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诚亦事实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者什么意思

华语电影中的父子主题父子,影片,电影,华语父子,??影,父子主题,电影中的,父子电影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华语电影中的父子主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Categories:
墨儒名法道陰陽,閉口休談作啞羊。屯戍尚聞連浿水,文章唯是頌陶唐。
〈癸巳(1953年)六月十六夜月食時廣州苦熱再次前韻〉
忘了幾時開始看陳寅恪的書,亦忘了為甚麼會找陳寅恪如此冷門的書看,可能是他這兩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深深吸引我,再找其他人所寫的傳記,發現其遭遇堪是中國當代歷史的縮影,其骨氣在嚴峻歲月中,更是可貴。
拜讀陳寅恪的作品,古文根底不能弱,上年終買了三聯出版的,時常自嘲文盲一個,讀《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時還能勉強應付,到《柳如是別傳》、《論再生緣》時更覺是「淺人粗讀」,看他解析錢、柳的詩作,旁徵博引,將當中的故典今典解得通通透透,簡直是目定口呆。然而書中有不少陳老寓託的詩,今典故典之多,卻全摸不着頭腦。陳老之詩,不僅在他生前最後兩部大作,還收在其《詩存補遺》中,這些詩如何解讀?
在閱讀其他作品時,余英時的名字走入眼簾,原來他有關陳寅恪的文章曾引起軒然大波,而相關的文章集結成書,便是這本《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初讀此書,曾疑余英時解陳老之詩會否過於穿鑿,過於深曲,余英時當然已為此預作解答,〈古典與今典之間──談陳寅恪的暗碼系統〉中引述陳寅恪於《柳如是別傳》的話:自來註釋詩章,可別為二。一為考證本事,一為解釋辭句。質言之,前者乃考今典,即當時之事實。後者乃釋古典,即舊籍之出處。(頁155)余英時便以此為籃本,考其今典與古典,而他認為陳老自創暗碼,「皆因寫作時最重要是發洩自己的滿腔孤憤,不是弄文字猜謎的遊戲」(頁170)。於是,大家會問,余英時有否正確釋證陳寅恪晚年詩文。
先列幾篇重要文章及書本,除有特別注明,所有文章是余英時所撰:
〈陳寅恪《論再生緣》書後〉 1958年
〈陳寅恪的學術精神和晚年心境〉 日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 日
〈也談陳寅恪先生的晚年心境──與余英時先生商榷〉 馮依北 1984年8月
〈陳寅恪晚年心境新證〉 日
〈陳寅恪晚年心境的再商榷〉 馮依北 月
〈「弦箭文章」那日休〉 日
《吳宓與陳寅恪》 吳學昭 1992年
《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 陸鍵東 1995年
由於當時內地與世隔絕, 余英時前三篇文章,是他依據有限資料分析,孰對孰錯,難以判斷。到大陸官方「槍手」先後兩次筆伐余英時,反而提供新材料予以余英時,造就其之後文章。踏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先後有多本關於陳寅恪的重要著作出版,當中《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資料,從而證明余英時的箋釋正確。余英時更表示,陳老二女曾託人轉述父親的話,指〈陳寅恪《論再生緣》書後〉的「作者知我」(序文頁32)。這四粒字,何其尊榮呀!
余英時釋證陳老晚年「欠斫頭」的詩中,有三首特別深刻,第一首於文首已引,第二首是次年的〈聞歌〉:
江安淮晏海澄波,共唱梁州樂世歌。座客善謳君莫訝,主人端要和聲多。
這首詩作於1954年,余英時的解釋在頁181。與文首兩詩一齊看,再引證現今香港的政治局面,可發現陳老極有先見之明,在一個極權的地方,做啞羊、想是不容許的,而且要善謳、和聲頌陶唐。
最後一首詩〈報載某會有梅蘭芳之名戲題一絕〉,亦是最切合現今港情:
蜂戶蟻(原注:音娥)封一聚塵,可憐猶夢故都春。曹蜍李志名雖眾,只識香南絕代人。
這詩作於1949年,余英時的解釋在頁175至176。某會是指政協,這詩嘲諷與會者是「蜂戶蟻封」、「曹蜍李志」,再看看被「搣柴」,其他港區政協的言論,「厭厭如九泉下人」,多麼有趣。
最後,容許我做一次文抄公,文字雖長,但值得細讀:
Notice縱覽史乘,凡士大夫階級之轉移升降,往往與道德標準及社會風習之變遷有關。當其新舊蛻蟺之間際,常是一紛紜綜錯之情態,即新道德標準與舊道德標準,新社會風習與舊社會風習並存雜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斯誠亦事實之無可如何者,雖然,值此道德標準社會風習紛亂變易之時,此轉移升降士大夫階級之人,有賢不肖拙巧之分別,而其賢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終於消滅而後已。其不肖者巧者則多享受歡樂,往往富貴榮顯,身泰名遂。其故何也!由於善利或不善利用此兩種以上不同之標準及習俗以應付此環境而已。(頁223)
這是余英時引述陳老寫於1951年的《元白詩箋證稿》內容,放於一甲子後的香港,看着某些「巧者」富貴榮顯,更見得陳老的史識,跨越時空。
若然世上真有時光機,又可以任我選用,有兩件文學上的事我極想改變,第一、搵曹雪芹,問他借看《石頭記》的原裝結局,好想知道最後寶玉湘雲是否真的「因麒麟伏白首雙星」。現今流傳的高鶚結果粗疏乏味,黛玉竟會勸寶玉追求功名,何其混帳,若能看到原裝結局,真的可了一大心願。第二、搵陳寅恪,說服他避秦他鄉,至少到南方蕞爾小島靜觀時局,一念之差,結局會如何迥異呢?
鳳凰網有一個專頁,值得一看,其中陳老身後事,魂歸何處,曲折多變,值得一讀。香港常有人說討厭政治、不懂政治,其實政治無處不在,它會悄然敲你的門,避也避不了,只要看看陳老身後事便知道,死人也逃不了政治,何況是生人呢!
Categories:
單車旅行,雖勞心勞力,但收穫之豐,箇中之趣,只有同道中人才會明白。
旧東海道自転車之旅,踩了八日共527km,搭了三次火車,分別是小田原到三島、濱松市的高塚到豐橋,及三重縣的關往滋賀縣的三雲,旧東海道上兩大峠──分別是東面的箱根峠及西面的鈴鹿峠──均無挑戰,爆了一次軚,第一次着條短單車褲在攝氏三度下踩車,更未試過踩一日車都是凍得要命,今次單車之旅又怎不會深刻難忘。
選擇單車旅遊這一種方式,固然是因為我鍾意踩車,但最重要的,是希望透過這個移動模式,更深入的接觸、觀看一個地方,如果不是踩車,又怎會在高塚、三雲等火車站上落?又怎會在岡崎、豐川等市看櫻花祭、稻荷神社?又怎會在一些無名社區穿梭?我仿似進入日劇的場景,如此地踎、如此平凡,旅遊書中的景點固然重要,但旅遊書以外的人文風光更是動人,可能是一間普通的鮮魚店,可能是一門褪色的鳥居,可能是年輕媽媽踩車送子女上學,可能是小朋友在路邊踩單輪車,因為平凡,才會動人。正如連成一片的金行藥房、橫衝直接的篋神,你不會認為這是香港應有的情景吧!橫街的小店、社區的老舖,才是在地的特色,社會是會不停的發展改變,但一面倒的傾斜是否正常呢?
