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达回忆录有几个儿子 新闻

鲜为人知陈伯达晚年生活 《陈伯达传》幕后故事
中国网 .cn  时间:   
日,76岁的陈伯达在聚光灯的照耀下,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沉寂多年的他,成为众多的照相机、电影摄影机、电视摄像机镜头聚焦之点。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人们得知他被押上法庭的被告席,第一个直觉式的反应是:“哦,陈伯达还活着!”
被告席上站着10名被告,陈伯达排在第五个,即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在10名被告中,最年轻的是王洪文,45岁;最年长的,便是陈伯达。那9名被告都是自己走上被告席的,而陈伯达则是由两名法警左右挟扶,步入法庭。
他的中式棉袄外,罩了一件旧的咔叽绿军装,戴着一副老式深色边框的眼镜,看上去目光呆滞。虽然步履蹒跚,头脑还算清楚。
经过审判,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宣布:“判处被告陈伯达有期徒刑18年。”
判决书上还对刑期作了明确的注释:“以上判处有期徒刑的被告人的刑期,自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羁押的日期,以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因此,陈伯达的刑期,实际上便是从日软禁之日算起。也就是说,在宣判时,陈伯达已经服刑十年多。再过七年多——到日刑满。
此后,陈伯达销声匿迹,再也没有在公众传媒上露面。人们以为,陈伯达大约是在北京秦城监狱里服刑。
其实,在判决后不久,陈伯达就获准保外就医。所以,陈伯达的晚年,是在北京东郊一套三室一厅的民宅中,与儿子、儿媳、孙子一起生活,安享天伦之乐,直至日去世。
一次又一次,我访问了那鲜为人知的陈伯达之家。
我写出了《陈伯达传》。
在《陈伯达传》出版之后,听说我们的一位文友要来看我,《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非要一起前来不可。我的文友给我来电话,问我是否同意,因为我与《人民日报》的这位记者并不认识,而且他前来我家也不是为了采访,仅仅为了看一看叶永烈是什么样的。
我有点纳闷,我有什么可看的呢?但我还是对这位记者的来访表示欢迎。
后来,我才明白,他就住在陈伯达家前面一幢楼!
他想弄清楚,我为什么会从上海千里迢迢一次次前去采访陈伯达,而近在咫尺的他,居然错过了这么重要的采访机会——他在读了我的《陈伯达传》之后,感到十分懊悔。
其实,他当时就知道陈伯达住在他家对面。他没有去采访陈伯达,不是“疏忽”,而是怕出了什么问题,说不清楚!
正因为这样,他十分欣赏我的眼力和勇气。
在陈伯达晚年,我是独家采访陈伯达的人。
那时,北京的朋友常常见到我在北京,但是谁也不知道我在北京干什么。
那时,上海的朋友也知道我常常去北京,但是谁也不知道我去北京干什么。
直到《陈伯达传》面世,朋友们才恍然大悟。
很多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要去采访陈伯达呢?
