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齐人傅之,…求其齐也,不可得矣,改写刻舟求剑成语故事

成语里的枣庄历史(日,再改。请识者正之)
成语里的枣庄历史
“滕犹旧国名(明·王世贞《过滕城》)”,“峄称名胜地”,
枣庄大致现辖滕峄旧地,收集整理源自于或曾经生活、工作(埋葬)在滕峄历史文化名人的成语,或与滕峄有关的成语,以人物为主线,以成语丰润人物,展现历史事件,再现昔日风云。以成语(含部分典故词语),引领我们吟咏有关枣庄历史人物、名胜景观的诗文。成语里的枣庄历史,这一全新的宣传视角,对于激发热爱建设家乡、推动我市大旅游、增强自信心自豪感都将起到积极意义。
仲虺 生于夏末(约公元前十世纪),奚仲的第二十世孙。辅助成汤灭夏建商。商朝开国元勋,官居左相。有《仲虺之诰》传世。晚年被成汤封于薛。墓在薛城区东北奚仲墓旁。
典谟训诰 诰,教告众民,昭告诸候,禁戒、受命之辞。《尚书》中《尧典》、《大禹谟》、《仲虺之诰》、《伊训》等篇的并称。
东征西怨 《尚书·仲虺之诰》:“……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谓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以此谓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兼并弱国,攻取政治昏乱之国。《书·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周书》:“且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三国演义》:“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
&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出处《尚书·汤诰》:“好问则裕,。”
指勤于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
毛遂 (?—公元前256年),薛(今滕州市官桥镇)人,周武王外祖父毛公之后,毛泽东先祖。墓址在官桥火车站票房基底。今存有清末“毛遂墓”残碑。
毛遂自荐& 自告奋勇、自我推荐的意思。
颖脱而出:亦作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者的才能终能显露出来。
脱颖锥囊:喻才能出众者。
锥处囊中: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尖立刻就显露出来。比喻有才智的人很快会显露头角。
因人成事:凭借他人办成事情。
囊里盛锥:让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表现自己。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毛遂,战国赵平原君门下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9年),秦兵攻赵,王命平原君赵胜赴楚求救,毛遂自荐随同前往,“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诘问:“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处囊中,其末立见。”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自日出迄日中不决。毛遂按剑上阶,直陈利害,终使楚王歃血定盟,决定楚赵联合抗秦。遂指着其余的十九人,曰:“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一言九鼎 《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
典故:毛遂请行、说楚合纵、楚廷约纵、真人难识。
附:毛遂堕井 《西京杂记》卷六:“赵有两毛遂……野人毛遂坠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丧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后用为传闻不实之典。
滕文公 (?—公元前318年),周文王后裔,名弘,“以元公行文德,故谓之文公(《古纪事本录》)。”是战国中期推行仁政的复兴国君。问政于孟子,以“区区五十里”的滕小国,“疆为善国,卓然于泗上七十二诸侯之上。”
孟子(公元前398年—公元前305年)名轲,邹国人,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一度为齐相。“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孟子》一书传世。
不忘沟壑 《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指显贵后不忘微贱患难时候。
凡是来的都不拒绝。《孟子·尽心下》:“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周游到滕国说的一句话。
事齐事楚 《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后以“事齐事楚”喻国家无自主权而依附大国。
饱食暖衣 吃得饱穿得暖。《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把人民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孟子·滕文公下》:“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取长补短 《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
《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朱熹集注:“枉,屈也;直,伸也。八尺曰寻,所屈者小,所伸者大也。”比喻小有所损,而大有所获
威武不屈 谓权势不能使之屈服。《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为富不仁 
