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中外国教育是指

当前热点资讯:&&下一篇:
&&班型介绍
&&报名流程
&&教育学学术
&&教育学学术
& 北师教育学
&&首师教育学
& 333教育综合
&&333教育综合
&&1、不同情况,报班会享受一定的折扣,优惠价格从50--100元不等.
&&2、老学员享受优惠价,具体价格详见,&&。&&电话:010-
声明:凡注明“来源:勤思考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勤思考研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勤思考研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刊发仅供参考之用,不代表我们赞同其言论或立场。
(责任编辑:guolaoshi )
教育学考研头条资讯
教育学考研专题
教育学资料下载         
教育学考研资讯         
&&【报名课程咨询】
咨询老师:吉老师
王老师课程咨询:400- 咨询时间:9:00―21:00/18:00周末(节假日不休息)content.png
&nbsp 当前位置:
《当代比较教育学》
《当代比较教育学》
主要研究论著 加入时间: 14:01:00 点击:
&&&&&&&&&&&&&&&
&&&&& &&&&&&顾问&顾明远&&&&主编&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
&&&该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11&5&全国重点规划教材的一种,也是继1983年出版第一本由王承绪、朱勃、顾明远主编的《比较教育》及1996年由吴文侃、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后出版的新一本比较教育学教材。如果说,吴文侃和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只是《比较教育》的扩展版的话,那么这本书就是一个新探索的结果,是以更丰富的方式来呈现当今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各种研究成果。这也是中国比较教育学走向新发展阶段,创建本国特色学科体系的重要步骤。
&&&&&&&&&&&&&&&&&&&&&
一、比较教育学学科概念
二、比较教育学的目的及功能特征
三、比较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四、关于本书及作者
第一章& 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比较教育学的产生
一、比较教育学史前阶段
二、比较教育学的产生
三、全盘(形式)借鉴的比较教育学特征
第二节&&&科学比较教育学发展
一、现代教育转型与科学比较教育发展&&
二、因素分析法的比较教育特征
三、因素分析法与战后初期国际教育发展
第三节 当代比较教育学科变革与转型
一、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与挑战
  &二、变通性教育策略形成
三、理性借鉴比较教育形成
第二章&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比较教育学理论的萌发&
二、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演进
第二节&&&比较教育学的主要理论分析框架
一、因素论分析框架
二、实证主义分析框架
三、相对主义分析框架
四、发展论分析框架
五、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
六、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
七、世界体系论分析框架
八、系统功能主义分析框架
第三节&&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重构的努力与愿景
一、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状态与问题
二、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重构的走向与愿景
第三章&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节&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
一、比较教育研究的立场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原则
第二节&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描述研究法
二、统计分析法
三、历史研究法
四、因素分析法
五、阶段分析法
六、假说验证法
七、问题研究法
八、教育洞察法
&&第三节&比较教育研究的过程与趋势
一、比较教育研究的类型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过程
三、比较教育研究的趋势
第四章&教育国际化与国际理解教育
第一节&教育国际化运动
一、教育国际化内涵
二、教育国际化的运动历程
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国际教育机构与教育国际化
一、国际教育组织的体系与特点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作用
三、国际教育援助的特征
第三节&国家教育国际化与国际理解教育
一、国家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动因
二、国家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矛盾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理念
第五章&&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教育
第一节&&全球化与教育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二、教育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三、教育全球化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一、全球化与教育制度的变革
二、全球化与教育目标的调整
三、全球化与教育内容的变化
第三节&&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教育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
二、全球化与文明冲突
三、多元文化教育
四、民族认同教育
第六章&教育民主化与全民教育
第一节&&全民教育的目标与行动纲领
一、教育民主化与全民教育的提出
二、全民教育目标与行动纲领
三、全民教育的进展与评价
第二节&&作为全民教育核心的扫盲教育
一、当代国际扫盲教育的发展
二、扫盲教育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三、国际扫盲教育的成功经验与主要问题
第三节&&全民教育背景下的妇女和女童教育
一、当代国际妇女和女童教育的发展
二、妇女和女童教育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三、国际妇女教育的成功经验与主要问题
第七章&教育信息化与学习社会
第一节&信息化与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
二、世界教育信息化的演进历程
三、世界教育信息化的经验
第二节&&教育信息化与世界各国教育变革
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
二、信息化社会中的各国教育改革
三、世界教育信息化的问题
第三节&&学习社会与世界教育信息化走向
一、教育信息化与学习社会
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各国学习社会构建
三、世界教育信息化的走向
