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羲 之和顾恺之女史箴图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教新版2013_璀璨的科技与艺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30页免费20页免费28页免费53页¥0.4030页免费 19页免费15页免费62页免费39页免费31页2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8页2下载券21页2下载券30页免费31页2下载券28页免费
人教新版2013_璀璨的科技与艺术|自​己​整​合​的​课​件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91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2014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大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7页¥5.0019页免费27页免费34页¥2.0031页免费 29页免费32页免费29页7下载券22页2下载券27页4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2页免费82页免费32页1下载券10页2下载券12页免费
2014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大全|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魏晋隋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46页免费9页免费23页免费29页1下载券42页2下载券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503.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晋书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晋书
《晋书》,的之一,唐等人合著,共二十一人[1]。记载的历史上起时期早年,下至二年()废晋帝自立,以代。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外文名称Book of Jin创作年代唐朝文学体裁纪传体作&&&&者房玄龄等目&&&&录1卷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
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朝时期编写,晚于南北朝时期的《》、《》等,但唐朝之前已经存在几部不同版本的晋书了。参见。《晋书》封面
唐修《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纪三十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原有一百三十二卷。
《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
监修三人:、、
、、等三的作者:
拟订修史体例:(注:没有流传下来。)
其他十六人:、、陆元仕、、卢承基、、、、、辛丘驭、、杨仁卿、、、和。
另外也在宣帝()、武帝()二纪及、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有题“御撰”。《二十四史》丛刊本有四种:一位武英殿本,一为商务印书馆的,一为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一为的出版中的全译本。
四种刊本的目录、标题、版式各有异同,也不断发展,现以当今最普及的中华本为例,又鉴于排版所限,略去版式部分,单列出《晋书》大体的目录、标题,如下:[2-3]
帝纪第一 高祖宣帝懿  帝纪第二 世宗师 太祖昭  帝纪第三 世祖炎  帝纪第四 孝惠帝衷  帝纪第五 孝怀帝炽 孝邺  帝纪第六 中宗叡 孝宗绍  帝纪第七 显宗衍 岳  帝纪第八 孝宗穆帝聃 丕奕
帝纪第九 太宗简文帝昱 烈宗曜  帝纪第十 安帝德宗德文
