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幼儿园户外活动户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指导策略

优化大班幼儿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和组织策略 - 课程与教学 -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12年论文征集和评选活动 -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优化幼儿生活作息时间的调整策略
发布时间:
08:43:51 &
作者:沈颖洁 &
& & 浏览次数:(1200) &
评论次数:(6) & &
变一变,更合理
&&优化幼儿生活作息时间的调整策略
杭州市西湖区山水学前教育集团&程洁
《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第七条和《纲要》中都指出: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的确,学龄前儿童正是身体发育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优化幼儿一日生活成为校园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给孩子一个更为科学的在园生活作息时间,考虑到家长、师资、规范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我园对幼儿的生活作息时间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为幼儿提供更充分的体能锻炼和集体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养成守时、关爱、坚强、探索等良好习惯,以便顺利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我园从建园开始,一直按照以下(见表1)生活作息时间表开展活动,这份一日生活作息时间表主要具有& 入园时间相对宽松&、&学习活动集中进行&、&早操活动交叉开展&&游戏活动统一设定&等特点。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现象,也在不断地思考解决的策略。我们通过了以下四个调整策略&&入园时间相对统一;集体教学错时分配;户外活动定时保障;生活活动合理调整来重塑&幼儿生活作息时间&。在案例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幼儿在园生活状态的还原,实现一种真实的对比,来体现我们进行作息时间优化的调整过程:
案例描述和分析
孩子在园是怎么渡过的?
案例一:闹闹是个大班的小朋友,平时主要由外婆接送,在原有的作息制度中,闹闹是怎么渡过他在幼儿园的半日生活的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表1)
闹闹的一日活动状态
7:30&8:45
闹闹今天由外婆带来上幼儿园,自然是睡了个懒觉,到幼儿园都快9:00了,嘴里还啃着面包,外婆在旁拼命催促&快吃呀,小祖宗,早操都没得做了。&
8:40&9:10
分年段做操
参加早操的幼儿占总人数的75% ,闹闹来园的时候刚好早操做完,他到操场看了看,回到了班级里。
8:50&9:20
中大班无法按时进行教学活动,因为小托班的早操音乐还在继续,老师等了一会儿,刚开始讲故事,闹闹进来了&老师好&,老师回礼,有几个小朋友也陆续向闹闹问好,过了几分钟老师开始继续进行教学活动。
9:20&9:30
闹闹早上9:00来园,根本吃不下牛奶和饼干,开始和同伴玩闹,在收拾得时候才发现他还没有把牛奶喝完,在老师催促下勉强喝完了牛奶。
9:30&10:00
闹闹在位置上一会儿摸摸点点的辫子,一会儿拿出小卡片玩玩
10:00&10:50
由于没有具体划分户外还是室内,而上一个教学活动为美术活动,等收拾完美术工作,下楼户外锻炼的时候已经是10:15了。
原有教学作息制度中幼儿入园的时间在规定上是非常宽松的,幼儿入园时间不统一,幼儿入园参差不齐,无形中减少了部分幼儿的活动时间,特别是中大班幼儿更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来发展自身。如调查显示:部分家长对于幼儿入园的时间报有无所谓的态度,觉得幼儿园与小学不同,迟来、早走没什么关系,因此不太重视。更有甚者,中午吃饭了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造成了孩子的体育活动、同伴交往、自然午睡等严重缺失。同时在目前原有教学作息制度下,呈现出让教师进退两难的情况。比如教师安排了晨间活动,可是来的孩子尚少;教师正在组织幼儿开展集体活动,但不时地被孩子来园的问候声打扰&&有很多老师心痛:精心准备的活动却遭受草草收场的结果,大家都希望能有一种更合适的教学作息制度,让老师们能够严谨有效地开展各项班级活动。