第八章&&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亚非拉教育
第一节&&亚非拉教育传统与挑战
一、教育传统遭遇冲突
二、教育公平和效率直面挑战
&&三、示范和依附均面临两难抉择
第二节&&亚非拉教育现代化变革
一、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二、开展全民教育运动
&&&&第三节&&亚非拉教育现代化展望
一、契合世界教育现代化的特点
&&&二、亚非拉教育现代化的异质性
&&&三、亚非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前瞻
第九章&&后现代背景下的北美及澳洲教育
第一节&重建教育发展的现代体系
一、从科技取向到追求平等的教育改革
二、从高质量取向到市场化的教育改革
三从学校重建到学习化社会取向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后现代张力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分化与多元
二、教育行政制度的权力分配与制衡
三、教育财政制度的困境与责任分担
第三节&&现代教育的重建与超越
一、现代教育制度重建的新特征
二、走向后现代的教育难题
三、后现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抉择
第十章&&后现代背景下的欧洲教育
第一节&&&后现代背景下的欧洲国家教育传统
一、后现代背景下欧洲教育传统亟待变革
二、后现代背景下欧洲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三、后现代背景下欧洲教育变革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后现代背景下欧洲教育改革
一、推进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
二、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竞争力
三、实行欧洲公民教育、跨文化教育及终身教育
第三节&&后现代背景下欧洲教育展望
一、欧洲教育变革进程中凸现的问题
二、欧洲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三、欧洲教育变革的经验与反思
第十二章&剧变中的俄罗斯与东欧教育
第一节&&剧变中的俄罗斯与东欧教育传统
一、意识形态教育脱胎与民主社会的难产
二、教育集权管理遭遇市场化体制的冲击
三、科技至上教育观受新人文主义教育挑战
第二节&&剧变中的俄罗斯与东欧教育改革
&&&一、现代教育理念的确立
二、教育管理体制的突破
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转向&&&&&&
第三节&&剧变中俄罗斯与东欧教育改革的特征及走向
一、俄罗斯与东欧教育改革中的特征
二、俄罗斯与东欧教育改革中的挑战
三、俄罗斯与东欧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
第十三章&&&蓬勃发展的幼儿教育
第一节&&&民主视野中的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民主化的发展
二、幼儿受教育权利的保障
三、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
第二节&&&&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
一、全人教育思潮和幼儿教育的发展
二、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目标和内容
三、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过程、方法和途径
第三节&&&&一体化&进程中的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二、幼教机构和小学的衔接
三、幼教机构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第十三章 变革求新的中小学教育
第一节 实现教育普及是世界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
一、发达国家:教育普及向深度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义务教育普及任重道远
三、促进教育普及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二节 提高教育质量是世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心
一、更新教育内容
二、加强师资培训
&&&&&&三、强化教育监督
第三节 提升教育绩效是世界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新维度
一、强化教育绩效责任
二、市场体制中的教育资源分配
 &&&&&三、重构权力重心的学校管理
第十五章&时代转型中的职业技术教育
第一节&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一、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变革与转型
第二节&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典范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二、美国综合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三、澳大利亚TAFE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第三节&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
一、大力发展全民和终身职业技术教育
二、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融合的立交桥
三、加强关键能力和创业能力教育
结语&&&&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
一、中国教育在认识国际教育中觉醒
二、中国比较教育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三、推进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
【内容提要】比较教育是一门前沿性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特定社会集团的教育意识,是同特定教育发展阶段相一致的。因此,世界各国在发展比较教育时,不能盲目套搬他国模式,而是要结合本国教育改革的时代任务,积极推进学科研究框架创新,并由此催生学科的质的飞跃,提升本民族教育意识。  
【学习目标】
&&&&1、了解比较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2、明确比较教育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功能。
3、明确比较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方向。
教育是人类发展所必需,教育发展对人类及国家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关键作用。研究从而认识教育在人类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把握特定时代的教育发展,已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要素。比较教育学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为人类认识教育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视野,有力地推进了人类教育的发展。发展和推动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比较教育学学科概念
