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一句《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注解里的句子

《论语》中让我们仁爱待人,推己及人的句子是?
《论语》中让我们仁爱待人,推己及人的句子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就是"恕"这个字的本意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的感言:谢谢啊
其他回答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词典解释【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示例】: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语法】:主谓式;作主语;用于劝戒之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英文翻译 以下结果由译典通提供词典解释 1. 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to be done to you.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学文言注释之歧训释疑
下载积分:1998
内容提示:中学文言注释之歧训释疑,高中,注释,文言文,中学文言,里母释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器,精卫填海文言文,文言文大全,狼文言文,初中文言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6:20:1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中学文言注释之歧训释疑.PDF
官方公共微信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2014年高考文言文复习: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014年高考文言文复习: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贵州印江民族中学&
一、用法归纳
表工具、方法等
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时间、处所,同“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牧羊》
表对象,同“与”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和、跟、率领、带领
表并列或递进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而、又、而且、并且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而、或省去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而、来、用来、以致
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
认为、以为
以是、是以
无以、有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
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议论文章的事)
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
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自以寿不得长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5、宫之奇以其族行&&&&&&&&&&&&&
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农民以鬻子者&&&&&&&&&&&&&&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
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
&&&&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8、高祖以圣武定鼎
19、以资政殿学士行&&&&&&&&&&&
2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3、木欣欣以向荣&&&&&&&&&&&&&
24、 作《师说》以贻之
2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26、背晋以归梁
27、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一、用法归纳&
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w&i
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表动作、行为的替代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同上
表动作、行为的时间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表动作、行为的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货殖列传序》
为着、为了
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因为、由于
表被动关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疑问句末,表诘问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谁为汝多智乎?《两小儿辨日》&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根据具体情况翻译:修建、变成、作、表判断、认为、创作等
注: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等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6、古人以俭为美德。&&&&&&&&&&
&7、霓为衣兮风为马。
8、君既为府吏。&&&&&&&&&&&&&&
&9、十七为君妇。
10、自名为鸳鸯。&&&&&&&&&&&&&
&11、冥有鱼,其名为鲲。
1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3、非为织作迟。
14、为秦宫人。&&&&&&&&&&&&&&&
&15、为仲卿母所遣。
1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7、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8、公为我献之。&&&&&&&&&&&&&&
19、阿母为汝求。
20、慎勿为妇死。&&&&&&&&&&&&&
&21、如姬为公子泣。
2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3、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一、用法归纳&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过秦论》
他的(他们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大概、或许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吾其还也。《殽之战》&& 汝其勿悲。《与妻书》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是……还是……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独其为文犹可识&&&&&&&&&&&&&&&&&&&&
7、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9、距其院东五里
10、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1、其皆出于此乎?&&&&&&&&&&&&&&&&&&&
&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3、国无主,其能久乎?&&&&&&&&&&&&&&&
&14、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1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6、吾其还也&&&&&&&&&&&&&&&&&&&&&&&&&&
1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1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9、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2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2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一、用法归纳&
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形容词、副词尾
顷之,执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代人、代物、代事
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他(们)、它(们)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往,到……去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 4、汝识之乎?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8、余之力尚足以入。&
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3、顷之,烟炎张天。&&&&&&&&&&&&&&&&&
14、蚓无爪牙之利。
1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夫晋,何厌之有。
19、杳不知其所之也&&&&&&&&&&&&&&&&&&&&20、壮士!——赐之卮酒
2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一、用法归纳&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且、并且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就、接着,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如果、假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连接状语,可不译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限止语气,罢了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 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2、 徐而察之
13、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14、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1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6、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17、既而儿醒,大啼&&&&&&&&&&&&&&&&&
18、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9、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一、用法归纳
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拘于时。《师说》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谓语之前、后作状语或补语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在这、从这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
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⑧君幸于赵王。
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⑾燕王欲结于君。&&&&&&&&&&&&&&
& ⑿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 (14)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一、用法归纳&
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的人(事、物、情况)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拜访的屠户朱亥,这人是个贤人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晚上就派士兵包围其所住的地方
“为……所”结构,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处所、地方
所以,表原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的原因
