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纶和涤纶的区别路郝凯燕联系方式

[转载]避免孩子磨蹭的“妙招”
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讲珍惜时间取得成功的故事,或在墙上贴上名言警句,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认识到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让磨蹭付出代价:孩子早晨起床磨蹭,家长急得不得了,又是嚷嚷,又是亲自给孩子系纽扣,可孩子却一点也不急。其实,家长的做法正是促成孩子磨蹭的原因之一。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磨蹭的时候,家长不要急,让孩子急。如果孩子迟到,老师肯定会问他原因。孩子得到教育后,就会认识到磨蹭带来的害处,第二天就会加快速度。
  增加计时性劳动:孩子磨蹭不光在学习中表现出来,也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做作业、穿衣、吃饭。从孩子的实际表现出发,增加计时性活动是可行的方法。做某件事需要多长时间,事先设定,然后以最快速度保质量地进行。
  改善评价角度,少说“慢”:家长要有意识地表扬孩子“你可以快起来”。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玩一些小游戏,如比赛看谁穿衣快等。
  利用“速度测定法”,感受“我可以快”:记录时间单位里(如5分钟)能写多少个字,能做几道题。然后算一算这样的速度,做完所有的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孩子会意识到:我能这么快完成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小学数学名师博客地址
小学数学名师博客网址
黄爱华博客网址
.cn/cnhuangaihua
潘小明博客网址
/userlog17/38001/archives/.shtml
华应龙博客网址
/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906289&PostID=9100282
吴正宪博客网址
http://www.beijingteacher.net/pingtai/pblog/blog.php?do=list&uid=12&type=blog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
.cn/tresearch/wzxworkroom/
刘可钦博客网址
http://liukeqinvip./
特级教师魏洁工作室
/group.asp?gid=25&pid=11649
夏青峰的博客
http://xiaqingfeng858./
李烈的工作室
.cn/tresearch/wrindex.jsp?cid=00001&wrid=WR_50692
陈大伟工作室
.cn/tresearch/wrindex.jsp?cid=00001&wrid=WR_505358
钱守旺的博客
/userlog16/28690/
徐斌工作室
/xbb/index1.asp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今天我上“打电话”
好!回想我的教学,欠缺逐步渗透,学生思维含量也较少&&&
今天给五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打电话,教学流程第这样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打过电话吧,电话是方便快捷的联系方式之一,如果老师给一个同学打电话需要1分钟,给两个同学打电话需要几分钟?给500个同学打电话需要多少分钟呢?有没有办法让打电话的时间再少一些呢?这节课研究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
1、直接研究给500个同学打电话,感觉怎么样?(数据大)现在把数据变得小一些研究,看小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这样来研究可以吗?数据小到什么程度呢?
2、出示:星期天,接到重要通知,王老师要通过打电话的方式通知给3个学生到校,每分钟通知1人,通知这3个学生最快需要几分钟?
用图表示出你的想法来。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用不同图形代表老师和学生比较简洁,线上的数表示第几分钟大家能看清楚。知道消息的人都不闲着,这样用的时间比较少。
3、如果王老师要尽快通知7个学生、15个学生,怎么打电话最省时间呢?像刚才一样画一个示意图,表示我们的思路,又使别人看得更加清楚直观。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7个学生或者15个学生其中的一种情况来表示。
不管给多少人打电话,只要知道消息的人都不闲着这样打电话就用的时间就是最少的。
刚才研究的过程到底有没有规律呢?利用统计表来研究。
新接到通知的人
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包括老师)
知道消息的学生总人数
如果继续填下去,第6、7、8分钟知道消息的会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
要达到这样的效率需要打电话前设计好方案,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爱因斯坦把这种数据成倍增长的现象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三、应用现在我们再次体验一次奇迹的发生:一张足够大的纸连续对折30次会有多高呢?假如这张纸的厚度是0.1毫米.
利用计算器计算,填写表格。
你想说什么?生活中有这样的规律吗?(浮萍现象)。
反思:没有使用课件,现场生成,展示感觉费时间,但是很真实,学生一直在思考,有情感上有冲击。如果作为公开课,课件如何利用得当,值得再思考。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与联系
很有用!一、相同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都是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二、不同点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定义不同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求法不同
平均数:用所有数据相加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需要计算才得求出。
中位数: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的求出不需或只需简单的计算。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不必计算就可求出。
3、个数不同
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具有惟一性,但众数有时不具有惟一性。在一组数据中,可能不止一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4、呈现不同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它不是数据中的原始数据。
中位数:是一个不完全“虚拟”的数。当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时,它就是该组数据排序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据,是这组数据中真实存在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此时的中位数就是一个虚拟的数。
众 数: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 ,它是真实存在的。
5、代表不同
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常用来一代表数据的总体 “平均水平”。
中位数:像一条分界线,将数据分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因此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众数:反映了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
这三个统计量虽反映有所不同,但都可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都可作为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
6、特点不同
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主要缺点是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这里的极端值是指偏大或偏小数,当出现偏大数时,平均数将会被抬高,当出现偏小数时,平均数会降低。
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没有影响;它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上的代表值,不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
众数:与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率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其缺点是具有不惟一性,一组数据中可能会有一个众数,也可能会有多个或没有
7、作用不同
平均数:是统计中最常用的数据代表值,比较可靠和稳定,因为它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反映出来的信息最充分。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整体平均情况,也可以用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标准。因此,它在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
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因为它只利用了部分数据。但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合适。
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因为它也只利用了部分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用该数据(即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平均数应用比较广泛,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所有数据都有关系,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简单的说就是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的数值排序中处于中间的位置,人们由中位数可以对事物的大体进行判断和掌控,它虽然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可靠性比较差;所以中位数只是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众数着眼对一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其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化,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较多,此时用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比较合适,体现了整个数据的集中情况。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都有各自的的优缺点:
平均数:(1)需要全组所有数据来计算;
(2)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中位数:(1)仅需把数据按顺序排列后即可确定;
(2)不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众 数:(1)通过计数得到;
(2)不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锦纶路小学“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到位
榆次区政府 www.&&&&&&日&&&&&&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锦纶路小学&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到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锦纶 氨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