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影视本体盗梦空间 西瓜影视

影像本体及感映的直捷性——影视艺术欣赏特性论--《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影像本体及感映的直捷性——影视艺术欣赏特性论
【摘要】:正 影视艺术欣赏是一种感映形式,其在心理层面中的特点便是感映的直捷性,而感映的直捷性恰又源于影像本体. 何谓影像本体?这需要对影视艺术理论中与此有关的本性说有一个大致的梳理,以便寻出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所谓本性说又称本体论,自电影诞生以来,便产生了诸多企图规范电影艺术本质,电影艺术特征的理论,但由于认识的不同,在电影史上便产生了直到目前依然
【关键词】:
【正文快照】:
影视艺术欣赏是一种感映形式,其在心理层面中的特点便是感映的直捷性,而感映的直捷性恰又源于影像本体。 何谓影像本体?这需要对影视艺术理论中与此有关的本性说有一个大致的梳理.以便寻出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所谓本性说又称本体论,自电影诞生以来,便产生了诸多企图规范电影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永剑;;[J];文教资料;2011年18期
张继红;;[J];电影评介;2011年12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力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论文集[C];1982年
田川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李泱;;[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陈定家;;[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李星;;[A];茶香铺就成长路——小茶人十周年纪念册[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黄忠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陈连忠 杨永涛
本报记者;[N];遵义日报;2008年
金陵客;[N];检察日报;2007年
汪景然;[N];中国电影报;2009年
季闻;[N];文艺报;2006年
王天保;[N];文艺报;2010年
阎世宏;[N];安徽日报;2005年
王彦霞;[N];河北日报;2001年
任晓辉;[N];文艺报;2006年
记者  李晋悦;[N];中华读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林侠;[D];浙江大学;2006年
朱杰;[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申载春;[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陈尚荣;[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涛;[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刘军;[D];山东大学;2007年
韩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尤俊红;[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谷大川;[D];吉林大学;2007年
陈艳清;[D];南昌大学;2008年
葛丽霞;[D];苏州大学;2006年
彭玉宝;[D];山东大学;2008年
谭庆;[D];中南大学;2009年
蒋艳娟;[D];吉林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拼图游戏_全球化视野中的电影本体论和世界图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页¥2.0010页¥2.006页¥2.007页¥2.005页¥2.005页¥1.004页¥2.0015页免费5页免费2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1页2下载券82页7下载券2页免费3页免费2页免费
拼图游戏_全球化视野中的电影本体论和世界图景|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电影的叙事/造型、时间/空间
电影的叙事/造型、时间/空间
一、电影叙事
(一)概念
电影剧作中对人物、事件和环境作一般性的说明和交代的手段与技巧称作电影叙事。
(二)电影叙事与小说叙事的异同
叙事性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特征,在这一点上,电影与小说极其相似,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命运的变化,是由作者直接(有时也假借人物口吻)讲述出来的。所不同的是,小说借助文字,唤起读者的想象;而电影则通过画面和声音,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听。
在电影剧作中,叙述一般以情节发展的连续性为特点,表明动作与动作、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某种内在联系,着重说明故事,交代情节,介绍人物。其作用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连贯动作,联结段落,转换场景,使未来影片成为条理清晰、叙述明白流畅的有机整体。
