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的人龙的繁体字怎么写写

发帖写字总写繁体字的人们是什么心理?
还以为是港澳台同胞,一看资料,浙江。
推荐到广播
51895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一路花开)
(盗号的人有病)
(没那么娇气)
第三方登录:繁体字是世界上最繁、最难、最愚蠢、最多余的文字,为何有一部分人想恢复
@一叶轻舟飘神州 '繁体字是世界上最繁、最难、最愚蠢、最多余的文字'------不支持恢复也没必要这么贬低繁体字吧,纯属找喷,你不懂古汉字研究不懂书法艺术就不要妄自下这种结论。'为何有一部分人想恢复'-------恢复不恢复,其实能有多大影响呢。难道你担心恢复繁体取消简体这种脚趾头都知道完全没可能的事情吗?回此帖好无聊,若不是老在第一页飘,看到如此贬低繁体字这种脑缺评论……
@坚定的长线1 89楼
14:11:57文字的演化是循序渐进的,要突破性的、突然的改变,必须慎重,权衡利弊,全面考虑!-----------------------------简体字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产生并在社会上流行,清末民初时期知识分子即已经开始主张简体字,并研究简化方案,果民政府也制订过汉字简化方案,到新中国推广简体字成功,这一过程显然是循序渐进的。简体字尊崇传统,不是新中国凭空想象出来的,不存在所谓“要突破性的、突然的改变”问题。简体字比繁体字普及、教育、使用的总成本要小得多,新中国要的就是快速普及教育,快速实现工业化。所以,新中国政府在权衡利弊后,坚决决定推广繁体字,其效果有目共睹,简体字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打败了繁体字,只剩下台港澳还在负隅顽抗,但简体字也已经在台港澳生根,全面打败繁体字是必然的,这是由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决定的。简化文字获得许多知识分子的赞成,小篆就是突然今天的繁体字(即湾湾所谓的“正体字”)主要规范是1874年的清朝政府公布的《钦定正体字》,当时很多汉字有多种写法,清朝钦定正体字把多余的写法全部删除,只留下一种。所以,湾湾自喻中华正统,其实不过是满清余孽而已。
@坚定的长线1 87楼
13:47:141、航字应该最早是指船有关的,后来引申为与飞行有关。古代没有飞机之类的东西,航字引申在飞行方面的意思并不复杂,完全够用,所以没有发展出专门用于飞行的航字。这与游和遊并不相同。2、汉字的发展趋势并不是都是简化的,有的是简化,有的是繁化,总体上,历史上甚至可以说,总趋势是繁化的。很好解释,社会越发展,需要表达的东西越精细。游和遊就是如此。不管怎么样祖先选择了区分游和遊,我们应该尊重!人为割裂这种纽带联系,台湾同胞答应吗?再说了,要简化的话,比游和遊更迫切和更重要的字多的是,居然没有简化,但游和遊这种无碍大局,也并不“繁”的字却简化,其实没有简化,其实是增加了干扰!更不要说那么多不同的字都被简化为“X”,“又”,是什么道理? -----------------------------1、游已经包括遊的意思了,而且已经使用上千年了。《说文解字》中,关于“游”的解释是“游,旗旌之流也。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称流也。”。可见,“游”字的本意是旗旌之旒,而其状态容易使人联想起水流。这种状态本就含有一种无拘无束、散漫的意思,后来将之引申为人们出外游玩,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一含义的继承。古人的游记类文章都用“游”字来表示旅行之意。金文中有“遊”字,但篆书、隶书没有“遊”字,《说文解字》中也没有该字的解释,《康熙字典》里有该字的解释,所以可以断定,“遊”字在春秋战国到东汉是合并在“游”字中的,东汉以后(《说文解字》写于东汉时期)才又从“游”分化出来的,现在把他合并回去,也算是返璞归真之举。繁体字把游和遊区分开来完全没必要。既然繁体字里游和遊是分开的,那么航空和航海的航也应该分开, 因为一个在水里,一个在空气乃至太空里,不分开太容易混淆,太容易产生歧义。2、小篆是繁化,但隶书和小篆比则是简化,当今的繁体字规范是繁化的结果,简体字则是再次拨乱反正,所以,结果还是简化。康熙字典收录汉字47035个,但当今社会我们最常用的汉字不过3500个,其他绝大多数是死字。《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常用字(2500字)和次常用字(1000字)在日常使用中覆盖率达到99.48%,掌握了这3500字就达到了利用汉语的基本要求。现代汉语的精细是通过词组来完成的,而不是通过造新字来完成的,造新字不但增加学习使用成本,而且根本赶不上飞速发展的科技文化的要求,通过造新字来实现精细化已经是死路一条。