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丸含口,含税价是什么意思思?

含咽丸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含咽丸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含咽丸主要治于咽喉疼痛。处方来源《圣惠》卷三十五制备方法上药前6味为末,熬蜜并糖和丸,如弹丸大
黄药1两,白药1两,栝楼根1两,牛蒡子1两,马勃1两,玄参1两半,砂糖半两,蜜3两。含1丸咽津,不拘时候。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含化三黄丸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含化三黄丸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含化三黄丸,治三焦积热,咽喉肿闷,心膈烦躁,小便赤涩,大便秘结。
加味三黄丸大黄2两半,黄芩2两半,黄连2两半,黄药子1两半,白药子1两半,黄柏1两,苦参1两,山豆根1两,硼砂1两,脑子1钱半,京墨3钱,麝香少许(一方有甘草)。冬加知母。三焦积热,咽喉肿闷,心膈烦躁,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上为细末,用猪胆汁调匀,摊在碗内,甑上蒸三次,露一宿后,入脑子,麝香、硼砂为丸,如豆大。每服1丸,食后噙化。加味三黄丸(《丹溪心法附余》卷十)。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无食子丸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无食子丸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是否处方药非处方药用法用量每服15丸,食前温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三。
【组成】无食子3枚(大者,煨熟用,) 牛黄(研) 麝香(研) 丁香 雄黄(研,水飞) 青黛(研) 木香 丹砂(研,水飞)各7.5克 蟾酥3片(如柳叶大,焙过,研) 熊胆15克(研) 蜗牛壳(干者,去土)20枚
【用法】上十一味,捣研为末,更同研令匀细,水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一二岁儿临卧乳汁下1丸,三四岁2丸,五六岁3丸,七八岁5丸,米饮下亦得,日再服之。
【主治】小儿五疳。
无食子半两,地榆半两,黄连(去须,炒)1两半,黄柏(去粗皮,蜜炙)2两,酸石榴皮1两。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骨碎补丸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骨碎补丸
骨碎补丸为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叶二型,营养叶枯黄色,革质, 骨碎补卵圆形,羽状浅裂,下面有短毛,无柄,用于肾虚耳鸣、久泻等症。还可用于骨折损伤,筋骨疼痛等症。骨碎补不但补肾以坚骨,又能活血以疗折伤,对骨折损伤、筋骨疼痛等症,常与续断、自然铜等配合应用。此外,本品用酒浸汁,外搽可治秃发。高20~40cm处方来源《局方》卷一
【药物组成】荆芥穗1两,(炮)1两,(酒浸,焙干)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切作片,焙)1两,骨碎补(去毛,炒)半两,(去苗)半两,半两,(去土,微炒)2钱半,2钱半,自然铜(醋淬9遍)半两,草乌头(炮,去皮脐)半两,(汤洗7次)半两。
【处方来源】《局方》卷一。
【方剂主治】肝肾风虚,上攻下疰,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头面浮肿,手臂少力,腰背强痛,脚膝缓弱,屈伸不利,行履艰难。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5-7丸,温酒送下;妇人醋汤或当归酒送下。
【成分名】骨碎补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根茎。
【英文名】fortunesdrynariarhizome
【性味与归经】苦,温。入肾、心经。
【功效】补肾,续伤。骨碎补
【成分名】骨碎补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根茎。
【英文名】fortunesdrynariarhizome
【性味与归经】苦,温。入肾、心经。
【功效】补肾,续伤。
【临床应用】
