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字解释解释一半一半

2014年莆田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卷
2014年莆田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请务必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作答。&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离骚》)
(2)&&&&&&&&&&&&&&&&&&&&,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3)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仰观宇宙之大,&&&&&&&&&&&&&&&&&&。(王羲之《兰亭集序》)
&(6)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裴宽,性通敏,工骑射、弹棋、投壶,略通书记。景云中,为润州参军事。刺史韦诜有女,择所宜归,会休日登楼,见人于后圃有所瘗①藏者,访诸吏,曰:“参军裴宽居也。”与偕来,诜问状,答曰:“宽义不以苞苴②污家,适有人以鹿为饷,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瘗之。”诜嗟异,乃引为按察判官,许妻以女。归语妻曰:“常求佳婿,今得矣。”明日,帏其族使观之。宽时衣碧,瘠而长,既入,族人皆笑,呼为“碧鹳雀”。诜曰:“爱其女,必以为贤公侯妻也,何可以貌求人?”卒妻宽。
举拔萃,为河南丞,迁长安尉,改太常博士。礼部建言忌日享庙应用乐,宽自以情立议曰:“庙尊忌卑则作乐,庙卑忌尊则备而不奏。”中书令张说善之,请如宽议。迁刑部员外郎,万骑将军马崇白日杀人,而王毛仲方以贵幸,将鬻其狱,宽固执不肯从。天宝初,由陈留太守拜范阳节度使。时北平军使乌承恩,虏酋也,与中人通,数冒贿,宽以法绳治。檀州刺史何僧献生口数十,宽悉归之,故夷夏感附。
三载,召宽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会河北部将入朝,盛誉宽政,且言华虏犹思之,帝嗟赏,眷倚加厚。裴敦复平海贼还,广张功簿,宽密白其妄。李林甫恐其遂相,又恶宽善李适之,乃漏宽语以激敦复,敦复任气而疏,以林甫为诚。而其下裨将程藏曜、曹鉴自以他事系台,宽捕按之,敦复谓宽求致其罪,遽以金五百两赂贵妃姊,因得事闻于帝,由是贬宽睢阳太守。及韦坚狱起,宽复坐亲,贬安陆别驾。林甫任罗希奭杀李适之也,亦使过安陆,将怖杀宽,宽叩头祈哀,希奭乃去。宽惧终见杀,丐为浮屠,不许。稍迁东海太守,入为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五,赠太子太傅。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
【注】&①瘗:掩埋。②苞苴:借指贿赂或馈赠。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择所宜归&&&&
&出嫁&&&&&&&&B.中书令张说善之&&&善:友善&&
C.故夷夏感附&&&&归附&&&&&&
&D.宽捕按之&&&&&&
&&按:审理&&&&
3.下列四组中,全都表现裴宽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宽自以情立议曰&&&&&②宽固执不肯从&&&&&&&&&③宽以法绳治&&&&&&&&&&&
④&宽悉归之&&&&&&&&&&&⑤&宽密白其妄&&&&&&&&&&⑥丐为浮屠&&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愿意因收受人家赠送的鹿肉而玷污自己,就把它埋掉,受到了韦诜赏识,被引荐为按察判官。
