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中中小学教师资格能够走多远

做教师真难,真好-钱理群 著-教育-文轩网
定  价 : ¥29.80
文 轩 价 : ¥22.40 (7.5折)
配 送 至 :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
中国 四川省 成都市 请选择
作  者 :
所属分类 :
促销活动 : 暖春惠购:图书音像包邮,满99-10,149-20,299-50,499-100
购买数量 :
件 此商品已售出0本
服  务 : 由"文轩网"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购买最佳搭配 定 价:¥29.80 文轩价:¥22.40
¥22.40 (7.5折)
作 者: 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开 本:16开 页 数:无 印刷时间: 字 数:200,000 装 帧:平装 语  种:无 版 次:1 印 次:1 I S B N:6
重磅推荐 文艺小说 少儿童书 经管励志 居家生活 科技考试
¥40.00¥58.00
¥29.60¥39.50
¥17.00¥25.00
¥25.80¥38.00
¥40.80¥60.00
¥86.60¥123.60
¥24.50¥36.00
¥30.70¥42.00
¥51.40¥79.20
¥15.60¥22.00
¥21.00¥28.00
¥26.20¥39.90
¥25.80¥39.80
¥22.70¥35.00
¥28.80¥39.50
¥32.30¥46.80
¥25.60¥35.00
¥19.30¥29.80
¥18.10¥28.00
¥26.70¥39.80
¥25.60¥35.00
¥25.80¥38.00
¥25.80¥36.80
¥56.90¥79.00
¥61.10¥91.20
¥12.80¥18.00
¥51.00¥69.80
¥20.60¥29.00
¥12.60¥18.00
¥13.00¥18.00
¥193.80¥285.00
¥7.20¥10.00
¥10.20¥15.00
¥544.00¥680.00
¥9.00¥12.50
¥11.20¥16.00
¥21.20¥32.80
¥25.80¥39.80
¥51.80¥69.00
¥29.10¥39.80
¥36.80¥49.00
¥15.80¥22.00
¥28.70¥39.80
¥39.20¥49.00
¥31.10¥42.00
¥16.20¥25.00
¥41.80¥58.00
¥33.30¥45.00
¥26.20¥39.90
¥22.10¥32.00
¥21.20¥32.80
¥22.40¥32.00
¥25.40¥39.80
¥22.60¥32.80
¥24.80¥36.00
¥27.50¥39.80
¥47.60¥70.00
¥27.50¥39.80
¥31.80¥49.80
¥25.20¥35.00
¥150.30¥167.00
¥145.80¥162.00
¥147.60¥164.00
¥145.80¥162.00
¥148.50¥165.00
¥146.70¥163.00
¥125.80¥148.00
¥72.20¥85.00
¥51.00¥60.00
¥51.00¥60.00
¥46.80¥55.00
¥51.00¥60.00
在岁末的宁静里,读到你的来信,竞有一种生命的柔和感? 我觉得有你这样的追求“爱与智慧”的老师,学生一定是幸福的。 我们的教育过于僵硬、粗鄙,致使我们的孩子生命中太缺少这样的柔和感了。我们的教育太需要爱与智慧了。 你说得对:“错了的不是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教育,是我们自己。” 在我的感觉中,你在你的教育实践中,真的越来越接近教育的真谛了。比如你说“没有耐心就没有教育”,你说“不犯错误的孩子其实是可怕的”,很多人当了一辈子的老师,都不会懂得这个道理。 ——钱理群
隐藏全部&& 本书是钱理群教授近年重要序言、重要讲话及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学生通信的合集,集中了其对教师、育人、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的新思考。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这是一个从教四十余年的老教师生命体验中的教育,这是一个人文学者眼里的教育。于是,也就有了钱理群老师的两个教育关键词:“生命”与“立人”。
隐藏全部&& 钱理群,1939年3月生于重庆,祖籍杭州,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在贵州任中专语文教员18年1981年获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和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近年关注中小学教育问题。 主要著作有《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心灵的探寻》、《周作人论》、《周作人传》、《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丰富的痛苦》、《大小舞台之间》、《1948:天地玄黄》、《学魂重铸》、《话说周氏兄弟》、《语文教育门外谈》等,另主编有大型丛书多部,其中以《新语文读本》影响最为深广。
隐藏全部&&卷一 做教师真难,真好 关于“现代教师”的几个基本理念——《现代教师读本》序 做教师真难 ——读《发展路上——龙城高级中学寂师随笔集》 这才是个合格的、真正的教师——读王栋生老师的教育随笔附:学生眼里的“栋哥” 作为思想者的教师——给梁卫星老师的一封信 直面中学教育的深层次问题——读梁卫星:《凌月、樊强、郁青青》 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能够走多远——读马小平老师的教育札记和对话 附:老马和他的学生黄素珍的通信 有这样一位农村教师 中学教师:杂家和专家——赵钦宣《在学与政的边缘》序 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问题——在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一项不可忽视的教育工程——由南师附中校友会工作所想到的卷二 民间教育实验与乡村教育民间教育实验的意义与力量——《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序 众声喧哗的生命场——《活着就是幸福——生命化教育读本》序 乡村文化、教育重建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乡村教育的问题和出路》序 关于乡土教材编写的断想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给农村的孩子——《新语文读本》中学卷(农村版)前言 请关注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草房子”杯作文竞赛获奖作品选》序 祝贺打工子弟老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的“烛光心语”卷三 相濡以沫 为我的“小朋友”写序 附:新年第一封信和中小学老师、学生的通信后记