《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赵岐注:“富者好聚,仁者好施,施不得聚,道相反也。”后谓富人唯利是图,不顾他人死活。
下乔入幽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用来比喻人舍弃黑暗而接近光明,或者从劣境而进入良好的处境。相反则叫“下乔入幽”。
一傅众咻谓&
一人施教,众人喧扰。比喻事不专一,绝无效果。《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亦作钻穴逾墙、逾墙钻蠙、逾墙窥蠙。《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蠙相窥,逾墙相从……”后以“逾墙钻穴”指男女偷情。
《史记·陈涉世家》:“滕、薛、驺、夏、殷、周之间封也。”南濒荆水,北望龙山,西邻古巨野泽。郦道元《水经注》:“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
截取有馀,以补不足。比喻用长处补短处。《左传》:“绝长补短方五十里。”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地形口号》:“滕薛邾郳并一方,截长补短亦何妨。”
墨子 (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鲁国附属小邾国(今滕州市木石镇)人。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公子目夷之后。“昼日讽诵习业(《吕氏春秋·博志篇》)。”曾经止楚攻宋、阻齐伐鲁。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提出“兼爱”“非攻”等十大主张。他的学说在当时与儒学并称“显学”。在力学、数学、光学等方面的创见与近代科学原理几乎完全相同,,“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一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杨向奎)。”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毛泽东盛赞说他不做官,却心系天下,是“比孔子高明”的人。
墨守成规 亦作“墨守成法”。墨翟善于守城,世人因称善守为之“墨翟之守”“墨守”。《战国策·齐策》:“……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后以此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摩顶放踵 亦作摩顶至足、摩顶至踵。摩秃头顶、脚跟。形容不辞劳苦。《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赵岐注:“摩突其顶,下至于踵,以利天下,己乐为之。”
磨踵灭顶 犹摩顶放踵。《南齐书·高逸传论》:“墨家之教,尊上俭薄,且犹非吝。”
席不暇暖 亦作“席不暖”。语出《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谓席子未及坐暖即离去。《墨子·鲁问》:“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形容忙于奔走,无时间久留。
手足重茧 手足生厚茧。极言劳瘁。《淮南子·修务训》:“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
手足胼胝 手足生茧。极言劳瘁。见手足重茧。
百舍重茧 远道而行的艰苦。《战国策·宋策》:“公输盘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盘。”
染丝之变 《墨子·所染》:“扞墨子呴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以“染丝之变”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
比喻人变好变坏,环境的影响关系很大。出自《淮南子&说林训》:“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任重致远 《易·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指负载沉重而能行达远方。《墨子·亲士》:“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后用以比喻抱负远大,能闯出新的前景,做出宏伟的业绩。
《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后用以喻光阴飞逝。
&行为象猪狗。谓不齿人类。《墨子·耕柱》:“……子墨子曰:‘伤矣哉!言则称於汤文,行则譬於狗豨,伤矣哉!’”
以人为镜&&
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於水而镜於人。镜於水,见面之容;镜於人,则知吉与凶。’”
公输般(公元前507年—?),又作公输盘,春秋战国之际鲁国附属国小邾国(今滕州市木石镇)人,故又称鲁班。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著名的发明家,被尊奉为“匠师之祖。”作为杰出的神工巧匠,成为人们歌颂创造、发明的神话人物。鲁班传说已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
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鲁班即公输班,古代巧匠。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马王爷三只眼 鲁班因赵州桥和张果老、柴王爷打赌输了,便把自己的一只眼睛挖了,放在桥边。所以,后世木匠在平准调线的时候眯缝一只眼,用一只眼。后来,马王爷从赵州桥路过看见了,就把眼睛拾起来,安在自己的额头上。而后人塑马王爷像,就给塑了三只眼。
冉求 (公元前507年—?)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冉子、有子。春秋末鲁国(山东曲阜)人。青年时做过鲁季氏家臣,后师从孔子,并辞官追随孔子周游列国。《滕县志》载:墓在奚仲墓旁。