志第一 天文上(天体 仪象 天文经星等)  志第二 天文中(七曜 杂星气 史传事验)  志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 经星变附见)  志第四 地理上  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徐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州)  志第六 律历上  志第七 律历中  志第八 律历下  志第九 礼上  志第十 礼中  志第十一 礼下  志第十二 乐上  志第十三 乐下  志第十四 职官  志第十五 舆服  志第十六 食货  志第十七 五行上  志第十八 五行中  志第十九 五行下  志第二十 刑法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宣穆张皇后 景怀夏侯皇后 景献羊皇后 文明王皇后 武元杨皇后 武悼杨皇后 左贵嫔
诸葛夫人 惠贾皇后 惠羊皇后
怀王皇太后 元夏侯太妃  列传第二 后妃下 元敬虞皇后
明穆庾皇后 成恭杜皇后 章太妃 康献褚皇后 穆章何皇后 哀靖王皇后 废帝孝庾皇后 简文宣郑太后 简文顺王皇后孝武文李太后 孝武定王皇后 安德陈太后 安僖王皇后 恭思褚皇后  列传第三
  列传第四
  列传第五
  列传第六
  列传第七 宗室
  列传第八 宣五王 平原王干 琅邪王伷 清惠亭侯京 扶风王骏 梁王肜 文六王 齐献王攸 城阳哀王兆 辽东悼惠王定国 广汉殇王广德 乐安平王鉴 燕王机 乐平王延祚  列传第九
  列传第十
  列传第十一
  列传第十二 (子济)   列传第十三
  列传第十四
  列传第十五
  列传第十六
  列传第十七 (子咸 咸子敷、咸从父弟祗)  列传第十八
  列传第十九
  列传第二十
  列传第二十一
  列传第二十二
  列传第二十三   列传第二十四   列传第二十五
  列传第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七
  列传第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九 汝南文成王亮 楚隐王玮 赵王伦 齐王冏 长沙王乂 成都王颖 河间王颙 东海孝献王越  列传第三十
  列传第三十一
  列传第三十二
  列传第三十三
  列传第三十四 武十三王 元四王 简文三子  列传第三十五 (子
劭子)  列传第三十六
  列传第三十七
  列传第三十八
  列传第三十九
  列传第四十
  列传第四十一
  列传第四十二
  列传第四十三 (子
)  列传第四十四 (子 云弟 豁子 虔子 虔弟
豁弟 秘弟 冲子 嗣子 嗣弟 谦弟)  列传第四十五
  列传第四十六
  列传第四十七
  列传第四十八
  列传第四十九
(子 琰子 安兄 奕子 安弟 万弟 石兄子 朗弟子)  列传第五十
  列传第五十一
  列传第五十二
  列传第五十三
  列传第五十四
  列传第五十五
  列传第五十六 (记载历史)  列传第五十七 凉武昭王子士业(记载历史)  列传第五十八 孝友
  列传第五十九 忠义 含
  列传第六十 良吏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
王欢  列传第六十二 文苑
  列传第六十三 外戚
  列传第六十四 隐逸
(弟子元寿)
  列传第六十五 艺术
  列传第六十六 列女 羊耽妻辛氏 杜有道妻严氏 王浑妻钟氏 郑袤妻曹氏 愍怀太子妃王氏 郑休妻石氏 陶侃母湛氏 贾浑妻宗氏 梁纬妻辛氏 许延妻杜氏 虞潭母孙氏 周顗母李氏 张茂妻陆氏 尹虞二女 荀嵩小女 王凝之妻谢氏 刘臻妻陈氏 皮京妻龙氏 孟昶妻周氏 何无忌母刘氏 刘聪妻刘氏 王广女 陕妇人 靳康女 韦逞母宋氏 张天锡妾阎氏薛氏 苻坚妾张氏 窦滔妻苏氏 苻登妻 慕容垂妻段氏 段丰妻慕容氏 吕纂妻(吕绍妻张氏) 李玄盛后尹氏
列传第六十七 四夷  ——东夷
氏 人 裨离等十国  ——西戎
  ——南蛮
  ——北狄
列传第六十八
  列传第六十九
段仲文  列传第七十
载记第一 (子 )
载记第二   载记第三 (以上三卷记载汉、前赵历史)  载记第四 上  载记第五 石勒下  载记第六 上  载记第七 石季龙下(以上四卷记载后赵历史)  载记第八   载记第九   载记第十   载记第十一
(以上四卷记载历史)  载记第十二
  载记第十三 上  载记第十四 苻坚下(
)  载记第十五
(以上四卷记载历史)  载记第十六
  载记第十七 上  载记第十八 姚兴下  载记第十九 (以上四卷记载历史)  载记第二十
  载记第二十一
(以上两卷记载历史)  载记第二十二
(记载历史)  载记第二十三   载记第二十四
(以上两卷记载历史并附载)  载记第二十五
炽磐 (记载历史并附录)  载记第二十六
利鹿孤 傉檀(记载历史)  载记第二十七   载记第二十八 (以上两卷记载历史)  载记第二十九 (记载历史)  载记第三十 (记载历史)
《晋书》编写过程