隐藏全部&& 卷一 做教师真难,真好 关于“现代教师”的几个基本理念 ——《现代教师读本》序 前几年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语文读本》,那是提供给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希望给我们教育的对象开拓一个更加广阔、自由的精神空间;现在,广西教育出版社又推出这套《现代教师读本》,则是要给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提供一个同样开阔、自由的精神天地。 由关注学生到关注教师,这或许是反映了我们教育改革的发展。可以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确立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重要性。 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首先是一个教师的民主权利的问题,必须通过制度的改革,来健全校园民主制度,促进教育与教育改革的民主化。这样才能根本改变教师始终是校园里的“沉默的大多数”的现状,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与教育改革的主人,使教育改革由单纯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教师被动地执行,变成教师的内在要求,从而获得教育改革和教育自身的内在动力与尺度。这或许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到现阶段必须正视与解决的关键性环节。 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自我生命的自由与健全发展,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它与前述民主权利的问题是相辅相成的。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教育对象学生的素质问题的背后,往往折射出教育者自身的素质问题。教师的素质与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同时,我们还要指出,提高教师的素质,不仅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精神发展的需要。 于是,就有了“教师的全面和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提出。我们这套《现代教师读本》就是为适应这样的要求而编写的。 《现代教师读本》分为五卷,即《教育卷》、《人文卷》、《科学卷》、《艺术卷》、《生活卷》,这大体上表明了我们对通常所说的教师素养的内涵的一种理解。在我们看来,它应该包括教育专业素养、人文精神、科学态度、艺术情怀,以及教师自身的精神生活等诸多方面。 我们的教育必须是立人的教育,于是,就有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的目标与要求。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教师的全面和专业化发展的核心,也应该是立人,目的是要使教师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现代教师。这或许是我们将这套丛书命名为“现代教师读本”的内在理念。 我们讲“现代教师”,并非要割断历史的联系,相反,我们要强调,现代教师首先应当是教师,要有教师的本职观念。说起来,这几乎是常识;但这些年许多时髦的观念恰恰模糊以至遮蔽了教师的本职,我们教学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失职。因此,谈教师的素质,首先就是要回到常识,要像个教师的样子,做一个尽职敬业的教师。教师的本职是什么?就是教书育人,而教书就是教学生学,这就意味着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应该是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就是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也就体现在教师也生活在学生心中,于是就有了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相互的关爱中的共同成长,所谓“教学相长”就是_个最理想的教育状态与境界。有了这样的自觉追求,达到或接近这样的境界,就会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天职,即成为内在生命的需要,不管外在条件多么恶劣,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认定自己天生是当教师的料,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做教育的守望人。这就是我们说的教育的理想主义,教师本质上是一个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 传统艺人有“老老实实演戏,清清白白做人”的说法,我们也可以说,教师应当老老实实教书,堂堂正正做人。我们讲尽职敬业,就是老老实实教书;我们还要做一个有良知有尊严的教师,因为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人,而且是堂堂正正的现代人:现代教师的概念就是建立在这现代人的概念基础上的。 现代人首先是站起来的人,现代教师首先是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具有批判与创造精神的人,“不跪着教书”就成为他们最基本的信条。