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氏宗普旭真空泵字排第几

  有人喜欢汉唐盛世,有人喜欢晚清悲歌,有人喜欢先秦百家争鸣,却鲜有喜欢喜欢两晋南北朝。  两晋南北朝虽然是个乱世,却是个文臣武将各显岂能,英雄美人粉墨登场的大时代。  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他们冲锋陷阵,攻无不克。  他们横行天下,无与争锋。  她们倾国倾城,名满天下。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才大爆炸的时代,一个是唐朝,另一个就是两晋南北朝。  前者得益于唐朝统治者博大的胸襟和不拘一格的人才制度。  后者完全是时势造英雄。  伟大的时代创造伟大的人物,伟大的人物改变伟大的时候。  这是个胡风胡马的时代,这百川入海,民族大融合的时候,这是个无与伦比的时代,西北的风,塞北的雪,南国的雨构成了,两晋南北朝一个华丽的时代。  曾近有一本书,将日本战国时代比作了一个英雄辈出,名将涌现,奇谋迭出的大时代。  看完之后,我笑了,这些所谓的英雄,所谓的名将,所谓的奇谋,在两晋南北朝,只能跑龙套而已。  在正文之前,先来认识下足以让他们必胜仰望的人物。  十大名将,十大经典战役,四大文臣,四大美女。  《一》 两晋南北朝十大名将(或者说用兵高手)  十大名将第十位;  擎天柱————————陶侃  在晋朝中我所忌惮的人,南有周访,北有祖逖。  -------------王敦  事实证明,王敦不仅高估计了自己,也低估计了别人。  其实,在东晋中兴四将中,最厉害的不是周访和祖逖,而是甘卓和陶侃。  陶侃以寒门之身都督荆、湘、雍、梁、交、广、宁、江八州诸军事,掌握了东晋绝大部分的军权。  力保江东半壁江山不失,堪称东晋的擎天之柱。  十大名将第九位;  老兵------------------韦睿  姜太公九十七岁助武王伐纣;李药师六十四岁西征吐谷浑;  苏定方五十七岁伐西突厥;刘仁轨六十平高丽;  谁说不许名将见白头!!!  少年成名,却舍弃高官厚禄,大隐于市二十年,  只为等待英雄的召唤,上演一部不朽的老兵传奇。  老兵韦睿当之无愧。  十大名将第八位;  常青树---------------韦孝宽  历经北魏,北周,隋三朝而屹立不倒。  北魏有孤信单,贺拔胜,李弼,耿贵,蔡佑,王思政,  北周有宇文宪,宇文招,梁士彦  隋有杨素,韩擒虎  但是,任谁都无法遮掩韦孝宽的光芒,  终其一生都如同高挂北方天空永不落幕的北极星。  韦孝宽,将坛常青树称号当之无愧。  十大名将第七位;  中流砥柱-------------斛律光   兰陵王,段韶,高敖曹-,彭乐,-窦泰--北齐的名将很多  但是中流砥柱只有一个,那就是斛律家  正是斛律光,斛律金,斛律丰乐,父子三人支撑着高氏大厦。  斛律光在,北齐在;斛律光亡,北齐亡。  十大名将第六位;  草原雄鹰--------------拓跋焘  灭铁弗,破柔然,昔日的代国在他手中重振雄风,并改国号北魏  等这些草原部落第一次进入中原的时候,  一下为中原的繁华和宏伟惊呆了,都有些不知所措(类似于新手入行,下不了手)  就在众人彷徨的时候,年轻的皇帝拓跋焘一改昔日匪性下令不准抢劫  要知道这些部落头领干的就是杀人抢劫的买卖,不让抢劫,实在说不过去。  拓跋焘却不为所动,只是冷冷道道不想要脑袋的 ,就去抢吧  此刻,年轻皇帝心中所持的已不在是草原的霸主  而是要成为中原的新主人  拓跋焘无愧于草原雄鹰的称号-------------高瞻远瞩  十大名将第五位;  终结者----------------刘裕  刘备,刘裕  一样的出身----都是刘邦后人,  一样的经历-----都卖过草鞋,  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一个以落魄王孙自居,满口仁义道义,却最终落得了一个伪君子称号。  一个小人物自居,上演了一部草根阶级的奋斗史,创造了属于他无尚的荣耀。  诛恒玄,灭卢循,平南燕,定后秦,  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数万铁骑  堪称铁骑克星,帝王终结者。  十大名将第四位;  威震天---------------慕容恪;  燕国最可惧的不是慕容俊,而是慕容恪,有他在,不可伐  ------------恒温  孙子兵法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慕容恪三个字可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终其一生,慕容垂,慕容评,慕容俊,慕容德等人都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  东晋不能北渡淮河,秦国不敢西出函谷关。  说威震天下,一点都不夸张。  十大名将第三位;  天外来客------------------陈庆之   一样的儒雅,一样的睿智,一样的犀利,有时候我怀疑他根本就是韦睿的徒弟。  一个人在其一生之中创造一个奇迹可能属于偶然  可是,如果一个人能够连续不断的创造奇迹  我只能说他是-----------天外来客。  项羽所谓的八千江东子弟其实是十万楚兵  勾践所谓的三千越甲实际上是八万越人  而陈庆之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八千人  我深信,如果有天将他们拍成电影  其精彩程度绝不亚于《斯巴达三百勇士》  十大名将第二位;  倒转乾坤-------------宇文泰  以三千甲士鼎定关中  以关中疲惫之地数败雄踞中原,河北,山西等地的高欢(关中经历赫连勃勃魔鬼统治,早已不是秦汉时候的王者之地了)  其一手建立的柱国制度缔造了周,隋,唐三代王朝。  其首创的府兵制度奠定了三个王朝的赫赫武功。  如果一定要从两晋南北朝中找出一个有能力倒转乾坤,重整山河的人物  那么这个人一定就是宇文泰  十大名将第一位;  战神------------------冉闵  传说当年纵横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后化做天上的星宿,终有一天会重新下凡来拯救汉人于水火之中。  而那个西楚霸王项羽投胎转世的化身便是  -----------冉闵  中国历史上十大勇将之一;虽然勇将不等于名将,但是无论等不等于,他都应该入选。  有很多人诟病他的行为,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他处在什么样的黑暗的时代,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民族。  如果我举出这个民族中的五个人,你一定就会了解这是什么样的民族,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  石虎,侯景,尔朱荣,安禄山,石勒。  谁为我华夏民族保留一分元气,谁就是我华夏民族的功臣。  -----------邓小平  冉闵是这样的功臣。  无论世人是否承认,他都是和岳飞一样的民族英雄。  至少麻秋相信,那些不远百里投奔的数十万汉人相信,我也相信  以独夫之勇,挽中原于沉沦,解万千汉家百姓于倒悬  冉闵---------无愧于当世战神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这个时代的名将很多,比如慕容垂,尔朱荣,斛律金,王猛,元英。。。。不过都生不逢时,慕容垂遇见了比他优秀的哥哥慕容恪,尔朱荣遇见比他更厉害的陈庆之,高欢遇见了必他更年轻的宇文泰,王猛的对手燕国太弱)  这个时代有很多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君主。  我却把冉闵排在第一位,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超乎常人的能力。  而是因为他背后有很长的一串名字,岳飞,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于谦,史可法,阎应元、夏完淳、张煌言、李定国、郑成功---------  名字很长,也很多。  不过他们也有一个通俗的称呼------民族英雄  他们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却越来越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  记得有份美国历史名人的调查报告,排在前四位分明是-亚伯拉罕?林肯-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他们能排在前面,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总统,  而是因为他们是民族英雄  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做同样一份调查,我觉得排在前面的应该是潘金莲,西门庆这些人吧!  如果再把范围扩大一些,也许是奥特曼,蜘蛛侠。。。  反正不会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曾几何时,看到电视上播放几个地方为了争取西门庆故里而打的头破血流,却很少看到为争夺那些民族英雄故里的报道。  我们经常说自己有五千里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但是真正了解的却很少。  即便是岳飞这样的大英雄,很多人也只知道岳母刺字和那句精忠报国。  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不是句空话,  而是应该让大多数人更深入的了解他们,  因为他们代表的正是那种精神,  他们也不应该被埋没。  两晋南北朝 -------十大经典战役  最后的荣耀--------杜预伐吴  长江出蜀入海奔腾几千里,像一条天堑横亘在九州大地,把神州一分为二。  三百年间,无数的英雄饮马长江,最终却都铩羽而归,抱憾终生。  从曹操到苻坚,再到元英。  从赤壁之战到淝水之战,再到钟离大会战。  国家换了一个又一个,将领换了一批又一批。  却只有一个人看到了江南夜色,他就是晋将杜预和他的伐吴大军。  