其实,我去采访陈伯达,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我采写《“四人帮”全传》,很多内容都涉及陈伯达:
江青是“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第一副组长;
张春桥是“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副组长;
姚文元是“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成员;
陈伯达则是“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组长。
所以,在写了“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和第一副组长、副组长以及组员之后,进一步去写“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组长,当然顺理成章。
我十分注重作品的“原创性”。能够直接采访陈伯达,可以了解诸多第一手的高层情况,我当然以为非常值得。尽管在采访之后,能否出版,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我当时曾说,即便十年之后才能出版,我以为也值得去做——我曾再三说过,我不求急功近利。
文章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任编辑: 悠悠
1           
  |  法律顾问:  | 
|     |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陈伯达:狱中高呼“我救过毛主席”后伙食改善
原标题:陈伯达之命运:狱中高呼“我救过毛主席”后伙食改善
毛泽东与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在天安门城楼(资料图)
  日,傍晚时分,一辆轿车悄然驶进北京西单西绒线胡同,停在一个四合院前。这个四合院以前的主人是黄炎培先生,现在,住着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周扬。
  从轿车里走出一位年近七旬的清瘦老人。他就是曾经显赫一时、后来身陷囹圄的陈伯达。此时的陈伯达,仍处于保外就医状态,并未刑满释放,所以“陪同”他前去周扬住宅的除了司机,还有两位公安人员。
  根据陈伯达儿子陈晓农的回忆,陈伯达与周扬的交谈长达4个多小时。在交谈中,陈伯达讲述了当年拯救毛泽东的事情:
  1948年春天,国民党飞机轰炸阜平,那天早上我听到飞机响,赶紧跑到毛主席那里,他正在犹豫,我说飞机就在头顶上,要赶快走,他听我一说,就走了。他绕过一道墙,听警卫员说我还未走,回头喊了我,我催他快走。看到他已到安全地方,我赶快离开,刚跑到院子外,炸弹就已经投下来了,正好炸在院子当中,房子玻璃全被弹片打碎了。如果晚一步是很危险的……
  陈伯达还谈到,1971年,他被押往秦城监狱服刑,曾在狱中高呼“我救过毛主席”,后来伙食果然改善。陈伯达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显示他与毛泽东非比寻常的关系。
  陈伯达命运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陈伯达第一次遇见毛泽东,是在1938年的延安。彼时,这位三十出头的青年已经携带妻儿辗转来到革命圣地一年多了。
  抗战时期的延安,是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1938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陈云在一次讲演中感慨地说:“今天许多人归向了共产党,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所以我说十年以来,人心大变,不管男女老少,都不怕艰苦,不远千里而来延安。”
  陈伯达也是其中的一员。只不过,早在10年前白色恐怖笼罩中国的时候,他就经人介绍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度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科科长、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长,到延安来更像落叶归根,而非投奔光明。
  陈伯达是福建惠安人,说一口难懂的闽南方言。初到延安,中组部安排他在刚刚创办的陕北公学任教。上课时,陈伯达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解,下面学员面面相觑,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只有不断在黑板上书写,学员才明白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后来,马列学院成立,首任院长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洛甫)担任。张是陈伯达留学苏联时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两人关系很好。他将陈伯达调来当教员,还介绍给毛泽东认识。不过毛泽东并未在意这位其貌不扬的教员。
  陈伯达在马列学院授课,语言依然是一道坎。以至于轮到他上课的时候,要带一名“翻译”,将他的闽南方言翻译成普通话。这种日子过得当然辛苦。好在不久他就熬出头了。1938年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马列学院举行一次孙中山思想讨论会。会上,大家对孙中山思想的阶级属性发生了争论。有人说孙中山思想属于“小资产阶级”,有人说应该是“民族资产阶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在大家争论得不可开交时,陈伯达发言了。也许是汲取了讲课的教训,陈在发言时尽量说得很慢,便于大家理解。他显示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巧妙地运用了“辩证法”,强调孙中山思想既有“小资产阶级”属性的一面,也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面。
  陈伯达的发言引起了在场另外一个人的兴趣――毛泽东也参加了这次讨论会。毛泽东不一定完全听懂了陈伯达的话,但他敏锐地看出,这位教员比其他人的理论水平明显高出一筹。会后,毛把陈伯达留下来,了解他的情况。当晚,还请他一起陪一位美国记者(作者按――是否埃德加?斯诺?待考)吃饭。吃饭时,毛泽东得知陈伯达在北平中国大学教过“先秦诸子”,非常高兴。因为他对中国古代哲学也很有兴趣。两人有了共同话题,越说越起劲,竟把美国客人晾在一旁。
  这是陈伯达与毛泽东的第一次交往,也成了陈伯达命运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因为没过多久,一纸调令就将他调到毛泽东身边,担任首席政治秘书。1
责任编辑:张普
48小时新闻热读排行
•&•&•&•&•&
•&•&•&•&•&
•&•&•&揭秘晚年陈伯达不为人知的生活
红潮导语:在1981年判决后不久,陈伯达获准保外就医。所以,陈伯达的晚年,不是在秦城监狱里服刑,而是在北京东郊一套三室一厅的民宅中,与儿子、儿媳、孙子一起生活,安享天伦之乐,直至日去世。
陈伯达最后的照片,7天后陈伯达逝世
日,七十六岁的陈伯达在聚光灯的照耀下,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沉寂多年的他,成为众多的照相机、电影摄影机、电视摄像机镜头聚焦之点。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人们得知他被押上最高法庭的被告席,第一个直觉式的反应是:“哦,陈伯达还活着!”