(三)与造型的关系
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电影的叙事性是与造型性密切结合的,因此在叙述上一般都要求符合人们观察和感受外界事物的方式和心理需要。电影剧本是以文字为媒介描述声画结合的银幕形象的文学,其叙述要求具有可见性和动作性,文字表述要求能转化为画面再现,并充分发挥各种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力。同时,要求简洁明了,切忌含混冗长。
(四)电影叙事的分类
电影在表现时空上享有极大的自由,上天入地,说古道今,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包。这给电影叙述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叙述形式,如主观式叙述,客观性叙述,主客观交替叙述,多角度叙述,夹叙夹议叙述,闪回叙述,交叉式叙述,顺叙,倒叙,预叙,插叙,平行叙述,分叙,复叙,环形叙述等。不同的叙述形式形成不同的电影剧作结构。事实表明,由于电影艺术家们的探索和创新,电影叙述形式在不断发展,也给电影剧作结构带来不断的变化。
二、电影时间
(一)概念
电影通常被认为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电影时间由放映时间、叙述时间、心理时间三种形式的相互关系的组合而构成。
(二)几种电影时间
放映时间。电影通过机械的运转,按照每秒24格画面(默片时期为16格画面)的连续运动,把影像投射到银幕上,取得具有实在时间的形式。这个时间过程基本上是不变的。它和生活中的时间同步。在影院看完一部影片所需要的时间过程,和现实中所消耗的时间是一致的。
叙述时间。是指影片通过影像、声音、字幕等对故事情节或场面事件进行交代、叙述的时间。导演不仅可以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表现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打破正常的时间顺序去表现过去或将要发生的事件,甚至可以表现幻想中的事件。电影的叙述时间是可变的,因此具有假定性。它可以根据导演的意图进行省略、压缩或延伸,由于叙述时间的灵活性,所以在一部相当于90分钟放映时间的影片中,可以叙述跨越几个时代的故事(如美国影片《党同伐异》);也可以叙述仅仅发生在一天或几个小时之内的事情。
心理时间。由于电影的表现力已经突破了叙事功能,不再受机械时间的制约,可以进入人的精神、情绪、潜意识思维活动的领域,形成了心理时间,成为无名时态。由于这种心理时间的不确定性,导演可以把事件和人物瞬间的思维活动加以突出、强调、渲染。把时间加以延伸和压缩,以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有时银幕时间被延长了,但观众并不觉得冗长。一般而言,升格(慢动作)则可以把时间延伸,降格(快动作)则把时间缩短,定格(动作骤停)时间就会停滞。
三、电影空间
(一)概念
所谓电影空间,是电影利用透视、光影、色彩的变化,人物和摄影机的运动以及音响效果的作用,创造出包括运动时间在内的思维空间的幻觉。它不是现实空间本身,而是现实空间的再现。
(二)表现性
导演可以根据自己的艺术构思来重新安排和创造电影空间,这是因为电影具有构成空间的可能性,可以创造出一个综合的整体空间。这种空间在观众面前是完整统一的,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些空间段落之间可以毫无具体联系,但通过电影镜头的并列,蒙太奇的作用,联结成统一的空间。
例如,在一部影片中出现这样一个场面:一位教师走进学校的大门,穿过操场,走进教学楼大厅,登上楼梯,最后进入教室。以上所出现的各种场景,可能是分别在相距甚远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拍摄的。但是经过组接之后,整个场面却使人感到时间是延续的,空间是统一的。因此,两个以上的镜头剪接在一起,就可能造成完全不同的虚幻的电影空间。在创造这个幻觉空间中,导演拥有极大的自由。电影既可以延伸空间的距离,也可以将实际上很长的距离进行压缩,使观众在这个幻觉的空间中仍能认可这种假定性的距离。
在电影中,音响可以协助画面创造和展示更丰富和多层次的空间意识,造成空间的立体感,暗示环境的外延和昼夜的性质等。
电影扩大了艺术的空间造型世界,使它能够同人的视觉印象和视觉幻象的界限相吻合。电影空间的存在形式是镜头,是以镜头形式提取出不同景别、角度与运动形态的空间幻象组合而成,电影空间的本体是镜头空间。电影空间为情节的运行和人物行为动作提供必要的叙述背景,并成为人物行为动作与情节存在的时间载体。
(三)几种电影空间
1、画内空间:
画内空间主要指银幕画框之内映出的环境空间,这些空间往往是现实中或搭建的布景中的具体环境,经过放映机投射在银幕上面再现出的具体空间。一般说来,画内空间多表现为真实的或写实的空间,如想象中的空间、梦境中的空间、幻觉中的空间等。所以,画内空间也是由真实空间与非真实空间组合而成的。
2、画外空间
所谓画外空间,是指银幕四个边框之外存在的空间,它是观众视觉所看不到的,只是凭想象感知到的空间。画外空间突破了四周边框的束缚,将视野扩展和延伸得更广阔,呈现出开放性。但画外空间又与画内空间相互依存,没有画内空间的存在,也就没有画外空间的扩展与延伸。
四、时空转换
时空转换又称“段落转换”,是影片中用来表现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以达到某种特定艺术效果的手段。
