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和突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预防与救助的认识和想法

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
&&纯文字版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号
   《北京市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日通过,现予公布,自日起施行。
   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OO三年九月十二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处理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保护中小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小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在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以下简称事故)的预防与处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保障学生人身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学校举办者、学校、学生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第四条事故的处理应当遵循及时、合法、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学校开展安全工作,监督学校落实事故预防措施,指导和协调事故的处理。
  第二章事故的预防
  第六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学校安全工作和事故预防的管理规范,并组织实施和检查。
  第七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教学用具、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状况依法进行监督和检查,指导学校改进卫生工作。
  公安机关应当维护学校治安秩序,打击危害校园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指导和监督学校做好校内防火和安全保卫工作。
  规划、建设、质量监督等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的学校安全工作。
  第八条学校举办者为学校配备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应当符合安全标准。
  第九条在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学校依法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
  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安全和自护自救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预防制度,落实事故预防措施,做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
  第十条学校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保证使用中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符合安全标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和设备,应当采取防护、警示措施并及时维修或者更换;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
  (二)配备消防设备,保持安全通道的畅通。
  (三)对校园内存在的易燃易爆及有毒物品依法管理。
  (四)在选择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的产品与服务时,应当选择质量与安全性能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的产品与服务。
  (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本市教学要求开展体育、实验和其他教育教学活动。
  (六)组织学生参加与其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劳动、实习、考察、社会实践和其他集体活动,并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七)对已知患有不适宜从事教育教学及辅助工作的疾病的教职工,不得安排其担任相应的工作。
  (八)对已知有特异体质或者疾病不适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生,给予必要的照顾。
  (九)对在校期间突发疾病的学生及时救助。
  (十)发现或者知道学生有未到校、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情形时,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并采取相应措施。
  (十一)建立健全住宿学生的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措施,设专人负责管理住宿学生的生活和安全保护工作。
  第十一条学校教职工应当遵守工作纪律,不得擅离工作岗位,不得有侮辱、殴打或者体罚、变相体罚及其他伤害学生的行为,不得在工作中违反操作规程及其他有关规定。
  学校教职工在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当及时告诫或者制止。
  第十二条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责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
  对有特异体质或者疾病的学生,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安排学生进行健康状况检查,并向学校提供书面证明。
  第十三条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应当保证其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符合国家和本市的相关质量和安全标准。
  第十四条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不得从事危及自身或者其他学生人身安全的活动。
  第三章事故的处理
  第十五条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当及时救助受伤害学生,并告知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第十六条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当在24小时内将有关情况报告学校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属于重大事故的,应当在2小时内报告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市教育行政部门,并及时派人指导、协助事故处理。
  第十七条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当及时调查事故原因;必要时,应当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证据,并请求公安、卫生等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受伤害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调查取证、了解事故情况时,学校应当协助、配合,提供真实情况和证据。
  第十八条对事故的处理,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解决,也可以按照自愿的原则,书面请求学校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经协调,当事人对事故处理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签订事故处理协议。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自接到请求之日起超过60日,经协调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终止协调。
  当事人不愿协商、协调,或者经协商、协调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九条受伤害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加事故处理的其他人在事故处理过程中,不得扰乱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十条事故处理结束后,学校应当将事故处理结果书面报告学校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对重大事故的处理结果,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市教育行政部门。
  第四章事故责任的承担与赔偿
  第二十一条事故责任应当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过错方为两方以上的,应当按照过错大小,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事故的,学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学校未履行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职责的;
  (二)教职工未履行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职责或者履行职责有过失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学校应当承担责任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条事故发生后,学校对受伤害学生未采取救助措施,导致损害后果加重的,学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无过错的,不承担责任。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事故的;
  (二)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或者集体活动期间擅自外出发生事故的;
  (三)学生违反学校规定在非教育教学活动期间自行到校活动,或者放学后自行滞留学校期间发生事故的;
  (四)在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学校和学生以外的第三人造成事故的;
  (五)学生对自己实施人身伤害的;
  (六)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活动中发生事故的。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校不承担责任:
  (一)因不可抗力造成事故,并在合理期间内取得相关证明的;
  (二)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疾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事故的;
  (三)学校有证据证明,学校及其教职工已经履行本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相应职责,但仍然没有避免事故发生的。
  第二十六条因学生、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过错造成事故的,学生、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因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产品与服务提供者的过错造成事故的,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已先行赔付的,学校可以向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追偿。
  第二十八条事故责任人应当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赔偿范围和标准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受伤害学生及其亲属的户口、住房、就业、入学等与救助受伤害学生、赔偿相应经济损失无关的事项,不属于学校承担责任的范围。