被告席上站着十名被告,陈伯达排在第五个,即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在十名被告中,最年轻的是王洪文,四十五岁;最年长的,便是陈伯达。那九名被告都是自己走上被告席,而陈伯达则是由两名法警左右挟扶,步入法庭。
他的中式棉袄外,罩了一件旧的咔叽绿军装,戴着一副老式深色边框的眼镜,看上去目光呆滞。虽然步履蹒跚,头脑还算清楚。
经过审判,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宣布:“判处被告人陈伯达有期徒刑十八年。”
判决书上还对刑期作了明确的注释:“以上判处有期徒刑的被告人的刑期,自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羁押的日期,以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因此,陈伯达的刑期,实际上便是从日软禁之日算起。也就是说,在宣判时,陈伯达已经服刑十年多。再过七年多DD到日刑满。
此后,陈伯达销声匿迹,再也没有在公众传媒上露面。人们以为,陈伯达大约是在北京秦城监狱里服刑。
其实,在判决后不久,陈伯达获准保外就医。所以,陈伯达的晚年,是在北京东郊一套三室一厅的民宅中,与儿子、儿媳、孙子一起生活,安享天伦之乐,直至日去世。
从炙手可热到突然“消失”
在毛泽东的30多位秘书中,陈伯达的职位升得最高。
1966年,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陈伯达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文革小组成立后,毛泽东亲自点将让他担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1969年,在中共九大上他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毛泽东、林彪之后,位于康生之前。
当然,彼时炙手可热、风光八面的陈伯达,并不知道仅仅在一年后,自己的政治生命就将彻底终止,且被冠以“反共托派分子”的罪名,堕入秦城监狱。
1970年夏天的庐山会议,林彪第一个发言时,不顾大会议程,大谈特谈“天才”问题,提出设立国家主席。第二天,陈伯达在参加华北组会议时,不点名地指责有人(实际上就是指康生、张春桥等人)反对称毛泽东为“天才”,同时陈在中央委员中鼓动要设国家主席。此外,吴法宪、叶群、王洪文、邱会作等也分别在西南组、中南组、上海组、西北组发言,附和林彪的讲话。当天,华北组还出了简报,刊发陈伯达在小组会议上的发言,编为全会第六号简报在全体中央委员中散发。
毛泽东的反应怎样呢?他在8月25日就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宣布停止讨论林彪8月23日的讲话,收回华北组第二号简报,责令陈伯达做检讨。继而,由毛泽东找林彪谈话,周恩来找吴法宪等人谈话,要他们向中央做检查。
更沉重的打击还在后面。会前,陈伯达摘录了很多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称天才”的材料,为庐山会议造势。日,毛泽东在这份材料上写了一段话,这就是著名的《我的一点意见》。文章不长,全文照录于此:
这个材料是陈伯达同志搞的,欺骗了不少同志。第一,这里没有马克思的话。第二,只找了恩格斯一句话,而《路易?波拿巴特政变记》这部书不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第三,找了列宁的有五条。其中第五条说,要有经过考验、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能够很好地互相配合的领袖,这里列举了四个条件。别人且不论,就我们中央委员会的同志来说,够条件的不很多。例如,我跟陈伯达这位天才理论家之间,共事三十多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就从来没有配合过,更不去说很好地配合了。仅举三次庐山会议为例。第一次他跑到彭德怀那里去了。第二次,讨论工业七十条,据他自己说,上山几天就下山了,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下山,下山之后跑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一次,他可配合得很好了,采取突然袭击,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我这些话,无非是形容我们的天才理论家的心(是什么心我不知道,大概是良心吧,可决不是野心)的广大而已。至于无产阶级的天下是否会乱,庐山能否炸平,地球是否停转,我看大概不会吧。上过庐山的一位古人说:“杞国无事忧天倾。”我们不要学那位杞国人。最后关于我的话,肯定帮不了他多少忙。我是说主要地不是由于人们的天才,而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我同林彪同志交换过意见,我们两人一致认为,这个历史家和哲学史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人的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是唯心论的先验论,还是唯物论的反映论,我们只能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上,而决不能跟陈伯达的谣言和诡辩混在一起。同时我们两人还认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问题,我们自己还要继续研究,并不认为事情已经研究完结。希望同志们同我们一道采取这种态度,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上号称懂得马克思,而实际上根本不懂马克思那样一些人的当。
显然,为了挽救、教育林彪,毛泽东仅仅批评了陈伯达一人。而且,特意点明“我同林彪同志交换过意见”,其中的深意不言自明。
以毛泽东的身份和影响,这篇700多字的文章宣告了陈伯达政治生命的终结。接下来的会议上,陈伯达就被控制了,他的身影再也没有出现在主席台上。所有的新闻、简报都不再点到他的名字。从外界来看,曾经地位颇高的陈伯达,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内容编辑:
【】【】【】
??????????