1.用于肾虚耳鸣、久泻等症。本品能温肾止泻,对肾虚久泻之症,常与淮山药、补骨脂等配合应用。
2.用于骨折损伤,筋骨疼痛等症。骨碎补不但补肾以坚骨,又能活血以疗折伤,对骨折损伤、筋骨疼痛等症,常与续断、自然铜等配合应用。此外,本品用酒浸汁,外搽可治秃发。
【处方用名】骨碎补、申姜、毛姜、猴姜(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骨碎补丸《和剂局方》:骨碎补、荆芥、白附子,牛膝、肉苁蓉,威灵仙、砂仁,地龙、没药、自然铜,草乌、半夏。治肝肾风虚,筋脉拘挛,骨节疼痛。
【文献摘录】
《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本草纲目》:主补肾,故治耳鸣及肾虚久泄,肾主骨,故治折伤,痛。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叶二型,营养叶枯黄色,革质,卵圆形,羽状浅裂,下面有短毛,无柄,覆瓦状叠生在孢子叶柄的基部;孢子叶绿色;长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7~13对,宽2~3cm,基部裂片短缩成耳状;叶柄短,有翅。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内藏小脉的交叉点,在中脉两侧各2~4列,无盖。孢子期夏季。附生于树干、岩石上。主产湖北、浙江。
【采制】全年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
【性状】扁平条状,常弯曲,有分枝,长5~15cm,宽1~1.5cm,厚0.2~0.5cm。表面密被棕色披针形小鳞片,边缘有睫毛,经火燎者鳞片焦灼并有脱落,呈棕竭色,两侧及上面具凸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体轻,质脆,折断面红棕色,有17~25个维管束排列成环。味淡,微涩。
【化学成分】含橙皮甙(hesperidin)、柑橘素(naringenin)等。
【性味】性温,味苦。
【功能主治】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
【附注】同属植物中华槲蕨d.baronii(christ)diels的干燥根茎同作骨碎补入药。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及无淤血者慎服.
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本品,曾有口服煎剂引起中毒1例的报告,症状表现为口干、多语、有恐惧感、心慌胸闷.
【医家论药】
骨碎补,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某久泄,诸医不效,,予用此药末,入猪肾中煨熟与食,顿住.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本草纲目》)
骨碎补,虽与补骨脂相似,然总不如补骨脂性专固肾通心,而无逐淤破血之治也.(《本草求真》)
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本草正义》)
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泄泻,淋,遗精,脱肛.(《本草述》)
【用药配伍】
1、配狗肾,治疗肾虚久泻。
2、配自然铜,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瘀肿疼痛等症。
3、配夕,治腰膝酸软疼痛,筋骨乏力,筋骨疼痛等。
4、配熟地,补益肝肾,培元固本,治疗肾虚耳鸣耳聋,牙痛,目暗不明,腰酸腿软等。
5、配,一寒一温,一行一补,相得益彰,治疗目暗不明。
【炮制方法】
骨碎补:去净泥砂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砂:取砂子置内炒热,加入拣净的骨碎补,烫炒至鼓起,毛呈焦黄色,迅速取出,筛去砂,放凉后除去毛即成。《雷公炮炙论》:凡使骨碎补,采得后先用铜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蜜拌令润,架柳甑蒸一日后出,暴干用。
【资源分布】
①槲蕨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②中华槲蕨分布青海、、陕西、四川、等地。
③石莲姜槲蕨分布、云南、和广西。
④崖姜分布、广西、和云南。
⑤大叶骨碎补分布广东、广西、台湾、云南。
⑥海州骨碎补分布、、、和台湾。
【药材鉴定】
