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看待台湾问题“天才”

怎样正确看待“天才”?
怎样正确看待“天才”?
怎样正确看待天才?
  小时候,我是个天才就是那种你有时会在本地新闻上看到的小神童。我从岁开始阅读。岁时我能心算两位数乘法。我最早的记忆之一是想出了一种得出勾股数的方法。小学三年级时,我开始到本地一所初中听几何课。操场上的孩子有时候会出一百万乘一百万等于几这样的题目来考我当我报出答案时,他们会很开心。
  许多倡导资优教育的人也会为我这样的孩子而感到高兴,他们将我们视为一种自然资源,一种像化石燃料一样有可能被浪费的资源。一些教育者将天才儿童说成是超常人力资本,将我们视为提升全球经济竞争力的动力。范德堡大学( )的心理学家戴维卢宾斯基( )近期接受采访时称:这些人将解开所有谜题,无论是精神分裂症还是癌症他们将与恐怖主义作斗争,他们还将创造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发明专利和科学创新。但在为普通儿童设计的学校里,他们并没有获得充足的发展机会。
  小时候,我会把这种话当做溢美之词。而如今我却认为,我们对小天才们关注得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卢宾斯基博士与合作者卡米拉本博(  )在范德堡大学共同领导了一项名为数学早慧少年研究(    )的项目,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项追踪天才儿童人生轨迹的研究。从年起,该研究已经追踪了数百名岁前数学成绩至少达到分或语言成绩至少达到分的学生,这些孩子在同龄人中所占比例仅为万分之一。这些学生目前四十岁出头,几十年来他们会定期报告自己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情况。他们发展得相当不错:约的人拥有博士学位(普通人中比例仅为);他们的收入中值达到,美元,约为同龄美国人平均收入的两倍;有两位当年的天才儿童现在是哈佛大学()教授。这些孩子并没有出现江郎才尽的现象;他们天赋超常,而且在不断前进。
 我一直在密切关注这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项很有意思的社会科学研究,还有部分原因则是,我本人就是研究对象之一。岁时,我在数学测试中得了满分分,语言部分得了分,于是加入了范德堡大学这项长期性研究的数据库。现在我是终身数学教授,还是小说和非虚构文学作家,我的职业与标准化测试所做的预测一致:这是此项研究的另一大成功之处。
  但问题在这里:天才并不是一个数字。我们不可能依据孩子岁时的词汇量来预测他们未来能否成为出色的小说家。如果你以为能以这种方式预测数学和科学成就(就像证明黎曼()猜想和数学得万分差不多一样),那你对科学以及科学工作者所面临要求的认识就太粗浅了。天才崇拜往往低估了努力奋斗与持之以恒(如今心理学家喜欢把它们称为坚毅)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创造力、洞察力和鉴赏力了,如果没有这些,其他所有长处都可能会浪费在毫无意义的项目上。
  从零散的中学里挖掘出未来的大科学家是很难的,也许根本不可能。卢宾斯基博士有关天才儿童长大后情况的报告不叫《天才儿童成年后是什么样?》 (      ),而是叫《谁成了顶尖人才?》(    )。不过这份报告并没有回答后一个问题。
  我们这些岁时在中获得超高分的孩子取得博士学位的几率是普通美国人的倍;让我们做个夸张的假设,假设我们取得卓越科学成就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倍。既然我们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仅为万分之一,那么仍有的科学成就是由没能早早拿到天才俱乐部入场券的孩子取得的。并非所有谜题都会由我们这些天才来解决。多数天才儿童确实非常成功但多数非常成功的人早年并不是神童。
  这对天才儿童本身来说也是艰难的一课。我们会很自然地相信,在数学竞赛领奖台上站在自己旁边那个刚到青春期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是真正重要的人才。而我们这些童星总体而言也确实做得非常不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开越多地看到世界上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人并不是像天才小医生杜吉豪瑟( )那样的神童;他们并没有在数学奥林匹克( )中取得过骄人成绩;他们也没能挤进精英大学核心圈。岁时的我并不理解世界是这样的,这让我羞愧难当。但当别人不断对你说你最出色时,你就会开始相信自己的确是最出色的。
  在教数学的过程中,最痛苦的事情之一是看到我的学生受天才崇拜打击。这种崇拜告诉学生,除非你是最出色的,否则搞数学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只有那些拥有特殊天赋的极少数人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贡献。但我们不会用这种方式来对待其他任何科目。我从来没听哪个学生说:我喜欢《哈姆雷特》(),但我其实不适合读大学英语先修课程坐在前排的那个小孩能背诵一半的戏剧,他岁就开始读莎士比亚()了!篮球运动员不会因为有一名队友比自己强就退出。但我每年都会看到年轻数学家退出,因为有人在他们视野所及的圈子里看来比自己强。
