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政治参与在体育参与方面有什么进展

第二届全国高校女子体育论坛在北京举办
  华奥星空讯 第二届全国高校女子体育论坛暨首都高校第五届女子体育论坛9月1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高等学校女子体育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中国高校体育网协办,是一个高层次的女性体育的研究平台。本次论坛将主题设定为&女性&运动&发展&,将运动与女性的发展相结合,契合了当代女性的时代潮流。
  论坛自今年3月开始征文,到论坛开幕,共投稿120余篇,获奖论文74篇,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28篇,三等奖16篇,优秀奖20篇,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论坛报告涉及女性、社会与体育,女性体育参与,女性身心健康,女性与体育消费,女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等多个方面,研究主题包括了女子教学研究、女子训练、课外群体研究、女子人文社会类研究、女性运动医学研究、女子体育国际比较研究等,研究紧扣主题,立论鲜明,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拓宽和多元化,体现了女性与运动方面的大量前瞻性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从获得一、二等奖的论文情况来看,本次论坛的研究成果更加贴近实践,更加注重实际指导价值。其研究类型和研究范式更加多元化,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无一不是应用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或研究工具、研究范式来解析女子运动的独特规律。研究的学科背景更加体现了多学科交融的特点,学科的支撑作用明显。本次论坛结束后,北京高等学校女子体育研究会还会积极凝练研究成果,凝聚智慧,形成有助于中国女性发展的咨政要报,促进女性体育的发展。
  承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表示,我国的体育发展实践证明,女性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之一,体育的两性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女性体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学科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是一所女生占较大比例的学校。为了促进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校也在主动地对学生免费开放运动场馆等体育设施,并将体育课范围增至研究生,希望通过体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吴付来说:&我们认为,一名优秀的女大学生应当是一个会学习、会休息、会健体的人,体育运动可以使女性身体更健康,形体更优美,内心更自信,心胸更宽广,家庭更幸福。&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够带动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女性体育研究中,通过持续的女性体育研究,以此促进女性体育的发展,增强广大女性的体育参与意识,使她们更加关注体育运动给自身带来的促进和提升,中国人民大学也愿意在其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李金霞)
责任编辑:于红立
莱万打破德甲一串纪录后 瓜帅表示接受不了
全锦赛百米大战张培萌夺冠 王宇跳高夺第一
中国足协公开招聘 为脱钩提前准备
教育部认定8627所足球特色校
蔡振华英格兰之旅:签署明日之星
&p&&img src="/piwik.php?idsite=1"
style="border:0;" alt="" /&&/p&&&&新闻检索
体育发展、女性成长相伴“中国梦”
第四届北京大学人文体育高层论坛综述
日08:24&&来源:
E-mail推荐:&&
10月31日~11月1日,第四届北京大学人文体育高层论坛举办,论坛以“体育、女性与中国梦”为主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的领导以及来自大陆和台湾地区30多所高校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通过高层对话、圆桌论坛、专题报告等环节,就如何继续发挥体育的作用,充分释放女性的能力,让体育发展、女性成长与“中国梦”的实现携手并进,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女性与竞技体育
性别平等指男女尊严、价值的平等,以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然而,在女性体育事业中,存在着诸多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在本次论坛上,竞技体育中的性别不平等成了与会专家学者首先探讨的热点话题。
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主席伊丽莎白?派克对2012 年伦敦奥运会给予了充分肯定:女性运动员的参与比例比之前任何一届奥运会都高,且每一个项目都有女性参与。她同时指出,伦敦奥运会在机遇和项目设置上仍有很大的差异,男性参赛人数比女性多1233人,男子项目比女子项目多30个。她认为,体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体现在四个主要方面,第一是男女运动员、运动队在经费和赞助上的差异。第二是对男女运动员和运动项目报道宣传上的差异,为了能够吸引观众,从乒乓球到拳击,越来越多的女性运动员被要求穿短裙以提高上座率。第三是性别歧视。对女性运动员有性别测试,女性必须要在很多评委面前裸体展示自己的性别特征,而男性不需要经过性别测试。第四是以性别为基础的结构和规则差异仍存在于大型体育赛事上。伊丽莎白建议,在法律、经费、安全等方面建立真正的男女平等机制;加大对女性的宣传;加强女性的领导力。女性不仅要参加奥运会赛事,还要在奥运会建设、管理上全方位参与。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女性在竞技体育舞台上创造了辉煌成绩。北京大学教授董进霞以跳水、体操、射击、乒乓球等18个曾赢得过奥运金牌的夏季项目为分析对象,探索了中国女子体育项目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她指出: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指引下,我国女性在参加有组织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上走在了许多西方女性的前面,女运动员的家庭支持和个人努力是她们取得成功的动力和保证。
篮球,是极富阳刚性又竞争激烈的运动。在社会角色的分工与扮演上,几乎看不到女性担任男子篮球队教练。但是在女性意识逐渐抬头的现今社会,有极少部分篮球专长出身的女教练投入基层的篮球训练里。台湾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常芸就是这样一位担任男子篮球队教练的女性,她采用叙说探究的方法,为大家介绍了女教练带男子篮球队所需的实践知识,并勾绘出两性担任男子篮球队教练时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领导风格:男教练带队风格可归纳为理性、强调目标、要求成果;而女教练在带队上感性、强调教育、要求态度与品格。她建议女教练努力突破带队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呼吁社会采取措施帮助女性担任男子篮球队教练。
女性与大众体育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和观念有了转变,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受现实因素的制约,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仍然不够。会上,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和促进措施这一议题同样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首都体育学院陈丹分析,影响当代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主体因素主要有:浓厚的传统观念、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缺乏一定的体育技术、技能。此外,当代女性参与体育锻炼还受部分外界条件的限制,并受所处环境的影响。陈丹提出,促进当代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对策有:转变传统观念、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组织管理体制;加大女性体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体育氛围。