&&&&(一)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活动很早就人类教育活动1817年法国朱利安(M.A.Jullien&)发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比较教育学学科的创立,经过近200年的发展,比较教育学已成为一门有独立学术体系的教育学学科。
学教育具有独立教育&学通过具有并特定的学对照而是以世界的系统更客观地把握规律学提供与不同的研究从而具体系开展、比较教育学的体系为依存且
学直面当代实践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积极参与国家教育改革和国际教育事务。即使19世纪敌对的法、德、美诸国都利用比较教育为其服务。1831普法战争的战败国的推动了西方。、敌对且。因此学产生人类教育发展必然要求近200多年来,比较教育研究不仅推动了各种世界性的重大教育改革运动,促进了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而且比较教育学科也在这一进程中成长,其影响和作用与日俱增。
()学科概念演变
学科概念,指对学科性质和学科发展的基本认识。阐述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概念并其概念学科发展和研究致使
1、比较教育学学科概念发展
学演变,经历了从到16人们对新出现的的有意识关注及相应引进到18工业革命后,对意识增强,开始把比较教育作为目的和引进不同及等便
1920世界运动推动了的迅速发展促使学开始,比较第二次大学深化强调形成教育体系互动其,决策比较教育学被看成是推进世界教育现代化,推进国家教育创新,促使的重要学科
2、比较教育学定义
由于比较教育学学科的广泛性,使许多中外学者往往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野来界定学致使各种定义纷呈,如有的也有的、、以及等。
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艾萨克.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继续教育史的研究,把教育史延伸到现在,它比任何其他有关研究,都更加清晰地阐明教育同它所服务的那个社团的文化形式之间必然存在的密切关系。&&
英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汉斯()认为:&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这些因素,比较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比较教育的主要目的。&
日本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冲原豊认为:&比较教育学是以教育的整个领域为对象,对两国以上的现行教育进行比较,并把外国教育学包括在内的科学。&&
苏联比较教育学家索科洛娃(MACклва)认为:&比较教育学研究当前世界中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的和个别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揭示它们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哲学基础,以及民族的特点。在综合年轻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的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比较教育学阐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国民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促使进一步研究教学和教育的理论。&
本书综合这些定义的共同性特别是借用了明远教授&&为提出是指以整个教育领域为对象,对当代
本的特点是,在指出学的同时,强调学科在当代推进教育模式重大转变,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论取向,以及注重服务教育改革等特性。也
二学及功能特征
(一)比较教育学的目的
学学学确定实现既也受以及特定时代文化作用把握这是的要素,也是推进比较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力量。70学美国学者就&学要绊以关键是的厘找到新的这一观点,这不仅是日确定新的,还在于明确的时代目的能使比较教育学在历史转型中获得新的学科使之研究,推进比较教育的发展。,学的
有助于认识和把握发展。把握。美国比较教育学家(G.Z.F.Beredey)学1900能&研究提供崭新国际视角本国
借鉴国际教育
基础,是学学国际或认为这专变社会&1951,
各自把作为学科,这是学实现的根本前提。遵循和原理。学并和则称这是他一生。在丰富的研究基础上著名论断借鉴决策
学。学,&&康、都工作(1)(2)(3)徐辉认为,国际理解和国际教育是比较教育的逻辑起点。
学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豊就经济化,且,,在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学研究表明,学的五
借鉴学,开展研究草比较教育外,借鉴
学学跨时代,。这种具人获得了其他做学壁垒。学
学经验等方面融。研究学更加大改革中正是已把为
学参与并具有&学揭示注定,为在(1)预见的可能性,和(2)预见(3)支持并提供相关依据。(4)提出解决诸如经费投入、毕业生就业等。
学20世纪70化重要
在研究领域上,学以整个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的各种问题。在上比较教育学重视在研究范围上,学研究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和问题。因此,比较教育学及某国教育进行但依然学很其更国际性本国或本地以根本
这主要是开展需方研究法、研究法以及或等方法来比较靠只能使用体系不和以多少国家为研究对象关键能否有效下所应用的那跨符合教育规律的
。实践推动学史
20学当多国际也可开展一些重要区域或珠江及长江三角洲、成因,,跨研究等。
学。值得的是的学
&&&&四、关于本书及作者
本书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一本反映当代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新成果的教科书,在努力探索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的同时,积极反映国际教育发展的新成果。因此,本书坚持这样的编写意图:一是积极探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在前四章中加强对学科方法的训练。二是努力反映国际教育的前沿发展,特别是探讨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和全民教育等重大问题。三是以世界各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点,努力反映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概貌,剖析其国际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向,不再把单个国家做平铺直叙的描述,较好地反映了目前对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要求。四是从当代国际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向的角度来研究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等。这些研究,都是运用比较教育方法,探讨当代国际教育的重大问题的结果。总之,本书致力于把比较教育运用于当代国际教育更宏大的发展背景之中,运用于人类社会进化的进程中,以及世界和中国具体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中,参与当代火热的教育变革实践和现代社会建设。在这个意义上,是比较教育学参与当代国际教育发展的成果。
