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东北林业大学学毕业李博简介

[转载]外语界十大学者简介
中国外语界十大学者及他们的部分成果
一、张正东教授简介
张正东(1925年8月~)男,汉族,湖北松滋人。重庆解放后即在西南师大外语学院任教,已逾50年。他最先接受华东师大、北师大、东北师大本学科硕士生访学,并进入英语教学百科全书。1987年以副教授退休,嗣返聘并特聘为教授,专事研究;兼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顾问,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顾问,全国师专师院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顾问。曾参加80年代以来历次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审读,高校英、俄语教学法部荐教材的审稿;教育部科研项目的评审。年出版了专著十余部,论文数十篇,其中获国家、省市政府奖七种,学会奖多种。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外语教学法系列丛书"全系他的著作。在研究中他特重调查,主持过三次全国中学英语教学调查研究,并用统计方法研究实践经验。张正东摒弃了外语教学研究里的"西方中心",提出了"外语立体化教学法",论证了中国外语教学法的理论与流派。国内外同行专家对之给予了积极评价。如北外陈琳教授认为,"十多年过后,他当年的许多观点仍然新颖可取,并与我国外语教学实践的发展相吻合";加拿大学者王尔轶来信说,"拜读大作《外语教育学》,胜读十年书,特此专函致谢"。国内有人已在专门研究张正东外语教学思想。
二、王才仁教授简介&
王才仁,教授,1936年5月生,安徽省安庆市人,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此后一直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任教,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路易斯·克拉克在大学进修、教学、进行科研。1985年晋升教授,担任外语系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广西师范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广西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研究会会长和中南六省(区)外语教学法研究会理事长;兼任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语实验中学顾问。曾被评为广西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桂林市社科联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获曾宪梓高等教学奖励基金会奖励。近年来倡导“英语双重活动教学法”,在广东、广西、湖南和福建等省进行广泛实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国内外语教学法流派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学英语教学法》、《中学英语教学面面谈》、《英语教学法交际论》、《英语双重活动教学法—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以及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一项,省部级奖二项。退休后,先受聘于深圳石岩公学,任督导,后任邯郸中原外国语职业学院院长,并担任国家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央教科所外语教学研究中心顾问和湖南麓山国际学校、深圳龙岑学校和江西外贸职业学院等院校顾问。
日,王才仁教授不幸逝世。
三、胡春洞教授简介
胡春洞先生1932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定兴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2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1956年7月本科毕业。195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俄语教学法进修班取得硕士学位。1959年从沈阳师范学院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工作。
胡春洞先生长期承担俄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法等课程,指导学生教育实习。1984年,接替李庭芗教授承担研究生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他教学认真,刻苦钻研,知识渊博,生动风趣,深受学生与同行的欢迎和好评。胡春洞先生博览群书很吸取各家之长,著述颇丰。他的代表作有:《简明俄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法》、《中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学英语教学法漫谈》、《张思中外语教学系列丛书》、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外语》(与王才仁共同主编)。其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学法》获得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此外,胡春洞先生还在《中小学外教学》、《历史研究》、《外国知识》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在外语教学法等领域影响深远。退休之后,胡春洞先生仍然孜孜不倦地研究外语教学法,为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和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曾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
胡春洞先生担任了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英语课程标准》评审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多年来,胡春洞先生对北师大外文学院《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的成长和发展倾注下大量心血。
胡春洞先生常年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著书立说,深受中小学外语教师和广大读者的尊敬和爱戴。
胡春洞先生业余时间曾对玛雅文化做过深入的研究,著有《玛雅文化》一书,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好评。胡春洞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日22肘15分逝世,享年73岁。
四、吴棠教授简介
吴棠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教授,1916 年3 月19
日生于江苏省扬市一个职员家庭,于2003 年5 月2 日16 时40 分因病去世,享年87岁。
吴棠先生1939 年从前国立中央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即投身教育事业,立志为改变当时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而奋斗。
年间,先后担任国立中央大学教育系助教、讲师,重庆市立高级中学教师。
年间担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师、副教授,期间兼任台湾省教育厅科长、国立台湾大学教授。
年间以博士候选人资格先后在美国卡罗拉多大学师范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主攻中等教育、比较教育、教育史、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获得硕士学位。
1956 年1 月31 日,吴棠先抱着诚挚的爱国之心,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返回祖国。1956 年4
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先后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教授、《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