重视修史,中国自唐代开始设馆修史,《晋书》是其中的第一部。“二十五史”有六部史书(《晋书》,《》、《》、《》、《》、《》)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
在唐朝以前,即有传世,而实际上则多达二十余家,其中沈约、郑忠、庾铣三家晋书已亡佚外,其余都还存在。当时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且“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便于贞观二十年(公元)下诏修《晋书》,唐太宗在《修晋书诏》有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
《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齐人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写成。
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
近代有吴仕鉴著《》,采集众说以辨异、证同、纠谬、补遗,此书在由吴兴嘉业堂刊行。《晋书》里面所讲的,跟《》里的晋不一样。
说起《晋书》,就会使人想到在《修&晋书&诏》里讲的一句名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卷81,《》卷8)意思是说,史书的作用大得很啊!唐太宗历来很重视修史,今存“二十五史”,其中就有六部史书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他的这篇诏书,就是指示皇家史馆重写一部《晋书》。
统治时代所修的史书,在晋书之外,还有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何以李世民偏要选择晋书来写史论呢?这主要因为是个统一的,它结束了三国时期几十年的分裂局面。然而它的统一又是短暂的,不久就发生了地区的大混战,此后便形成了和十六国、南朝和的长期对立。李世民作为统一的唐朝的创业之君,很想对于的进行一番探索,作为借鉴。正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把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和完成统一事业的司马炎当做主要研究对象(关于陆机、的史论,主要着眼于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属于另一种情况,姑置不论)。宣帝()、武帝()二纪的史论,虽然比较笼统,没有触及晋朝治乱兴衰的实质,但它指出司马炎“居治而忘危”,“不知处广以思狭”,“以新集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这些评论总算是看到了一些现象。
晋书的修撰,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历时不到三年。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其余十八人是令狐德棻、敬播、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俨。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出自之手;修史体例,是敬播拟订的,没有流传下来。由于李世民(唐太宗)曾给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一纪及陆机、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又题“御撰”。
《晋书》同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者的众多。《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
有这样一支作者队伍,是《晋书》之所以能够超过以往各家晋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特点是体例的创新。上面讲到,《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载记是记述、鲜卑、羯、氐、羌等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上的一个创造。早先,曾经写过载记,但并不是用来记少数民族政权的史事,也没有把它作为一部史书的组成部分。《晋书·载记》作为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而且对于表现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个特点是补旧史之不足