  数学家的流失并不是唯一问题。我们需要更多数学专业的人从事数学家以外的工作更多主修数学的医生,更多主修数学的高中老师,更多主修数学的公司高管,还有更多主修数学的参议员。但如果不抛弃只有天才儿童才值得去学数学这种定式思维,我们就无法走到这一步。
  我们存在一种误解,以为数学的发展是由天生智力居于前百分之零点零一的人推动的,以为他们为其他人开辟出一条前进的道路。但在现实世界中,数学其实是一项需要人们共同奋斗的事业。尽管我们会把殊荣授予那个为拱门砌上最后一块石头的人,但每一项进步都是无数人运用聪明才智,为共同目标奋斗的结果。正如马克吐温( )所说:发明电报需要一千人的努力但荣誉只属于最后一人,我们会忘掉其他人。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陶哲轩( )是菲尔兹奖( )获得者,这是授予年轻数学家的最高荣誉。他曾写道:如今我发现,数学研究的进展是在直觉、文献和一点运气的引领下,通过共同努力,自然而然取得的,这一现实比我当学生时所怀有的一种浪漫想象数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一些罕见天才的神秘灵感推动的要让人满意得多。
  说陶哲轩和像他一样的其他超常儿童是天才并不能算错。但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取得了天才的成就。天才是指世界上出现的一类事情,而不是一类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网站更换全新模板,欢迎留言反馈BUG。
分类:&标签:&发布时间:日&&评论:一条评论
一、有天才吗?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父母的角度来说,龙凤是有出息的标志。深受龙凤教育的孩子们,内心中结合着人类独有的“欲望的即时满足”的特性,慢慢的都会形成一个想法:如果我是天才,我不需要努力就很厉害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欲望,有时候会扭曲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这句话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有没有天才?二是天才是不是就不需要努力了?
(一)有没有天才?
要弄清楚这个概念,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天才。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天才是:
指某人展现了卓越的智力、创意。而此创意则通常指在某一或某些领域展现前所未有的洞察力。
天才可以形容一个人的某种特殊才能;也可以用在通晓各方面学问的博学家(例如艾萨克·牛顿或是列奥那多·达芬奇);或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例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是史蒂芬·霍金)。对于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天才,目前科学界仍在研究中。
好了,从维基上的解释可以看到,天才是存在的,比如说牛顿、达芬奇、爱因斯坦、霍金。那这个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有天才!
(二)天才是否需要努力
这个问题先放一下,对照天才这个概念,还有一个叫做“神童”的名词,我们身边就有很多:
战国时期秦国大臣甘茂之孙甘罗,十二岁时为秦相吕不韦的宾客;
南北朝有一位神仙童子元嘉,可以“一心六用”: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口诵经史,目数羊群,兼成四十字诗,足书五言一绝;
王勃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人目为神童,《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那么,神童长大了是不是就是天才呢?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答案是否定的!父母教育孩子们经常用到的例子是仲永,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是一篇讨论神童问题并且警世的文章,他强调:““彼(仲永)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在这里,就能看出来,确实是有天资聪颖的孩子,但是,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比如莫扎特六岁时的音乐天赋就让许多大人惊叹,其实他已经在父亲指导下练琴3500小时之久。
我在微博上曾经发了一句话,特别激励自己:“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二、可是我就是想成为天才!