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又要求社会人格,认定人的个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建构独立的个体人格,而且要培育学生社会性的现代公民人格,也就是要促进学生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之间求得平衡发展。现代教师担负着这样的现代教育的使命,他自身也必须是具有历史责任感、社会承担意识的现代公民,同时也必须具有现代团队精神,学会共存。 现代人在追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同时,也追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也就决定了现代教师的精神世界必须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发现真知为唯一指归,强调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逻辑。现代教师的独立人格,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因此,对于一个现代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独立的理性的判断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这里统一。 现代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民主与平等的精神。这对现代教育是尤其重要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教育平等关系到人的发展起点的平等,是社会平等的基础与前提。关注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这可以说是现代教师的职责所在。这背后有一个对生命的大关爱,即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成全所有的生命的发展。 教育的民主与平等的另一面,就是要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摆脱传统的封建制度下的半人身依附关系,也要抵制现代商业社会带来的商品交换关系的侵蚀。 我们所说的成全所有生命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的生命的自由与健全发展。把教师比喻为“蜡烛”,看作是一个照亮别人、牺牲自己的职业,显然不符合现代教师的理念。教师自身的生命发展,既是作为现代人的教师的权利,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自身所需要。教师的物质生活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教师的精神生活更应该是丰富多彩与高质量的。教师的精神空间决定了教育的空间,教育的魅力取决于教师的人格与精神魅力。一个视野开阔、兴趣广泛、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热爱并善于享受生活、生机勃勃、充满情趣、富有教养、仪表不俗、气质高贵的全面发展的教师,一个虽有缺陷但个性鲜明、有真性情的教师,对青少年的吸引与影响,是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甚至是更为根本与深远的。现代教师在处在人生起点的青年学生的心目中,应该是真、善、美的化身,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这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最高评价,是教师价值的最高体现。 以上所说,除第一条尽职敬业是一个教师的底线,是必须达到的,其余都多少属于理想状态,是教师努力的目标,即所谓虽不能至(不能完全达到),也要心向往之。现实教育中的教师,实际上是深处在各种困境中的。除了现实社会与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以外,也还有现代教育本身的悖论所带来的困惑。 我们前面说到教师的本职,这其实是一种公职,现代教师是国家的公务员,他是在国家的教育体制下,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进行教学工作的,这就决定了教师所拥有的个人自由与独立性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教师所执行的既是社会意志,又是国家意志,这二者既有一致更有矛盾,甚至会发生激烈冲突。而教师的个人意志与追求和社会意志与国家意志更可能有矛盾与冲突。教师的教学工作其实是在这三种意志的张力中所进行的。这是现代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矛盾与困惑。 现代教育不能回避的另一个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制约与冲击。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发展,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与此相联系的,还有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作为文化工业的影视、网络等大众文化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挑战与冲击。既不能完全否定、排斥,又不能随意迎合,这都是现代教师所遇到的难题。 当然,这都属于宏观的考察,它构成了这套《现代教师读本》编写的大背景,也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反复考虑与讨论的。但所涉及的问题又全都不是区区一套读物所能解决的。……
隐藏全部&&
好评 中评 差评 天猫评论
文轩网作为纸质出版物网络销售平台,所售图书均为全新正版,请放心购买。
文轩网图书/音像单笔订单满38元免运费(内蒙古、青海、海南、新疆、西藏、宁夏及海外地区除外)。未满38元全国运费5元/单。
与文轩网合作的物流公司有:申通/圆通/CCES/港中能达/邮政经济快递/邮政平邮等。(发货系统自动匹配,暂时无法指定快递)
没有解决您的问题?