&&&B.&马崇光天化日下杀人,而王毛仲倚仗自己正受皇帝宠信,收受贿赂准备为他开脱罪责。
&&&C.&河北部将入朝时,盛赞裴宽的政绩,说当地百姓对他念念不忘。皇帝听后更加倚重。
&&&D.&夸大其词为自己,予以揭发。就主动与勾结,陷害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爱其女,必以为贤公侯妻也,何可以貌求人?(3分)
(2)宽惧终见杀,丐为浮屠,不许。(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好事近·和纪别①
【南宋】高登
饮兴正阑珊,正是挥毫时节。霜干银钩锦句②,看壁间三绝。&&西风特地飒秋声,楼外触残叶。匹马翩然归去,向征鞍敲月③。&
【注】①友人绘“带霜劲竹”画,词人为此画赋《好事近》一首。临别之际,用原韵又赋本词,记录此别。该词洗却了悲酸之态,别具一格。②霜干:指所画的傲霜挺立的古柏。银钩:指书法笔姿之遒劲多姿。锦句:指即席所赋的诗。③敲月:化用诗句“僧敲月下门”,指推敲诗句。
(1)请简要赏析词中“友人”的形象特点。(3分)
(2)下阕中“西风特地飒秋声,楼外触残叶”两句描写有什么作用?请赏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高老太爷做主定了觉民的婚事,觉民知道消息后立即选择逃婚,觉新写信给他,要求他为了一家安宁立刻回家。(《家》)
B.赵伯韬掐住吴荪甫的要害,宁肯在“公债拆账”上吃亏两三万,也不让吴荪甫廉价吞并朱吟秋的丝厂和茧子。(《子夜》)
C.爱斯美拉达看见广场上策马而过的弗比斯,大声呼喊他的名字,没被听到。她请求伽西莫多帮她去找弗比斯。(《巴黎圣母院》)
D.聂赫柳朵夫疏通关系,把马斯洛娃弄到监狱医院工作并和她见面。马斯洛娃向他道歉,并请求他一定要完全放弃自己。(《复活》)
E.老葛朗台死后,欧也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拿侬一千二百法郎的年金,促成了拿侬的婚事。(《欧也妮·葛朗台》)
&&&&松于袖中取出一图,递于玄德曰:“深感明公盛德,敢献此图。但看此图,便知蜀中道路矣。”
“此图”指什么?此前发生了哪些事让张松决定献图给刘备?结果如何?简
&&&&到了下半天,人客更多了,事情也更繁了,瞻前不能顾后。正在着急,只见一个小丫头跑来说:“二奶奶在这里呢,怪不得大太太说,里头人多照应不过来,二奶奶是躲着受用去了。”凤姐听了这话,……嗓子里一甜,便喷出鲜红的血来。
凤姐为何事忙乱?为什么气急吐血?请简述原著相关情节。
(二)(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②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注】①挟:倚仗。
(1)关于“交友”,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阐述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述。(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
“圈子情结”的前世今生&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70年前写的《乡土中国》一书,就提出中国的乡村“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最密的“小圈子”,非本家叔伯舅姨或外姓“铁哥”“铁妹”则莫入,属于“熟人社会”里的核心单位。
 &&存在决定意识。不过意识有相对独立性,打下血缘宗族出身印记的“圈子情结”会横向位移,从乡村走向各行各业各阶层。
一入“小圈子”,最须讲究“义气”。义气的优点是注重情谊,缺点是只重情谊。见圈内事,要帮,哪怕是坏事;见圈外事,懒理,哪怕很正当。你看古代推崇的一班“义士”,有很多其实彰显的是圈内之谊亦即投桃报李的个人情义,缺乏大义,不够正义。专诸、荆轲不就是如此?
