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意识得到认可是什么时间

寄送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作者是真相帝。
  我也是---无语
  党领导=党的军委主席兼党总书记领导=外治法权。
  所以,法治的中国是梦呓!
  《求是》、《环球时报》等官媒,是这一类呓语的积极制造者。
  喜欢辛允星!
  他是少数兼具自由激情和理性的后起之秀!
相同作者阅读
相同主题阅读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4号.<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中国法制监督内参,高擎法律之剑&&排解百姓之忧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地址北京紫禁城58号,联系电话" />
中国法制监督内参
&&欢迎来到中国法制监督内参网!
&&&&&&&&&&&&&&&&&&&&全国投诉电话:&&&&&&&&&&&&&&&&&&&&&&&&&&&&&&&&&&&&&&&&&&&中国法制监督内参&&&&&&&&&&&&&&&&&&&&&&&&&&&&&&
跳出“前腐后继”的怪圈
&& &浏览新闻、与人交流,常能看到听到这样的消息和现象:一些落马的贪腐官员痛哭流涕、后悔不迭,感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教训十分深刻,悲剧不断重演,“前腐后继”成为一个怪圈。这令人唏嘘,也促人深思。如何跳出这个怪圈,不让悲剧重演呢?结合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感到有四点值得警醒。
  一是克服私心杂念。俗话讲:私心是百病之根、万恶之源。我们党历来强调,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造福,不能用来为自己谋利。当然,党员干部也有自己的需求和合法利益,可以在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的同时获得合法利益、满足自身需要。这不但没有坏处,而且可以成为人生动力。但是,如果置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全局利益于不顾,一味追求个人私利,势必走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等到东窗事发,悔之晚矣。党员干部什么时候都应当以人民利益为重,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全局利益的关系,凡事出于公心,克服私心、不谋私利。
  二是去除侥幸心理。许多事实表明,一些落马的贪腐官员一开始并不是没有理想追求,也能够做到严于律己,但随着职务提升、权力扩大,经不住腐朽思想诱惑,逐渐腐化变质,以至违法乱纪、堕入深渊。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侥幸心理:或以为位高权重,别人奈何不得;或以为手段隐秘,难以被人发现。正是这种侥幸心理,使他们欲罢不能、越陷越深,走上不归之路。其实,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故而古人讲: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党员干部什么时候都应懂得慎独,而不能心存侥幸。这样,才能始终守住法纪红线、道德底线。
  三是切莫妄自尊大。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应当少犯错误、不犯大错,犯了错误之后能及时认识和改正。聪明的人谦虚谨慎,善听意见建议,犯了错误改得快,因而可以避免犯大错误、栽大跟头;愚蠢的人妄自尊大,不听良言劝诫,犯了错误不自知,因而难免落入后悔莫及、悔之晚矣的境地。许多落马的贪腐官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妄自尊大,不愿意、不善于听真话和诤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古训,也是规律,党员干部应当牢记。特别是领导干部,更不能因为地位高、权力大而忘乎所以、骄傲自大,而应走进群众、练好“听功”,尤其应善听逆耳之言、弦外之音。
  四是常怀忧患意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一些官员之所以因贪腐而落马,往往是因为忘记了这个真理:得到的鲜花和掌声多了,就丧失了忧患意识、放松了思想改造,经不起诱惑与腐蚀。古人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是这样,对于一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因此,常怀忧患意识对于党员干部十分重要,不仅有助于做到积极进取、自警自励,而且有利于少犯或不犯错误、避免重蹈“前腐后继”的覆辙。党员干部常怀忧患意识,就要忠于党和人民事业,敢于担当、尽职尽责,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以一流业绩和优良作风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
改革温度 最高旨归是人民
&&&&正在全面推进的改革大业,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是最终的评判者?答案只有一个――人民。
  轰轰烈烈、大刀阔斧甚至不留情面的改革背后,有一个温暖的指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翻开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大写的“人民”二字跃然纸上――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和政府更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久久为功,将公平正义融入制度长城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孰轻孰重?答案是不分伯仲,缺一不可。
  35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问题”焦点指向“公平正义”。如果不能带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这样的改革必将失去意义,必将不可持续。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中国举起改革大旗。
  “国无法则人无矩,法不公则国不稳。”司法被称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这道防线,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保证司法在阳光下运行……司法改革的力度越大,公平正义的希望就越大。司法体制改革大幕已开启,公平正义的步履铿锵有声。
  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速拆除横亘在不同人群之间的藩篱,到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以促进公平公正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到改革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向不公平合理的高薪说“不”;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到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啃这些“硬骨头”,彰显一个社会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构建公平正义社会,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久久为功,伴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平正义”,正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长城。
  凝神聚气,把人民福祉作为改革航标
  不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没有出路;不增进人民福祉,改革同样没有前途。
  将人民福祉作为改革航标,过时的指挥棒要更换,过时的制度体系要更改,过时的思想观念要更新。鲁迅先生曾说:“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效之后。”改革,从来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系统改革就更难――难在众口难调,难在利益博弈,难在赢得民心。
