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汉字英语印刷体体楷书的各种变体有哪些区别

希腊语的印刷体和书写体都有些不一样,那平时写是哪种啊??貌似书上印的书写体是花体字很不好学呢~~_百度知道
希腊语的印刷体和书写体都有些不一样,那平时写是哪种啊??貌似书上印的书写体是花体字很不好学呢~~
提问者采纳
我不知道你要写什么,有些字母的写法方向不同,就用英文的格子本就可以,要想练出来,印刷体和手写体不一样是很正常的,书写的话,具体的希腊语字母是有很多变体的,但是国内的希腊语字母使用比较混乱,如果是数学和物理学的话基本不用练,我是古希腊语吧吧主你好
我是出于兴趣想自学希腊语但是《希腊语语音》上的印刷体和书写体又不一样因此有点疑惑。不知道日常书写该写哪种??
现代希腊语吧?这样的话,国内的书不好,希腊语的排版不是一天两天的差。你写书写体就可以了,别人能认出来。另外建议你仔细学一下书写,希腊文的字母很多都是对称的写出来很漂亮。
哇~~这个真的写的好漂亮啊啊~~那国外一般用什么入门教材呢??有没有可以下载pdf的??
国外的话,有很多希腊语的入门书,我就有基本,甚至全希腊语的也有,不过我是主要看现代希腊语的。请发函至我的邮箱,我给你找几本
提问者评价
真的太感谢了!!!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花体字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都可以 可根据印刷体学习 书写体看多了就熟了
都一样的...至少每个人的写法不同...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无标题文档
] [] [] [] []
第四章 汉字
一、文字产生之前的记事方式
世界上先有语言,文字在语言之后产生,作为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目前,世界上仍有70%左右的语言没有相应的文字,有的语言在还没有创立相应的文字前就已经消亡了。
语言是通过声音来交际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古代没有录音技术来记录听觉上的声音,因此,我们不能直接听到古人是如何说话的。在文字发明之前,古人(包括现代尚未有文字的部落)已经学会了记事,他们的记事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实物来记事,另一种用符号或图画来记事。
(1)实物记事
一种是结绳,结绳就是在绳子上打结帮助记忆。中国很早之前的《易经》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系辞下传),《庄子?l箧》中也说“民结绳而用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上说:“神农氏结绳而统其事。”郑玄《周易注》则说得更具体:“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根据记载,古埃及、波斯、古日本都曾有过结绳记事的阶段。秘鲁的土人用数条颜色不同的绳子平行列在一条主绳上,根据所打绳的位置、数目来记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的数量,他们在记帐、人口调查和一些大事活动中使用颜色、长短、粗细不同的绳子。如用黄色代表黄金,白色代表白银或者和平,绿色代表禾苗,红色代表战争等。打结表示数字:一个结表示“十”,两个节表示“一百”等。英语的calculate(计算)这个词源于拉丁语calculus,这个词的意义是“小石子”,这说明西方的古人用石子作过计算的筹码,是实物记事现象的遗留。
另一种是讯木(信木),即在木头上作各种记号如刻上各种线条或插进各种东西,用来记事记数或用作信物。《北史?魏本纪》中记载,魏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隋书?突厥传》记载,当时突厥“无文字,刻木为契。”《五代会要》也记载“契丹本无文字,惟刻木为信”。中国西南某些少数民族在40多年前还一直使用刻木记事的方法。
还有用实物来交流的。传说在中国云南的景颇族,如果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就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火柴梗、辣椒,再用线精巧地扎好交给女孩子。树根表示想念,大蒜表示要女孩子考虑求婚的事,辣椒表示热烈的爱,火柴梗表示男方的态度坚决,叶子表示有很多话要说。如果女孩子接受小伙子的爱,将原物退回。不接受小伙子的爱,在原物上加火炭,表示反感。如果姑娘觉得可以考虑接受小伙子的爱,她就加上奶浆菜。这是典型的用实物来记事的方法。
结绳、刻木和实物交流都是文字产生之前的重要的记事方法,但都有其明显的局限。结绳的可区别性很低,只能用结大结小来标记大事小事,不同颜色的绳子及结所在位置的组合最多也就能传递几十种信息,其记事功能比较微弱。刻木在超越空间限制的传递信息这一点上,功能要大于结绳,但记事功能更弱。实物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更明显,都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2)符号记事。
在文字出现以前,先民用某种符号表示意思。如中国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有很多符号;殷商时期铜器上的几何图形;希腊克里特岛上新石器时代器物出现的用来标价的符号。这些符号还不是文字,除了少量符号被吸收以外,它们跟文字的形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3)图画记事。
图画记事比实物记事简便,可以记载复杂的内容,这种图画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具有独立的说明性,区别性也强,可以使不同的信息得到区分。如古代的岩画,就是古代先民记事的一种方式。在北极附近生活的爱斯基摩人用日记体图画来记事。他们把一天的生活用图画画出来:外出打猎――获得两张兽皮――又获得海象――划船到对岸――在窝棚里过夜。中国没有发现纯图画文字的材料,但殷代晚期到西周时代的铜器铭文及殷墟的甲骨文中所透露的比较原始的迹象,说明汉字也经历了图画文字的阶段。
实物和图画记事有局限性。这些记事方式很难记下复杂的事情和抽象的事物,这样,图画就逐渐简化、拆散、抽象,于是就产生了文字。古苏美尔铭文中的符号有三种类别:一是表示整个一组画的复杂符号;二是表示某个单个的实物和动物的真实而详细的图形,三是最简单的图示符号(图画性较低),这些符号尽管都保留着图画形式,但并不是图画文字,而是表词文字,画出的图形彼此没有联系,每一个图形表示一个单词。
二、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谈论汉字和汉语的关系,首先要讨论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是辅助语言起交际作用的工具。有了文字,就把语言的声音信息转化为视觉信息记录下来,稍纵即逝的有声语言在文字的帮助下可以传诸久远,传于异地,突破了声音信息的时空限制,扩大了交际的范围,从而积累和保存了人类文化。
文字是在有声语言基础上产生、依附于语言而存在的。不记录语言单位的任何线条、图形、符号都不是文字,我们关于语言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分析有关的文字记载而获得的。语言与文字的产生有先后的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社会功能。梁东汉(1959)在《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中比较全面地探讨了两者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是基本的交际及交流的工具,而文字是辅助的工具,语言是文字的基础;语言的共同性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和标志之一,而文字却不是民族的特征和标志;语言是人类社会所有的历史时期中都出现的社会现象,它从人类社会一出现就开始存在,而文字的出现却比语言要晚很多,应用范围也要比语言小得多;文字的发展落后于语言的发展;语言比文字有更大的稳固性,语言的质的变化是长期的,而文字的质的变化却是可能是比较短暂的;语言和文字都没有阶级性。
上古时代的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自汉代以后,双音节词逐渐加多,现代以双音节和多音节词为主。汉语虽然是音节文字,但汉字本身并不都能确切地表示语音,形声字中一半是形,一半是声,表声的部分跟字音相同的固然不少,但也有很多不相同的,“江河湖泊”四个字具有共同的义符,但只有“湖”的声旁能正确地表示读音,其他三字的声符都不能读出正确的音,声旁随之失去了标音的作用。这是因为时代的变化,原来读音相同的后来变得不同了,如铺从甫声,铺、甫古音声同,结从吉声,结、吉古音韵同,现代的音就不一样了。