上面这两个问题,基本上破灭了很多希望不劳而获的人的梦想:“如果我是天才,我不需要努力就会很厉害!”即使如此,很多人还是希望成为天才,如果让“成为天才”的梦破灭,可能很多人将失去方向。六里庄人民广播电台的李有鬼曾经说过:“如果我就是想成为天才,偏要成为天才,不得不成为天才,那该怎么办呢?”
还是刚才天才的概念:“天才可以形容一个人的某种特殊才能;也可以用在通晓各方面学问的博学家或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太棒了,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后门,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拥有某种特殊才能,但是我们可以成为通晓各方面学问的人,或者成为某个领域甚至跨领域的佼佼者!
人们通常都有这样的心理:过分抬高自己无法达到的高度,以降低因责任而带来的内疚感。所以,当人们看到了某个人拥有好多知识,或者说在一个领域中达到一个高度,这个高度是我自己无法到达的,人们通常说,这个人一定有过人之处,他应该是天才!
好了,连接实现了,公式出现了:“顶尖人才=天才”!如果想要成为天才,只需要成为顶尖人才就好了!!
三、好消息!
这是个绝顶的好消息,成为顶尖人才了,别人就会叫自己是人才!这说明:!
早在20多年以前,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 Benjamin Bloom 就曾经深入考察过120名从音乐到数学多个领域内的精英人物,发现他们幼年时代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后人的研究更证明,在多个领域内,就连智商的高低都不会影响一个人达到专家水平!
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为了证明这一点,他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就是国际象棋。结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
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哪怕你不爱好这个领域,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三姐妹中的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
之所以,为什么天才可以通过练习得来,因为天才拥有高于凡人的技能,而技能的养成和大脑、神经纤维和髓鞘质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脑科学原理
父母们都知道,孩子在刚出生的那刻,除了吃喝拉撒哭睡,其他的技能根本就不掌握,就算是用手拿物品,也是后天习得的!这是大脑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就像一张白纸,如果上面写了内容,那这张纸再能够做的事情就很少了。大脑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预知人生中需要哪些技能,基因也不可能通过大脑记忆的方式来遗传技能!最好就是像白纸一样,让大脑拥有学习的能力,在进化的路上,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刺激,激活大脑的学习潜能,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大脑的秘密就摆在我们的面前:
所有技能都是神经纤维沟通的结果。人的任何一个技能,都是大脑内一系列神经纤维传递的电脉冲信号的组合。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其大脑的神经纤维构造差异非常大的!
训练地越多,神经纤维越发达,技能使用越自如。类似于吃饭、拿东西等比较基本本的反应需要调动的神经较少,但对于更高级别的技能,比如演奏音乐,需要协调调动很多神经,通过不断训练,这些线路会增多,并且导电通畅(原因见下文髓鞘质原理部分)。
大脑拥有创造幻觉的能力。一旦我们掌握了某一种技能,就会感觉到收放自如,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自己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原因就是神经纤维技能线路足够通畅导致的。
(二)神经纤维的特点
上文脑科学中提到,只要通过训练,神经纤维会越来越发达,而神经纤维还有它的特点:
所有人的神经纤维的粗细是类似的,没有谁就比谁的粗多少!
神经纤维是用来传输生物电,通过生物电传输控制肌肉收放实现动作;
神经纤维是导体,生物电流在传输过程中有衰减;
生物电由大脑发出,通过神经纤维刺激肌肉,然后完成活动的反馈和下一个信号,这整个过程将形成一个神经纤维回路,回路的通畅与否和生物电流的刺激重复程度成正比,刺激的越多,回路形成越明显!
沿神经回路的生物电,会将神经纤维壁髓鞘质化!