《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而《晋书》中的志,多从三国时期写起。关于曹魏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营西北,及晋朝占田制多有着墨。《》讲东汉、三国时代的经济发展,可补《》、《》之不足。从当政者的角度,《晋书》虽为立传,但并不鼓励司马氏的发家史,《晋书·宣帝纪》里曾讲到问起晋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告之,明帝大惭,把脸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而唐太宗在其所作的史论里,更不乏警世之意。
第四个特点是记载完备
唐之前的各晋史,或仅记一朝史事,或虽兼记两晋史事,但对十六国史事则无专门记述。可说都非完备的晋史。与唐之前的各晋史相比,《晋书》的内容较为详尽且广博,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舆服志》和《礼志》《乐志》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崇尚礼仪服饰的风气。说:“唐初修《晋书》,以臧荣绪本为主,而兼考诸家成之。今据《晋》、《宋》等《书》列传所载诸家之为《晋书》者,无虑数十种。”
《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说明它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然,《晋书》也有明显的缺点,这突出地表现,在它记述了一些神怪故事和小说材料,而这些是不应当被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我们在阅读《晋书》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四库全书》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类一
△《晋书》·一百三十卷(内府刊本):唐等奉敕撰。刘知几《史通·外篇》谓贞观中诏,前后《晋史》十八家,未能尽善,敕史官更加纂撰。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然唐人如李善注《文选》,徐坚编《初学记》,白居易编《六帖》,于王隐、虞预、朱凤、何法盛、谢灵运、臧荣绪、沈约之书,与夫徐广、干宝、邓粲、王韶、曹嘉之、刘谦之之纪,孙盛之《晋阳秋》、习凿齿之《汉晋阳秋》、檀道鸾之《续晋阳秋》,并见征引。是旧本实未尝弃。毋乃书成之日即有不惬于众论者乎。考书中惟《陆机》、《王羲之》两传其论皆称“制曰”,盖出于太宗之御撰。夫典午一朝,政事之得失,人材之良楛,不知凡几,而九重掞藻,宣王言以彰特笔者,仅一工文之士衡,一善书之逸少。则全书宗旨,大概可知。其所褒贬,略实行而奖浮华。其所采择,忽正典而取小说。波靡不返,有自来矣。即如《文选注·马汧督诔》引臧荣绪、王隐书,称马汧立功孤城,死于非罪,后加赠祭。而《晋书》不为立传,亦不附见于《周处》、《孟观》等传。又《太平御览》引王隐书云:“武帝欲以郭琦为佐著作郎,问尚书郭彰。彰憎琦不附己,答以不识。上曰:‘若如卿言,乌丸家儿能事卿,即堪郎也。’及赵王伦篡位,又欲用琦。琦曰:‘我已为武帝吏,不能复为今世吏。终于家。’”琦盖始终亮节之士也。而《晋书》亦削而不载。其所载者大抵弘奖风流,以资谈柄。取刘义庆《世说新语》与刘孝标所注一一互勘,几于全部收入。是直稗官之体,安得目曰史传乎?黄朝英《缃素杂记》诋其引《世说》“和峤峨峨如千丈松,礧砢多节目”,既载入《和峤传》中,又以峤字相同,并载入《温峤传》中。颠倒舛迕,竟不及检,犹其枝叶之病,非其根本之病也。正史之中,惟此书及《宋史》后人纷纷改撰,其亦有由矣。特以十八家之书并亡,考晋事者舍此无由,故历代存之不废耳。《音义》三卷,唐何超撰,超字令升,自称东京人。杨齐宣为之序。其审音辨字,颇有发明,旧本所载,今仍附见于末焉。[4]《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而无繁杂纷乱之感。《晋书》的帝纪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交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全书的。在帝纪中首先列宣、景、文三纪,追述祖父司马懿、伯父、父亲开创晋国基业的过程,使晋史的历史渊源清晰明了,是很得史法的。书志部分记载,编排得类别清楚,叙事详明,可以给人以较完备的历史知识。列传记载人物,编次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辅,所立类传或合传清楚,各类人员大都分配合理,使西晋近800分门别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晋代历史活动的图卷。书中的载记专写与晋对峙的十六国历史,在史书写法上是善于出新的。载记之体略同于《》中的世家,但世家记历史,反映的是贵族社会紧密联系的特点。载记的名目来自《东观汉纪》,可《东观汉纪》用载记记载平林、及的事迹,不过是作为列传的补充。
