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与校之间的对口相声支援为教育资源的初次配置这句话对吗

504 Gateway Time-out
504 Gateway Time-out504 Gateway Time-out
504 Gateway Time-out&&&&(二)加强东部与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实现三大生态区域的优势互补。&&&&加强生态区域之间高等教育的协调与合作,可减少高等教育生态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差异过大会造成高等教育发展失衡,不利于高等教育整体的持续发展;没有差异则极易导致高等教育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必要时可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使不同生态区域的高等教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经济走向一体化,这有利于加快人才流通和教育资源整合的速度。因而,各地应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协作,充分发挥不同生态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潜力,实行优势互补,以尽量避免由于同类高等学校重复设置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在现有生态布局不合理的基础上,如何充分利用中西部部分地区高等学校密集的教育资源优势“是一个生态区域优势重新整合的问题”。另外,高等教育基础较弱而经济又比较发达的部分地区,人才供求方面的矛盾特别是当地高层次人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已越来越突出。面对这种现实,推动东部资金要素与中西部一些地区高等学校密集的教育资源采取不同的形式合作,实行优势互补,将是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的一条重要思路。其形式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利用东部经济发达的经济优势与中西部高等学校合作,走校企合作之路。高等教育的经费问题,单靠国家拨款和教育自筹是难以完全解决的,而校企联合办学,吸纳资金办教育,是解决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今世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不断涌现,社会对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于高等学校的一些应用型专业,既有专业理论、又有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而校企联合办学,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教师可通过到企业参加教学实践学到新的专业技能,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任学校固定的兼职教师,以解决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同时,在校企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双方加强了在教学实践基地、项目开发、师资利用等方面的合作。&&&&第二,加强东、中、西部三地高等学校的合作,实施对口支援西部的计划。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我国迈向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积极发展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加快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西部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状况的重要手段。2001年教育部根据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等学校的学科特点和意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首批高等学校被指定为支援高等学校,支援高等学校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实施对受援高等学校的支援和全方位合作。实施“对口支援计划”主要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计划用五年的时间,使受援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为受援高等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1999年教育部采取措施,对西部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师资建设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加快西部大开发急需的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为西部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并组织东部地区条件较好的大学通过多种方式对口支援西部的大学。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东、中、西部三地高等学校的合作,促进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三,为解决我国地区人才不足的问题,东、中、西三大生态区域的高等学校均应有一定比例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招生,并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其学杂费。这些高等学校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所在地区属不发达者,应由中央财政作相应补偿;属经济发达地区者,则应由省级财政作相应补偿。其宗旨是在保证高等学校经济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专门人才,以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 注释:&&&&[1]关于我国区域的划分有不同的方法,主要是关于西部地区的划分不一,本文为便于生态区域的比较,纯粹从生态地域角度出发,并准确地揭示不同生态区域之间的差距,因此,在区域划分上以地域分布为原则,而非以享受政策为原则来划分。采用1986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对外公布的地域划分方法,即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当时的重庆市还隶属于四川省,因此,当时是9个省、自治区)。东部生态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12个省区市;中部生态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个省区。在涉及有关统计资料时也依照这样一种地域范围的划定。&&&&[2]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是生态群落内部与外部关系的基础。生态位是指有机体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包括其发展的各种条件,它所利用的资源和它在那里的时间。&&&& :&&&&[1]赵波,李宏。区域教育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理论初探[J].教育,2001,(2):6.&&&&[2]窦文章。区域教育发展类型及模式研究[A].北大集[C]..&&&&[3]吴德刚。西部教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83.&&&&[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5]中国高等学校[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6]陈玉琨。论发展性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5):11.&&&&[7]黄家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8]教育部采取十项举措支持西部大开发[EB/OL],http://www./zhuanti/xibu/2.htm.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www.studa.net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混凝土 低碳建筑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质量控制
  【论文摘...摘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且数...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 管理职责分配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建筑施工...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娱乐的追求进一步提升,对国家行政事...教育部五措施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用3至5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聊城大学校报电子版聊城大学
教育部五措施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用3至5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
  记者从教育部11月1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委,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 《关于县 (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工作措施,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介绍,为实现上述目标,教育部将在五个方面加大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改革力度。  一是提出加快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的目标。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促进教育公平和择校问题的解决,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是扩大校长教师交流的范围。根据各地实践经验,明确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或任教达到规定年限的校长或教师,原则上均应交流。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乡镇中心小学与村小学、教学点之间的校长教师交流。重点推进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干部的交流。  三是创新校长教师交流的方式方法。实行轮岗交流制度与共享优质校长教师资源相结合。鼓励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手拉手、教育集团、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式和手段,扩大智力交流的覆盖范围。  四是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 (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  五是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使教师由 “学校人”变成 “系统人”,为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据统计,截至2013年8月底,已有22个省 (区、市)地方政府出台了关于教师流动的相关政策,并从定期流动、支教、对口支援、教育联盟、走教、送教下乡、优质教师资源辐射等七个方面对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 (摘自 《中国教育报》)