汉字在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繁体字)→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中,从来没征求过“台湾同胞”的意见,推广简体字当然也没必要征求“台湾同胞”的意见了 ,和13亿比,你们是可以被忽略的,而且随着经济实力的此涨彼消,你们会越来越被忽略,直到无视,你们代表不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根在大陆,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靠得也是大陆。“国”据说有41种写法,你能把这些写法的含义都搞清楚,我就给你解释一下“X”,“又”是什么道理。
17:22:53文化的一部分有时候仔细看看繁体字很有美感的-----------------------------@小石头006
07:07:21论美感,小篆甩你繁体字10000条街。-----------------------------@果粉脑残无下限
12:29:57大楚国的鸟篆比你秦国李斯评定推广的小篆美感1000倍,就是比小篆也难认1000倍就是,不过为了文字美感,应该恢复-----------------------------@小石头006
12:47:49小篆是统一文字,鸟篆是诸侯文字。即便恢复,诸侯文字也不会在考虑之列。-----------------------------@果粉脑残无下限 84楼
12:51:11按照本层主的理想么!照美感的来,你不能否认鸟篆比小篆美感1000倍。呵呵。。。-----------------------------那得看是什么鸟了,有些鸟很美,有些鸟很丑。
@坚定的长线1
13:47:141、航字应该最早是指船有关的,后来引申为与飞行有关。古代没有飞机之类的东西,航字引申在飞行方面的意思并不复杂,完全够用,所以没有发展出专门用于飞行的航字。这与游和遊并不相同。2、汉字的发展趋势并不是都是简化的,有的是简化,有的是繁化,总体上,
上甚至可以说,总趋势是繁化的。很好解释,社会越发展,需要表达的东西越精细。游和遊就是如此。不管怎么样祖先选择了区分游和遊,我们应该尊重!人为割裂这种纽带联系,台湾同胞答应吗?再说了,要简化的话,比游和遊更迫切和更重要的字多的是,居然没有简化,但游和遊这种无碍大局,也并不“繁”的字却简化,其实没有简化,其实是增加了干扰!更不要说那么多不同的字都被简化为“X”,“又”,是什么道理?-----------------------------@小石头006 103楼
17:03:301、游已经包括遊的意思了,而且已经使用上千年了。《说文解字》中,关于“游”的解释是“游,旗旌之流也。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称流也。”。可见,“游”字的本意是旗旌之旒,而其状态容易使人联想起水流。这种状态本就含有一种无拘无束、散漫的意思,后来将之引申为人们出外游玩,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一含义的继承。古人的游记类文章都用“游”字来表示旅行之意。金文中有“遊”字,但篆书、隶书没有“遊”字,《说文解字......-----------------------------游怎么可能引申为游玩,跟旅游到处走的那个遊有个P的关联!纯属自以为是!牵强附会!旅游的遊是跟走有关,走字旁天经地义!古人已经区分开了,所谓简化字将二者同音合并,错误之极!西游记,古人记载的一直是“西遊记”,连80年代拍的电视片头都是“西遊记”!至于强行推简化字,不但台湾同胞不同意,就连当时的大陆非常多的人都不同意,现在大陆有更多的人不同意,我这个大陆人更是极其反对!强行推简化字,比破四旧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还要大!简直是罪大恶极!真正简化的才几百字,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割裂,却有极坏的影响!二货,来解释一下:「僅」改为「仅」、「鳳」改为「凤」、「鄧」改为「邓」、「勸」改为「劝」、「漢」改为「 汉」、「戲」改为「戏」、「雞」改为「鸡」、「樹」改为「树」、「轟」改为「轰」,等等,一个「又」形,代替了原来的至少10种以上的字形,这样简化的原则是什么?规律是什么?符合汉字造字规则吗?符合六书吗?还有那个X,代替了更多的字形,简化的毫无规律,一X了之,完全就是没文化的表现!二货,你书读的还不多,多看点书有好处,肚子里才这么点货色就敢出来纵论文字改革,你妈都会为你感到害羞!统一后简化才是最合适的时机,并且,简化字有更科学合理的简化方案,比“一X了之”的所谓现行简化字,更容易被全体华人接受,并且,要符合祖先造字规则,符合六书,符合汉字的对称美,这样的简化字,才是文字改革的方向!