陈力就列 指在所任职位上能恪尽职守。《论语·季氏》:“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孔子曰:‘求!……既来之,则安之。’”本指招徠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祸起萧墙 《论语·季氏》:孔子曰:“‘求!……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谓祸患起于内部。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国君身上。鲁国大权旁落,季孙氏担心颛臾是鲁国夺权的后盾。萧墙,古代国君宫门照壁,暗指鲁国内部。
分崩离析 《论语·季氏》:孔子曰:“‘求!……远人不服不能来,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形容国家、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
龟玉毁椟 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语出《论语·季氏》:“虎兕出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邢昺疏:“言是典守者之过也,以喻主君有阙,是辅相者之过也。”
开柙出虎 比喻放纵坏人。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持危扶颠 扶持危殆局面。语本《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难能可贵 宋苏轼《荀卿论》:“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不易做到的事居然做到,值得宝贵。
管仲(?—公元前645年),命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思想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传世。鲍叔牙生卒年月不详,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举管仲以替自,甘居他人之下,使之辅助齐桓公成就“
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之首霸。二人墓址均在滕州市北十里处。
管鲍之交 春秋战国时齐国管仲鲍叔牙为知交,指朋友交谊深厚。《列子·力命》:“管仲尝叹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宋·刘克庄《谢二府启》:“以处皋夔之任,未忘管鲍之交。”宋·曾巩《登华不注望鲍山》:“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似矛戟,山前那得叔牙城。”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此谓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
不翼而飞 《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形容运行或传播迅速。也比喻东西突然消失。
长目飞耳 《管子·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后用以指扩大视听的手段。
下情上达 《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意谓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愚昧不明。
亦曰识途老马。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出自《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清·黄仲则《立秋后二日》“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近义词】:驾轻就熟、轻车熟路。【反义词】:不知所以。
《列子·力命》:“管仲叹曰:‘……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唐杜甫《贫交行》:“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令人弃如土。”
田文 田姓,名文,战国时齐国人,生卒年月不详。封地薛,袭田婴封号孟尝君。曾先后出任齐相、秦相、魏相。以招贤纳士名列战国“四君子”之首。冯谖东周齐人人,生卒年月不详,孟尝君著名门客。
国富兵强 国家富庶,兵力强盛。语出《战国策·齐策四》:“齐放其大臣孟尝君於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鸡鸣狗盗 亦作“狗盗鸡鸣”。学雄鸡啼明,装狗进行偷窃。语本《史记·孟尝君列传》:“(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原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后用以称有卑微技能或者有卑微技能的一类人。也有形容行为低下卑劣的意思。
狐鸣狗盗 旧时对造反者的贬称。“狗盗”见鸡鸣狗盗。
狡兔三窟 亦作三窟狡兔、狡兔三穴。《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请为君复凿二窟。”后以“狡兔三窟”喻藏身处多,便于避祸。清滕县人满秋石《春日过薛城怀古三首》(其二):“兔窟尚嫌三处少,狐裘应悔一身多。”明·黄淳耀《陶痷集·狡兔窟》:“长铗归来债收毕,一窟已凿二窟留。”清滕县人黄树森《孟尝君墓》:“空余狐兔穴,谁复抱琴来。”《聊斋志异·邵九娘》:“汝狡兔三窟,何归为?”