案例二: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这回幼儿园通过了作息时间的调整,对孩子们和家长提出了作息上的要求。闹闹快乐的半日生活正在拉开序幕,这回他又是怎么渡过的呢?(表2 )
闹闹的一日活动状态
7:30&8:15
早上7:30开始幼儿园的活动场地上就热闹非凡,8:00闹闹就拉着奶奶走进幼儿园的大门,还一边嚷着&快,今天是我来晨间演播,来不及了&
8:15&8:30
闹闹今天是晨谈的主角,他把准备好的材料一一摆放好神气地开始了
8:30&8:50
今天操场上做操的孩子占总人数的95%,而年龄段幼儿同时做操(同音乐,不同动作),增加了户外活动的时间。
8:50&9:20
早操音乐统一结束,教师带领幼儿回到班里直接进入活动环节。
9:20&9:30
今天闹闹喝牛奶特别快,洗好手他立刻拿了饼干和牛奶回到座位上,还和旁边的点点说:我最喜欢吃这种香葱味的饼干了。
9:30&10:00
10:00,闹闹和同伴一起来到了大操场上,今天是玩运皮球的游戏,分组竞赛,保育员老师将幼儿的外衣脱掉,活动完后,闹闹头上有微汗出。
10:00&10:10
活动完后,闹闹跟着老师回到教室,洗好手之后,吃起了水果盘里的小番茄,一共吃了三颗。
10:10&10:40
闹闹今天选择的是木偶表演区,他卖力地表演,还不时地指导&观众&
分析:首先,入园相对集中了。我园规定,冬令时上午8:15前孩子必须到园参加早锻(一般孩子们8点是入园高峰),8:30开始全园做操(同一音乐不同动作),8:45分结束3个单位时间的户外活动。
其次,对集体教学进行错时改制。原有的教学作息制度下,中大班有两个集体教学活动,分别安排在上午的9:10和9:50。两次教学活动都放在了上午,可想而知,孩子们还有多少户外活动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呢?如果碰到美术活动等容易延长时间的教学那游戏活动就真的无处可挤了。进行改制后,采用上午的8:45和下午2:50的错时进行法,旨在通过错时安排不仅解决上午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时间不足的现象,更重要的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力易分散、感官易疲劳。这样的改制更顺应幼儿的学习需要。
再次,对户外活动进行定时保障。从原有的作息时间上来看室内活动和户外活动统一由&游戏活动&一词代替。让人分不清到底有多少时间是在户外活动中,又有多少时间在室内游戏区域活动中。这样会导致时间的不合理分配。采用室内与户外活动的定时安排,能让人一目了然,保证了各项活动的时间,并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便捷。上午的户外活动放在一个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下午的则放在一个教学活动和一个游戏活动之间(托小班放在一个室内游戏和离园活动之间),这样的调整不光旨在增加活动时间,更能让幼儿在户外活动的质量上得到有效地保证。
最后,对生活活动进行合理调整。这里的生活活动特指上午的&牛奶餐&、&水果餐&时间和下午的&点心餐&。&水果餐&是我集团为幼儿增加一些必要的维生素而特别添置的,原来是放在餐前进行,通过改制后,将&水果餐&放在了上午户外活动后进行,&牛奶餐&时间因集体活动时间提前而提前了;而&点心餐&错时到一个集体教学活动之后,户外活动之前。根据儿童消化系统发展特点和水果摄取时间的权威机构要求:肠胃消化食物并不是同时进行,而是按照食物的种类来分次消化,我们的胃需要1小时来消化水果。因此将水果放在10:00进行是完全符合营养学原理。再来看看下午的点心时间,从以前的14:40到现在的15:30左右。考虑到幼儿在11:40左右吃完午饭,之后就是一些安静游戏和午睡活动,几乎是最少消耗体能的环节,幼儿起床后可能会吃不下点心。依据幼儿运动后的消化功能需要,把点心时段放在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或者户外活动之后,这样幼儿的身体更需要能量的补充,自然吃起点心来也就更香了。
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吗?
