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兴盛7号种子qq农场杂交种子收益

成都种业信息网
成都种子信息网
其它搜索:
李登海:种子孕育着农业和粮食的希望
新闻来源:烟台日报
&&&&在世界农业育种领域,20世纪以来全世界只有两个一直在为玉米高产而苦苦攻关探索的人,一个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创始人华莱士,一个是在1979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2号”的中国莱州农民育种专家李登海。
&&&&李登海,这个改革开放初期才刚刚在玉米育种领域崭露头角的新人,1989年在日本熊本的品比试验中,他选育的玉米新品种经济产量和抗逆性均超过了美国先锋种子公司,成为中国的骄傲,被誉为“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
&&&&30年弹指一挥间。到2007年底,李登海和他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已选育出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星火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5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41项,其中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6项,2007年最新研制的“超级玉米”已被科技部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这是国际、国内育种界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读懂这句话的人,最能懂得种子的力量,也最能读懂科技进步给农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一直与育种打交道的李登海,对此领悟得更深。他对记者说,中国是农业大国,解决农业问题要靠科技,科技的重点又在于种子,农业和粮食的希望也在种子。自己30多年玉米育种科研攻关的经历,一直在验证着这一点。
&&&&“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玉米高产研究属美国的先锋公司起步最早。作为全美最大的种业公司,他们的高产研究始于1926年。而我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刚刚起步。”
&&&&“起步时间前后相差近50年!”当年在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农技队参加生产的李登海,至今难以忘怀的是,当时家乡沿袭多年种植的“二马牙”、“小粒红”玉米,亩产只有二三百斤,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玉米亩产已达二三千斤!巨大的差距深深刺痛了李登海的心。
&&&&回忆起当年创业的情景,李登海深情地说:“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全国上下都在欢呼‘科学的春天’来了。我们热血沸腾,浑身上下攒足了劲儿要大干一番事业。”
&&&&为了尽快选育出玉米高产良种,1978年深秋,李登海背着育种材料和咸萝卜,来到海南岛三亚一个叫荔枝沟的黎族村寨。白天,顶着烈日在实验田里播种,晚上,身披麻袋守护在玉米地旁。在观察记录了50多万个数据后,李登海终于选出了“107”自交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培育紧凑型玉米新品种。
&&&&“春争日夏争时”。北方的玉米一年只种一季,而有了海南的冬季育种基地,通过加代选育,李登海以每年三至四代的惊人速度推进着他的育种科研。每年春节,正是海南基地玉米授粉的关键时节。为了观察记录、对比分析,从第一次到海南至今,近30个春节,李登海都是在这里度过。从山东到海南,他培育出了一个又一个玉米新品种,一次次创造了我国玉米高产的新纪录,在实践中实现了玉米育种理论的创新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突破。
&&&&1979年,中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新品种“掖单2号”在海南诞生,验收单产达到1553.2斤,首创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全国推广近20年,至今仍保持每年1000多万亩的种植面积。
&&&&回想起这些,李登海深有感触地说:“从‘掖单2号’中我体会到,在农业科技问题上,‘有一点儿’和‘一点儿没有’大不一样。只要有了一点突破,对整个中国农业发展格局就会产生重大影响,从单产数字和年种植面积,就可以看这些科研成果的现实意义。”
&&&&1989年,李登海培育出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的掖单13号。从这一亩产高达1096.2公斤的新品种里,我国著名的玉米专家佟屏亚、黄舜阶等看到了我国紧凑型玉米的广阔前景。李登海说:“此前,我国有关玉米紧凑型观点同平展型观点一直争论不下,国家农业部依据我们这些人的实验成果,适时提出将全国玉米种植由平展型向紧凑型转移。”日,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国玉米生产会议特意安排在莱州市召开。眼下,李登海的紧凑型玉米良种已经覆盖全国38%和山东省70%的年种植面积。
&&&&“谁能掌握种子,谁就可能掌握世界。”李登海以自己创造的一个个奇迹,践行着这句自己最倾心的格言,为中国农业不断培育着新的希望。
&&&&人物名片:李登海
&&&&研究员,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四大代表。
&&&&其选育出的30多个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和组配的3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在全国推广种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8.1亿亩,增产粮食810亿公斤。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紧凑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17个国家级荣誉称号。荣获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会重大奖励以及中华农业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国家级奖励。
&&&&创新科技,挺进“农业硅谷”
&&&&在中国,玉米、小麦两大当家农作物的育种纪录,不断被烟台这样一个地级城市刷新。
&&&&早在10年前,鲁麦7号、14号,被农业部确定为全面推广品种,推广面积就已经超过4000万亩,自选品种创出全国冬小麦单产773.86公斤的最高纪录;去年优质强筋小麦“烟农19”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主选育的玉米杂交品种连续五次创全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一次创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1402.86公斤),“掖单”、“登海”牌系列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达9.7亿亩,增产粮食930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达1000亿元。