亲不亲,圈上分。任你大大小小是非,一碰上老兄老友老关系,我立马判定,选边,站队。费孝通是深刻的,他从“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不是见外了么”的寻常话语中,分辨出其间具备“现代社会的阻碍”之或然性。原因在于:“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当今人口大流动,必然到处碰上陌生人,且多的是匿名者。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边界,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有纠纷找法律”成为共识,欲找老兄老友老关系,难矣哉。
难找,他还是使劲儿找。熟人社会的经验,或曰“圈子情结”,会发生纵向位移,这也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在陌生人社会的表现。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只顾拉拉扯扯,则不可。
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后人忆述:“斯隆担任总裁的50多年里,他没在通用公司结交一个朋友。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离开通用。”总之上下级间不容称兄道弟。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摘编自《学习时报》)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存在决定意识,“圈子情结”是乡土社会、血缘社会的产物,带有血缘宗族的印记。
B.“小圈子”讲究义气,注重情谊,缺乏大义,不够正义,不懂是非,只是根据圈子来判定,选边,站队。
C.现代社会是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打下血缘宗族出身印记的“圈子情结”可能会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
D.作为意识形态的“圈子情结”表现出它的相对独立性,在陌生人社会中虽难有立足之地却依然存在。
11.“圈子情结”的横向位移和纵向位移各指什么?(3分)
12.在现代社会里,应该怎样对待“圈子情结”?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人这一辈子
  ①家是什么,每个人对家的理解或许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每个时期,对于家的概念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家是藏在心底里的一个小巢,秘密而又温暖,不管什么人,只要一想起家,心里是热的,眼睛是潮湿的。&
  ②童年的家,是放在床头的一本小人书,是藏在床下角落里的一把弹弓,还有母亲的一声声呼唤。童年对家眷恋而又无知,有一串笑声,有一份梦想就足够了。它不需要有多大,只要能装载下那一点点玩梦便足够了。童年时对家没有更多的奢望,贫也好,富也好;大也罢,小也罢,它装载的都是童年天真的欢乐,真实的梦幻。父亲是座山,母亲是条河,父母的风景是流动的,是动人的。&
  ③青年人的家是一张床,是客栈。因为是青年了,就有了许多在外面的世界闯荡的理由,疲了,累了,那一张床便成了休身养息的地方。这里有父亲探询的目光,母亲无休止的唠叨。青年人对这一切都习惯了,吃了,喝了,睡了,力气和勇气又重新回到了身上,一虎身站起来,青年已人高马大,个头早已超过了父母。父母小心仰视着眼前的青年,青年人无所顾忌地甩一下头,很响地带上房门,走了。留在家里的是父母双亲担心的叹息。
  ④青年人闯荡出了一些眉目,便在家里大着声音讲话,指点江山;失意了,家就是一个港湾,是父亲伸过来的一条臂膀,是母亲盛满爱意的热面。青年人忍不住,流泪了。在家里流下的眼泪,是咸是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换来了同情和鼓励。这时的家,更像是一座加油站,避风港。&
  ⑤青年人有时对家也会生出烦来,母亲的唠叨,父亲的阻止,让青年人觉得碍手碍脚,然后就一门心思地想,要是没有家里的管束多好,想干嘛就干嘛,于是就盼着自己有个家。日子复日子地过着,青年人长大了,大到了谈婚论嫁,成家立业了。&
  ⑥终于,青年人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家。从父母的家里分离出来,正如当年从父母的身体里分裂出来一样。青年人有了妻子或丈夫,两个人构筑一个爱的小巢,每天清晨在门口分别,爱意缠在心口,一天都是温暖、踏实的。终于盼到适于重逢的时候,厨房里是两个人忙碌的身影,然后是饭桌前的恩爱,和着有一搭、无一搭的拌嘴,这时的家甜蜜又温馨。&