冯驩弹铗 亦作冯生弹铗。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鲍彪注本做爰,(《史记·孟尝君列传》引作“冯驩”)为孟尝君门客,不受重视。冯三弹其铗而歌,一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三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一一满足其要求,使冯食有鱼,出有车,冯母供养无乏。于是冯全心为孟尝君谋划,营就三窟。后因以此为怀才不遇或有才华的人希望得到恩遇之典。清滕县人孔贞瑄《薛城歌》:“长铗高歌市义还,只因君禄攘君权。”:清滕县人刘扶曦《过薛城二首》(其一):“无复闻弹铗,春风细雨零。”弹铗:敲剑。后来用以说受到冷遇而怨恨。敦诚:“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柳亚子:“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谖。”
焚券市义 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收债。冯竞“窃矫君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并称“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后因同姓田甲劫闵王,遭人诬告。孟尝君谢病归薛时,“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责之,冯说:无力偿还的恐已成死债,如若以此躲债逃亡,有损于薛公。今焚无用之券,以示您轻财爱民,仁义之名,流布天下,这是为您着想啊。
亦作自不量力。有一次,薛邑遭到强楚的进攻。此时齐大夫淳于髡路过薛,孟尝君亲自到城外把他迎接到自己的府邸,说:“先生啊,楚军就要对我的小小城池发动进攻,倘若先生不肯分忧,设法救援,恐怕田文再也没有机会接待您了。”
淳于髡回到临淄把使楚之事报告之后。齐宣王问:“在楚国见到什么?”“楚国不通情理,而我们的孟尝君有点不自量力。”齐宣王大惑不解。“孟尝君也不估计力量能否保卫自己的领地,就在那里为先王立了宗庙。现在楚军执意攻薛,先王的宗庙眼看就要保不住了。”齐宣王听了着急起来,派军星夜驰援。楚军得知齐宣王出兵,便退兵了。薛地避免了一场灾难。
市义。冯歌&、冯驩弹铁&、冯驩铗、冯铗&、冯生弹、冯生铗。
冯谖客孟尝&
《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 ‘客何好?’曰: ‘客无好也。’曰:
‘客何能?’曰: ‘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金·元好问《蛟龙引》:“谁念田文坐中客,只将弹铗叹无鱼。”
冯谖有鱼&&
冯谖弹铗(剑)而歌“援兮归来呼,食无鱼”孟尝闻之,曰:“食之鱼。”于是冯援就有鱼吃了后来他又弹铗而歌“援兮归来呼,行无乘。”孟尝闻之,曰:“乘之车”后来冯援常到各地替孟尝君网罗人才,所说的就是,无所长、无所好的人也能“食有鱼,行有乘”。于是天下英才便都去投靠孟尝君。
南唐李中《苦故主人陈太师》:“车鱼郑重知难报,吐握周旋不可论。”宋·邵伯温&&闻见录&&:“啻于车鱼,报效不如犬马。”
&冯谖到薛地替孟尝君收债,他竟“窃矫君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千秋万世,永远存在,这是祝愿孟尝君的话。后衍变为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呼。
雍门,复姓,即雍门周,齐国琴师。汉·桓谭《新论·琴道》:雍门周说:高台池曲倾颓,“坟墓生荆棘,狐兔穴其中,樵儿牧竖,踯躅其足而歌其上。行人见之凄怆:‘孟尝君之尊贵,亦犹若是乎?’”孟听了,眼泪盈眶;雍门再引一弹,孟悲叹泣下。唐·张九龄《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常闻门泪,非值雍门琴。”清滕县人孔贞瑄《薛城歌》:“雍门微吟涕泗涟,于今唯余破窟传。”清滕县人孙之庾《孟尝君墓》(《自怡诗集》):“雍琴空泪注,冯铗更焉如。”
偶人 《史记·孟尝君列传》:苏代谏孟尝君不入秦,曰:“……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木偶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偶人曰:‘我生于土,败则于土,今天雨……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田文相齐& “我思田文昔相齐(宋
·秦观《送乔布圣》)。”
公孙弘(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21年),字季,西汉薛(滕州市官桥)人。儒家学者,善治《春秋》。汉武帝时,年近七十多岁,征辟以“贤良文学之士”,以布衣而封平津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
汲黯 (?—公元前112年),字长孺,濮阳人,位列九卿。汉武帝时曾任东海(今枣庄市峄城区东)太守。
后来居上 原意指资历浅的新进位居元老旧臣之上,表示不以为然。后谓新旧交替,指后来的人或事物可以胜过先前的,有赞许意。《史记·汲郑列传》:“(汲黯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又见《汉书·汲黯传》。
叔孙通 (约公元前265年—公元前194年),又名何,薛(今滕州市官桥镇)人。少年时师从孔子第九代孙孔鲋学习儒术。秦二世时为博士。陈胜吴广起义后,参加项梁的义军。楚汉之争时,先为项羽部属,后归刘邦。他杂采古礼及秦制建立朝仪,并主持刘邦登基大典,旋任奉常,转太子太傅。著有《汉仪十二篇》、《汉礼器制度》、《法令傍章十八篇》等。赵进美《叔孙通论》:“汉不危于鸿门荥阳,而危于拔剑击柱之时,通之功岂可与绛灌并论哉!”“学儒术而知权变(孔鲋)”,“知当世之要务。”“为汉家儒宗(司马迁)”。
彬彬有礼 文雅而有礼貌。《史记·太史公自序》:“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何足挂齿 亦作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表示轻视。语出《汉书·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也常用作自谦语。
不足挂齿 不足:不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讲。表示不值得一提。