??????????
红潮网-中国军事历史故事()版权所有& 站长QQ:
红潮网声明: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 邮编:100081& &京ICP备号“文胆”?“影子”?——踏寻陈伯达故居日记(上)
2013年12月28日,时间:上午10:00,地点:福建省惠安县岭头村陈伯达故居,冷。
1821185020012
2014年1月14日,时间:上午10:00,地点:福建省惠安县岭头村陈伯达故居,多云。
14182218651915
1743180112200
18801951188619451889193917
181920194119121930194152219511930619
40012174318011418021852151718
啊,我们没有立足的地方!
似这般地布满了荆棘。
啊,我们不能生存了!
似这般地充满了豺狼。
哦,我觉悟了:
快磨我们的快刀,
把荆棘伐尽;
哪怕无立足的地方?
哦,我觉悟了:
快造我们的子弹,
把豺狼杀尽;
哪怕不能够生存?
我同志们哟!
向前哟向前!
不要骇怕!
不要退却!
不久就要达到我们
所理想的所希望的一切了!
按:这首是为我的桑梓——惠安——而作的
赤潮澎湃,
晓霞飞动,
五千余年的沉梦。
四万万同胞,
同声歌颂,
神圣的劳动。
猛攻,猛攻,
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
奋勇,奋勇,
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
何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从今后,福音遍天下,
文明只待共产大同。
光华万丈涌。
2014年2月20日,晚上,泉港,晴。
&&/SPAN&&1943194519461948
1935193619381939194560
3501922197029557
194919571949
19481194811
1945814820823
19451243010
2014年2月21日晚,泉港,晴。
2014年2月23日晚,泉港,晴转多云。
3819581962
19651515151917
196661111518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查看: 849|回复: 0
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已经沉寂了10年的陈伯达。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他那时已进入晚年。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一段特殊的生活。
& & 1980年,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经公审,判处陈伯达有期徒刑18年,判决执行以前羁押的日期,以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这样,他实际上还有8年刑期。
& & 此时,邓小平和胡耀邦了解到当初毛泽东对陈伯达的态度,认为后继者也应该照样处理。于是,他们对陈继续采取了优待政策,不仅保持同以前一样好的生活待遇,而且,判决之后的第二年,即1981年的8月,陈就获准保外就医。
& & 当时,陈云、彭真等中央领导人针对如何对待林彪集团主犯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的问题,提出这样一个意见:他们过去有战功,虽然犯了罪,但与“四人帮”不一样,应当给以很好的生活待遇。中央采纳这个意见。而且对陈伯达还要宽大一些。
& & 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曾经在陈伯达保外就医后多次采访陈,在他写的《陈伯达传》中,对陈出狱后的情况作了记述:
& & 陈伯达在获准保外就医后,把他安置在一座新楼的顶层的一套三居室的房子里,把他原在河北省工作的一个儿子一家三口调进北京安排了工作,这一家三口与陈伯达生活在一起,照顾陈伯达。陈家的隔壁住着公安人员(实际上是陈伯达的警卫,兼替他做些杂务)。
& & 陈伯达的卧室大约有十几平米,整洁而简朴,地上铺着地毯,两个大书柜里放满书。许多书是他让儿子买的新书。读书看报是陈的乐趣所在。他订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北京晚报》等报纸,每天读报很仔细,很注意国内外形势。他与邻居关系很好,如果陈的儿子不在家,没有去取报纸,他的邻居就把报纸带上楼来,插在他家的门把手上。
