看,必须从自己做起.
为此,我便约了好友王振东教授共同写一些大学生容易看懂而且有趣的文章陆续在《力学与
实践》上发表,搞了一个专栏名叫《身边力学的趣话》. 几年下来,居然达到20多篇,由南
开大学出版社结集为《力学诗趣》. 这些文章影响所及,《力学与实践》后来收到不少作者同
样风格的来稿,大大丰富了杂志的内容.
有一回,我应邀到太原理工大学给学生做报告,到会的学生比我预计的要多出许多. 在报告
开始前、学生们嘈杂的谈话声中,我听到有两位说``这就是捞面条的那个老师''. ``捞面
条''指的是我的``捞面条的学问''一文. 后来还不断收到读者来信同我讨论我们文章中的问题.
这些使我意识到我们的努力收到了一点效果.
之后,同行和好友给我许多鼓励. 1997年我去香港访问,香港科技大学的余同希教
授说:``多写点这种文章,这比你写论文对社会的贡献还要大. ''
2000年,在大连遇到力学界的老前辈、中国力学学会前理事长钱令希先生,并向他索要墨宝. 他
当天就送我一幅条幅,以一手漂亮的行书写的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并在落款中附记云:
``唐诗寒山寺《枫桥夜泊》素为脍炙人口之绝唱,力学家武际可著有《力学诗趣》,书中曾就
夜半钟声句中概括之声音夜间传播之现象,以科学之美增益诗情画意之美. 谨志''. 这段话
指的就是我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一文.
通过这一段写作实践,对什么是``科普''才算是有了一点真切感受. 有人把高技术,像纳米
技术、基因工程介绍给大众;有的把新产品,像可视电话、高清晰度电视介绍给大众;还有
的则是把科学技术中的新思想,像宇宙大爆炸、反物质等介绍给大众;更有的则是把奇怪事
物收集起来,像尼斯湖的怪兽、百慕大三角洲、UFO、神农架野人等等. 总之,见仁见智,不
一而足. 而我的体会是,科普是要把科学中最普遍的规律中的美阐发出来,以通俗的语言使
尽可能多的读者领悟. 科普不是猎奇. 它的真谛不仅是介绍,更主要的是挖掘和阐发、是研
究、是创新. 因此只有作者对科学深深热爱了,并且体味和挖掘出科学规律中的美来,才能
写出以科学美来感染人的文章. 科普的对象不仅是青少年、门外汉,而且可以是中老年和专
家. 钱令希教授对我的题词就是对我们在这方面努力的一种肯定、鼓励和概括.
在《拉家常 \ 说力学》这本小册子里收集的32篇文章,就是这些年来我写的科普
文章的一部分. 其中排在最后的三篇,与力学关系不太大,但涉及技术发展和科学
精神方面,也一并附在后面.
我眼下已经退休,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科普写作将变为我的主要追求和爱好. 希
望能够为科普做出更多贡献.