汉语的语词丰富,古代由于字少的原因,存在着一字多义的现象,如“莫”既指黄昏,是“暮”的本字,也是一个无指代词,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一个字代表着几个词,连带着出现了一字多音的现象,行字有xíng、háng两个音,xíng表示行走,háng表示行列;有时候“行”读xíng还是读háng,还要看它出现的更大的语言背景,或凭借上下语句来断定,如“一行”,在“代表团一行”中读xíng,“学生们排成了一行”中读háng。“说”有yuè、shuō、shuì三个读音,分别表示“喜悦”、“说话”、“游说”的意思,这是文字和语音不相应的情况。
汉字在记录汉语时,每一个字都有约定俗成的用法,不能随便书写或移用,一个字作为一个语素构成一个词,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意义,受字义、词义的制约,写错了就是写“白字”,留学生中的“白字先生”不少,如“目目无语”、“木中无人”、“千幸万苦”中的“目”“木”“辛”就是因为读音相同或字形相近而写错了,应分别写作“默默无语”、“目中无人”、“千辛万苦”。
三、世界文字的类型及汉字的性质
汉字和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圣书字和楔形文字早已不再使用,而汉字一直作为汉族的辅助交际工具使用到现在,那么汉字属于什么类型的文字呢?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所以要联系语言来研究文字。确定文字性质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这种文字记录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单位。
语言是个层级体系。它的下层是音位和音节,上层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世界上的文字有许多种,从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主要有:记录音位的音位文字,记录音节的音节文字,记录语素的语素文字。
音位文字和音节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母,语素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单字。拼音文字的字母和语素文字的单字是很不相同的东西。
音位文字有许多种,如国外的英文、俄文,国内的藏文、壮文。一种语言的音位数目是有限的,不过几十个,音位文字的字母数量因而也是有限的,也只有几十个。这些代表音位的字母,按照一定的规则拼合起来,就拼出该语言的词的声音。阅读用这种文字写的读物,按照拼出来的声音,就知道它表示的是语言里的哪个词。一种历史较久的音位文字,按照字母组合拼出来的读音,有时和实际语言中的读音有些差别。这是由于拼写法有保守性和实际语言相脱节而造成的,如现代的英文和藏文,音节文字如日文。
语素文字的代表是汉字,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是语素。语素也叫词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作为语素文字的汉字,它用不同的形体表示不同的语素,不但能区分读音不同的语素,而且还能区分读音相同的语素。例如“蝗、惶、煌”都读huáng,但是意义不同,是三个不同的语素,就写成三个不同的汉字。当某个汉字被用来表示某个语素时,该语素的音和义就成了这个汉字的音和义。因为汉字的形体和它所表示的语素的音和义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人们常说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有些汉字不记录语素,只记录语素的一部分,这样的汉字只有形体和读音,没有意义,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如“葡、萄、徘、徊、蟋、蟀”。这样的字数量很少,不反映汉字的本质。这样一些字的存在不影响汉字是语素文字的论断。
汉字是语素文字,这是许多学者经过多年探索得出来的科学结论。赵元任把汉字叫做词素文字。他说:“在世界上通行的能写全部语言的文字当中,所用的单位最大的文字,不是写句、写短语的,是拿文字一个单位,写一个词素,例如我们单独写一个‘毒’的字形,来写‘毒’这个词素。”“用一个文字单位写一个词素,中国文字是一个典型的最重要的例子。”“他跟世界多数其他文字的不同,不是标义标音的不同,乃是所标的语言单位的尺寸不同。”赵元任说的“所标的语言单位的尺寸不同”,也就是所记录的语言单位大小不同。赵元任讲的词素,为英语morpheme的意译。近几十年中,中国大陆许多学者把morpheme译为语素,所以赵元任的词素文字也就是我们说的语素文字。
吕叔湘说:“世界上的文字,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分类,也就是按照文字代表语言的方式来分类,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音素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又叫做音位)。英语、法语等等所用的拉丁字母(罗马字母),俄语、保加利亚语所用的斯拉夫字母,都是音素文字。第二类是音节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就是辅音和元音的结合体。日语的字母(假名)、阿拉伯语的字母,都属于这一类。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字母原则上都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是偶然的例外。第三类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单位是字,不是字母,字是有意义的。汉字是这种文字的代表,也是唯一的代表。汉字以外的文字都只是形和音的结合,只有汉字是形、音、义三结合。”(吕叔湘:142),吕先生说的音素文字也就是我们说的语素文字。
朱德熙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就汉字跟它所要记录的对象汉语之间的关系来看,汉字代表的是汉语里的语素。例如[tan
kau]的[kau]、[kau
iao]的[kau]和[tiao
kau]的[kau]读音相同,意思不一样,是三个不同的语素,分别由三个不同的汉字‘糕、膏、高’(蛋糕、膏药、跳高)来表示。从这个角度看,汉字可以说是一种语素文字。”(朱德熙:198),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别的学者,这里不再征引。与语素文字说相近的有语素-音节文字说。如叶蜚声、徐通锵说:汉字“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即每一个汉字基本上记来语言中的一个单音语素;少数语素不止一个音节,只能用几个字表示,但每个字记录一个音节,如‘玻’‘璃’‘访’‘惶’等。”(叶蜚声、徐通锵:164),语素――音节文字也可为叫做音节――语素文字,两个名称的含义是相同的。
四、汉字的特点
文字的性质和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文字的性质是根本,而特点是由性质派生出来的。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和汉语基本适应
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汉字是单音节的文字,用单音节的汉字来记录单音节的汉语语素,现代汉语不算声调,只有四百多个音节,汉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音节的特点,使音节不仅在听觉上而且在视觉上成为最容易分辨的语音单位;现代印欧语里的形态变化,用音素来表示,如英语名词的复数一般是在单数的后面加-s,例如book→books,pupil→pupils。这种变化用字母来表示很容易,如果用单音节的汉字来表示就很困难。
汉字和汉语基本适应,这是汉字富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人们只要认识上千个基本的单字,以后遇到由这些单字组成的复合词,一开始都能大致了解它们的形、音、义,不用另造汉字。汉字延续使用了几千年,至今仍旧充满了活力,仍然能够为人民的语言生活服务。如果汉字和汉语的特点不适应,人们觉得使用非常困难的话,汉族的祖先就不会死抱住一套不适应汉语的文字体系不放了。
(二)形音义的统一体