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有一下几种:1、利用光学技巧,包括渐隐渐显、化、划等传统的技巧;2、利用景物镜头,在两个段落之间插入能够表现时间、季节、地点变换的景物镜头;3、利用字幕来说明时间、地点的变换;4、“无技巧剪辑”,即不用任何附加的光学技巧,完全利用画面内容本身来说明时空的转换,划分段落。这实际上需要在设计画面、运用镜头方面发挥更高的技巧。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什么是影视艺术的本体审美元素_百度知道
什么是影视艺术的本体审美元素
多样统一。艺术节奏的内涵是情感的变化。文学的含蓄蕴藉特点常常更充分地体现在两种典范性形态中,真实的意义被字面意义有所掩隐、舞蹈展现其形象的时间是虚幻的、摄影,都是形式美法则在各种门类艺术中的集中呈现。音乐,其形象构成是在时间过程中流动展现出来的,是指音乐作为时间艺术,不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选择、节奏、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表,有多种&quot。含混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使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更为丰富,因而在反映生活和表现情感的发展变化方面更为丰富。形式美法则对于造型艺术各门类都具普遍性。应从艺术表现和艺术接受两方面来理解,综合艺术是综合地运用多种艺术符号去创造活的形象的艺术、综合的审美特征,通过语言中蕴含的审美因素如语音。造型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的具体的艺术形象、固定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具表现力和富于意蕴的瞬间;读法&quot,是指综合艺术吸取了其他艺术的多种艺术成分,是指音乐。 (一) 高度的综合性。其主要审美特征是直观具象性:语言修辞性。语言修辞性包括语音美。 (三)含蓄蕴藉性;表现&quot。 (二) 情节的丰富性;寓动于静&quot、木。 (三)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其语言组织内部包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表演艺术是以人工符号(乐音)和表情姿态符号(人体动作)通过表演创造富于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艺术门类。 (三)表演艺术的节奏感是指音乐,以&quot、情节的丰富性,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变化的节奏韵律,节奏更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指综合艺术的戏剧,摄影画面瞬间的表达,含蓄蕴藉性、纸张,并有机融会于自己的艺术符号体系之中;永恒&quot、电视等;凝聚的形式美,相互转化,中国画则运用"瞬间永恒性,是指语言艺术所塑造的形象、比例,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具有强大的情感震撼力、舞蹈具有鲜明的个性,通过塑造可视的静态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艺术家情感的艺术形式;焦点透视&quot、文法美和辞格美,因各门艺术美学特性不同。而它们共同的美学要求是、表演的多样性,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界限具有非绝对性和有条件性、戏曲表演与影视表演。表演性是指音乐舞蹈借以抒情的艺术形象,电影, &quot,在西方油画中是用&quot。 (三) 表演的多样性,是指造型艺术各门类内部在空间表现上具有彼此不同特性、体现创作风格、舞蹈艺术;,主要包括三方面特征、虚实,也称歧义、提炼。 四,则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语言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味。 艺术分类并非绝对的,长于表现写意。 (一)直观具象性。实现艺术通感的审美体验,然后作品的形象才能转化为读者头脑中的形象;节奏感和韵律美、相互汇通等方面既存在区别。 二、复义或多义等、对比、主从,舞蹈作为时空艺术,给人的想象留下无穷延伸空间、电影、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二)形象间接性,是指造型艺术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多种多样的法则(如对称、金属,可能会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而且本身就构成文学作品美的组成部分、建筑、虚实相生等,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这些审美特征在各种艺术间的审美感受中相互沟通,共同发展、韵律。其审美特征主要有三方面。 (一)表演艺术的抒情性,必须紧紧把握各种艺术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而是要靠读者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必须通过艺术家现场表演的二度创作来呈现,满足观众审美需求,转化为可以直观的具体视觉形象。如中西绘画运用不同的透视方法在二维平面上营造虚幻的三维立体空间。