暂无提问,您可以咨询我们,我们会在一个工作日内响应~一个中学教师能走多远
&&&马老师有一个教育命题“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能够走多远”。他说:干教育这一行,如果不是十分的热爱,干的不愉快,而且还痛苦,那就真正要赶紧改行。但是我们如果执意选择教育,那我们就得朝最好的方面去做;要好好的挖掘自己的才干,千万不要把自己埋没了;要使自己能够“成为人物”。不能看轻一个“中学教师”的意义和价值不要低估“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遗憾的是我们许多的老师还仅仅止于授业解惑,而非传道。仅仅在应试教育面前羞羞答答的浅谈素质和人文教育。我常常想起他的睿智风趣,听他侃侃而谈的音容笑貌。有幸留给我许多他的文字资料和教育心得,可惜我不是语文老师,无法继承衣钵,但他的点滴思想却可在教学中呈现。下面两篇文章解读共分享。
漂泊灵魂的寻家之旅
——对《灯》的再认识
在西方传说中,自从亚当、夏娃给上帝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就开始了重回乐园的努力;颠沛流离中的人类差点被洪荒吞没,这时上帝让诺亚造出了救恕的方舟。“失乐园”和“诺亚方舟”成为人类宿命的象征,生生不息的人类每天所从事的,从终结意义而言无不具有重回乐园的企求,就现实目的来讲就是一种免于陷入困境的努力。
巴金的《灯》,已经教过几次,由于《灯》特殊的写作背景(抗战相持时期),加上巴金本人在其它文章中多次写到自己在那一时期的经历和心情,在理解这篇文章时,有意无意地总会往政治的主题上去靠,“灯”——希望和光明的象征,早已成为人所共知的结论;表达对于抗战必胜的信心,似乎是这篇散文当然的主题。尽管每次读《灯》,都有一种隐隐的温暖的感觉,也曾疑惑文中为何没有关于时局的哪怕是一个稍为明显的字眼(抗战在当时已是一个毋需避讳的题材),但感觉与疑惑一直只是隐隐地存在于传统的解读的强大声音之外,于是我和《灯》,就一直处在一种既熟悉又隔离的距离,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
这篇散文发表于1941年4月(早于《灯》的写作时间不到一年)。这一年,巴金在离别十八年后,第一次返回故乡成都。一个夕阳黯淡的傍晚,他来到已经易主的旧居前,“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我认识他们,就像认识我自己。”“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以前的遥远的旧梦。”眼前灯亮起的地方,是曾经的家园;大门外的黑暗中,是一去十八年而今已不年轻的巴金,“我越过那堆积着像山一样的十八年的长岁月,回到了生我养我而且让我刻印了无数儿时记忆的地方。我走了很多的路。”莫非十八年的出逃,为的就是今日的归来?
巴金对家的感觉,每一个读过《家》的人都会记忆犹新——令人窒息的压抑,消磨着聪慧温和的觉新,吞没了他心爱的梅,毁灭了他生活中的诺亚方舟——贤慧善良的瑞珏,还有其他许多年轻可爱的生命。巴金的大哥,是觉新的原型,《家》在上海发表的时候,巴金接到了大哥自杀的消息;而巴金的姐姐,早在巴金离家一年半后离开了人间。巴金让小说中的觉民、觉慧和现实中的自己一样选择了逃离。
然而对旧家庭的背离并不意味着对亲情的背弃,或者可以说,逃离,正是为了寻找、重建一种健康的合乎人们生存理想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逃得了的是家的躯壳,逃不脱的是血肉亲情:“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寂静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里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罢。”在那个古老的欧洲传说中,哈里希岛上的爱尔克最终也未能在长夜孤灯下守回远航的弟弟;巴金也曾有过一个善良而年轻的姐姐,十八年前,当他离家的时候,也曾答应过有一天会回来看她,跟她讲外面的事情,但姐姐没有能等到这一天。“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只有偶尔在梦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我在上海,常常睁起眼睛做梦。我望着远远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沉重的梦压住我的心灵,我好像在跟许多无形的魔手挣扎。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膀。我只有一个渴望:飞!飞!那些煎熬着心的日子!那些可怕的梦魇!”