拼音文字的字母只有形和音,汉字的单字不但有形和音而且还有义,这是汉字的特点,汉字是直接以形表义。“衣、医、依”虽然都读yī,但是意义不同。“衣”是衣服的衣,“医”是医生的医,“依”是依靠的依,一目了然。如果写成汉语拼音yī,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这也正是为什么日语、韩国语这些与汉语系属不同的语言中至今还保留汉字的原因之一,即可以用来区别同音字词。汉字具有表意性,它的形体可以负载较多的文化因素,通过汉字,我们可以了解三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社会,读懂《诗经》、《楚辞》等不朽的文学作品、《史记》、《汉书》等伟大的历史著作,还可以和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元代的曲家及明清的小说家进行心灵的交流,汉字的这种具象性特征是其他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
(三)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汉字的这一特征与其见形而知义的特点相关。现代的英国人、美国人看600年前的诗人乔叟(Geoffrey&
Chaucer,)的诗,比较困难,就像读外国诗。相反,汉族人读2000多年前的《论语》和《孟子》却相对容易得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即使没有学过古文的人稍加指点也容易读懂。
汉语语素意义的变化比语音的变化慢,用字的变化比字音的变化慢,这就是汉字的超时代性,即今人能读懂古人写的东西。汉字还具有超时空性,汉语方言复杂,北京人、上海人、福州人、广州人,要是不说普通话,不相互学习对方的方言,而仅用各自的方言来交流的话就很难互相沟通,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方言之间语音的差异很大,可是如果是书信交流的话则毫无困难,因为写的是书面语,使用的是大家都共同使用的汉字,大家能看得懂同一份《人民日报》。这是因为方言之间语素意义的差别小,语音差别大,也就是说各方言用的字大致相同,只是读音不同。这就是汉字的超方言性。
(四)数量繁多,结构复杂
拼音文字是建立在语音基础上的一种文字,表意文字是建立在意义基础上的一种文字。一种语言的语素有几千个以至上万个,因此语素文字的字数也要有几千个以至上万个,再加上异体和古体,就会更多。《中华字海》所收的古今汉字多达86000多字。现代汉语的常用字2500个,加上次常用字1000个,达到3500个,通用字的数量达到7000字。而表音文字的字母一般只有几十个,比汉字的数量少得多,比如英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但只有区区二十六个字母。
从形体说,文字都是由不同的线条构成的,表音文字用到的线条种类少,汉字用到的线条种类要多得多。客观上,汉字数量的庞大,相互之间要有所区别,字的结构自然不会简单,汉字的线条成为笔画,笔画再组合为部件。现代汉字的笔画和部件的种类都比较多,汉字基础部件就有560
个;笔画的组合方式和部件的组合方式都很多,这就使得汉字的结构十分复杂,比表音文字要复杂得多,有些字在形体上由于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常常会认错写错,如留学生有人把“我”和“找”相混,把“今”和“令”不分,中国人也有人分不清“刺”(刺杀、刺刀)和“剌”(手上剌了个口子,读lá;乖剌,读là),“未”和“末”只是两横之间的长短不同,稍不留心就会搞错。汉字的数量繁多、结构复杂,使学习和使用都显得比较困难,一些留学生,特别是来自非汉字文化圈的欧美学生刚开始学习汉语时往往视汉字的学习为汉语学习中最难的事。
(五)有碍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
当今的世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频繁。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感受,对跟自已的文化比较接近的文化天然有一种亲近感,尽管这两种文化并不完全相同。
比如,在处于汉字文化圈的东亚地区,汉语、日语、韩语是三种语系不同的语言,但由于历史上日本和韩国(朝鲜)长期受汉文化的影响,表现在语言文字上,日语中仍使用大量汉字,跟片假名、平假名一起,成为日本文字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韩国语中的汉字在近代的使用一直受到限制,保留和废除汉字的两种声音一直吵过没停,主要是因为韩国语中多达70%左右的词语为汉字词,传统文化的血脉某种程度上也是靠汉字来维系。三国的国民尽管彼此不懂对方的语言,一部分汉字在中国大陆也已经变成了简体字,但并不影响他们之间借助汉字进行最简单的交流。
这跟欧洲内部如法语与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及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语言相近之间的情形不太相同,这些国家的语言同属于同一语系之下的相同语支,因为彼此相近所以能进行交流,主要是因为听得懂,而汉、日、韩语之间一些词语的发音虽然也有些相同,但放到一个具体的句子中则完全不知所云,主要是因为有汉字,互相能“看得懂”,如果日语用假名、韩国语用韩文来记录这些汉字的话,对不懂这些语言的中国人来说就完全像看天书了。
反之,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上来猜测汉语中的汉字有时就会闹出一些笑话,如“手纸”、“便纸”在日语、韩国语中分别都表示书信的意思,如果认为汉语也是这样的意思,岂不让人笑得肚子疼?同样,中国人看到日语中的“海老”、“刺身”大概也不能一下子想到是吃的虾和生鱼片吧!
近代以来,这三种语言都共同受到了以英语为代表的拉丁文字体系语言的强大影响,尤其是日语、韩语中传入了大量的英译词,汉语中外来语词的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拉丁字母是世界性的字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使用它,同是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之间进行文字交流十分方便,如科技术语可以转写,人名地名也可以转写,都显得十分方便。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等和拉丁字母之间的转换也相对比较容易,而汉字和拼音字母不同,让汉字进入拼音文字十分困难,只能借助汉语拼音。例如,把“北京”写作Beijing,把“邓小平”写作Deng
Xiaoping。同样,要让字母文字中的科技术语和人名、地名进入汉字也很困难,要靠翻译。有时意译,有时音译,非常复杂。例如,science
写作“科学”是意译,写作“赛因斯”是音译。internet写作“互联网”是意译,写作“因特网”是音译,音译、意译并存增加了记忆的负担,对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不利。
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利有弊,汉字也不例外,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上面说的汉字五个特点,前三个是优点,后两个是缺点。我们要充分发扬汉字的优点,同时要想办法弥补汉字的缺点,使汉字更好地为人们的语言生活服务。
五、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自古至今,汉语的书面语有两大类,就是文言文和白话文,白话文又分为古代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文言文记录的是古代汉语,古代白话文记录的是近代汉语,现代白话文记录的是现代汉语。我们把近代汉语也笼统地归为古代汉语,单就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来说有许多不同,因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许多差别,它们的书面语也有许多不同,使用的汉字也不完全相同。既然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在用字上存在着许多不同,我们有必要把这两类字加以区分。立足于现代,我们把古今通用的字和现代白话文专用的字合为一类,叫做“现代汉字”;把文言文专用的字单独作为一类,叫做“文言古语用字”。
现代汉字就是现代汉语用字,也就是现代白话文用字;文言古语用字就是古代汉语专用字,也就是文言文专用字。我们把古代汉语专用字叫做文言古语用字而不叫古代汉字,是因为人们习惯上把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叫做古代汉字。文言古语用字是从记录的语言来说的,古代汉字是从字体的特点来说的,两者的概念不完全相同。现代汉语课的文字部分只研究现代汉字,不研究文言古语用字,但因为它们之间有继承关系,因而不能完全抛开古代汉字来谈现代汉语。