今趟旅行,不無缺憾,箱根峠、鈴鹿峠緣慳一面,此其一也;天氣太凍了,冷得腦筋不太清醒,亦冷得懶拍照,此其二也。遺憾也許是一件好事,至少有一個理由再來一趟。
最後,揀選四月初,純屬偶然,從沒考慮櫻花這個因素,不過,因為櫻花,令這趟單車旅行,變得不一樣。
Categories:
今篇雖名為《旧東海道自転車の旅~Day 8》,其實只是取其順口。在京都逗留了三日,期間亦是自「踩」遊,京都景點甚多,若是坐巴士地鐵,可能會花較多時間,踩車則較彈性,可以去一些較冷門的地點,即使市內路面情況較繁忙,外來單車客都應不太難應付。
嚴格而言,旧東海道是指連貫京都及江戶(即今東京)的驛道,上有五十三個宿場,而京都至大阪的古驛道,只是旧東海道的延長線,是為京街道。找資料時,發現這個,圖文並茂介紹京街道的情況,最重要是右上角的地圖,有了這個地圖,規劃行程便輕鬆得多。但我們走的並不是京街道。
在Google上輸入「京都 大阪 自転車」,竟然找到一個有關在京都踩車的,當中有由京都往大阪的,提供多一個選擇。若走京街道,有些路段是在民居小巷穿插,與之前旧東海道一樣;若走另一條路線,應該會簡單得多,因為它是沿着淀川的單車徑,真的!完完整整、貨真價實的單車徑。最後,我決定踩後者。
河堤旁一片花海,開始最後一程長途之旅。
單車徑極好踩,風光明媚。
由於只有約50km的路,相當於沙田來回粉嶺的距離,而且又是平路,所以沒有幾日前般晨早出發,滋滋油油食完早餐,再買多幾包在途中補給,這點很重要。今日踩這段路平坦無四個轆,但同時都無?補?給,真的!無便利店、無超市、無油站,甚麼補給都闕如。所以出發前要帶足糧水,不過50km應該好快踩完。
離開酒店,秉承一貫做法,避開主幹道,一路向南踩。第一站是,其實並不是專程參歡,只是巧合在往大阪的路上,然而剛剛遇着啱啱,竟然看到一些有趣的風景。甫入公園,已見多個火車頭,這一點都不出奇,因為公園毗連,可能太多火車了,所以有些會放在博物館外,而我們這些路人甲乙丙丁便無償參觀拍照了。除了火車頭外,有兩卡車廂放在有篷月台,一輛原汁原味,另一輛則改裝成小賣部,任人參觀。除了上班族匆匆步過外,更多是長者晨運,或帶着小朋友的家長閒逛,最有趣的莫過於有一隻貓竟在電話亭內打瞌睡、曬太陽,實在好識歎。
在公園玩夠後繼續南下,約一小時候後到達鴨川旁,單車徑是依着京都大阪之間的河川而建,先是鴨川與桂川合流,然後是淀川,單車徑或在防洪河堤上,又或離岸邊一段距離的瀝青路上。我估計是當地的河川防汛工程,預留一大片地片讓河水泛濫,這大片地方,或是憑岸垂釣,又或闢作休憩公園,更甚者是用作平民化的高爾夫球場,我便見到有些長者街坊打完波,三五成群帶着球桿騎單車離開。善用河畔空間,在旧東海道時有所常,令人羡慕,香港叻極都只是在城門河、吐露港旁建一條十多公里的單車徑,若然手勢差、用料劣,打一次風更會滿目倉夷,又或用所謂寸金尺土的理由,臨岸土地不是價高者得,便是被一條高速公路封殺,總之岸邊這片黃金土地,不是與民共享。
淀川與木津川交界,奈良與大阪分岔口。
這段單車徑,似是一條無乜車的車路。
每隔一段距離,便有這些路阻及環型設施。
單車徑忽爾鋪在河堤下,忽爾鋪在河堤上。
正如出發前估計一樣,沿途只是一條平坦的單車徑,莫講便利店,連一部投幣式販賣機都無,廁所更是流動式的旱廁。若然要搵食,便要暫離單車徑,事後再仔細研究地圖,與單車徑平衡的街道,即使沒有食肆,要找一、兩間便利店亦非難事。
單車徑其中一個設計令我們甚煩惱──每踩一段距離,就會遇上出入位,這處必有一些類似阻馬的設施,我車尾的馬鞍袋會甚難通過,故此必須落車慢慢推過去。另一個不是選擇的選擇,有一個環型的鐵欄,將車放在中間,然後轉動鐵欄,便可在另一邊離開,這個設計料是讓嬰兒車、輪椅使用,踩車似是不太方便。踩一段又要停一下,感覺不太爽呀!
最初曾計劃加遊奈良,後來認為太倉促而取消,但已找了從京都去奈良,及奈良去大阪的路。奈良與大阪之間的路線,最初是看這篇的,(其實整個自転車之旅底稿,亦是這篇文章啟發),發現這條亡命308甚嚇人,後來看了一個台灣車友的網誌,亦被這條308縣道操得死去活來,指當地人亦甚少揀選這條路。再找資料,原來我們踩的河畔單車徑有一條支路,可以連貫京都、大阪及奈良,外形似英文子母「h」,京都在上邊,而大阪及奈良分別在下面的左右,至於大阪往返奈良,便要走一點遠路,但比308縣道來得舒服。至於這個分岔口,就是在木津川與淀川,左邊是奈良,右邊則往大阪。我們雖無去奈良,仍姑且寫下,以作參考。
看到這個牌,大阪不遠了。
飢腸轆轆,入城見到第一間食肆即刻開飯。
歐巴桑的大阪燒,地道好味。
我承認我們有點太淡定滋油,逾二時才進入大阪市範圍,那時大家已餓得發慌。我們住的民宿在新大阪駅附近,所以在橫過淀川,赫然見到路傍有一間食肆,二話不說即刻幫襯。的感覺,仿似是香港屋邨樓下的舖頭,一個歐巴桑在睇舖,我們入去時只有一個阿叔自斟自酌,食其大阪燒餅,原來該店獨沽一味燒餅,歐巴桑不諳英文,餐牌只有日文,所以指天篤地去點餐,必定叫到一個燒餅。
不諳日文亦可以看電視,邊食燒餅邊看電視,節目剛剛介紹的櫻花祭,我們剛剛好遇上,行程稍作修改便可以湊熱鬧。日文中還有些漢字,可以讓我這個日文盲估估吓,又唔錯得哂。
食飽飽再出發,去下榻的民宿只有約2km,普普通通的路,乏善足陳,唯一有印象的是一個平交道,要踩過八條火車軌,等開閘的時間已經比一般的平交道,最搞笑的是,我們只是過了三份之二時,紅燈已經開始閃,救命呀!