案例三:户外活动更丰富,锻炼时间更宽裕。
早晨8:30全园的幼儿都集中在大操场上,喊着嘹亮的口号。动感强烈的律动音乐响起,幼儿和老师一起做伸展运动的搏击操,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利用动物的形象进行锻炼的快乐星猫舞是孩子们特别喜欢模仿的早操。《把爱传出去》是一首手语歌曲,放在早操音乐中主要起到了放松舒缓的作用。这个活动用时15分钟,小托班的动作重复、简单、稍慢;中大班的幼儿学习了互相配合,交换队形。排队回教室时,孩子们的额头上都有微汗出。上午9:20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托班的孩子在小年龄段的小型玩具玩耍;小班幼儿和老师拉着圆圈做着&大皮球&小皮球&的游戏;中班的幼儿在操场上完成&运西瓜&的任务;跑道上正在进行跑步比赛的就是大班的小朋友。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的活动时间是40分钟,基本上每个幼儿的身上都有汗,但没有出现大汗淋漓的现象。&&
分析:也许在作息制度表格中看到的户外活动时间似乎并没有多多少,但是却更加集中了。锻炼强度得到保证,教师组织起来不再心急,各项体育游戏都能充分开展起来。每次活动前保育员都仔细地勘察场地,避免了不安全因素。教师在组织活动中首先做的就是舒展幼儿的身体,无论是健身操还是韵律模仿都能帮助幼儿避免一些损伤。在活动后按照常规进行安静的休息活动,故既达到了活动量又能不超负荷。
案例四:作息更有规律,健康更有保证。
上午8:00幼儿园在晨检老师面前排着整齐的队伍,孩子们和家长手拉手经过检查进入幼儿园。到了8:15分幼儿来园的人数明显减少,8:20几乎没有幼儿入园了。这时老师正在教室里进行晨间谈话,幼儿说着有趣的事情,和同伴交流。贝贝一班户外活动之后,教室里新鲜的水果已经放好,孩子们开心地吃了起来。今天吃的是小番茄,孩子们把各自的份额都吃光了,有不少孩子还要添。11:30孩子们已经吃好了午饭,小班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幼儿园小区的花园中进行散步活动,一路走着、看着、谈论着。累了,在公园的椅子上听老师讲故事。12:00小朋友安静地来到了午睡室,12:30保健医生检查午睡情况时孩子们都已经睡着,今天的入睡率又是100%。
分析:相比原来8:40做操前到园即可的时间安排来说,优化后的作息时间呈现出以下良好效果:孩子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特别是高段的孩子,为进入小学打下了基础;早起必定早进早餐,参加体锻活动必定消耗能量,所以,比原先来得迟的孩子有更好的午餐食欲;早起和相关活动的合理参与下,孩子们午睡入睡时间提早,睡眠质量提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各项活动,交往增多,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几率增加。
&案例五:教师观察更多,成长档案更有效
上午8:50康康一班的教室里传来了悠扬的琴声。主班老师正带着小朋友唱歌,而配班老师边弹琴边看着小朋友的表现。这时坐在钢琴旁边的小朋友发出了很响的声音,配班老师马上用伴奏的手放在嘴边示意幼儿要轻声歌唱。10:10区域活动中,教师手拿观察记录本,进行现场的记录。 配班教师注意到表演区的幼儿有争执的现象,而主班老师正在处理,配班教师做好观察和记录,并与主班老师作简单的交流。
分析:两个老师同时进班使观察更加细致,有问题能及时解决,既照顾了全体,又关注了个别。能做到从容应对而不破坏整个活动。教师在新的作息制度下工作职责发生了变化,两位老师同时进班的要求使得教师有了更多观察的机会,在优化后的一日活动中,老师们适时隐退,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照相机式&的观察和如实描述,既为儿童成长档案提供了详细真实的素材,也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促进了孩子和老师的共同进步。
通过以上的案例呈现与分析,新的作息制度的实施显然对优化幼儿的一日生活产生了良性的促进作用。于此同时我们也在反思,如何操作与实施才能让其更为有效地为幼儿建构对其有价值的每个生活日,让他们在幼儿园能感到安全、快乐,得到游戏、学习和成长。
(一)目标指导策略:追求科学合理。
◆优化与组合的目标:
1、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特点,努力提升各类活动的有效性。
2、充分关注体育活动在一日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
3、进一步拓展儿童自主发展空间,切实保证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提升。
◆优化与组合的策略:
为了方便陈述,我们将儿童在园一日活动类型分别用字母来代替,如A--户外体育活动,B--自主活动,C--生活活动,D--集中教学活动。同时以10分钟为一个单位时间,例如20分钟户外时间即为2A,(假设在园时间为8:00&16:30,除去午睡2.5个小时,其余以六小时来分配),儿童在园一日活动时间分配基本为12A+12B+6C+6D,其优化组合策略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越靠前越优先策略。
即从A-D的走向中,当两个单项发生冲突时,以照顾前一项为准。比如:当户外活动时间和集体活动时间发生冲突时,就像到了户外活动时间了,但是美术操作活动尚未全部完成,当应以户外活动为优先。
2、可间隔不可重复策略。
即单项与单项之间可以循环开展(一般以两到三个单位时间为宜),但是不可同一个单项重复使用。比如集体活动开展了两个单位时间后,不宜立即进行下一个单项的集体活动,而应以A、B、C等其他单项间隔而为之。再如户外活动开展了两到三个单位时间后,也不宜继续开展下一个单项的户外活动,而应以生活活动来做一定的休息和调整。