(一)汉字的产生
汉字产生的确切年代并不能确定,据考,在原始汉藏语发展到五六千年前,终于产生了记录汉语的汉字,汉字的发明是汉民族从远古蒙昧的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西安市半坡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在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已发现多种重复出现的有规则的简单刻划,专家们认为,这是汉字的前身。清朝末年,在今河南安阳市城西北5里的小屯村一带发现的甲骨文(见图),是历史上商朝人使用的文字,距今三千四、五百年了。已发现的甲骨文,其不同的单字将近5000个,结构布局严整,是一种相当成熟、相当完备的文字。
它是用一种锋利的刀具在龟甲兽骨上刻成,笔划瘦削,象形程度较高,方向常不固定,有的字向左、向右都可以,如“人”“子”;有的字可以倒写或侧写,如“侯”“五”,由于字形的象形程度高,字形只要反映事物的特征就可以,因此异体字很多,如“车”就有十多种写法。 
世界上像汉字这样古老的文字,还有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今伊拉克)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中美洲玛雅人的古文字。不过,这些古文字有的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只有考古学家们去研究它们了。而汉字现在依然作为人们的书面交际工具,而且使用的人数又如此之多,这种情况,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二)仓颉造字说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除了有前面提到的文字起源所共同经历过的结绳说、刻划符号说外,汉字还有仓颉造字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甲子说、鸟兽足迹说、起一成文说等,其中尤以仓颉造字说影响较大,在古代十分流行。根据《淮南子》的记载:“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把仓颉造字看作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关于仓颉其人,历来就有争议,有人说是黄帝的史官,有人说是帝王,不少人对仓颉造字说早就持异议。如战国时期的荀子在《解蔽篇》中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近人章太炎在《论造字原起》中说:“文字源流已极久,而仓颉独传者,仓颉其人,能划一之,统一之。”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谈到文字的起源时也说:“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又说:“自然,后来还该有不断的增补,这是史官自己可以办到的。”
我们认为,文字本是适应生产发展和社会交流的需要而创造,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它是古代人民的集体创作。&文字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陆续创造出来。说“众人造字”,这才符合历史的实际。汉字从发明到现在,经历了6000多年的发展变化,文字随着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而发展,就使用的字来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古今通用的字,如“人手水进升美明而”等;第二类是文言文专用字,如“怛萏簦醢鬻箬谠敉”等;第三类是现代白话文专用字,如“叼蹦掰啤泵她傣惦”等,这些字是近一百多年才产生的。此外,还有一些字在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中虽然都要使用,但是音和义不同。例如“听”,文言文中读yǐn,是笑的样子,现代白话文中读tīng,是“”的简化字。又如“胺”,文言文中读è,指肉腐败变臭,现代白话文中读àn,指一种有机化合物。
汉字形体变化的主要趋势是简化,即文字笔画减少,形体结构由繁趋简。汉字字形的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种繁化趋向,一是为了追求文字形体的美观,在原字形上增加一些笔画,这些笔画只是为了装饰才添加上去的,如古代有所谓鸟虫书就是纯粹是追求文字文饰的反映。二是由于书写习惯上的原因导致笔画的增多。三是为了避免混淆,增加区别性的笔画而导致形体繁化,如“玉”本来的形体和“王”很形似,后来在右边加一点以示区别;“徜徉”原来写作“尚羊”,后来才都加上双人旁,“蜈蚣”原来写作“吴公”,后来加上了义符“虫”,这样就分化了汉字。
文字的发展还有同化和分化,如“斗争”的“斗”和“一斗米”这两个词的记录符号中都有“斗”字,实际上这是“斗、Y”的合流、“斗”取代“Y”字的反映。甲骨文“Y”字像二人相面对、手臂相交叉搏斗的样子,“斗”是个象形字,本指古代的一种有柄的酒器,引申为量词。分化是与同化相反的一种汉字形体的演变发展趋势,即由一个文字形体演变为两个文字形体,如甲骨文“小”字,后来分化出“少”字来,“丁”字分化出“顶、钉、城”字,“星”象星星的形状并加上标点符号“生”,象形部分后来成了“晶”字,也是分化而来的。
(三)汉字的传播
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伴随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向四方传播,逐渐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是指从日本、朝鲜半岛、冲绳、台湾省、中国大陆、印度支那、南洋群岛直到新加坡的广袤地带,包括几十个独立国家和地区。在这一地区,语言情况复杂,除了中国大陆、台澎地区、新加坡以及南洋华人,把汉语作为母语或官方用语之外,其他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这些有自己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有的在历史上曾借用过汉字如朝鲜和越南;有的至今还在使用汉字,如日本本土、冲绳、韩国、新加坡等。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丝毫不带强迫成分,完全是由这些国家或地区自觉自愿地接受使用,这是因为汉语汉字创造了在东方地区遥遥领先的古代文化,汉字记载了先进的文明成果,这些文明的成果传播的过程中带去了作为其载体之一的汉字。
汉字向南传播,从黄河到长江直到现在的广西和越南。广西的壮族仿照汉字创造了壮字。在越南,秦始皇三十三年设象郡,郡治包括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已成为汉朝的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汉字随行政的需要南行至岭南直到现在的越南,据说大约在公元前40年左右汉字传入越南,越南把汉字称为“儒字”,意思是儒家的文字。在这之后的一千多年间,汉字成为越南的正式文字。唐宋时代,越南开始借用汉字书写自己的语言,以后在相当长时间内越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并用,汉语和汉字作为正式的官方语言和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汉越字”。上古汉语的借词在汉字初始传入越南时就被越南语所吸收,到公元十二世纪前的一段时间,越南语中出现了大量的系统借用的“汉越字”,是官方和民间宗教活动的正式文字,被越南人民视作本民族的文字。
10世纪以后仿照汉字创造了方块喃字,又称“字喃”,“喃”即通俗的意思,是按照汉字的造字方法,以汉越音为读音而创造出来的越南民族文字,是一种半表音、半表意的以汉字为基础的方块字。喃字的一部分是借用汉字,分借音借义喃字,如:文(文van)、史(su);借义不借音喃字,如:驭(ngua)、鲜(tuoi);借音不借义喃字,如:碎(我toi)、英(英anh)。一部分是使用汉字会意、形声、假借等方法新造的字。喃字创造出来以后,只在几个短暂时期作为正式文字,跟汉字并行,其他时期只用于民间,不作正式文字。