  ⑦一晃,他们生子了。随着一声啼哭,小家便红火了,热闹了,接下来的日子里,苦苦辣辣酸酸甜甜。年轻的父母开始为家牵肠挂肚,孩子吃饱了吗,喝水了吗,睡觉了吗?出去玩儿得小心,要注意安全。提心吊胆了一整日,下班铃一响,抓起包往家赶。推开门,看见孩子仰着小脸正冲着自己笑,叫一声爸爸和妈妈,这一刻,就是家的全部。&
  ⑧游子的家又是另一番模样了,在遥远的异地,不管成功与失败,不管成家立业多少年,他们的背后都仍然有另外一个家,那就是他们曾经出生、成长,后来又离开的家。身在异地他们总是感到不踏实,梦也总是出奇得多,这些梦大都和家有关。年迈的双亲,儿时的伙伴,还有门前流淌的河——无一不在梦中迭现。抹一把脸颊,才发现已被梦中的泪水打湿。忙也好,闲也罢,下了决心,挤出时间,焦渴地说一声:回家。
  ⑨此时游子已然忘了自己的小家,想的更多的是故乡那个家。坐火车,坐飞机,回来了,远远地望见了故乡上空飘着的炊烟,又看见了那条青石板路,还有那条已经干涸的小河,热热地唤一声:到家了。
  ⑩直到这时,游子的心才是踏实的,坐在父母面前,听父亲因操劳一辈子而发出的叹息,和母亲衰弱的唠叨,游子流泪了。泪热热的一直流到父母的心里。
  11游子心安神泰地住上几日,便又挂念起远在千里的小家了。孩子还好吗,家里还好吗?于是,又心神不定地踏上了回程。匆匆推开家门,看着熟悉的一切,心踏实了下来。这样的心情不会持续太久,遥远的那个家,又成了永远的想念。于是又一番的重复,时光荏苒,就有了日子,有了年头。
  12家,永远是人们心口的痛。
&&&&&&&&&&&&&&&&&&&&&&&&&&(摘编自《美文》2013年第12期)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把父亲比作“山”,写出父亲的伟岸、深沉,把母亲比作“河”,凸显母亲性情的灵动与温柔。
B.第⑥段画线句意在表明青年人成家,是生命成长的一种必然,这种分离对于父母来说,有欣喜也有疼痛。
C.第⑦段着意营造了家的温馨氛围,既表现年轻父母的幸福,也表现青年人随着身份的改变而自觉强化了的责任与牵挂。
D.第⑨段画线句,意在抒发游子对家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不满和忧伤之情,表明故乡是游子的心灵归宿和情感寄托。
E.本文透视生活,领悟人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其强烈深沉的抒情性,获得了感人的力量。
14.第③段画线语句揭示了父母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简析。(4分)
15.有人建议把标题“人这一辈子”改为“家是人们心口的痛”,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6分)
穆旦:被乌云遮蔽的星辰
&&&&如果不是留美同学来访,日的早晨,刚从牛棚改造归来的穆旦,应该和往常一样提前半个小时到学校打扫厕所,而不是被组织安排到天津第一饭店去叙旧。
&&&&相比昔日同学的衣锦还乡,穷酸落魄的穆旦受到儿女的埋怨。30多年前,他不顾好友的奉劝,拒绝了数所大学的邀请,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回到南开大学。
&&&&“我不回来,能有这么多作品吗?我不回来,难道就做一个人家的二等公民吗?”面对责问,穆旦表现得“理直气壮”。而翻阅此间他的文集,大多是应景文,加起来不足10篇。
&&&&其实,此前他已被南开大学逐出讲堂,在图书馆“监督劳动”。直到后来,挑粪、担尿、拉煤,变成这位诗人的日常工作。诗歌创作早已荒废了,就连译诗也只能偷偷躲在水房旁边的小屋里。
&&&&“整整三十年之久,人们听不到诗人穆旦的声音。”著名诗歌翻译家王佐良曾感慨。而对于更多的读者来说,穆旦干脆就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诗人穆旦便崭露头角。他的爱情诗《诗八首》,被誉为堪与《长恨歌》比肩的经典长诗。当时,他还只是西南联大外语系的一名学生。小伙子的诗歌一扫风花雪月的缠绵,有一种罕见的“受难者品质”,仿佛“整个20世纪的苦难和忧患都压到了自己身上”。
&&&&与这种风格相映的是他随之而来的命运。1942年,穆旦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抗日战场,成为随军翻译。由于军事失利,他所在的部队因掩护大部队撤退,不幸陷入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很难想象,年仅24岁的文弱诗人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考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这段奔赴沙场的传奇经历,却成为日后“历史反革命”的主要罪证。
理所当然,回国不久穆旦便被定性为“蒋匪军的英文翻译”。随后的“反右”运动中,他又被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为“历史反革命”。