这些感觉印象,与《灯》里的描述何其相似!我开始觉得接近了巴金的灯,意识到“灯”对巴金意味着什么:当巴金身陷沦为孤岛的上海时,“爱尔克的灯光”是“家”的呼唤——家,在成都,是抗战的大后方,“家”是安全,是自由,于是他回来了,怀着挣脱噩梦的梦想。然而家是否就是他期待的诺亚方舟呢?“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关在这个小圈子里,我禁不住几次问我自己:难道这十八年全是白费?难道在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是装束和名词?我痛苦地搓自己的手,不敢给一个回答。”“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漂泊了十八年的游子再次将自己放逐,而且决定永不回头:“我匆匆地来,也将匆匆地去。用留恋的眼光看我出生的房屋,这应该是最后的一次了。我的心似乎想在那里寻觅什么,但是我所要的东西绝不会在那里找到。”十八年来第一次回归,结果是更加坚定了冲出“家”这个小圈子寻求广大世界的决心。在出走的路上,他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一线熟悉的光亮,“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爱尔克的灯光,似乎又一次被作者抛在身后……
然而出逃的喜悦并不意味着给心灵找到了一个安居的家园。相距不到一年,巴金的《灯》这样开头:“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还是与一年前身陷孤岛上海时类似的黑沉沉的夜的大海、令人窒闷的噩梦、半夜的惊醒,那盏一年前指引着他离家的心灵之灯似乎又不见了,巴金继续进行着摆脱心灵困境的努力。在寒夜中微微颤抖着的昏黄灯光下,他看到了匆匆的夜归之人,这受着灯光指引奔向家园的夜归人,使巴金忆起了自己在风雪之夜的泥泞中赶路时对于灯光的温馨记忆(不知何故,每次看到这段赶路记忆的描写,总会想起《家》的开头,觉慧与哥哥在除夕的寒气中往家赶的那个画面)。这时黑夜里的灯意味着什么?那是指路的光、守望的人、家的所在!看到灯光下的夜归人的巴金,心头也“感到安慰,得到鼓舞”,他问自己:“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他又分析自己:“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没有“家”的游子,陷入了心灵的迷阵,是灯光给他指示了方舟的方向,照亮了重回乐园的路。
归路何在?
爱尔克的灯光,再次出现。巴金又写到了那个古老的守望,更写了这守望留给后人心上的温馨,“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头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哈里希岛上的灯光,绝不只是一盏灯的形式,也不是泛泛而言的“光明和希望”的象征,更不是偶然掠过作者心头的意象,它是骨肉相连的亲情,是漂泊人生的港湾,人抛得开家的躯壳,但无法割舍对亲情守望的依恋。
紧接着哈里希岛上的灯之后,巴金写了古希腊女教士希洛为情人点燃的熊熊火炬。爱情,不也是使心灵脱离孤独漂泊状态的安憩之所吗?罗素说:“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颤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
最后,巴金想到了友人的经历。友人因绝望跳河自溺,遇救时看到了陌生人家中桌上的油灯,“‘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如果说亲情和爱情是一种对同自己有关联的特定对象的爱,那么第三盏灯寄寓的则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爱互助。艾·弗洛姆说:“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殊的人的联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上的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惟一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才开始发展。”在第三盏灯这里,人间之爱得到了升华,漂泊的心驶进了最可靠的永恒港湾。
只要人类存在,情感就不会消失;只要人间有爱,世界就不会变成孤岛,心灵就能拥有家园。所以,“在这人间,灯是不会灭的”,巴金满怀信心地对着山那边的灯笑了……
从《家》开始,到《爱尔克的灯光》至《灯》,我读到了一条为漂泊的灵魂寻家的路。这条路始于从令人窒息的生身之家叛逃,经历了对出生成长之地(家的躯壳)的回归,到再次的背弃,最终在更广泛的空间和更长远的时间里建立起对于生活和人类的信念,给灵魂找到了一个安顿的家园。
迷惘——求索——重建信念,这不正是《灯》所表现的主题、同时也是每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都会经历的心路历程吗?