19世纪中叶,越南被法国占领后语言文字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85年法国在越南南方推行拉丁化拼音文字,方案由法国神甫罗德设计。1945年越南独立以后作为法定文字,称为“国语字”,汉字则被废除了,与汉字有深远渊源关系的喃字也衰落了,越南法律规定以拉丁化拼音文字为法定文字,不再使用喃字,但汉字对越南各方面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汉字向北传播,传到了我国现在的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和甘肃,产生了契丹字、女真字、西夏字。契丹人所建立国家国号为辽,其疆域东北到今日本海黑龙江口,西北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中部,南到今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带。契丹字是由契丹族仿照汉字而创立的文字,分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契丹大字是方块形的表意文字,其中夹用汉字;契丹小字的产生稍晚于契丹大字,是拼音的方块组合。女真人所建立的国家国号为金,其疆域东北到今日本海、鄂霍次克、外兴安岭,西北到蒙古人民共和国,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与西夏为界,南以淮河、秦岭与南宋接界。女真字以契丹大字或汉字为基础增减笔画而成,后世称之为女真大字,12世纪中叶又创制了按音拼写的女真小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包括今宁夏、陕西、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和内蒙古一部分地区,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夏文是仿照汉字楷书而创制的,笔画比汉字复杂,多在十画以上,呈方块形。
汉字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朝鲜是中国的近邻,汉末到三国时期,汉字传入朝鲜,成为正式的文字。朝鲜人同中国人一样,学习用汉字书写的《四书》《五经》。此外,汉字也用以记录朝鲜语,但汉语和朝鲜语相差甚远,汉字不适应朝鲜语的特点,因此在朝鲜李朝世宗二十八年,即1444年,为发展民族文化,创造了朝鲜语的表音字母――训民正音,称为“谚文”。朝鲜字母是模仿汉字的笔画,依据天、地、人三才的原理创制的,因而朝鲜字母实际上由拼音字母组成的方块字,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朝鲜字母也有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19世纪,汉字谚文混合体称为正式文字,汉字写词根,谚文写词尾。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南北分别成立政府,在北部建立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1948年开始废止了汉字,要求除涉及古文以外的文章一律都用朝鲜字母书写。但由于语言中汉字词汇还在,只是把汉字词汇用朝鲜字母表示出来而已。朝鲜接着就试图以朝鲜固有的词逐渐取代所有的汉字词,增加了很多音节,念起来也拗口,含义含糊不清,因而在使用过程中不少逐渐被人们淘汰了。但尽管汉字被废止,就国家而言,汉字的教学活动仍在进行。1968年恢复了汉字教学,同年发行的汉字教科书使用汉字1500个。各类全日制中学从初中开始就教学生学习汉字,一直到高中毕业,要求学生能掌握2000个左右的汉字,少数大学还开设了古汉语课。
南部建立的大韩民国国会于1948年颁布《谚文专用法案》,限制使用汉字,1972年制定《教育基础汉字表》,收字1800个,韩国的书面语至今仍是汉字谚文并用,纯用韩文写的文章仅见于小说等文学作品,其他书刊报纸还是韩字、汉字并用,以求文章的深奥和高雅,韩国教育系统要求学生高中毕业时每人要掌握所规定的1800个汉字,一般大学毕业生要能认识3000个左右的汉字,目前随着“汉语热”在韩半岛持续升温,韩国人也在逐步接受和学习简化字。
晋朝时,汉字传入日本,成为古代日本的官方文字。日本民族借用汉字大约经过了三个阶段:学习阶段、借用阶段、仿造国字和创造字母阶段。《日本书记》明确记载中国学者王仁携带《论语》《千字文》到日本做皇太子老师的历史事情,日本和中国的“同文时期”长达500年。由于日语和汉语的结构不同,日本人学习和使用汉字有许多困难。汉字知识传开后,日本开始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日语音节字母。日本借用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音读,另一种是训读。音读即利用汉字的字形和读音来记写日语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主要有吴音、汉音、唐音等三种,分别是指所吸收的这些词语的六朝音、隋唐音和宋元音,有人称这种现象叫“日语化”,如“人”读“nin”或“jin”,“京都”读作“KYOTO”。训读是指借用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不借汉字的字音,而用日语解释汉字意义,这是一种用日语词义解读汉字的方法,如“人”读“hito”,“衣”读“koromo”。为了记录日语,日本仿造了120个日本专用汉字,被称为“倭字”或“国字”,如:“G”“g”“P”“y”“~”等,但这样的国字不多,没有像越南的“喃字”那样构成一个“仿造本族文字”的阶段。
日语中大量用来记录日语的符号是随后创造的假名。假,即借用,名是名号,指汉字。假名是借用汉字整字或汉字字形的部分字形的笔画作为符号来表示日语的音节单位,是汉字字形被日本化了的产物。起初使用整个汉字,这反映在759年成书的《万叶集》中,又被称为万叶假名,是用汉字的整字音符来书写日语,如“山”,日语读音为yama,用万叶假名写作“也末”;“海”,日语读音为umi,是两个音节,用万叶假名写作“宇美”,这些又被称作“音假名”。还有训假名,是用训读法读汉字。现代假名是在“万叶假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用现成汉字而借用汉字字形的部分笔画作表音符号的文字体系,分“片假名”和“平假名”。“片假名”中的“片”是不完整的、不成熟的意思,它是日本人在阅读汉文典籍时,用简化的楷书的片段在经书的汉字旁边注音、注义、写虚词、词尾时形成的一种假名。片假名形成于平安时期的中期,如“ァ”代表“阿(a)”;“ゥ”代表“宇(u)”;“カ”代表“加(ka)”。平假名中的平即通俗易懂的意思,是在盛行草书的平安时代,简化草书而形成的。平假名开始主要在女性当中流行,用于写和歌、记日记,写物语故事,又称“妇女字”、“女手”,在书法方面有独特的表现价值,如“あ”代表“安”,从汉字传入日本到假名成熟,经过了一千年,一开始假名只是汉字的注音符号,不是正式文字,后来也是汉字为主,假名为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实行语文平民化,限制汉字的字数,1946年公布“当用汉字表(1850字),1981年公布《常用汉字表》,收字1945个,这样,日本文字就变成假名为主、汉字为副的混合文字。有时即使我们不懂日语,也能大致猜出什么意思,如:王さんは 
东京大学の 
留学生です(小王是东京大学的留学生),汉字的影响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在日本的当代历史中,渗透在日本的社会中,也渗透在日本人的精神意识和日常生活中。
新加坡由多个民族组成,大的民族有三个:华族(76%)、马来族(14%)和印度族(7%)。除了华语(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之一外,汉语的许多方言,如闽南话、潮州话、广州话、客家话、上海话等等,在华族中也很通行。为了保持华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打破华人方言之间的隔膜,并促成新加坡华人有一共同的语文表征,有必要使华语成为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语言,以避免华族后代成为“贫血、如无根漂浮的公民”。70年代末,李光耀总统亲自发动了以“多讲华语,少说方言”为主题的声势浩大的推广华语活动。此外,1968年新加坡教育部成立简化汉字委员会,1976年发布的修订本《简化字总表》所收简化字与我国的简化字完全相同,书写上也采用横排方式,并且采用与我国一致的汉语拼音。
马来西亚有中国血统的马来人和华侨占全部人口的76%,学校推行双语教育,华文被列为第二语文。马来西亚教育部于1973年成立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正式颁布《简化汉字总表》,所收简化汉字与我国也完全相同。泰国有中国血统的泰籍人和华侨占全部人口的10%,1983年12月,泰国教育部同意所在的华文学校都可以教简化字,并通知有关部门发行《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照手册》。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经济、政治地位的迅速提高,汉字迎来了发展、传播的新的契机,国运盛而汉字兴,历史悠久的汉字将继续为推进世界文明的进步而作出贡献。
1.文字产生前有哪些记事方式?