完全没有必要恢复繁体字,但是十分有必要学会写毛笔字,至少端正硬笔字。不要英语8级,毛笔文盲。
@一叶轻舟飘神州 1楼
16:39:25你们说是不是。-----------------------------楼主智商堪忧呀
回复第3楼,@越风尘繁体字虽然繁,虽有教育意义,像“爱”-“愛”,现在的爱都是无心之爱,时代如字。其实很多字只有在繁体上才能真正体会老祖宗的智慧,也有很多字各简繁之间只是差那么一两笔。 我不主张反对或恢复,但是学校在小学5年级之后可以作为课外读物形式开展了解性的课程,如汉字的演变,汉字书法赏析等等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是可以的,也许就有哪个学生热爱汉字,成就为一代汉字专家也不错。--------------------------说的对
作者:Catminitiger 时间: 17:40:19@一叶轻舟飘神州 说繁体字什么最蠢不赞同。鼓吹恢复繁体字的不过是想增加文盲人口数量而显得自己很有文化罢了。---------------------------------------------我看鼓吹恢复繁体字的人文化并不高,我断定这些人百分只九十九看不懂文言文.
@一叶轻舟飘神州
17:20:00@高空维修 11楼
17:15:43 最简单的就是最先进的,繁体字看看就好,没必要坚持学习它! ----------------------------- 世界的底层规律也是如此简洁。简体字明显是历史的进步。但是我反对再修改现行的简体字,因为文字是一种载体,它该保持相对稳定。—————————————————楼猪 傻逼 不解释
看完楼主的高见
只能说出俩字:逗逼
@一叶轻舟飘神州 1楼
16:39:25你们说是不是。-----------------------------你妈是为了给你爸生孩子的,你爸却对你妈有那么多的要求,这些不是多余吗?
你说二简畸形,其实一简也一样畸形。文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该稳定,不是几十年的稳定,是千千万万年的稳定!繁体字当初不简化也可以。所以说可以不改就不改。
@权威大专家
17:03:21傻逼,棒子语更愚蠢!-----------------------------@一叶轻舟飘神州
17:12:49本来我想写 最繁、最愚蠢的文字之一,然而标题太长写不下了,所以省了“之一”两个字。棒畜的文字确实更愚蠢。-----------------------------这就说明文字不是越简单越好。
17:15:43最简单的就是最先进的,繁体字看看就好,没必要坚持学习它!-----------------------------@一叶轻舟飘神州
17:20:17世界的底层规律也是如此简洁。简体字明显是
的进步。但是我反对再修改现行的简体字,因为文字是一种载体,它该保持相对稳定。-----------------------------如果当时汉字没有简化,如果现在有人提出要简化汉字,你反对不反对?
楼主简体字大部分是从古代人的草书中得来的[转贴]简体字不是现代人创造的,大部分简体字是从古代人的草书中得来的。后来被学者综合到一起成了一个体系。见内... 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呆胞、番鬼跳出来攻击简体字,“简体字是共产党的发明”啦、“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啦、“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啦”、“简体字破坏汉字结构”啦,他们这些贻笑大方的攻击洽洽暴露了他们对简化字、甚至是繁体字的无知。 大家算一算,那些攻击简化字的人共提出了多少可笑的理由?你真以为他们那么有历史使命感,要来保护连他们也不大了然的中华文化(比如那些宣扬“繁体字比简化字符合造字规则”的人,我敢说他们其实对字源一窍不通)?我看其实是一种“吃亏了”的心理在作怪,却拼命要给自己造出一些堂皇的理由。 海外有人把简化汉字当成共产党的专利。实际上,汉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当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即使是国民党政府,当初也试图推行简化字,只是由于没有后来共产党政府的号召力而半途而废。至于后来国民党出于“凡共产党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的政治目的,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反对、攻击、毁谤简体字,在台湾及海外遗毒至今,甚至于多年前《世界日报》还长篇登载《简化字就是红卫兵》这种贻笑大方的文章,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共产党对汉字简化的主要功绩,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于知识界和民间的汉字简化运动转化为国家政策,积极推行,并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大陆上推出简体字大概是在1956年之后的一段时间。从劳动量上分析,写起信作起文来,写简字的速度确实是比写繁体要快得多。所以简体字在大陆的推而广之,并没有什么人抱怨和抵制。但台湾方面的"正统派"却常常斥简体字为不伦不类,有违祖宗之法而不能接受。对于这一点,我是不以为然的。简体字的始作俑者,正是当年退居东南,后负隅顽抗的国民政府。可惜该自我矮化的政府早已把此事和当年亲自出卖外蒙的事一样,忘得个一干二净。 论起字来,从无"正宗"之说。人人皆知是仓颉造字,那么只有他造的字才能称为正宗。中国文字的创造衍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年代。比如甲骨文,史书上从未有过记载。直到100年前才有人偶然从中药铺的所谓"龙骨"上发现。先有王国维后有郭沫若等一大帮人研究考证,这才有今日之甲骨文学问。至于先秦的金石钟鼎和秦代的篆书,如今真正能识的人也不会有太多。大概到汉隶魏碑之后,那字才渐渐能辩。但我读昭和法帖中收有的东汉末年张飞的字,仍是不识的为多。那历史上的张飞,还是个大书法家,字写得比诸葛亮要好得多。