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教务处大学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申报怎样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本站 & 日期: 18:18:15& 浏览次数:684
教技[201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财务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为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做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经研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各地方、高校以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2011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顶层规划,做好统筹部署,围绕国家、行业以及区域的重大需求,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努力营造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抓紧开展前期培育工作,合理选择协同创新方向,积极联合国内外优势创新力量,广泛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深入推动机制体制改革,为“2011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二○一二年五月四日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一、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地方重点发展规划,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
“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将委托第三方评估。
二、实施原则
各类高校应按照“2011计划”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制订校级协同创新计划,先行先试,积极培育。鼓励各地设立省级2011计划,结合当地重点发展规划,吸纳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氛围。发挥行业产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利用行业产业部门的资源与优势,引导和支持高校与行业院所、骨干企业围绕行业重大需求开展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此基础上,国家每年评审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
根据不同需求协同创新的任务和要求,分类型开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明确有针对性的建设要求、准入条件、评审标准、管理机制以及绩效评价工作体系。在高校、地方、行业等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础上,每年择优遴选出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改革基础的协同创新体,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
(三)广泛聚集,多元投入。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面向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资源和投入,形成集聚效应;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优质资源,吸纳社会支持,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经评审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可给予相关政策倾斜和引导性、奖励性的资金支持。
三、计划管理
(一)领导机构。
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成立“2011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办公地点设在教育部。
(二)专家咨询委员会。
由来自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国际的知名专家组成“2011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政策、总体规划、评审认定、监督评估等提供咨询。
(三)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
引入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开展论证评审、定期检查和阶段性评估等工作,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
评审专家选取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国内具有较高威望的战略科学家;长期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的知名专家;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发展状况、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国内外专家;同时,评审专家还必须对协同创新有较深认识和了解,为人公正,精力充沛。
四、实施方式
培育组建。
DD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规划,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需求。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能够代表我国该方向的最高学术和人才培养水平。
DD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色,在人员聘用考评、人才培养以及管理运行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建立了跨学科、跨高校乃至跨部门、跨地
DD已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任务明
DD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在该方向上应具有较强的学术积淀和较明显的学科优势,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建有相应教育部重
&加强对2011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
五、支持措施
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应在自身现有的条件和能力范围内,给予中心充分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在此基础上,国家、地方将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给予中心新的、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使之成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汇聚区,成为高校改革优先发展的实验区。
1.在人员聘用与评价制度、人才培养机制、招生模式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赋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的相对自主权。
2.在研究生招生、优秀人才计划、公派出国学习和交流等相关资源配置方面,给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和倾斜支持。