&&&&此时,当年那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早已不见踪影。在旁人眼中,他是个朴实无华的小职员,常常一言不发,神情忧郁,连天气如何这种打哈哈的话也不说。
&&&&偶尔见报的诗作已不再充满“汗味、泥土味和干草味”,只是干巴巴地表达着一个知识分子改造自我的决心。在《葬歌》中他写道:“对新事物向往不深,对旧的憎恶不多。也就因此……我的葬歌只算唱了一半,那后一半,同志们,请帮助我变为生活。”
&&&&此时,他悄然把全部的精力转向翻译。为了一个注释他能跑遍天津和北京的各大图书馆,虽然心里明白出版的可能性极小。临终前,他把译作放进一个帆布手提箱里,交给最小的女儿:“你最小,希望你保存这些译稿;也许要等你老了才可能出版。”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了,他激动地对妻子说:“相信我手中这支笔,还会重新恢复青春。”妻子一旁冷冷奉劝:“咱们过些平安的日子吧,不要再写了。”
&&&&生命的最后旅程里,穆旦共留下了20多首绝笔,都是背着家人写的。这些诗都写在小纸片上,夹在随手拿到的书里,藏在挂衣架下,甚至撕碎了扔在纸篓里。
&&&&其中就有那首震惊诗坛的《冬》:“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
眼看冰雪消融,生命的灯也将耗尽。文学评论家谢冕痛心道,穆旦是“始终被乌云遮蔽的星辰”,只能从“浓云缝隙中偶露的光芒,感受他旷远的辉煌”。
1977年,刚刚解冻,诗人却永远合上了眼睛。但直到那一刻,他也没能等来无罪的判决和译作出版的消息。他的家人后来在墓穴里放入一本1981年出版的《唐璜》。那译作倾注了穆旦半生心血。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07年1月31日)
【注】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诗人和诗歌翻译家。
13.与不(&&&)(&&&)(5分)
上世纪初已崭露头角,“”。
&&&&记述穆旦在上了的事迹意在、
“”来他的译作《唐璜》出版
&&&&“”后穆旦又重新激发出创作热情,却遭到妻子的反对,因为遭遇过诸多磨难,她想过些平安的日子。
以凝练深沉的笔触为读者示一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全面
14.文章“”的。(4分)
15.根据文本,探析“”这一诗句的涵义。(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尽孝是一生都要掂记的功课,是细节,是温情。常回家看看,不是回家&&&(c&ng)饭,不是买几包营养品,也不是面无表情地走形式,而是让老人住在心里。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17.下面文字有一处语病,请写出其序号,并加以修改。(2分)
①据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②截至6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00.91万亿元,③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
(1)有语病处的序号是:&&&&&&&&&&(1分)
(2)修改:&&&&&&&&&&&&&&&&&&&&&&&&&&&&&&&&&&&&&&&&&&&&&&&&&&&&&&&&(1分)
18.从下列材料中选择必要的信息,为“生物识别技术”下定义。(不超过30字)(2分)
①人的生物特征是唯一的、可以测量或可自动识别和验证的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分为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②用于生物识别的人的生理特征有手形、指纹、脸形、虹膜等,行为特征有签字、声音等。
③基于这些特征,人们已经发展了手形识别、指纹识别、面部识别、虹膜识别、签名识别等多种用于进行身份认证的生物识别技术。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不得模仿地域特点突出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等。业内人士表示,综艺节目主持人将最先成为规范对象。通知一出,网上立即引发了一场关于综艺节目可否使用方言的激烈讨论。
你对综艺节目主持人使用方言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五、写作(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星云法师说:“这世界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恶一半;清净一半,浊秽一半……”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年莆田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分)