《晋书》采用世家之体而取载记之名,用高于列传的规格完整记述了各族政权在中原割据兴灭的始末,给各割据政权以适当的历史地位,较好解决了中原皇朝与各族政权并载一史的难题,这一作法大得历代史家赞赏。载记中对十六国政权只称“”,不辨,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思想,这更是我们今天阅读《晋书》时要特别注意的。晋代史事错综复杂,比史都要难写一些,《晋书》用四种相互配合,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晋书》还有内容充实,文字简练的长处。晋代的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有与农民的矛盾,有胡、汉的民族矛盾,有儒、道、释的矛盾,还有君臣矛盾、抗战派与的矛盾等等。《晋书》中,提供了很多这些矛盾斗争的情况及材料。如、、张昌、等传,反映了当时的农民起义情况;《江统传》载《徙戎论》,《温峤传》载《奏军国要务七条》,提供了胡汉斗争的材料;《郭璞传》载《刑狱疏》,《李重传》载《论九品中正制》,《傅玄传》载兴学校、劝农功诸疏,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政治情况的材料;《裴頠传》载《》,《阮瞻传》载《无鬼论》等都是重要的思想文献。此外如《束皙传》记载《》的发现经过,《裴秀传》记载《禹贡地域图》的制图六法,《传》记载论书法的《书势》一篇,都是极珍贵的史料。唐修《晋书》距离晋亡已200多年,在记事上有条件改变以往史书诬罔不实的缺点。
书中除因袭旧文外,很少有撰者曲意回护的内容。书中在很多纪传中揭露了贪婪、腐朽、骄奢淫逸的本性和残害民众的罪行,具有鉴戒意味。《晋书》作者,多是文学大家,因而《晋书》叙事往往能做到简明扼要,有时还有生动、精彩之笔。书中的载记写得疏密相间,,颇有些章法。如《苻坚》两卷,颇见功力。列传中也往往能表达出历史人物的情态,读起来有点味道。
《晋书》的有:《》、《地理志》、《律历志》、《》、《乐志》、《职官志》、《舆服志》、《》、《五行志》、《》。从名目上看与《五代史志》大同小异,相差的只是加上了《舆服志》而去掉了《经籍志》。因为《隋志》与《晋志》多出于相同作者之手,修撰时间又很接近,所以在内容上有一些重复的地方。但《晋书》上承两汉、下启,还是具有相当高的价值的。它的类目比较齐全,反映的社会典章制度内容比较全面。《食货志》和《刑法志》叙事包罗东汉,可补《》之不足。《地理志》对研究之际行政区划变更,州县制的变迁,都很有作用。《晋书》,多出于学有所长的专家之手,内容比较精当。《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为著名科学家李淳风所修,一直为世所称,其中《天文》、《律历》二志尤为精审。《天文志》记载了汉魏以来天文学的三大流派;、和,并对浑天说作了肯定;《律历志》记载魏晋时期几种,保存了科技史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价值。其一:记述荒诞
《晋书》继承了前代晋史著作的缺点,记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中一些荒诞之谈也加以收录[5]。例如《干宝传》中记载之父妾陪葬十余年,开棺后仍能复生之事[6]。《张华传》中提到吃“龙肉”之事,并称“试以苦酒濯之,必有异。”
其二:史料取舍不够严谨
据历史考察,在修撰《晋书》时期,所能见到晋代文献很多,除各专史外,还有大量的、、以及。但《晋书》的编撰者主要只采用的晋书作为蓝本,并兼采小说的记载,稍加增饰。对于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虽曾参考,但却没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成书之后,即受到当代人的指实,认为它“好采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7-8]。在《》里也批评它不重视史料的甄别去取,只追求文字的华丽。清人在《读史举正》举出《晋书》谬误达450多条。批评《晋书》“涉笔便误”。北宋监本[9]