(想睇清楚路線圖,請。)
Categories:
今日目的很簡單,就是旧東海道西邊的終點──京都三条大橋。
昨日揀選關宿過夜,除了取其民宿古色古香外,最重要的是方便今日甫開始便要踩最辛苦的路段,這與第一日在小田原過夜的道理一樣。旧東海道有兩大峠,分別是東邊的箱根峠,及西邊的,規劃時最大的擔憂是鈴鹿峠的路況,相對而言,箱根峠較簡單,只要心無旁騖在國1踩,因為根本無其他選擇,如要繼續踩旧東海道,這些石卵路跟本是小摺應付不來的。但鈴鹿峠的情況有點不同,若然繼續國1,有兩個問題,一是國1非旧東海道,二交通實在太繁忙,擔心上斜chok車不安全。於是集中精神搵旧東道這段路的料資,怎知問題更大。
旧東海道從三重縣的關宿過滋賀縣的土山宿,中間需跨越鈴鹿峠,從關宿開始上山,沿途走在國1旁的支路,經過坂下宿後後,很快便進入山路──真的,是一條山路,反覆參閱當地人的網誌,發現這段路不是泥路,便是長滿青苔、大小不一的石板路,更有甚者是要抬車上落樓梯(這個有圖睇,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從關宿上到最高點路程約8km,爬升290m,斜度約3.6%,不是太惡啃,但小摺怎應付泥路、青苔石板路呢?載滿行李的單車抬上抬落是否太吃力,我們是否搞得掂呢?這一切疑問到昨日到達關宿時,仍縈繞心頭。
昨晚坐在榻榻米商量,踩了六日車,身體狀態還是良好的,上斜的路相信還可應付的,從來上斜不是問題,大不了慢慢踩、落車推吧!問題是這段山路,還有是過了鈴鹿峠後的落斜,這段路無可避免的要在國1旁踩,踩行人路嫌行人路窄,踩車路又怕與四個轆爭路。左計右度,思前想後,還是安全至上,決定改搭火車。
天一光便離開民宿,搭火車去也。
在關駅要抬車到對面的月台。
在柘植駅轉車時,要上橋過另一邊的月台,辛苦。
又是Google大神出馬的時候,上車地點是,但哪個站落呢?沿着火車線看,最後揀了,因為這個站是過了鈴鹿峠後最接近原本規劃路線的車站。我們揀了早上八時十分的車(路線及時間),以避開上班高峰期,車程約50分鐘,車資580円,中間要在柘植駅轉車。
一如以往,七時許便收拾好行裝,與民宿主人父子拍照留念後,便踩落火車站,先買了票再到附近的便利店買早餐。回到火車站,摺好車再抬過對面月台,坐在月台的凳子邊食邊等車。此刻回想,只記得買了一個好大好大,又好好味的飯糰,名字好似是「南蠻」,一個飯糰加一包奶,足以應付今早的運動量。
火車準時到達,我們與十多人排隊上火車,即使無位坐,但仍企得舒服,不會人貼人。在柘植時,發覺又要上天橋到對面月台轉車,邊嗟嘆邊想,抬車孭行李上天橋已感辛苦,若然按原計劃上鈴鹿峠時,又推又抬,會否更感攞命(←←←幫自己搵偷懶的藉口)?
這個石碑,一次過顯示東海道五十三個宿場。
無名寺廟櫻花盛放,我們悠閒停下觀賞。
九時到達三雲駅,約廿分鐘後開車正式出發。若由關宿出發,行程約80km,現今由三雲開始,則縮短至52km,無論是生理或心理,都輕鬆得多。C與我在前面帶路,T突然叫停,原來我們怱怱掠過了,而景點內有一塊大大的黑石碑,刻有東海道五十三次的路線圖及歌川廣重的。那時剛巧有一位日本車友,可以幫我們拍了一張大合照,是這個旅程中最有意義的相片。
由於行程真的好悠閒,在途中看到一些寺廟,一朵朵櫻花探牆而出,我們又忍不住停下來逛逛拍照。若然這段路是節奏緩慢的郊區,之後的地方逐漸進入車多人多的市區了,路旁房子連綿不絕,即使當地四個轆已是超迷你,在狹窄的路段迎面而行仍顯得有點兒勉強,況且我們兩個轆呢?雖然說是進入市區,除了房子密了、車子多了,路面情況還算輕鬆,我們亦滋滋油油地到達草津宿,這時已是約十一點。
沿途不時見到這些路牌,提醒司機小心學童出入。
去郵局寄名信片給契女。
途中遇到類似舞獅的儀式,有趣。
遺迹,現已成為商店街一部分,古時氣息已絲毫不見了,反而多了一些市井,賣茶賣酒賣糕餅,酒香雖香醇,但只能望甕興嘆,惟有幫襯對面的糕餅,聊當飯前餐吧!在草津宿小休後,便繼續上路。我們先後經過草津及大津市,這裏已是我們最接近琵琶湖,由於規劃行程時,沒有想過順道遊湖,於是便與這個日本最大的湖泊擦肩而過,當刻只想着搵午餐,最後我們在大津一條橫街搵到一間賣大福的,買了幾盒紅豆飯、壽司等,便站在店外開餐。
這段路有一個小花絮。出發前已計劃寄名信片給契女做手信,為甚麼會寄名信片?因為這些不是普普通通、一面是相一面是空明的卡紙,而是三尖八角、以日本各地不同特色特產為圖像的,這些名信片殊不簡單,不但各縣各精采,而且還有銷量榜,好鬼認真。之前多日太埋頭趕路,不是無見到郵局,就是無停下來,難得今日大把時間,終於在草津見到郵局,停下來買名信片。本以為簡簡單單買一張名信片、一個郵票,寫幾隻字,投進郵箱便搞掂,怎知職員獲悉是投寄外國,要我們另買一個信封,而且很細心的逐一收費:名信片多少錢、信封多少錢、郵票多少錢,分開三張單,收了三次錢,救命呀!點解唔可以一次過一個大數呢?結果名信片上沒有郵戳,若有所失啊!
今日的最高點,旁為國1。
踩了七日,終於到京都三条大橋。
離開大津市,開始正式進入京都外圍了,雖然已盡量抄小路,但入京都前無可避免要走國1,而且還是上斜的,在此繁忙路段上今日的最高點(約170m),我們當然入鄉隨俗──踩行人路,踩了多日小路支路,忽然與風馳電掣的四個轆隔欄而踩,有點唔習慣。上斜沒有甚麼難度,反而要在行人路落斜就要打醒十二分精神,特別在左邊有些民居出入,小心呀!
落斜之後,有一小段路會轉入,為的是要在稍後的地方由地底穿過國1,進入另一邊的旧東海道,過隧道時小心前後左右的車,而且由光轉暗再轉回光,眼睛要驟然適應。踩完這段旧東海道後,便會接回縣道143,除了一小段外,都會踩縣道143,上完一個小斜坡後,迎來是一條暢快的落斜路,京都便在眼前了。下午三時半,終於到達旧東海道西邊的終點──三条大橋,是日踩了約44km。
這條商店街極旺,所以朝十夜十二禁騎單車,牽車例外。
女人購物大過天,況且是毋須趕路呢!