本书既有四大部分之组合,又互动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在遵循现代教育发展规律之下,使之各部分达致珠连壁合,形成对当代国际教育发展的整体探索。本书也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下多所院校专家集体合作的结果,是全国多家单位的比较教育学者共同努力下,历经一年多数次研讨下完成的。本书承蒙著名比较教育学家顾明远教授任编写总顾问,并亲临统稿会给予具体指导,一片发展比较教育学科的赤诚之心,令人敬佩。本书具体分工如下:导论&、第一章及结语:冯增俊(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第二章:柯森(华南师范大学)、第三章:陈时见(西南大学)、第四章:辛治洋(安徽师范大学)、第五章:安双宏(哈尔滨师范大学)、第六章:陈欣(东北师范大学)、第七章:李文英(河北大学)、第八章:谢登斌(广西师范大学)、第九章:程晋宽(南京师范大学)、第十章:徐辉(西南大学)、第十一章:石隆伟(西南大学)、第十二章:曹能秀(云南师范大学)、第十三章:施雨丹(华南师范大学)、第十四章:张桂春(辽宁师范大学)、第十五章:王建平(首都师范大学)、第十六章:祝怀新(浙江大学)、结语:冯增俊(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本书在编写中举办广州编写研讨会和北京统稿会,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的资助和协助,以及各参编单位的支持,特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赵云来编辑、刘立德及邹海燕社长和原副总编吕达教授为本书立项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贡献颇多,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由于参与人数较多,虽经多次统稿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更由于这一编写体例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因此本书存在的问题是难免的,敬请使用本书的广大读者及专家给予指正,以便能不断发展完善。
&&&&&&&&&&&&&&&&&&&&&&&&&&&&&&&&&&&&&&&&&&&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比较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
2.简要分析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3.概述比较教育学科概念的发展。
4.简述比较教育学科的主要特点。
5.比较分析目前中国比较教育学相关专业教材的发展。
【拓展性阅读导航】
1、顾明远、薛理银&著:《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二章。
  该书是一本探讨比较教育学与国家发展的重要著作,其&第二章&中介绍了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对理解比较教育学科及其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
2、冯增俊&著:《比较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及第四章。
该书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各种问题,第一章探讨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意义,第四章系统地研究了比较教育学科的定义和学科体系问题,对理解本书导论有很高的价值。
3、L.阿诺夫&等主编,冯增俊等译:《重构比较教育:全球与本地的辩证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导论。
该书是美国前任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会长L&阿诺夫等主编的一本重要教材,在&导论&中对比较教育学科发展也做了新的阐述,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4、[西班牙]何塞&加里多&著,万秀兰译:《比较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章。
该书是西班牙比较教育学家何塞&加里多的重要著作,第二章较系统地研究了比较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对了解比较教育学科定义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结语&&&&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
【内容提要】&&比较教育学在世界全球化日益加速、各国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新历史发展阶段下正面临新的挑战,中国比较教育学能否摆脱早期主要移植照搬外国教育的旧学科观,适应并引导中国走向自主创新发展,促进学科转向发展新阶段,不仅关系到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中国比较教育学的未来命运。因此,积极推进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创新,实现学科向新阶段的飞跃,就成为中国比较教育学者新时代下的新使命。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比较教育学科走向新发展阶段的意义和面临的新挑战。
2、明确中国比较教育学新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3、了解中国推进比较教育学新发展阶段的基本策略。
自鸦片战争后,封闭自守的中国封建社会遭受西方工业化的猛烈冲击,导致中国社会中各种矛盾激化,在这种矛盾激化和寻求解决方式下,中国在100多年来为此经历了各种形式的激烈对抗和无数血腥战争。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这一崎岖曲折、腥风血雨的历程时,我们会看到,不仅中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而且教育发展与比较教育发展水平也有很高的一致性。中国教育发展关乎中国社会发展,但中国教育能否发展又与是否开眼看世界和吸收国际教育经验有重大关系。一百多年来中国发展历程证明,重视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就能健康发展,就能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反之亦然。因此,比较教育的发展就成为中国教育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晴雨表。
一、中国教育在认识国际教育中觉醒
研究表明,中国以及中国教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其间,既经历了从古代的多民族融合繁荣到与世界各国封闭自守导致衰败的过程,也实践了一条自鸦片战争以来凭藉开眼看世界引发现代教育变革以图创新中国的复兴之路。从理性的角度审视这一历程,对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从融合繁荣到封闭落后