女性通过健身活动塑造被他人称许的健美身材,是女性参加健身活动的重要动机之一。然而,中华女子学院马良教授认为,当今女性在健康审美上存在一定的偏颇,主要表现为:过度追求“骨感美”,忽视健康目标与锻炼的效用;盲目追求运动的时尚性,不注重科学健身等。他从女性审美身体观出发,分析了产生审美偏颇的社会文化根源,并利用女性审美身体观对女性体育参与的影响,为女性健康健身的路径选择提供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农村妇女的闲暇时间普遍增多,一些新兴的体育健身方式在农村开始生成。首都体育学院的研究生张英华以河北省雷庄镇为例,对当前农村妇女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妇女体育锻炼的意识还很薄弱,且缺乏正确参与体育锻炼的引导,呼吁社会应多关注农村妇女的体育健身行为。
女性体育与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逐渐证明了自身的体育能力,但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使大众抛弃以往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促进女子体育运动的大力开展,成为新一代体育人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这一议题,与会专家学者纷纷从文化、传媒、法制等角度建言献策。南京大学王成老师提出,树立怎样的身体观对女性体育参与起到重要的导向、规范和动力作用,女性体育应区别于男性体育中的激情,如获胜的斗争心态以及力量文化的呈现,其文化建构应以全面和谐为其主要特征,更多地集中在身体,关注健美的身体、健全的心灵,关注人在体育中获得的人生快感,由此展现出全部的女性美。
南京师范大学周文生老师认为,在体育报道中涉及女性体育的文本品质远不及男性,存在着潜在的、无意识的性别偏见。现代媒体歪曲、虚假再现女性体育,不仅是对女性体育的不尊重,更是对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的不尊重,建议传媒加强自律性与专业性,关注女性体育中的“健、力、美”,淡化“腥、星、性”。
湖南科技学院丁红娜老师从法社会学视角提出,女性运动员遭受性骚扰的现象愈演愈烈,并且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体育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在现行法律中就体育领域中的性骚扰予以添加,但不能仅仅依靠法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国际奥委会、世界妇女体育组织及欧洲议会已经就此给予了特别关注,世界各国体育行政组织也应有所作为。
此次论坛的另一大主题是庆祝“北京大学人文体育研究基地”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周年的纪念活动。论坛还发起成立了首个“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社会性别与体育研究会”,希望该研究会的成立能够推动我国体育与社会性别的研究与世界体育学术研究接轨。(蔡双喜)
(责编:李宇浩、申亚欣)
&&&中国人大
1、2、3、4、5、
&&&中国政协
1、2、3、4、5、
&&&中国工会
1、2、3、4、5、
&&&中国妇联
1、2、3、4、5、
&&&播客?视频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时政资料
& & & & & &&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_百度百科
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
《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是2008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潘丽霞。
丛书名: 中国体育博士文丛
商品尺寸: 23.4 x 15.6 x 1 cm
商品重量: 281 g
《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对社会性别、妇女体育与性别问题、性别平等与差异等问题进行科学的理论梳理,为体育“性别和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作者以纵向和横向两条主线展开对妇女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平等与差异的研究,以社会性别关系的历史演变为脉络,论述了传统社会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和社会转型时期三个时期妇女社会体育参与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与平等问题,系统而有独到见解。以史为鉴,史论结合,汇总了历史的经验,深层次地思索了对今天两性体育和谐发展的启示,提出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相对平等”的存在,从而提出了构建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相对平等的策略。
潘丽霞,1973年12月出生,山东省昌乐县人,教育学博士,现就职于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993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年在山东师范大学师从孔祥铸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训练学,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获学士学位。在北京体育大学师从李树怡教授,专业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为社会体育,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与体育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参编的著作有:《大学体育教程》、《体育教育研究》、《体育课教法设计理论与方法》等;独立主持的课题有“第十一届全运会对山东省体育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第十一届全运会对山东省群众体育系统影响的生态学分析”;参与的课题有“和谐社会与我国国民健康满意度调查”、“龙舟与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等,并发表核心论文十余篇。
1.1 选题依据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目的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社会性别的研究
1.2.2 妇女体育与性别问题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思路、框架、视角与理论基础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框架、视角与理论基础
2 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平等、差异的概述
2.1 妇女与社会体育参与
2.2 性别平等与差异
2.2.1 性别平等的概念、内涵
2.2.2 性别差异的概念与产生根源
2.2.3 性别平等与差异的关系
2.3 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
2.3.1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平等与差异的理解
2.3.2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研究内容的确定
2.4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与存在社会因素的确定
2.4.1 历史唯物论中的主体选择及社会制约性
2.4.2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与存在社会因素的确定
3 传统社会时期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
3.1 传统社会时期妇女社会体育活动参与的社会背景
3.1.1 妇女社会体育活动参与的社会性别背景
3.1.2 社会体育活动发展概况
3.2 传统社会时期妇女社会体育活动参与情况
3.3 传统社会时期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性别差异的表现
3.3.1 参与水平中的性别差异
3.3.2 参与过程中的性别差异
3.4 传统社会时期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与存在的社会因素分析
3.4.1 两性接受教育的差异与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的性别差异