大直若屈 亦作“大直若诎”。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语本《史记》:“大直若诎,道固委蛇。”
朱云 (约公元前90年—公元前18年),字游,一字方晖,号浮天,鲁国人(今滕州市南沙河一带)。在汉元帝、汉成帝时先后任职。西汉著名谏臣,杜甫《折槛行》:“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与海瑞、孙安并称为古代“三大直谏之臣”。
批鳞请剑 《汉书·朱云传》:汉成帝时,槐里令朱云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上书请赐尚方斩马剑斩佞臣安昌侯张禹(成帝师)以厉其馀。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后以“批鳞请剑”谓敢于直言犯上请斩巨奸。
女娲 以“造人”“补天”被尊崇为女神、“上古正神(《封神演义》)”。《汉画石语》有《女娲伏羲交尾图》。刻石像、文字记载:女娲人首蛇身。和伏羲并称人类始祖。《峄县志·陵墓》载:女娲陵在城南金陵山。《路史》注:“金陵平利山有女娲庙。”
补天浴日 亦作浴日补天。《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又《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后以补天浴日比喻功勋极大。
炼石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於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六四极。”又见王充《论衡》。后常以此表示竭力挽回颓势或弥补缺陷。
&见《列子·汤问》《论衡·谈天》《淮南子·览冥训》。
典故:女娲石&
《淮南子·览冥训》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后人把彩色异常的石头称为女娲石。《太平御览》五二引王歆之《南康记》:“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彩绘,峨峨秀上,切宵临景,名曰女娲石。”
汲黯(?—公元前112年),字长孺,濮阳人,位列九卿。汉武帝时曾任东海(今枣庄市峄城区东)太守。
原意指资历浅的新进位居元老旧臣之上,表示不以为然。《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又见《汉书·汲黯传》。后谓新旧交替,指后来的人或事物可以胜过先前的,有赞许意。
安国富民 使国家平定,使民众富裕。《汉书·汲黯传》:“……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
生卒年月不详,字稚圭。西汉东海承县(今峄城区)人。西汉名相,封安乐侯,食邑六百户,后被免为庶人,终老乡里。清峄城县知县张玉树曾重修匡衡墓。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原意指在壁上凿洞,引邻舍之烛光夜读。后即以此为刻苦攻读之典。凿壁悬梁 凿壁典故见凿壁偷光。悬梁语本《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读书事。形容刻苦读书。
匡鼎解颐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此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萧望之 (约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7年),字长倩,东海兰陵(今枣庄市峄城区)人。汉宣帝时任御史大夫,后改任太子太傅。曾主持石渠阁(国家图书馆)会议。汉元帝时,遭排挤饮鸩自尽。
备位充数 备位:如同尸位,意即徒在其位,不能尽职。是自谦不能做事之言。《汉书·萧望之传》:“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晏子春秋·谏下》:“其女子往辞晏子之家,托曰:‘……愿得充数乎下陈。’”
亲密无间 关系密切,没有丝毫隔阂。语本《汉书·萧望之传赞》:“萧望之历位将相,藉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
七相五公 《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所举皆汉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
梁武帝 南朝梁朝开国皇帝。传帝位八世。故里在东海郡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历史上曾经是枣庄的一部分。
十二金钗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形容美女头上金钗之多,后喻指众多的妃嫔或姬妾。
&字伯伦,沛国人,今安徽宿县。他身高仅一公尺四十,不仅人矮小,而且容貌极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平常不滥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
在竹林七贤中传记最不明了,他本人的生年卒月不详,其父与其后人的名字也没有记载。《晋书》记载刘伶“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曾任建威将军,“太始初对策,盛颜言无为之化”。因已无为立论遭免黜。《峄县志》说,他“尝东游兰陵山水间”即在鲁南一带游历,因酣醉而死,死后便葬在今峄城东北刘耀村(地属枣庄市)。《峄县志·古迹考》载:“晋建威参军刘伶墓,县东北二十里。”元代于钦所撰地方志《齐乘》载:“伶墓所,今名刘曜,村旁半里许有刘伶台,其下为刘伶河,水混白类酒,土人相传为伶酾酒处。”
刘伶生性倜傥不群,沉默少语,不妄交游,所结交者皆天下名士。与阮籍、稽康相遇,欣然神解,于是携手入林,结为竹林之好。竹林名士生活在魏晋之际,以庄子精神为寄托,恃才傲物,放浪于形骸之外,常寄情于竹林幽泉之乡,以纵酒谈玄,高尚其志著称于世。
刘伶喜好独自远游,&宋人叶梦得是刘伶千百年后的知己,他解读刘伶:“晋人多言饮酒,至于沉醉,未必真在乎酒。盖时方艰难惟托于酒,以为保身之计,饮者未必剧饮,醉者未必真醉耳!