宋绍兴重刊北宋本[9]
宋刊十四行小字本[9]
宋宝佑刊九行大字本[9]
宋刊明修本(附音义)[9]
元刊十行本[9]
元刊二十二行本(大德九路刊本)[9]
明南监重修本[9]
明北监方从哲修本[9]
明藩府刊十行大字本[9]
明万历间周氏(周若年)翻宋刊九行大字本[9]
明西爽堂校刊本[9]
明更定本[9]
明刊十七史本[9]
清乾隆附考证本[9]
清席氏刊廿一史本[9]
清同治年间刻本[9]
清同治年间岭南陈氏葄古堂仿殿本[9]
清光绪年间湖南宝庆三味书坊翻刻殿本[9]
清影印殿本[9]
清五洲同文书局影印殿本[9]
清图书集成局铅字排印本[9]
清竹简斋(有大小两种)[9]
清史学斋石印横行本[9]
清竣实斋石印本[9]
商务馆影印殿本[9]
民国百衲廿四史影印宋绍兴重刊北宋本[9]
民国中华书局排印本[9]
民国铸版《二十五史》中之《晋书》[9]
1974年标点排印本。版1印,竖排繁体,平装共10册,精装则为5册。最新版次是2012年12月的1版12次。[10]
中华书局又于1997年出版“二十四史”,《晋书》缩印本亦在其列。
中华书局又于2000年4月推出《晋书》简体字本,横排全2册。
上海于2004年出版的《》,第五章为《晋书》,分别是“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 第一册”“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 第二册”“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 第三册”“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 第四册”。
将出版《·晋书》,带注释,排版字体是横排简体。
主词条:十八家晋史
在唐人修晋书以前“据晋、宋等书列传所载,诸家为晋书者无虑数十种”,其中到唐初时能为世人所见尚有19种。这么多家记述晋史的旧史文献就成为了唐修《晋书》时主要的前源文献。《·古今正史》篇云:“皇家中有诏,以前后晋史十有八家,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乃敕史官更加篆录,采正典与杂说数十余部,兼引伪史,为纪十,志二十,列传七十,载记三十,并序例目录,合为百三十二卷。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者焉。”
18家晋书之名由此而立,但唐初所存的晋朝实际为19家。其中用撰写的有11家,分别是:
(一)《晋记》4卷
(二)《晋纪》23卷
(三)曹嘉之《晋记》10卷
(四)《汉晋阳秋》47卷
(五)《晋纪》11卷
(六)《晋阳秋》32卷
(七)《晋记》23卷
(八)《晋记》10卷
(九)《晋纪》45卷
(十)檀道鸾《》20卷
(十一)郭季产《续晋记》5卷
用撰写的有8家,分别是:
(十二)《晋书》93卷
(十三)《晋书》44卷
(十四)《晋书》14卷
(十五)《》78卷
(十六)《晋书》36卷
(十七)《晋书》102卷
(十八)《晋史草》30卷
(十九)《晋书》110卷
这19家中包括西晋和东晋全部史实的仅臧荣绪一家。臧荣绪的《晋书》乃唐初以前唯一完整的一个本子,因而唐初所修撰的《晋书》主要以臧氏之书为蓝本,并通称为《新晋书》,以区别于臧氏之《旧晋书》。自臧氏之书亡佚,《新晋书》才独居《晋书》之名。《史通》在上面所引的那段话之前原有一句,“齐隐士东莞臧荣绪又集东、西二史,合成一书”,所以后面才说,“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者焉”。于此可知唐初所称的18家晋书是指臧荣绪《晋书》以外的诸家史书而言:《史通》的话是依据贞观中的诏书而说的,所以较为简略,从唐初各家流传的情况和修撰《晋书》的过程看,这样理解是无可怀疑的。
除上述19家外,还有4家纪传体晋书,它们是:
(廿)谢沉/《晋书》(卷数不明)
(廿一)《晋书》7卷
(廿二)《晋书》110卷
(廿三)庾铣《东晋新书》7卷
上述23家晋书各有不少缺憾,诸如有的属于未完成的史稿,如谢灵运、沈约、萧子显等所撰;有的受客观条件所限,很难做到载录完全,成为晋朝的通史;臧荣绪《晋书》虽说志传俱备,较为完整,但与东晋一代并立甚至比东晋更久的十六国史又未能录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于贞观十八年(664),敕令房玄龄、褚遂良等重撰《晋书》,贞观二十年书成,凡130卷。到发生时,作为“御史”晋书编写时的主要臧荣绪所撰《晋书》已下落不明,其余的22家晋史书也皆散佚。