晚飯後信步經過四条大宮駅。
以踩單車的方式,由東京往京都,感覺當然強烈,來到三条大橋當然要影相影個飽。京都無忝古都之名,遊人──特別是外國遊客──之多,肯定是沿途之冠,而且偶然見到外國遊客踩租來的單車,我們在三条橋的合照亦是搵外國遊客幫手。
從三条橋往下榻的酒店,只有7km,輕鬆到會花一個鐘在商店街分頭活動搵食,輕鬆到會入化妝品店shopping,唯一有點不輕鬆的是,車多人更多,在荒山野嶺、小城僻壤多日,忽然在大城市中穿梭,真的要點時間習慣。在酒店安頓行整,今晚的活動,暫且放下單車,坐地鐵去也。
旧東海道自転車の旅,還未完結……
(想睇清楚路線圖,請。)
Categories:
今日的終點,是東海道53個宿場之一的關,距離約82km,不算太長,亦無乜斜路,最大的挑戰是要在下午五時前到達關宿。原來,同樣的距離,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心態下,卻會有不同的感覺,這是今日最大的感概。
古時旅人在渡頭搭船過海,現今已被陸路取替。左圖為名古屋七里の渡し,右圖為桑名七里渡跡。
又是上落天橋的時間,有時上橋比強過繁忙馬路好。
一如之前幾日,八時前食飽整裝出發,今日同是陽光璀璨,亦同是寒風刺骨。穿過小巷,橫越八線行車的國道19,抵達堀川旁的支路,沿着這條支路直往伊勢灣。途中經過一些商業區,見上班族多是穿上長褸,而我們則只是兩件車衫加一件風褸,都咪話唔寒呀!沿着堀川往南踩,是為了駁回旧東海道。踩了約40分鐘,去到旧東海道其中一個景點──。以往旧東海道來到這裏,會改用水路,這即是宮宿與桑名宿之間會搭船,現今在名古屋港兩側都會留下渡頭的遺迹,在宮宿這一邊,只見常夜燈,及高高的鐘樓,還有岸邊的碼頭。而桑名宿那一邊,則有一些古時水務工程的展示,及一個神社。
提外話,七里の渡し中所講的里,與我們沿途所見的一里塚,是同一個距離單位,以往一里等如五町,約300步,而後來規定一里等如3.927km,故此宮宿與桑名桑之間的水路距離,應該是約28km,我們踩了約25km,都算幾準確。
盛放的櫻花比陽光更璀璨。
無論身在何處,手機上網不可或缺。圖為長良川堤岸。
前人來到這裏是搭船,我們當然無法跟從,仍是走我們的陸路。由於這段路不是旧東海道,規劃時彈性很大,懶諗懶搵的話,當然會選擇走國1,而且選擇那一條路,終需要走國1橫過木曾川。但我不是乖寶寶,亦想看看其他幹道的風景,當然不會揀國1,改走與國1平衡的縣道59,再駁縣道70()。起初以為這條路無國1那麼多車,事實上它交通亦十分繁忙,幸好後來的路段愈來愈鄉村,兩旁由房子變為農田。
為了盡量呼吸新鮮的空氣,我們沒有繼續踩縣道70,而是繼續,這些真的是很小的路,全是民居及一些養魚場,更甚者是一些住戶在後門搭了一條,橫跨屋後的小溪(渠?),若非踩單車,又怎會睇到這些獨奇民風。兜這段小路只是想盡量避免接觸四個轆,但路終會踩完,無可避免的接回國1。
嚴格而言,我們從國1先從橫過了木曾川及長良川,兩川之間的長島町(此刻寫blog才知這個名)踩了片刻便通過了。過了長良川後,赫然見到河堤旁又有一排櫻花,於是停下來小休,這已出發後約三個鐘,踩了約31km。除了河堤這一段外,在桑名宿七里の渡し都有很靚的櫻花樹,而且還有一些復古建築,消磨了不少時間。
踩啊踩!愈來愈肚餓,於是開始張攞午飯,奈何沿途民居多、食肆少,到中午十二時半左右,見到一間好地踎的中華料理,起初都無諗住幫襯,但見到一些街坊帶着小孩進出,於是姑且一試,將車鎖在食肆後的停車場,這裏是四日市外圍接近富田駅附近,已經踩了42km。
難道屋主經常被問路,所以乾脆放個東海道路牌在郵箱上?
飯後一大段路,已無乜深刻印象,只記得兩個點,一個是在大街小巷中穿穿插插,忽然經過一條商店街,這是一條有簷篷的街,兩旁的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店舖,而不是香港的一味只有藥房金舖,我們踩車經過時,途人視若無睹,其實當地人對在車路上逆線踩的單車,甚至是行人路上的單車,都甚為鎮定,可能是單車從來沒有離開他們的生活,細個時坐在媽媽的單車尾,大一點時踩單車返學,所以大人小孩對單車的反應極鎮定,反觀香港,很多人視單車如猛獸,離開十丈八千里已經彈開,這些反應自小烙印在小朋友心靈,自此以為單車很危險。當然這又與一些單車友的踩車方法有關,一上單車,自以為岩士唐上身,更落人口實。單車文化,香港有排教。
下午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斜到無朋友的,只要看到地上一個圈圈,又知道來到極斜路段了,即使如何奮力踩,中途必須落車推。這段路是正宗旧東海道,若然不想踩這個斜路,其實可以走國1,我估應該不會那麼斜吧!踩完杖衝坂,已接近下午三時,踩了57km。
見到龟山光明寺,以為已經抵埗,其實還有6公里。
綻放的櫻花,安撫趕路躁動的心。
由於要在五時前抵達入住的地方,所以今日的車程明顯比早幾日快,停留的地方亦少了,但愈是趕路,愈是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下午三時許經過石藥師寺,踩了61km;去到龟山宿已過了四時半,踩了74km。
去到龟山宿時,以為已經到達終點,因為兩地都是一條有不少古舊建築的町,所以看到龟山宿心情立即放鬆,不但四處拍照看寺廟,還去便利店逛,睇下能否自煮晚餐。後來發現原來搞錯了,我們離開目的地還有6km,這一刻真的有點氣餒,但想到只是剩下6km,應該好快到。6km有多遠?以吐公單車徑為例,大約是沙田到科學園,約廿分鐘車程。我以為會好快到終點,怎知愈踩愈躁,覺得這條路恍似沒完沒了,又上又落又過橋,又在鈴鹿川旁的農地掠過,連看櫻花的心情也全無,心中只想明明只有6km,理應好快踩完,點解還未完?又懊悔蘇州過後無艇搭,應該在之前的便利店買餸,若然去到目的地無得買就大劑。最後我們踩了40分鐘,才到達今晚的住宿點──關宿。
事後檢討,C認為雖同是6km的路程,在香港踩慣踩熟,每一處地方、每一個彎位都標示你的位置,知道離目的地有多遠,而且會自動過濾無用的訊息,自然氣定神閒。相反,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路上每一事每一物,你都會極之留心,接收的訊息往往過量,且失去距離感,所以才有為甚麼還未踩完的感覺。