西晋王朝虽然短暂,但是属于它的荣耀,没有人可以拿走。  -陈庆之北伐-------谁说南国无良将,  君不见陈庆之一支孤军入中原,  以七千之兵,横行数千里,共攻取三十二城,大战四十七,攻无不克,战不无胜  这是一段关于白色的传说,这是一个属于陈庆之的传奇,这是一曲史诗般的神话。  烟火虽然短暂,却足以渲染整个天空。  这段历史虽然是昙花一现,却足以让人荡气回肠几千年。  古来名将莫牢骚,千军万马避白袍。  棘城之战--------------慕容氏的龙兴之地,  两晋南北朝第一家族慕容家族从这里崛起。  尽管后赵在此战中派上了国内所有的名将和精锐,   却只不过是给十七岁的天才,慕容恪做陪衬,  很快慕容氏便以不可阻挡之势入主中原,却在内斗中哄然瓦解  尽管在淝水之战后得到了复国,但是很快又在内斗中灰飞烟灭。  繁华终究不过百年。  相比两晋南北朝第二家族---------兰陵萧氏  慕容家族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参合陂之战----------------------中原新旧霸占的交替之战  望着参合陂上的垒垒白骨,慕容垂吐血而泣,  他是否想起了爱子慕容令?  如果慕容令还在,燕国是否还会有此打败吗?  慕容垂一生雄才大略,君子之风,却一直为小人所陷  年少时因为受父亲宠爱被哥哥慕容俊所嫉  名字从慕容霸变成慕容却,最后变成慕容垂  慕容俊死后又为慕容评所忌,妻子冤死狱中,被迫逃亡西秦避难  入秦后又为王猛所陷,痛失爱子。  少年丧父,壮年丧妻,中年丧子  如果这就是一个帝王的代价,那么他是否还会选择重来?  可惜 历史是条单行线,走过了,就无法回头!  随着慕容垂的离去,慕容氏的辉煌也将烟消云散  草原雄鹰拓跋氏开始入主中原,展翅高飞。  钟离大会战;自古固守江南必首先守两淮  同理,欲取江南必先下两淮  杜预伐吴,杨广平陈,柴荣破唐  无不是以两淮十四州为跳板  为此,萧梁和北魏不惜押上了所有的赌注,  在钟离进行了一场大会战  韦睿,元英,两位当世名将在此狭路相逢。  最终,北魏打败,二十万铁骑土崩瓦解,  一代名将元英甚至一度患上了‘恐韦症’  时人言,不畏萧娘和吕姥,只畏江东有韦虎。  玉壁之战;最锋利的矛与最坚固的盾  撼山易,攻玉璧难。  如果一定要从中国历史上找去一场经典的城市攻防战,  那么这场战争一定是玉璧之战。  攻守双方刀枪棍棒,唇枪舌剑,用尽了所能使用的一切攻城工具,用尽了 所能想到的奇谋战术。  一代枭雄高欢在这耗尽了最后的生命  等斛律金用鲜卑语为他唱出那首我们熟悉的;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我相信他是真的魂归草原,真的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吕光西征;西域从来都是神州大地的一部分;  过去,现在,以及将来。  人类几千的战争无不是为了其他民族的资源,奴役其他民族的百姓  然而,却有一个民族除外,  这个民族爱好和平,崇尚道义,无私的  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才是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气度与底蕴。  挖陷阱者,自陷之  ------------------西方谚语  那些依靠武力掠夺奴役他族的帝国,最终在被奴役者此起彼伏反抗中灰飞烟灭。  华夏民族依靠的文明的力量将一个又一个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之中  波斯,苏禄等国君主死后竟不愿回故土,而宁愿埋葬于异国他乡之中国  阿史那社尔,黑齿常之 ,李光颜----数不清的外族将士为了这片土地流血牺牲。  这是文明的力量,这是儒家的教义,这是这个民族永恒不朽的光辉。  我相信这种光辉即使再过一万年也不会退去。  淝水之战-------------大秦帝国轰然倒塌;  有一种力量,不是地震,却比地震来的更加天崩地裂。  有一种力量,不是洪水,却必洪水来的更加汹涌澎湃。  这种力量就是人心的瓦解。  最坚固的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  最强大的帝国是从内部瓦解的。  孙子兵法曰;上下同欲者胜;  一个帝国,无论多么强大,只要内部人心不齐,就一定会倒塌的。  河苑大战----------------一万对二十万   高欢,宇文泰之间力量最悬殊的一场大战,  此战之后,高欢再也没有能力进入关中,三分天下大势就此形成。  在逃跑的路上,高欢是否后悔过当初放走了宇文泰?  英雄,枭雄之间是否有一种宿命,一种特殊的感应  刘邦,项羽鸿门宴时  刘备曹操煮酒论英雄时  宇文泰高欢晋阳谈话时  历史从来不会让英雄孤单,  他总会你不经意的时候给你送上一个一生之敌。  胡汉之战---------- 杀胡令  我们不习弓马,不崇尚武力,但是我们绝对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我们沉默,并不意味着屈服;  退让,也不代表着软弱。  相反的,是在积蓄能量,等到有一天这种力量一定会像山洪一样爆发。  以暴制暴,也许不对,可是如果没有武力,谁会看到我们的悲惨,没 没有有人会拯救我们,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拯救自己,让他们见识到我们力量。  很多人觉得这种做法违背道义,可是他们忘了,在这个社会中  有一个故事叫农夫与蛇  有一种人叫日本人
  四大美女  乱世佳人----------绿珠  都说自古美人配英雄  绝世的容颜,轻盈的舞姿,忠贞的感情。  然后上天却将这一切许给了一个罪行累累的太贪官。  不能不说是红颜薄命啊。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太和新制------------冯太后  一个女人,拥有出色的容颜也许容易,但是同时拥有出色的政治才能那就非常少见了。  如果一定要从历史上选出一个女政治家,这个人不是吕后,不是武则天,不是慈禧太后;  而是冯太后。  武则天只不过是一个李唐的强大国力和政策延续的受益者  而冯太后,却完成了一个民族的蜕变,  将一个民族推向了顶峰,  推向了制高点。  步步生莲---------潘玉儿  缠足的陋习开始于五代,但“金莲”一说却从潘玉儿开始。  玉寿殿里,壁嵌金珠,地铺白玉,又凿地为莲花,用粉红色美玉装饰,  潘妃赤裸脚踝在上面珊娜而行,婀娜多姿,萧宝卷眯起双眼,恍惚看到一个绰约的仙女,香风过处,遍地莲花绽放,因而大发感叹:“仙子下凡,步步生莲”。  倾国倾城----------冯小莲  如果我是天下之主,我愿意舍弃江山供你挥霍  ---------- 每个女人都希望遇见这样的男人,可惜,能够执掌天下的男人太少了,愿意这样做的更是凤毛麟角  冯小莲是幸运的,因为高纬愿意为她不惜江山  冯小莲又是不幸的,因为高纬不过是一个挥霍父母遗留下来的财产的寄生。  而当时天下最伟大的英雄周武帝宇文邕对她不屑一顾  (宇文邕和柴荣,中国历史上最可惜,最悲剧的英雄。  两人一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眼看就要一统天下之时,却英年早逝  国家为杨坚,赵匡胤所取,白白为人做了嫁衣,  最终身死族灭(有人说赵匡胤不准人加害柴氏后人,纯属扯淡,柴氏后人都在开国几年内离奇死亡,宋书实在大大美化了赵氏)  若上天肯定再多给他们五年,二人必能一统天下,  其才能必不下于唐宗汉武  可惜天纵英才而不佑其)  四大名臣  鞠躬尽瘁-----慕容恪  很多人奇怪,燕国那么强大,怎么会在慕容恪死后仅仅三年就灭亡了呢?  理由非常简单,因为慕容恪太优秀了  太优秀也是一种错?  当然,正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慕容恪博览群书,战功显赫且又平易近人,  所以其治国不需严刑峻法,而是以德怀柔天下  类似于古代三皇五帝的‘圣人’治国模式  而这种模式又有个明显的缺点,  那就是圣人的接班人必须同样是圣人,  比如,尧传给舜,  乔布斯之后寻找乔布斯一样  燕国小皇帝明显没有这样的才德,却又不肯用慕容垂,其他人又没有足够的威望和德行来约束众人。  是故,不战自乱,不灭自毁。  前秦功勋---------王猛  出将入相历来是无数文臣武将最崇高的梦想。  然而除了东汉,大唐开国时期,这类复合型人才比较多外,其他时候非常少。  尤其战乱的年代,更是少之有少。  王猛识英雄于草创之先,  以文韬安天下,以武略灭群雄  可谓文武足备,绝无仅有。  围棋赌墅--------谢安  公元208年,周瑜以一场赤壁大战而名扬天下。  一百多年后,谢安同样以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而千秋杨名。  那场大战--------就是淝水之战  有人说淝水之战,即使再来一百次,东晋也不会赢一次,  这个实在是太缺乏常识,  首先,前秦虽号称百万大军,不过账面数字,除去搞后勤和分兵驻守关隘要冲的,真正能到前线作战的并不多;东晋也不是真正只有八万兵马。  其次,淝水战场不过是一个局部战场和阶段战役,之前已经进行过襄阳大战,淮南之战(谢玄四战四胜,大破十几万秦军);在上游,桓冲倾10万荆州兵与苻睿、慕容垂、姚苌和慕容暐等人对峙。(失去北方后,荆州兵和北府兵成了东晋两大精锐)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东晋是唯一一个能与前秦抗衡的文官武将集团,谢安,恒冲,谢玄,桓石虔(猛人),刘牢之,王坦之,王彪之,何谦等全是一流的文臣和武将。  恃才傲物----------崔浩  其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算无遗策,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有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之称。  不过,文人有个非常不好的毛病,  那就是恃才傲物,不知收敛。  当年祢衡因此而命丧命,  崔浩不知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  最终落的了个身死族灭下场,  真是让人叹息啊!!!