  要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新修订的“史上最严”环保法,在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生态补偿、排污许可、处罚问责等方面确立了新“规则”。而打破GDP崇拜,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成为新的执政追求。
  从推开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活力,让沉睡的财富造福农民,到启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和出资期限;从适时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实行“单独两孩”,到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管住“车轮上的铺张”;从扩大营改增试点到取消和下放审批权力……每一项改革的推进,都牵动亿万群众的心,都关乎亿万家庭的福祉。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土壤正在瓦解;“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使节俭清新之风成为时尚。与日益改善的党风政风社风相对应,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正在跃升。
  凝神聚气,握指成拳。把人民福祉作为航标,改革给人信心,给人温暖,给人力量。
  心心相印,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主体
  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改革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参与支持,改革如同无水之舟、无土之木。
  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到化解过剩产能;从大学生创业就业环境优化,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全国政协的“双周协商会”越开越火。民意在这里汇集,智慧在这里凝聚,高规格的头脑风暴背后,是改革“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生动诠释。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是推进改革的不二选择。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这是从改革中得出的重要经验,更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法宝。
  改革越向前推进,越会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越会遇到阻力障碍。尤其是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更要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怎么样?群众的诉求是什么?改革带给群众的利益有多少?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改革大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一片土地的历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历史。”今天,以人民为最高旨归的改革,正在书写历史,开创未来。
为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有了法治的护航,改革才能不走样、不变道、有章法,真正做到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这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法治既是改革的目标,也是改革的手段,还是坚持改革共识的底线。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求坚持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改革。改革的过程,就是法治理念根植、法治方式确立的过程,我们既要通过改革来完善法治,也要以法治来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这是牢不可破的改革共识,是理应坚持不渝的改革方法论。
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受法制不完善的时代条件限制,推进改革往往比较粗放,那么今天,在法律体系形成、法治理念高扬的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改革,于法有据是改革的基本前提。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到哪里,法治建设就应跟进到哪里,越是重大改革,越要法治先行。任何层面、任何领域的改革,都应在法律框架下实施、在法治轨道中运行,都要经受住是否合乎法治的检验。
经验表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就要走出“边抓牌边定规则”的思维定势,确立“定好规则再抓牌”的法治思维。“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无论是哪个领域的改革,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作为,都必须以法治的方式推进。立法引领改革,改革推动立法。只有通过立法程序,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来解决,实现先立后破,才能使改革有序进行;如果有的重要改革举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权,就应当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确保改革举措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进行。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回望1978年以来的改革历程,改革的推进与法治的建设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发展的必然。在新一轮的改革征程上,让改革列车始终在法治“钢轨”上前行,我们就能形成全国一盘棋,确保改革正确推进、准确推进、有序推进、协调推进。
让改革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
& &<FONT color=#8年以来,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座改革的历史航标。在万众瞩目与期盼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中国的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会高度评价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确立这个总目标,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个紧紧围绕”,既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将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改革先易后难,更要攻坚克难;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我们必将能够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目标完成之日,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时。到那个时候,中国的面貌必将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进行的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两部重要党内法规的公开发布?四大焦点
焦点一 五年规划&首提编制党内法规五年规划
条例内容:
制定党内法规应当统筹进行,科学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由中央办公厅对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提出的制定建议进行汇总,并广泛征求意见后拟订,经中央书记处办公会议讨论,报中央审定。
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年度计划,由中央办公厅对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每年年底前提出的下一年度制定建议进行汇总后拟订,报中央审批。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以根据职权和实际需要,编制本系统、本地区党内法规制定工作规划和计划。