①槲蕨、中华槲蕨及石莲姜槲蕨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扁平长条状,常多分歧,长6~20厘米,直径0.5~1~2厘米,厚约2~4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细小鳞片,黄棕色至棕色,柔软如毛;用火燎过则残留鳞片成棕色至深棕色,两侧及上表面具突起或凹下的圆形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黄白色散在的,成圆圈状排列。气无、味淡而微涩。以粗壮扁平为佳。
②崖姜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或扁条状,粗大,略弯曲而扭曲,不分枝,长7~15厘米,直径l~2厘米,表面棕黑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纹和皱纹,在沟纹、皱纹及叶基处可见黄棕色细密的,上面有突起的圆形叶痕,直径约l厘米。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棕色,有众多的黄色点状维管束。气微弱,味微涩。
③光亮密的干燥根茎详&猪毛蕨&条。
④大叶骨碎补的干燥根茎呈柱形,或略扁,长4~13厘米,直径7~9毫米,表面棕褐色,有纵沟纹及皱纹,残留少量黄棕色鳞片。上侧有突起的圆形叶基痕。质坚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中央有两个维管束较大,呈新月形。气微弱,味微涩。  【古籍考证】出自  ①《本草纲目拾遗》:&骨碎补,本名猴姜,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矣。江西人呼为胡姜,象形也。&&岭南虔、吉州亦有之。叶似石韦,而一根,余叶生于木。&  ②《日华子本草》:&猴姜,是树上寄生草,苗似姜,细长。&  ③《开宝本草》:&骨碎补,生江南。根着树石上,有毛,叶如。&  ④《本草图经》:&骨碎补,今淮、浙、陕西、、路州郡亦有之。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又有大叶成枝,面青绿色
有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春生叶,至冬干黄,无花实。惟根入药,采无时,削去毛用之。&  ⑤《本草衍义》:&骨碎补,苗不似姜,姜苗如苇梢。此物苗,每一大叶两边,小叶槎牙,两两相对,尖瓣。&  ⑥《纲目》:庵闾主折伤破血,此物(骨碎补)功同,故有庵闾之名。&&其根扁长,略似形,其叶有桠缺,颇似贸众叶,谓叶如庵闾者殊谬,如石韦者亦差。&  【化学成分】  槲蕨根茎含淀粉16.4%、5.37%,还含(Naringin)。含柚皮甙(naringin)等多种。据中国药科大学周铜水等研究,三萜类化合物有:何帕-22(29)-烯(hop-22(29)-ene)、何帕-21-烯(hop-21-ene)、何帕-22-醇(hop-22-ol)、羊齿-9(11)-烯(fern-9(11)-ene)、24--9,19-环羊毛甾-25-烯-3β-醇(24-methyl-9,19-cyclolanost-25-en-3β-ol)、24-乙基-9,19-环羊毛甾-25-烯-3β-醇(24-ethyl-9,19-cyclolanost-25-en-3β-ol)、24-甲基-9,19-环羊毛甾-25-烯-3-酮(24-methyl-9,19-cyclolanost-25-en-3-one)、正酸(n-dotriacontanicacid)及β-谷甾醇等。  【化学鉴定】  薄层层析: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点于聚酰薄膜上,以-甲醇-丁酮(3:1:1)展开,展距10cm,用1%乙醇液喷雾,柚皮甙斑点(Rf=0.3)显棕色。  【相关选方】  ①治腰脚疼痛不止:骨碎补一两,一两半,牛膝三分(去苗),二两,补骨脂三两(微炒),安息香二两(入胡桃仁捣熟)。捣罗为末,炼蜜入安息香,和捣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二十丸。(《圣惠方》)  ②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骨碎补去毛细切后,用生拌,蒸,从巳至亥,暴干,捣末,用炮猪肾空心吃。(《雷公炮炙论》)  ③治肾虚耳鸣耳聋,并齿牙浮动,疼痛难忍:骨碎补四两,怀熟地、,各二两,牡丹皮一两五钱(俱酒炒),泽泻八钱(盐水炒)。共为末,炼蜜丸。每服五钱,食前白汤送下。(《本草汇言》)  ④治痛:鲜槲蕨一至二两(去毛)。打碎,加水蒸服。勿用铁器打煮。(《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⑤治金疮,伤筋断骨,疼痛不可忍:骨碎补(去毛,麸炒微黄)、自然铜(细研)、虎胫骨(涂酥炙黄)、败龟(涂酥炙微黄)各半两,没药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以胡桃仁半个,一处嚼烂,用温酒一中盏下之,日三、四服。