教育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之所以成为文化,其关键特性是能被传递、被习得,而教育正是传递文化并使人习得文化从而成为人进程中又得以延续文化的关键要素。因此,教育的开放与否决定着它能否促进文化创新和繁荣,决定于民族的进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古代中国是通过多次不同民族融合发展起来的,尽管主要是实施领土吞并,但教育仍为之提供了重要条件。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创立起系统的学校制度相联系,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融合与&学在四夷&的开放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学记》等系统古典教育教学思想相关。汉唐时期的新民族融合与开放的教育机制相呼应,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世纪宋代之后,有三个要素对中国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一是中国科举制已相当完善,成为唯一的考官制度左右着中国人的命运,教育体制也由此日渐封闭,丧失开放机制和创新文化的功能;二是封建制度在科举制下形成超稳定的运行结构,封建制度日益封闭稳固;三是小农经济的中国已达到它发展的极限,日益成为束缚社会发展的生产方式。相比之下,15世纪后西欧发展模式发生了总体上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新教改革运动打开封闭的文化机制,推进教育模式的现代转型,从而引发工业革命,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尔后中国元明清各朝代也发生了新的民族融合,但是已成为一种仅仅是领土的简单扩大而未能带来新的发展,所有的朝代更迭,都是&新桃代旧疱&,无不重蹈着旧统治者从早期节欲振兴到后来极尽骄奢淫逸严重破坏生产力而倒台之覆辙。正是在这种观念作用下,中国对16世纪西方在新教改革后迅速崛起的最直接的反映是屡施闭关锁国,这就愈使原已封闭的教育也愈趋保守,社会发展缓慢,更严重地落后于资本主义兴起的欧洲各国,致使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瓜分,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是教育封闭的必然结果,也是致使教育更加自闭的原因。
(二)从国际视野到现代教育初兴
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集中反映了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单线传承而缺乏开放性,特别是借助科举制,营造了一个封闭的教育体系。帝国主义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最重大的事件是迫使中国改变原来的发展方式,从而引发了中国教育百余年间一场血与火的重大历史嬗变,这既是一个从废除科举制的封建教育制度到创立现代教育体系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在国际教育冲击下封建主义教育传统不断瓦解交融的革命过程。在这个进程中,教育逐步从内部协调为主以维系至高无上的&天朝&的&内调作用&,转变为以协调本国与外国为主以促进国体开放,策应世界之挑战的&外融作用&。这也是能否实现教育功能从维护封建政体转向促进民族文化创新的关键。因此,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变革主要依据对国际以及国际教育的了解和认识所决定的。国际教育认识直接引动和左右教育改革,或是为了变革旧体制,推行国际教育发展成功经验,或是为了缩小与国际教育发展差距,实现更大更好的新目标;而且对国际教育了解的程度也决定着改革力度。对国际教育认识的水平高一些,中国教育改革就力度更大一点,改革的步伐就会更坚定一些。
历史实践表明,中国获得这种国际视野非常缓慢,大致上可分三个阶段:一是中体西学阶段。以洋务运动为代表,虽然由鸦片战争惨败所孵化,但在顽固的天朝心态下,洋务运动者依然以&中学&之国粹为主体,把&西学&之术作为附在&中学&这一封建体制上的附庸品。这些士大夫们看到的只是国际教育的表面现象,甚至加以歪曲排斥,教育虽开始开放但很有限,这就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达到与全面向洋、和魂洋才化的日本小国那样的发展,甲午战争之败也由此定下结局。二是全盘照搬阶段。20世纪初的&西化&最具代表,为甲午战争惨败所孵化,日本打败中国被作为奇耻大辱,彻底打破了封闭自大的天朝心态,遂使之开眼看世界。且最具讽刺意义的是,中国最先是向打败自己的原来的徒弟日本学习的。&癸卯学制&及当时的学校体系几乎无一不照搬外国学制,在依照欧美各国模式来建立中国教育制度。三是自主引进阶段。即依据创建中国教育体制而积极从国外引进各种教育模式,具有强烈的自主性。以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为代表。在这一阶段,中国比较教育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全面有序地研究世界和向世界学习,不断地看世界并从中逐渐懂得如何开眼看世界。这一阶段,在主动地学习外国的基础上,实践促使人们开始思考中国发展和中国教育问题,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发生激烈的对峙和碰撞。因此,全面地思考中国教育以及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对孕育新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三)从发展比较教育到民族教育创新
比较教育学是西方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催生的新学科,与现代教育实践有内在的密切作用。20世纪初国际比较教育形成独立学术性学科时,正逢中国甲午战争失败急于变革求新时期,比较教育学科也被全盘引进到中国来。比较教育的引进给中国教育注入一股新泉,但是,也存在重大缺陷:即由于中国现代化水平尚低,教育上缺少的东西很多,引进借鉴显得很迫切;因此,这时期比较教育的引进只能是全盘照搬,未能对比较教育学科有独到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照搬是对封闭体制的一种简单反动,有积极意义,但却由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例如,第一个癸卯学制全部是照抄国外相关条款拼凑成的。&这种照搬有其积极的传播性创新作用,但也造成把比较教育简单化为照搬的学科误解。这也是致使未能使比较教育随时代之发展而得到发展,且也由此而妨碍教育的现代改革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简单照搬的比较教育观下,中国未能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入批判,各种教育改革几乎都是简单地被动应对社会要求的同义词。&中学西用&的国粹主义在甲午战败的打击下倒向全盘西化的照搬主义,而照搬主义走不通后又再倒回到国粹主义,如此等等,中国就是在这两个极端间不断地摇摆着。如早期,1904年晚清用照抄方法搞出了癸卯学制,于是很快就引起新文化运动;尔后1922年又照抄美国教育促成民国政府颁布&六、三、三、四&新学制;后期是50年代台湾和大陆及港澳都大规模地照抄美国和苏联教育(香港实行英国教育体制),接着便爆发了空前的批判封资修的&文革&运动。可见,每一个阶段几乎都是通过照搬的方式开始的。