& & 他的小孙子常到他的房间去,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欢慰。陈伯达晚年的视力和听力都还可以,他每天晚上必看电视新闻节目,也看电视里播的京剧或古装故事片。陈的阅读兴趣很广泛,有马列著作,毛的著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文选,中外哲学、文学、历史书籍,《本草纲目》、《诗经》、《易经》。此外,他还研读西方一些学者的新著,如《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等。
& & 他每日读书,也写点东西,晚年生活平静,儿子随和,儿媳妇贤慧,待他很好。他居住的地方十分宁静,除楼内居住的一个歌唱家的女高音偶而飘过来之外,没有任何人打扰他的生活。陈住到这里后,几乎足不出户,关起门来专心读书。他锻炼身体的惟一方法就是练书法,他还向来拜访的一些工作人员和叶永烈赠过字。
& & 陈伯达晚年的生活俭朴,总是穿着铁灰色的中山装,戴一顶藏青色的干部帽。冬季屋子里有暖气,他也要穿厚厚的衣服。工作人员经常来看他,问他有什么需要,但陈伯达从不提任何要求,但工作人员总是为他想到很多事情,预先为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也经常来给陈伯达检查身体,一有小病,就及时给他治疗。
& & 1988年10月,早已保外就医的陈刑满,一位公安部的副部长专门给陈举行获释仪式。当时陈因患前列腺肥大症住院,仪式就在医院里举行,这位公安部副部长向他宣布:今天是你服刑18年的期满之日……他还让陈伯达讲了话。之后,党和政府还是让陈伯达照样过平静的生活,并且指定陈伯达为某个单位的人,由该单位负责照顾他。此后,逢年过节,单位都派人来看望陈伯达,每次都带来一些礼物(以上内容见叶永烈著《陈伯达传》)。
& & 此时,陈伯达已经是一个自由而平静地生活的老人了。获释那年,他88岁。
& & 陈伯达保外就医后,生活方面是有保障的。中央给他安排较好的生活条件,加上他的儿子一家与他一起生活,大小事情都由他儿子、儿媳妇来办,中央安排的专门联系和照顾陈的单位,也经常派人去看望他,帮助他办一些事情。所以,陈生活得很是平静。
& & 陈伯达除受到上述照顾之外,中央有关部门经常派人去征求陈的意见,问他还有什么要求没有。陈一向生活俭朴,在生活方面没有什么更多要求。他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读书,二是吃水果。陈保外就医后,中央每月给他一定的生活费。这笔生活费数目不小。但陈总爱买书,特别是新出版的书,他很愿意买。买的书多,花费自然就大。陈伯达每月的生活费几乎全部用来买书,有时还不够用。
& & 当生活费不够用时,他就让他儿子买。他的吃和穿很简单,但要满足他的另一个嗜好----吃水果,就很难了。陈吃水果吃得很多。这个习惯他早就有。每天,他早、中、晚都要吃一些水果,别的时间里有时也要吃一些。买书的花销太大,吃水果的开支就没有了。有时干脆吃不上水果。尽管中央经常征求他的意见,问他还有什么要求没有,他总是说没有任何要求。后来征求意见的次数多了,他才向中央提了一个要求:能不能给他一点吃水果的钱。中央当即同意在他的生活费之外,另给他200元钱,供他买水果。这是晚年陈伯达提的惟一一个要求。
& & 研究与写作
& & 陈伯达1981年保外就医后,中央除对陈的生活给予优待外,还曾经请他做一些研究工作。当时的中央领导人胡耀邦曾经提出:陈伯达已经保外就医,他学问好,研究能力强,应当发挥他的这个专长,安排他为中央做一点研究工作。我们现在的改革和建设,遇到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让陈搞一点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我们可以参考。当时,中央领导人都赞成这个意见。
& & 于是,胡就对邓力群说:你过去和陈伯达一起工作过,和他较熟,可由你代表中央去和陈谈一谈中央的这个意见,征求一下陈的意见。几天后,邓和几个人一起约陈,谈了中央的这个意见。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 & 从那以后,陈伯达更关注国内外的一些重大问题了,读的书也多为新近出版的中外政治理论书籍,他思考的重点,也转向现实问题。陈伯达爱读书,爱研究。此后,他每天吃过早饭后便开始读书、研究资料、写作。他像一架机器一样,又转了起来。陈过去就有思考问题严密、下笔慎重、文笔老到的特点,现在他写作时仍然保持了这个特点。
& & 陈的身体状况还可以,头脑也清晰,研究问题也比较深入。他勤于动笔,把研究的心得写成文字,由工作人员交给中央。中央把这些研究成果印出十几份,有的用8开大纸印,有的用16开纸印,有的标明作者陈伯达的名字,有的没有标作者名字,发给中央领导人作参考。