吴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外语教学论专家,对于英语教育和教学法领域有精深的研究。他治学严谨,学贯古今,不断开拓,成果丰硕。他著有〈中学英语教学法〉等著作,并在西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翻译和撰写了一系列学术论文。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开创者与主编,他工作认真负,把杂志办得有声有色,即便在退休之后,吴棠先生年迈体衰,始终仍关心杂志的情况和专业发展的建设。
吴棠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在长期研究工作中,他呕心沥血,积极进取,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教育和教学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他曾长期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吴棠先生不仅以自已具有的创造性学术研究,更从理论建设的全局,直接参与领导,规划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全国英语课程教学论学科点的恢复重建工作,为确立学科课程教学论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地位作出了自已的贡献。
吴棠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受学生爱戴和同事尊重,他对学生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培养了一批才华出众的学科教学论学者。在他指导的研究生中,有的已成为教授,有的担任了领导,有的在国外取得了博士学位。
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会员,吴棠先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定不移地拥护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吴棠先生的一生,是热爱祖国、献身教育事业的一生,是淡洎名利、不断进取、简朴节俭的一生。他的学术造诣和治学态度,使他在全国教育理论界和华东师范大学享有很高的威望。
他的不幸去世,使华东师范大学失去了一位著名教授,使我国教育理论界失去了一位著名学者。但是,吴棠先生的学术成就和献身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我们将真诚感谢和永远怀念吴棠先生!
五、张志公教授简介
张志公(),中国语言学家。1918年11月生于北京。1937年就读于中央大学外语系,后转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学习,主修外国文学和语言学。毕业后,先后在金陵大学和海南大学讲授英语、欧美名著选读和语言学概论等课程,并开始致力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开明书店编辑。年任《语文学习》主编。其间,年兼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汉语编辑室主任,年任《中国语文》编委。年应邀在北京教师进修学院、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等多处开设讲座,讲授语法修辞。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编辑室主任。
张志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他还担任了北京语言学会会长、北京外语学会会长、中国修辞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一直活跃于语言学界。
张志公的学术成就主要在汉语语法修辞和语言教育方面。50年代其研究重点在汉语语法学和修辞学,主要著述有《汉语语法常识》、《修辞概要》(署名张瑰一)、《语法学习讲话》等。1956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一整套全国中学用的汉语教科书,以及《语法和语法教学》论文集。在汉语语法学方面,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主持制订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这项工作对汉语语法知识的进一步普及和汉语语法的科学研究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全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志公研究语言非常注重于理论和实用相结合。50年代末,他的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语言教育方面,出版了《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漫谈语文教学》等书。
他还主编了中学《英语》、《俄语》教材,并对汉语教育和外语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六、桂诗春教授简介
桂诗春(Gui
Shichun)&&&&&
性别:男&&
出生年月:
籍贯:陕西西安&&&
学历:中山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毕业(1955)&
现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1983-)、博士生导师(1986-)&
于中山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任助教
在中山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任讲师, 并兼任英语教研室副主任
&任中山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
在广州外国语学院教务处任教研室主任
广州外国语学院教务处教务处副处长
任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系主任
在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英语副教授
任广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任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
广东省第五、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任国务院第二、三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5-&&&&&&&&
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会学科审议组成员
1984-&&&&&&&&
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1987-&&&&&&&&
广东外语学会会长
被国家人事局授予"有突出贡献国家级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被日本神户女子大学授予名誉人文科学博士
1993年获广东省“教书育人”南粤优秀教师特等奖、被国家教委与国家人事局授予1993年度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1994年香港理工学院授予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奖。
1995年广东省评为南粤杰出教师。
1996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大学毕业后,主要是从事英语教学和英国文学教学。1970后才转向语言学,首先是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然后是心理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我的理念是不断开拓新的疆界,采取新的视野来观察语言和语言学习。&
《心理语言学》(1985,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本书曾在华东区大学出版社首届优秀图书(1986,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评选中获一等奖,省社联优秀成果三等奖