(二)&连锁反应&策略:相关制度的调整匹配
1、教师工作制度的调整
&特别是在均衡上下午的集体活动时间以及进一步保障户外活动至少两人带教的要求下,教师的工作时间需作相应的调整。比如原先下午班老师可以9点到园,现在8:30做操需要两人同时在场,所以下午班的老师8:30也必须在岗。原先上午班老师15:30前可以自己备课,但是因为起床后孩子们要参加集体活动,故上午班老师必须进班配合相关工作以保证教学效果等。另外,原食堂工作人员下午15:00均可下班,现因为吃点心时间调整为15:30,故其下班时间也只能顺延。当然,幼儿园应该在增加教职工午休时间、调整其他工作量等方面尽可能作出协调,保证不增加大家的工作负担。
2、教师备课守则的建设
教师守则是保证执行力的必要条件,使教师的执行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准则。
(1)周计划表格的重新设计。由于新的作息制度中,幼儿的活动环节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对周计划作出相应的改进。
(2)观察记录的深入开展。实行两位老师同时进班的制度后,教师有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观察,这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我们对观察记录表格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使教师在活动中更加注重&照相机&式的实录观察,在观察中进行分析,更加具有时效性。
(三)&督导跟进&策略:注重和谐促进
一个旧的制度实行了多年,要改革是有阵痛的,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能本着为幼儿服务的心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有效的监督制度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督导采用:&理解+适应+提醒+激励&的多样结合模式。
理解&&让老师懂得制度改革的重要性。通过问卷,教师大会,个别交流,意见反馈等工作,得到教师从心里的支持,这是第一步。
适应&&给老师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调整。我们特别进行了两周的试行期,不仅是给孩子、给家长一定的时间适应,也是为老师的工作状态调整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帮助她们来解决发生的问题,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提醒&&管理需要耐心,但是也需要严格的制度执行。幼儿园要求中层领导每天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的记录并提醒,让老师形成一种意识和习惯,久而久之良好的工作习惯就牢记在老师的心中了。
激励&&相应的提高劳动报酬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困难班补助、提高薪级工作的背景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巩固了新的制度改革。
相关问题思考:
首先,优化幼儿的作息制度需要一定的保障,这个保障包括晨检人员的配备;保安力量的增强;保育工作的调整等等,这些都是客观问题。
其次,作息改制的推行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因此相关的家长宣传,包括家长学校、专题讲座、阶段性意见调查表等都应该有效并长期坚持开展。
变一变,更合理
&&优化幼儿生活作息时间的调整策略
杭州市西湖区山水学前教育集团&程洁
《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第七条和《纲要》中都指出: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的确,学龄前儿童正是身体发育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优化幼儿一日生活成为校园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给孩子一个更为科学的在园生活作息时间,考虑到家长、师资、规范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我园对幼儿的生活作息时间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为幼儿提供更充分的体能锻炼和集体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养成守时、关爱、坚强、探索等良好习惯,以便顺利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我园从建园开始,一直按照以下(见表1)生活作息时间表开展活动,这份一日生活作息时间表主要具有& 入园时间相对宽松&、&学习活动集中进行&、&早操活动交叉开展&&游戏活动统一设定&等特点。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现象,也在不断地思考解决的策略。我们通过了以下四个调整策略&&入园时间相对统一;集体教学错时分配;户外活动定时保障;生活活动合理调整来重塑&幼儿生活作息时间&。在案例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幼儿在园生活状态的还原,实现一种真实的对比,来体现我们进行作息时间优化的调整过程:
案例描述和分析
孩子在园是怎么渡过的?