音乐和舞蹈共同的审美特征是,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 (二)表演艺术的过程性和流动性、电视艺术的综合性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比如比例的匀称、均衡。它包括绘画,诉诸欣赏者的视听感官才能最终完成、竹等);过程性和流动性。造型艺术是静态艺术。三;,主要有音乐和舞蹈,是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从而使旋律、戏曲、文法。同时。文学语言的美是通过语言修辞性体现出来的,对于是时间艺术的音乐和舞蹈来说、动作的有规律反复来表达感情,相反。造型艺术也可以把现实生活中某些难以显现的无形事物,而拙于再现写实、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同时,难以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多样统一等)在各门类艺术的具体运用中,体验与体现的统一,通过乐音,令读者回味无穷,不同的节奏可以有不同的表情作用。造型艺术是指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通过想象间接地来体味、工艺美术等具体的艺术形式;散点透视&quot,作为观赏艺术,并通过感觉之间的相通与挪借:含蓄和含混:表演要达到演员与角色的统一,因而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抒情性和表演性:高度的综合性。节奏是形式美的重要法则之一。主要有戏剧、辞格等。含蓄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语言中,它们之间在审美感受,综合艺术要为观众提供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布;一、舞蹈都以节奏为重要表现手段。 (一)语言修辞性、尺度。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明暗对比。 (二)瞬间永恒性、无条件的,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语言符号实践、绢;空间表现的差异性。综合艺术以人物和事件组成的故事情节来展开矛盾冲突和塑造人物形象,不仅创造出文学作品,往往抓住即将抵达高潮之前的瞬间,使得自己成为新型现代艺术。含混,是指文学中的语言,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把握和理解,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它们的审美特征也有很多共通之处。石。 (四)凝聚的形式美,可以直接抒发和揭示人类的内心情感、雕塑,又有联系;瞬间&quot。比如摄影艺术,但它却可以捕捉,便可以整合出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形象间接性、表现手段、明暗,以吸引观众注意力;,是指造型艺术具有选取特定瞬间以表现永恒意义的特性,引起观众直观的美感
其他类似问题
影视艺术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京 东 价:
¥53.60 [8.2折][定价:¥66.00]
温馨提示: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和无意识
查找同类商品
  本书荟萃了本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梅内盖蒂教授对世界一百部经典影片的剖析。作者是通过多年实践,发现了人的本体自在(In
Ontico),突破了佛洛伊德、弗罗姆、容格、马斯洛等三思潮等心理分析的局限,从本体心理学这个独特的视点,对影片进行深入剖析的,并将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无意识动力挖掘出来,进行深层次的生命本体学的分析。人的无意识世界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它是驱动人行为的动力源头。导演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影片中表现了自己的无意识,自己的梦,所以,一部伟大的影片是导演的一个伟大的梦,也是集体无意识和导演个人无意识的深层反映。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导演,从西方的伯格曼、费里尼、塔尔可夫斯基到东方的黑泽明、张艺谋……都善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一部优秀影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截然不同的反映,关键在于每个观众是从自己的无意识去信同影片,与生命情结获得同构,观看一部影片也是一次心理测试的过程;既是对集体的也是对个人的测试;既是对社会文化的也是对个体生命世界和文化结构的临床检验。观众通过同影片中人物的认同,可以找回自己的真我,以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本体心理学是对人的生命结构本质的剖析;是对文化人类的独特探索。  本书的翻译出版填补了国内电影本体心理学的空白,它不仅适合电影专业人阅读研究,也适合各心理学科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实验测试,更适合每个电影观众。
致作者的信作者生平电影本体心理学介绍前言第一部分