《圣惠方》骨碎补散)  ⑥治打扑伤损:胡狲姜不以多少,生姜半之。上同捣烂,以罨损处,用片帛包,干即易之。(《百一选方》)  ⑦接骨续筋:骨碎补四两,浸酒一斤,分十次内服,每日二次;另晒干研末外敷。(《泉州本草》)  ⑧治挫闪:骨碎补二两,杵烂,同生姜母、菜油、茹粉少许,炒敷患处。(《闽东本草》)  ⑨治脱位,骨折:在关节复位或正骨手术后,取槲蕨(去毛)和捣烂,加面粉适量,捣成糊状,敷伤处,二至三日换药一次。  ⑩治跌打损伤,腰背、关节酸痛:槲蕨(去毛)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原生形态】
①槲蕨,又名:崖姜、岩连姜、爬岩姜、肉碎补、石碎补、飞天鼠、牛飞龙、飞来风、飞蛾草。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状茎肉质粗壮,长而横走,密被棕黄色、线状凿形鳞片。叶二型,营养叶厚革质,红棕色或灰褐色,卵形,无柄,长5~6.5厘米,宽4~5.5厘米,边缘羽状浅裂,很象槲树叶;孢子叶绿色,具短柄,柄有翅,叶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0~37厘米,宽8~18.5厘米,羽状深裂,羽片6~15对,广披针形或长圆形,长4~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边缘常有不规则的浅波状齿,基部2~3对羽片缩成耳状,两面均无毛,叶脉显著,细脉连成4~5行长方形网眼。孢子囊群圆形,黄褐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2~4行,每个长方形的叶脉网眼中着生1枚,无囊群盖。附生于树上、山林石壁上或墙上。
②中华槲蕨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状茎密被棕色有亮光的披针状钻形鳞片。叶二型,营养叶稀少,红棕色,无柄,矩圆披针形,长9~10厘米,宽4~9厘米,羽状深裂,裂片长圆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2~4.5厘米,宽约0.8~1.3厘米,先端钝或急尖,下部裂片缩短,上面被毛,下面无毛;孢子叶绿色,具长柄,柄淡棕红色,有狭翅,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6.5~13厘米,羽状深裂几达中轴,羽片14~25对,长圆形或广线状披针形,宽1~1.4厘米,先端钝圆或急尖,下部羽片缩短或成耳状,叶片两面均疏被短毛,叶脉显著联结成网状,有内藏细脉。孢子囊群圆形,直径约2.5毫米,黄棕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一行,无囊群盖。生于高山地带的石上或树上。
③石莲姜槲蕨,又名:近邻槲蕨。附生多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根茎肉质粗肥,横走,密生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鳞片,其边缘有睫毛。叶二型,无毛,营养叶淡棕色,革质,阐卵形,长8~16厘米,宽6~10厘米,羽裂深1/2~2/3;孢子叶柄长8~20厘米,叶片长25~45厘米,宽20~30厘米,矩或矩圆状卵形,羽状深裂达叶轴;裂片互生,下部一二对略短或不缩短,中部的长12~18厘米,宽1.5~2.5厘米,渐尖头,边缘有疏浅缺刻,网状叶脉明显。孢子囊群在主脉两侧各排成整齐的一行,靠近主脉,无囊群盖。附生山区树干或岩石上。
④崖姜附生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根茎肉质粗厚,横走,密生棕色长条形有睫毛的鳞片。叶簇生,无柄,光滑,硬革质,长圆状披针形,中部宽15~25厘米,羽状深裂,向下部渐狭,中部以上的裂片长10~20厘米,宽约3厘米,全缘,无毛,先端长尾状渐尖,基部有关节,叶脉明显,网状,网眼有分离的内藏小脉。孢子囊群生于靠近侧脉的网眼上边和内藏小脉的交叉点上,近圆形或长圆形,成熟时呈断线形,无囊群盖。附生于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岩石或树干上。
⑤光亮密网蕨,详猪毛蕨条。
⑥大叶骨碎补,又名:硬骨碎补、华南骨碎补。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根状茎粗壮横走,连同叶柄基部密生披针形、膜质、棕色鳞片。叶近生,纸质,无毛;及叶轴棕色;三角形,长宽各约60~90厘米,4回或5回羽状分裂,顶部渐尖并为羽裂;羽片互生,有柄,基部一对最大,中部以上逐渐变小;小羽片有短柄,连同小羽轴有狭翅;末回裂片斜三角形,常二裂成不等长的尖齿。孢子囊群生于小脉中部稍下的弯弓处,或生于小脉分叉处;囊群盖盅形。附生于岩石或树干上。