所以,表手段或凭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用…的、…的根据、…的方法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 某所,而母立于兹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5、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6、则以兵围所寓舍
7、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8、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10、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2、所以遣将守关者
1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4、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15、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16、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1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一、用法归纳&
河水清且浅。《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门宴》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暂且、姑且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不出,火且尽。&&&&&&&&&&&&&&
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1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1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一、&用法归纳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就、便、原来是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表转折、让步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非死则徙耳《捕蛇者说》
表强调或确认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辨日》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许、也许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2、《坤》作地势,高下九则。&
&&&&3、以身作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1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3、入则孝,出则悌。
1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5、欲速则不达。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一、用法归纳
疑问或反问语气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逍遥游》
……的样子
相当于“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对、对于、比、向、跟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儿寒乎?欲食乎?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
1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一、用法归纳&
附在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
……的人(物)
附在词或一组词后,起提顿作用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附在时间词后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附在数词后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主语后,表判断、提顿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附在主语后,表原因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的原因
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用于句末,表疑问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用实者成实时采 。
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此三者,吾遗恨也。
&&&&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9、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0、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一、用法归纳
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前后两个词语不能互换。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表并列关系,两个词语可互换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
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
通“欤”,表疑问或反诘
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失与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
送给、结交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2、唯求则非邦也与。
3、蹇叔之子与师。&&&&&&&&&&&&&&&&&&&&
4、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与尔三矢。&&&&&&&&&&&&&&&&&&&&&&&&
6、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1、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2、恐年岁之不吾与。
13、当与秦相较。&&&&&&&&&&&&&&&&&&&&&
14、遂与之俱出。
15、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一、用法归纳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
振声激场,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人成事。(《毛遂自荐》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因为、由于、趁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依靠
表顺承或因果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山》
因为、由于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原因、机会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依靠、就着、顺着、继承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
④因击沛公于坐。
⑤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⑥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⑦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⑧因拔刀斫前奏案。
⑨相如因持璧却立……
(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一、用法归纳
句中语气助词
表停顿,舒缓语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句末语气助词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表陈述或解释
即不忍其觳觫,……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表肯定、感叹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过秦论》)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疑问或反诘,句中有疑问代词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死生,昼夜事也。&&&&&&&&&&&&&&&&&&
4.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6.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古之人不余欺也。&
9.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0.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4.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1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16.是说也,人常疑之。&&&&&&&&&&&&&&&
1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8.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19.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0.岂独伶人也哉!
21.《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一、用法归纳&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杀鸡焉用牛刀(成语)
哪里、怎么、什么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他(们)、它(们)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了、啊、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助词作词尾
形容词、副词词尾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相当于“然”不译或译为“…的样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在这里(那里)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⑴于是余有叹焉。&&&&&&&&&&&&&&&&&&&&
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⑶万钟于我何加焉。&&&&&&&&&&&&&&&&&&
⑷君何患焉。
⑸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⑹盘盘焉,囷囷焉。
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⑼非曰能之,愿学焉。&&&&&&&&&&&&&&&&
⑽而人之所罕至焉。
⑾吴人焉敢攻吾邑。&&&&&&&&&&&&&&&&&&
⑿且焉置土石。
⒀永之人争奔走焉。&&&&&&&&&&&&&&&&&&
⒁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二)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一、用法归纳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你、你们、你的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
这、这样、如此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如果、假设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得上、及、如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曾不若孀妻弱子&&&&&&&&&&&&&&&&&&&
4、以为莫己若者
5、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6、若毒之乎?
7、若属皆且为所虏&&&&&&&&&&&&&&&&&&&
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1、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12、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
13、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1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一、用法归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就、才、这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却、竟(然)、反而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8、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一、用法归纳&