& & 晚年的陈伯达先后提交给中央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试论一下日本的“生产率运动”》、《试说社会主义农业的若干问题》、《美日两国垄断资本的角逐和两国的“精神危机”》、《关于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点滴》、《评美国人的两本书——“大趋势”和“第三次浪潮”》、《农业合作化的若干材料》、《“电子学革命”的公开战秘密战》、《黑格尔反对绝对……》等等
& & 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关于“电子学革命”问题,是陈伯达早在1958年就潜心研究的课题。当年,陈伯达曾就这一问题写出了一篇很长的报告稿,他拿这个报告稿,在中国科学院给高级研究专家们作过一次报告,很受欢迎。毛当时也对陈的这个研究成果给予肯定。
& & 陈伯达能在1958年就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了电子工业将对今后生产力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今后人类科技革命时期的主导工业的论断,可见他当时还是有一定的先见之明的。20世纪80年代初,当陈伯达又捡起这一课题继续研究时,西方的高科技革命已经发展起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突飞猛进,而中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
& & 陈伯达在新的研究成果中提出:中国要加强研究力量和投入,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用较短的时间在高新技术方面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这样,中国就不愁在生产力和经济实力上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了。他的这些见解,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也是有价值的。
& & 在让陈做研究工作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小插曲。8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不该让陈伯达这样的人做研究工作,更不该把他的所谓研究成果印发给中央领导作参考。意见反映到胡耀邦那里,胡一时忘记是他布置让陈做研究的,就责问起邓力群来。邓觉得事关重大,就把胡交待他办这件事时的谈话原始记录找出来,又找到当时和他一起与陈谈话的在场人证明此事,才算搞清楚。说明此事的材料送到胡那里,胡才想起,是他建议让陈搞这些研究工作的。指责者也不作声了,陈的研究工作也就照常进行下去。
& & 《求知难》中的自省
& & 晚年的陈伯达十分敬仰毛,他常说:毛主席确实英明、伟大,他是个民族英雄,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是前无古人的。有意思的是,陈伯达一直认为,批判他鼓吹“天才论”的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天才人物。他说:毛主席确实是个天才,许多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他能发现,许多别人想不到的事情他能想到,除了理论、政治等方面外,在军事、书法、诗词等很多方面,毛主席都有天才的创造。
& & 他说:我是永远感念毛主席的,就个人关系而言,是毛主席发现了我,把我调到身边当第一号政治秘书长达30多年。
& & 他还说毛曾经对他十分信任,交给他很重的工作担子,给他以主管全国意识形态的权力;是毛提拔他,使他从一个文人,成为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在30多年中,毛给他以很大教育;是毛引导他研究中国现实政治问题,他才能写出《评“中国之命运”》、《人民公敌蒋介石》、《中国四大家族》等文章;是毛的教导,才使他稍微懂得中国革命的某些道理;在毛的帮助下,他才有一些研究的条件和成果。
& & 他把自己当作毛的一个“小学生”。他说:我这个“小学生”后来犯了大罪,不成器,是怪我自己没有走好路,不能怪先生。他对毛和周恩来在林彪自我爆炸后能保护他,使他得以保全生命,更是十分感激。他说:没有毛和周的保护,我可能早就没有性命了。