⑦海州骨碎补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根茎长而横走,密生阔披针形的鳞片,边缘有不规则细锯齿。叶远生,叶柄硬直,长约10厘米;叶片三角状五边形,长宽几相等,约8~14匝米,4回羽状细裂,基部一对羽片最大,长宽各约5~7厦米;末回裂片长圆形,宽1.5~2毫米,钝尖,顶部二裂为不等长的粗钝齿,叶脉单一或交叉,每齿有小脉1条。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盅状,向边缘开口,成熟时孢子囊突出口外,覆盖裂片顶部,仅霉出外侧的长钝齿。附生于石山。
【骨碎补的功效介绍】:
骨碎补 (《本草拾遗》)   【异名】猴姜、胡狲姜(《本草拾遗》),石毛姜(《日华子本草》),石庵闾(《开宝本草》),过山龙(《植物名实图考》),石岩姜(《草木便方》),石良姜(《分类草药性》),毛姜、申姜(张寿颐),毛贯仲(《青海药材》),马猬姜(《南宁市药物志》),碎补(《四川中药志》),毛生姜、鸡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中华槲蕨、石莲姜槲蕨、崖姜、光亮密网蕨以及骨碎补科植物大叶骨碎补、海州骨碎补等的根茎。    【植物形态】①槲蕨,又名:崖姜、岩连姜、爬岩姜、肉碎补、石碎补、飞天鼠、牛飞龙、飞来风、飞蛾草。  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  根状茎肉质粗壮,长而横走,密被棕黄色、线状凿形鳞片。  叶二型,营养叶厚革质,红棕色或灰褐色,卵形,无柄,长5~6.5厘米,宽4~5.5厘米,边缘羽状浅裂,很象槲树叶;孢子叶绿色,具短柄,柄有翅,叶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0~37厘米,宽8~18.5厘米,羽状深裂,羽片6~15对,广披针形或长圆形,长4~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边缘常有不规则的浅波状齿,基部2~3对羽片缩成耳状,两面均无毛,叶脉显著,细脉连成4~5行长方形网眼。  孢子囊群圆形,黄褐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2~4行,每个长方形的叶脉网眼中着生1枚,无囊群盖。  附生于树上、山林石壁上或墙上。  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②中华槲蕨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  根状茎密被棕色有亮光的披针状钻形鳞片。  叶二型,营养叶稀少,红棕色,无柄,矩圆披针形,长9~10厘米,宽4~9厘米,羽状深裂,裂片长圆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2~4.5厘米,宽约0.8~1.3厘米,先端钝或急尖,下部裂片缩短,上面被毛,下面无毛;孢子叶绿色,具长柄,柄淡棕红色,有狭翅,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6.5~13厘米,羽状深裂几达中轴,羽片14~25对,长圆形或广线状披针形,宽1~1.4厘米,先端钝圆或急尖,下部羽片缩短或成耳状,叶片两面均疏被短毛,叶脉显著联结成网状,有内藏细脉。  孢子囊群圆形,直径约2.5毫米,黄棕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一行,无囊群盖。  生于高山地带的石上或树上。  分布青海、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根茎上的鳞片(骨碎补毛)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③石莲姜槲蕨,又名:近邻槲蕨。  附生多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  根茎肉质粗肥,横走,密生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鳞片,其边缘有睫毛。  叶二型,无毛,营养叶淡棕色,革质,阐卵形,长8~16厘米,宽6~10厘米,羽裂深1/2~2/3;孢子叶柄长8~20厘米,叶片长25~45厘米,宽20~30厘米,矩圆形或矩圆状卵形,羽状深裂达叶轴;裂片互生,下部一二对略短或不缩短,中部的长12~18厘米,宽1.5~2.5厘米,渐尖头,边缘有疏浅缺刻,网状叶脉明显。  孢子囊群在主脉两侧各排成整齐的一行,靠近主脉,无囊群盖。  