&本版其他文章
验证码: &
?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B2-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阅读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阅读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阅读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优化资源配置
拓展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水平
 您现在的位置:&&>>&&>>&&>>&文献资料正文
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水平&&&热&&&&&★★★【字体:】
优化资源配置
拓展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水平
作者:佚名&&&&文献资料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83&&&&更新时间:
优化资源配置& 拓展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水平
——在重庆市2009年度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例会上的讲话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钟& 燕
(2009年3月2日)
在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制定《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我们召开2009年度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例会,对于重庆教育技装战线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职能定位,加快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同志们积极建言献策,共商发展大计,把本次会议办成一次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大会。
下面,我讲三方面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总结成绩、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道路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五大突破”。
一是机构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市电教馆和教仪处合并成立“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初步建设起了一支服务于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更好地发挥了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对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是系统网络建设实现新突破。建立了市与区县互联互通的教育资源管理、远程教育管理、OA办公三大平台,开通了重庆市基础教育资源网、重庆教师研修网,初步搭建起了远程教育应用实验区管理、分析与评价平台。
三是教育技术装备实现新突破。全市中小学实验室和各功能室增加至3.3万间,图书藏量增加至5409.4万册,电子阅览室增加至950所,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率分别达到90%和94%,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四是远程教育应用水平实现新突破。设立了15个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研究实验区、100所实验学校,对2.3万人次教师开展了信息技术培训,举办了重庆市首届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网络大赛、学科赛课说课等活动,初步实现了远程教育资源“面向学生、走进课堂、服务教学”。
五是教育信息化研究实现新突破。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策略研究、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应用指导、多种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支持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促进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现代化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技装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竞相出台了一系列以教育信息化为特征的教育振兴计划。日本政府早在1985年就明确提出要培养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的人才,要求中小学所有科目都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授课,实现学生学习方法和学校管理方法的根本转变。美国政府在1993年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要求每间教室和图书馆连通互联网,确保每一名儿童都能用上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所有教师都能像使用黑板那样自如地使用计算机。英国政府在1995年推出《“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计划》,特别强调要在教育领域推行信息技术,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扩大信息教育受益面。韩国在1995年制定了《建立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新教育体制改革方案》,设立了“国家多媒体教育资源中心”,统筹开发教学、学习及职工培训使用的各种软件,实现教育教学资料电子化和数字化。新加坡于1996年推出了《全国教育信息计划》,决定投资20亿美元,使每间教室连通因特网,做到每两位学生一台微机,每位教师一台笔记本电脑。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重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高瞻远瞩地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2000年,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农远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着国家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和质量。
经过直辖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加快发展,重庆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40个区县全面普及了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构建起了遍及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随着重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全面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推进“五个重庆”建设,都对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把重庆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更是为重庆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将是重庆教育实现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看到大好形势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总体上还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推广、重公开观摩轻日常应用、重计算机技术操作培训轻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等倾向,区域之间、学校之间装备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少区县教育装备经费投入不足,不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
三、锁定目标、改革创新,努力开创重庆教育技装工作新局面
年,是重庆教育改革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阶段。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重庆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建成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黄奇帆常务副市长在日前召开的全市2009年教育工作会上指出,实现重庆教育发展奋斗目标,必须加快推进“三个普及”,即2012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双高普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20年“普及大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第一,以制定《规划纲要》为重点,着力谋划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改革发展。
重庆是全国先行制定本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9个省市之一。积极为制定《规划纲要》建言献策,是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战线干部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要从全局的高度谋划发展。要瞄准世界教育信息技术发展变革的前沿,从有利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高度出发,加强对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的宏观思考,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增强规划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要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发展。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避免因为规划的短视而造成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要特别关注农村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通过教育信息化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三是要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发展。要认真思考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力争在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保障体系建设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创造出更多的经验。