电影和无意识序言在第九届国际太体心理学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一、本体心理学的观点二
牛存分裂现象三、电影和无意识第一章
电影中的无意识一、有关电影文化的几点思考二、电影方法论三、电影应用论及范畴四、电影研究概述《朱莉亚?米尼盖蒂的本段小结》五、电影心理符号学六、电影文化的影响第二章
形象一、形象的形而上二、记忆痕迹三、形象和无意识四、艺术五、神话第三章
戏剧与电影本体心理学一、戏剧心理学二、戏剧本体心理学三、希腊戏剧四、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五、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分析:《俄狄浦斯王》1967年意大利第四章
本体心理学与电影特性一、从本体心理学看电影的特性二、一种观点的确认三、电影中的分裂表现四、电影创作的动机五、电影中的象征和空间六、音乐七、一部成功的影片八、美国电影中的三种超我表现九、演员十、导演第五章
无意识一、思想的异化二、社会病理现象:犯罪和吸毒三、伴侣问的刻板定型四、“伟大母亲”的原型五、幻想和科学幻想第二部分
电影本体心理学的治疗作用第一章
电影本体心理学一、绪论二、分析标准三、认识论四、方法第二章
女性负性心理学一、《鬼婆》1964年日本二、《朱莉叶塔和精灵》1965年意/法三、《白日美人》1966年法国四、《呼喊与细语》1972年瑞典五、《夜间守门人》1974年意大利六、《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中国七、《悬崖下的野餐》1975年澳大利亚7八、《传说》1985年英国九、《烦恼的爱情》1995年意大利十、《九周半》1986年美国十一、《致命的诱惑》1987年美国十二、《安东妮娅的树》1995年荷兰/比利时第三章
男性负性心理学一、《8%》1963年意大利二、《定理》1968年意大利三、《荆棘鸟》1983年澳大利亚四、《英雄》2002年中国第四章
爱情倾斜屏和移情现象第五章
家庭负性心理学和教育学第六章
社会分裂和倾斜屏第三部分
电影本体心理学的教育和人格确认的作用第一章
电影本体心理学的自我确认作用第二章
教育学和心理躯体现象第三章
女性本体心理学第四章
制度和人格第五章
领导人才心理学第六章
幻想心理学本体心理学术语解释译后记作者著述活动年表影片目录(中外文对照)
在意大利,只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流行精神分析学,但电影制作
者却立即受到其影响。费里尼的影片《8%》的产生正是他同心理医生进行
心理咨询的结果,这种经历可以从那种交替出现在主人公的梦幻和回忆情景
里辨认出来;这正像贝尔托卢奇自己所表白的那样,在银幕上可以发现他对
人物所做的心理剖析。导演就是这样直接从精神分析家那里学会并认识到,
影片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是它对观众所激起的情绪感染力。
正是因为认识到了画面和情绪之间的这种关系,1967年在古巴出现了“
电影心理治疗讨论法”①,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小组心理治疗的实验活动。
由于在无意识第一历程和画面之间存在着这种平行关系,那么,通过观看电
影的办法,病人和精神分析医生之间便可以展开讨论。然而,在这里,心理
治疗――根据精神分析方法――的主体并不是小组的人群,而是电影中的人
物。因此,参与者并不是直接接受心理治疗,而是受到一种净化的作用。这
是通过电影放映使人自我认同的一种办法:电影中的事件和人物引起人的联
想和感情的投入,使人受压抑的动力和情绪释放出来。不过治疗医生在剖析
这种压抑时并不是直接针对主体的,因此,后者成了被解析的对象,但他却
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精神分析学的贡献在于,它找到了电影和心理活动之间所存在的
紧密联系,并在对电影做剖析时,进行了解读电影的尝试。
3)视听和视频治疗②
虽然同电影分析的情境有所不同,但电视、录像,特别是视频也能够利
用电影作为临床诊断的工具。心理医生在例行的咨询过程中,可以安心地使
用它们对病人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于更好地为下一次咨询做准备。同
时也可以寻找在谈话时所遗漏掉的东西③。利用视听进行治疗开始于1954年
:精神分析医生尝试用摄制的资料对慢性酒精中毒者进行治疗。用于治疗和
恢复功能性的电影心理片同库布里克在《发条橘子》里所使用的技巧有相像
之处,在该片中,用主人公感到亲切的强烈的视觉效果去刺激他,目的在于
为他创造一种有利的环境帮助他恢复健康。这种同传统心理治疗手段相结合
的影像疗法,被视为有利于人的行为的改变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考虑到媒
体容易使人找到生活的体验,所以影像疗法旨在使人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并
尽可能地贴近自己和他人。这种疗法被完形心理学派(又称格式塔派)用做诊
断和治疗的手段。视频疗法的基本原则是:有问题的主体没有经历过真正的
镜像阶段,也就是说,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格。那么,现在,通过视频这
面镜子,他能够重新自我省视,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改变自己的行为。这种
被称之为“视频影像对比”的方法常被用在对酗酒者的治疗上,让其观察自
己在酒醉时的情景;也用于食欲过剩和厌食者的治疗上,让其学会认识自己
身体的部分状态和自己的性格,让其学会接受这种现实,尽管它并不符合社
会习俗的标准④。
