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范紫宣这个名字的韩文名写法和读音崛起是什么读音?谢谢

[转载]原创:《中国电视报》日第12期中的错别字
原创:《中国电视报》日第12期中的错别字
1.粗体字是有差异的部分,请重点关注。
2.括号里面的一般为正确和规范的读音、用字或用词。
A2版(责编:司楠)
《新闻频道推出清明特别编排》一文中,“还常年(长年)雇人清扫亲人墓地”一句中,应该用“长年”错写成“常年”了。
“常”我们可以理解为经常、常常,这是表示频率高的意思。“长”则可以理解为长久、持续不间断的意思,例如“长年在外”、“长相厮守”,长年在外的人是回不了家的。
“长”往往表示的是不间断的;“常”则一般表示间断的。如果要表示长时间不间断的意思,还是应该用“长久”的“长”字。如“长年在外”、“长年积雪”。当然,到了“天长地久”的时候,就更没有人把“长”字用“常”来替换了。
A3版(责编:徐凯旋)
《从伏特加到卡布奇诺》一文中,“如果说伏特加的浓烈代表了俄罗斯人阳刚坚韧(坚忍)的一面”一句中,应该用“坚忍”错写成“坚韧”了。
“坚韧”是坚固和有韧性,“坚忍”则是说一个人坚强、忍耐力强。已经有了能够直接表达意思的“坚忍不拔”,没必要多此一举地弄一个“坚韧不拔”再来比喻一下。
坚韧不拔与坚忍不拔这对冤家争议已久,笔者以为既然有了“坚忍不拔”就没必要非要迁就着再来一个“坚韧不拔”来捣乱。文字的表意精确,对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非常重要。类似的词汇越多,语文教学就越混乱,还是规范一些好。
底部通栏广告《吃同仁堂冬虫夏草九种疾病好得快》一文中,“清除血液垃圾,降压、降脂、降血粘(黏)”一句里,应该用“黏”错写成“粘”了。
黏和粘原本是二形一字,都是黏性材料,只是制作黏性材料的原料不同,一个用大米,一个用黄米(黍)。专家们在整理异体字时,曾把黏字作为异体字淘汰了。后来又恢复黏字,这样就出现了一字二形。于是,专家们将两个字的音和义重新规范:粘读zhān(沾),义为“使连结”;黏读ni&n(年),义为“黏性”。
A4版(责编:张紫翾)
《背篼干部感动全国观众》一文中,“而央视记者深入基层的扎实采访也受到了的(得到了)观众肯定”一句中,应该用“得到了”错写成“受到了的”了;“央视记者立即在第二天的系列报道中作(做)了详尽的回应”一句里,应该用“做”错写成“作”了;“种种高梁(高粱)”一句里,应该用“高粱”错写成“高粱”了;“真的觉得这些基层干部非常的(地)不容易”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他们想接收敦操乡的年青(年轻)人去他们企业工作”一句里,应该用“年轻”错写成“年青”了。
“粱”和“梁”二字,都读“良”音,形体相似,但是意思完全不同。前者较少使用,只有有限的几个词语用“粱”字。如“膏粱”指精美的主食;“高粱”是北方粮食作物的一种;“黄粱美梦”是个成语,是说卢生在他人煮包揽地做了一梦,梦中升官发财,醒来那饭尚未煮熟,以虚幻梦境比喻空欢喜一场,此处之“粱”指黄米饭。因此,上述各例之“粱”,均为粮食,下面必须有“米”之“粱”,此“粱”非“木”偏旁之彼“梁”也。
“梁”字意思不同,它除了做姓氏外,用在其它地方不少。“梁”最基本的意思是木结构屋架中,前后方向架在柱上的长木,如“房梁”、“栋梁”、“正梁”、“桥梁”等。在此类用途时,“梁”字也可以“木”偏旁,“梁”“梁”通用。因为“梁”是架高之长木,于是又引申指隆起成长条状的东西,比如“山梁”、“鼻梁”。
年轻VS青年!
注3:(杜永道)
在汉语书面语中,“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一般情况下,三者的区别是显著的,但有的时候容易用错。下面说说几种容易用错的情况。
先说“的”跟“地”。你一定知道,定语的后面写“的”,状语的后面写“地”,这一般不会用错。但有一种情况却容易搞错:在偏正词组中,修饰成分是双音节形容词,中心语是双音节动名词,也就是具有名词作用的动词。“彻底de解决”就属于这种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判定用“的”还是用“地”的方法是,如果这个词组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写“的”,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写“地”。下面以“彻底de解决”为例来说明:
(1)彻底的解决,还需要一些时间。
(2)矛盾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3)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已经彻底地解决了。
(4)我们必须彻底地解决这个阻碍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1)中“彻底de解决”处于主语位置,(2)中“彻底de解决”处于宾语位置,所以这两个句子中都用“的”。(3)(4)中“彻底de解决”都处于谓语位置,所以用“地”。在实际使用中,这种结构处于主语位置时,中间写“的”写“地”都比较常见。
应当注意,有的时候这种偏正词组充当宾语的时候,“的”“地”都能使用,但用“的”跟用“地”意思有细微差别。例如:
(5)他喜欢剧烈的运动。
(6)他喜欢剧烈地运动。
体味一下这两个句子会发现,(5)是说喜欢很用力、动作猛烈的运动项目,表明的是喜欢的运动种类。(6)是说喜欢很用力、动作猛烈地进行运动,表明的是喜欢的运动方式。这时,要根据表达的意思来细心确定使用“的”还是“地”。
再说“的”跟“得”在使用中易混用的情况。
有的时候,句子里可以用“的”,也可以用“得”,都说得通,不过意思有明显区别。例如:
(7)快得谁也追不上。
(8)快的谁也追不上。
(7)是述补结构,整个句子是说明“快”的程度。(8)中的“快的”是名词性的“的”字结构,整个句子是主谓结构。这里的“快的”是说话人所指的某个人或事物。例如指跑步跑得快的人:“操场跑道上,慢的落在后面老远,快的跑得像一阵风,谁也追不上。”又例如指跑得快的汽车:“赛车的时候,快的老跑在前面,慢的总是跟在后面。”