今晚入住的民宿,是百年古宅修復的。
大堂擺放了一些古色古香的木櫃,還有民宿太子爺的玩具。
民宿的內庭,盡量維持原貌。
今日人少,我們四人包起大房瞓榻榻米。
今日入住的是關宿內一間民宿,是明治時代的建築,揀這裏只因就腳兼懷舊,就腳是指若不揀石垣屋,最近的地方是,其他不是在山上的,便是在龟山市內(據資料),按原本的計劃,明早會上鈴鹿峠,所以住在關宿是最方便,攻頂時體力應最好,而且住在古色古香的宿町應該很有趣。計劃是計劃,現實則是另一回事,容後再談。
出發前已以電郵聯絡石垣屋,屋主以簡單英文回覆有宿位,但叮囑我們必須五時前到達,這便是今日趕路的原因,最終我們仍要五時二十分左右才抵埗。門口大大塊紅布寫上石垣屋,包保認得出,拉開木門,左邊是放了木櫃、玩具等鋪木板的和室,而右邊則是一條頗斜的木梯,屋主便是從樓上下來。簡單登記後,屋主表示單車要放在屋外,我們當然不從,曾一輪傾談後,終允許我們將車摺疊,放在內庭中。
我們被安排住同一個獨立部屋,屋內有一個電(?)暖爐,屋主入夜後幫我們開了,但不知甚麼緣故,半夜竟停了,我們均被凍醒。屋主另外叮嚀小心幾幅隔扇,指是古董,嚇得我們萬分小心。打開了兩面的障子,我們坐在簷廊下,屋主的兒子不怕生的找我們玩。趕了一日路,終可放心地稍作休息,之後再去shopping。
趁入黑前參觀關宿兼買餸。
商店雖小,但貨品還算齊全,足夠食飽飽。
有餸焉能無酒?去街上一間酒莊買酒。
街道雖短,但仍有一間銀行。
若然不自煮,可以幫襯街上的餐廳。
有菜有肉有啤酒,還有嬌妻良友,夫復何求。
由龟山宿開始,我們極關心留意沿途的超市、雜貨店,甚至便利店的位置,以張羅今晚的晚餐。所以在龟山無幫襯超市後,以為不會再有超市而感懊悔,幸好進入關宿後發現雜貨店還營業,終放下心頭大石,我估屋主要求五點前到達,可能他計算你要幫襯雜貨店,所以不能太遲到達。從民宿信步往雜貨店,宿町大部分店舖、資料館等已關門,氣氛變得冷清,氣溫也很冷。雜貨舖不大,但貨品應有盡有,凍肉、蔬果、即食麵、零食等,民宿有廚房,之前看其他住客都是打邊爐,我們看到雜貨店的貨品,便明白打邊爐是最佳選擇,二話不說,買了兩大袋,然後轉去隔籬酒舖,再買啤酒,踩車旅行竟可打邊爐,相信好難會忘掉。
民宿廚房,開門七件事全齊全兼可以用,所以唔哂買。刀具碗碟大煲任用,事後清洗乾淨放回原處。起初我們站在廚房圍着石油氣爐食的,後來發現一大堆打邊爐的gas爐,向屋主商借,然後改去有暖氣的和室慢慢食,感覺更是一流。若然不想在民宿煮食,在宿町至少有兩間食肆,其中一間貌似是卡拉ok。
民宿有浴室,但只有一格,人多要慢慢排隊。廁所則在內庭一旁,若然半夜三更去廁所,加上寒冷天氣,若非忍無可忍,否則真的不想離開暖笠笠的被窩。部屋內無電視,夜晚又太凍無出外逛,最好的節當然是搵周公。
(想睇清楚路線圖,請。)
Categories:
世事是很玄妙的,有些人或事,你日盼夜望也不會遇見,另一些人或事,你日躲夜避也不見得成功。踩車旅行最忌摸黑趕路,昨日搭火車亦是這個原因,但今日避無可避,而且還踩鑊甘。
酒店的早餐和式比西式好味,而且用餐的地方「和味」甚濃。
有軌電車是豐橋市特色之一。
今天仍與早幾日一樣,六時三刻左右便食早餐,酒店雖有提供西式早餐,但其和式更見吸引,燻魚、蛋角、醃菜、咖喱,一碟飯加一碗湯,食了一個飽飽的、暖暖的早餐,踩車特別醒神有力。我知,我是一個飯桶,無飯不歡,要踩一日車,怎能無飯落肚呢!
七時半check out出車,寒冷但陽光普照,只要不落雨已心滿意足。在市內穿街過巷時,看到豐橋市著名的有軌電車,驟眼看有點似香港輕鐵,兩者均是單層車廂,但豐橋市的主要是單卡,而且色彩較斑斕。原來這條自1925年已運行,我們昨晚掛住搵食,無乜留意,今早當然要拍到此一遊照喇!
特意兜遠路,去了豐川看稻荷神社。
數之不盡的狐狸像,不枉我們兜路來看稻荷神社。
時間還早,城市仿似仍在瞌睡中,人車俱不多,順風順水去到豐川旁。過了橋後便稍為離開旧東海道。今次旅程雖是踩旧東海道,但當中有兩次刻意離開旧東海道,一次是第一日在戶塚時無直去藤沢,而去往南兜去鎌倉,之後才於平塚駁回主道,為的是看一看日本三大古都之一的風情,雖然是怱怱掠過,仍可說是圓了一個心願;第二次離開旧東海道,就是今日,為的是豐川市的。若然,沿着旧東海道走,去到御油只是約12km,而去豐川稻荷則兜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踩多了約4km,但這是值得的。
今趟旅行,先後遇到多個稻荷神社,包括將會必去的京都,故此無意見到豐川亦有一間稻荷神社時,起初不以為意,並無計劃兜路去的,後來見神社中的靈狐塚好有趣,只是踩多幾公里,而原本這段旧東海道亦沒有特別景點非看不可,於是決定兜去一看。
離開酒店,過了豐川,繼續在縣道上走,穿過國1時要特別小心,一來車多,二來不要轉錯彎去了國1,我們要走的是縣道,交通較稀疏,之後再轉入鄉村小路,兩旁均是農田,車輛更少,踩得更舒服。雖說是鄉村小路,但仍有一間,要補給去廁所亦不太困難。穿過繁忙的伊那街道後,很快便進入豐川市外圍,這段路較狹窄,車亦較多,不過拐個彎便見到稻荷神社。
我們約七時四十分出發,約四十五分鐘後抵埗,神社對面的店舖還未開門,而神社內的攤販還未開檔。我們將單車鎖神社內一角的大樹下,輕裝逛神社。豐川稻荷建於1441年,不論是総門、山門、鐘樓,還是本殿,我們不是怱怱步過,便是看得很馬虎,最重點仍是靈狐塚。為甚麼稻荷與狐狸拉上關係?找資料看,有論稻荷神社奉祀掌管穀物、財富的「倉稻魂命」等神祇,是各種產業的守護神。倉稻魂命別名「御饌津神」,和狐狸古命的唸法相同,加上一般人相信狐狸是神明的使者,故稻荷也是指狐仙的意思。至於靈狐塚的狐狸像,是善信的捐獻祈福,若然是在雨天,加上四周參天古木蔽日,氣氛有點陰森,但我們百無禁忌,只是覺得逾千個狐狸像的卡哇伊氣勢迫人。
熱情的日本車友,對我們以小摺踩東海道,甚為佩服。
旧東海道兩旁屢見松樹,這是其中一個松並木。
這個山中八幡宮位於岡崎市外圍,我們忙於拿取雨具──大雨殺到嚟!