据了解,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编制‘五年规划’有利于加强党内法规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明确法规制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保证其系统性、协调性和前瞻性。”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甄小英说,五年规划同五年一届的党代会相衔接,也有利于检查党代会关于党的制度建设要求的落实。
焦点二 法规起草&法规与群众利益相关应听群众意见
条例内容:
中央党内法规按其内容一般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起草,综合性党内法规由中央办公厅协调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有关部门起草或者成立专门起草小组起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由其自行组织起草。起草党内法规,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必要时,调查研究可以吸收相关专家学者参加或者委托专门机构开展。
党内法规草案形成后,应当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在全党范围内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应当注意听取党代表大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党内法规草案,应当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征求意见可以采取书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网上征询等形式。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党内法规姓“法”,就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反映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体现客观规律。《制定条例》在这方面作了许多创新规定,其中调查研究、听取意见主要在于保障民主性,专家论证主要在于保障科学性。
焦点三 审批与发布&草案交由负责法规机构审核
条例内容:
审议批准机关收到党内法规草案后,交由所属负责法规工作的机构进行审核。对存在问题的党内法规草案,审核机构经批准可以向起草部门和单位提出修改意见。如起草部门和单位不采纳修改意见,审核机构可以向审议批准机关提出修改、缓办或者退回的建议。党内法规一般采用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文件、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文件、中央各部门文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文件、党委办公厅文件的形式发布。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甄小英解释说,上述程序的修订,有利于解决一些地方制定党内法规过程中闭门造车、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一些党内法规质量低,甚至存在与国法、党纪相冲突和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
焦点四 备案与清理&清理法规解决“红头文件”打架
条例内容: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应当自发布之日起30日内报送中央备案,备案工作由中央办公厅承办。党内法规制定机关应当适时对党内法规进行清理,并根据清理情况及时对相关党内法规作出修改、废止等相应处理。党内法规制定机关、起草部门和单位可以根据职权对党内法规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开展评估。
条例细化了备案制度,正是配合这项制度,同步制定了《备案规定》。条例还增写了清理制度,据了解,中央正在全党部署开展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甄小英说,这些做法有利于强化对党内法规的监督,解决“红头文件”打架等问题;有利于摸清“底数”,加快构建科学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有利于督促党内法规的实施,维护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严肃性、权威性。
重托与期待
――写在新一届国务院组成人员产生之际
&&& 3月16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六次全体会议。随着2900多名人大代表投票表决的顺利完成,新一届国务院组成人员全部产生。
&&&&一天前,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一号主席令,任命李克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16日,习近平主席签署第二号主席令,对由李克强提名的新一届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进行了任命――
&&&&张高丽、刘延东、汪洋、马凯为国务院副总理;
&&&&杨晶、常万全、杨洁篪、郭声琨、王勇为国务委员;
&&&&26人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
&&&&――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团队。从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到国务委员,无一不是新的面孔。国务院秘书长和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人中,有10名为新任命成员,占总数的38.5%。
&&&&――这是一个年富力强的团队。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和国务委员平均年龄61.4岁,国务院秘书长和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人平均年龄60岁,比上一届都有所降低。
&&&&――这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团队。他们知识层次高,多人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大多经过重要岗位历练,熟悉相关领域的情况,有的还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他们当中不少人曾在基层做过农民、工人、教师等工作,有一些还下乡当过知青。作为领导者,大都经受过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突发事件等重大考验。
&&&&“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朝克代表说。
&&&&两天前,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改革开放以来第7次国务院机构调整的大幕开启。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到25个。
&&&&“新一届政府应当向着公正、透明、高效的目标,为百姓和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王莉代表说。
&&&&伴随着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亮相”的新一届中国政府,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计划体现了创新特色,它力争在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之间寻求平衡点,以期进一步提升政府在民众心中的信任度。”海外媒体这样评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打造廉洁政府……
&&&&“期待新一届政府在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上迈上新台阶。”傅企平代表的话道出了人们的心声。
&&&&未来五年中国将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前进。
&&&&新一届政府,将肩负重任,从这里出发。
王岐山的临时作业是整顿“笔风”的开始