  当曹丕从汉献帝手中夺取皇帝宝座的时候,绝对想不到有司马炎会用相同方式夺走原本属于他们曹家的宝座。  这不是佛家的因果循环,  而是历史的推进,或者说是权利棒的交界;  一个风云王朝,总是以一个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孤魂野鬼。  从某种意义上说,过期的皇帝还不如一张废纸。  废旧的报纸可以回收利用,  而过期的皇帝只有等死。  第一章,最后的忠臣  咸熙二年(265)四月,司马昭中风而亡,他的儿子,三十一岁的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丞相职位和晋王的封号,同时还获得了司马家族对曹魏朝廷的控制权。  据说司马炎的头发长得垂到地上,而普通人能留到腰际也就很不错了;而且他站立的时候,不用弯腰两只手垂下来就能摸到膝盖以下。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有帝王之相。  而这个‘帝王之相’不仅有市场,而且效果立竿见影,很快就有一大批心腹之人聚集在司马炎这杆大旗之下,正是凭借着这帮人的鼎力支持,司马炎才最终得以坐上晋王这把宝座。  而司马炎也不负众望,积极主动的争取与他‘帝王之相’符合的身份------皇帝宝座。  宝座之上的曹奂虽然没有能力,却也不甘心让出,毕竟是祖宗的江山,于是本能的求助于大臣,希望有人能站出来说句话。  强权之下,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  我们常常谴责那些攀龙附凤,明哲保身的人,可是面对荣华富贵,刀斧加身,能够真正面不改色,不为所动又有几个?  我们都梦想着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可是看到战场上,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能够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绝对少之又少。  所以,请不要责备他们,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  遇到不公正时,我们选择沉默,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个社会的黑暗。  在强权面前,我们选择退让,是因为有些东西我们不能失去。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有成功,有失败,有酸甜,有苦辣。  英雄除了需要无畏的勇气,还需要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有时候甚至是亲人的生命。  他们伟大,是因为敢于改变这个世界。  我们平凡,但是生活的真实。  历史是公正的,  英雄道路坎坷,却光芒万丈;  普通人生活平淡,却默默无闻;  历史又是公平的,  有人选择做普通人,就有人选择做英雄。  张节,官居黄门侍郎。  站了出来,毫不畏惧地朝着司马炎厉声喝道:“今天子有德无罪,何故要让与他人?”  司马炎勃然大怒,曰:“此社稷乃大汉之社稷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吾祖父三世辅魏,得天下者,非曹氏之能,实司马氏之力也:四海咸知。吾今日岂不堪绍魏之天下乎?”  这段话看起来很长,不过意思非常简单明了,  第一这江山不是你们曹家的既然曹操和曹丕父子两个能篡夺汉室正统,我就能再从曹家手中接过来,正所谓风水轮流传,今夜到我家。  第二曹魏国这么强大,是我司马家族的功劳,我当然应该拿。  夺人家皇位夺这么露骨的,他司马炎算是第一个,而且还真敢给自己脸上贴金,司马家族虽然擅长用兵和权谋之术,但是政治才能就差远了。  封建社会四个比较有影响的制度,郡县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内阁制,人家曹魏就有一个,你司马家有什么?不过是奴才得势,就张牙舞爪的反噬起主子来了,也真敢说大话。  唬得住别人,却吓不了张节。  张节冷笑道:“不是你司马家的人为曹魏打下了天下,而是曹魏养活了你司马家的人,给了你们建功立业的机会,给了你们荣华富贵。现在你却要逼皇上禅位,你就是篡国之贼!”  身单影只,却无所畏惧。  声音单薄,却浩然正气,声震寰宇。  真正的赤胆忠心。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生能有几回笑,丹心一片报君恩。  经过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三代经营,曹魏政权早已牢牢掌控在司马家族手中,要杀死他这样一个没有什么权利的黄门侍郎易如反掌,然后张节还是义无反顾,毫无畏惧的战了出来。  何也?  皆因他心中的道。  正是这种道让他不畏强权,伸张正义。  当然,司马炎也不能算是邪恶,但是,在封建社会,君为臣纲,你司马炎可以做晋王,可以做权臣,就是不可以逼皇帝让位,否则就是以下犯上,皇帝是正统的象征,你逼皇让位,就是违背正统,是乱臣贼子。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 文天祥  真正的朋友,不是在你成功的时候锦上添花;  而是在你最困难的时候选择雪中送炭的。  真正的忠臣,不是平时对你百般依顺的;  而是那些国家需要的时候肯挺身而出,以身殉国的。  在别人看来,张节行为无异于飞蛾扑火,多一个人送死而已。  孰不知他所坚持的正是  中华民族的精髓,儒家文化的教义----气节  气者,骨气,浩然正气;  节者,竹节,宁折不屈;  气节说大了就是忠君报国,死而后已  说小了就是宁为瓦碎,不为玉全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等创造印度文明的古印度人消失在大山深处的时候,  华夏民族正是靠着这种顽强不屈的气节,繁衍昌盛数千年。  匈奴人,突厥人,印度阿三,日本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张节,没有显赫的出身,没有博览群书的才学,没有驰骋疆场的武略  最终被乱棍打死在大殿之上。  然而做到了很多人比他出身显赫,才学丰富,做不到的。  他的勇气,他的精神,配得上名字中的这个节字。  张节的死固然害怕,可是皇帝的位子一旦让了出去,不但没有退休金,而且还可能有生命危险。  在司马炎走出大殿之后,曹奂鼓着胆子请求群臣的支持:“你们吃的是我曹家的饭,领的是我曹家的工资,你们的祖辈也曾是我曹家的功臣,难道你们真的愿意江山改姓,成为贰臣么?”  大臣们都低下了头,大殿里一片安静。  众叛亲离也就算了,但更狠的还在后头。
  司马炎的心腹贾充呛的一声拔出剑来,指着曹奂喝道:“你难道想学曹髦么?”  贾充这个人非常有意思,其父亲贾逵为人文武双全,心胸宽广,刚正不阿,对曹魏忠心耿耿。  而贾充却恰恰相反,阿谀奉承,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先后两次在平息曹氏旧臣的反叛。  一个典型之风,一个典型小人,父子二人天壤之别,也不知道是不是亲生儿子,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不过,小人也分有用的小人和没有小人。  贾充曾经主持过修订的《晋律》完成,这部律令将汉律令和说解七百七十三万字压缩为十二万字,减轻了动辄得罪,轻重无准的威胁。  不过,最让贾充大放异彩不是修编晋律,而是弑杀了魏帝曹髦。  说曹髦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提起他的座右铭,那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髦  一句话让司马昭成了晋国历史上名头最响的人,其风头直接盖过司马懿,如果晋国历史是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的话,那这句话一定得最佳台词奖。  公元260年,20岁的青年皇帝曹髦,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  而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  就算是司马昭有能怎么样?  此刻的曹髦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他的身上,流淌的是魏武帝曹操的血,  他的脚下,是曹家先烈用鲜血铺成的道路,  他的背后,是曹家先人用生命换来的江山,  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贵赴死。  生死之搏,为了尊严,为了魏武大帝,为了曹氏宗庙。  诚若曹髦所言‘就算是死,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天子有天子的活法,天子有天子的尊严,  但,绝不是这样  一行人嚷嚷的,穿过宫门,直接司马昭的府第杀气腾腾而来。  别说,这一举动还真吓住了不少人。  司马昭派弟弟司马伷带兵入宫,立刻被曹髦赶走;  屯骑校尉司马宙带兵阻拦,曹帝左右的人齐声吆喝,司马宙也被吓退。  兄弟是靠不住了,关键时候,还是得靠-------杀手锏。  贾充--------曹氏政权的第二号敌人,  亲自带着兵士数千人前来迎战。  曹髦坐在马车上挥动着宝剑厉声喝喊:“我是天子,你们跟我打仗是要谋反么?”  众人一听,哪个敢有胆子跟皇上开打,除非不想要九族了,准备拔腿逃跑。  眼看众人即将溃散,贾充振臂高呼道;“司马公养你们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  太子舍人成济大受鼓舞,一马当先,上前一枪刺死曹髦。  司马昭见曹髦已死,佯作大惊之状,以头撞辇而哭,令人报知各大臣。又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这个成济,典型大傻冒,天子好杀,怎么那么多人不敢杀?天子能杀,怎么人家贾冲只喊口号不冲锋?  虽说落地凤凰不如鸡,可也不是鸡可以比的。  不信你到动物看看是凤凰(孔雀)的门票贵,还是野鸡的门票贵?  曹髦虽说只是个傀儡皇帝,却也不是你成济能杀的。  被拉到菜市场砍了头,也不算冤,毕竟屠龙术不是谁都有机会施展的!  唯一可惜的是连累了三族,摊上这么个大傻帽,真是白瞎了这个眼?  可笑的是,这样的人还真不缺,  五代时期,一个叫蒋玄晖的为了讨好朱温,不遗余力地协助朱温铲除其谋篡帝位的阻碍,除设计杀死了昭宗九子,还是弑杀昭宗的主谋。  最终被朱温在城门外焚尸扬灰。  所以说,做人嘛,千万不要丧心病狂,坏人是不会有好报的。  也不要为了讨好新老板,而出卖旧老板,因为对于老板来说,你就是一把枪,今天可以别人,明天也许就会出卖自己。  谁愿意留一把上了子弹的枪在自己身边啊。