(1)虽九死其犹未悔&&(2)箫鼓追随春社近&&(3)一尊还酹江月
(4)扪参历井仰胁息&&(5)俯察品类之盛&&&&(6)惟吾德馨
(二)文言文阅读(分)
2.(3分)B(善:认为……好,赞赏)
3.(3分)C(①表现有见地&&④表现仁慈&&⑥表现审时度势)&
4.(3分)D(李林甫担心裴宽声名日大,威胁其相位,勾结裴敦复,企图借刀杀人。)
(1)爱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成为贤公侯的妻子,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以为”、反问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裴宽惧怕最终被杀,请求出家为僧,朝廷不应允。(“见”“丐”各1分,“不许”的主语补充1分)
【参考译文】
裴宽秉性博通机敏,擅长骑射、弹棋、投壶,粗通文词。景云年间任润州参军事。刺史韦诜有个女儿,准备挑选合适的女婿,适逢假日登楼,看见有人正在后院菜圃中埋藏什么,韦诜询问属吏,答道:“是参军裴宽住在那里。”吏人与他一同前来,韦诜问他在做什么,裴宽回答说:“我发誓不以收受贿赂玷污家门,恰逢有人送来鹿肉,放下后离开,不敢自欺,所以埋了它。”韦诜感叹赞赏,于是引荐他任按察判官,并将女儿许配他为妻。韦诜回家后对妻子说:“经常寻求佳婿,如今得到了。”第二天,韦诜叫族人在帷幕后看他。裴宽当时身穿碧绿衣服,身体又瘦又长,进了屋,族人都笑话他,叫他“碧鹳雀”。韦诜说:“爱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成为贤公侯之妻,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最终将女儿嫁给了裴宽。
裴宽考中拔萃科,任河南丞,升任长安尉,改任太常博士。礼部建议忌日祭宗庙应当奏乐,裴宽依据人情提议说:“如果受祭者位尊而死者位卑就奏乐,如果受祭者位卑而死者位尊就不奏乐。”(这里说的忌日,主要是指某皇族成员去世的纪念日;庙,则是供奉前代皇帝或其他皇族成员的宗庙。因为皇族成员们也有辈份尊卑的差别,所以演奏庙乐也有一定的讲究。)中书令张说赞赏他的建议,并奏请朝廷依照裴宽的提议。升任刑部员外郎时,万骑将军马崇光天化日下杀人,而(霍国公)王毛仲当时正受宠,打算收贿为他开脱罪责,裴宽执意不从。天宝初年,裴宽由陈留太守升任范阳节度使。当时北平军使乌承恩是胡人的首领,与宦官勾结,屡次索贿受贿,裴宽依法惩治。檀州刺史何僧献俘虏数十人,裴宽全部放还,因此夷夏感激而归附。
三年,召裴宽入朝任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适逢河北部将入朝,盛赞裴宽的政绩,并说蕃汉百姓仍然思念他。皇帝听后感叹赞赏,对他更加器重。裴敦复平定海盗还朝,虚报战功,裴宽向朝廷秘密稟告其中的虚妄。李林甫担心他可能担任宰相,又憎恨他与(自己的政敌)李适之结好,于是泄漏裴宽的奏语来激怒裴敦复。裴敦复任性而且粗鲁,认为李林甫待自己真诚。而他的部下偏将程藏曜、曹鉴因其他事情主动到御史台投案,裴宽收捕他们并审理此案,裴敦复认为裴宽这样做是在罗织他的罪名,就急忙用五百两黄金贿赂贵妃的姐姐,因而得以将事情稟告皇帝,裴宽因此被贬为睢阳太守,等到韦坚案件发生,裴宽又因亲属关系而受牵连,贬为安陆县别驾。李林甫派罗希奭杀害李适之,也让他到安陆,企图恐吓并杀死裴宽,裴宽叩头哀求,罗希奭才离去。裴宽惧怕最终被杀,请求出家为僧,朝廷不应允。逐渐迁任为东海太守,入朝任礼部尚书。终年七十五岁,追赠太子太傅。
(三)古代诗歌阅读(分)
(1)(3分)朋友尽兴豪饮,又挥毫泼墨,吟诗作赋(写出其中的一点即得1分),可见其豪放、高雅(2分)。(或“翩然归去”、“敲月”等词语1分,写出友人洒脱飘逸、高雅的风采和气质。或两处结合,写出形象的某两个特点也可。)
(2)(3分)这两句描绘饯别的酒楼外秋风瑟瑟、落叶飘零的景象(1分),反衬(1分)楼内热烈的氛围和主客的豪情(写出其中的一点即得1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5分)A&C(A觉民先去找觉新商议,但觉新劝他答应下来。觉民不肯,又和觉慧商议后,才选择逃婚。&C是伽西莫多主动帮忙去找弗比斯。)
(1)示例:“此图”指西川地图(1分)。因张鲁欲兴兵犯境,张松自请前往许都说服曹操攻打张鲁(1分)。本想借机献图给曹操,不料曹操不予礼遇,还乱棒打出(1分)。回川途中,却受到刘备厚待(1分),便献地图给刘备。刘备最终入主西川(1分)。
()示例:凤姐为操办贾母的丧事而忙乱(1分)。贾政怕惹事端,不主张大操大办(1分),邢夫人又死拿住银子不放(1分)。凤姐支不出银子,处处受制(1分),虽尽心尽力,却上下惹怨(1分)。又听到冷言冷语,一时气急吐血。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交友重品德。(2分)