在豐川稻荷消磨了近個半鐘,約九時半離開,那時攤販才開始擺檔。我們在神社外圍兜了一圈,看一看四周的櫻花樹,雖然頗為出名,但沒有吸引我們停下來。之後踩上姬街道,再接回旧東海道。踩了不夠片刻,見到一條小河溪,兩旁種滿盛放的櫻花樹,不少當地人更在樹下溪旁鋪下地蓆,打開野餐用的摺疊式膠枱凳,我們忍不住兜落去感受一下氣氛,雖無烤肉(寫到傻咗,以為去了台灣過中秋),但邊賞櫻邊食昨晚在豐橋百貨公司買的蛋糕,也特別好味!
姬街道相對之前的小路,交通明顯繁忙很多,而在姬街道連接國1的位置是一條,單車是不能夠上的。惟一的方法是在橋的左邊有一條支路,向前走會見到一條橫跨火車軌的行人天橋,我們又要老老實實的拉車上橋,之後便見到國1。我們不是走國1,只是乖乖的在紅綠燈位過路,縣道374才是我們的目標。
這段縣道374是連貫御油宿及赤坂宿,當中是最重要的景點。找了很久資料,不是太肯定「松並木」的來源,大約是德川家康拍板鋪設五街道時,在路兩旁種下不少松樹,經過逾四百年的歲月洗刷,剩下的松並木已不多。這段路已特別修整,松樹蔽陰,踩得特別舒服,路旁更有一個公園,有廁所一用。
縣道374的盡頭便是國1,避無可避了。其實在進入國1前,已經是一條暗斜的路,不過踩入國1後,才到達今日最高的154m。這時天氣開始灰暗,落起點點雨粉,剛巧有個油站,本打算去個廁所,稍作休息,即使我們有幫襯油站的汽水機,但仍好似不受職員歡迎。幸好天氣沒有轉差,之後亦開始落斜,於是我們不再停留。
到達岡崎之前,或走國1,或走支路,去到一段村路時終於下雨,這時已是中午十二時一刻,於是在一個名為的地方暫避,雖然只是停了十多分鐘,但下雨天、紅鳥居、櫻花下,仿佛進入了一齣動畫中。
途中偶遇一棵很大很美的垂櫻,這是岡崎市滿性寺。
在岡崎遇上櫻花祭,開心過中頭獎。
大風將賞櫻用的地蓆吹落河溪。
風景雖美,但仍不能充飢。離開山中八幡宮時已開始搵飯食,但沿途不是無乜食肆,就是看不上眼,最慘是連連鎖快餐店都無。踩呀踩,踩了近10km便到了岡崎市。這10km的路雖平平無奇,不外乎是國1、小路,但難在大路轉小路有點曲折,特別是穿越國道419時,若非事前反覆翻看Google Map,又有GPS帶路,這段路還是乖乖的依着國1踩,忍受車多廢氣多,好過在小路迷途。
下午一時許終於到了岡崎,大城市必然搵食易,我們依着規劃的路,沿着乙川踩,發現愈來愈多人,盛放的櫻花樹更多。途中看見一些寺廟內(回來後查看才知叫滿性寺)有一棵大大的垂櫻,即使肚餓也忍不住停下來拍照,覺得這些不是旅遊書上的景點才是踩車旅行的意外驚喜。但最大的驚喜還在後頭,踩呀踩,實在太多人,惟有落車推,去到一個位時見到實Q,也為單車不可進入,但他卻大手一揮,單車照入可也,原來這裏正在舉行岡崎城櫻?花?祭。早幾日經過靜岡,在規劃時已知道經過當地會遇上祭典,故已有趁墟的心理準備,但今日來到德川家康出生地岡崎城前,完全不知道有祭典,來這個岡崎公園純粹是看看沿江的櫻花,怎知會有這個意外驚喜呢!
櫻花祭的主角當然是櫻花,但對四個飢腸轆轆的人而言,四周販賣小食的攤檔才是主角。二話不說,找個地方泊下單車,看車的看車,搵食的搵食,分頭行動。我當然是看車的人(不要問點解是「當然」,男人買嘢點及女人嘛),看車之餘最好是看熙來攘往的人潮,或是成雙成對,或是三五成群,更多是呼朋招友,或在樹下,或在水邊,鋪上大大塊的藍色膠布,野餐賞櫻,活脫脫日劇中的情節,只欠一個醉醺醺的大叔跳脫衣舞。
在有松宿見到特色紮染布,女士當然不會錯過。
拍這張相時只覺得櫻花古寺很美,卻不知寺名。這是名古屋笠覆寺。
為了看山崎川的櫻花,之後要冒着嚴寒踩車去酒店。
踩得辛苦又捱凍,食餐韓式火鍋慰勞自己。
祭典雖好,但路還是要繼續趕。以午飯為分界線,上午我們踩了42km,剛好是今日約一半行程,但我們離開岡崎城已是下午一時五十分。我邊踩邊看着錶,知道今日又極有可能踩夜車了。每逢知道要趕路,心情自然有點忐忑,這點要改還是改不了,稍後便出了一些狀況。
與早幾日一樣,下午的行程無上午的精采,相信這只是巧合,而不是我預知要趕路,不安排特別景點。其實下午有一個地方頗有趣,這是鳴海宿一段路(這個極有用,旧東海道於愛知縣內的宿場,均有圖文介紹),是典型的町屋復修,當中又有店舖售買傳統的扎染布,女士們一償購買慾,我又可以稍作休息,這時已是四點半,踩了67km。
今日雖曾灑過一陣雨,整體上還算陽光普照,但到下午五時,太陽西斜,寒風更形刺骨。有松宿至名古屋之間約十多公里路程,印象已不太深刻,只記得是早早離開國1,多在支路上走,於民居之間穿梭,忽然見到一間古寺掩影於石拱橋、櫻花樹間,清幽古樸,怎能不停下來觀賞拍照?這座古寺叫,源遠流長,可惜我們只是過門不入。
其實從笠覆寺可以直接前往入住的酒店,但我太貪心,想去多一個景點。進入名古屋後,兜了一條遠路,沿着逆河而上,為的是河川兩岸的櫻花樹。山崎川夾岸的櫻花樹,真的很壯觀,浩浩蕩蕩,舉目所見,盡是盛放的櫻花,河上漂滿落櫻,戀人在河堤漫步,煞是浪漫。奈何日薄崦嵫,凍得要命。本來計劃還要去鶴舞公園賞櫻,但難敵刺骨寒風,於是臨時改變路線,直奔下榻的酒店。
要臨時改路線,問題來了,我與C用同款的Xplova,均不能即時上網查閱路線,這是它的死穴;妻則用Garmin,其日文版地圖不同台灣版,亦是不能即時上網搵線,所以同是報廢。此時此刻,手機連上Google,變成了救星,這亦是在最初所講,單車旅行最後撒手鐧。到這刻,由C帶頭,我排第二幫眼搵路,妻排第三,T則殿後,這個隊型經過多日磨合,自動走位。