  曹奂当然知道贾充是个什么人物,双手沾满了曹家和忠于曹家将领的累累鲜血,杀皇帝的事他已经做过一次了,再做一次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心里障碍。  望着贾充手中的利剑,曹奂崩溃了,用颤抖的声音命令太常院立刻去南郊筑受禅坛,坛成后禅让皇位。  曾经雄霸三国的曹魏政权至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曹魏,公元220年由魏文帝曹丕建立,公元265年灭亡,魏朝,计曹操共六帝。分别是魏武帝 曹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齐王 曹芳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不过后面三个基本是傀儡。  洛阳城外,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地肃杀一片。  曹奂回首凝望曾经生活了六年的洛阳城,泪眼蒙蒙。  他绝对想不到前面有一个司马家的人在等着他。  提起司马懿家族,大家一定首先会想到是阴狠毒辣,工于心计。  不过,也有几个人例外,其中有一个就是司马孚  司马孚,司马懿的三弟,兄弟八人俱知名,时号“八达”。司马孚性格温厚廉让,以贞白自立,不与他人结怨。他还博涉经史,汉末动乱时,与兄弟在迁徙途中,仍不忘读书自学。  曾在“高平陵事变”之际,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  长亭边上,司马孚握着曹奂的手,泪流满面,不能自制,道:“臣死的那天,也是纯粹的魏国之臣。”   有些人说话,是为了放屁;  有些人说话,是为了谄媚;  而有些人说话,则是为了铭记一生。  司马孚终其一生,都以魏臣自居,  晋帝司马炎要封他为安平王时,司马孚不受而退。  临终遗令:“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魏朝的忠贞不移的人士、河内人司马孚,字叔达,不像伊尹,不像周公,不像伯夷(不食周粟),不像柳下惠,但是立身行道,始终如一。应当穿上平时的衣服,用朴素的棺材装殓。  一句话,一辈子。  几百年后,朱温登基宴请众人,他的哥哥朱全昱趁着酒劲打翻桌子,指着朱温鼻子骂道;“朱三(朱温小名),你不过是个草民,跟着黄巢做贼,后来唐朝封你做节度使,你不仅不知道感恩,反而灭了唐朝三百年社稷,你这样做要受天谴的,我们朱家迟早毁在你手里。”  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什么出名的人物,甚至只是个农民(朱全昱)。  但是他们朴实,懂得四个字  知恩图报  国家对我有恩,我就要报答国家。  这不是沽名钓誉,  他们没有能力反抗,他们也不能反抗,  因为一边是家族,一边是失落的王朝  所以他们只能选择独善其身。  第二章
新皇登基  曹奂前脚刚走出宫门,大臣们就奋勇争先的跑到了司马炎府上,一个劲的要求司马炎登基为新皇帝。  司马炎同志自然是大惊失色,百般推辞。(戏是假了的,可还是要演的)  大臣们不干了,你不当皇帝,我们怎么升官啊,于是乎,磕头的磕头,跳楼的找楼,投河的找河。  集体表现出来的意思大概是,你不当皇帝,我们就不活了。  眼见就要因为一个皇位而引发一连串的血案,司马炎只得叹了一口气,百般无奈的登基了。  戏法虽然老套,但是几千年来,演的人还是乐此不疲的。  就连民国的袁大总统也不例外,先搞了几个‘民间’请愿团,代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声’中被逼无奈的当了大华民国皇帝。  只不过没几天后,这‘强烈呼吁声’变成了‘隆隆’的大炮声音。  咸熙二年(266)十二月,晋王司马炎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泰始。  改国号为晋,尊奉魏元帝为陈留王,宫室安排在邺城,优厚高贵的礼制待遇,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魏宗室诸王都降为侯。追尊晋宣王司马懿为宣皇帝,晋景王司马师为景皇帝,晋文王司马昭为文皇帝;尊王太后为皇太后。  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了,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晋国  它强大时,难平东吴,西破鲜卑,东击慕容,九州归一,四夷臣服,万名景仰。  它衰亡时,烽火连绵,一夜之间,帝王分崩离析。  而造成这种落差的正是司马炎 当初埋下的一颗颗不定时炸弹。  第三章
第一颗不定时炸弹  自古以武立国者多权臣,如,秦末,项羽,刘邦,汉之韩信,唐之李世民,清之三藩,全都战功赫赫,手握重兵。  而以权谋诈术篡国者多猜忌,如,王莽,杨坚,武则天,赵匡胤等  而权谋诈术立国的因为没有功劳,往往采用两种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统治,  第一种,杀人立威;  比如,武则天疯狂诛杀李唐后人和武将,尤其是诛杀了黑齿常之,程务挺等数十位当世名将,这个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唐朝的赫赫武功就此开始终结,契丹,突厥,等少数民族开始叛变独立。  安史之乱和募兵制有关,李唐的武力衰退则完全是因为武则天诛杀大将,人才凋零,战线收缩,和什么制度没有关系。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汉武帝即不是开国前三代君主,也没有强大的军力,不正是依靠卫青,霍去病平的匈奴,同样的人马到了赵广利手里就变成了 草包。  尤其是程务挺这个人,他是裴行俭的徒弟,裴行俭又是苏定方的徒弟,苏定方是李靖的徒弟。  而连吃败仗也是采用募兵制和番将的直接原因。  第二种方式,就是分封制,让自己的亲人镇守四方,统领军队,如王莽,杨坚  司马炎也不相信外姓将领,同时鉴于曹丕刻宗薄亲,轻而易举地夺得政权(李世民也采用这一制度,所以李唐后人轻易被夺权和诛杀),便效仿当年的刘邦,大封宗王。
  分封制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好处;  第一,就是宗室强大,加强王朝的延续性,据说,汉末,刘邦的后人有十万之众;西汉后刘秀建东汉,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建东晋,崇祯死后南明。  第二个好处就是,遏止权臣,诛灭吕氏,  不过坏处也是明显的;  第一,就是削弱中央,这些诸侯在地方有非常大的权利,可以自己任免官员,征收税赋;  第二,地方割据,引发战乱;如汉朝七王之乱。  不过,司马炎同志明显只看到了一枚硬币的半面--------分封的好处。  一口气封了二十七个司马氏宗王。此后的几年中他仍不断封王,到他死时一共封了57个同姓王,此数字后来一直保持着中国历史封王的最高纪录,包括他的叔祖、叔父、兄弟、堂兄弟、子侄等都被封王,每个宗王少则有数千兵马,多则上万,并且在自己的封郡里有极大的权力,以郡为国,自成一个组织严密的小国家。  这种做法就类似于一个黑帮大头目在自己地盘上又搞出了五十七个小帮会,想不乱都难。  毕竟追求进步的人是大有人在,而头把交椅就只有那么一把,坐椅子的人又不能考试选,先不说作弊问题,但是怎么让众人信服就是个大难题。  文争不行,只好武斗了,谁拳头大谁做,既公平又实用。  司马炎没有料到的是,他的大封诸王,竟使得晋国的强盛仅维持到自己这一代,便祸起萧墙,骨肉相残,诸王争位,群雄纷起,五胡乱华,晋朝在乱哄哄的战火、仇恨和分裂中度过了两百年的历史。  一个王朝的辉煌需要一代人甚至好几代人的努力。  而一个王朝的毁灭往往只需要一个华丽转身。  西晋王朝的第一个不定时炸弹就这样产生了。  第四章
一个好皇帝  当时晋国虽然灭了蜀国,占据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和人口。  但是晋国的经济并不太理想,尤其长年战火,百姓流离失所,再加上土地兼并,很多农民都没有土地,甚至小一点的地主也失掉了土地。  土地基本都集中在了豪门世族手里,这些人手中少则拥有上万亩良田,多的骑上快马,跑一天一夜也未必能跑出他们的土地范围,圈起来都能自己封王了。  资源的过度集中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土地,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一旦过度集中不但影响皇权,而且会引发社会动荡不安。王莽就死在这上面。  为此,司马炎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规定必须按年龄按人口占田。比如,十六到六十岁的男子必须要缴给国家五十亩的税,当然,他也有权利拥有五十亩的田地。如果没有呢,可以去垦荒,也可以从国家那里领取土地,任何豪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去夺取这些田地,即使土地拥有者欠着这些豪强的钱,或曾经是这些豪强的家奴。任何农民也都有权利取得田地来种。  同时司马炎规定按官阶的大小来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地少五顷。豪强拥有的家奴和佃户也按品级来限制,六品以上可以拥有三名家奴,第七和第八品二名,第九品一名。第一品第二品最多只能拥有十五户佃户,第三品为十户,第四品为七户,第五品为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  这样大量土地就被国家征用,然后发给没有土地的农民,大量的佃户和家奴被解放,参与到生产建设中来。晋国的经济很快发展起来,远远超过了吴国  此外,还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扩充劳动力和加强监督等方面来促进农业生产。  司马炎本人也带头推广勤俭节约的作风。  有一次,太医院的医官程据献给司马炎一件色彩夺目、满饰野雉头毛的“雉头裘”,这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华贵服饰,价值连城。晋武帝得到这件礼物后立刻把它带到朝堂,请满朝文武官员欣赏。  朝臣见了这件稀世珍宝,个个惊叹不已,连声叫绝。程据自然是得意扬扬,认为自己很有面子。等群臣欣赏完之后,司马炎却表演了一个让他们大吃一惊的行为艺术,他点了一个火把这件可值千金的“雉头裘”烧成了灰烬。在群臣惊讶的目光中,司马炎严肃地告诉大家:程据献上来的这个东西叫做“奇装异服”,而他早就下过禁令,要求所有的政府公务员都不准奢侈浪费,要以勤俭节约为美德。今天只是当众焚毁了这件“奇装异服”,以后谁如敢再违犯这个规定,那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由于这一系列的经济措施,西晋国力可以说是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人才方面也是一片生机勃勃。