那罗贯中聊三国把张飞聊成个燕颌虎须的鲁莽汉子,实在是罪过,对不住张家后代。当然到了晋朝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吃中药时写的鸭头丸帖和拉肚子时写的忽肚痛帖,这几本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的字帖,那字体与今日的字形无异了。所以我想今日所说的繁体字的根基,应源于汉晋之交的年代。距今约1500年左右。 但简体字并不是就迟出生了1500年!有80%的简体字是从历代的草书中挑选而出。简体字的主要参考来源是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年龄也在1500年左右。也有部分从宋朝徽宗的行草千字文"天地玄皇,宇宙洪荒"中衍出。虽晚了近500年,但于今日来说,也是古董文物得可以。所以实在来说,简体字并非是共产革命的产物,而是我们祖宗的宝贝遗产。我曾有幸与几位来自台湾,国学根底很深的老先生聊过简体字的问题。对于简体字主要源于草书这一点,他们是知道得很清楚。他们认写绝大部分的简体字,也非难事,因为那本身就是正草的写法。但他们疑问的是,是否有必要把正草这样一种很高的艺术来教给工友农夫等大众,替代他们的日常写读之用。如此普及,恐怕也太滥。老先生们的心是好的,但我这个人毕竟受过共党多年的赤化教育。所以记得当时与他们一席聊,我嘴上唯唯诺诺,但肚里就早已大唱起"什么花结什么果,什么立场说什么话"的革命歌曲来了。 但老先生们的话也使我恍然大悟,明白了为什么简体字不能为台湾方面接受的原因。俗话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来知之者珍为"阳春白雪"但愿和者越寡越好;而不知之者鄙为"下里巴人"、"共产邪物",不愿与之同歌,怕降了自己的身份。也有可能是因为中央政府(匪)抢先推出了简化字方案,中央政府 (岛)不屑与之为伍,就把开发多年,本来形制上已相差无几的一套简化字方案彻底抛弃,如同其在拼音问题上的做法一样。 所以怪来怪去,还是要怪蒋老总统当年搬家搬得太匆忙,少带了几部好帖去台湾。那年民国政府偏安乔迁,最要紧需要搬走的东西有两样:一是北京故宫中的文物宝贝,二是上海人手中的黄金。 那故宫中的宝物,其实真正运去台湾的也不算多。好多精品早已被溥仪带到天津,后流入东北。这本正草十七帖真迹,没有被带去台湾,现在还存在沈阳的博物馆里。而其仅存的几本摹本也都流落在大陆各地,解放后才收集起来。其间有人印刷流传,亦有好事者作为蓝本去发明什么简体字。要是这几部好帖当年被带去台湾,也展览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的话,那今天台湾的大众也不至于大惊小怪,视简字如天书蝌蚪文。所以这也怪不得他们。正如陶渊明笔下有为避秦乱而入桃花源的人,陶先生与他们讲有魏晋之朝,如对牛弹琴似地讲不通是同样的道理啊。 年前两岸会谈的对手中,焦先生的国学功底,似乎也不甚清楚。那位辜老先生,从"日据时代"起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文章极其漂亮,还是京戏的绝对热心票友,唱得一口好戏文。想来他读几个草书简字,不会有问题。那李前总统,只知他在康奈尔拿得农学PhD,所以英文料无问题;又知他自称1945年台湾光复前一直以为自己是日本人,至于中文尤其是国学古文功底就无从考了。但好在日本那50个假名的写法,不少也是从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中盗版剽窃而去,所以想来李次郎认那简字是会认的,只是发出音来,可能就是"啊衣呜唉喔,卡key裤开哭"了。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至今台湾、海外一些攻击简化字的文章,所举的例子往往都是这个方案的,他们以为它还在大陆通行,其对简化字之无知,由此可见。最可笑的,莫过于咸片导演李翰祥曾在《世界日报》上登文说,汉字简化后,他的名字就成了“李汗祥”,不由让他汗涔涔下。“翰”何时又曾简化为“汗”来着?李导大概把某位大陆人写的错别字也当成简化字,白出了一身汗。建议简化字的反对者都先去学学简体字,再来发表高论。否则,支持简体字的人大体都懂繁体字,而反对的人却对简体字一窍不通,这架还怎么打? 反对汉字简化的一个理由,是繁体字符合汉字造字规则,虽然难写,却要比简体字容易认。
其实汉字演变到楷书,不管繁、简,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道一个字的由来,至少也必须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儿童认字的小学教师,哪会有这样的功力?即使有水平高超的小学老师,能把某个字为何这么写讲得头头是道,又岂是小学生能领会得了的?用繁体字的各位平心静气地想想,自己当初认字时有多少字是通过了解字源才记下的?恐怕绝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记硬背记下的吧?既然都是死记硬背,当然是笔划较简单的简体字好记好认好写。 有一些简体字,本来是古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我举两个例子。 先说“众”字。简体的写法是三个人叠一块,这是“众”字的最原始的写法,甲骨文就已经这么写了,就是《周语》所谓:“人三为众。”非常地好认好解释。可是繁体字的“众”字,有多少人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写?原来它的下部,实际上也是三个“人”,只不过变了样了,不说还不容易看出来;而上部呢,根本就是写错了,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个横着的“目”,《说文》解释说:“目,众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这个“目”应该是“纲举目张”的“目”,也就是网孔。网孔密密麻麻的,确实是“众意”。既然“三人,众意”,“目”也是“众意”,未免重复累赘,去掉这个含义不明显而且写错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人,不是很好吗? 再来看“从”字。