鸡肋承拳 《世说新语·文学》:“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条注引《竹林七贤论》:“伶处天地间,悠悠荡荡,无所用心。尝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而起,必欲殴之。伶和其色曰:‘鸡肋岂足以承尊拳?’其人不觉废然而返。”《晋书·刘伶传》亦载,文字大同小异。此后也便有了“鸡肋承拳”的典故,用来形容身体瘦弱,不堪一击,与之相应的还有“肋碎”、“刘伶鸡肋”、“刘伶之肋”、“尊拳”等一些词语。诸如唐元稹《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螳背拒辙,鸡肋承拳,万万相殊,破之必矣。”宋黄庭坚《谢答闻善二兄》:“阮籍醉睡不论昏,刘伶鸡肋避尊拳。”陆游《悲歌行》:“尊拳才奋肋已碎,曹射箭尽弓未弢。”李清照《上内翰綦公启》:“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叹十分狼狈,村拳共捱,鸡肋同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行文至此,顺手引来十年前退休时所写的《鸡肋抒怀》诗,全当作结:“曹公口令世长传,酒伯尊拳是美谈。鸡肋职微何足恋,吟诗读史享天年。” 亦见于孙桂俭主编《枣庄历史人物志》。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别为孙氏,又名孙卿。赵国郇邑人。曾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又之楚,春申君用为兰陵令(古兰陵郡治在枣庄市峄城区)。葬于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
青出於蓝,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井井有条。安如磐石。按兵不动。口耳之学。百闻不如一见。比肩并起。冰寒于水。创巨痛深。狗彘不若。兼权熟计。开源节流。欺世盗名。源清流洁。綦谿利跂。穷年累月。如不胜衣。驷马仰秣。提纲挈领。於呼哀哉,亦作呜呼哀哉。物腐虫生。载舟覆舟等。(《荀子》)
疏光疏受 疏广(?
-前45),字仲翁,祖籍东海兰陵人。其曾祖迁于泰山郡钜平(今宁阳县西部)。西汉名臣。
  疏广少时好学,习惯用读、记、背、研的学习方法巩固知识,拓宽知识面,精于研究《论语》、《春秋》。乐于创办私学,治学严谨,注重学生的德学兼优。本始元年初,宣帝征其为博士郎、太中大夫。地节三年(前66)封疏广为太子太傅。
  疏受(?-前48),字公子,是疏广兄弟的长子。疏受少时跟其父和叔疏广学儒家精典,对孔子少时演礼的事特别崇拜,常效孔子演礼,至精至勤,为人恭谨。疏受才思敏捷,言辞逻理缜密,且善演讲。天子每朝,都让其进见与天子群臣策对应答。他成为太子的师傅后,孜孜不倦,因人施教。太子12岁能通《论语》、《诗经》,精《礼》、《尚书》等,教绩垂史。刘询封他为太子家令。
  初元元年(前48)刘爽继位,成为汉元帝,疏广总结历史上的为臣之道,认为见好就收才是俊杰。他对侄疏受说:“历史经验是知足的不受辱没。做人功成名就之时,就应审时度势,急流勇退。人的事业正如太阳月亮,日中而偏,后来居上。我们叔侄今已名成功就,我害怕不乘此时辞朝还家,以后会悔祸无穷啊!
”疏受听后,十分赞成叔父的意见。于是,两人同时上表,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官,乞准还家,颐养天年。宣帝见疏家叔侄确实年事已高,且长期为太子学习殚思竭虑,还常带太子徒步跋山涉水,已积劳成疾,很快便恩准两人请求。
  回到家乡,两疏虽然年老体弱,但很愿为家乡做点好事。他们用赐给的金银广设学馆,从不收取学子分文。有位好友曾劝他说:“仲翁公,您居官多年,四海扬名,皇上、太子赐金谢教谕情。你家丁人口众多,子孙满堂,也该广置良田,扩建家宅,使后世子孙永庇皇恩祖德,免致吃食无着之困。”疏广听后说:“故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说,我看不尽然,若人人都为己而活,那才要天诛地灭哩。我在有生之年,要做点公益之事,死而安乐。再则,惠及后世要有道,不能教他们坐享其成。如是此,好日子也是一阵子,家败则长远。”疏广看了看长空,又望了望他那处旧宅,继续说:“要使后代荣昌发达,不是给他们留下多少钱粮家园,应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求生、如何创业,教其艺胜于授与币啊......。”在办学期间,疏广疏受白天兢兢业业授教,夜间辛辛苦苦挑灯备案,乡邻无不称赞。
  300年后,陶潜赋五言《咏二疏》:“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游睚汉庭中,二疏复此举。”
&二疏、二疏辞汉&、二疏金、二疏散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