&&&&& 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23日在中央纪委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大家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在下午开会之前亲自完成一篇一千字以内的学习党章体会。他说,没有早布置这个作业,就是担心布置早了,有些人会让秘书代写。
&&&&& 王岐山的临时作业是整顿“笔风”的开始。长期以来,秘书代笔成为中国官场的普遍现象,领导的讲话、署名文章甚至是心得体会大多依赖于秘书完成,而写作也逐渐成为秘书的基本功。究其原因,一是忙不过来。文山会海成风,领导整天忙着开会与被开会,忙着检查与被检查,忙着接待与被接待,哪有时间与精力自己亲自动笔。二是水平有限。部分领导不读书与少读书,知识有限、水平不高,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得不让秘书代笔。三是要求很高。领导往往分管的工作很多,每一项工作,都要求有所了解甚至还要有独到的见解,这显是一种难事,因此不得不让秘书代笔。四是懒得打理。既然有了秘书,有了让别人替自己工作的机会,那又何必又亲自出手。
&&&&& 秘书代笔,容易形成秘书依赖症,助长务虚不务实的工作作风。王岐山临时布置作业,是改进“笔风”的一个信号,只有领导干部真正端正工作态度,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与掌握才能完成好这一临时作业。(徐泉)
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石
&&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地位出发,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指明了方向。
  法治首先是宪法之治。依法治国的“法”,指的是以宪法为核心由各种法律规范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其中,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我国所有的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都是对宪法精神、原则和制度的具体化。因此,依宪治国不仅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之义。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规定了国家公权力的组织体系、职责权限和行为标准,确立了国家权力的分工和相互监督机制。依宪治国,就是要按照宪法的要求,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良好运行,加强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由于宪法的许多规定主要是依靠国家机关去执行的,因此强调依宪治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学好宪法,熟悉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严格依照宪法办事,真正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只有做到这三个“善于”,才能真正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优化依法执政基本方式,更好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核心在理念,关键在能力,重点在落实。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提高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宪法的至上地位,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从宪法出发,我们就会走上建设法治国家的通衢大道;以宪法为基石,我们就能获得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蓬勃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
&&&&&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145次的“人民”二字,标注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红色基线,宣示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我们把握十八大精神的精髓,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认真学习党的十八报告,就是要深刻领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谆谆告诫,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自己的事业。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人民对党的信任与重托。人民的信任就是我们党的责任。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首先要关乎民心,顺乎民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实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是各级党员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个蓝图催人奋进。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就是要大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警惕月饼经济裹挟的腐败潜流
&& 中秋临近,“月饼经济”炙手可热。据媒体报道,北京一家公司推出了多款用真金白银制作的月饼,售价从9520元至47620元不等,款式和销量都多于往年。还有媒体曝出多家月饼厂商卖出的月饼券有名无实,通过层层回购,月饼券异化成厂商“印纸”卖钱。
&&&&为了迎合一些人“送得出手”、“送出档次”的心理,月饼厂家通过对月饼进行豪华包装,不断翻新月饼样式,使一盒月饼的价格涨到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月饼馅也由传统的果仁等,换成了价格不菲的鲍鱼、鱼翅等食材。这些月饼虽不断“升级”,但终究还是能吃的。但是像金银月饼和月饼券这样的“虚拟月饼”,就已经脱离了月饼的属性,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往来了。
&&&&据报道,光是月饼券这一“虚拟经济”,市值就在百亿元以上,其流通早已形成一条灰色的利益链。真金白银做成的“月饼”同样价格不菲,早已不是一般人情往来的标准了。众所周知,普通百姓买不起,也不会去买高价月饼、“虚拟月饼”,而从厂家那里可以得知,这些“虚拟月饼”大多流向了政府机关、商业客户。试想,短短的中秋节日期间,凭借“月饼”这一载体就能带动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往来,其中蕴藏了多少腐败潜流?
&&&&不可否认,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的人情社会,人们还习惯于以“人情往来”来看待送礼。对公职人员来说,尽管党纪国法禁止其行贿受贿,但对于收受礼品和礼金,一些地方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个人私事,不加干涉。这种监管上的漏洞,反过来成为一些人搞利益输送的掩护,助长了他们的侥幸心理。正因这样,一些公职人员大肆收受礼品、礼金,嘴里还振振有词;也正因为这样,“月饼经济”花样翻新,“虚拟月饼”层出不穷。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作为公职人员,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接受他人吃请送礼,不管是否滥用权力,都难逃腐败嫌疑;而对于商业活动中的送礼之风,也应当以可能干扰市场秩序论,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
&&&&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就把公职人员收受礼品纳入管理。比如,新加坡的《公务员纪律条例》就规定,公务员不能接受公众的礼物和款待,因公务接受的礼品必须如实报告,价值超过50新元必须交公;德国则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将15欧元以上的礼品与酬劳上报,更不允许收受现金。规定公职人员必须汇报和上交礼品礼金,并且明确具体的金额标准,不仅有助于对公职人员的权力行使进行监督,也将进一步挤压权力寻租和腐败的空间。只有这样,各种变着法卖高价的礼品才会失去市场,逢年过节就抢购高价礼品的风气才能止息,良好的行政管理和市场秩序才有望真正建立起来。
何为爱国?