&&&&2004年,市农科院的“烟薯16”地瓜,单株重达53.7公斤,打破世界吉尼斯记录,并获中国农产品挑战吉尼斯一等奖。刘维正&权立通&供片
&&&&站在希望的田野上,放眼烟台农业科技30年来的发展历程,科技创新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
&&&&“改革开放以前,成立已20年的市农科所一直只有试验计划,没有课题计划。”市农科院科研处处长刘维正翻开一本油印的《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志》,给我们打开了烟台农业科技跨越发展的历史。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科学的春天”来了,我市农业科技事业迎来了第二次解放。从1978年到1985年,短短8年间,当时全市唯一的科研机构市农科所一下子设立科研课题75个,取得科研成果108项,其中有23项获得了省以上成果奖项。从此,烟台这个地级城市开始朝着打造农业硅谷的目标挺进。
&&&&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我市又以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农业国际化为目标,加强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使我市农业科研工作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4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掖单13号玉米杂交种选育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奖2项、星火奖2项,部、省级丰收奖7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星火奖12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69项,获农业植物新品种权114项,占全省的75%(全省152项),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6%,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与这一连串的累累硕果同时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各类农业科研机构的崛起与兴盛。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农科院国有科研机构、以“登海种业”民营科研机构和以安德利果汁研发中心等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机构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主体。以市农科院为代表的国有农业科研机构4个,以登海种业为代表的民营农业科研机构200多家,以安德利果汁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研发中心57个。全市建成国家级玉米工程技术中心一处(登海种业),农业部果品和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一处(市农科院),农业部“山东(烟台)苹果育种中心”一处,省级甘薯工程技术中心一处,标志着烟台玉米、苹果、甘薯方面的科研实力已逐步进入国家队、省队。
&&&&烟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小麦、玉米育种基地,全国最大的无毒苗木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葡萄酒生产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示范区和外向型农业示范区。
&&&&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烟台大地上遍织彩绸,织就了“烟台造”农产品的无穷魅力。30年来,我市坚持政府主导、实施多元化发展,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市、县、乡、村四级科技网络推广模式”&、“基地带动型推广模式”、“专家+示范户推广模式”、“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推广模式”等四大模式,覆盖了全市13个县市区、149个镇(乡、街),6545个行政村,全市范围内建立了粮油、蔬菜、果品基地300多个,1890名农业技术指导员带动小麦、玉米、苹果、葡萄、大樱桃、蔬菜等优势产业为重点的科技示范户1.5万户,&560个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按照“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产中技术指导、统一专业化生产、统一产后加工、销售”五统一的原则,指导6.3万农户,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全市农业良种普及率达到98%,农业实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
成都种业协会 成都市种子站 版权所有 &&&&&&&&|&&&&|&&&&&|&&&杂交玉米顺单7号及制种技术--《中国种业》2014年01期
杂交玉米顺单7号及制种技术
【摘要】:正顺单7号是安顺市农科院在贵州省"十一五"期间,成功组配的大穗型、稳产、优质、耐瘠的杂交玉米品种,于2008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黔审玉。2009年申报国家品种权保护,2010年通过农业部品种保护办公室初步审查合格。2009年开始在安顺、毕节、黔西南、六盘水、贵阳等地进行示范与推广,并逐年辐射到四川、云南、广西、湖南等地进行小面积多点示范,经调查反馈该品种以其穗大、优质、高产、稳产、多抗、耐瘠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S513【正文快照】:
顺单7号是安顺市农科院在贵州省“十一五”期间,成功组配的大穗型、稳产、优质、耐瘠的杂交玉米品种,于2008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黔审玉。2009年申报国家品种权保护,2010年通过农业部品种保护办公室初步审查合格。2009年开始在安顺、毕节、黔西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淑琴;李光发;李福林;邬生辉;曲刚;许正学;徐宝峰;;[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4期
乐自祥;李海谦;吴学有;王祥;朱明波;严文伟;李字明;;[J];农业科技通讯;2010年06期
王沁;饶勇;代继跃;黄泽素;肖华贵;代文东;曾兵;;[J];贵州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赵宗科;;[J];种子世界;1992年05期
;[J];新农业;1976年06期
杨家伟;刘汉玲;王文亮;黄德刚;陈安志;;[J];种子;2009年06期
李铁新;李晓君;胡凤新;;[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代文东,黄泽素,代继跃,杨晓容,肖华贵,李德珍;[J];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潘敏娜;郑常祥;;[J];种子;2010年01期