3.4.2 传统性别文化与妇女社会体育活动参与
3.4.3 妇女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与社会体育活动的参
3.4.4 国家体育体制与两性社会体育活动的参与
3.5 传统社会时期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性别差异的评价与分析
3.5.1 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显性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3.5.2 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性别不平等与阶级差异的交织
4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
4.1 计划经济时期妇女社会体育参与的社会背景
4.1.1 妇女社会体育参与的社会性别背景
4.1.2 社会体育发展概述
4.2 计划经济时期妇女社会体育参与情况
4.2.1 妇女社会体育参与的被动性、广泛性
4.2.2 妇女社会体育参与性别内的高度一致性
4.3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的表现
4.3.1 参与水平中性别差异的高度缩小
4.3.2 参与过程的“一性化”
4.4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与存在社会因素分析
4.4.1 政府管理型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与两性社会体育参与
4.4.2 妇女群体广泛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对社会体育参与的影响
4.5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的评价与分析
4.5.1 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绝对平等”是一种实质的性别不平等
4.5.2 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绝对平等”影响的两面性
5 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
5.1 社会转型期妇女社会体育参与的社会背景
5.1.1 妇女社会体育参与的社会性别背景
5.1.2 社会体育发展概况
5.2 社会转型期妇女社会体育参与概况
5.2.1 阶层差异与妇女社会体育参与
5.2.2 年龄差异与妇女社会体育参与
5.3 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的表现
5.3.1 社会体育参与权利与机会在形式上的性别平等
5.3.2 社会体育参与实际机会中的性别差异
5.4 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与存在社会因素分析
5.4.1 两性接受教育差异与社会体育参与
5.4.2 两性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差异与社会体育参与
5.4.3 社会主流性别文化对妇女社会体育参与的影响
5.4.4 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体育公共政策的影响
5.5 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的评价与分析
5.5.1 隐性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5.5.2 性别“相对平等”的存在
5.5.3 性别不平等的复杂化与易被忽视性
5.5.4 性别不平等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6 历史经验、启示与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平等的建构
6.1 历史经验
6.1.1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因果的社会性
6.1.2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的共塑与自塑性
6.1.3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与性别内阶层、年龄等差异的并存性
6.1.4 性别不平等存在时空上的普遍性、持久性与历史阶段性
6.1.5 性别平等不断实现的路径选择:由外生性变迁向内外结合变迁转变
6.1.6 社会经济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妇女社会体育的发展
6.1.7 社会体育的发展并不完全等同于妇女社会体育的发展
6.2.1 性别不平等解决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6.2.2 性别不平等解决的复杂性与长期性
6.2.3 性别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社会多个领域中性别平等的实现
6.2.4 外生性变迁与内生性变迁的有机结合是性别平等建构的最优路径选择
6.2.5 性别不平等解决过程中应对性别内差异给予足够的重视
6.3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平等的构建
6.3.1 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6.3.2 构建策略
7 结论与建议
9 主要参考文献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对中国女性参与竞技体育历程及其伦理价值探讨论文.pdf5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对中国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历程及其伦理价值的探讨 姓名:曹秋莲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 指导教师:张志勇 座机电话号码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一项公共事业,为全社会所共有,但当我们翻开一
部浩如烟海的中外体育史的时候,有关妇女体育的内容却寥若晨星。特别是在竞
技体育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女性歧视”闯题。多年来,体育几乎是男性的代名
词,在中国也是如此。中国女性参与竞技体育也是经过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程。
中国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历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女性的解放历程,体现
了时代的变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与实践为哲学基础,以文献资料法、专家
咨询法和逻辑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以现有研究成果为根基,针对中国女性参与竞
技体育的历程展开研究,力图找出中国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历程规律,探讨中国
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发展轨迹,旨在弄清中国女性在参与竞技体育中主体意识作
用,以及引起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并对中国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伦理价值进行
探讨。 本文的基本结构主要分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概述。通过阅读、分析相关文献资料,
以静态的方式系统地对中国古代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进行论述,分述中国古
代女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盛以及衰落时期,以及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对女性参与
体育活动的限制。从而为我们分析中国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整个历程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近现代女子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西方文化中的天赋人权、男女
平等、妇女解放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眼科方面最新进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