&&&&& 日本政府罔顾历史,非法“购买”钓鱼岛,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几天来,我国不少城市都爆发了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
&&&&& 从不断更新的微博中,可以看到这些抗议活动的进展。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如何能做到冷静克制、保持理性。
&&&& &掀翻的汽车、冒烟的街道、暴戾的表情――当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时,“非理性”的抗议,正中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
&&& &&泄愤式的爱国,保卫不了钓鱼岛,更保卫不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失去了对法律底线的恪守,激情就会变成恶魔。“义愤填膺”地打砸同胞的汽车,“同仇敌忾”地围攻在华的日本人,吃霸王餐,抢劫店铺,这些暴行,跟爱国毫不沾边。
&&&& &砸车,损害的是公民的个人财产;袭击日餐店,累及无辜;抵制日货,也让国货一并受损。全球化之下,各国的经济已经彼此渗透融合,不由分说地抵制,很可能导致“玉石俱焚”。
&&&& &爱国和害国,有时候只是一步之遥,理性是两者的分界线。钓鱼岛之争以及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绝非“匹夫之勇”就能了断。愤怒和冲动,不是解决问题之道。保持理性,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才能让别人明白你的利益表达,才能获得支持和尊重。而一旦偏离了理性,再理直气壮的诉求,也会在“闹剧”中化为乌有。
&&&& &以此来审视此次的游行,在谴责一些暴力行为――它们必须得到严惩――的同时,也向那些理性的参与者致敬。
&&&&& 15日,北京民众在日本驻华大使馆门前示威。当日,北京市公安局就在“平安北京”的官方微博发言:“在表达爱国热情过程中,大家都保持了理性的态度,配合现场民警引导,现场秩序井然。在此,北京警方感谢大家的配合,谢谢大家!”
&&&&& “贵阳新闻网”的官方微博报道:“15日的贵阳,没有人掀车、没有人破坏同胞财产,所有人都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文明贵阳人,是理性的爱国者,决不会伤害自己的同胞。”
&&&& &网友“南京正在发生”的微博说:“总体来看,南京15日十分理性,没有看到掀翻的日系车,没有看到日系车被包围,没有看到店铺被砸,没有看到纵火,没有造成恐慌。”对于南京在示威过程的秩序,有网友称赞说:“南京警方预案做得很好,执行也很到位,为今天南京的秩序立下汗马功劳。”
&&&& &微博上转发的湖北十堰市游行现场的照片显示,示威者秩序井然,警察手拉手站在游行队伍的两侧,护送他们前行。
&&&& &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如果缺少自律和管理,很容易演变为不受约束的为集群行,导致失控和暴力。爱国的表达是否理性,不仅取决于参与者的素养,也有赖于管理者的作为。如何维持现场秩序,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控制违法行为――这些管理理性,一样不可或缺。
&&&& &16日,在广州市民进行示威游行时,广州市采取了交通管制措施。市公安局在其官方微博上提示:请广大市民依法、依规表达诉求,并服从现场民警指挥。对涉及打砸等违法行为,警方将严格依法进行查处!市公安局同时转发了广州市政府新闻办的微博: 没有谁不能理解当祖国遭遇挑衅后同胞的愤怒,但靠泄愤式爱国表达,保卫不了钓鱼岛。理性爱国、奋力强国、精心治国,才能真正捍卫民族尊严。
&&&&& 爱国,不是喊喊口号,图一时之快,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之争,最终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 让我们记住一个年轻人对 “中国该不该强硬反制日本”的看法。他说:我们要抵制日货,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货,我们在各行各业,都要比它做得好。我们的官员,比他们的廉洁;我们的街道,比他们的干净;我们的桥,比他们的结实;我们的年轻人,比他们更有未来,更有希望。
师德,拿什么来诠释?
王庆环& 汪莹&&李在万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教师,我们总是怀着崇敬和感恩之心。“人梯”、“红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称呼饱含着一代代人对教师的景仰和尊重。而自从2008年以来,“范跑跑”不仅一跑成名,更在此后频频亮相媒体,现身说法,以自由主义的冠冕为自己缺失的责任感辩护。此后,“杨不管”、北师大的“粗口门”、中山大学博导的“虐博门”频现,今年新登场的“董钱钱”和“ipad老师”更是让师德的大厦在人们心中动摇。何为“师德”?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重申师德,意味悠长。
课堂教学:最直观的呈现
  三尺讲台,两尺教鞭,一种信念,千千万万教师就是在这一方讲台上将书本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课堂,也就成了呈现“师德”的最直观的平台。
  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院士的课堂就让他的学生们终生难忘,57年来他以“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信念,一直坚持在本科讲坛上。一个“同调论”,他讲了20年,讲义也修改了20年,学生从中感受到的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和道德力量,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学术道路和人生修养。
  学生喜欢那些在课堂上以真心、真情、真知对待他们的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小李同学最喜欢新闻学院赵老师的课。“赵老师上课富有激情,四十多岁的人一上课就像年轻了二十岁,讲起课来神采飞扬,不仅讲新闻知识,还讲做记者,做人”,小李这样介绍自己的老师。“有一次老师早上8点的课,一直上到12点半,其间一口水都没喝,神奇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提前离开,因为老师讲课太精彩了。”提起这次异乎寻常的拖堂,小李不仅没有不满,反而对赵老师满是佩服。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一些教师并不那么重视课堂的重要作用。有的照本宣科,讲完课便走人,上课犹如赶场子;有的一味投学生所好,天南海北神侃一通,主课却草草几句,临考试划出考试范围,只为赢得学生一时欢心。更有甚者,像广西某职业技术学校艺术系的张老师,其表现让学生们大跌眼镜:“张老师上课常常迟到、早退甚至无故旷课,课间休息时间过长更是家常便饭。她经营着一家服装店,上课时间电话不断,还不时透露出希望同学们到服装店购买服装的愿望。”