案例一:闹闹是个大班的小朋友,平时主要由外婆接送,在原有的作息制度中,闹闹是怎么渡过他在幼儿园的半日生活的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表1)
闹闹的一日活动状态
7:30&8:45
闹闹今天由外婆带来上幼儿园,自然是睡了个懒觉,到幼儿园都快9:00了,嘴里还啃着面包,外婆在旁拼命催促&快吃呀,小祖宗,早操都没得做了。&
8:40&9:10
分年段做操
参加早操的幼儿占总人数的75% ,闹闹来园的时候刚好早操做完,他到操场看了看,回到了班级里。
8:50&9:20
中大班无法按时进行教学活动,因为小托班的早操音乐还在继续,老师等了一会儿,刚开始讲故事,闹闹进来了&老师好&,老师回礼,有几个小朋友也陆续向闹闹问好,过了几分钟老师开始继续进行教学活动。
9:20&9:30
闹闹早上9:00来园,根本吃不下牛奶和饼干,开始和同伴玩闹,在收拾得时候才发现他还没有把牛奶喝完,在老师催促下勉强喝完了牛奶。
9:30&10:00
闹闹在位置上一会儿摸摸点点的辫子,一会儿拿出小卡片玩玩
10:00&10:50
由于没有具体划分户外还是室内,而上一个教学活动为美术活动,等收拾完美术工作,下楼户外锻炼的时候已经是10:15了。
原有教学作息制度中幼儿入园的时间在规定上是非常宽松的,幼儿入园时间不统一,幼儿入园参差不齐,无形中减少了部分幼儿的活动时间,特别是中大班幼儿更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来发展自身。如调查显示:部分家长对于幼儿入园的时间报有无所谓的态度,觉得幼儿园与小学不同,迟来、早走没什么关系,因此不太重视。更有甚者,中午吃饭了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造成了孩子的体育活动、同伴交往、自然午睡等严重缺失。同时在目前原有教学作息制度下,呈现出让教师进退两难的情况。比如教师安排了晨间活动,可是来的孩子尚少;教师正在组织幼儿开展集体活动,但不时地被孩子来园的问候声打扰&&有很多老师心痛:精心准备的活动却遭受草草收场的结果,大家都希望能有一种更合适的教学作息制度,让老师们能够严谨有效地开展各项班级活动。
案例二: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这回幼儿园通过了作息时间的调整,对孩子们和家长提出了作息上的要求。闹闹快乐的半日生活正在拉开序幕,这回他又是怎么渡过的呢?(表2 )
闹闹的一日活动状态
7:30&8:15
早上7:30开始幼儿园的活动场地上就热闹非凡,8:00闹闹就拉着奶奶走进幼儿园的大门,还一边嚷着&快,今天是我来晨间演播,来不及了&
8:15&8:30
闹闹今天是晨谈的主角,他把准备好的材料一一摆放好神气地开始了
8:30&8:50
今天操场上做操的孩子占总人数的95%,而年龄段幼儿同时做操(同音乐,不同动作),增加了户外活动的时间。
8:50&9:20
早操音乐统一结束,教师带领幼儿回到班里直接进入活动环节。
9:20&9:30
今天闹闹喝牛奶特别快,洗好手他立刻拿了饼干和牛奶回到座位上,还和旁边的点点说:我最喜欢吃这种香葱味的饼干了。
9:30&10:00
10:00,闹闹和同伴一起来到了大操场上,今天是玩运皮球的游戏,分组竞赛,保育员老师将幼儿的外衣脱掉,活动完后,闹闹头上有微汗出。