“得”跟“地”也有容易混淆的情况。例如:
(9)高兴得跳起来。
(10)高兴地跳起来。
这两个句子都能成立,但意思有所不同。
(9)是说明当事人的心情,语义侧重在“高兴”。我们可以将其扩展,使意思更显豁,例如:“刘敏听说自己考上了市重点大学,高兴得跳了起来。”因此,“高兴得跳了起来”是说“跳起来”时的程度。
(10)是说明“怎么样跳起来”,语意侧重在“跳”,我们可以将其扩展,例如:“王东辉刚到操场,几个同学就邀请他跳绳,王东辉跟同学们一起高兴地跳起来。”所以,“高兴得跳起来”是说“跳起来”的状态。
因此,应细致地根据表达的意思来选择“地”或“地”。比如,“这次测试,她考de特别出色”中,应该用“得”;“村民们正在紧张de收割麦子”中,应该用“地”。
A6版(责编:张斌)
《CBA=中国足球?》一文中,“难道说丰富的文化底蕴中蕴含(蕴涵)的词汇竟如此贫瘠”一句中,应该用“蕴涵”错写成“蕴含”了。
底部通栏广告《高血压 心脏病
脑血栓来电申领》一文中,“同仁养生堂纳豆激酶胶囊对脑血栓、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黏)、中风偏瘫后遗症及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确切疗效”一句中,应该用“黏”错写成“粘”了;“赠完为止,绝不(决不)多赠”一句中,应该用“决不”错写成“绝不”。
“绝”是会意字,从纟(
m&),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其本义就是把丝弄断。一些古代的“绝”字都有些像人用刀切割丝线的情景,所以“绝”字就有“断开”、“断绝”的意思。断开的东西前后不相连属,“绝”便有了“后无继者”的含义(比较典型的词语包括绝交、绝情、绝笔、绝唱、绝代佳人、恩断义绝、绝无仅有等),从而引申出“极”、“最”、“唯一”等意思,进而发展出“绝对”这个意义。“绝”用在否定词“不、无、非”等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绝不”可以理解为“全然不”,进一步说,就是“所有情况下都不”或者“任何情况下都不”。因此,“绝不”所表达的意思偏重于对客观事物否定的程度,表示完全否定。
“决”是形声字,本来写作“决”从水、夬(
gu&i)声。从夬得声的字多有“断”、“缺”的意义,比如“抉”是“挖出”、“玦”是“有缺口的佩玉”、“缺”是“器皿破损”等。“决”也和“断”、“缺”有关,它的本义是“挖开堵塞物使水流动”。人们在做出判断或决定之前,总是要经历一个走出困惑、豁然开朗的心理过程,“决”的本义和这个心理过程相似,所以“决”自然就引申出“判断”、“决定”等意义,并进而有“肯定、一定”的意思。“决”用在否定词“不、无、非、没”
等前面,偏重于表达坚决否定的主观态度,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决不”就是“坚决不”的意思,它是在表达说者的态度而不一定是最终的事实或结果。
通常情况下,第一人称作为主语的时候,往往是在表述说者的态度,宜用“决不”,并且可以写成“坚决不”。非第一人称作为主语的时候,往往在表述说者对别人所做的事情的结果或者客观事实的一种期望或者猜测,宜用“绝不”,并且可以写成“绝对不”。
A7版(责编:郭莉)
《真假拉菲》一文中,
“消费者难辩真假(难辨真假)”一句中,应该用“难辨真假”错写成“难辩真假”了;“拉菲的中文标识(标志)在中国境内一直没有注册”一句里,应该用“标志”错写成“标识”了。
在古代汉语中,“辩”与“辨”属于同源字,即音义皆近,或义近音同
(王力《同源字典·同源字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页)
。“辨”,古文作“辧”,《说文》收入刀部,“辩”,繁体作“辯”,《说文》将其收入辡部,其后的《正字通》《康熙字典》等皆将其收入辛部。在古汉语中,“辩”与“辨”一般没有区别,如《吕氏春秋·听言》:“其有辩乎”,又如《后汉书·仲长统传》:“目能辩色”等,“辩”均注为“辩,别也”,可见,“辩”有时用同“辨”。
“辩”,《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解释为“辩解,辩论”,它侧重于通过语言等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如“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阿Q正传》)、“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孔乙己》)、“大约以为这是他替自己的辩解:因为方玄绰就是兼做官僚的”(《端午节》)等,在这些句子中,“辩”都是用语言解释理由、事实等。在现代汉语中,“辩”的目的大多是澄清事实真相,如“少甫越分辩说与这相片无关系,少年则益深信这相片与经理关系之大”(《好管闲事的人》),这句中的少甫即要澄清这张照片与经理毫无关系的事实,谁知越辩解越说不清楚。“辩”当和英语argue,
explain, debate, dispute同义。
“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将其解释为“辨别,分辨”,它侧重于借助理性思考和常识等途径对事物进行区分和辨别。如“虽然在昏黄中,却辨得出许多人”(《阿Q正传》)、“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出关》)、“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狗·猫·鼠》)等,“辨”强调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段玉裁《说文注》曰:“古辨判别三字同义。”现代汉语中保留了这一点,如“且从老水手口音中,辨明白是个老伙计,不值得认真了”(《摘橘子—黑中俏和枣子脸》),这句中的“辨”既有判断又有区别的意义。“辨”相当于英语中的distinguish,