赵敏,杜江洪,李文革;[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9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工厂;周宏美;;[A];河南省植物生理学会三十周年庆典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朱能宏;万永全;何艳琼;堵文丽;;[A];云南省“粮食高产创建”省农科院“八百双倍增工程”科技培训暨云南农业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程玉琴;张少文;;[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孙义祥;袁嫚嫚;郭熙盛;;[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李红君;陈立杰;徐洪艳;金良;;[A];辽宁省植物保护学会、辽宁省昆虫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研讨会(西安)论文集[C];2011年
段巨刚;宫艳霞;;[A];2010畜牧业与低碳经济科技论文集[C];2010年
王空军;蒋高明;张吉旺;董树亭;胡昌浩;;[A];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王希;余潮;朱友林;;[A];第三届全国植物蛋白质组学大会摘要集[C];2010年
王磊;白由路;卢艳丽;王贺;杨俐苹;;[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王莹;;[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冯国民;[N];山东科技报;2006年
三北种业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技术部;[N];河南科技报;2009年
靳生平;[N];塔城日报;2010年
省农业厅种子管理站
蔡义东 供稿;[N];湖南科技报;2008年
本报记者 王立忠;[N];铁岭日报;2010年
董志水;[N];河北农民报;2008年
记者 林强;[N];河北农民报;2006年
罗兵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郑红敏;[N];农民日报;2009年
徐凯 刘和平
卢晨曦;[N];四川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志军;[D];东北大学;2009年
张仁和;[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孙琦;[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刘小芳;[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钱春荣;[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杨木军;[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邰书静;[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于晓芳;[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郝玉波;[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王娜;[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锦;[D];天津农学院;2010年
颜世磊;[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陈健;[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张慧杰;[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李颖;[D];吉林大学;2011年
赵心萍;[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白杨;[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王光达;[D];延边大学;2010年
王皙玮;[D];黑龙江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夏播杂交高粱──豫粱7号--《农业科技通讯》1994年07期
夏播杂交高粱──豫粱7号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S514【正文快照】:
豫粱7号是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1985年育成。组合为AT×624×郑粱2号。1992年通过审定并定名为豫粱7号。是适合夏播种植的优良杂交种,1994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推广品种。产量表现年,先后参加并通过了河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种原杂10号增产1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波;;[J];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03期
张建华;韩续刊;高士杰;;[J];种子科技;2011年07期
雷振生;林作楫;吴政卿;王美芳;;[J];乡村科技;2010年01期
赵国臣;;[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3期
全光洙;郑松林;;[J];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07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士杰;刘晓辉;郭中校;李继洪;;[A];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一)[C];2005年
张东升;;[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景忆莲;田志诚;刘耀斌;冀炜;;[A];中国棉花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周大伟;彭云承;艾合买提江;孙娜;;[A];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简放鹏;[N];泸州日报;2008年
陆永忠?记者
童順鸣;[N];四川日报;2008年
周莉;[N];泸州日报;2008年
李平;[N];中国畜牧报;2002年
杨伟;[N];农民日报;2002年
盱眙县农技推广中心
毛道行;[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林农;[N];常德日报;2010年
黄录焕;[N];陕西科技报;2006年
;[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6年
张春道;[N];农民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晓君;[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马长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杂交水稻种子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