10:00&10:10
活动完后,闹闹跟着老师回到教室,洗好手之后,吃起了水果盘里的小番茄,一共吃了三颗。
10:10&10:40
闹闹今天选择的是木偶表演区,他卖力地表演,还不时地指导&观众&
分析:首先,入园相对集中了。我园规定,冬令时上午8:15前孩子必须到园参加早锻(一般孩子们8点是入园高峰),8:30开始全园做操(同一音乐不同动作),8:45分结束3个单位时间的户外活动。
其次,对集体教学进行错时改制。原有的教学作息制度下,中大班有两个集体教学活动,分别安排在上午的9:10和9:50。两次教学活动都放在了上午,可想而知,孩子们还有多少户外活动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呢?如果碰到美术活动等容易延长时间的教学那游戏活动就真的无处可挤了。进行改制后,采用上午的8:45和下午2:50的错时进行法,旨在通过错时安排不仅解决上午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时间不足的现象,更重要的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力易分散、感官易疲劳。这样的改制更顺应幼儿的学习需要。
再次,对户外活动进行定时保障。从原有的作息时间上来看室内活动和户外活动统一由&游戏活动&一词代替。让人分不清到底有多少时间是在户外活动中,又有多少时间在室内游戏区域活动中。这样会导致时间的不合理分配。采用室内与户外活动的定时安排,能让人一目了然,保证了各项活动的时间,并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便捷。上午的户外活动放在一个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下午的则放在一个教学活动和一个游戏活动之间(托小班放在一个室内游戏和离园活动之间),这样的调整不光旨在增加活动时间,更能让幼儿在户外活动的质量上得到有效地保证。
最后,对生活活动进行合理调整。这里的生活活动特指上午的&牛奶餐&、&水果餐&时间和下午的&点心餐&。&水果餐&是我集团为幼儿增加一些必要的维生素而特别添置的,原来是放在餐前进行,通过改制后,将&水果餐&放在了上午户外活动后进行,&牛奶餐&时间因集体活动时间提前而提前了;而&点心餐&错时到一个集体教学活动之后,户外活动之前。根据儿童消化系统发展特点和水果摄取时间的权威机构要求:肠胃消化食物并不是同时进行,而是按照食物的种类来分次消化,我们的胃需要1小时来消化水果。因此将水果放在10:00进行是完全符合营养学原理。再来看看下午的点心时间,从以前的14:40到现在的15:30左右。考虑到幼儿在11:40左右吃完午饭,之后就是一些安静游戏和午睡活动,几乎是最少消耗体能的环节,幼儿起床后可能会吃不下点心。依据幼儿运动后的消化功能需要,把点心时段放在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或者户外活动之后,这样幼儿的身体更需要能量的补充,自然吃起点心来也就更香了。
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吗?