discriminate, differentiate, recognise等。
A8版(责编:谷立)
《品茶香,过清明》一文中,“他们还要用清明耙(清明粑)来祭祖”一句中,应该用“清明粑”错写成“清明耙”了。
黄草粑又叫清明粑,清明粑的制作历史已有100余年,解放前后贵州各地就有许多专营点。早期的清明粑做成月饼形状,馅心有火腿、洗沙、玫瑰、白糖等品种,食时用平锅放少许猪油,微火煎成两面微黄,香脆清甜可口。如今,贵州各地的清明粑品种随馅心的不同而纷繁芜杂,口味和形状也多种多样。
A9版(责编:王波)
底部半通栏广告《香油膏方60天,保你关节、腰椎健康20年》一文中,“有时还会咔咔的(地)响”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有效成份(成分)定向营养修复关节软骨……”一句里,应该用“成分”错写成“成份”了;“关节屈伸不利(不力,即没有力道)”一句里,应该用“不力”错写成“不利”了。
“分”字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音字,它在读f&n(奋)音时的常见用法有下面几项:(1)表“成分”,例如:水分、盐分、养分等;(2)表职责、权利等的限度,例如:本分、过分、名分、恰如其分、非分之想、分内的事情;(3)表人与人的情感,例如:情分、生分。在普通话口语中(一般见于我国北方地区),情分单独用“分(f&n)”表示这个意思时要读成儿化词,说成“分儿(f&nr)”,一般说成“分儿上”或者“情分上”。如“看在老同学的分儿上,你就帮他一下吧。”
“份”的常见用法有下面几种:(1)表整体中的一部分。例如:份额、股份。(2)做量词,用于表示搭配成组的东西。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食品,也用于报刊、文件等事物。例如:一份快餐、一份报纸、几份材料、两份礼物。(3)做量词,用于比较抽象的事物。例如:这孩子还必须努力学习,不能光靠自己那份聪明;杂技演出时,那份惊险真让我揪心;我现在很忙,哪儿有这份闲心啊!(4)用于“省、县、年、月”后,表示划分的单位。例如:省份、县份、年份、月份。口语中说的“份儿上”是一个固定的词,表程度、地步或境地的意思。例如:他们俩在工作上的矛盾闹到这个份儿上,只好请领导出面调解了;虽然穷到这个份儿上,但是公路已经修到村口,只要把山货运出去,很快就能致富;不听别人劝说,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如今他只有哭的份儿了。
“不利”指不顺利、有害处,如出师不利。
“不力”指不尽力或不得力,如领导不力。
A10版(责编:李燕宁)
《传递爱心点亮梦想》一文中,“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后来到中央电视台担任少儿节目主持人”
一句中,应该用“北京广播学院”错写成“中国传媒大学”了。
2004年8月,正值北京广播学院五十周年校庆之际,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立志将本校创办成为以传媒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从2012年前推10年,月亮姐姐毕业的时候,毕业证上是“北京广播学院”。
A11版(责编:王红)
广告专版《谁说心脑血管病不能治愈·诺贝尔医学委员会对伊格纳罗的评价》一文,“语出惊人的(地)说出这句话”一句中,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在东京、在汉城(首尔)人们无不为一氧化氮的发现而欢呼雀跃”一句中,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
首尔(서울,Seoul)是韩国最大的城市,世界第二大都市圈,仅次于东京。韩国的经济、政治、科技、工业、电子、金融、时尚和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海、陆、空交通枢纽,为韩国的首都。2005年,时任市长的李明博正式宣布“서울”的中文译名改为首尔,并通知中国政府,“서울”一词在韩语中是首都的意思,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其国家分裂的现实需要与政治方面的考量使此韩语固有词由通用词汇向专用词汇方向转化。但中国民间一直有声音,对韩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将汉城的中文译名改为首尔表示不满,中国政府对此未作任何官方评论。
广告专版《谁说心脑血管病不能治愈·轻松摆脱高血压、脑血栓,越活越年轻》一文中,“浑身都感觉非常的(地)轻松”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
A12版(责编:赵代红)
《真假难辨的出租车》一文中,“但阿华还是清楚的(地)记得那辆出租车是蓝黄相间的花车”一句中,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就能悄悄的(地)顶着别人的车牌号挣钱”一句中,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
《天下无拐》一文中,“‘微博打拐’与他牢牢的(地)联系在一起”一句中,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
A13版(责编:赵晖)
广告专版《冬虫夏草
每日只需5.5元》一文中,“一些人就可以感受的(得)到”一句里,应该用“得”错写成“的”了;“让更多患者能吃的(得)起”一句里,应该用“得”错写成“的”了;“让患者真真实实的(地)感受实惠”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个个儿脸上都难看的(得)很”一句里,应该用“得”错写成“的”了;“现在田教授一听别人在服用冬虫夏草就很有经验的(地)叮嘱”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