  西晋第一名臣---------张华  名臣分为三种;  第一种人,精明,  这类人晓天下大势,通古今之言,有非常强的谋划力和判断力,饱读诗书且善于治世,如萧何,邓禹,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  第二种人,有识人之明,  这类人,眼光十分毒辣,看人,看事非常的老道。  如张良,邓禹,裴行俭,韦睿,李靖等。  这些人识人,看事,一看一个准。  第三类人,重视名节的人;  这类人忠贞不二,两袖清风。  如比干,海瑞等  一般来说,第一,三类相对容易点。  第二种,最难,  因为一个人如果只会看相,最多去街上摆摊算卦。  能够入朝为官不仅学孔孟之书,还精于阴阳,八卦,星相等五花八门,三教九流。  可以说是个全才。  张华就是西晋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谋略家。  张华,字茂先,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人。  《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张华为汉高祖重要谋臣张良后裔。良十一世孙张皓为东汉司空,皓子张宇任范阳太守时,居家迁徙方城县(隋开皇九年改称固安)。从张宇起至张华,居方城已达五代。其父张平曾任渔阳郡守,因父去世较早,少时家境贫寒,以牧羊为生。  人生艰辛,人生的考验早早地降临在张华身上,他见识到比同龄孩子多得多的人情世故,也获得比同龄孩子多得多的人间智慧。孤独时他能和万物对话,伤感时他能从父亲传下的先贤著作中汲取快乐和希望。  境遇里长大的少年,往往比别人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坚韧的心,  李密曾牛角挂书,  匡衡曾凿壁偷光,  张华也曾牧羊读书,而且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  正是这些磨练造就了他们精彩的人生。  由此可见,年少的时候,多吃点哭也不是什么坏事。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向来发言玄远,不臧否人物的,但见了张华,他赞赏不绝,脱口而出的一句“王佐之才也”。  随即,张华的仕途开始平步青云,在司马昭府上,担任长史和中书郎  晋朝建立,他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  强记默识,学问渊博,对四海之内的风物故事了若指掌,所以武帝司马炎询问汉朝的宫室制度等等问题,张华都能应对如流。听张华讲说是种享受,听的人会忘记疲倦;看张华画地成图也是享受,他的画图是那么形象直观,左右属目。司马炎惊异张华的本事,张华也因他的欣赏数获加封,“数岁,拜中书令,后加散骑常侍”。   由此,司马炎离不开张华,身边不能没有张华。  尤其在伐吴问题上,张华坚定不移的站在杜预这一边,可以说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高于众,众必排之。  张华的一系列华丽表演,引发了怯战的贾充等权臣的嫉妒,尤其是贾充的死党荀勖,冯紞这两人,贤者嫉,能者嫉,好人嫉,连比他们坏的人都嫉,可以说无所不嫉。  反对伐吴就算了,甚至请求司马炎杀张华以谢天下。  很明显就是找借刀杀人。  好在司马炎现在还不算糊涂。  灭吴后,张华更是名重一世,火上添油的是司马炎还亲自下诏令奖赏张华,  功劳也荫及儿子,朝廷修史和仪礼宪章以及起草诏书等事,都委托张华全权负责。  荀勖很快抓了个辫子,把张华贬出京城,外任幽州……   按说,张华吃了记黑棍,应该收敛点,不要太优秀了。  可是张华同志不仅不吸取教训,反而抚纳新旧,戎夏怀之,还派安北将军严询征讨鲜卑慕容涉归,并在昌黎大败之。  这辈子都别指望能回京城了。  不过,也由此可见,司马炎后半生的昏暗程度。  虽说司马炎死后,张华又回到了京城,可是此时的朝廷已是局势险恶,危机四伏。  先是杨党,再是贾党。  众人皆醉惟我独醒,能保持这样一个状态吗?   能做到洁身自好吗?   张华最终无可避免地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  确切的说,司马炎死后,朝野上下安稳平静,西晋王朝平稳发展,张华功不可没。  可惜,世事无常,西晋王朝已经病入膏肓。  司马伦是个兵痞,孙秀是个贪婪小人。  他们怎么会知道张华的重要性。  君子遇到小人,遇到兵痞,还有什么理可讲呢?   夷三族,朝野莫不悲痛之。  有人说张华不知道功成身退,  你错了,  他不是张良;  有人说张华贪恋权贵,  你也错了,  他不是李斯;  他就是张华,他心中只有简单的三个字,  报君恩,  君待我以礼,我还君以命,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正因为如此,  他才会屡受小人谗言,却依然兢兢业业;  明知道危机重重,却依然毫无畏惧,  他从不依附什么人,  只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对皇帝竭尽忠诚,弥补朝政漏失。  西晋王朝当之无愧第一名臣-----------张华  从一个牧羊少年,一步步走向高官显位。  是司马家族给了他广阔的舞台,他也用一生忠贞回报了司马家族。  每每读到永康元年即公元300年4月那个夏日,  我会想起那个身死之日,家无余财,唯书籍可装满三十马车的张华;  每每读到永康元年即公元300年4月那个夏日,  我会想起张华那首儿女情长,风云气短的“北方有佳人,端坐鼓鸣琴。终晨抚管弦,日夕不成音。忧来结不解,我思存所钦”  他是在为西晋王朝的前途叹息吗?  每每读到永康元年即公元300年4月那个夏日,  我会想起志气高爽的陆机兄弟,钦佩张华的德范,见张华如学生拜见老师。  张华一生坎坷,却对国家竭尽忠诚,诲人不倦,至于穷贱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  他所称赞的慕容廆,张轨等人全部成了后来的风云人物。  识人之准,博学之广,可以说西晋无二人。
  天下第一 豪门  提起豪门,人们马上会想起琅琊王氏,其实琅琊王氏只不过太原王氏的一个分支(太原王氏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王氏之总。琅琊王氏为十九世孙王离后人)。  借我一枝栖,飞上彩云间。  借我一个枝头栖,飞上枝头变成凤凰。  琅琊王氏也正是借着琅琊王这个阶梯一步高升。  从辉煌到衰落不过百年之间。  比起河东裴氏,这个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  可谓,来的也快,去的也快。  河东裴氏----------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  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  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  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  名副其实的‘ 将相蝉联出,公侯奕叶长’  魏 晋 之世,天下以八王,八裴最为出名  八王分别是,“卧冰求鱼”的王祥、“司马王,共天下”的王敦、支撑东晋危局多年的王导,“清谈宰相”王衍,
王绥 、 王澄 、