与智者对话
——解读《读“伊索寓言”》
把钱钟书先生的文章选进中学教材,是对当代中学生的智慧的尊重。
钱钟书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二十世纪最智慧的头颅。是伟大的学者,智慧的君王,中国古典文化最杰出的传承者。
曾经有人策划出版不定期刊物《钱钟书研究》、《钱学年鉴》,他阻拦不成便愤然道:“吹捧多于研究”,“拾到篮里便是菜”,“由于吹捧,人物可成厌物”;有人用钱策动他接受采访,他却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一著名洋记者慕名想见他,他回话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还不错,又何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他80寿辰时,有单位要为他祝寿,还有人准备为他父亲开纪念会,他说:“何苦来呢!找些不三不四的闲人,说些不痛不痒的废话,花些不明不白的冤钱。”对于自己的丧事,他在遗嘱中写道:“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
从这些细节进入钱先生的内心,我们会发觉他身上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淡泊和高贵,或许我们还可以由此重温先生当年在清华大学求学时的狂傲之气。先生的自我评价是:“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狷者,狷介之士也,意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这种自洁精神,在多少知识分子身上已荡然无存,唯先生坚守了它。
我们应该在权势、专制和偶像面前仰起高贵的头颅,而把谦卑、敬畏留给像钱钟书这样的大师。
与智者对话是很艰难的,这原因就在于,首先我们不能理解智者的智慧。他是怎么说的?他说的内容我们能够理解吗?我们理解他言说深处的内容吗?
要读懂钱钟书是不容易的。
钱先生作品的魅力在一种人格力量与智慧力量的高度统一。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的丑陋的批判,主要表现出他的智慧力量,而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所寄予的美好的期望,则主要表现出他的人格力量。
钱先生的文笔之犀利、尖刻,是读者的共同感受,也是大多数读者崇拜他的主要原因。但能读懂这犀利、尖刻背后的诚挚的,或者留意、思考过这犀利、尖刻背后的诚挚的,又或者是明白喜欢他的真的原因也是这犀利、尖刻背后的诚挚的,似乎就不那么普遍了。无论对什么人的讽刺,包括他最痛恨的人,钱先生的态度都是很诚恳的,希望其悔过,希望其摈弃人不应该有的一切,而皈依人的纯朴、善良。因为他的目的不是漫骂,而在于人性的净化。
我们可以断定钱氏之文是在借古讽今,指桑骂槐。然而这种推断、解析主要是在“文本”的层面上进行,寻求的是文章“本有之义”,即使说“推测作者的用意”,也是以“文本”为基础,还缺少某种有深度的、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探讨,即通过“知人论世”揣摩作者的当初命意。
钱钟书先生说:“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读的……”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这也许是对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评价。不仅是关于动物的伊索寓言如此,还有许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大可一读的。
世界是什么?了解它并非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把世界塞进一只概念的口袋里,我们最终面对的只是自己的那一份生活。每一件琐事,每一种境遇,每一条经验和智慧,都隐藏着世界的奥秘,正如每一滴水珠都隐藏着海洋的奥妙一样。如果说世界是个寓言,我们会从自己的那一条寓意中去发现它的本质。至少,智慧与乐趣,在寓言中你随时都可以得到。
钱氏的深刻、哲理中,蕴涵着大量尖锐、辛辣的讽刺。这种讽刺,往往给人以尖刻、阴冷之感,这就构成了钱氏散文的又一特点。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对人情的剖析,可以让人不寒而栗。钱钟书不象有些作家那样对人间充满激情,笔下春温和煦,他对人生的关爱和理想通过冷峻、尖刻的讽刺折射出来。
读《伊索寓言》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怎么理解?)。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②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钱先生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你能够理解吗?这里揭示了一种人性——妒忌的产生,这是一种人性的丑陋。这是否是人性的本质?)
这一段在全文中作用如何?与后面的内容有何关联?
对照:韩愈的《原毁》中的相关内容: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懦者必悦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从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里又有点费解了。思慕古代何以成了卖老?尊敬祖先何以成了喜欢小孩子?)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③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④的感觉。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⑤,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⑥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一到冬天,蚂蚁出晒米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⑦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⑧或下台。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观天。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拣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它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⑨!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⑩,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⑾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12),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