2.世界文字类型有哪些?
3.为什么说汉字是语素文字?
4.汉字有哪些特点?
5.什么是现代汉字?
6.试述现代汉字的传播情况。
汉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形体。研究汉字的形体可以有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只就形体研究形体,不联系字音和字义,这种研究可以叫做汉字的外部结构研究;另一个角度是联系字音和字义来研究形体,这种研究可以叫做汉字的内部结构研究。例如“想”字,从外部结构研究说,第一步分为“相”和“心”,第二步“相”还可以分为“木”和“目”。“心”“木”“目”叫做基础部件。这三个基础部件又可以分解为笔画。如“目”分为竖、横折、横、横、横。从内部结构研究说,“想”分为“相”和“心”两个偏旁,“相”表音,“心”表义,由表音和表义偏旁组成的字叫形声字。本节主要讨论汉字的外部结构。
从外部结构的研究来说,汉字从小到大有三个层次:笔画、部件和整字。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
书写汉字时,从落笔到提笔笔尖运动在书写材料上所留下的痕迹叫做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特定的点和线,笔画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汉字在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代汉字阶段,在线条、字形上各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因而组字的线条极其复杂多样,小篆的字体字形非常规整,内部成分清晰可辨,但字的笔画线条圆转曲折,呈弧形,不像现代汉字那样有明确的起点、终点及稳定的笔顺,楷书的情形则不同,它摆脱了图画性的束缚,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笔画和笔顺以及部件系统,字的构成之间逐渐类型化,因此,这里讲的汉字的笔画都是以楷书字体为准。与此相关有四个概念:
(一)笔画数
笔画数指的是每个汉字有几个笔画。学习汉字时要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汉字的笔画数。计算时要根据规范字形,不能根据不规范字形。例如“骨”的规范字形是9
画,而它的旧字形作“
”,是10画。“象”的规范字形是11画,而它的旧字形作“
”,是12画。《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7000个通用汉字的笔画数,是汉字笔画数的标准。
(二)笔形
笔形指笔画的形状,现代汉字的基本笔形有五种,就是横(一)、竖(O)、撇(丿)、点(c)、折(
)。横包括提(&
),点包括捺(T),竖钩(
)归竖,折包括各种折笔,如横折( ^
)、竖折( N
)、撇折(ㄑ)等
。在五种基本笔形里,横和竖出现的次数最多。汉字中笔画最少的只有一画,如“一、乙”,多的可以有三十几画或更多。《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9画的字最多,其次是10画和11画的字;笔画最多的是“Q”字,36画。7000字的总笔画数是75290画,平均每字10.75画。
(三)笔画的组合
笔画的组合指笔画和笔画的组合类型,有三种:
1、相离,笔画彼此分离,如:三、川、小、六、刁、习。
2、相接,笔画和笔画相接触,如:厂、了、口、上、工、乍。
3、相交,笔画和笔画相交叉,如:十、丈、中、车、丰、事。
“刀”和“力”都是由折和撇组成的,但组合关系不同,“刀”是相接的,“力”是相交的。“八”“人”“V”都是由撇和捺组成的,“八”是相离的,“人”是相接的,“V”是相交的。“史”字五画,前三画是相接的,组成扁口形;第四画是撇,和扁口相交;第五画是捺和撇相交。
(四)笔顺
笔顺是书写汉字时笔画先后的顺序。笔顺的基本规则是:
先横后竖,如:十、干、丰。
先竖后横,如:王(最后两笔),非(长竖与短横相接时)
先撇后捺,如:人、八、V。
先上后下,如:三、呆、芳、高。
先左后右,如:川、衍、做、汉。
先外后内,如:月、同、匀、国。
先中间后两边,如:小、水、办。
先进去后关门,如:回、目、国。
以上规则并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笔顺。为了实现汉字笔顺标准化,1997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语文出版社1997年8
月版),规定了7000个通用汉字的规范笔顺。
部件也叫字根、字元、字素、码元或结构块,它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般大于笔画小于整字。
(一)部件的拆分
部件由笔画构成,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也叫字根、字元、字素。把汉字拆分为部件叫做部件拆分,作为部件有两个特征,一是必须参与构字,是一个构字部件,介于笔画和整字之间,大于或等于笔画,小于或等于整字。有的部件包含着小的部件,成为多层次部件。对于多层次部件,要按照结构层次从大到小逐层拆分,直到基础部件。基础部件是最小的不再拆分的部件,是部件也是笔画,如“一”和“乙”。部件拆分主要用于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汉字编码的设计、管理、科研、教学和出版等方面,也可供汉字教学参考。
部件的拆分规则,主要有:
1、相离的组合沿着分隔沟进行拆分。
只有一条分隔沟的,沿分隔沟拆分为两个部件。例如:
私――禾、厶;&&&&
趟――走、尚
固――囗、古;&&&&
兵――丘、八
分隔沟多于一条时,先拆长的后拆短的。例如:
(1)想――相、心&&&&&&&
相――木、目&&&&&&&
(2)阊――门、昌&&&&&&&&&
昌――曰、曰&&&&&&&
(3)韶――音、召
音――立、日
召――刀、口
几条分隔沟长度相等时,沿着分隔沟多分。例如:
鸿――氵、工、鸟&&&&&&
菖――艹、曰、曰
2、相接的组合从接点处拆分。
例如:古――十、口&&&&&&&&&&&
名――夕、口
接点有多有少的时,先拆接点少的后拆接点多的。例如:
充――亠、允&
(只有一个接点)
允――厶、儿(有两个接点)
3、相交的组合不拆。
例如:东,不能拆分为“七”和“小”;重,不能拆分为“千”和“里”。
4、拆分的下限一般要大于笔画。
例如“二”不能拆分为“一”和“一”。“人”不能拆分为“丿”和“T”。“元”要拆分为“二”和“儿”,不能拆分为“一”和“兀”,避免拆出单笔画。
5、相离的单笔画具有独立性的是部件,不具有独立性的不是部件。
是不是具有独立性,要看它和相邻的笔画组合是否具有部件间的结构关系:有这种关系的是部件,没有这种关系的不是部件。相离单笔画成为部件的,例如:
旦:拆分为“日”和“一”。两者的组合关系与“昌”字里面的“曰”和“曰”的关系相同。
乱:拆分为“舌”和“]”。两者的组合关系与“刮”里的“舌”和“刂”的关系相同。
幻:拆分为“幺”和“&
”。两者的组合关系与“幼”里的“幺”和“力”的关系相同。
6.含有多层次部件的整字从大到小拆分。
按照从大到小拆分得到的部件依次叫做一级部件、二级部件、三级部件等,最小的不再拆分的部件叫做基础部件,也叫末级部件。无论处于哪个层次,只要不能再切分下去的部件都叫末级部件,如“戆、麟”各有四个层次、七个末级部件。《汉字信息字典》分析、统计了7785个汉字,其中由三个部件组成的字最多,占40.321%,其次是由两个部件组成的字,占34.04%,再次是由四个部件组成的字,占16.391%。
(二)成字部件和非成字部件
可以独立成字的部件叫做成字部件。例如:“另、吉、唱、向”里的“口”,“村、杏、呆、困”里的“木”。成字部件有读音和意义,成字部件的读音也就是它的名称。如“土”读“tǔ”,“人”读“rén”,为了区别“亻”和“ㄔ”,分别叫做单人旁和双人旁。不能独立成字的部件叫做非成字部件。例如:“筒、刚、网、铜”里的“冂”,“疾、病、疼、嫉”里的“疒”。不成字部件没有读音和意义,为了便于称说,可以给不成字部件起个名称。现在321个不成字的部件中,43个有习惯名称,再如:
“氵”三点水,“冖”秃宝盖,“宀”宝盖儿,“忄”竖心儿,“艹”草字头,“灬”四点底,“辶”走之儿,“刂”立刀儿。
(三)基础部件的数量