简体的写法是两个“人”字并在一起,这也是“从”的最古老写法,也见于甲骨文,取“两人相从”之意。繁体的“从”可就不太好解释了,它的右上角,是两个“人”,保留了“从”的最初写法,可是其他部分呢?我们对照小篆,才发现这个字也是写错了,它的双人旁和右下角应该合在一块,成为一个表示行走的偏旁,这大概是在小篆的时候才添上去的,楷书再把它割成两半,可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类似这样的简体字还不少,比如“尘”、“礼”、“云”、“电”、“胡”、“须”、“处”等等,不一一解释了。 有反对汉字简化的台湾人声称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胡写出来的,比如“国”字。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国”字写法的演变。 商金文上的“国”字写作“口戈”,左边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边的“戈”是武器,也就是说,“国”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卫下的土地。甲骨文的写法颠倒过来,成“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横,成为“或”字了。这一横是什么意思呢?许慎说是“以守一,一地也”,与“口”重复,不太可能,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横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后来在“或”的左边加了波状的一竖,表示“戈”的柄,到后来这一竖向两边扩展,成了“匚”,“或”的最后被完全包围,成为繁体的“国”〔□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斯制造小篆的时候。 但是这不等于说繁体的“国”是正宗,因为“国”字还有另外一条演变路线。非常早的时候,商金文的“口戈”写法,右边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表 “国”了,所以作废的第二批简化字把“国”写作“□”,也是古已有之。但“□”的写法毕竟不容易辨认,所以就往里面填,这就有了“□八土”“□王”“□ 玉”。如果我们到历史博物馆去,看到太平天国的旗帜,就会发现他们把“太平天国”的“国”写成“□王”,那可绝不是郭沫若之流伪造的文物。武则天造字,也在“国”字上作文章,先是“□武”,后来觉得有自己给困在里面的意思,不吉,改成“□八方”〔上八下方〕。 “国”字可能是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据统计有四十一种之多,最奇怪的一种写法是三个“秦”垒一块,大概是汉初的一种写法,取“三秦”之意。 简化的“国”字绝对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诌,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间通行了,是最通行的写法,而且还流传到了国外,日本、韩国也都这么写,难怪大陆会把它当成标准字。 简化字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自创,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确定简化字时,遵循一条总原则:“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来或民间的写法,不自创。 一、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括民党(不是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后续文章)。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 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尚且我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体字多达三十一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记得很,且不过六笔。“衅”的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十一笔。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想当初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这几个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记住,难怪有人对简体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心血简直是白费了。繁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二、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 “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 “万”、“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声”、“义”、“乱”、 “台”、“党”、“归”、“办”、“辞”、 “断”、“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
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楼主不仅傻逼而且多余。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的繁体字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