王戎 、 王玄  八裴分别是,裴徽、裴康、裴绰、裴瓒、裴遐,裴邈 ,裴頠,裴秀  这其中便有  西晋名臣---------儒林丈人”裴秀、  “玉人”裴楷、  “言谈之林薮”裴頠、  裴秀;  裴秀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裴茂,父裴潜,都官至尚书令。  裴秀自幼喜欢学习,8岁就会写文章。青少年时,对政治已感兴趣,而且学识比较广博。他的叔父裴徽,当时名望很高,家中常有很多宾客来往。有些宾客在来拜见裴徽之后,还要到裴秀那里交谈,听听他的议论,那时裴秀年仅10余岁。  年轻的裴秀,脱颖而出,有时不免自负。一次,他得知著名的机械专家马钧设计制做一种能连续把巨石发射到远方的攻城器,竟加以哂笑,并与马钧辩难。马钧口才不及裴秀,后来就不多加辩解了。裴秀十分得意,又讲个没完,其实他对机械原理并不很精通。当时的文学家傅玄,为此曾劝说过裴秀。  司马昭(晋文帝)执政后,裴秀提出了有关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建议,常为司马昭所采纳,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在皇帝身边做顾问。  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裴秀34岁,随司马昭征讨一个不服从司马氏统治的地方官诸葛诞。裴秀参与谋略,得胜而还,封鲁阳乡侯,赐邑千户。后来又为司马昭商定政策,改革官制等,封济川侯,赐邑千四百户。  司马炎(晋武帝)即位后,任裴秀为尚书令,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赐邑三千户。  相比较政治,裴秀在另一方面更加出名。  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提出“制图六体”,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玉人”裴楷  裴楷,字叔则,其人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即使粗服乱头,亦气宇不凡,时人称他为“玉人”。  是个十足的帅哥。  祖父裴茂,后汉灵帝时历任郡守、尚书;父裴徽,曹魏时官至冀州刺史。裴楷少时聪悟有识,很早就以善谈《老子》、《易经》而知名于世。  其人玉人慧眼,评价终会:“如观武库森森,但见矛戟在前。”  钟会并不是锋芒毕露的人,却叫裴楷一眼望穿了腹中的杀气。  任你智械机巧掩饰得再严实,终究逃不过‘帅哥’的火眼金睛。  在跟随晋武帝司马炎期间,裴楷能拾遗补阙,以朝廷大局为重,抑制权臣,悉心于西晋王朝的治化。裴楷曾劝司马炎要善于引贤纳谏,弘扬正气,不要把国家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为所欲为。当时权臣贾充结党营私,权做一时,裴楷也提醒司马炎防止这些人弄权营私,损害国家利益。裴楷常为司马炎讲三王五帝的治化之迹,以及汉魏盛衰的原因,希望他能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治理好国家。   裴楷为人正直,不巴结权贵,不结党营私,常常把自己车马器服转赠给生活困顿的人,还劝封国富庶的梁、赵二王,每年出钱资助贫乏的亲族。有人不理解,裴楷便解释道:“损多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他曾在朝上侃侃而谈,将汉魏的盛衰之迹分析得简明透彻,意在劝皇帝以史为鉴。晋武帝曾经问,天下人怎样评论他的得失?裴楷直言不讳,一针见血地指出:“陛下之所以不能与尧舜相比,就是因为朝中有贾充这样的人在!”贾充,就是后来的国丈,皇后贾南风的父亲。   总体评价;裴楷见识非凡,德操高尚,亦不追逐名利,是可以和张华并称的名臣,不过其人明哲保身,不愿意在西晋困局之时,挺身而出,只能排在第二为。  孰不知倾巢之下,难有完卵。  言谈之林薮”裴頠  裴頠:裴秀之子,弘雅有远识.  与山涛、和峤等人同为司马炎身边近臣。  参与了晋朝法律的制定,其中的科令条文便是由他来制定的。司马炎认为这部法律是晋朝至关重要的典章,亲自讲解,让裴頠在朝臣中宣读。满朝文武都为裴頠的口才而叹服。  提出崇有论。认为万有的整体是最根本的“道”,万有不是由“无”产生的,而是“自生”的,“自生而必体有”。他还认为万物生化有其规律。从“崇有论”出发,他重视现实存在的事物,不满轻视事功的放达风气,力图论证封建等级制的合理性。  是崇有派领袖,著有《崇有论》。  咏裴頠 ◎黄玉顺     裴頠逸民称谈薮,   何王贵无我崇有。     无为乃是君王事,   臣子安得拱其手
  有人会问裴氏怎么这么兴旺,  其亮点就在于前面的两个字------河东  提起河东,你会想起什么?  周勃?武圣关羽?白袍传奇薛仁贵?汾阳王郭子仪?  其实不止河东,整个山西地区都是将相辈出。  据说南宋以前的大将百分之七十的都出山西。  可能有人会不相信,  我们就随便举几个,  战国四大名将中的李牧,廉颇(王翦也是太原王氏后人)  汉时的卫青,霍去病  三国时期的关羽,张辽,吕布,徐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斛律光,斛律金,张蚝,薛安都,王浑,温峤,王僧辩,尔朱荣、贺拔岳,独孤信   隋唐时期的薛仁贵,薛世雄,裴仁基,尉迟恭,张巡,封常清,裴行俭,王方翼,郭子仪,  宋时期的狄青,杨家将,呼延赞,十三太保李存孝,、李嗣源,  无一不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足以和任何将领媲美。  其实不止武将,名相也涌现不断,只不过光辉都被名将遮掩了,蔺相如,霍光,狄仁杰,司马光。  而且中国五大姓之中,就有张、王、赵三大姓发源于山西。  山西之所以在二千年的封建时代里人才鼎盛,除了历史悠久还有其独特的优势。  区位优势;  清初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曾言“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山西南望洛阳,西窥长安,东出井隘而威安阳,邯郸,北出飞狐而慑北平,六大古都中有五个可以高居临下,在其辐射范围。  对京都、华北、中原都具有重要的  屏障和支撑作用。保有山西,就能“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若为敌所陷,京都就因失去侧翼而受威胁,敌人还可依山西为根据地,或东击河北,或南下中原,或西进陕西,转易达到中原腹地。  所以历代镇守山西的不是王族就是皇上最信任的人;  尔朱荣,高欢直接坐镇晋阳  周时,成王弟姬虞;汉时为刘邦二哥,隋时先是杨广,后来杨亮,唐时为李元吉。  地理优势;  古人云;太行为天下龙脉。  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  晋据山西时,秦不能西去半步;三家分晋后,秦先取河东,晋阳,上党,后取天下;韩信出井隘平天下;汉光武先取河东后入关中;北周取山西而北齐亡,唐由此入关中------抗战期间,日本入山西而陷入泥潭----  有人问这和大族有什么关系?  美国为什么扶持和经济援助日本?  答案;地理优势  山西位置重要,为了维护安定,皇室和王族必然要拉拢当地的大族。  拉拢大族明显不能光靠金钱和嘴皮子,所以就要通过结亲和出仕的方式,这样一来这些家族必然声势显赫。  当然,光凭这些是不够的,一时得势只能像王谢那样繁华一时,百年之后变成过眼云烟。  要想长久繁盛,就要不断的有人才涌现。  这也是裴氏屹立不倒的原因。  冷兵器时代,中国有四个地方多出精锐之师,  陇西之地;西凉之地,土地贫瘠,民众多以游牧为生,精于骑射。  如,大秦铁军,董卓的西凉铁骑,南北朝时期张轨的北凉兵,隋末薛举父子的陇西铁骑。  幽州之地;靠近胡地,胡汉混杂,人精马壮,盛产突骑。  如, 汉初天下闻名的幽州突骑,三国时期公孙瓒的白马义从,罗艺的幽州兵。  丹阳之地;虽属江东,却多山地,山民敢死,遂成精锐  如,项羽的江东子弟,李武陵的五千精锐,孙坚的丹阳兵,明末卢向升的丹阳兵。  并州之地;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  山西表里河山,北临胡地,南望黄河,内有高山险阻,盛产精  锐天下少有,  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  九郡  几乎全是边疆重地。  世代从军,民风尚武好为战,是以名将百出。  如;魏武士卒(早期在安邑),晋赵精锐,汉家精锐,并州铁骑,龙城兵,晋阳兵。
  西晋名将  羊祜(221—278年),字叔子,青州泰山人[今山东新泰羊流],西晋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  出身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从他起上溯九世,羊氏各代皆有人出仕二千石以上的官职,并且都以清廉有德著称。羊祜祖父羊续汉末曾任南阳太守,父亲羊衜为曹魏时期的上党太守,母亲蔡氏是汉代名儒、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姐姐嫁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为妻。  名门之后,皇亲之家。  十二岁丧父,孝行哀思超过常礼。奉事叔父羊耽也十分恭谨。他曾在汶水边上游玩,遇见一位老人,说他“孺子有好相,年未六十,必建大功于天下”(《晋书·羊祜传》)。老人说完就走了,不知所在。 羊祜长大后,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长于论辩而有盛名于世。而且仪度潇洒,身长七尺三寸,须眉秀美。郡将夏侯威认为他不同常人,把兄长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去世,继位为帝的齐王曹芳只有八岁。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受遗命辅政,两大集团的斗争白热化。  羊祜虽然年轻,但很有政治头脑。他判断曹爽终将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后羊祜与王沈一起被曹爽征辟,王沈劝羊祜应命就职,羊祜就说:“委质事人,复何容易”(《晋书·羊祜传》)。  可见羊祜不但有先见之明,而且懂得锋芒不露的道理。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病逝,司马昭执政,为大将军。司马昭任大将军,征辟羊祜,羊祜没有应命。于是,朝廷公车征拜羊祜为中书侍郎,不久升为给事中、黄门郎。 时魏帝魏帝高贵乡公曹髦爱好文学,在位者希承上意,多献诗赋,汝南人和迪因为违逆上意而遭贬斥。羊祜在朝廷,虽身处士大夫之间,但持身正直,从不亲亲疏疏,因此,有识之士,对他特别尊崇。 陈留王曹奂时期,羊祜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一百户。因为羊祜心中对天子不以为然,所以不愿再做侍从之臣,请求出外。后来改为秘书监。曹魏末年已完全是司马氏的一统天下,司马懿父子兄弟相继执政。他们先后废杀两位皇帝,又屡次诛杀大臣,改章变制,发号施令,成为没有皇帝名号的实际统治者。这时,羊祜已加入司马氏集团,并逐渐上升为该集团中的重要人物。司马炎建五等爵制,羊祜以功被封为巨平子,食邑六百户。当时,钟会颇得天子宠爱,而又心性忌刻,羊祜怕他,敬而远之。钟会被诛之后,羊祜任相国从事中郎,与司马炎的另一心腹荀勖共掌机密。