视像治疗法被广泛使用并且不断在完善,同时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重视
。现在,人们正在研究一种多媒体治疗的方式。
(二)电影与心理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电影的研究也开始了:探讨它的画面效应和把它用做
心理测试手段的可能性①。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那种所谓的电影情景②――已经被精神分析学所揭
示――即由银幕、放映厅、观众所构成的情结:在电影的影响下,观众思想
中所产生的活动类似梦的活动。
不过,心理学的研究集中在人感觉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上,研究人的行为
表现,特别在受到银幕刺激后其感知力。于是,由此发现了频闪效应,即画
格连续运动给人造成的印象③。在对感觉和信息记忆处理机制的分析后,人
们发现,在接触画面之前,这种机制在个人和集体的心理内部就已经受到某
种固有的东西的影响。这就是防御机制的作用,或者不如说:“过滤器的作
用”,它将所有来自外部的刺激隔绝与意识之外,只允许心理机制在感觉时
刻所接受的信息进入意识之中④。
也就是说,存在一种连续性选择的形式,它促使每个人只选择某一种显
露信息而不是别的。在感觉到画面之前,我们的无意识已经对要看的东西进
行了选择(显露性选择),其结果是,对一种不被接受的信息,我们或感觉不
到,或以我们预先就有的看法去理解它(感知性选择);还有一种情况是,我
们或忘记或以某种特殊的活跃的方式记住了它(记忆性选择)⑤。
在显露时刻,即防御机制行动时――精神分析学已经阐述过――会影响
我们的认知能力。
在这种选择的基础上,在影片放映结束后或经过一段时间后,剩下的只
是一种刻板定型的记忆,因此它是不符合信息所反映的真实情况⑥。所以说
,每个人记忆的历程并不是一样的,这种历程受电影片段所激起的情绪变化
为了遵循科学的客观规律,人们便对影片对观众所引起的生理变化进行
测量(如呼吸频率、心跳速度等),以寻求画面和情绪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基本
关系;结论是:某些场面的记忆是同观众所经历过的情绪的紧张程度相关⑦
。所以说,主体是根据自身的倾向性来体验和记忆影片内容的。从这种意义
上讲,认知心理堂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它在研究主体对自我和世界认识的方
式时,将这种过程也应用到影片的分析中。一方面,电影是信息的源泉;而
另一方面,观众作为信息接收者,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
析的思想活动上。他自己所拥有的认知层面能够把信息汇集在一起,并对其
进行选择和解读他所见到的情景。因此,人的头脑里存在着思维模式,这种
模式能够在脑海里再现影片,尽管是以片面的方式再现的。
所以,心理学并不是对电影的本性进行研究,也不是对人的本性进行深
入的分析;它是在用一种外部的方法对能够见到的和可分析的行为进行研究
和分类:似乎是人应该去符合它所采用的方法而不是相反。
(三)电影与社会学
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社会学是把影片及电影现象作为一种社会事实进
行分析的,并评估它对社会的影响。尽管社会学也接受电影具有梦幻般魔力
这一观点,但它的研究更注重实践性,对那些明显表现电影这一复杂现象的
资料进行分析。
从电影是社会现实的反噻的角度来看,电影就是一种工具。因为电影是
从社会吸取题材摄制而成的,它可以使人看到社会上所发生的或者可能发生
的一些变化。这点是可行的,因为电影作品和产生它的社会密切相关,所以
说,电影反映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内,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思想、心理或者更
恰当地说,无意识②。同时电影也是一种思想观点和刻板定型的文化传播的
手段,这是符合市场利益的。举例来说:在战争期间,德国为了达到反犹太
人的政治目的,便摄制了一些与战争并没有直接关系的电影,但那些影片却
能够在毫无心理准备的观众中引起负性的反映,使其对犹太人产生反感③。
另外,由于电影生产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旨在牟利的工业,因此,被市场看好
的是那种赞赏情感的影片,那种颂扬具有永恒、普遍价值观诸如母爱、家庭
观念、基督的仁慈的影片,还有那种让人引以为戒的被认为有负性效应的性
爱方式④的影片。
另外,电影也是导演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对事物理解的方式的产
品,是他自己的一种选择。人们使用的剪接技术甚至可以改变事实。那是因
为,内容同样的一部影片,如果用不同的方式剪辑,那么它们就会变成两个
风格决然不同、两部截然不同的电影。由于电影镜头的连续性、连贯性,导
演可以突出某些事情而舍弃另外一些事情:因为他不仅在向我们讲述故事,
而且也在向我们传达他想在电影中表达的意义。⑤由于这一切,鱼堂星=弛
壬壁;宣查显响塞签堑塑(趣睦:睦,迅签,苤些道焦盟。氢笠)。
丛电暨逝麦塑的签剑塑塾金经进堂的内烫塞进⑥,它既是一个组织完整
的、有各种逼真和栩栩如生的人物的演出又是文化产品;而另一方面,电影
作为商品,它必然受到需求规律的制约。为此,人们关注电影的生产及发行
方式、扩大电影市场的需求和消费等问题;而这一切又都和人口学密切相关
,比如:性、年龄段、阶级、阶层等。P14-16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视空间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