  张老师等人的行为让“师德”二字无从提起,也让我们思考:姜仁驹院士等教师身上彰显出的“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对师德建设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师德仅靠个人素质维护,靠舆论约束,是行不通的。在诠释师德的重要平台――课堂上,除了教师自我对道德的追求,校方如何发挥管理效用,也至关重要。
学术诚信:最硬性的指标
  如果说课堂是教师面对学生最直观的方式,那么支撑教师站到讲台上的就是平时的学术研究。在我国乃至世界的高校中,学术研究成果都是评价一个教授的硬性指标。对于师德而言,在学术中表现出的诚信,同样也是最硬性的师德评价标准。
  近年来,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不仅事关教师个人事业发展,更对高校的名誉乃至国家的形象产生巨大的影响。2009年,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就对学校名声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去年,华中科技大学的张松因论文造假而受到处分,华科大重申了“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的态度。今年3月,德国国防部长古藤贝格因博士论文涉嫌造假被取消了博士学位,并迫于压力最后宣布辞职,因为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论文造假反映的不只是一个人在研究能力上的欠缺和学术态度上的漠视,更是一个人诚信缺失的体现。
  当然,校园当中也不乏虔诚的学术之心。“板登要做十年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生前甘于寂寞,潜心治学,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生活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不仅人们的脚步变快了,心也变快了,而有些东西不是心快手快步伐快就能做好的。教授常常对即将入学的博士说:“要耐得住寂寞。”是的,学术需要积累,需要沉淀,更需要耐心。要做出最有影响的学术成果,除了知识,还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耐心。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当国民呼喊着放慢脚步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可以呼吁教师:放慢那颗急于发表论文的心,多给真理一些接受检验的时间。
社会担当:最高的体现
  近年来,一个概念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公共知识分子,其标准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起社会责任,追求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进步,是师德的最高体现。
  自2005年开始,“政右经左工作室”每年都会推举当年度富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在这些名单中,我们不难看到著名学者和教授:张五常、郎咸平、汪丁丁、贺卫方等。
  前不久,北大法学院贺卫方教授因方舟子打假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面对方舟子对贺卫方“二十年不发表论文”的质疑,曾经师从贺卫方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仝宗锦在网上搜索出了贺卫方过去20多年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部分论文目录,包括贺卫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外法学》等刊物上发表的28篇文章,并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教授在其论文和著作中对贺卫方学术成果的引用”回应了方舟子“随笔、演讲稿不能算论文”的指责。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先生发表言论称:“有人攻击贺卫方,我非常困惑。100篇所谓论文也比不上贺卫方为捍卫法治而写的一篇文章或感人至深的书信。”方舟子本人也表示,他并不否认贺卫方近些年来在普法工作和传播民主思想方面所具有的社会影响,这些工作很有意义。
  这一事件引出了我们的疑问,高校教师究竟应不应该面向公众?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这里的“人”是否应该局限于“在校学生”?所教的书是否应该限制为“书本知识”?一位老师这样说道:“我之所以写微博,是因为我希望发出一些有益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声音,即使只是几个字,但我只要影响了几个人,就是我的贡献。”如果有教授愿意抛开高校论文数量,踏踏实实做科研,发表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文章,我们又何必如老学究一般在数量上较真呢?毕竟,敢于站在社会这个复杂的讲台上,老师们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有时还必须顶住巨大的压力。
  高校中某些教师陷入师德危机,无疑与学校管理制度欠妥密不可分,也与教师的个人素质修养有关,但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难辞其咎。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难保全纯洁的教师队伍,一个竞争残酷的世界容易滋生功利心从而让人不择手段,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把清贫当作清高。因此,要真正挽救师德危机,让师德得到很好的诠释,必须大力改革高校中不合理的激励制度和监管措施,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养,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同时,整个社会也要从浮躁中冷静下来。
“车太沉”还是“桥太脆”?
其实都不是,是心太黑!
&&&&&& 通车不到1年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日前坍塌,造成4车坠桥3死5伤。翻开9个月前的当地报纸人们发现,也是这座大桥,被赞为修得最快、长度最长,创造了奇迹,“建成了确保质量的百年大桥”。
  我们要对“垮得最快”的大桥说,不顾自身条件、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跨栏”,其结果建筑工人知道、工程师知道、领导知道,只有超载的货车司机在傻等着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样的杯具不能再重演了!