3.在组织申报国家相关科技、文化、人才以及行业重点任务时,给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优先支持。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可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主要用于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和形成协同创新机制直接相关的开支,不得用于与协同创新中心无关的支出。具体开支范围和资金核定办法由财政部、教育部在资金管理办法中另行规定。
牵头和参与单位须严格按照国家财政的有关规定,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并接受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将作为中心年度检查和阶段评估的重要依据。一旦发生违规违纪现象,将从严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可直接撤销“2011协同创新中心”。
&“2011”&
版权所有: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Email:xiaoban@
电话:&&技术支持:山西翰达科技有限公司&&&&累计访问量:&&当前位置&&&&&&
关于申报2014年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与创业体系,在对科技计划入库项目进行调研基础上,根据年度工作重点与创新链布局,现组织开展2014年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须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具备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和资金配套能力,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备,资产、资信及经营状况良好。  2、申报项目符合科技计划支持的重点方向;目标科学合理、实施内容明确、技术路线成熟、经费预算合理,便于过程管理与考核;实施周期一般为2年。  3、项目负责人须为申报单位在职人员,实际主持研发或产业化工作,同期主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不超过两项。  4、除软科学、医疗卫生、高校研发类课题外,其他类项目应已开始实施,且累计完成投入已达到项目总投入的30%及以上。  5、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申报:  (1)申报企业有逾期未验收或验收为不通过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2)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被列入市级及以上科技管理部门科技信用不良记录;  (3)已获得市以上财政科技经费支持的项目承担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参与科技统计、财务快报等基础工作;  (4)申报项目知识产权不清或存在知识产权纠纷;  (5)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重复申报或多头申报。  6、申报单位须对所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并须自行承担包括知识产权纠纷在内的一切风险。  二、支持重点  2014年大连市科技计划以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为核心,着力突破产业链关键与共性技术,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培育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科技惠民示范,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1、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围绕先进制造与智能控制、重大技术装备、智慧城市、科技文化融合、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与医药、公共安全、现代农业等10个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突破产业链关键与共性技术。  (1)智能制造技术创新链  支持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智能型搬运机器人关键技术、基于组态技术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全自动挖掘机械智能三维环境辨识控制系统、面向大型船舶修理企业的智能制造系统平台的研发;支持智能制造技术实现环节中关键设备研制,开发高密度多频莫尔光栅发生器、数控调磁保磁起重电磁铁成套控制设备、超高效三相异步电动机、用于非晶和纳米晶体磁性材料生产的下铸式压力制带机及WR80燃机整机;开展多领域智能制造技术及生产线、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整技术、金属线材连续退火生产线及PCB多层线路板柔性全自动检测生产线研制。  (2)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创新链  支持深水焊接机器人关键技术、大深度海水液压水下作业工具系统、船用动力主泵关键技术、远洋捕捞船舶辅助设计专家系统的研发;水下运载器神经网络控制和自升式钻井平台井架强度试验技术开发与应用;舰船增压器叶片用定向凝固柱晶及单晶i-Co-Cr-W-Al型超合金-JM-816超合金和高效电机用铸铜转子的研发与制造。  (3)轨道交通技术创新链  支持高速动车组牵引控制技术,动车组新型制动闸片结构优化设计及制造技术研发。  (4)高端轴承技术创新链  支持新型双列圆柱滚子钢丝滚道轴承与长寿命高端航空发动机轴承的研发与生产,精密轴承滚道镜面加工装备研制及产业化。  (5)大数据技术创新链  支持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组建社区管理智能服务平台,建立基于浮动手机及大数据挖掘的安全驾驶监测及辅助指引系统,开发面向水务的多样性大数据采集挖掘技术、面向公共服务海量数据智能分析关键技术、面向高等教育的大数据管理关键技术、智能交通超网络模型;开展大数据多模生物识别、智能数据挖掘路由器、多感知传感网体系结构关键数据融合与安全传输技术研究;研发高稳定性、高存储密度的大容量蓝光存储系统,提升基于统一混沌算法的USB加密狗的安全性。  (6)物联网技术创新链  建设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完善基于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健康监护平台;支持家庭智能感知终端的设计研发,搭建基于无线远传智能燃气表和GPRS中继的自动抄表网络,建立终端净水设备嵌入式系统及网络管理平台;开展增强现实手机应用系统研发;研制多自由度目标检测装置技术,建立无线制造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研制回波式管道瓦斯浓度监测仪,智能供热管控节能系统和基于物联网的机载土壤参数智能实时检测设备;研发基于智能传感器集成应用技术的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平台;支持LTE车联网智能监控管理终端研发与产业化,全面推动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慧公交系统建设;建立快件物流及物流终端综合服务技术的应用范例。  (7)云计算技术创新链  开发城市智慧科技创新资源信息系统,加大智慧医疗健康云平台资源管理与调度技术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基于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计算机安全管理系统;推动云监控预警平台、金融云微贷平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基于云计算资源平台科技服务交易环节中的关键技术。  (8)工业设计技术创新链  凝练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工业设计技术,加强工业多媒体仿真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开展基于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研究,设计并开发适合于高龄人群的智能养老设施。  (9)文化创意技术创新链  支持网络虚拟博物馆技术研发,开发云计算校园微课多屏互动系统,搭建先进的视音频信号处理平台,开发移动唱片等文化创意特色产品。  (10)高性能电池及储能技术创新链  开发年产3000万平方米以上动力电池隔膜自动化生产线;推动锂离子动力电池高性能负极材料技术研发,实现500吨锂离子电池CGP系列负极材料的产业化;研制新一代高功率密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实现基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集成。  (11)新能源装备技术创新链  支持核电技术与装备研制,在免润滑核主泵脱离式飞轮、核级旋壳上冲泵用机械密封和核电在役检查标定管若干关键技术中实现突破,推动快堆控制棒用高丰度碳化硼粉末及芯块的研制;加速电网友好型双馈变流器的研发及产业化;研制2MW功率分流式风电增速齿轮箱;开展半导体器件专用封装设备开发及产业化;建设高效率低成本聚光光伏发电系统。  (12)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链  支持聚醚醚酮(PEEK)的复合改性材料及其涂层涂覆技术研发,羧酸聚醚类高分子混凝土减水剂的产业化和国产PMA树脂制备生物断层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高耐热性改性树脂防火复合保温材料的研制与开发;支持高纯碳化硼的研制,实现玉米化工醇釜残废料的资源化利用。  (13)纳米材料技术创新链  支持快速响应节能多稳态显示介晶材料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光触媒氟树脂表面涂层涂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进建筑类阻燃材料的技术开发,环保型微-纳米活性镁系阻燃剂规模化制备技术及纳米活性阻燃剂的应用,复合型阻燃剂的超重力条件合成及相关性能分析。  (14)特种金属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链  支持航空管路接头钛合金锻件精密成型及加工技术。  (15)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链  研究基于自组织网络技术的照明环境分析方法,量化智能节能指标;研制园艺设施低能耗LED光源调控装置和基于ZigBee自组织网络的新型自适应式LED昆虫诱捕灯;支持逐点校正LED互联网信息发布电子设备装置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用于LED照明装置生产的高纯电子气体研发及产业化。  (16)天然药物与生物技术药开发技术创新链  支持药食同源中药重要活性物质规模化生物合成、肠溶型缓控释微囊制剂、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与小细胞肺癌防治相关性、载抗菌肽的复合微球缓释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中药大品种改造;研制天然药物开发、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与装备,便携式微流控芯片流式细胞仪;开展新型狂犬病疫苗研制。  (17)化药创制技术创新链  支持抗病毒一、二类新药开发,治疗帕金森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物研发,医用氰基丙烯酸酯黏合剂及黏合技术、药物分子对接软件、近紫外光辅助抗癌药物临床前等研究。  (18)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链条  支持固体粉末余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装备、大型煤制油装置能量回收液力透平机组、高效蒸汽供热及余热回收系统研究,推进大型工业厂房环保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开展基于物联网的绿色建筑节能监管关键技术研究,大功率高频高压电除尘节能控制系统研究;研发水合物储层稳定性评价关键设备及软件。  (19)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链  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技术研究,500KA电解槽烟气净化系统反应器、垃圾填埋沼气资源纯化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制,开展轻质秸秆纤维脱硫石膏砌块研究,推进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及产业化。  (20)污水处理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链  支持中低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研究,污泥清洁高效全组份处置利用技术设备研制,水体净化生态功能群的筛选及应用研究,反渗透系统运行控制平台研究,海产品行业高盐度废水处理技术攻关与推广。  (21)果蔬与粮油新品种选育及高效种植技术创新链  支持大连地区玉米综合群体创建及应用,蓝莓优质高效种植技术与推广,草莓新品种引进及工厂化繁育技术食用菌设施栽培及综合增产技术,优质高产苹果栽培模式创新,苹果矮砧密植栽培关键技术,生物防控苹果树害螨示范,玉米新品种风险示范及推广,番茄设施栽培及综合增产技术,甜樱桃产业链创新建设,平欧杂交榛子苗木繁育及示范,新型日光温室优质高效果蔬栽培风险示范,有机蔬菜种植智能化管理平台,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农产品生物加工技术,优质树莓新品种引育及示范。  (22)畜牧新品种选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创新链  支持庄河大骨鸡提纯选育与生态养殖,微生态发酵平衡生物饲料、高效绿色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生猪养殖中疫病防控技术及药物研制。  (23)海珍品苗种繁育与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创新链  支持单体牡蛎苗种繁育与增养殖技术,魁蚶良种培育及苗种繁育,海参苗种生态繁育及健康增殖技术,即食海参深加工技术与产业化,北黄海大型褐藻新品系培育及养殖技术与示范,海参深水大网箱养殖专用发酵饵料应用示范,海珍品健康养殖用免疫增强剂研发,红鳍东方鲀配套繁育及养殖,微波即时海参杀菌机,黄条鰤集约化养殖技术,海珍品中式烹饪调理食品开发,蛤类苗种繁育与增养殖技术,贝类加工及装备,海参池塘高效立体生态养殖技术。  (24)高档花卉新品种选育与工厂化栽培技术创新链  支持蝴蝶兰种苗繁育及产业化。  2、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育  围绕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高水平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并成为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后备军,为全市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申请人为已入选2014年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的青年科技人才,申报项目应符合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研究工作基础。  3、孵化器与科技创业  推进大连市科技创业导师&1162工程&的实施;建立完善青年E产业领域创业“百人E工坊”、科技企业孵化器“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支持各区市县建设文化创意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天使投资平台、科技创业诊所等创业导师服务品牌功能;支持县域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鼓励其通过融资服务和技术服务等为区域内中小微企业提供孵化服务;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民盟科技创新助力、大学生创业就业扶持、YBC创业导师在科技创业中的作用;加强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业人员培训,鼓励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师资培养。  