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小富西安中学校长长

江津聚奎中学2000年的校长是谁_百度知道
江津聚奎中学2000年的校长是谁
提问者采纳
是吴挺柏。
你可以确定吗,有人告诉我是朱焱伟,到底哪个才是对的?
确认,五中没有吴挺伯,就没有五中今天。
不是五中是三中呀
其他类似问题
中学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张北县,有几所高中学校,分别叫什么,2000年的时候,是谁的校长,急!急!急!
张北县,有几所高中学校,分别叫什么,2000年的时候,是谁的校长,急!急!急!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等待您来回答
招生考试领域专家&&&新闻热线:021-
河南乡村中学校长获刘延东称赞 存款不足2000元
原标题:河南乡村中学校长获刘延东称赞 存款不足2000元
  □记者于扬实习生李玉坤文图
  姓名:张伟 年龄:42岁
  籍贯:周口市郸城县秋渠乡南街村人职务:生前系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
  荣誉:被人社部、教育部追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青联追授“河南青年五四奖章”;被周口市委追授“周口市优秀共产党员”等。
  坚守或许是张伟的宿命。
  从出生到工作,直至离世,张伟始终坚守在农村,甚至外出求学时,他也是身在城市、心系家乡――郸城县秋渠乡。
  42岁的生命,20年的教学生涯,10年的校长经历,张伟几乎用毕生精力改变了一所地处偏远的农村初中。从10年前学校连年考评倒数、在校生仅300余人,到现在的连续3年全县先进、在校生1000余人,张伟功不可没。
  而正当这所学校风生水起的时候,他却倒下了。日的那个晚上,在连续工作两个昼夜后,张伟突发脑干出血,倒在办公桌前,经抢救无效后离世。
  张伟走了。
  他留给师生的,是一所办学先进的学校;他留给社会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留给家人的,是一张存款不足2000元的工资卡和3个未竟的愿望。
  这3个愿望其实说起来都不是什么大事:陪患癌症的母亲做检查,陪妻子坐一次火车旅行,陪女儿吃顿饭。
  他数十年居住学校简陋宿舍,享受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上善境界;他离去的时候,2000多名群众、师生赶来吊唁,将他永远地埋在了2014年的春天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赞张伟为“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4月9日,刘延东在郑州亲切接见了张伟的家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参加接见。
  “我这次来,是专门来看望你和孩子,你真不容易!”刘延东一见面就紧握住张伟妻子韩春英的手说。听此言,韩春英热泪盈眶。
  刘延东高度评价张伟,“一个平凡的岗位,创造了不凡的业绩。他这是把毕生献给了教育。教育,就需要这样甘于奉献的人。”
第一章艰辛求学路
  “学习遵守纪律教育,预防校园暴力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和爱护公物教育,预防春季传染病教育……”在他办公桌上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他对下月工作的安排,记录着他对学校的牵挂。
  上高中,穿的“新”裤子是用旧女裤改的
  张伟家里很穷。
  1972年8月,母亲李桂英在郸城县秋渠乡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里,生下了他,取名“转运”,意在期望这个孩子将来能给家里带来好运、福气。可是事不凑巧,张伟偏偏未能在本家成长。彼时,其大伯未能娶妻,为了让大伯老有所养,爷爷决定:把张伟过继给大伯当儿子,同时也能减轻张伟家的生活负担。
  在“吃了上顿儿没下顿、衣服补丁摞补丁”的日子中,张伟入学了,但仅上到初中就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
  庆幸的是,正如他的小名一样,在困难关口,他总能“转运”。张伟遇到的“贵人”是在当地一所学校当老师的四舅李景文。
  从张伟母亲口中得知其辍学的消息后,李景文认为张伟是个上学的好苗子,“不上(学)可惜了”。四舅没有犹豫,把张伟接到自己任教的学校里,供其上学。
  辗转读到高中,他要去县城上学了。母亲觉得需要给他穿一件体面的衣服,找来找去,才翻出一条别人送给她的女式裤子。她看看,还怪新,没补丁。带上这条裤子,母亲求助一位邻居,请人帮忙改成“正开门”的男款。
  高中开学当天,张伟高兴地穿上这条“新”裤子,走进学校大门。
  未婚妻打工供他上学
  张伟求学若渴。
  在母亲李桂英的记忆里,张伟常常把书放在饭碗前,一边往嘴里扒面条,一边双眼盯着书本,“就连去厕所也带着书”。
  根据张伟当时的成绩,他高考时完全可以报本科第一批院校。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周口师范学院(当时为周口师专)。张伟多次对四舅李景文说,“我想当一名教师,让更多像我一样的穷孩子也能有学上。”