由于字集的大小不同,拆分的字数不同,得到的基础部件的数量也就不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语文出版社1998
年版)有汉字20902
个,拆分得到560个基础部件。
整字就是一个个方块汉字,它是汉字的使用单位。
(一)独体字与合体字
现代汉字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两类。由一个末级部件构成的字是独体字,直接由笔画组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末级部件构成的字是合体字,合体字多数是由几个或几个独体的变体拼合而成。例如:
独体字:一、人、及、册、事、大、日、木、月
合体字:倍、街、衷、国、麟、河、宫、明、相
六书中的象形字、指事字是独体字,会意字、形声字大多是合体字。也有少数独体字来自古代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如秉、及是会意字,更、重是形声字;现代的合体字也有来自古代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如阜、鱼、泉、燕属古象形字,也属古指事字。现行汉字中,绝大多数都是可以切分的合体字,完全是独体字的数量比较少。整字的结构模式多种多样,多达十四五种,常见的有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等。
(二)合体字的组合模式
按第一级部件的组合模式,合体字可以分为四大类十三小类:
1、并列结构
左右并列结构,如:往、性、样、语、到、河、磕、鹧
左中右并列结构,如:辙、街、班、衍、浙、淋、挪
2、上下结构
上下结构,如:台、分、是、昆、要、花、竟、患
上中下结构,如:高、高、菩、裹、簟、莽、煎
3、包围结构
全包围结构,如:回、园、囟、困、国、圆
上三包围结构,如:问、向、同、用、风
左三包围结构,如:匡、匣、医、匿、匪、叵、臣
下三包围结构,如:凶、画、击、函、幽、凼
上左包围结构,如:厄、压、病、考、居、庆、尼
上右包围结构,如:句、匀、可、习、氧、司
下左包围结构,如:这、近、建、旭、毯、起、翘、勉
右包围结构,如:头、斗
4.间架结构
如:坐、承、乖、噩、巫
& 5.品字结构
淼、焱、森、晶、鑫
有人对《中华大字典》所收字的结构进行了平面分析和统计,发现该字典的近四万个汉字共有3702种结构,其中包含三字和三字以上结构的共835种,共36422个汉字,约占总数的91%,超过100字的结构为57种,共26431个汉字,占总字数的66%。(陈一凡1997:28)。
一、操作题
1、指出下列各字的笔画数和笔顺
2、拆分下列汉字,拆到基础部件
& &&3、说明下列各字的组合模式
二、思考题
1.研究汉字的形体有几个角度?分别有哪些内容?
2.举例说明汉字笔画和笔画的组合类型。
3.举例说明汉字笔顺的基本规则。
4.什么是部件?部件的拆分规则有哪些?
5.什么是独体字与合体字?
6.合体字的组合模式有哪些?
一、汉字的造字法
从来源看,现代汉字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是从古代汉字演变而来的传承字,这占了汉字的绝大部分,一部分是我们近百年来新造的汉字。传承字是产生于古代而现代仍继续沿用的字。
(一)传承字
用所谓的“六书”造字法产生的字是传承字。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早在战国时期,《周礼••地官••保氏》就记载了六书之名,西汉末年的刘歆在《七略》中明确指出“六书”为“象形、象事、象义、象声、转注、假借”,许慎的《说文解字》修正了“四象”之名,排定“六书”的次第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后来的文字学家都采用许慎“六书”的名称,刘歆“六书”的次第。六书理论是基本合理的,其中,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前四种才是造字法,因此,作为造字方法的类别和文字形体的结构类型实际上只有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四书,假借和转注虽然能记录汉语,但并未产生新的字形,转注虽然产生了新的字形,但所用的是形声的方法,因此从造字的角度看,两者都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要注意的是,由于现代汉字的字体有了很大的变化,象形字已经变得不象形了,指事也不知道指何事了,因此对于传承字的分析要追溯到这些字的古代形体来分析。
《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即比照事物,描画事物形状,如:“日、月”《日部》:“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月部》:“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此外,人、雨、车、水、米、斤、右都是象形字。
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字形与字义联系非常紧密,一看就知道是表示的什么意义。但它所描摹的是某个特定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大多只能表示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无法描绘抽象的事物,另外人们在描绘的时候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在文字定型以前,常常同一个象形字有多种写法。
《说文解字•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即用象征性的符号来提示字义。如:上、下。《一部》:“A,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B,底也。指事。”指事字还如本、末、亦、刃、牟、甘等。
指事字的形象性表现在指事字能够以文字字形形体直观地反映文字所记录的语词意义,因为使用了抽象符号,所以显得比较简便,但同时也使意义不明确,局限性很大。
《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郑湫攀且病!薄氨取敝覆⒘小⒈炔袄唷敝冈旎嵋庾忠郧耙丫嬖诘奈淖郑用两个或以上的字形组合起来表示字义。如:北、从、休、明、森、看、吠、析,会意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形来表示一个字。我们不难发现,会意字同象形字一样,是一种形象符号,但它是多个象形符号组合而成的,会意克服了象形和指事的局限性,可以表达抽象的意义。
《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用表示事类的字作为义符,用在语言中接近该字(词)的声音作为声符,用声符和义符构成的字的形式。形声字必须包含一个表意成分(形符)和一个表音成分(声符)。许慎所举例中“江”的义符是“氵”,声符是“工”;“河”的义符是“氵”,声符是“可”。
这种造字法造出的字,形符具有表义功能,提示词的大致意义,如“手”旁,“打、扑、扔、扛、托”等,表示与“手”有关的动作;“口”旁表示与口有关的器官、动作等,如唇、咽、喉、吃、吐、咬等;“丝”旁与丝有关。如“红”表示丝的颜色。由于客观事物、字义等的演变,形声字的意符好多现在也不表义了:例如“骄”原为高头大马,现为“自满、骄傲”,与“马”已经没有关系了;形声字的音符应该是提示字的大致读音,但随着社会发展、字体演变、语音演变,音符表音能力也逐步减弱,如“江、河”两字的声符已经不能准确地读出它们各自所代表的形声字的声音了。
关于转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学术界对转注观点不一,一般认为转注是指一对同部首的字,由于意义相近、声音相同或相近而互相注释而形成的,如“老”“考”就是一对转注字,“考”可以解释为“老”,“老”也可以解释为“考”。