好了,上面两点就说明了,每个人的起点都一样,只能依靠反复训练才能拥有一项技能,如果想要把这项技能练到与众不同,唯一的方法就是坚持训练!那么,髓鞘质又是什么呢?
(三)髓鞘质是什么?
髓鞘质是神经解剖学的概念,是生物体都拥有的一种物质,它依附在神经纤维的外围!它有以下的特点:
通过神经纤维的生物电越多,髓鞘质生长地越多,最终将包围神经束,不断加厚。
髓鞘质是绝缘的,如果神经回路上的髓鞘质越厚,绝缘性越强,生物电越不易损失,体现出肌肉和思维就更加精确和敏捷。
髓鞘质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它的普遍含义就在于:它意味着所有技能都可以通过同一套基本生理机制获得,由于它的厚度有限,所以人的技能获得也是有生理极限的,无人能够幸免。
髓鞘质无法逆转,一旦技能回路包裹上了绝缘体,你就无法去除这层绝缘体,这就是为什么习惯很难打破。改变旧习惯的唯一办法就是重复新动作以养成新习惯。
髓鞘质与年龄,髓鞘质一直生长至30多岁,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轻松掌握新技能的关键时期。此后,髓鞘质继续生长,直至50岁,损失的速度将超过生长的速度,但人的一生都能够髓鞘质化。
这便是决定我们所有技能的关键:髓鞘质!它的作用是像胶皮把电线包起来一样,把这些神经纤维给包起来,通过防止电脉冲外泄而使得信号更强,更快,更准确。无论练习什么,我们都在让髓鞘质增加,通过它们让一堆杂乱无章的电线整齐排列,通畅无阻。它是脑神经的高速公路,提高信号传递速度,并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30倍,总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
人脑中有很多尚未附着的髓鞘质因子,它们会被电流所吸引,哪条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使得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这就是练习之所以重要的根本原因:练习会产生生物电,生物电能够吸引髓鞘质,髓鞘质能促进技能养成,所以,练习能促进技能养成!
髓鞘质可以解释很多事:
为什么小孩常会犯错?他们出生就具备神经系统,但是为什么还是犯错,就是因为髓鞘质吸附的少 。
为什么习惯一旦养成不容易改变?因为所谓“习惯”,其实是长期以来,被髓鞘质包围的神经系统,因为它的无法逆转性,导致旧有习惯很难改变,改变习惯的唯一办法就是养成新习惯。
为什么年轻人学东西快?虽然,髓鞘质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生长,但是年轻人的髓鞘质生长得最快。
为什么练习新技能时很容易走样?因为髓鞘质没有完全包围神经纤维,生物电运行过程中刺激到其他神经元触发其他行动造成的!(这点太重要了,直接影响到下文的一切!)
四、坏消息!
看完上文好消息的人,往往会很开心,觉得这确实是好消息,仅仅练习就可以成为天才!太棒了!不过,稍加思考,就会有以下的问题:
要做什么样的练习?
要练多久呢?
(一)一般的练习没有用
什么叫做一般的练习呢?看看高手和菜鸟的区别就行了,我很爱打篮球,到球场上看看,菜鸟就是到球场上照模照样的投投篮,打打比赛,没有刻意的有目的练习。但是因为只要练习就可以吸引髓鞘质,所以,他的一些熟悉的动作做的还算不错,不过,总是不会出现突破性的提高。 而专业或者业余运动员有系统的学习,并且不断练习自己不熟悉的动作,直至形成本能。
稍微想想就明白,一般的练习肯定没有用嘛!否则,每个人都是天才了。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练习呢?就是四个字:精深练习!只有借助精深练习才有可能通向天才的目标!
(二)什么叫做精深练习
精深练习这个概念来自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K. Anders Ericsson的假设:“专家级别的水平是逐渐地训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这个假设中包含了大量的含义:
通过训练可以达到专家级的水平;
精深练习需要将技能分解成小块,并且让受训者一点一点地掌握每部分的技能;
这些小任务要是受训者并不完全掌握的,但是又不能太难;
训练时需要完全地专注!