作动词或介词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
哪里、什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单独作谓语,后常有助词“者”“也”“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句首、动词前,表反问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
形容词前表程度深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呵斥、谴责
何如、奈何、若何,表疑问或反问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二、练习巩固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8个虚词练习题答案汇总
一、 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动词“以为”“认为”;4动词“任用”;
5、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动词“率领”;6动词“做”;7农民有卖孩子的,动词“有”;8—10介词“因为”“由于”;11—12介词“在,从”;13—15介词“拿,用,把,凭”;16—17介词“按照”;18高祖用自己的英明神武打下江山介词“依靠”;19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去()介词“凭借……的身份”;20连词,表并列;21-22连词,表因果;23连词,表修饰;24—25连词,表目的“来,用来”;26表承接;27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副词,通“已”,已经。28、介词,因此
二、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一、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动词,做、干;2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3动词,制作;4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5动词,治理;6—7动词,当作、作为;8—9动词,身为、成为;10—11动词,叫做;12、替国家管理钱财,不能算作设法生财。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13动词,是;14动词,成为;15—16介词,表被动;17、是什么原因(让你)谨守美好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语气助词,呢;
18—19介词,替、给;20介词,为了;21介词,向、对;22连词,因为。23、介词,替。
二、CD(A因为 B是 C对,向 D对,向 E为了 F呢 G“为所”表被动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3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4、指示代词,那;5—6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7第一人称代词“我”;8—9指示代词“那”“那些”;10、连词,是……是……还是……;
11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2表示祈使语气“一定”;13—15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
16表示商量语气,“还是”;17-18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19—21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
二、B(①他的 ②其中的 ③那 ④那 ⑤其中的 ⑥他,他们 ⑦我,自己 ⑧他,他们) ⑨大概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动词“到……去”;3—5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6指示代词“这”;7—9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0—1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助词,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4—16定语后置的标志;17—18宾语提前的标志;19、动词,去,往,到;20、代词,他(指樊哙);21、代词,知识;22、我是市井中的屠夫,公子你却多次看望我。代词,我。
二、BF(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5连词,表承接“来”“就”;6—7连词,表并列“和”“并且”;8—9连词,表转折“却”;10—11连词,表递进“而且”;12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3—14连词,表假设“如果”(国君如果傲慢待人便会失去国家);15连词,表因果“因而”;16代词,通“尔”,“你”“你的”;17时间副词词尾,助词。18、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
二、1.C(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在,从,到”;3、4句“在……方面”;楚国在土地方面是有余的,但在人民方面是不足的。5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句“与,跟,同”;12、13句“比”;14、介词,给;15、介词,向,对,对于
二、AC(A被 B比 C被 D引进对象)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名词,场所、位置;一定能使军中将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他(相应)的位置。4—5“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6—7“所”字结构做定语;8—10“为……所”表被动;11—12“所以”,表原因;13—14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我用来礼待侯赢的方法已经足够完备了;15、于大庭广众之中,不应该有所拜访的人。所……的人;16“座、套”;17、表示原因。
(二)CD(A地方 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 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一、1、连词,表递进,况且&&
2、连词,表递进,况且& 3、连词,表并列,并且
4、连词,表并列,又&&
5、连词,表让步,尚且&& 6、连词,表让步,尚且
7、副词,将要&&
8、副词,将要&&
9、副词,暂且& 10、副词,暂且& 11、副词,将要
12、助词,发语词& 13连词,表转折续&
14、连词,表递进关系
二、E与F相同,都是副词,译为“将,将要”
一、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名词,准则、法则;或聚首、或离散、或消亡、或休息,那里有一定的规则呢?贾谊《鹏鸟赋》,2名词,等级;《坤》:《易》篇名。高下:谓地形。九则: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3准则,榜样;4—5副词,就是、乃;
8—9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0—11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如今如果诸侯军来,恐怕沛公不能够占有关中。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12—13连词,就,表并列;14—15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
二、AE(A就,承接连词 B乃,是、就是,表判断 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却,转折连词 E就,承接连词)
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表测度,可译为“吧”。看见景物而抒发的感情,应该会有所不同吧!。9形容词词尾。10介词,相当于“于”。
二.D(①比 ②助词,表疑问语气 ③助词,表揣测语气 ④词尾)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人、的事情”等;(使用叶的草药要在叶子刚长成时采摘,使用芽的草药自然要遵从传统的说法做法,使用花的草药,要在花刚开始采摘,使用果实的草药,要果实成熟时采摘)
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9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0—11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2—13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B(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
一、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疑问;2表反诘;3—4动词,参加。(诸侯只能获得居官食禄,不参与国家政事);5—6动词,给予;7动词,亲近;8动词,交往;9动词,赞同;10动词,对付;11动词,帮助;12动词,等待;13—14介词,同、跟;15—16连词,和、与。
二、DF(A替 B连词,和 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 E介词,和,跟 F语气助词,表疑问)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句“依照、根据”;2句“依靠、凭借”;3、4句“趁着,趁此”;5句“通过,经由”;6、7句“因为,由于”;8、9句“于是,就;因而”;
二、ACE(A于是、就 B趁机 C于是、就 D凭借 E于是、就 F通过)
一、解释句中“也”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 4-5.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6-8.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9-1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13-14.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15.表示感叹语气的。16-17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18【……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19-20【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21【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二、A、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 C表停顿 D助词,表疑问语气)
一、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6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8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9—10代词,相当于“之”;11—12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14连词,相当于“乃”“则”“就”
二、AF(A词尾,…的样子 B之,他 C哪里 D兼词,于之 E,反问语气,呢&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如同、像、相似”;3—4比得上;6—7“你、你的”;
14—15“才”;8—10表假设“假如,如果”;11—12或、或者;13表近指,“这样、如此”;
14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
二、C(①如,像 ②如,像 ③假如 ④假如 ⑤你 ⑥像,如 ⑦及,比得上 ⑧你)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表示顺承,译为“才”。5—6.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7—8.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二.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
1-2、作疑问代词
“为什么”“什么原因”。3疑问代词,作前置的宾语,译作“哪里”。4、疑问代词,用作定语。译作“什么”。5-6、副词: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7-9、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10-11、复音虚词,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12-13、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14“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二、3.D(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