  1992年9月,张伟成了周口师院中文系的一名大学生。当时,张伟已二十出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按照农村习惯,有媒人为其介绍了邻村女青年――韩春英。相亲那天,张伟穿着黑色布鞋、白色袜子,一条短瘦的裤子与身材极不搭配。韩春英责备他不讲究,不想张伟呵呵一笑,把大实话拎了出来:“就这还是借俺老表的衣服呢。”
  相亲后,两人都还满意,但在韩春英亲邻嫌弃张伟家穷的一片反对声中,韩春英坚持选择“老实憨厚”的张伟作自己的丈夫。
  让韩春英至今感动的是,当时农村有这样一个现象:往往介绍对象后,但凡有一方考上大学进城了,亲事就会退掉,“那就感觉不是门当户对了,考上大学地位高了。”但是,张伟没有这样做,他没有抛弃这个文盲妻子。
  选择,就意味着付出,韩春英做到了。张伟读大学期间,没有任何文化的韩春英在郸城县城,找到一份贴瓷砖的工作,每月能挣100多元。除了自己基本生活开支,韩春英把剩下的钱用来给张伟买衣服、贴补生活。
第二章办学改革派
  力推教改学校从后进变先进
  张伟如愿以偿当了一名教师,只不过他选择了基层的农村教师。1994年大学毕业后,他带着“让更多穷孩子有学上”的梦想,踏进了郸城县秋渠一中的大门。
  在工作的第10个年头,他接任校长。那一年,张伟32岁。但是,他接手的却是一所濒临倒闭的公办农村中学。因教育质量连年全县倒数,学校生源大量流失,在校生仅300多人。
  怎么办?改革!不改没出路!在与学校班子成员商议后,张伟向全校师生宣布了一个决定:全面推行教学改革,教师由主演变导演,学生成主角。在非必须讲解的情况下,每节课老师讲说不得超过10分钟,剩余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我都教了20多年了,都是这个教法,咋改啊?”决议一出,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无法接受,而一些刚工作的年轻人刚学会教学,又面临改革,也有些意见。
  张伟“火”了,“10多年来第一次在学校发火”。
  “有些老师N吧N讲一整节课累不累啊?好像卖菜卖不掉一样,吆喝着卖。”在一次教师会上,张伟大声训话。会场沉寂几分钟后,张伟情绪略有缓和地说,“成绩上不来,学生往外走,我心里也着急啊……”
  紧接着,张伟带队,选派骨干教师去省内外一些教改成功的学校取经。回来后,他带头改,然后是副校长带头改,带动全校教师改。每周有评比,先进有奖,落后受罚。大约两个学期时间,教改见成效,质量有明显提升。到现在,秋渠一中已是郸城农村中学的一面旗帜,学校由原来的300来人发展到现在的1100多人,教学质量连年名列前茅,“年年都拿先进奖”。
  去年9月,郑州市三十一中老师郭晓丽前去秋渠一中支教。在她印象中,农村学校大多都是简陋的校舍,落后的教学理念,估计教育质量也好不到哪儿去。
  但她“失算”了。
  走进校园的那一刻,郭晓丽看到的是“更新教育理念,打造高效课堂”的标语,下面还清楚地标注着模式解读和课堂流程等。“这可是一个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的偏僻学校呀!这些理念让我惊讶。”
  改善办学条件修路,绿化,啥活他都带头干
  4月19日,周六。空荡的秋渠一中校园干净、整洁,教学楼、宿舍楼矗立。站在张伟生前带领师生们刚铺的水泥地坪上,副校长刘华说,10年前,学校可不是这个样。
  “破落的教学楼,泥泞的道路,学生的宿舍楼也只是几间破瓦房,宿舍里连床都没有,更别提校园绿化了,对照以前的学校照片,再看看现在的校园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刘华说,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在张伟任校长期间发生的。“修路、绿化,啥活,他都带头干,学校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得到改善的。
  去年11月份,支教老师郭晓丽从教学楼前经过时,看到张伟正在和几名同事一起安装校园里的网线。郭晓丽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两名教师扶着一个梯子,张伟踩着梯子在屋檐上忙活着。郭晓丽当时心里还纳闷,她认为安装网线应该是件需要技术含量的事儿,为什么不请专业的工人来。但是看着张伟的动作娴熟,俨然已是“老手”。她慢慢明白,“对张伟他们来说,平时在学校里干杂活,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事。其实说到底,他们还是为了想给学校省点儿钱,能亲自做的事,就不会花钱请工人。”
  一次闲聊中,郭晓丽向其他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困惑:“老师们都愿意这么干吗?”七年级的一位班主任谢老师对她说:“郭老师,你都不知道,张校长干活可拼命,可投入!双休日的时候,他都一改工作时的形象,夏天穿个大背心,冬天穿个破棉衣,每次劳动都累得汗流浃背。老师们看见这个像民工一样干活的校长,劲儿自然都往一处使,谁也不会懒惰了。”
  就这样,焊门窗、修桌椅、粉刷墙、整操场、栽花草,学校的许多建设工作都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有的老师还开玩笑说:“将来下岗也不愁了,干什么都会,好找工作!”