  3年工期18个月完成、每月投资1亿元,大干快上造桥,面对专家“工期不可能完成”的忠告,当地却宣称:这些“忠告”皆成“浮云”,要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冲天豪言犹在耳,桥已经塌了!
  盲目追速度、求效率,建得还没有塌得快!当地官员可能有千万种超载的理由,而网友的回答却令人痛心――“车太沉”还是“桥太脆”?其实都不是,是心太黑!
  哈尔滨去年“跨越赶超”新建改造道路200多条,而本月中旬就发生了7起路面坍塌事故,造成2死2伤。短命桥”“短命路”坍塌的是“飙升的政绩”,刺破的是吹得滚圆的“政绩泡沫”。只顾数量不重质量、只要政绩不管实际,不讲客观规律、不听专家忠告,“放卫星”式投资,造出的怎会是“百年放心工程”?
死都不下基层的女博士最该告别什么
“毕业后不下基层!坚决不下基层!死都不下基层!”这是某名牌大学女博士近日在微博上的吐槽,其中透露出的对基层的嫌弃与不满让人瞠目。尽管随后她为其“不成熟”的行为公开道歉,但舆论热议仍未平息。
  据说,这位女博士得出如此结论的原因,是下基层调研时当地政府忙于抗台风,忽视怠慢了她们。而当地又是贫困县,“吃的不好”、“过得憋屈”。看起来,这位女博士还没搞明白自己下基层调研的目的。
  下基层调研就是到一线了解民生民情,收集最原始、最真实的数据,是为了让久居象牙塔的学生接触社会,并不是去物质享受。不趁着调研期间关注当地民生,却一味抱怨环境不好、招待不周,急于“告别这里”,这样的调研能调研出什么?这是下基层该有的心态吗?恐怕,这位女博士最需要告别的不是贫困县这个“破地方”,恰恰是不解民生、不恤民情的高高在上的姿态,还有下基层只知享受不愿吃苦的错误观念。
  现实社会中,不仅仅是这位女博士,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下基层认识不清。要么认为基层工作简单枯燥,又苦又累没前途,下基层就是自我贬值和屈才,而不愿意去。要么认为去基层就是游山玩水,好吃好喝,即使到基层也始终沉不下去。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做事拈轻怕重、眼高手低,无法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样怎么能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
对下基层认识如此偏颇,是因为与基层生活隔阂太久。很多人成长环境较为舒适,从小学到大学,圈在校园里,要么不知柴米油盐不知民生疾苦,对基层生活的理解停留在影视作品和旅游宣传。要么理解刻板化,拘于书本和教条,尽管对基层生活有所了解,但并没有直观感受,真正下到基层,面对实际情况还是不适应。
  其实,基层涵盖面非常广,既不全是这位女博士说得那么“恐怖”,也不都如旅游宣传得那么“田园牧歌”。它是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的最好窗口。下基层能够大大拓展视野、积累阅历。不管以后从事什么职业,掌握第一手的基层数据,有过基层生活的体验,都将获益匪浅。这些年,不少优秀的年轻人也在基层工作中崭露了头角,极大地实现了自我价值,也得到了社会认可。
  没有对基层的了解,我们就无法了解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告别高高在上的姿态,真正沉到基层去学习去磨砺,值得当代中国青年正视。
警惕“宣传片冲动”
一路狂奔的天价宣传片,暴露出公共财政投资监督制约的某些环节缺位,也反映出当下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宣传片冲动”问题,值得重视
铁道部的形象宣传片事件逐渐浮出水面。据披露,总计1850万元的投资中,实际制作费用(含税)也就六七百万元,700余万元被人拿了回扣。铁道部日前也证实,涉宣传片相关负责人已被立案调查。
700多万元的投资流向不明,暴露出公共财政投资监督制约的某些环节缺位,反映出的当下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宣传片冲动”问题,值得重视。
近年来,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纷纷引入企业形象片的营销模式。从忽视宣传到重视形象展示,是主动传播的一种姿态。事实上,一部优秀的形象宣传片无异于一张精彩名片,短短几分钟短片就可以向公众展示实力、塑造形象,增强知名度尤其是美誉度。然而,在这股“宣传片热”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警惕的现象:一些欠发达地区教师工资久拖难以解决,拍宣传片倒很痛快;明明小成本就能制作精美,却偏要迷信大导演、大明星的“大制作”;打着领导重视宣传片的旗号,虚构名目虚开账目,天价开支不受约束。
按说,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都能花在“刀刃”上,可以依靠强有力的预决算监督机制。但一方面,我国目前公共财政的约束力还有软肋,另一方面,少数地方和部门不受约束就拍板。于是,当“冲动”遭遇“软肋”,政府的预决算不但可能被浪费,还可能给寻租者留下空间。而打着给地方、部门树形象的正当理由,也使得违规违法行为更具隐蔽性,其危害也更大。欣慰的是,审计部门牢牢把关,一纸报告“拔出萝卜带出泥”,履行了其作为公共财政监督重要环节的法定职责,也让这部天价宣传片的投资成本核算及其运行细节浮出水面。无论是“糊涂账”还是其他什么账,教训都极为深刻。
近年来,中央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三公经费的公开力度,然而,公务宣传片的经费使用情况却往往在视线之外。这提醒我们,只有建立起更健全、更严格的公共财政投资监督机制,只有树立起“最好的形象宣传是实干实绩”,才有可能遏制这种不健康的冲动,堵住公共财政的漏洞。&
廉洁是从政道德的底线
&&&&& 为政之要在于廉洁,廉洁之本在于自律,自律之道在于防患未然。   清正廉洁是对人的行为及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党员干部执政操守的核心,是应有的基本政治品格,是从政道德的原则和底线,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地加以坚守。   廉洁,不仅要求党员干部在平时不贪不取,更要求其在独处的时候能够严格自律,正可谓慎独、慎微、慎情、慎友等,能够做到“胸怀真善美,两袖不染尘”的自省,做到“贫贱不能移”、“宠辱不能惊”的自励,做到“权是双刃剑,荣辱一挥间”的自警,做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的自爱。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一定要以贤为镜、以廉为先,切勿与贪做伴;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   只有确立了这样一个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标准和目标,才能堂堂正正地为官做人,才能安安稳稳地成就事业,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反之,突破了这个底线,丢掉了这个标准,放弃了这个目标,放任放纵自己,到头来只能是深陷腐败的泥潭。   