为了使读者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将它的目录列在下面:}
《拉家常 \ 说力学》的目录:
力学科普丛书序言
戴世强教授序
1.捞面条的学问
2.倒啤酒的学问
3.从土豆的内伤谈起
4.马尾为什么提不起豆腐来
5.洗衣机为什么老翻衣服兜
6.从肥皂泡说起
7.从窑洞的冬暖夏凉谈起
8.漫话高压锅
9.谈火的进步
10.钟表和力学的发展
11.灰尘为什么会扬起来
12.人类是怎样学会量血压的
13.被中香炉与万向支架
14.坐在大汽车的后排为什么比坐在前排要颠
15.从噗噗噔儿谈到非线性
16.甩鞭子为什么会响
17.从抽陀螺到惯性导航
18.从打秋千说开去
19.从麻脸的高尔夫球谈起
20.飞盘是怎样飞行的
21.飞去来器为什么会飞回来
22.《格列佛游记》的错误
23.跳蚤应当与人跳同样的高度
24.夜半钟声到客船------谈声音和波的传播
25.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26.怎样制作笛子
27.公路交通事故
28.说热机效率话冷却塔
29.马路,是越宽越好吗
30.西方的放血疗法是怎么回事
31.从``腐草化萤''说起
2008&Vol. 30&(4):&106-106
内行看门道------《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评介
奥运百年梦圆,举国一片欢腾. 媒体热闹非凡,书市空前活跃. 且看屏幕、书店,奥运题材、
体育题材的,比比皆是,层出不穷. 虽说鱼龙混杂,但也涌现出一批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上乘
之作,笔者手头的《奥运中的科技之光》$^{[1]}$就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作为中国力学学会``大众力学丛书''最先问世的一本(该丛书第一辑有5本),一上市,就受
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 根据``中国图书出版网()''日的报道,
在北京图书大厦($\sim$7.13)销售排行榜中,高等教育出版社(蓝色畅想)的《奥运
中的科技之光》在科普类图书中名列第二. 不久前,我们的力学科普代表团出访宝岛台湾,
以大众力学丛书先出的三本书$^{[1\sim
3]}$馈赠给那里的力学同行,他们爱不释手,争相阅读,最后作为奖品,发给两岸中学生力
学竞赛的优胜者,《奥运中的科技之光》在彼岸也广受欢迎. 人们会问:为什么此书能在书海
中脱颖而出?是什么吸引了读者有点苛刻的眼光?这里给大家细说端详.
《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脱胎于电视节目``科技与奥运''的解说词,这档节目由中央电视台、
交通银行和武汉电视台联合摄制,此书收录的35篇作品由电视片的文字稿改写而成. 作者赵
致真先生曾任武汉电视台台长,是一位资深的科教影视编辑、知名的科普作家. 一年前他受
命担任节目主编之后,夙兴夜寐,奋战二百天,``几乎天天`三更暂眠,五更复起',先后披
览了几百册中文和英文原版书籍,下载了海量的中外网页,`恶补'了一把体育运动
知识$\cdots\cdots$''(见作者的后记$^{[1]}$). 正因为有这样严谨、勤奋的精
神,使他充分掌握了相关资料, 并殚精竭虑地加以提炼、剪裁,写成了一篇篇有力度的佳作.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就体育竞技而言,这里说的``内行''有两种. 一种
是体育竞技实践及其技巧的内行,如教练员和运动员,也包括一些资深体育``粉丝'',他们
对一些体育项目的规律、技巧和要领了如指掌,或能运用自如,或能击节欣赏;另一种是体
育科技的内行,如体育教授和经过``修炼''的体育科普作者,他们对体育项目的内在机理乃
至体育设施的性能特点深有体会,因此,更能心领神会地把握体育竞技,欣赏它们的内在美.
本文所说的内行指的是后一种,此书作者是这一意义下的内行.
要掌握体育竞技的内在机理,需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包括力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人体
解剖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力学. 正如武际可教授所说:``竞技体育运
动的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其中绝大部分都和力学有关,所以本书的主题大致上可以说
是体育竞技与力学学科的关系. ''$^{[4]}$. 读完了此书,读者会感受到力学的确无处不在.
此书涉及体育科技的各个方面,大体说来,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运动技巧的力学原理,包
括各类技巧的人体运动及其与运动客体的相互作用、运动客体的运行轨迹及其内在规律,例
如,撑竿跳高握杆点的运行轨迹、各种跳高姿势的重心运移及其优劣分析、田径运动员的重
心运动规律、投掷物(标枪、铁饼、铅球、链球等)的飞行力学、大小球(如足球、排球、
乒乓球、网球等)飞行中的马格努斯效应产生的轨迹(香蕉球、飘球、弧圈求等)、游泳赛跑
时所受流体阻力分析、赛艇帆船前行中的伯努利原理、跳水和体操动作中转动惯量控制、滑
冰滑雪的力学机理等等;另一类则涉及运动器械和设施的力学和物理原理分析,例如,测时
测距测速仪表的改进和原理、现代跑道的复合材料力学设计、球拍球鞋球衣泳装设计的力学
原理、球场跑道的力学设计、防护用具的力学机理等等. 总而言之,本书全方位地勾画了与
体育竞技有关的科学原理,真正做到了周光召院士的题词中所说的:``通过科学欣
赏体育,通过体育理解科学''.