附生山区树干或岩石上,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  ④崖姜附生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  根茎肉质粗厚,横走,密生棕色长条形有睫毛的鳞片。  叶簇生,无柄,光滑,硬革质,长圆状披针形,中部宽15~25厘米,羽状深裂,向下部渐狭,中部以上的裂片长10~20厘米,宽约3厘米,全缘,无毛,先端长尾状渐尖,基部有关节,叶脉明显,网状,网眼有分离的内藏小脉。  孢子囊群生于靠近侧脉的网眼上边和内藏小脉的交叉点上,近圆形或长圆形,成熟时呈断线形,无囊群盖。  附生于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岩石或树干上。  分布广东、广西,台湾和云南。  ⑤光亮密网蕨,详猪毛蕨条。  ⑥大叶骨碎补,又名:硬骨碎补、华南骨碎补。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  根状茎粗壮横走,连同叶柄基部密生披针形、膜质、棕色鳞片。  叶近生,纸质,无毛;叶柄及叶轴棕色;叶片三角形,长宽各约60~90厘米,4回或5回羽状分裂,顶部渐尖并为羽裂;羽片互生,有柄,基部一对最大,中部以上逐渐变小;小羽片有短柄,连同小羽轴有狭翅;末回裂片斜三角形,常二裂成不等长的尖齿。  孢子囊群生于小脉中部稍下的弯弓处,或生于小脉分叉处;囊群盖盅形。  附生于岩石或树干上。  分布广东、广西、台湾、云南。  ⑦海州骨碎补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  根茎长而横走,密生阔披针形的鳞片,边缘有不规则细锯齿。  叶远生,叶柄硬直,长约10厘米;叶片三角状五边形,长宽几相等,约8~14匝米,4回羽状细裂,基部一对羽片最大,长宽各约5~7厦米;末回裂片长圆形,宽1.5~2毫米,钝尖,顶部二裂为不等长的粗钝齿,叶脉单一或交叉,每齿有小脉1条。  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盅状,向边缘开口,成熟时孢子囊突出口外,覆盖裂片顶部,仅霉出外侧的长钝齿。  附生于石山。  分布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和台湾。    【采集】冬、舂采挖,除去叶片及泥砂,晒干或蒸熟后晒干,用火燎去毛茸。    【药材】①槲蕨、中华槲蕨及石莲姜槲蕨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扁平长条状,常多分歧,长6~20厘米,直径0.5~1~2厘米,厚约2~4毫米。  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细小鳞片,黄棕色至棕色,柔软如毛;用火燎过则残留鳞片成棕色至深棕色,两侧及上表面具突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  质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黄白色散在的维管束,成圆圈状排列。  气无、味淡而微涩。  以粗壮扁平为佳。  槲蕨主产于浙江、湖北、广东、广西、四川,此外,贵州、江西、福建等地亦产。  中华槲蕨产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  石莲姜槲蕨产于四川、云南。  ②崖姜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或扁条状,粗大,略弯曲而扭曲,不分枝,长7~15厘米,直径1~2厘米,表面棕黑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纹和皱纹,在沟纹、皱纹及叶基处可见黄棕色细密的鳞片,上面有哭起的圆形叶痕,直径约1厘米。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  呈红棕色,有众多的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凹形。  气微弱,味微涩。  产于广东,在辽宁、广东使用。  ③光亮密网蕨的干燥根茎详猪毛蕨条。  ④大叶骨碎补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圆柱形,或略扁,长4~13厘米,直径7~9毫米,表面棕褐色,有纵沟纹及皱纹,残留少量黄棕色鳞片。  上侧有突起的圆形叶基痕。  质坚硬。  易折断。  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中央有两个维管束较大,呈新月形。  气微弱,味微涩。  产于广西、广东,在辽宁、广西、广东使用。    【化学成分】槲蕨根茎含淀粉16.4%、葡萄糖5.37%,还含柚皮甙。    