关于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的解释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本无其字,是指某一个词本来没有表示它的字,就找一个同音字用以寄托这个词的意思,即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已经存在的汉字来表示一个新词。他认为县令的“令”与长上的“长”,没用专用的字,就借发号令的“令”字与长远的“长”字来表示。本无其事而借,是六书假借的特点。再如,“自”原是“鼻”的象形字,“来”本指麦类农作物,假借为指“来去”的“来”,“莫”本指“太阳下山”,假借来指否定副词,这三个字的本义反而消失了。
(二)新造字
新造字指《康熙字典》没有收录的、近100年产生的汉字。新造字主要是形声,少数是会意。前者如日常用字“炸、烤、蹦、叼”等,科技用字“氧、氟、碘、腺、胺”;后者如“汆、仨”。
新造字方法有三种:
1、切音合形造字
两个字合成一个字,意义也合,读音用切音方法,前字取声母,后字取韵母和声调。如:甭。这类字数量不多,在今天很少有见使用。
2、省形的切音合形造字。
语音和意义跟上面的方法相同,只是字形各取一半。如:巯:是“氢”和“硫”的切音,意思是“有机化合物中含硫和氢的基”。
3、省形造字。
在原有汉字的基础上省略部分笔画而成。如象声词“乒、乓”,是“兵”的省略,通过分别减去“兵”下的左右侧的各一点而形成;“乞”是从气字分化而来,“气”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本义是云气,“乞”字被用来表示乞求、乞讨义是减少气的笔画,如粤语“
”是“有”的省形。
二、汉字的字体演变
从古代汉字到现代汉字,汉字的字体发生一系列演变,演变的规律为:由繁难变为简易,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增强。书写上要求快捷,辨认上要求清晰、印刷上要求方便是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从形体演变的角度看,汉字从古到今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秦代的小篆阶段,秦汉的隶书阶段,魏晋以后的正楷阶段。
(一)古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一阶段在历史上又称作古文字阶段,形体具有很强的表意性,根据时间可以分为商周文字、春秋战国文字、秦代文字。根据文字的载体又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文字的名称。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汉字形体,以象形字为主体,很多字没有定形,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字形大多瘦长,细长、方折的笔画多,粗短、圆转的笔画少。
金文是商代、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钟鼎等铜器上的汉字形体的总称,古人称铜为金,故有“金文”之称。字形逐渐变得比较整齐,布局也比较匀称,多肥笔和圆转的笔画,粗壮丰满。
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是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汉字形体,特点是象形符号进一步失去象形性;笔画线条化,匀称柔婉,构形比较复杂,字形趋于方块形,比金文工整。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是秦国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的标准字体,小篆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分析汉字结构就依据的小篆。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的结果。小篆的笔画比大篆简化,以柔婉圆转的线条构形,形体呈竖长方形,整齐、匀称,偏旁的写法和部位的安排都比较固定,异体字基本废除。
(二)向现代汉字形体的过渡
第二阶段是秦汉的隶书阶段,隶书产生于秦,是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简俗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当时民间日常使用的形体。在汉代,隶书成为正宗、通行的字体,被当时的人们称作“史书”。隶书对篆体作了很大的笔画简化,改造了篆书的偏旁,打破了篆书的形体结构,字形转为扁平,笔画进一步简化,变婉曲、圆转的线条为平直、方折的笔画,方便了汉字的书写,也使汉字更趋方块化,汉字由篆体变为隶书,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重要的分水岭,被称作“隶变”。汉字经过隶变,“六书”的原则也就无从说起了,它宣告古文字历史的结束,汉字变成彻底的符号系统。因此《说文解字》说,有了隶书,“古文由此绝矣”。
(三)现行汉字形体的形成
第三阶段中的楷书是现行汉字的标准形体,又叫真书、正书。楷书在汉代即已萌芽,“楷”有归正之意,又称做“楷隶”,从隶书发展演变来的。东汉末年,已经形成了由点、横、竖、撇、捺、勾挑、横折等组成的楷书笔画体系,唐代以后,楷书一直是正宗的字体,沿用至今。楷书保存了隶书的偏旁系统和基本相同的结构,字形由扁平变得方正,笔画变得平易。
(四)现行汉字的行款和字体
行款指汉字系统中汉字和汉字的组织关系,即汉字的书写顺序或规则。千百年来,汉字的字序沿袭着字序自上而下、行序自右而左的形式,“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改为字序自左而右、行序自上而下的新形式。
字体是指字的基本书写单位(线条和笔画)的物理表现而形成的风格。上面讲到的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等都是由文字硬件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字体越古老,与书写的物质媒体的属性联系越是紧密,如甲骨文;相反,文字字体越是发展,便能获得对其物质媒体的某种超越性,减轻对物质媒体的单一依赖。
手写体是文字的手写形式,主要有楷书、行书、草书等三种,楷体字在手写和印刷都要用得到,形体也很近似,行书和草书一般以手写体为主,是楷书的辅助性字体,草书改变了楷书向四面八方用笔和不断起笔落笔的书写方法,把许多原来的笔画和偏旁变成了易于一笔连写的符号,从而达到了快写的目的,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保存了汉隶的波折,有连笔,但字字独立;今草产生于东汉末,从章草演变来的,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不易辨认。狂草产生于唐代,变化多端,极难辨认,属于纯艺术品,较少使用价值。行书产生于东汉末,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笔画连绵,各字独立,好写好认,切合实用,是楷书的主要辅助字体。
印刷体是指文字的印刷形式,起初只是手写体的摹刻。现代汉字的印刷体主要有:(1)宋体,又叫“老宋体”,“普体”、“古宋体”,因为从宋版书籍中一种结构方正匀称的字体发展而来的。笔画严谨,横细竖粗,多用于书报的正文。(2)仿宋体采用了宋体的结构和楷书的笔法而形成的,笔画的粗细一致,结构匀称,有长、方、扁三种,多用于诗词的正文、文章的引文、书籍的序言或图片的说明等。(3)楷体,又叫“大宋体”、“手写体”,笔画浑圆,笔调灵活,结构端正,字形美观,常用来排印通俗读物,小学课本和儿童读物等。(4)黑体,也叫“黑头字”、“方头体”、“粗体”,字迹浓重,笔端统一,笔画粗细统一,字形丰满,撇、捺无尖,常用来排印经典性的引文、文章的标题或文章中表示重点的部分等,突出重点,具有醒目的效果。印刷体根据字体的大小编号,常用的字号从大到小有初号、头号、二号、三号、四号、小四号、五号、小五号、六号、七号等十种。
1、什么是传承字?什么是“六书”?
2、什么是新造字?它用哪些方法?
3、汉字字体演变的情形如何?
4、指出下列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写印刷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