总结:臧荣绪《晋书》110卷为最全面的,而现行《晋书》实为新晋书(添加《》等十六国历史编入“”条目)。后世的辑录:清人、辑有唐代以前的诸家晋史和十六国书。1937年,根据《史学丛书》本将汤球的《》、《晋纪辑本》、《》、《》、《》、《》等排印出版,收入《》初编。新出版的《》一书也有较多收录。《十六国春秋》和《》为《晋书·》提供基本史料之外,也启发了《晋书·载记》的正统观。一方面,《十六国春秋》和《三十国春秋》皆以东晋为正统;另一方面,二书都对十六国的地位有所认同,前者不废其年号,后者称为王。《晋书·载记》虽未沿袭后两条书法,但对十六国历史的认同,是有二书之影响在内的。
唐朝时已然华夷一体、天下为家,宽广胸襟的唐人多少还是把十六国历史载入正史之中,撰写正史《晋书》更创造性地采用本纪、列传与载记并列的形式,将十六国时的政权列入了正史而不是对立的霸史,赋予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适当的历史地位,尽管仍称僭伪,其实已经淡化了观念下的正统意识。显示出唐人对十六国史较为开明的态度。
后世对《晋书》正统观的评价:《晋书》以前凉张氏、西凉李氏为列传,其理据颇为可疑;但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正统与僭伪的界限,或者说,打破了正史与伪史的界限。析言之,本纪、列传与载记的区分,是正史与伪史的区分;浑言之,本纪、列传与载记合一,又共同成就了《晋书》这部正史。“载记”之体确实蕴涵着褒贬并存的复杂性。尤其是《张轨传》与《凉武昭王传》,以“伪”入“正”,可以说是伪史的“”。
(què)先生曰:“唐以前诸家《晋书》,可称美备。而太宗复修之者,?昔汉世古文经学者于《左氏春秋》中窜入‘汉承尧后’之文,唐代重修《晋书》特取张轨为同类陪宾,不以前凉西凉列于载记,而与捌柒《凉武昭王传》中亦窜入‘士业子重耳脱身奔于江左,仕于宋,后归为恒农太守’一节,皆藉此以欺天下后世。夫刘汉经师,李唐帝室,人殊代隔,迥不相关。而其择术用心,遥遥符应,有如是者,岂不异哉!”唐前所修《晋书》,相传有十八家,而唐修《晋书》之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竟从新撰”。可以说,“兼引十六国书”是唐修《晋书》与《晋书》的最大不同,而不仅仅限于以前凉、西凉入列传之一端。:《两晋诸帝系统图》;《晋诸王世表》。
:《补晋宗室王侯表》。收录有爵可考之宗室,以封国为纲,凡徙封本国者皆列入,较详细周密。
:《晋功臣世表》;《晋将相大臣年表》;《东晋将相大臣年表》。
:《补晋异姓封爵表》。
:《补晋执政表》。补订周济《晋略》之执政表,较万氏将相大①李培栋:《晋书研究》,景蜀慧、郑小容:《晋书的修撰及成书时间》(《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0辑)及赵俊:《唐修晋书时间考》(《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3期)三文不约而同地考定为贞观二十年至二十二年。  臣年表为周密。
:《晋方镇年表》;《东晋方镇年表》。
:《补晋方镇年表》。
:《晋方镇年表》;吴廷燮,《东晋万镇年表》。吴氏两表皆远较秦表为详细周密。
:《晋僭伪诸国世表》;《晋僭伪诸国年表》。
:《补晋僭国年表》。
张愉曾:《十六国年表》。 万、秦、张三表皆按年以各国政权为纲。
:《晋五胡表》,以民族为纲。
:《伪汉将相大臣年表》;《伪成将相大臣年表》;《伪赵将相大臣年表》;《伪燕将相大臣年表》;《伪秦将相大臣年表》;《伪后秦将相大臣年表》;《伪后燕将相大臣年表》;《伪南燕将相大臣年表》。
:《西秦百官表》。
():《后凉百官表》;《南凉百官表》;《西凉百官表》;《北凉西官表》;《夏百官表》;《北燕百官表》。
():《晋书天文志校正》;《晋书礼志校正》。
():《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晋书·地理志》详于西晋之初,而又不以武帝时郡县为断限。惠帝时记述己略,东晋尤为疏漏。毕氏凡数百条。
:《新校晋书地理志》。
:《东晋疆域志》。分别叙述实州郡县、实州侨郡中侨州郡县,清晰有用;《十六国疆域志》。
():《补普兵志》。
:《补晋书艺文志》。
():《补晋书艺文志》。
:《补晋书艺文志》。收录石刻一百三种,为其他补志所无。
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
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以上补志五家,互有详略异同,大致以文氏吴氏书为较详备。
《读史举正》
清季民国人、合注《》一百三十卷
编《晋书人名索引》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晋后是什么朝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