A14版(责编:顾婷婷)
《我的零点时刻》一文中,“想到自己作为这个城市的一份子(一分子)”一句里,应该用“一分子”错写成“一份子”;“吴邦国和维尔布鲁根一齐(一起,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打开装有奥运会会徽的紫檀内盒”一句里,应该用“一起”错写成“一齐”了;“仿佛就擦着头皮訇然(轰然)炸响”一句里,应该用“轰然”错写成“訇然”了;“这个设计太有想像力(想象力)了”一句里,应该用“想象力”错写成“想像力”了。
“象”、“像”、“相”三字都是常用字,前两字音同形似,后一字有两个音,其中一个音也与前两字一样,并且字义上三个字有某种联系,因此很容易用混。再加上1964年国家语委曾经将“像”字(除“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一义外)简化为“象”字,《现代汉语词典》等词书都照此改过来了;而日国家语委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又规定,“像”字不再做“象”字的繁体字处理,一部分人按新规定做了,而许多人对新字表并未引起足够的注意,依然照1964年的旧字表和现行词典使用“象”、“像”字,使得“象”、“像”、“相”的使用更加混乱。为了纯洁祖国语言,对读者对社会负责,特提请各位作者、编辑同志注意,一定要以1986年的新规定为准,正确使用“象”、“像”、“相”字。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已确定“想象”为推荐词形。“想象”,一般认为是动宾结构,但也有认为是联合结构。如果是动宾结构,想的是事物的形状、样子,用“象”应该说是合理的。如果是联合结构,“象”字本身也是动词,即韩非子说的“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想”即“象”,“象”即“想”,用“象”同样应该说是合理的。
底部半通栏小广告《老人夜尿多
中药能调治》一文中,“白天头昏脑胀(头昏脑涨)”一句中,应该用“头昏脑涨”错写成“头昏脑胀”了;“治疗夜尿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补肾虚、清湿热、活淤血(瘀血)”一句中,应该用“瘀血”错写成“淤血”了。
A15版(责编:赵爱宁)
《智擒神秘黑衣女》一文中,“一路武警侦查(侦察)员正悄悄地潜伏在这里”、“侦查(侦察)员为什么来到了‘大青树’宾馆”和“却无法避开武警侦查(侦察)员缜密的侦查(侦察)”三句里,都应该用“侦察”错写成“侦查”了。
注:武警属于军队,军队用“侦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武装力量,遵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令条例。我国《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服现役的称现役军人;编入民兵组织或者经过登记服预备役的称预备役人员。
底部通栏广告《治疗前列腺有了进口特效药》一文中,“它是以提取植物沙巴棕其核心成份(成分)的产品”一句中,应该用“成分”错写成“成份”了。
A16版(责编:王泽民)
《“编辑部”重来
观众看什么》一文中,“我们要把《编辑部的故事》当作(当做)一个品牌做下去”一句里,应该用“当做”错写成“当作”了;“她由在《失恋33天》出演白百合闺蜜(闺密,即闺中密友)的焦俊艳扮演”一句里,应该用“闺密”错写成“闺蜜”了;“当年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插柳柳成阴)”一句里,应该用“无心插柳柳成阴”错写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了;“21年前随着电视剧一同风行的原片头曲《世界很少(小)是个家庭》”一句里,应该用“小”错写成“少”了。
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规定,荫y&n(统读)(“树~”、“林~道”应作“树阴”、“林阴道”)。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之前的辞书中,基本上也都按照该表的规定进行注释。其中,199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语文出版社;首席顾问:吕叔湘;主编:李行健)中还特别在“荫”字的注释中加入了上述内容。原本只有一个读音的“荫”字,在现汉(5)中干脆多了一个读音“yīn(阴)”,如此一改,也就解决了读音和用字之间的矛盾,如此没有道理和缺乏原则的媚俗行为值得批判。
《汤汝平:一剑一世界》一文中,“母亲常年(长年)生病”一句中,应该用“长年”错写成“常年”了。
A17版(责编:谷立)
《梁庄王的惊世墓葬》一文中,“经过对盗洞勘查(勘察)”一句里,应该用“勘察”错写成“勘查”了。
《神秘大脚印》一文中,“这是一个无法想像(想象)的高度”一句里,应该用“想象”错写成“想像”了;“可以想像(想象)”一句里,应该用“想象”错写成“想像”了。
底部半通栏小广告《家庭修脚》一文中,“轻松去除脚垫、老茧(老趼)、厚皮、死皮及厚指甲(趾甲)”一句里,应该用“老趼”错写成“老茧”了、应该用“趾甲”错写成“指甲”了;一文中,“无需(须)泡脚、无需(须)专业技术”一句里,应该用“须”错写成“需”了。
蚕的茧子和人手足上所长的趼子可是大大地不同。“茧子”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面就是“蚕茧”的意思。这个东西可不是人手足因长期磨砺所留下的“趼子”。
脚趾上的甲!