与中国比较教育发展相一致的是,国家的教育开放也受到相应影响。这一进程经历了从20世纪初的&西化倾向&的被动性国际教育观,被动地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演变到二战及60年代初单向主动学习的单向开放国际教育观,单方面地向苏联学习&先进&教育;到90年代后才开始出现具有国内外双方相互学习的互动性国际教育观。但是随着时代的转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比较教育如何深化学科意识,建立新的学科分析框架,真正实现从简单移植国际教育模式,转向促进教育原理性创新的新学科体系,形成主动性的学科行为,在积极寻求创建中国比较教育学体系的进程中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比较教育如何获得这一时代性嬗变,是当代中国比较教育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中国比较教育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90年代后中国积极发展自主创新型国家,推进教育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型国家不是光凭热情就能建造出来的。首先必须探究什么是及怎样成为创新型国家,尔后才是中国如何创建创新型国家。在这里,创新型国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要从探讨中外实践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方可获得。没有比较教育的参与,不对世界各国发展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是不可能得到的。但是以往中国的比较教育则无法获得这种认识,因为这是不能简单地从哪个国家中照搬来的。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比较教育研究分析框架,开辟中国比较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比较教育发展新阶段是当代社会发展所促成的,既有来自世界发展的推动,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也有由此形成新教育实践的强大推动。
1、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中国比较教育的冲击
首先是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近10年来,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对中国比较教育学科造成强大冲击的同时也提出了崭新的时代要求。一是全球化促使各国教育更加紧密联系和互动,要求从国际教育发展的总体上把握各国教育的发展,简单地对比某些国家教育情况的比较研究已经无法满足中国教育从简单学习走向创新的新发展要求;二是全球化使世界教育产生更迅速更全面的交流和更大更全面的开放,从而引发体制和文化上的整体对抉,多元化教育的到来,也需要中国比较教育学必须以更高更新的方式来策应中国作为地球村一员的教育新模式;三是全球化将从根本上改变不同国家对教育的控制方式,各种跨国公司和跨国组织都会出于利益需要参与教育发展和管理,大国、跨国公司及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与国家之间在教育上不同作用都将对比较教育学提出新的课题。特别是中国作为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全球化的巨大旋涡中自立自强,和平崛起,中国教育面临重大考验。
与全球化浪潮冲击相适应的是,1990年代后中国开始积极推动创建自主创新型国家,亟待教育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型国家并非凭热情所能实现,更不是凭空杜撰之物,而必然是在积极吸收国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探究什么是及怎样成为创新型国家之后,结合中国特定实际而发展创新得来。这里,也非常需要比较教育的全面参与,在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经验下,通过创新中国教育从而达到推动中国创建自主创新型国家之目的,舍此别无他择。但&介绍型&比较教育是无法做到的,因为这是不可能简单地从哪个国家就能照搬来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勇于创新比较教育研究模式,开辟中国比较教育发展新阶段。
2、现代教育的实践性对中国比较教育提出新使命
其次是现代教育提出的挑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教育现代化运动,积极创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有力地挑战中国比较教育的原有研究框架。现代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重实践与重学究之分野,也在于求发展与求功名之区别。前者强调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以求发展为社会服务,而后者则只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求一朝金榜题名而荣华富贵。中国传统研究在&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下只顾闭门造车,不事实践,无法履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这种传统研究对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停留在介绍教育的学科思维定势上,或简单地对某些教育现象对比分析,难以结合现实和以作用实践为目的的研究来达到对发展规律的探索;二是把&述而不作&的闭门研究崇尚为学术,研讨中国教育实践和如何借鉴外国教育经验作用于中国教育实践等研究都排斥学术之外;三是比较教育学的本性是面对当代真实生动的教育实际,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而中国传统研究方法使中国比较教育在实践面前停滞不前,也使这一学科丧失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推进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新阶段,已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3、中国创新教育崛起的时代挑战
稍加关注中国自鸦片战争来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就可看到,中国自1970年代后期掀起的改革开放,一改以往消极移植国外教育为主动地全面学习国际经验,但阈于当时对国外教育了解很少,因此介绍国外教育甚为风行,&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人们把这比喻为比较教育发展的春天。然而,这种比较教育的&春天景象&依然延续并强化着以往&移植&和&介绍&外国教育的学科观。1990年代后,三个问题挑战中国比较教育:一是随着中国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义务教育普及了,学校教育制度也日臻完善,似乎已经没什么可以直接从国外搬到中国来了,反倒觉得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移植型&比较教育观被质疑;二是随着中国日益开放,走出国门的人越来越多,对外国教育越来越熟悉,觉得介绍国外教育也就显得没那么必要了;三是中国教育改革已到了创新模式、创建有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的新阶段了,既要具有现代教育新认识,又要有能在全面了解国际教育发展中&&&把握现代教育发展规律以推动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之学术功力。这时期比较教育学者尽管也开展某些重要专题的比较研究,提出一些符合我国教育发展要求的新建议,但是&介绍型研究观&无法达到这一新目标,甚至显得愈发困难,致使比较教育危机论泛起。&对此,重新定位比较教育的时代学科概念和功能,更新比较教育的理论分析框架,&推进中国比较教育发展新阶段,就成了这中国比较教育学者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使命。
三、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中国比较教育学面对时代的重大转变,必须积极推进学科研究框架的转型,使之达到新的演进,这种新发展就是要实现从注重某一经验的部分借鉴转向注重规律指导的理性借鉴,从注重因素分析法转向多元统一下的战略性研究,从注重理论研究转向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并由此实现模式创新,其主要表现为下列相关特征。