手機搵路,與到GPS搵路一樣,要格外留神,不要只顧看機,而忘記留意路況,有調查指看GPS而出事的單車意外排在高位,今次我亦接連出錯。Xplova即使不能即時查線,但仍能大致知道方向,我低頭只顧看機,不知前面的C停下查Google Map,收掣不及,來一個首尾相撞,此是其一。之後GPS無電了,在一個陌生城市摸黑搵路,仿如盲頭烏蠅,心慌慌下又撞向街邊的雪糕筒,此是其二。
好不容易,在全身快凍僵時終於到達,那刻已接近七時半,完成了逾90km的行程。將行李單車放上房後,即刻去祭五臟。天寒地凍,實在無精力再搭車去名古屋駅,惟有在酒店附近解決,不知是否坐落商業區,八時已經水靜鵝飛,只見一幢商業大廈的招牌有食肆,膽粗粗上去一看,見該韓式食肆甚旺,於是不再找了,一於來個韓式燒烤驅寒。烤肉好味,亦夠暖身,不過一出食肆,寒風撲面,暖意全消,惟有連跑帶跳,往便利店買完消夜,趕回酒店,埋身於高床暖枕中。
(想睇清楚路線圖,請。另,這路線還未到達。)
Categories:
今日的終點是96km外的豐橋市,天朗氣清,理應是踩車的好日子,96km亦不是一個好長的距離,但世事永遠不能盡在規劃中。
甫出發便遇到不知名靚景,心情愉快。
一夜好眠,食完一個豐盛的早餐,未夠七時半便出發。陽光璀璨,萬里無雲,並不等於氣溫高,起車時其實只有攝氏3度,真的!假如在香港,沒有甚麼理由可以說服我,在朝早七時、僅得3度下踩車,但單車旅行是一個例外,又不是橫風橫雨,咁好天,唔踩車會好嘥。
昨日頗遲到達島田,今日又晨咁早離開,感覺有點不捨,因為有一個地方──很想去看一看。在找資料時見到蓬萊橋,發現它是旧東海道兩條出名的橋之一,另一條是在東京的起點日本橋。日本橋曾經是日本所有道路的起點,由幕府始祖德川家康下令修建,最初確是一條貨真價實的木橋,後毀於大火中,於1911年才改建為花崗岩制雙拱石橋。蓬萊橋也是江戶時代的產物,它是幕府末代大將軍德川慶喜下令修建。當年德川下令修建蓬萊橋,是為了把大井川兩岸開發成茶園,為家族提供好茶。但德川料不到一心為了個人享樂修築的蓬萊橋,竟然成了現今世界最長的木橋。島田市是旧東海道的宿場,流過鎮上的大井川,為了讓攻入江戶的軍勢過不來,一直到19世紀中葉為止,都禁止架橋或設置渡船,是一處必須乘坐在人的肩膀上或馬背上渡河的交通要衝。
這些資料有三點好有趣,一是全球最長的木橋,我們緣慳一面;二是島田附近有很多茶園,這是今日其中一個重點;三是大井川的險要。
或許老天爺補償我們無去睇全球最長木橋的遺憾,我們原本規劃的小路因為修葺而封閉,於是抄其他小路前進時,竟然遇上一條櫻花夾道的,即使是第四日行程,忽然看到綻放的櫻花,仍然雀躍萬分,路旁有一些擺設,估計這裏是當地人的祭典地點。看Google Map的街景,難以想像它在櫻花盛放下的嫵媚。
看圖估意,以前渡過大井川的方法。
新金谷火車站值得再去一趟。
渡過大井川橋,直往今日第一個景點新金谷駅,這個火車站有兩件東西很出名,首先是其是不少火車迷必去的朝聖地,其蒸氣火車更是標誌之一;另一個賣點是Thomas Train,實在難以想像將Thomas Train變成實物的效果,會是可愛到爆燈,抑或是驚嚇到爆燈呢?無論是蒸氣火車,又或是Thomas Train,我們都睇唔到,只是在火車站內外拍照,便繼續上路。
火車站外有一個告示牌,看圖估意,以前大井川還未有橋時,旅人要渡江時惟有僱人抬橋,或直接騎肩膊,這個情況在台灣一樣,在交通仍不發達時,要橫渡濁水溪等大河溪時,亦是以同一方法渡江。台日在某些地方,出奇的雷同。
天氣奇好,竟可遙望富士山。
在復修的旧東海道前合照,然後兜路走。
沿着旧東海道,會經過金谷駅,穿過火車橋底,經過,會有一段雖短卻急斜的小路,無謂勉強,需要的話推車吧!橫過國道473後,繼續是一條,不遠處便入眼簾。茶屋位置優越,可遠眺富士山,背靠復修了的旧東海道石疊,其名字亦是由此而來的。我們來得早,茶室還未開門,但意外地看到遠方的富士山,這亦是今次旅程中唯一一次看到富士山,當然謀殺了不少菲林及時間。
至於那條修復了的石疊,是正宗的旧東海道,但路況凹凸不平,超乎小摺所能應付,惟有乖乖的走車路,這亦是今早最精采的路段。
金谷一大片茶田,在陽光下閃耀璀璨。
無雲藍天,嫩綠茶田,永銘五內。
踩過茶田,甚有隊形。
踩長途車,爆呔仿似必會發生。
若然事前沒有規劃,依着國1走,在島田市時會發現單車是的,出發前找資料,屢見車友在這個位置遇上不少麻煩,即時找地圖,會好容易揀選縣道381,這是一條上山路,雖然不算太高,僅約214米高,但看Google街景似不太有趣,而且它接回國1的位置有點麻煩。我們規劃時從沒有這個煩惱,因為我們根本無想過走國1,依着旧東海道走,自然會走出迷津。這,雖是今日最惡啃的,但換來的風景是無價的。
簡言之,這段路似英文字母M,兩個高點分别200及250米高,較縣道381更惡啃。離開石畳茶屋後,便開始一段上斜路,路兩旁全是翠綠的茶田,一排排茶樹半圓筒型,不知是否方便機械收割?茶田依坡而建,我們則努力爬坡,路邊偶爾有三、五朵鮮黃的水仙花,在一片嫩綠中更顯搶眼。這段路有多斜,看看地上鋪了一條條紅間,提醒司機要減速便可見一斑。有幾個位真的極斜,惟有落車推。今趟旅行比上次台灣環島路程雖短了一半,但推車卻多很多,特別進入乜乜坂的地方,路不長卻極斜,今次已沒有踩兩大峠,否則推車次數可能更多。
踩上縣道234後,有一小段平路,之後便開始落斜,這段路是,與之前的金谷坂石畳一樣,均是修復的石卵路,不宜踩車,而踩石卵旁的車路亦要小心謹慎,路斜彎急,或有對頭車。落斜的快樂時光特別短暫,話咁快就到谷底,之後便是另一個上斜位,這段路要踩?想都不要想了,逾10%的斜不是兒戲,而且最麻煩的還在後頭。