A18版(责编:郭莉)
《独狼的新生》一文中,“而马布里的所做所为(所作所为)却博得了中国媒体的好感”一句中,应该用“所作所为”错写成“所做所为”了。
注:由“作为”一词拆分重组而来,宜保持原来的用字。
《明开国功臣沐英遗迹金牌》一文中,“他处处把‘忠心’当作(当做)自己安身立命的处事良方”一句中,应该用“当做”错写成“当作”了;“可以想像(想象)沐昌怍当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复杂心情”一句里,应该用“想象”错写成“想像”了。
A19版(责编:王波)
广告专版《糖尿病实现化糖不吃药》一文中,“吃药不就是为了控制血糖升高嘛(吗)”一句中,该用“吗”错写成“嘛”了。
“嘛”是形声字,从口、麻声,读轻声ma。“嘛”一般在三种情况下被当做语气助词使用:1)用在陈述句句尾表示理所当然,例如“这是我的家嘛,我当然要回来”与“她本来就不愿意去嘛”等;2)用在祈使句末尾表示期望或劝阻,例如“不让你去你就别去嘛”和“不懂就向别人请教嘛”等;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引起对下文的注意,例如“学生嘛,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及“其实嘛,这种方法也不难学”等。
“吗”也是形声字,从口、马声。“吗”共有三个读音,分别是m&(麻)、mǎ(马)和轻声ma。“吗”读m&音时是方言音,属疑问代词,意思是什么,例如:“吗事儿”、“吃吗吗香”、“你为吗走得这样急呢”等;“吗”读mǎ音时,仅见于外来语“吗啡”(英文为Morphine,吗啡是从鸦片中分离出来的生物碱(含量约10-15%),以希腊神话中的睡眠之神孟菲斯(Morpheus)的名字命名)一词中;“吗”读ma音时,用在句子末尾表示疑问或者反诘,例如“窗前的月季花是你种的吗”与“你这不是找死吗”等。“干吗”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写作“干嘛”。
A20版(责编:唐秀)
底部半通栏广告《手足颤抖、帕金森病的福音》一文中,“从几十种中药中科学提取出有效成份(成分)浓缩而成--【太空&帕尔诺】(国药准字Z)”一句里,应该用“成分”错写成“成份”了。
A21版(责编:程韬宇)
《辛凉化湿健五脏》一文中,“专家告诉我们饮用灶心土粥对于常年(长年)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五更泻有很好的效果”一句里,应该用“长年”错写成“常年”了。
A22版(责编:徐凯旋)
《你身边有结核吗》一文中,“肺结核主要有咳嗽咳痰(两周以上)、咳血(咯血)、盗汗、午后潮热和消瘦等症状”一句中,应该用“咯血”错写成“咳血”了;“患者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咳血(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一句里,应该用“咯血”错写成“咳血”了。
A23版(责编:杨向红)
《中老年人特发的疼痛》一文中,“以至(以致)患者不敢刷牙”一句中,应该用“以致”错写成“以至”了;“顽固病人需(须)施手术切断神经根”一句中,应该用“须”错写成“需”了。
以至于,连词。①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如“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②用于下半句开头,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如“埋头思索,以至于忘记了下班。”
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
A24版(责编:李燕宁)
《故宫里偷东西:轻判?重判?》一文中,“也许已经比他想像(想象)的要好得多”一句中,应该用“想象”错写成“想像”了。
B1版(责编:王茂华)
《寻宝》一文中,“两年(件)藏品造型逼真”一句里,应该用“件”错写成“年”了。
《正大综艺·墙来了》一文中,“开场秀更是创了记录(纪录)”一句里,应该用“纪录”错写成“记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纪录”为,名词“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而对“记录”的解释是:动词,“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以及作名词使用的“当场记下来的材料”和“作记录的人”。遗憾的是,在它们后面,《现汉》都加了“同纪(记)录”。于是就造成了实际运用中的混乱。
“记”的义项很明确,主要是“把印象记在脑子里或把事物记写下来”。《康熙字典》注:记,“《说文》疏也。《徐曰》,谓一一分别记之也。《博雅》,识也。《玉篇》,录也。《广韵》,志也。《书益嵇》,挞以记之。《传》,使记识其过也。”它与“录(记载、抄写)”组成动词“纪”字就复杂一些。《辞源》没有“纪录”条目,因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表示“最高成绩”义项的“纪录”,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记录”。《辞源》释“记录”就是“记载”。举例,王充《论衡答佞》:“太史公记功,故高来禩,记录成则著效明验。”
“记”和“纪”是两个同源借字。古时候,“纪”和“记”的“本字”都是“己”。“己”,甲骨文象来回交错穿插把丝缕分别编结在一起防止其散乱所用丝绳之形。所以《说文·糸部》:“纪,别丝也。”因为“己”的本义就是编结、系联、约束丝缕的绳。而最易约束的应该就是自己,遂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表示自己、本身。后又借作天干第六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自“己”的后两义项为专用,其本义则另加义符“糸”写作“纪”,从糸、从己,己声,表示“己”的本义“编结、系联、约束”之义,同时还有“开端、头绪”的意思。由此引申,《墨子尚同》曰:“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所以,“纪”也有“纲领、规律、法度、纪律”之义,用作动词有“治理、经营”之义。我国古代习惯把十二年称为“一纪”,岁星(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故十二年为一纪。而且古人还把岁、日、月、星辰、历数皆称“纪”。《书洪范》:“五纪:一曰岁,二曰日,三曰月,四曰星辰,五曰历数。”所以“纪”也成为记载年代的方式的表述。我国传统史书有一种体裁就称为“纪传体”,它常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还有一种纪事本末体,以重要事件为纲,将一段历史完整记载下来。“纪”由此获有“记载”的含义。当“被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概念输入时,就产生了“纪录”这个词儿。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词儿之所以用“纪录”而不用“记录”,恰恰是为了有别于“记录”。
《说文》释“己”:“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诎形也。己承戊,象人腹。凡己之属皆从己。”段玉裁注:“己在中。人在外。可纪识也。”所以“己”又有“识别”之义,此义加“讠”字旁借作“记”,专门表示“识记、记载”。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记”的本义指“记录”引申为“记住、记忆”,用作名词,也指被记录下的文字、标志。但是除了“记要类”可换作“纪”外,其他意义上不能通用。
《生财有道》一文中,“经过不断地(的)努力发展”一句里,应该用“的”错写成“地”了;“这其中蕴含(蕴涵)着哪些致富秘笈(秘籍)”一句里,前者应该用“蕴涵”错写成“蕴含”,后者应该用“秘籍”错写成“秘笈”了。
“籍”是形声字,从竹、耤(j&)声。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籍”的本义是登记册、户口册。秘籍,就是记载秘不示人的技能、技巧的书籍。
“笈”是形声字,从竹、及声。“笈”的本义为竹书箱。经典电影《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所背的就是古代读书人外出装书籍用的箱子。
“负笈”是一个古语词,《现代汉语词典》至今未收,《辞源》(1979年版)对“负笈”的解释是:“谓背笈游学。笈,书箱。”并有出自《抱朴子》、《晋书》等古籍的例证。这个词,今天在报刊等媒体上时有所见,多指出国留学,如“负笈东瀛”(留学日本)、“负笈巴黎”等。误写的“负籍”虽可强解为“背负书籍”,但于史无据。就是说,“负籍”在汉语中是子虚乌有的一个“词”。我们在梁祝一类戏曲影视中可以看到书生出外游学,有书僮或仆人挑着盛书的囊箧和其它行李跟随在后,不应该毫无生活依据。实际上,“负笈”早已成为稳定的双音合成词,它的含义就是远离家乡出外求学(今天多指出国留学,不包括在国内求学),至于负不负“笈”,是否携带盛书的笈箧,人们已经不计较了。
B11版(责编:蔡楠)
空中剧院》一文中,“4月6日播出京剧《潞安洲(潞安州)》、《八大锤》《断臂说书》”一句里,应该用“潞安州”错写成“潞安洲”了;“京剧《潞安洲(潞安州)》”标题中,应该用“潞安州”错写成“潞安洲”了。
注:潞安州十个州府!