【炮制】骨碎补:去净泥砂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  砂烫骨碎补:取砂子置锅内炒热,加入拣净的骨碎补,烫炒至鼓起,毛呈焦黄色,迅速取出,筛去砂,放凉后除去毛即成。  《雷公炮炙论》:凡使骨碎补,采得后先用钢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蜜拌令润,架柳甑蒸一日后出,暴干用。    【性味】苦,温。  ①《日华子本草》:平。  ②《开宝本草》:味苦,温,无毒。  ③《广西中药志》:甘微苦涩,温。    【归经】入肝、肾经。  ①《纲目》:足少阴。  ②《本草求真》:入肾,兼入心。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骨碎补的功效】补肾,活血,止血。  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  ①《药性论》: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热下冷。  ②《日华子本草》:治恶疮,蚀烂肉,杀虫。  ③《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④《本草正》: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  ⑤《本草述》: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泄泻,淋,遗精,脱肛。  ⑥《广西中药志》:治小儿疳积。  ⑦《四川中药志》:泄湿,通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    【宜忌】阻虚及无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经巯》:不宜与风燥药同用。  ②《本草汇言》:如血虚风燥,血虚有火,血虚挛痹者,俱禁用之。  ③《得配本草》:忌羊肉、羊血、芸薹菜。    【选方】①治腰脚疼痛不止:骨碎补一两,桂心一两半,牛膝三分(去苗),槟榔二两,补骨脂三两(微炒),安息香二两(入胡桃仁捣熟)。  捣罗为末,炼蜜入安息香,和捣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二十丸。  (《圣惠方》) ②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骨碎补去毛细切后,用生蜜拌,蒸,从巳至亥,暴干,捣末,用炮猪肾空心吃。  (《雷公炮炙论》) ③治肾虚耳鸣耳聋,并齿牙浮动,疼痛难忍:骨碎补四两,怀熟地、山茱萸,茯苓各二两,牡丹皮一两五钱(俱酒炒),泽泻八钱(盐水炒)。  共为末,炼蜜丸。  每服五钱,食前白汤送下。  (《本草汇言》) ④治牙痛:鲜槲蕨一至二两(去毛)。  打碎,加水蒸服。  勿用铁器打煮。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⑤治金疮,伤筋断骨,疼痛不可忍:骨碎补(去毛,麸炒微黄)、自然铜(细研)、虎胫骨(涂酥炙黄)、败龟(涂酥炙微黄)各半两,没药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一钱,以胡桃仁半个,一处嚼烂,用温酒一中盏下之,日三、四服。  (《圣惠方》骨碎补散) ⑥治打扑伤损:胡狲姜不以多少,生姜半之。  上同捣烂,以罨损处,用片帛包,干即易之。  (《百一选方》) ⑦接骨续筋:骨碎补四两,浸酒一斤,分十次内服,每日二次;另晒干研末外敷。  (《泉州本草》) ⑧治挫闪:骨碎补二两,杵烂,同生姜母、菜油、茹粉少许,炒敷患处。  (《闽东本草》) ⑨治关节脱位,骨折:在关节复位或正骨手术后,取槲蕨(去毛)和榔榆皮捣烂,加面粉适量,捣成糊状,敷伤处,二至三日换药一次。  ⑩治跌打损伤,腰背、关节酸痛:槲蕨(去毛)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⑾治阑尾炎:鲜槲蕨(去毛)八两,切碎,加大血藤五钱,红枣四两。  水煎服。  (⑨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⑿治斑秃:鲜槲蕨五钱,斑蝥五只,烧酒三两,浸十二天后,过滤擦患处,日二至三次。  (《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防治链霉素毒性及过敏反应取骨碎补干片5钱,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视需要可长期服用。  对已知有链霉素毒性反应者,用链霉素同时使用本药,可防其毒性反应;既往有链霉素过敏的患者再次使用时,除从小剂量开始外,并加服本药脱敏。  