  而就在张伟去世前两天,他还一直忙着铺学校的水泥地坪。最终,在两个昼夜没休息的情况下,张伟突发脑干出血去世,把生命停留在了42岁。至今,学校的黑板报上还留有一行他写下的励志语:“胜利的时候不要忘记以前,失败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将来。”
  宽人律己老婆月薪200元,他坚决不给涨
  最近几年暑假,秋渠乡的老百姓每年都能看到张伟胖乎乎的身影。
  从别人家借来一辆农用机动三轮,带上条幅和开水,张伟每年暑假都要用20天左右的时间跑遍全乡所有村庄,进行招生宣传,动员学生在秋渠一中就读。
  “挨家挨户去,那真是磨破了嘴皮。”刘华回忆说,碰到态度热情的家长还好,若是碰上不愿让孩子上学的家长,免不了遭受一番冷嘲热讽,“人家说啊,你们那学校肯定不中,要不咋会上门招生了。要是好的话,学生们不都争着去吗。”面对这些情况,张伟毫不退缩。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把道理向家长讲通,把学校现状讲明并最终征得对方同意为止。
  2012年暑假8月初的一天,张伟和老师们中午12点多在高小桥村宣传完准备回学校的时候,天空突然下起大雨。三轮车在泥泞不堪的乡间道路上歪歪扭扭前行,一不小心,车轮滑进路边的农田,陷进松软的泥土中。
  张伟从车上跳下去,卷起裤腿帮着推车。由于路太滑,车轮失控碾过张伟的大拇脚趾,差一点就轧到腿了。
  对孩子们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可对家人,他却近乎苛刻。一天,很多老师都还在办公室,张伟在学校后勤烧开水的妻子韩春英走了进来。她并不叫张校长,像在家一样称呼他,“张伟,你们老师的工资这几年涨了很多,能不能把我这每月200多块钱的工资也涨点,哪怕每月涨50就行,女儿在高中上学,用钱的地方很多。”闻听此言,其他老师也都觉得是该涨涨了。
  不料,张伟一口回绝:不能涨。
  “你不涨,烧开水这活我不干了,你自己找找200多块钱的工资谁给你干?”
  “老师涨工资是因为他们承担着学校的中心工作,而且随着教龄增长、职称晋升,涨工资是国家政策允许的,也不是我个人说涨就涨的,你提这个要求我不能答应。”
  妻子软磨硬泡,张伟坚决拒绝。最终,韩春英不得不在学校食堂多打一份零工,用每月多挣的600多元补贴家用。
第三章润物无声
  对一位老师的3次帮助
  在秋渠一中男教师王增禄的眼中,张伟不是亲哥胜似亲哥。
  日,王增禄的父亲在郸城县人民医院急需动手术,8000元的手术费让每月工资不到300元的王增禄不少作难。借遍亲朋好友仍有2000元的缺口,王增禄想起了校长张伟。思考再三,他走进了张伟家中。
  日,40多岁的王增禄站在张伟办公室前,不停地抹着眼泪回忆那天的情景:在安慰他的同时,张伟让韩春英拿来了2000元钱。
  事后王增禄了解到,这笔钱是张校长东拼西凑为孩子买奶粉的钱。而且张校长家境也不好,上有6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5岁的女儿和不足1岁的儿子,妻子又没有正式工作,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来养家糊口,2000元对他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尽管这2000元没能挽留住父亲的生命,但却留住了王增禄一颗感恩的心。从那一天起,他就暗暗下了决心,“只要张伟校长在,我就愿意跟着他干,愿意拼命为秋渠教育事业干。”
  2011年中招考试前一个月,王增禄突发急性胆囊炎,需住院治疗。但是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也出于对张伟的感恩心情,王增禄没有请假,坚持上课。他想悄悄瞒下此事,等有空再去诊治。
  不料,这没逃过张伟的眼睛。
  “必须住院治疗。”张伟的口气容不得商量。
  “我不能因为自己,耽误了学生,我咬咬牙能坚持。”王增禄“据理力争”。
  “你要再不听,现在就停你的课。走,咱俩一起去医院。”
  接诊的医生说,再来晚一些,就麻烦了……
  王增禄刚参加工作时,与妻子两地分居,他在秋渠乡,妻子在老家宜路镇,王增禄每回一次老家要骑车20多公里。有一天深夜,王增禄接到妻子电话,说孩子高烧不退。无依无靠的王增禄只得给张伟打了电话。张伟二话没说,自己掏70块钱租了辆车,连夜去宜路镇接孩子去医院。因为送医及时,孩子有惊无险。