精深练习不是单纯地完成运动量,而是有目的的奋斗:选定目标、努力争取、评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骤。它的精髓在于持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从促进髓鞘质的聚拢角度来说,训练的目的不是做完任务,而是让髓鞘质感受到精准的生物电流传输方向,最终控制神经回路的完美通畅!
“布鲁尼奥正在学习“神龙摆尾”的控球技巧:先用外脚背轻推足球,然后飞速绕过,再用内角背朝相反的方向踢去。布鲁尼奥首次练习这个动作,失败了,于是停下俩思考。然后放慢动作试了一次,依然失败,球滚了出去。再次思考。这一次更慢了,整个动作分解了基本步骤——先这样,再这样、然后那样。他深情严肃、目光专注,仿佛身边一切都不存在。突然一下,他找到感觉了。
珍妮在达拉斯一间狭窄的录音棚里录制流行歌曲《来不及》(Running out of Time)的副歌部分,她唱到最后的高潮部分,这一句的“时间”需要转音技巧。她尝试了一下,跑调了,于是停下来思考。然后拖长节奏又唱了一遍。一旦错过了一个音调,停下来从头开始,或者从唱错的地方重新开始。珍妮停停唱唱,突然间,一个个音调串成了一段流畅的旋律。六遍之后,珍妮已经能够准确地唱完了这一小节了。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精深练习真的就是这样,即朝着目标挣扎前进,不断犯错,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取得进步。有这样的一个比喻说的很好:“不得不放慢节奏的事情,犯错并加以改正——就像爬冰山,刚开始的时候会滑到,会跌跌撞撞,最后不知不觉就变得敏捷自如。”这就是精深练习的力量!
(三)精深练习不舒适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学习区就是上文”精深训练“中所提到的,做那些自己目前尚不掌握的,但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练习,不断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鉴于髓鞘质具有极限的生理特性,所以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要确保自己一直处于学习区中!
(四)精深练习要多久
10000小时!是的,没有错,就是一万小时!无论你是谁,必须经过一万小时的精深练习才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一万小时是什么概念呢,简单的说,就是每天练习2.7小时(167分钟)或者三个小时,坚持练习十年就可以了!为什么是三个小时呢,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90年代初在柏林音乐学院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 30多小时,共1万小时。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列维京说:“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反复出现。”
呼,这真是个坏消息啊!
五、更多秘籍
好在,听完坏消息之后,还是有一套秘籍!照着秘籍练武功,事半功倍啊!
(一)不怕犯错
精深练习的过程中,不要害怕犯错误,要敢于尝试,不断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要知道,错误不是我们想犯得,而是髓鞘质还没有完全到位,只要不断总结,控制神经回路电流流向,同时不断提高流动速度, 技能很快就会养成。德国的预言说的好:“犯错使你更加聪明!”,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不要害怕犯错误,那些看上去像是障碍的东西,长期来看,其实是有价值的,亲自接触一次,哪怕只是很短的时间,也比观望几百次来的更有价值。
不过,还是要记得,不能因为可以犯错,就盲目的失败,精深练习需要专注投入,不断思考,能一次做好的,最好一次完成,要知道,神经回路也是有惯性的!
(二)分解动作
之所以要把训练划分成最小的部分呢?就是上面说的那个问题,练习新技能时会走样!就是因为在没有养成综合技能的时候,神经纤维并没有完全被髓鞘质包围,可能出现“漏电”的情况,所以,把动作分解开,一段一段训练,等到掌握了所有的分解动作时,综合动作也会因髓鞘质的完美包围而顺理成章的练成了!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异类》
(三)放慢速度
把速度放慢,可以让受训者更能够关注在分解动作中的每一次的错误,下次再进行的时候,就会提高精准度。虽然上文已经写过一次,这里还是要特别强调,对于技能养成的关键髓鞘质而言,精确就是一切!髓鞘质在敏锐地感知着缓慢流动的生物电,更容易形成技能的完美形状和节奏,这是很重要的!