《潞安州》,传统剧目。金兀术觊觎宋朝疆土,出兵犯境,攻打潞安州。陆登坚守城池,金兵受阻。兀术俘获韩世忠差官,搜出韩、陆传书所用蜡丸,乃令军师哈迷蚩乔装差官,往见陆登,被陆识破,割鼻放归。兀术再以重兵攻城,城破,陆登誓死不降,拔剑自刎。兀术收养其子陆文龙。此剧取材于《说岳全传》第十五回、第十六回,黄月山编演,张世麟、王金璐等擅演。
“洲”和“州”写法相近,读音相同,又都可做地名用,但是两者仍有明显区别,不可随意加多或省略三点水。
“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第一篇《关雎》有个脍炙人口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洲”即水中绿地;现在世界上的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洲”仍然是水中大陆的意思。古人曾把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说成“三山六水一分田”,他们认为山占了百分之三十,水占了百分之六十,田地才占百分之十。比例虽不能说十分精确,但古人测算的水多田少是正确的。因此,陆地(洲)是被水包围着,才有了上述的欧、亚、非、美洲说法。
“州”则本是古代行政区域名,比如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前后,全国有过九州或十三州的记载,“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因此,现在我们称中国还有“神州”、“九州”的说法。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不过,要注意中国的行政“州”在元、明、清代时,大大缩小,差不多相当于“县”了。所以至今有些“县”还同时叫做“州”,比如旧时“沧州”即“沧县”、“通州”即“通县”、“涿州”即“涿县”。
B12版(责编:程韬宇)
《动画大放映
新片抢先看》一文中,“故事发生在他们(它们,指代的是一只狗和一只兔子)两个经历一场滑稽坠机灾难”一句里,应该用“它们”错写成“他们”了;“同时侥幸存活于亚马逊(亚马孙)河雨林当中”一句里,应该用“亚马孙”错写成“亚马逊”了;“他们(它们)之间的友情面临着考验”一句里,应该用“它们”错写成“他们”了;“他们度过(渡过,渡过难关是固定用法)旅途中的重重难关”一句里,应该用“渡过”错写成“度过”了。
《影视留声机》一文中,“主要讲究以眩目(炫目)的画面与震撼的音响来叙述跌宕起伏的剧情”一句里,应该用“炫目”错写成“眩目”了。
“炫目”与“眩目”是同音词。“炫”“眩”读音都是xu&n。“炫”是(光线)耀眼的意思,“眩”是(眼睛)昏花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只收“炫目”,意思是(光彩)耀眼。《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二者俱收,“炫目”是耀眼、(光彩)夺目;“眩目”是眼睛昏花。并说“‘眩目’见‘炫目’,现在一般写作‘炫目’。”这说明,两个词意义不同,“炫目”用于描写客观事物,一般是褒义词;“眩目”描写人对事物的感受,指生理感受时,指强光使人不舒服,多含贬义,指心理感受则含名目繁多,或变化多端,让人难以接受的意思。“眩目”曾作为“炫目”的同义词使用,表达“耀眼”的意思。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及其晨光初起,夕景斜辉,霜文翠照,陆离眩目。”但今天应当提倡二者区分,“炫目”不宜再写作“眩目”。
《音乐传奇》一文中,“但如同他的歌唱道(到)的一样”一句里,应该用“到”错写成“道”了。
注:参见下面有关“说道”与“说到”的分析。
现代汉语中,常见“说道”的用法。“道”有“说”的意思,“说道”就是“说”,这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相关的还有“谈道、讲道、叫道、喊道、嚷道、问道、答道、写道、唱道、安慰道、感叹道”等等组合。但在这些组合中,“说”的意思明显趋于弱化。在语言实践中,单用一个“说、谈、讲……”之类,有时似乎显得“秃”,加上一个“道”字,就显得四平八稳得多。“&道”(或“&&道”)之后,如果是直接引用,其后一般用冒号,引用的内容要加引号;如果是间接引用,其后一般用逗号,引用的内容不加引号。如:
他说道:“明天我就不来了。”
他说道,他明天就不来了。
现代汉语中也常见“说到”的用法。“说到”是一个动补式合成词。“到”表示一种结果。“说到”有“说及”的意思,后面往往是说及的对象或内容,或者用于“某某说到什么时间、地点”的语境中。“说到”后面一般不能有语音停顿,书面上不加标点。如:
我们刚才还说到你。
他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
“谈到、讲到……”的用法可以此类推。
显而易见,“说道、谈道……”不同于“说到、谈到……”。
《乐游天下》一文中,“藏寨固(因)古碉而存”一句里,应该用“因”错写成“固”了。
B14版(责编:韩平)
《一日夫妻百日恩》一文中,第十三集中的“性格叛逆的她发誓与简小菲誓不两立(势不两立)”一句里,应该用“势不两立”错写成“誓不两立”了;第十七集中的“简正从朋友那里得知梁博是一个到处沾花惹草(拈花惹草)并有诈骗前科的人”一句里,应该用“拈花惹草”错写成“沾花惹草”了。
势不两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两立:双方并立。
《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回》:“这饮马川贼人这等可恶!几番来搅扰,与他势不两立!”