案例三:户外活动更丰富,锻炼时间更宽裕。
早晨8:30全园的幼儿都集中在大操场上,喊着嘹亮的口号。动感强烈的律动音乐响起,幼儿和老师一起做伸展运动的搏击操,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利用动物的形象进行锻炼的快乐星猫舞是孩子们特别喜欢模仿的早操。《把爱传出去》是一首手语歌曲,放在早操音乐中主要起到了放松舒缓的作用。这个活动用时15分钟,小托班的动作重复、简单、稍慢;中大班的幼儿学习了互相配合,交换队形。排队回教室时,孩子们的额头上都有微汗出。上午9:20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托班的孩子在小年龄段的小型玩具玩耍;小班幼儿和老师拉着圆圈做着&大皮球&小皮球&的游戏;中班的幼儿在操场上完成&运西瓜&的任务;跑道上正在进行跑步比赛的就是大班的小朋友。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的活动时间是40分钟,基本上每个幼儿的身上都有汗,但没有出现大汗淋漓的现象。&&
分析:也许在作息制度表格中看到的户外活动时间似乎并没有多多少,但是却更加集中了。锻炼强度得到保证,教师组织起来不再心急,各项体育游戏都能充分开展起来。每次活动前保育员都仔细地勘察场地,避免了不安全因素。教师在组织活动中首先做的就是舒展幼儿的身体,无论是健身操还是韵律模仿都能帮助幼儿避免一些损伤。在活动后按照常规进行安静的休息活动,故既达到了活动量又能不超负荷。
案例四:作息更有规律,健康更有保证。
上午8:00幼儿园在晨检老师面前排着整齐的队伍,孩子们和家长手拉手经过检查进入幼儿园。到了8:15分幼儿来园的人数明显减少,8:20几乎没有幼儿入园了。这时老师正在教室里进行晨间谈话,幼儿说着有趣的事情,和同伴交流。贝贝一班户外活动之后,教室里新鲜的水果已经放好,孩子们开心地吃了起来。今天吃的是小番茄,孩子们把各自的份额都吃光了,有不少孩子还要添。11:30孩子们已经吃好了午饭,小班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幼儿园小区的花园中进行散步活动,一路走着、看着、谈论着。累了,在公园的椅子上听老师讲故事。12:00小朋友安静地来到了午睡室,12:30保健医生检查午睡情况时孩子们都已经睡着,今天的入睡率又是100%。
分析:相比原来8:40做操前到园即可的时间安排来说,优化后的作息时间呈现出以下良好效果:孩子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特别是高段的孩子,为进入小学打下了基础;早起必定早进早餐,参加体锻活动必定消耗能量,所以,比原先来得迟的孩子有更好的午餐食欲;早起和相关活动的合理参与下,孩子们午睡入睡时间提早,睡眠质量提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各项活动,交往增多,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几率增加。
&案例五:教师观察更多,成长档案更有效
上午8:50康康一班的教室里传来了悠扬的琴声。主班老师正带着小朋友唱歌,而配班老师边弹琴边看着小朋友的表现。这时坐在钢琴旁边的小朋友发出了很响的声音,配班老师马上用伴奏的手放在嘴边示意幼儿要轻声歌唱。10:10区域活动中,教师手拿观察记录本,进行现场的记录。 配班教师注意到表演区的幼儿有争执的现象,而主班老师正在处理,配班教师做好观察和记录,并与主班老师作简单的交流。
分析:两个老师同时进班使观察更加细致,有问题能及时解决,既照顾了全体,又关注了个别。能做到从容应对而不破坏整个活动。教师在新的作息制度下工作职责发生了变化,两位老师同时进班的要求使得教师有了更多观察的机会,在优化后的一日活动中,老师们适时隐退,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照相机式&的观察和如实描述,既为儿童成长档案提供了详细真实的素材,也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促进了孩子和老师的共同进步。
通过以上的案例呈现与分析,新的作息制度的实施显然对优化幼儿的一日生活产生了良性的促进作用。于此同时我们也在反思,如何操作与实施才能让其更为有效地为幼儿建构对其有价值的每个生活日,让他们在幼儿园能感到安全、快乐,得到游戏、学习和成长。
(一)目标指导策略:追求科学合理。
◆优化与组合的目标:
1、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特点,努力提升各类活动的有效性。
2、充分关注体育活动在一日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
3、进一步拓展儿童自主发展空间,切实保证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提升。
◆优化与组合的策略:
为了方便陈述,我们将儿童在园一日活动类型分别用字母来代替,如A--户外体育活动,B--自主活动,C--生活活动,D--集中教学活动。同时以10分钟为一个单位时间,例如20分钟户外时间即为2A,(假设在园时间为8:00&16:30,除去午睡2.5个小时,其余以六小时来分配),儿童在园一日活动时间分配基本为12A+12B+6C+6D,其优化组合策略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越靠前越优先策略。
即从A-D的走向中,当两个单项发生冲突时,以照顾前一项为准。比如:当户外活动时间和集体活动时间发生冲突时,就像到了户外活动时间了,但是美术操作活动尚未全部完成,当应以户外活动为优先。
2、可间隔不可重复策略。