第二,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着力提升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服务能力。
当前,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正逐步回归到“育人”的本质上来。一是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要主动为德育工作服务。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开展德育工作,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紧密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两个基本问题,探索建立信息化、现代化的德育工作机制,将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与“2+2”项目培养计划、阳光体育运动、经典诵读、高雅艺术进课堂、“人人阅读、书香校园”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要主动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要在课程改革中注入更多的信息化元素,将信息网络及技术资源变成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自我管理的工具,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整个教育创新的推动作用。各区县、学校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希望进一步深入实践、认真研究,以点带面,注重推广,给全市乃至全国贡献出更多更成熟的经验。三是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要主动为考试评价改革服务。从单一考试到多元化评价,将是考试评价改革的必然趋势。从今年开始,我们将逐步开展普通高中招生考试网上报名、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动态管理等实践,开通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建立区域教育发展指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发展水平实时监测系统。希望有条件的区县也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考试评价改革的整合研究,促进教育考试评价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第三,以结构性转型为重点,着力提高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整体效益。
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全面认识、准确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规律,保持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一是工作的重心要由建设向应用转变。要帮助学校解决好不敢用、不舍得用和不会用的问题,引导学校将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应用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课程改革和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督促学校尽可能多地开放已建成的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确保设备设施能够普遍用起来。要高度重视远程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农民工子女、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教育的促进作用,让远程教育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市教委将组织力量,对各地、各学校设备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并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二是服务的对象要由中小学教育向整个教育体系拓展。信息技术的跨时空特性,为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也要求重庆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必须从服务中小学教育向服务包括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转变。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和覆盖城乡的教育网络平台,加快构建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以及社会各界需求的教育资源体系,为重庆市民提供终身学习的资源和机会。三是发展的方式要由消费性投入向产业化发展转型。教育信息化在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服务的同时,其自身可能而且应该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我们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多渠道筹措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逐步将教育信息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向社会开放,努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区县通过市场运作机制,争取国内外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引进技术、管理和资金,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教育信息产业。
第四,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城乡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均衡发展。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核心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关键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根本是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机制体制。我们要争取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现代化建设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领域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使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一是要促进城乡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均衡配置。要按照“实用、够用、好用”的原则,加快建立教育电子服务平台、管理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积极为师生配备电脑,在具备条件的区县全面推广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真正实现教育信息技术“班班通、堂堂用”。要积极指导各区县建立和完善教育城域网,使天网与城域网、区域网和校园网相互连通,逐步构建学校数字化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环境。要加大农村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和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好农村学校教育设施不齐和教学仪器陈旧的问题。二是要促进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共享是教育行政部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的之一。要建立和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内部的优势,打破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区县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壁垒,既开放共享又很好地保护知识产权,既避免重复开发又鼓励多样化创新,促进优势互补和互通有无,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要积极引入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注入、技术创新、应用推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要促进城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共同提高。是否拥有大批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要扎实开展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教研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营造环境,确保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高效运行。要依托“重庆教师研修网”,广泛开展教育技术网络培训,普遍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要继续组织主城和经济发达区县学校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对口支援工作,促进城乡教师队伍素质共同提高。
同志们,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阶段,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使命光荣而神圣。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开拓进取、扎实苦干,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
文献资料录入:yangbo&&&&责任编辑:yangbo&
上一个文献资料:
下一个文献资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峡移民对口支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