  但是王增禄与妻子两地分居的事,张伟悄悄记在心里了。他一次次往上面写申请、找领导汇报,希望把同在教育系统的王增禄妻子调进秋渠乡工作。
  因为申请次数甚多,以致来校指导工作的领导一见张伟就先发制人:“王增禄的情况我了解,你不用再说了,正想办法。”
  当张伟把调令拿给王增禄看时,这个中年汉子禁不住嚎啕大哭。
  一诺千金,待学生如子
  “把孩子交给我您放心,我一定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对待学生。”在学生家长面前,张伟把这句话说得掷地有声。“干教育是个良心活”,每次给老师开会,这句话总挂在他嘴边。
  为了防止学生外出上网玩游戏,每周五下午放学时,张伟总会带着老师们在主要路口护送学生离校。甚至在很多个夜晚,他和老师一起蹲墙根守候,以防不听话的孩子翻墙外出。
  2007年,九年级一个叫张冬冬的学生经常上网,每次学生的检举名单里,都有他的名字。临近学期结束的一天夜里11时左右,蹲守的老师们都有些困意了。
  张伟突然说:“有学生翻墙头,大家注意点。”
  先跳下来一个大个子学生,蹲在墙根的张伟示意这个学生别说话。趁着校园昏暗的灯光,只见另一个学生已经骑在墙头上了,并喊话让大个子接应他。已被张伟“控制”的大个子没回话。墙上的学生比较敏感,说了句“可能有老师,咱别去了。”张伟一听,墙上人正是张冬冬。
  张冬冬因为个子小,骑墙难下开始哭泣,张伟轻声说:“你别哭,你踩着我的肩膀,我把你接下来。”张冬冬有些尴尬踩着张伟的肩膀下来了。
  班主任准备上前训斥时,被张伟阻止。张伟拍着两个学生的肩膀说:“你们两个很聪明,怎么总是上网,半夜出去,摔着磕着怎么办,你们家长把你们交给了学校,你们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放心不下你们呀。”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张伟和老师一起帮助张冬冬,最终促其转变,中招考试取得551分的好成绩。
  2011年高考,张冬冬被一本院校录取,他爸妈专程跑到学校感谢张伟。
第四章安贫乐教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张伟是一个甘受清贫的人,这与他小时候的家境贫寒有很大关系。
  27年前,张伟从四舅家拉来砖头、木材,在村中的老宅上“搭建”了4间土瓦房,一直保持到现在。数十年后,参加工作的张伟拿着300元钱,还四舅砖头钱,四舅说什么也不要。
  如今,瓦房院的老宅已是物是人非。几株叫不上来名的青草,趴在房檐一角随风摇曳。推门而进,空荡的屋子里摆了几只小凳子和两个破旧的木柜,简陋的吊顶木板结下一片蜘蛛网,已经残缺不全。往西的两扇门中,一间里面养了几只鸡,一间里面堆放着张伟妻子从学校捡来喂鸡的剩馒头残渣……
  这个家,距张伟所在的学校仅有不足300米的距离。但尽管如此,张伟参加工作第二年与妻子结婚后,一直蜗居在学校简陋的宿舍内。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在学校,他很少回到老宅。
  张伟在学校的居所,是位于食堂二楼两间不足20平米的屋子,第一间里面摆着花600元钱买的四张沙发和一个小茶几。另一间屋子是张伟夫妇的卧室,除了一张床和一个衣柜、一台电视,再无一件像样的家具。床头,放着张伟妻子用的一部老款手机,屏幕已被磨得有些斑驳。
  而直至张伟去世,妻子也才发现他仅留下一张余额不足2000元的工资卡。此外,因给患有癌症的母亲做化疗,家中欠下3万多元外债。
  事实上,张伟有3次摆脱清贫的机会。
  第一次,在大学毕业那年,他在周口市区一家知名企业当副总的表舅,让其担任公司办公室主任,月薪2000元,相当于张伟当时工作的10倍。张伟认为不能背弃读师范的初衷,拒绝。
  第二次,2000年前后,县教体局两次动员张伟,拟调他去局机关工作。张伟觉得在基层他更能施展抱负,人的幸福不仅仅通过金钱衡量和体现,拒绝。
  第三次,去年暑假,一家民办学校以年薪20万的条件聘请张伟担任教务主任。连秋渠中心校校长朱全好都觉得“我不好意思再拦你了,你慎重选择吧!”可是,开学后,又见张伟那个熟悉的身影奔波在校园里。
  对于最后一次抉择,张伟和副校长刘华算了一笔经济账。秋渠一中目前有1100多个学生,现在学校办好了,秋渠乡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读书。按每个学生在外地私立学校每年花费2万元计算,那岂不是给老百姓省下了两千两百多万?