即单项与单项之间可以循环开展(一般以两到三个单位时间为宜),但是不可同一个单项重复使用。比如集体活动开展了两个单位时间后,不宜立即进行下一个单项的集体活动,而应以A、B、C等其他单项间隔而为之。再如户外活动开展了两到三个单位时间后,也不宜继续开展下一个单项的户外活动,而应以生活活动来做一定的休息和调整。
(二)&连锁反应&策略:相关制度的调整匹配
1、教师工作制度的调整
&特别是在均衡上下午的集体活动时间以及进一步保障户外活动至少两人带教的要求下,教师的工作时间需作相应的调整。比如原先下午班老师可以9点到园,现在8:30做操需要两人同时在场,所以下午班的老师8:30也必须在岗。原先上午班老师15:30前可以自己备课,但是因为起床后孩子们要参加集体活动,故上午班老师必须进班配合相关工作以保证教学效果等。另外,原食堂工作人员下午15:00均可下班,现因为吃点心时间调整为15:30,故其下班时间也只能顺延。当然,幼儿园应该在增加教职工午休时间、调整其他工作量等方面尽可能作出协调,保证不增加大家的工作负担。
2、教师备课守则的建设
教师守则是保证执行力的必要条件,使教师的执行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准则。
(1)周计划表格的重新设计。由于新的作息制度中,幼儿的活动环节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对周计划作出相应的改进。
(2)观察记录的深入开展。实行两位老师同时进班的制度后,教师有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观察,这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我们对观察记录表格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使教师在活动中更加注重&照相机&式的实录观察,在观察中进行分析,更加具有时效性。
(三)&督导跟进&策略:注重和谐促进
一个旧的制度实行了多年,要改革是有阵痛的,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能本着为幼儿服务的心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有效的监督制度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督导采用:&理解+适应+提醒+激励&的多样结合模式。
理解&&让老师懂得制度改革的重要性。通过问卷,教师大会,个别交流,意见反馈等工作,得到教师从心里的支持,这是第一步。
适应&&给老师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调整。我们特别进行了两周的试行期,不仅是给孩子、给家长一定的时间适应,也是为老师的工作状态调整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帮助她们来解决发生的问题,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提醒&&管理需要耐心,但是也需要严格的制度执行。幼儿园要求中层领导每天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的记录并提醒,让老师形成一种意识和习惯,久而久之良好的工作习惯就牢记在老师的心中了。
激励&&相应的提高劳动报酬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困难班补助、提高薪级工作的背景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巩固了新的制度改革。
相关问题思考:
首先,优化幼儿的作息制度需要一定的保障,这个保障包括晨检人员的配备;保安力量的增强;保育工作的调整等等,这些都是客观问题。
其次,作息改制的推行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因此相关的家长宣传,包括家长学校、专题讲座、阶段性意见调查表等都应该有效并长期坚持开展。
19:18:56 评论道:
安排好幼儿的一日活动,是个大学问。
21:20:08 评论道:
18:58:22 评论道:
10:34:33 评论道:
20:45:06 评论道:
做好合理的一日活动,应该要慢慢的养成好的习惯。
16:17:39 评论道:
值得学习!
08:03:22 评论道:
关注细节,优化细节,值得学习!!
22:41:18 评论道:
对我们班级一日活动的时间优化也有指导意义。
19:13:23 评论道:
分析的很到位。
21:24:24 评论道:
看了几的文章很有收获。
12:36:37 评论道:
通过详实的案例,为我们介绍了“入园时间相对统一;集体教学错时分配;户外活动定时保障;生活活动合理调整”,来优化幼儿生活作息时间的好方法,值得借鉴!
18:49:18 评论道:
幼儿一日生活的有效性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只有家长准时送孩子来园,教师合理安排活动才能做到有效。如果中间友一个环节脱节,就影响一天的生活。
22:00:08 评论道:
基于一线的研究才是真正需要的,谢谢分享
22:11:41 评论道:
合理、有品质地组织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真是个“大学问”。
共14条记录 1/1页
本文暂无TAG标签!
本周热门资讯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舞蹈教学指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