对使用链霉素过程中已出现毒性或过敏反应者,则用本剂治疗;临床观察21例(过敏反应2例,毒性反应19例),服药后除2例无效外,其余均于第二天反应症状减轻,大部分于第3~4天反应症状消失。  停服骨碎补后链霉素反应再次出现.再用骨碎补煎剂仍有效果。  据观察,本药对反应中的头痛、头晕、口唇及舌尖麻木等症状疗效最好;对耳鸣、耳聋的控制也有一定效果。  提示其主要作用,在于解除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和三叉神经下颌枝的毒性作用。  ②治疗鸡眼取骨碎补3钱,碾成粗末,放入95%酒精100毫升中浸泡3日备用。  用时先将足部鸡眼或疣子用温水洗泡柔软,再用小刀削去外层厚皮;然后涂擦骨碎补酒精浸剂,每2小时1次,连续4~6次,每日至多10次。  擦后略有痛感,几分钟可消失。  治疗鸡眼6例,均在10~15天内痊愈;疣子2例,均在3日内脱落而愈。    【名家论述】①《纲目》:骨碎补,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  昔有魏某久泄,诸医不效,垂殆,予用此药末,入猪肾中煨熟与食,顿住。  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  《雷公炮炙论》用此方治耳鸣,耳亦肾之窍也。  按戴原礼《症治要诀》云,痢后下虚,不善调养,或远行,或房劳,或外感,致两足痿软,或痛或痹,遂成痢风,宜用独活寄生汤,吞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补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牛膝、杉木节,萆薢、白芷、南星煎汤频频熏洗,此亦从肾虚骨痿而治也。  ②《本草求真》:骨碎补,虽与补骨脂相似,然总不如补骨脂性专固肾通心,而无逐瘀破血之治也。  ③《本经续疏》:骨碎补(《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言能不使瘀结者留滞,不使流动者妄行,而补苴伤折,如未尝伤折也。  ④张寿颐:骨碎补,甄权谓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上热下冷。  盖温养下元,能引升浮之热,藏于下焦窟宅,是以可治上热下冷。  李濒湖谓研末同猪肾煨食,可治耳鸣,及肾虚久泄、牙痛,皆是此意,非可通治胃家实火之齿痛。  阆仙朱先生,尝用以治寒痰凝滞,牙关不利,颊车隐痛之骨槽症,甚有捷验。  又凡阴虚于下,而肝胆浮阳抉痰上凝之齿痛,牙槽不利,及阴寒逼阳上浮之喉痛喉癣诸症,用此亦颇有效,皆即濒湖用治牙痛之意,而阳邪实盛者,类皆不可妄试。  昔人每谓此药入肾治骨,并能治骨伤碎,因得此名者,皆当识得此意,非阴虚有热之骨痛骨痿,果可以一概主治也。  戴元礼《症治要诀》谓痢后下虚,不善调养,遂成痢风,则以肾之虚寒而言,此药温肾,能起骨萎宜矣。  惟痢后风之脚软膝肿,亦有阴虚生内热者,则宜魏玉璜之一贯煎,戴氏此法,非可概投。
[1]骨碎补【药物组成】2两,2两,2两,川2两,2两,石楠叶2两,黄耆2两,2两,2两,2两,2两,(炮)
1两,药1两半,1两半,子1两半,1两半,1两半,1两半,1两半,1两半。
【处方来源】《准绳·疡医》卷二。
【方剂主治】久漏疮,败坏肌肉,侵损骨髓,以致痿痹。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用法用量】空心盐汤送下。与大偻丸同服。骨碎补【药物组成】1两,(去壳)1两半,(研)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1两,(研)1两半,子(炒)1两1分,(煅,醋淬7遍)1两,(炒烟出)1两半,(米泔浸,锉,炒)1两半,(醋半升浸1日,炒令焦)1两,(炮)1两,(研)1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方剂主治】妇人血风攻身体疼痛,手足??痹,筋脉拘急,或时寒热,经脉不调。
【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7-10丸,空心温酒送下,醋汤亦得,日3次。【药物组成】1两,桂心1两,1两,1两,仙灵脾1两,3分(炮裂,去皮脐),3分(炮裂,去皮脐),1两,山1两,1两,子3两,1两(微炒),3分(去根节),白1两(炮裂),虎胫骨1两(涂酥,炙令黄),干蝎半两(微炒),半两(炮裂),1两(研细),芎藭3分,半分,药3分,半两(研细),白花蛇肉2两(酒浸,炙令黄),3分,3分,半两(炙令赤,锉)。
【处方来源】《圣惠》卷二十一。
【方剂主治】一切风毒走注疼痛。
【制备方法】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炼蜜为丸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