4、科技惠民  (1)民生科技  在防灾减灾领域,围绕大连地区典型重大自然灾害,如风暴潮、防洪、灰霾、地震等科技需求,开展防灾减灾检测、预警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推进公共安全领域技术研发,在生产安全领域,有针对性的开展石油储库区、危险品船舶运输的监测预警系统;在社会安全领域,进行城市防恐稽查、大数据技术侦查、公共数据安全保障、道路桥梁智能管理的研究;在食品安全和健康领域,研究肉类掺假高通量定性定量方法,可实现追溯链自定义构造的食品安全系统,在城市降噪、居住环境与健康,运动干预健康方面开展创新研究。  (2)科普基地  完善大连科普网站;推进园艺、海洋、太空植物、艺术玻璃等科普基地建设;开展大连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暨彩色图谱编撰;开展面向学校教育的博物馆科学资源实用创新研究;支持科技中心国防科技园、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设施的更新改造。  (3)医疗卫生  针对恶性肿瘤防治技术,开展 PM2.5对癌症发生机制及预防研究;影像联合生物标志癌症诊断研究;胃癌、子宫内膜癌等早期诊断治疗技术研究;肝癌、乳腺癌等个体化药物治疗新方法研究;联合诱导治疗甲状腺癌临床研究;恶性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机制研究;紫杉醇壳聚糖抗肿瘤机制研究;预防侵袭性NHL复发机制研究;肿瘤个性化护理方案的构建与应用等。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技术,开展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研究;急性脑梗死神经损害机制研究;重度颅脑损伤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缺血性脑白质疏松症发生机制研究;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细胞凋亡研究;提高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治疗成功率相关研究;心力衰竭无创诊断技术及致心源性猝死的机制研究;OSAHS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帕金森病潜在血液标志物研究;血液透析与心血管疾病预后相关性研究;海岛地区心血管相关基因型分布研究等。  针对常见病、高发病快速诊断与治疗,开展老年病综合评估体系应用;老年抗骨质疏松病临床及相关研究;骨关节炎治疗及临床用药研究;脊柱脊髓损伤、骨折、半月板损伤等流行病学及治疗新技术研究;糖尿病患者创面愈合、肾保护相关研究;韧带损伤诊断及术后功能评价研究;中药抑菌、抗炎机理机制研究;五谷虫生物治疗作用机制研究、医护培训实时监控系统应用整合式心理治疗应用研究等;  针对特色诊疗技术研究,开展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流行病学研究;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研究;肾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早期肝性脑病患者临床诊断研究;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临床研究;儿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辅助治疗研究;新型树脂填充器研发及临床应用;植体骨内植入的实验研究;艾滋病感染者线粒体DNA高突变区位点筛查及其相关性研究;表皮通透屏障功能与银屑病关性研究等。  5、重大软科学研究  支持大连市构建城市创新体系、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科技类社会组织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驱动战略内在关键性因素分析及体系构建、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加速发展的路径、促进新兴技术在大连经济发展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大连市金融产业升级、发展e产业规划、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及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海防信息化体系试验区、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及对策、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策、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及其他面向全市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重大管理决策研究。  三、申报说明  1、申报程序  (1)申报身份获取。项目申报单位登录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平台(http://kjjh./),进行身份注册,经所在地区市县(先导区)科技管理部门、高校与科研机构等科技归口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进行项目申报。  (2)申报单位填报。项目申报人登录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平台,凭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申报系统,按照提示在线填写、提交申报材料。  (3)归口管理部门推荐。项目按照申报单位属地或行政隶属关系,由归口管理部门进行初审,并以文件形式上报推荐意见。  企业申报项目,由所在地区市县(先导区)科技和财政部门联合行文推荐。科技主管部门负责项目技术审查,并完成网上审批;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财务审查。  市直机关及事业单位,中央、省在连机关及事业单位,驻连各大专院校、市属及以上科研院所申报项目,由本单位相关部门组织技术审查和财务评价,正式行文推荐并完成网上审批。  技术审查主要包括申报项目的基本信息真实性、项目与地方本部门的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紧密程度、项目已完成投资达到总投资30%以上情况;财务评价主要包括承担单位的自有资金情况、项目已获得财政资金扶持情况。  2、申报材料  项目申请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1)《大连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申报书》;  (2)《大连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按要求提供必要的资质证明、财务报表、前期研究成果、合作协议及市场检验证明等支撑材料。企业需提供上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包括企业上一年度研发经费及项目资金投入情况);  (4)项目已完成研发投入证明和企业自有资金证明;  (5)年申报单位获得财政资金扶持情况明细。  以上材料须按顺序装订成册,盖章后一式两份由归口管理部门统一报送至市科技局。  四、申报时间及业务咨询电话  申报单位网上申报截止时间:日  归口管理部门审核推荐截止时间:日  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处 电话:85  农村科技处 电话:63  社会发展科技处 电话:56  科技创业处 电话:76  国际科技合作处 电话:50  政策法规处 电话:46  计划财务处 电话:27  系统技术支持 电话:15  附:(该表也可以从科技信息网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原理工大学教务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