1、全球化下的整体性
新发展阶段下的理性借鉴比较教育研究必须对教育发展具有整体性把握的全球意识。一是由于全球化进程深刻地反映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教育日益呈现出更大的共同发展趋势,并使之建立起盘根错节的联系,更需要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视野和洞察力来把握其世界新的发展总趋势。这就要求比较教育学必须实现学科的新转变,不仅仅是对国与国、或中国与外国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科体系实现在国与国的研究下达到对世界教育发展总趋势的宏观把握。二是全球化把世界的每一个部分都同全世界这个整体联系起来,把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强化世界一统下的多元化发展观。对此,中国比较教育必须通过方法论创新,在研究国外经验与中国发展之间、研究单一国别与整体世界之间、研究区域和层次与综合趋势之间实现整体综合,才能形成对世界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三是比较教育学面对的是整个教育领域,&其研究触角伸向教育学科的各个领域和分支,这正是由于这一教育领域中各个部分是密不可分的,总是表现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当教育发展水平越高时,就越需要通过整体性研究以实现把握世界教育发展之下来达到更深刻地认识特定国家的具体教育问题。
2、专业化下的科学性&
新发展阶段的理性借鉴比较教育学科分析框架重视学科的科学性发展。一是比较教育学更加专业化,同以往以介绍为主的学科体系相比,新发展阶段的比较教育研究必须依靠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开展的专门研究,才可能真正实现学科的发展和推进学科理论的进步,为推进自主创新型国家服务。二是这种专业化的比较教育研究必将更加重视宏观与中观及微观研究的结合,在学科分析框架上实现从直观性因素分析转向辩证性多元综合分析,在研究技术上把宏观的整体发展研究与具体发展政策相结合,重视在整体水平上把握数量发展,通过数量分析达到对整体问题的把握;三是建立起强化理性研究来把握具体实践行动的学科框架,不仅强调理论指导行动,而且更加重视研究过程程序和理论针对性与政策功效性评价,重视实践研究的辩证多元性。从社会科学的特性来看,比较教育学不可能变成可量化或程序化的科学,因此,科学性发展的最重要特性是能否更正确、更有效地反映教育实践,指导教育改革,在创新中缔造中国教育的时代平台。
3、本土化下的实践性&
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方法及领域,面对教育的所有领域,也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也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比较教育新发展阶段必然要更充分地反映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实践性既包括对国际教育行动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对本国教育实践的参与,变注重简单译述为转向创新教育模式,变培养学究为转向推动本国教育实践。因此,实践性反映了中国比较教育学从早期注重介绍国外经验,到重视理性分析借鉴,再到在借鉴基础上推动实践的阶段性发展。所以,实践性就成为衡量这门学科发展的最关键的要素,也是最能体现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新阶段的最重要考量指标。其表现主要为:一是从实践出发,把实践需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正如库森所说的,他研究的普鲁士教育,但想的是却是法国教育;二是研究的结论必须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对考察分析教育实践和推动实践上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参与本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实践,在正确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为当代教育发展提出科学的新教育观和教育体系,或者通过比较研究为基础,开展相关的教育改革实验,参与当地教育规划和改革活动。
4、现代化下的战略性&
由于现代教育对社会的参与越来越深入,涉及的面就越来越广,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因此,世界教育发展格局呈现出从20世纪50年代前的经济发展带动教育,到50年代教育与经济相适应,再到80年代后教育优先并配合及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走向。这是一种重大的发展战略性转变。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于1984年首次使用&教育发展战略&这一概念,强调比较教育研究的宏观整体把握和对未来预测及设计功能,把宏观与中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既考虑到世界教育的整体发展,又重视教育发展的长远未来走向。中国比较教育学新发展阶段要真正把握中国教育实践,就必须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有清晰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主要是来自对国际教育的整体了解和对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把握。
5、服务化下的功效性
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特征是重视研究教育服务社会及其社会实践的功效性,重视研究对教育改革的实际作用。比较教育学新阶段必须倡导服务至上的发展原则,面对当代教育中最重要最紧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它从实践出发,所获得的理论又必须再作用于实践,其最根本依据是促使教育服务社会的功效性。离开这个功效性,比较教育学就失去发展方向。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新阶段强调功效性,将能更好地解决中国教育研究中偏重学究气的传统弊端,是实现学科在新形势下服务实践的最重要法则。在这一法则之下,比较教育学将把整体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战略性整合于比较教育学服务中国教育改革的未来实践当中,并推陈出新形成有独特意义的中国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当然,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还面临着重大的问题,但在中国现代化实践中,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必将会在提高对学科意识的过程中迎来这一重大变革。
四、推进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新阶段的策略
中国比较教育学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走向发展新阶段,就必须全面革新比较教育观,创立新的比较教育学科概念,转变比较教育的研究方式,积极参与和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实践,实现比较教育学科的时代创新。
1、更新比较教育学科观