“拈”字读niān,以手指拨弄把玩或以两三个指头捏东西的意思。常见成语有“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你看,随意用两三个手指即可轻巧地拿到,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得心应手无以复加。比如“他出口成章,成语典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成语“拈轻怕重”喻挑拣轻工作而怕挑重担。还有个词语是“拈花惹草”,说的是触摸搓弄花草,指挑逗招惹异性(多指男性)。
B15版(责编:沈玉)
《前妻的车站》一文中,第十八集中的“王流铁利用冯国强出差将孙媛媛带到酒吧却不料冯国强的助理刑(邢)正在角落里观察着二人”一句里,应该用“邢”错写成“刑”了。
《江珊给搭档起外号》一文中,“汇集(会集)了江珊、周小斌韩青等众多实力派演员”一句里,应该用“会集”错写成“汇集”了。
注:参加下文。
“汇聚”与“会聚”的差异,核心在于“会”与“汇”的不同。
“会”的繁体为“會”,甲骨文、金文中的“会”下面的“口”代表容器,上面是盖子,中间是装在容器中的东西,表示器与盖相合的意思。所以,“会”的本义为聚合,既然装起东西盖上盖子,就免不了有“人”的存在。因此,“会”还可以引申出相逢(如会面)之义,同时又可指有目的的集会(如晚会)或者团体(如工会、协会)。此外,“会”还有理解、懂得、通晓、擅长的意思,如体会、能说会道等。
“汇”的繁体为“匯”、“滙”和“彙”,其中,“匯”是形声字,从匚(fāng,即筐子),淮声,其本义为盛器。“彙”也是形声字,从韦(y&,即长毛兽),胃声。“彙”本义为刺猬,引申为类、族类,如汇类(分类再聚集)、汇纂(类集编纂)等。另外,和货币有关的也用“汇”,如外汇、汇率。
一般来说,和人有关的“聚集”,往往使用“会”,表达人聚在一起的意思。既然是“盛器”,“汇”自然也就含有把东西放到一起的意思,如汇总、汇合、汇报。与和人有关的“会”字相对应,有“氵”的“汇”自然就有河流汇合的字义并往往负责构成和“水”有关的词,如汇涌(汇集涌流)、汇濊(水流深广的样子;濊,hu&)、百川所汇、汇成巨流。我们可以参照这样的原则对比一些常见的词,如会合(人的聚拢,如两军会合)与汇合(水流聚集)、会展(名词,会议和展览,如会展中心)与汇展(动词,把商品汇集在一起展览)、总会(小团体的上级机构,如工商总会)与总汇(把一些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而成的东西)。
“汇聚”与“会聚”的差异,其实本质上是“会”与“汇”的差异。笔者认为可以按照是否涉“水”来区分,凡涉“水”的,宜用“汇聚”,反之则宜用“会聚”。
B21版(责编:赵代红)
《现在我会演得更好》一文中,“对婚姻生活全靠想像(想象)”一句里,应该用“想象”错写成“想像”了。
B22版(责编:张斌)
《春季防上火》一文中,“偶尔会失眠嘛(吗)”一句里,应该用“吗”错写成“嘛”了;“有的老年朋友也许不仅会感觉头晕脑胀(头晕脑涨)”一句里,应该用“头晕脑涨”错写成“头晕脑胀”了;“此时就会出现咳嗽、痰多且粘(黏)稠”一句里,应该用“黏”错写成“粘”了。
B23版(责编:王婧)
《诗里清明别有情》一文中,“细雨蒙蒙(濛濛)”一句里,应该用“濛濛”错写成“蒙蒙”了。
B24版(责编:王婧)
《“春日一鲜”蒸榆钱》一文中,“九成榆钱儿搅合(搅和)一成玉米面”一句里,应该用“搅和”错写成“搅合”了。
《水乡的清明》一文中,“清明简直就是一场规模盛大的祭典(祭奠)”一句里,应该用“祭奠”错写成“祭典”了。
《清明祭母》一文中,“在映着落日余辉(落日余晖)的马路上看到一对母子手挽着手亲密说话的时候”一句里,应该用“落日余晖”错写成“落日余辉”了。
“晖”跟“辉”过去常常通用,所以1955年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规定,“暉”是“輝”的异体字,将“暉”予以淘汰。
1988年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认,“暉”类推简化成的“晖”为规范字。这就是说,如果泛指光线或者太阳光之外的光线的时候,用“辉”;如果专指太阳光的时候,要用“晖”。因此在“光辉”“辉映”“交辉”“熠熠生辉”中,要用“辉”;在“春晖”“朝晖”“夕晖”“余晖”“斜晖”中,要用“晖”。“落日的余晖”中的“余晖”显然是指太阳的光辉,因此其中的“晖”是正确的,不宜改成“辉”。
《清明话柳》一文中,“观音又以柳枝蘸水普渡众生(普度众生)”一句里,应该用“普度众生”错写成“普渡众生”了。
底部通栏广告《十年老眼病
一朝换“新眼”》一文中,“功能主治:白内障、青光眼、飞蚊症、玻璃体混浊(浑浊)”一句里,应该用“浑浊”错写成“混浊”了。
浑浊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水或空气有杂质、不纯洁”。例如:这条河浑浊不堪。二是指“不清澈透明”。例如:这杯水很清澈,那杯水显得浑浊。
“混”字在读h&n(诨)音时,有如下几个义项:(1)(不同的东西)掺杂在一起,如混杂、混和、混同、混淆、混为一谈等;(2)乱、胡乱,如混乱、混世魔王等;(3)蒙、充,如蒙混、混充、混进、鱼目混珠等;(4)苟且度过,如胡混、混事等。
“混”字在读h&n(浑)音时,其义项与“浑”字重叠,现在一般不用。如“浑蛋”、“浑水摸鱼”、“浑浊”等词语中,都使用“浑”字。
玻璃体混浊(vitreous