  “20万年薪算什么,我们一年的产值就有2000多万呢。”也许,这正是张伟除了舍不得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外,不愿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
尾声 两次流泪
  凡是历经磨难的人,都会异常地坚强,张伟也不例外。在郸城县教育局局长刘现营看来,“困难面前有张伟,张伟面前没困难,只要有张伟在,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但是,这个坚强的男人却为女儿偷偷流过两次眼泪。
  90年代中期,女儿张晗1岁左右的时候,有段时间张伟的工资被以白条形式支付,手中根本没有多余的现金。但是,女儿急需打防疫疫苗,他借遍四邻也没能拿到几块钱的疫苗钱。那种极度无助的焦急中,张伟流下了眼泪。
  他再次流泪,已是女儿读高三的今年。
  大概春节前后,女儿张晗得到一次参加北京一所高校自主招生的机会。根据张晗目前成绩,考上这所学校问题不大。可是,在网上确认的最后一个上午,张伟因忙于学校事情疏忽了,直接导致女儿失去这次宝贵的机会。
  一连好几个晚上,妻子韩春英总能觉得张伟在抽泣,而当她推开卧室门的那一瞬间,张伟赶紧揉搓眼睛,努力不让妻子看见泪水。
  自从张伟离开以后,韩春英很少出门。因为住所通往校外的那段路,必经张伟办公室门口。每次路过时,韩春英都希望里面会出现那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身影……
  可是,这只能永远是个梦了!
评论:教育,需要这样甘于奉献的人
  阅读张伟,让人感怀不已。
  42岁,20年的教学生涯,10年的校长经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如此多闪光的头衔放在一起无疑证明着张伟的身份和价值。
  赚钱让妻子、孩子过上好生活,对张伟来说应该不是难事。像有的优秀老师一样,如果进局机关、进城教书,离开乡村,他就能立即脱贫。
  凭着自己的能力,他完全可以跳槽到城市学校、私立学校拿高工资――一个民办学校请他当教导主任,一口就许下20万元的年薪。但他却一次又一次选择了放弃,20年风风雨雨,他一直在乡村中学选择清贫、选择坚守。
  张伟留在乡村,是因为他一直怀揣梦想。上学的时候,张伟多次向帮助他的四舅李景文说,“我想当一名教师,让更多像我一样的穷孩子也能有学上”。正是他的这个梦想,让他选择在郸城县秋渠一中,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一干就是10年。
  秋渠一中虽小,但却是张伟人生梦想的舞台,正因如此,他才愿意在一所濒临倒闭的公办农村中学担任校长,他才愿意说服老师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他才愿意为一个学校,一群孩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伟就是吐丝不止的春蚕,燃烧不止的蜡烛。
  追求梦想虽然不计得失,但正因清贫,他不得不让妻子在学校食堂多打一份零工,每月挣600多元补贴家用。正因清贫,他才没钱给母亲看病,正因清贫,他留给家人的,才是一张存款不足2000元的工资卡。
  张伟的清贫,固然有他自身家庭条件的原因,但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中国乡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的问题。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全国各地农村优秀教师因为待遇“进城”情况令人担忧,对于优秀老师来说,进城不仅仅意味着好的环境、高的工资,更意味着更多职称评选机会和发展机会。但对于乡村学校来说,乡村优秀教师离开乡村学校进城任教,无疑会让乡村学校教学质量变得更差。
  值得欣慰和期待的是,农村教育经费不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早已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也已被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成为中央未来几年的教育改革重点……
  相信未来农村教师地位更高、待遇更好,但无疑改革需要时间,建设美好乡村需要时间,基层教育更需要张伟式教育工作者的坚守和努力。因此张伟就是我们的榜样,就是教育战线的楷模。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评价的那样:“一个平凡的岗位,创造了不凡的业绩。他这是把毕生献给了教育。教育,就需要这样甘于奉献的人。”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中学校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