当前,中国比较教育学科要走向发展新阶段,首先就要正确树立新的比较教育学观。一是正确认识比较教育学的真正内涵,比较教育有介绍国际教育的责任和功能,但不是一门仅仅介绍外国教育的学科;比较教育在一个国家处于落后状况时确实是以介绍外国教育为主,但这并不代表学科性质就是如此。比较教育作为一个发展性学科,必然要依据时代发展转向新的阶段,顺应时代需求和确定学科新发展,树立正确的新阶段比较教育学科观,是实现比较教育学科科学发展的关键。因此,比较教育在发挥介绍国外教育功能中把比较教育学科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就成为比较教育学能更有效参与和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
更新比较教育的学科观主要有包含下列方面:一是建立比较教育面对教育所有领域、全面参与教育改革的新认识。二是在以上各发展阶段取得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现时代中国比较教育学新阶段的发展观,并应用于指导中国比较教育发展实践。三是不以比较教育人数多少而以比较教育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把握程度来衡量比较教育的作用及兴盛。
2、积极推进比较教育新阶段的发展
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是由具有新阶段意识的学科队伍发展起来的。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历程可见,一个新阶段的产生,既由于原阶段的学术方法已被广为接受,也由于新教育实践提出了更高更新的发展要求,向比较教育学提出开创学科高一阶段发展的任务。由此,一是积极研讨和把握比较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国际宏观战略角度把握中国教育发展,重视对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把握和研究。二是加强新学科队伍建设,强化高素质学术训练,重视在参与教育实践中创新开拓,使之具有更广阔视野,为教育改革提出更有远见、更有价值建议。三是建构新型的学科发展态势,形成三级塔型研究模式,即塔顶专业研究者人数相对较少,但他们素质高、专业性强、研究成果的统摄力强且范围广;第二层级为受过专业训练者除了开展实践性重要研究外,还要担负普及比较教育方法和发展学科的重要工作;第三层级是广大应用比较教育研究成果的教育实践者和决策者。
3、参与和推进中国教育改革
中国比较教育学科走向新阶段的最重要专业性发展,就是走出单纯介绍外国教育的研究模式,把研究个别问题和对世界教育的总体研究结合起来的同时,全面参与和积极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近年来,顾明远老师亲自带头把比较教育的触角伸向教育改革的前沿,在主编多种反映现代国际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大力倡导教育现代化与民族教育文化传统研究,大大地推动了比较教育学科向前发展。钟启泉老师则把比较教育学应用于课程改革,主导了中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发挥了比较教育的时代功能。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开展的国际合作综合英语教学实验,吸收国际双语教学原理,结合中国外语教学实际,创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外语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小学毕业生英语达到同龄普通话的类母语水平,人的整体发展显著。中国比较教育学应当积极推动比较教育研究为中国教育改革服务,以期达到促进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目的。
4、寻求更多的资源支持
中国比较教育学正处于转型中,由于受传统认识观的影响,这种转型及其对人才的培养可能一下子难以被人理解,因此,比较教育学一方面要重视自强,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争取新的资源,在人力和物力上保证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要为新发展、走向新的发展境界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研究人员的配备及使用,二是申报更有发展前景的科研项目,三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争取培养出一批业务水平和政治素养兼优的高级研究人才。
总之,中国教育现代化具有显著的后发性特征,不仅发生时间较迟,而且尚处于落后状况。这种在外国强力打击之下启动的教育现代化,打断了传统教育演进逻辑,把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教育插进来,造成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对立和碰撞。中国教育存在的片面追求文凭,片面追求分数,并颂扬用最少的钱在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致使生均教育经费仅为美国数十分之一等怪现象,都是这些错误教育观的反映。中国教育的这种夹生饭,唯有通过发展新阶段的比较教育,创新中国教育才可能消除,才能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
【思考与练习】
1.比较教育对中国走向现代的主要作用。
2.简述新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时代挑战。
3.陈述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4.简述新发展阶段比较教育学科观念的基本内涵。
5.简述中国比较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研究特点与理性借鉴比较教育研究之间的联系。
【拓展性阅读导航】
1、徐辉&著:《比较教育的新进展:国际教育初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该书是一本探讨比较教育学与国家发展的重要著作,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把比较教育同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作为观察和分析比较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上的重要著作。
2、冯增俊&著:《比较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三、五、七及八章。
该书第三章探讨了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新阶段的基本走向,第五章分析了比较教育研究框架的未来发展,第七章研讨了比较教育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各种问题,第八章对比较教育未来发展做了必要的展望,这些对理解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3、L.阿诺夫&等主编,冯增俊等译:《比较教育学: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十七章。
这是该书的后尾章,是该书出版4年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911&事件后国际社会有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由美国另第二主编前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会长C&A&托里斯撰写。该章对新的国际形势下世界比较教育研究的特点和发展都有重要分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没有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网络干部教育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