(四)强大的内心
用上万小时来做一件事并不显得十分理性,常常自己会产生困扰,另外倘若没有强大的内心或者没有他人坚决的支持与鼓励,往往会很难坚持下去,更可怕的还是常常不被别人理解,这真的是一种极端的感受!不过,既然选择了成为天才,选择了精深练习,就要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里有凡人感受不到的情感、个性、激情,在这条路上的那个人,很明确自己想要成为谁!这是一种使命感、一种价值观!坚持下去!
没有人可以不付出就能够成长的,因为,成长来自于彻底的自我管理与毅力,还是那句话,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想一下,当别人用敬仰的目光对着你说出:你真是一个天才,那个时候,你会因为成长带来的宽厚,对这样的评价一笑而过,那是怎么样的非凡!
(五)团队合作
如果你感觉一个人很辛苦,那么可以找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和你拥有同样的价值观,他们渴望成长、他们坚持学习、他们追求幸福!在这样的团队里,很容易找到共同的目标,你会看到所有的人都在坚持精深练习,大家拥有着强大的正能量,打消一切困扰、误解,同时还给你最大的鼓励!
我推荐幸福进化俱乐部,在这里,精深练习的一切都有了,只差你的到来!
六、一些疑问
(一)Q&A 我为什么要达到专家水平呢?
这真是个好问题,一定要变成专家嘛?普普通通的不好!
当然可以了,人各有志,不一定要把自己逼的就要成为哪一个方面的专家,不一定就要精深练习一万个小时!只是我介绍一下方法而已。再者,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设置地高一些,就算完成不了,也能坚持训练个六七年,也会有很大的成就的。
练习不是你已经很优秀时做的事情,而是使你变得优秀的事情!
(二)Q&A 练习十年很难啊!我做不到!
别给自己任何负能量,每天都能坚持吃饭、上厕所、睡觉,为什么不能坚持精深练习呢,只要把精深练习做成一种习惯就可以了。
十年其实很短的,就算现在四十岁的人,十年后才正值壮年,正是热量散发的时刻,那个时候,一个天才站在这个领域的前沿,这得多帅气啊!
我也知道,坚持和心智力量有关系,但是,试试看,能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会让心智也强大起来的!
(三)Q&A 什么时候做精深练习
答案是每天!那么在每天的什么时刻呢?
每个人的时间都不同,但是原则上都是一样的,在自己可以掌控的时间里做精深练习!不要在上班时候做,因为随时老板可能找自己有事情,精深练习是要全神贯注的!所以我推荐在早晨、中午和晚上!把上网浏览网页、购物、闲聊、游戏的时间拿出来,进行精深练习吧!
(四)Q&A 这么无敌,我要马上开始!
精深训练是修行,如果选择开始,就不能停下了,所以在选择开始之前,一定要提前做心理准备,草率开始和草率结束,只会给自己带来无比的焦虑感,导致再也不去选择精深练习了!
另外,千万不要神化精深练习,如果目的不是成长,而是成功,希望通过精深练习取得成功,不仅仅要练习,还要有家庭、社会环境、时代机遇、文化背景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才行。对了,我忘记了,我的博客不关注成功,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五)Q&A我要精深练习些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不是你,但是我有一些想法:
不要选择工作领域内的,天天做工作,会烦的;再者,我说的是工作,不是事业,工作总有一天会不做了,但是精深练习不能停,所以考虑长远还是别选择工作的好!
找一个榜样,看看榜样是怎么做的,然后跟他设置一样的目标,跟他做一样的精深练习就好了。
如果没有榜样,我建议就先把读书作为精深训练的事项,每天坚持读书、思考、写作,不用太久,小半年目标就找到了,那时,即养成了读写的好习惯,又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多开心!
欢迎关注本站公众账号:z63org。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请分享给您的朋友。
本文地址:http://z63.org/?p=41859
分类:&标签:&发布时间:日
在路上 & 20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正确看待台湾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