前不久,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因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这一案件最深刻的警示,就是党员干部必须廉洁自律。近年来,我们党内所滋生的腐败现象让人深忧、所查处的腐败案件发人深省、所总结的腐败教训令人深思,让我们从中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得到了深刻的警醒。   保持廉洁,防微杜渐是拒腐防变之堤。一些党员干部滑入腐败“泥潭”,缺口往往是从喝点小酒、收点小礼上打开的。他们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偶尔得点小实惠无伤大雅,于法纪有隙可乘。然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节失守,大节难保。廉洁自律需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牢筑拒腐防变之堤。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党员干部应从一点一滴入手防范腐败,把好第一道关口,守住第一道防线,编好“安全网”,织密“防护网”,冲破“关系网”;要自己给自己立规矩、自己给自己定框框、自己给自己不方便,不该说的不说,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心不廉则无所不取,心无防则无所不为。清正廉洁是一项长期的思想作风建设,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的效力在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廉洁自律作为一种思想境界来提升,作为一种职业操守来要求,作为一种工作能力来培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特别是在面对诱惑、陷阱时,保持清醒头脑,时刻警钟长鸣,在感情上把握住原则,在行动上把握住分寸,在生活上把握住小节,务必做到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生活上清白,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修身立德、洁身自好。只有做到眼不花、嘴不馋、手不伸、心不贪,不义之财不取、不仁之事不为、不正之风不沾,才能防微杜渐、抵制诱惑、拒绝腐败,无愧于党、无愧于民、无愧于心。(毛&磊)
自觉遵守党纪国法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不论涉及到谁,只要触犯法律,都将依法处理,决不姑息。”日前,中共中央对薄熙来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公安机关公布对尼尔&#8226;伍德死亡案进行依法复查结果并将犯罪嫌疑人移送司法机关,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衷心拥护,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凝聚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力量。 &&& 无论是作出依法依纪予以彻底查清的果断决策,还是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无论是采取正确有力的各项措施,还是将相关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中央的处理决定,既是落实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也是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之举。同时也充分说明,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决不允许有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特殊党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任何人触犯法律都将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公民权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新形势,只有所有社会成员都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才能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创造良好社会氛围,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也才能谈得上实现公平正义、推进社会和谐。 &&& 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是我们党的一个鲜明特征;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严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是我们党的重要优势,也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对党员干部而言,如果说遵守国家法律是基本义务,那么遵守党的纪律则是基本要求。遵守国家法律就是时时处处模范践行国家法律,遵守党的纪律就是要首先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王立军事件、尼尔&#8226;伍德死亡案件和薄熙来严重违纪问题再次警示我们,只有坚决执行党的纪律、遵守国家法律,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逾越法律、纪律和道德的底线,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能真正做到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 &&&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圆满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增强纪律和法治观念,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增强党和国家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环境,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监督内参&&
单位地址:北京紫禁城58号
联系电话: 传真: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