此书付梓之前,笔者曾有幸通读过全稿. 听说此书作者毕业于中文系,因此,更以审慎的眼
光关注书稿中涉及的科学内容,特别是有关的力学叙述. 令人拍案惊奇的是,从这一角度看
来,全书几乎无懈可击. 可见作者的科学底子不薄,也可见他长期从事科普工作的功力. 全
书构思缜密,叙述生动,文笔简练,行文流畅,读来引人入胜.
综上所述,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力学科普著作,无论哪一行读者,都会开卷有益. 让我们
在享用奥运``盛宴''的同时,也来享用一下这份``配餐''吧!而且,如果你愿意,还可以一
直享用下去.
2008&Vol. 30&(4):&107-107
简要介绍笔者在几十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概略说
来不外乎做好知识储备上的准备, 在教学上要有轻有重,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尊
重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2008&Vol. 30&(4):&84-84
自学研讨型教学方法和注重平时考试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强调自学、注重平时、启发讨论、鼓励研究''
的教学及考试方法,是受学生欢迎和有效的. 为使方法能为教师乐于使用,又提出众人拾柴
火焰高,通过共同建设相关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以最大限度降低教师备课负担,
从而利于方法的推广实现.
2008&Vol. 30&(4):&85-88
唐静静 范钦珊
基础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索
通过基础力学课程教学组3年中对研究型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摸索总结,结合理
论力学课程教学实践,阐述研究型教学方法的理念、内容、方法与过程.
2008&Vol. 30&(4):&89-90
海龙 隋淑梅
指导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学位论文的几点认识
针对工程力学的学科特点和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存在
的一些问题,阐述了在指导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学位论文的各个环节需要注重的一些方面,并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操作的方法.
2008&Vol. 30&(4):&91-92
弯矩图确定后轴力不能直接解算问题的探讨
某些超静定结构,当弯矩图确立后,应用静力平衡条件无法实现对整个结构的支座反力
及内力的完全解算. 通过对此类结构受力特征的分析,定义出现此类情况结构的基本特征,
并在结构力学范畴内,对比可以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提出解决思路,给出简便的解算
2008&Vol. 30&(4):&94-0
用SketchPad辅助平面图形各点速度教学的新尝试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平面图形各点速度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3种方
法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使用Sketchpad软件进行交互式速度分析的动态演示方法. 以曲柄
滑块机构为例,采用3种速度分析方法给出了速度变化规律. 分析表明这种交互式动态方
法不但效果直观,而且能够揭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笔者通过两个年级教学实践的对比
证明,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2008&Vol. 30&(4):&95-96
关于``平面弹性悬臂梁剪切挠度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对于狭矩形截面的平面弹性悬臂短梁,给出了悬臂端受切向外力或一边受均匀载荷作用时精
确的有限元结果和DQ (differential quadrature, 微分求积法)
法结果作为比较依据;基于铁摩辛柯梁理论并采用Gowper导出的剪切系数,导出了与弹性力
学解精度相当的结果.
2008&Vol. 30&(4):&97-99
工程中的力学
刘玉泉 朱克勤
浅谈都江堰工程中流体力学原理的运用
分析都江堰工程中3大主要设施(鱼嘴、飞砂堰、宝瓶口)的3大功能(分水、排砂、
引水)中涉及到的流体力学原理.
2008&Vol. 30&(4):&102-104
版权所有 & 《力学与实践》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
邮政编码:100190
联系电话:010- 传真:010-
E-mail:lxsj@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拔河比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