& & 陈伯达在晚年对自己的一生进行深刻的反省,总结自己的教训。他经常说:我是犯了大罪的人,我对自己的过去是自责的。他对党和政府在他的晚年能给他较好的生活条件由衷感谢。叶永烈在《陈伯达传》中曾记载,陈晚年曾给他写过一幅字:“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幅字,充分体现陈当时的心境。
& & 陈伯达于1982年5月写《求知难》一文,投到《读书》杂志上。陈发表此文用的笔名是“纪训”。《读书》杂志的编辑们都知道陈的这个笔名,知道这个笔名的意思是记取教训的意思。当年的《读书》杂志全文发表《求知难》。这篇文章,是陈总结自己一生教训之作。他在这篇文章中,把人比喻为一个求知者,而求知是很难的。他均以《西游记》的故事为例来谈他的认识。从陈的这篇文章中,可以概括出他所总结的人生求知有“六难”。
& & 一难,就是求知者的苦难多。陈有感于有志去西天取经的唐僧所受的苦难之多,写道:“《西游记》所写的,就是唐僧灾难的簿子。”《西游记》第十四回至九十九回都记载了他去印度途中遇难之事,“九者究也,物极于九,故有八十一难。”实际上,毛多次说过,人要经受挫折,经受磨难,才能成大器。陈借读《西游记》,将这句话加以发挥,认为人要求知,遭受的苦难必然要多,但求知的人却仍要去求。
& & 二难,就是求知者要吃苦。吃苦,当然是一件难事。文中借述《西游记》中的事,来表达他已经感悟到:求知者必吃大苦,要吃得起苦。
& & 三难,就是求知者自我反省难。陈在文中没有借用唐僧自我反省之例,而是借用孙悟空自我反省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孙悟空回花果山之后,八戒回来请孙悟空,终于把孙悟空感动了。孙悟空在回来时,在走过东洋大海时,他“下海去净净身子”,“用现代的用语来说,也有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他说:'我自从回来,这几回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孙悟空能下海净身,自我反省,才能生出许多本事,才能一心一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经,最终成为齐天大圣、“斗战胜佛”。
& & 四难,就是求知要经历很长的时间。陈写道:“人类经历无知、愚蠢、迷信,到会有所知、会有所启发、会有某些清楚,这是一个长期的、非常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只能由各国具体的历史来决定。有的由东向西走,有的由西向东走。结果会碰到一起。”他还在文中举例子说: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讲过:一位日本学者,为了帮助人们战胜梅毒,耐心地试验了605种药品,可见求知是长时间的事情。求知者要能够熬过这样的长时间,要经受此难。
& & 五难,就是求知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陈认为,求知的过程,要走很多弯路,这不以求知者的意志为转移;走了弯路,求的结果,又可能背离了自己原来的目的,这也不以求知者的意志为转移;求知者得到的知,往往是片面的,不全的,而片面的知,不全的知,不是求知者所追求的,这就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 六难,就是求知者实践难。陈写道:“'行动在先’,'原始为动’。如古代人说过,'人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实践开辟着求知的道路。求知的过程,即在实践——首先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只能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逐步打开知的眼界。”
& & 从陈的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他对求知者必经的诸多苦难的认识来看,他对自己的罪行还是进行认真反省的,而且,他虽然已是暮年,却愿意改过自新,努力把自己当作一个求知者。
& & 1989年9月,陈在北京病故。香港和台湾的报纸首先报道陈病故的消息。陈的遗体被送到八宝山火化。据在现场的陈过去的一些部下讲,火化时,没有讣告,也没有悼词。遗体被安放在按照惯例只安放病故的高级首长遗体的第一告别室,他的遗像也挂在那里。只有40多位他的亲属、老朋友、老部下、学生,前来为他送葬。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伯达晚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