(2)孔子认为交友要结交贤者和仁者(1分),这是侧重交友时对朋友品性的要求,可以通过择友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1分)。孟子认为交朋友要平等,不能倚仗自身的优越条件(1分),这是侧重交友时对自我的要求(1分)。
【参考译文】
①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②不倚仗自己年长,不倚仗自己的显贵,不倚仗兄弟的势力来交朋友。所谓交朋友,是同对方的品德交朋友,是不可以有所倚仗的。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0.(3分)B
11.(3分)“圈子情结”的横向位移是指“圈子情结”从乡村扩展到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1分)。“圈子情结”的纵向位移是指以前熟人社会形成的“圈子情结”在当今陌生人社会继续存在使用(2分)。
12.(3分)在日常生活中把“圈子情结”控制在适度范围,不可让它泛化开来(1分)。现代社会管理要去“圈子”化,树契约化(2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分)
13.D&E(5分。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4.(4分)“小心仰视”表现出父母对子女成长壮大的关心和谨慎的欣喜(2分),“双亲担心的叹息”流露出父母为不成熟的子女可能遭遇的人生挫折而担心(2分)。
15.(6分)
示例一:以“人这一辈子”为题合适。理由:①与文章分阶段叙说人生体验相照应。&②突出“人这一辈子”与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③口语化的标题,有生活气息。
示例二:以“家是人们心口的痛”为题合适。理由:①突出人们对家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②“家”是全文的线索,以此为题,使文章结构严谨。③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对一点得2分)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13.&B&E(5分,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4.(4分)(1)借用谢冕的话为题,既点明文章写作对象,又突出传主穆旦才华横溢却历经磨难。(2)点明主旨,凸显作者对穆旦的赞美、敬仰和同情。(3)运用比喻,形象而有意蕴,能吸引读者。(4)诗意化的语言,切合传主的诗人身份。(答对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15.(6分)
示例:①这一诗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坎坷而多难的一生。②其中“本来”二字说明传主经历诸多磨难之后,终于感悟了人生。③说明传主已经坦然面对严酷人生,表现豁达乐观的性格。(答对一点得2分)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分)
16.(2分)
(1)(1分)蹭&&&(2)(1分)掂——惦
17.(2分)
(1)(1分)①&&&&(2)(1分)删掉“据”或删除“显示”
18.(2分)生物识别技术是利用人的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
19.(7分)参考答案:
示例1:综艺节目不能使用方言,主持人应该规范用语。综艺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必须在规范使用和普及普通话方面发挥示范作用。若在节目中夹杂各种方言,造成混乱的语言环境,会给语言尚未定型的青少年造成干扰。时下,某些主持人为了哗众取宠而使用方言,无论对普通话的规范使用,还是对方言本身的纯粹性都构成了伤害。
示例2:综艺节目中穿插方言无伤大雅。方言生动、幽默,更接地气,可以给节目增加一些趣味性。事实上,主持人偶尔冒出的方言俚语常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给观众们带来欢笑。而且观众看不懂时,可以看屏幕下方的字幕,完全不妨碍收看节目。只要主持人不使用低俗、有损地方群众尊严的方言,就不应该禁止。
五、写作(70分)
20.(70分)
参照2013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半一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