踩長途車好似必然會爆呔,今次亦無法例外。妻在推車時,發現後呔漏氣,惟有在斜坡旁的小路修車,拆出來看發現外呔內的鐵線爆了出來,刺穿了內呔,於是內外呔全要更換。換呔等事全靠T,若要我做,肯定會搞更久。事後檢討,可能我打呔氣不夠,令內外呔之間有太多空罅,加上車負重,令外呔的鐵線凸了出來肇禍,結論是,打氣要足,不能偷懶。
這段斜路的盡頭是久延寺,寺門對面有一間老舖,本可補給,但我們來得太早,還未開門,我們只是在久延寺門外拍照,沒有入內參觀。回順條氣後便繼續上路,起初是一段緩慢的落斜,兩旁仍是綿延不絕的茶田,間中點綴幾棵盛放的櫻花樹,平凡中的嬌艷,沒有喧嘩,亦沒有浮誇。落斜雖然爽,但總有一個限度,臨近大路時坡幅愈來愈斜,愈踩愈心驚,無論是行李放在車頭的布仔,還是放在車尾的雀仔,均落得有點牽強,後來索性落車拉住走。
櫻花藍天掛川城,只是遠眺,沒有參觀。
離開起起伏伏的山路,告別大片翠綠的茶田,宗於旧東海道,在斜路之後兜入日坂,掠過宿場迹址後,終於接回大路、縣道415,再回國1,之後,除了有兩次入了支路外,都以國1為主,直至入掛川市前為止。
為了宗於旧東海道,在入掛川市前,會在町內兜來兜去,其名稱為「新町七曲り」,背後的故事有日文解釋,但我睇唔明,只是按圖索驥,途中只見常夜燈及一、兩幢古建築,其他已不復舊時觀了,又抑或我搞錯,這根本才是町區的原來面貌?
兜完新町七曲り,直往,這時已是十一時半了,本是在外面看一看就繼續上路,但城下的櫻花特別誘人,於是推車在天守閣下拍照,期間遇到一個說廣東話的女子,獲悉我們從東京踩來,將要踩去大阪,連她的外籍朋友也豎起大拇指,俾個like我們。
睇完掛川城駁回國1,踩了一會,又再離開主幹道,在小路穿插,享受車少人少的好時光,去到袋井市外圍時已12點半,見到一個汽車大賣場旁有間,飢腸轆轆,二話不說泊好鎖好,食飽飯再上路。
逆風過天龍川,甚感吃力。
看似平平無奇的舊屋,原來是《空間大改造》的實例。
相對上午的行程,下午會比較平淡一點,但並非沒有好嘢,至少有一個景點是妻與我出發前已很期望會見的。食完飯後繼續在國1東海道兩邊的小路穿插,只是在磐田市時忠於旧東海道,兜了入市內,在接近火車站時從縣道261駁回國1,並從國1渡過天竜川。
之前曾說過,在旧東海道上有不少河川,其上的鐵橋大部分在車路旁加建一條小路,方便行人及單車使用,這亦避免人車、兩個轆四個轆爭路,亦較安全。我講大部分即不是全部橋都有小路,便是其中一條無小路的鐵橋,規劃時有點煩惱,但很快找到解決方法,就是在天竜川橋旁的國1,兩者近在咫尺,且國1的行人路更寬敞更好踩,我估天竜川橋無小路或者是國1如此接近,毋須再花錢建小路之故吧!
這段橫跨天竜川的國1,長約1km,路途不是太長,卻勁食風。其實今日大部分時間都是逆風的,踩得甚吃力,這個情況下午猶烈。慢踩過天竜川後,我們轉入縣道314,因為下午最有趣的景點就在小路旁。話雖是現今的小路,但在旧東海道而言,卻是當時的主幹道,而我想看的是一幢逾130年歷史的民居。
旧東海道沿途有不少古舊民居,為何對這幢會情有獨鍾呢?我是《空間大改造》()鐵桿粉絲,覺得睇這個節目獲益良多外,而且常常有很多感動位,將一幢舊屋改造成宜居家室,當中的人性對崛起的土豪是無法理解的。在的《空間大改造》中,便以這幢古宅為樣板,屋主是一名85歲的老嫗,本寄居在東京的女兒女婿家,67歲的女婿退休了,她便希望與女兒女婿回老家住。奈何130年古宅有一少問題,於是他們一擲2600萬円大執。以今日的匯率計,花不足200萬港元執一幢兩層高的百年古宅,真是超值。建築師花盡心思,換來戶主衷心感謝,而觀眾當然拍爛手掌,當中又以「」最有趣。睇完《空間大改造》時還未聯想起今次旧東海道之旅,後來翻看時才發現這幢古宅是在路線之上,當然不容錯過。
題外話,在google看時,發現古宅還在裝修中,照片是拍於2012年5月,但看卻已峻工,看到屋頂的太陽能板。同一個位置,用不同的工具看,會有不同的景觀,有趣!
不想再踩夜車,今日尾程改駁火車。
豐橋夜風凜冽,只有攝氏10度,凍呀!
約下午二時半離開百年古宅,一個鐘後抵達浜松市,沿路乏善足陳,只記得風很大,不停地上上落落行人路,踩得極不爽。到下午四時左右,我們只踩了約61km,離開豐橋還有35km,商量後覺得若要完成餘下的路程,踩夜車便難以避免,寒風刺骨,而且當中還有一個要挑戰,實在難有熱情再踩下去,於是找到最近的火車站,駁火車去豐橋,偷一次懶!
事後再看,其實可以踩多一點,至少遲兩個站才駁火車,因為這便可以多看一個景點──浜名湖弁天島的。今趟旅程好似與水中的鳥居無緣,之前無上箱根,所以看不到芦ノ湖的鳥居,今日則只可在火車遙望赤鳥居。
有失自然有得,我們高塚上車,豐橋落,盛惠580円,車程約30分鐘,未夠五點已入住酒店,還有足夠時間逛街,這是踩東海道以來首次逛街。時間早固然重要,豐橋市較以往多個宿點大,市面亦較興旺,看其他車友寫的網誌,知道豐橋夜生活好似甚精采。亦是接近火車站,因利乘便,在附近搵食,奇怪的是甚多串燒店,最後揀了一個連鎖式中華料理,甚為普通。飯後還有時間逛火車站的百貨公司,在超市掃了不少貨,至於有沒有去火車站外圍的酒吧?只有10℃的夜晚,早點沖涼睇電視吧!
(想睇清楚路線圖,請。)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血诚聚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