晋代魏前夕,司马炎调羊祜为中领军,在皇宫当值,统领御林军,兼管内外政事。 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1月),司马炎受禅称帝,建立西晋王朝,史称晋武帝。因为羊祜有扶立之功,被进号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进爵为郡公,食邑三千户。羊祜怕引起贾充等权臣的妒嫉,固让封公,只受侯爵,于是,由本爵钜平子进封为侯,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并授给他的夫人印绶。 泰始初年,晋武帝下诏:“夫总齐机衡,允厘六职,朝政之本也。祜执德清劭,忠亮纯茂,经纬文武,謇謇正直,虽处腹心之任,而不总枢机之重,非垂拱无为委任责成之意也。其以祜为尚书右仆射、卫将军,给本营兵”(《晋书·羊祜传》)。当时,王佑、贾充、裴秀等人均为前朝名高望重之臣,羊祜对他们心存谦让。 晋武帝称帝后,素有吞吴之志。便积极筹划消灭孙吴政权的战争,以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  泰始五年(269年),司马炎除任命大将军卫瓘、司马伷分镇临淄、下邳,加强对孙吴的军事布置以外,又特地调任羊祜为荆州诸军都督,假节,并保留他散骑常侍、卫将军原官不变。 当时,西晋和孙吴各有一个荆州,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西晋的荆州包括今天的陕西、河南的一小部分和湖北北部地区。吴国的荆州则有今天的湖北和湖南的大部分地区。晋吴间的边界线以荆州为最长,所以这里是灭吴战争的关键地区。 羊祜到任后,发现荆州的形势并不稳固。不但百姓的生活不够安定,就连戍兵的军粮也不充足。于是,羊祜首先把精力放在开发荆州方面。羊祜大量开办学校,兴办教育,安抚百姓,怀来远人。并与吴国人开诚相待,凡投降之人,去留可由自己决定。还禁止拆毁旧官署。当时风俗,官长如果死在官署之中,后继者便说居地不吉,往往拆毁旧府,另行修建。羊祜认为,死生有命,不在居室,命令下属,一律禁止。最主要的是设计使吴国撤掉了对襄阳威胁最大的石城驻军,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深以为患,于是巧用计谋,使吴国撤销了守备。然后羊祜他把军队分作两半,一半执行巡逻戍守的军事任务,一半垦田。当年,全军共垦田八百余顷。羊祜刚来时,军队连一百天的粮食都没有,到后来,粮食积蓄可用十年。 羊祜的这些措施迅速地安定了荆州的社会秩序,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晋武帝为表彰他的功绩,下令取消江北所有的都督建置,授予羊祜南中郎将的职务,负责指挥汉东江夏地区的全部军队。 羊祜在军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铃阁之下,应命侍卫的士卒也不过十几个人。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荒废公务。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马徐胤手持柴戟挡住营门说:“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 !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晋书·羊祜传》)。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此很少外出。 不久,羊祜又被加封为车骑将军,并受到开府如三司之仪的特殊待遇。羊祜上表固辞:“臣伏闻恩诏,拔臣使同台司。臣自出身以来,适十数年,受任外内,每极显重之任。常以智力不可顿进,恩宠不可久谬,夙夜战悚,以荣为忧。臣闻古人之言,德未为人所服而受高爵,则使才臣不进;功未为人所归而荷厚禄,则使劳臣不劝。今臣身托外戚,事连运会,诫在过宠,不患见遗。而猥降发中之诏,加非次之荣。臣有何功可以堪之,何心可以安之。身辱高位,倾覆寻至,愿守先人弊庐,岂可得哉!违命诚忤天威,曲从即复若此。盖闻古人申于见知,大臣之节,不可则止。臣虽小人,敢缘所蒙,念存斯义。今天下自服化以来,方渐八年,虽侧席求贤,不遗幽贱,然臣不尔推有德,达有功,使圣听知胜臣者多,未达者不少。假令有遗德于版筑之下,有隐才于屠钓之间,而朝议用臣不以为非,臣处之不以为愧,所失岂不大哉!臣忝窃虽久,未若今日兼文武之极宠,等宰辅之高位也。且臣虽所见者狭,据今光禄大夫李憙执节高亮,在公正色;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光禄大夫李胤清亮简素,立身在朝,皆服事华发,以礼终始。虽历位外内之宠,不异寒贱之家,而犹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少益日月!是以誓心守节,无苟进之志。今道路行通,方隅多事,乞留前恩,使臣得速还屯。不尔留连,必于外虞有阙。匹夫之志,有不可夺”(《晋书·羊祜传》)。但朝廷未同意他的辞让。这一年,羊祜四十九岁。 泰始六年(270年),吴国在荆州的都督换上著名的军事家陆抗。陆抗到荆州后,注意到西晋的动向,立即上疏给吴主孙皓。陆抗对荆州的形势表示忧虑,提醒孙皓不要盲目迷信长江天堑,应该认真备战。他把自己的想法归纳为十七条建议,请求实行。陆抗的到来,引起羊祜的警惕和不安。因此,他一面加紧在荆州进行军事布置;一面向晋武帝密呈奏表。密表建议,伐吴战争必须利用长江上游的便利条件,在益州(今四川地区)大办水军。
  泰始八年(272年)八月,吴主孙皓解除西陵(今湖北宜昌)督步阐的职务。步阐因害怕被杀,拒绝返回建邺,当年九月,献城降晋。陆抗闻讯,立即派兵围攻西陵(参见西陵之战)。晋武帝命令羊祜和巴西监军徐胤各率军分别攻打江陵(今湖北江陵)和建平(今四川巫县),从东西两面分散陆抗的兵力,以实现由荆州刺史杨肇直接去西陵救援步阐的计划。但陆抗破坏了江陵以北的道路,5万晋军粮秣的运输发生困难,再加上江陵城防坚固,不易攻打,羊祜顿兵于城下,不能前进。杨肇兵少粮悬,被陆抗击败,步阐城陷族诛。有司上奏说:“祜所统八万余人,贼众不过三万。祜顿兵江陵,使贼备得设。乃遣杨肇偏军入险,兵少粮悬,军人挫衄。背违诏命,无大臣节。可免官,以侯就第”(《晋书·羊祜传》)。结果,羊祜因此被贬为平南将军,杨肇则被贬为平民。 西陵救援失利后,羊祜总结教训认识到:吴国的国势虽已衰退,但仍有一定的实力,特别是荆州尚有陆抗这样的优秀将领主持军事,平吴战争不宜操之过急。于是,他采取军事蚕食和提倡信义的两面策略,以积蓄实力,瓦解对方,寻找灭吴的合适时机。鉴于历史上孟献子经营武牢而郑人畏惧,晏弱筑城东阳而莱子降服的经验,羊祜挥兵挺进,占据了荆州以东的战略要地,先后建立五座城池。并以此为依托,占据肥沃土地,夺取吴人资财。于是,石城以西均晋国占有,吴人来降者源源不绝。 羊祜于是实施怀柔、攻心之计。在荆州边界,羊祜对吴国的百姓与军队讲究信义,每次和吴人交战,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对于主张偷袭的部将,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不许他们再说。有部下在边界抓到吴军两位将领的孩子。羊祜知道后,马上命令将孩子送回。后来,吴将夏详、邵颉等前来归降,那两位少年的父亲也率其部属一起来降。吴将陈尚、潘景进犯,羊祜将二人追杀,然后,嘉赏他们死节而厚礼殡殓。两家子弟前来迎丧,羊祜以礼送还。吴将邓香进犯夏口,羊祜悬赏将他活捉,抓来后,又把他放回。邓香感恩,率其部属归降。羊祜的部队行军路过吴国边境,收割田里稻谷以充军粮,但每次都要根据收割数量用绢偿还。打猎的时候,羊祜约束部下,不许超越边界线。如有禽兽先被吴国人所伤而后被晋兵获得,他都送还对方。羊祜这些作法,使吴人心悦诚服,十分尊重他,不称呼他的名字,只称“羊公”。 对于羊祜的这些作法,陆抗心中很清楚,所以常告诫将士们说:“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晋书·羊祜传》)。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晋吴两国的荆州边线处于和平状态。 羊祜与陆抗对垒,双方常有使者往还。陆抗称赞羊祜的德行度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晋书·羊祜传》)。一次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祜马上派人把药送过来,并说:“这是我最近自己配制的药,还未服,听说您病了,就先送给您吃。”吴将怕其中有诈,劝陆抗勿服,陆抗不疑,并说:“羊祜岂鸩人者”(《晋书·羊祜传》)!仰而服下。当时人都说,这可能是春秋时华元、子反重见了。 吴主孙皓听到陆抗在边境的做法,很不理解;就派人斥责他。陆抗回答:“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晋书·羊祜传》)。孙皓无言以对。 羊祜在边境,德名素著,可在朝中,却每遭诋毁。他正直忠贞,嫉恶如仇,毫无私念,因而颇受荀勖、冯紞等人忌恨。王衍是他的堂甥,曾来见他陈说事情,言辞华丽,雄辩滔滔。羊祜很不以为然,王衍拂衣而去。羊祜对宾客说:“王夷甫方以盛名处大位,然败俗伤化,必此人也”(《晋书·羊祜传》)。  西陵之战,羊祜曾要按军法处斩王戎。所以,王戎、王衍都怨恨他,言谈中常常攻击他。当时人说:“二王当国,羊公无德”(《晋书·羊祜传》)。 咸宁二年(276年)十月,晋武帝改封羊祜为征南大将军,恢复其贬降前的一切职权,开府仪同三司,可以自行辟召僚佐。当初羊祜便认为,要想伐吴,必须凭借长江上游的有利地势。当时吴国有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晋书·羊祜传》)。羊祜听后,说:“此必水军有功,但当思应其名者耳”(《晋书·羊祜传》)。正逢益州刺史王濬被征召任大司农。羊祜发现王濬的才能可当重任,而王濬的小字又是“阿童”,正应了童谣之言。而当时在西晋朝廷内部,王濬是个有争议的人物。羊祜极力肯定王濬的军事才能,主张济其所欲,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但论军事,羊祜比不上东吴的陆抗,和西晋后来的马隆  但是为人正直忠贞,仁义待人  算的上一个名副其实的仁将。