opacities)不是病名而是玻璃体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许多重要的眼底病是由于有了玻璃体混浊而引起患者注意才就诊的。玻璃体混浊就是指玻璃体内透明的凝胶体,出现不透明体即混浊。多种眼疾可以引起玻璃体混浊,最常见的是老年性变性、近视性变化、玻璃体后脱离和生理性飞蚊症,此外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原发性家族性淀粉样变性、闪光性玻璃体液化等也可出现眼前黑影等临床表现。
C1版(责编:张紫宣)
《张韶涵:5年后再展翅》一文中,“我可以尝试和挑战的东西非常的(地)多”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
C5版(责编:赫欣)
《晚秋》一文中,“囚犯安娜已经在监狱中呆(待)了整整七年”一句里,应该用“待”错写成“呆”了;“安娜的心像被刀扎了一样的(地)疼痛”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她曾不止一次地想像(想象)过与他的重逢”一句里,应该用“想象”错写成“想像”了;“安娜逃也似地(似的)来到公共卫生间里”一句里,应该用“似的”错写成“似地”了。
“似的”是比况助词,有“(好像)……一样”的意思,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性词语的后面,表示跟某个事物或某种情况相似。常同“像”“好像”“仿佛”等比况动词配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但一般不同“似乎”搭配。作为一个词,它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举的例子有:像雪(名词)似的那么白/乐得什么(代词)似的/仿佛睡着了(动词)似的。“似的”应读sh&·de,和作为比况动词或副词的“似”“似乎”“好似”中的“似”读音不同,后者读s&。可以把“……似的”“好像……似的”“仿佛……似的”一类结构简称为“似的”结构,通常情况下“似的”结构表示比喻,反过来说,在表示比喻的短语中,sh&·de应写作“似的”,而非“式的(地)”。虽然也有一些语法书,认为有“似的”组成的短语作状语时可以写作“似地”,但一般的现代汉语词典特别是权威性词典,都不收录“似地”这种写法,这实际上是以“似的”为规范词形,而弃置“似地”这一写法。
C6版(责编:邵楠)
《杰克·吉伦哈尔:演技派帅哥》一文中,“杰克·吉伦哈尔这个从《断臂(背)山》中走出的牛仔有着阳光一样的笑容”一句里,应该用“背”错写成“臂”了;“我必须要非常非常的(地)健壮”一句里,应该用“地”错写成“的”了;“影片故事极具想像力(想象力)”一句里,应该用“想象力”错写成“想像力”了。
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是一部2005年的美国爱情/剧情片,描述1963年至1981年的美国西部,二个男人之间情爱与性爱的复杂关系。
《保罗·贝坦尼:最强戏的黄金配角》一文中,“虽然保罗·贝坦尼外型(外形)并不十分出众”一句里,前者应该用“外形”错写成“外型”了。
D1版(责编:赵晖)
《用“心”演绎励志故事》一文中,“看到那些当年开挖留下来的河渠两岩(两岸)绿柳成荫(绿柳成阴)就傻了眼”一句里,前者应该用“两岸”错写成“两岩”,后者应该用“绿柳成阴”错写成“绿柳成荫”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一文中,“剧组特地从中国刑警学院警犬基地借来了警犬和两名训犬(驯犬)员”一句里,应该用“驯犬”错写成“训犬”了;“幸好一名老道的训犬(驯犬)员及时出手套住了这支发狂的警犬”一句里,应该用“驯犬”错写成“训犬”了。
D2版(责编:王慧丽)
《火流星》一文中,第三集中的“高武军污蔑(诬蔑)霍晨星是火流星”一句里,应该用“诬蔑”错写成“污蔑”了;“龙翔天透漏(透露)尚娇娥正是霍晨星失散多年的亲姐姐”一句里,应该用“透露”错写成“透漏”了。
注:“诬”有讠旁,指捏造事实损害别人名誉,如“造谣诬蔑”。“污”原指浑浊的水,后来泛指脏东西。
D4版(责编:王姝)
《夺命地穴》一文中,“吕良玉不知捱(挨)过了多少悲惨的日日夜夜”一句里,应该用“挨”错写成“捱”了。
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把“挨”作为规范字形,同时,将“捱”作为“挨”的异体字。
D5版(责编:赵爱宁)
《侠肝义胆尚小云》一文中,“尚小云又寻了十几个贪苦(贫苦)的孩子”一句里,应该用“贫苦”错写成“贪苦”了;“他饮场(歇场)是一律喝滚烫的开水”一句里,应该用“歇场”错写成“饮场”了;“知道爷爷外出就耍了个滑(猾)”一句里,应该用“猾”错写成“滑”了;“屁股都淤血(瘀血)了”一句里,应该用“瘀血”错写成“淤血”了;“戳着地喊出了一句‘好人呐(哪)’”一句里,应该用“哪”错写成“呐”了。
“猾”字则是形声字,从犬,骨声。“猾”字的本义为狡诈、狡猾。另据《正字通》里讲:“海兽名,猾无骨,入虎口,虎不能噬。处虎腹中,自内啮(ni&,音乜)之。”据此,“猾”也可能曾用来指古代一种动物。
希望记者编辑同志们努力提高文字水平,对我们的评论如有异议欢迎来电探讨。
联系方法:
电邮(),
1.文为笔者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博客地址和作者。任何商业目的的使用,请与博主联系经协商一致后方可使用,否则视为侵权。
2.笔者其他原创文章及地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吓煞读音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