  第二十九条因教职工未履行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职责或者履行职责有过失造成事故的,学校在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有责任的教职工追偿。
  第三十条学校可以本着自愿原则,根据其条件和实际情况,对非因学校责任受到伤害的学生提供帮助。
  第三十一条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学校向保险机构办理责任保险。保险费用由学校举办者承担。
  提倡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学生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学校及其教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覆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造成重大事故的;
  (二)瞒报、缓报或者谎报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妨碍事故调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
  第三十三条学校违反本条例,安全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不落实、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教育、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公安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四条对违反本条例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给学校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
  第三十五条对因违反学校纪律或规章制度,造成事故的学生,学校应当依据学籍管理的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
  第三十六条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履行本条例规定的法定职责,玩忽职守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为:
  (一)中小学校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经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
  (二)中小学生是指在本条第(一)项所列学校中就读的受教育者。
  (三)教职工是指本条第(一)项所列学校的校长、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
  (四)教育教学活动期间是指在校内活动期间和寄宿制学生住宿期间,以及学校组织安排的校外活动期间。
  (五)人身伤害是指死亡、肢体残疾、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及其它影响人身健康的损伤。
  第三十八条技工学校学生的事故预防与处理由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依照本条例,负责组织、监督、指导和协调。
  第三十九条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学龄前儿童,少年宫、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少年科技中心、少年业余体校等校外教育机构中的中小学生的事故预防和处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四十条本条例自日起实施。
检索更多更新的法律法规请到: --购买法律图书请到: --课余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成因及其预防--《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年11期
课余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成因及其预防
【摘要】:很多人在课余体育训练中因为运动方法使用不当或者身体素质略差等原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一般来说,如果能够在训练过程中进行有效预防,并在受到损伤后进行及时处理,这些运动损伤是可以避免或者减轻的。我们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因是为了增强身体素质所以运动损伤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运动损伤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可能会给我们的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所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并在发生运动损伤后进行及时救助,是十分有必要的。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804.53【正文快照】:
1.研究目的本文主要是研究如何在课余体育训练中队对运动损伤进行有效预防和及时救治。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本校进行了课余体育训练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其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并提供了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建议措施,以及如何在运动损伤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力彤;王玫;;[J];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刘晓瑜;[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桂志炼;;[J];鄂州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孔洁;;[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02期
黄学辉;;[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高峰;;[J];科技通报;2013年01期
刘锦伟;;[J];青春岁月;2010年18期
李镔;;[J];大众商务;2009年20期
栗兴;;[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年04期
于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年09期
何剑锋;;[J];新课程(上);2012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强,周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燕纪元,徐淑敏;[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李烈明;[J];浙江体育科学;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牛长江;;[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陈志贤;;[J];体育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黄梅;;[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姚磊,赵胜国;[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孙晓俊;;[J];辽宁体育科技;2009年01期
闫恩旭;蔚兵;;[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年01期
卢月强;李慧;;[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年09期
盛昌繁;[J];煤炭高等教育;2002年04期
唐伟华;;[J];镇江高专学报;2010年03期
江仁虎;;[J];福建体育科技;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麻冬梅;刘寒英;魏洪涛;;[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韩晓微;;[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张鹏;郭金龙;钱风雷;;[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周之华;刘惠云;;[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姚磊;;[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李江;张燕冰;;[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刘欣华;刘旭华;吴文侃;;[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张葆欣;席海龙;王芳;文安;;[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陈丽波;宋亮;于楼成;周学兵;刘昌亚;;[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廖远朋;谢勇;;[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苑高兴;[N];中国体育报;2008年
北大国际医院怡健殿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张旗涛;[N];健康报;2010年
甘肃高台县教育体育局
刘治国 周兴;[N];中国体育报;2007年
本版编辑?张春雷
董青;[N];中国经营报;2007年
刘敏;[N];中国体育报;2007年
叶芳 实习生
肖爱萍;[N];广东科技报;2008年
白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本报通讯员
原富智 冯爱军;[N];定西日报;2009年
吴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王刚;[N];黑龙江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婕;[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王树宏;[D];山西大学;2010年
张晓丹;[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朱伟;[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王淑英;[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李秋菊;[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曾庆涛;[D];河南大学;2011年
王晓毅;[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傅维杰;[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赵权忠;[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立峰;[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李中武;[D];湖南大学;2009年
杨琳;[D];湖南大学;2009年
李胜前;[D];湖南大学;2009年
马纯英;[D];湖南大学;2007年
喻丹;[D];湖南大学;2009年
吕乾星;[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唐国圣;[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杨杨;[D];首都体育学院;2010年
阮志方;[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健身俱乐部 运动损伤防治与康复概要.ppt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突发疾病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