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西晋功臣------杜预  姓名:杜预  字号:元凯  生卒时间:公元222年~公元284年  出生地: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主要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学者。因其博学多才,尤善谋略,故有“杜武库”之称。  杜预祖父杜畿是魏国名臣,曾先后出任护羌校尉、河东太守、司隶校尉和尚书仆射等职,受封为丰乐亭侯。建安十年(205年),河东叛乱,曹操让荀彧举谏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位16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杜预父亲杜恕也曾任幽州刺史,并以建武将军领护乌丸校尉的职务。  在杜预的青少年时期,魏国内部逐渐形成互相对立的两大政治集团----曹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杜预的父亲杜恕是忠于曹魏集团的人。早在太和六年(232年),杜恕曾上书提醒魏明帝注意司马懿连朋结党的动向。杜恕因此触犯司马懿,屡遭排挤,被出为外任。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彻底击溃以曹爽为首的曹氏集团,完全掌握了曹魏政府的实际权力。当年,征北将军程喜秉承司马懿的意旨,劾奏杜恕,结果杜恕被关进监狱,幽囚而死。受到父亲的牵连,杜预一直到三十多岁也未能入仕。  司马懿、司马师父子相继病死后,正元二年(255年),司马昭接替父兄职务执政。这时,统治阶级内部力量的对比已发生根本变化,有实力的曹氏余党被陆续被翦除干净,司马氏代曹魏只是个时间问题。司马昭为扩大统治基础,对某些政敌的子弟进行拢络收买。司马昭素闻杜预的才能,极力争取他,亲自把妹妹嫁与杜预为妻。在甘露二年(257年),又恢复了杜预袭爵的权力,袭丰乐亭侯,征辟为尚书郎。杜预在职四年后,司马昭任相国,杜预改任为参相府军事。  景元四年(263年)五月,魏军兵分三路大举伐蜀。杜预被任命为钟会的镇西将军府长史。魏灭蜀后,钟会联合蜀将姜维谋反,准备杀害同来的魏军将领,以割据益州。次年正月,钟会在实施计划时,被乱兵杀死。魏军监军卫?又乘机杀死了解这一阴谋的邓艾。在这场变乱中,钟会的许多部属大多受牵连被杀,唯杜预凭其智慧幸免于难,并增邑1150户。  咸熙元年(264年)七月,司马昭委托荀勖、贾充、裴秀、郑冲等人改制礼仪、法律、官制,为上台作最后的准备。杜预受命参与法律的制定。这部法律即是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颁布的晋律,它上承汉律,下启唐律,对后世的封建法律有很大的影响。名义上主持修律的官员是贾充,而实际上杜预担负了最繁重的劳动,全部晋律的注解都是由他完成的。  杜预在《律序》中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太平御览》卷六三八)。这是我国法律史上明确区分律(刑法制度)、令(规章制度)最早的定义,晋律的制定正是依据的这一原则,它使晋律较之汉魏旧律的界限更加分明、体系更加完备。杜预还上奏说:“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 。故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例直易见,禁简难犯。易见则人知所避,难犯则几于刑厝。刑之本在于简直,故必审名分。审名分者,必忍小理。古之刑书,铭之钟鼎,铸之金石,所以远塞异端,使无淫巧也。今所注皆纲罗法意,格之以名分。使用之者执名例以审趣舍,伸绳墨之直,去析薪之理也”(《晋书?杜预传》)。皇帝遂下诏将律令颁行于全国。  泰始六年(270年)年初,杜预因得罪司隶校尉石鉴,石鉴便在武帝那里告了杜预一状,被解除守河南尹的职务。当时,鲜卑族首领拓拔树机能骚扰陇右。六月,晋武帝启用他出镇边关,为安西军司,给兵300人,骑百匹。到长安后,任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杜预刚在秦州就任,石鉴也以安西将军的职务都督秦州诸军事。  当时,鲜卑人秃发树机能起兵造反,势力很大,晋武帝派去镇压的将领,不是战败,就是被杀。石鉴官报私仇,命杜预出击。杜预认为:“虏乘胜马肥,而官军悬乏,宜并力大运,须春进讨,陈五不可、四不须”(《晋书?杜预传》)。石鉴大怒,上奏朝廷,说杜预擅自修饰城门官舍,留止军用物资,贻误军机。于是,杜预被押回,送交廷尉审治。好在杜预娶了公主,按照法律上的“八议”,可以用侯爵赎罪。后来,陇右的战事发展正如杜预所预料的那样,石鉴被秃发树机能打得惨败。于是朝廷大臣都认为杜预长于谋略。  泰始七年(271年)十一月,居住在山西地区的匈奴人在酋帅刘猛的带领下武装暴动。从并州向西进到河东、平阳。武帝命令杜预以散侯身分参谋军国大事。不久,升任度支尚书,掌管政府的经济财政事宜。  杜预上奏,主张“立藉田、建安边、论处军国之要”(《晋书?杜预传》)。杜预还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进行科发明,制造成功人排新器。此外,杜预还兴建常平仓、调整谷价、管理盐运、制定税赋和建置边防等。在任上,杜预共向晋武帝提出过五十多项治国治军的建议,都被采纳。  石鉴从回京后,报功不实,被杜预揭发,双方仇隙更深,互相敌视怨恨,指责争吵,结果均被免职,杜预仍兼本职。几年以后,杜预又任度支尚书。此后一直到咸宁四年(278年),杜预一共担任七年的度支尚书,提出的建议数不胜数,今述其要者。  咸宁四年(278年)春,晋军主帅羊祜突然病重,临终前,羊祜向晋武帝举荐杜预接替自己。因而杜预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羊祜去世后,杜预于十一月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特赐追锋车、第二驸马。受命之后,杜预南下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接替已经去世的原荆州都督羊祜的职务。到任后,杜预“修缮甲兵,显扬威武”(《晋书?杜预传》)。为即将开始的灭吴战争作战前准备。  上马治军,下马治国,一统天下,名垂青史。  杜预算的上是一个全才
  西晋国力蒸蒸日上,朝廷之上人才济济。  按理说,司马炎应该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可是他的眼里分明有两道明媚的忧伤。  这第一道忧伤不是来自别处,  正是来自他的儿子  ---------------帝国未来的继承人。  -------------太子司马衷  提前司马衷,人们很容易想起那个傻子皇帝和他那句著名的“没有饭吃,何不吃肉粥呢?”  不过,  历史往往只记住了一个人的一面,如杨广的暴政,  而忽略了他的另一面。  等贾南风向司马衷报告太后谋反要求惩治的时候,  司马衷只是淡淡的说了句:“以后再说吧。”  等嵇绍为保护他而中箭身亡的时候,  司马衷伏在嵇绍尸体上失声痛哭道:“这才是我的忠臣啊。”  等石超见他龙袍之上沾满血迹,想要给他换下的时候,  司马衷摆手说:“袍子上是忠臣嵇侍中的血!我要穿回去给他们看看!”  等张方迁都长安,大臣们隆冬腊月被冻得一路走一路跳的时候,  司马衷伤心的对众人道:“都说我傻,我的确是傻啊。不然怎么会连累你们受这样的罪。”  这就是真实的司马衷。  他或许是个低能,不是个好皇帝,  但是他绝对是个好人,  因为他懂得感恩,心存善念。  相反,  我们很多智力健全的人,却做不到这一点,  他们一方面抓住李世民嗜兄杀弟不放,用尽了世界最恶毒的语言来诅咒。  另一方面却对康熙,雍正,乾隆歌功颂德,  仿佛那些死于文字狱的万千孤魂不是生命。  也许对他们来说,  王爷出身富贵,才是生命  平民身份卑贱,只是草芥  天子之孝异于常人,天子之情异于常人  如果杀掉两个人,能够挽救长千上万的人,  我相信是对的,  因为生命是宝贵的;  相反的,  如果为了掩盖事实的真相,  而屠杀成千上万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  我也相信是徒劳的。  因为历史无法改写,  真相也永远不会埋没。  何为大义,何为小义?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这一点上,  清朝的皇帝甚至不如石勒和孝文帝。  历史上,  有很多皇帝名气不如康熙,乾隆,如汉光武帝,汉明帝,汉宣帝,明仁宗,明孝宗,  但,他们却是当之无愧的明君,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汉人  而是因为他们懂得生命的宝贵,宽恕的力量  武力,可以换来服从,  却不能换来真心顺从;  屠杀平民,  也许可以换来一时的服从,  却无法掩盖历史的真相;  努尔哈赤没有辽东大屠杀吗?  南明没有存在过去?  带‘清’字就一定就是指大清吗?  否认这一切,  只能说明他们做贼心虚,其行为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康熙兴文字狱19次,  雍正兴文字狱17次  乾隆兴文字狱130次,  会不会更多,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每一笔上都沾满了累累鲜血。  什么观点,什么目的,什么立场,什么动机,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真相不会埋没,生命无法挽回。  可笑的是,竟然有人信誓旦旦的说,清朝皇帝从不看史书,没有改动过历史。  这实在是我听过的最大笑话  从坏人变成好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从一个烧杀抢劫的民族变成儒雅之国也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普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