《标准化考试--理论、原则与方法》
《应用语言学》(1988,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1988,山东教育出版社)收集了作者从1978年到1988年所发表的主要论文
《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1991,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省社联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
1992 ,湖南教育出版社)教委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三等奖
《语言学研究方法》(与宁春岩合著,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新编心理语言学》,1985年版《心理语言学》的改写本,增加篇幅2/3
《应用语言学研究》,收集了
年作者所发表的论文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与杨惠中合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论文和文章
资产阶级“人性论”对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1961年第1期《中山大学学报》)
《奥德赛》主题初探(1961年第4期《中山大学学报》)
人·人情味·人性论(1961年羊城晚报)
要积极开展外语教学研究(日《光明日报》)
社会语言学与英语教学(1978年第1期《现代外语》)
英语某些新词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1978年第2期《现代外语》)
一份英语初级教学大纲的分析(1979年第1期《现代外语》)
丛速溶咖啡到超音速飞机——英语新词集锦(1979年第1期《现代外语》)
现代英语词汇的简短化倾向((1979年第2期《现代外语》)
米勒的《心理语言学入门》(1979年第3期《现代外语》)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1979年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
开展应用语言学研究,努力提高外语教学质量(1979年第1期《外国语》)
非什曼的《社会语言学》(1979年第4期《现代外语》)
冗余现象与英语教学(1980年第1期《外国语》)
我国应用语言学的现状和展望(1980年第4期《现代外语》)
语言测验的测量和评估(1981年第1期《现代英语研究》)
开展教育测量学研究,实现我国考试现代化(1982年第1期《现代外语》)
中国学生英语词汇量调查(1983年《公共外语教学研究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电脑技术在外语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1985年第4期《外国语》)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广阔前景(1985年,第1期《外国语》)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in
China(1985年,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ching of English in the Chinese
Context》)&
&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量的调查和分析(1985年第1期《现代外语》)
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心理分析(1986年第1期《现代外语》)
“语言”观与外语学习(1986年《科技英语学习》)
电脑与标准化考试(1986年第4期《外语电话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之我见(1986年第9期《课程·教材·教法》)
中国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诸因素分析(1986第5期《外国语》)
英语教学法十项原则(1987年第1期《山东外语教学》)
编写英语教材的原则与方法(1987年,《应用语言学与中国英语教学》)
什么是应用语言学(1987年第4期《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学习时间越早越好吗——从宏观上考虑中学英语教学改革(1987年第1期《外语教学与研究》)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原理篇(1988年3月《外语教学与研究》)
&题库建设讲话(1989年第4期至1990年第4期《现代外语》)
语言测试:新技术与新理论1889年3月《外语教学与研究》)
应用语言学和我(1988年《外语教学往事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题型的分类、应用、评估与制约(1991年1月《题型功能与考试命题》)
&&&&&&题目反应理论在考试成绩等值上的应用(1991年3月《中国考试》)
认知与语言(1991第3期《外语教学与研究》)
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1991年8月《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绪言》(1992,载桂诗春主编《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
中国英语学生的心理词汇研究(1992,载桂诗春主编《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
中国学生词汇检索的语音编码问题(与李崴合作)(1992,载桂诗春主编《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
句子短时回述的汉英比较(与李崴合作)(1992,载桂诗春主编《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形容词次序的问题(1992,载桂诗春主编《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
认知与语言测试(1992年第3期《外语教学与研究》)
认知与外语学习(1992第4期《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要从小学起”质疑(1992第4期《外语教学与研究》)
应用语言学与认知科学(1993年3月《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起源问题新探(1993年第1期《国外语言学》)
A Study of the Mental Lexicon of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1993,
Pemberton, R. & Tsang, E.(Eds.) Studies in Lexis.
Language Centre, HK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应用语言学的系统论(1994年第4期《外语教学与研究》)
语言使用的研究方法(1994年3月《现代外语》)
关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若干问题(1994年第4期《外语电化教学》)
对标准化考试的一些反思(1995年3月《中国考试》)
从“这个地方很郊区”谈起(1995年第3期《语言文字应用》)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Short-term Recall of Sentences(1996
年《ELT in China 1992》论文集)
我所认识的许国璋先生(1996年《许国璋先生纪念文集》)
谈王宗炎先生的治学道路(1997年,《语文研究群言集》)
词汇测试中猜测问题新探(1997年2月《现代英语研究》)
我们命题人员究竟是怎样想的?(1997年2月《中国考试》)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1997年第1期《外国语》)
语言学研究方法(1997年第3期《外语教学与研究》)
信息社会·互联网·英语教学(1997年《外语教师上网手册》,《现代外语》)
外语教学研究与实验方法(1999年第4期(下)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版)
发展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几点想法(1998年,第1期,〈语言文字应用〉)
再论语言学研究方法(1999年创刊号《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标准化考试辩(1999年9月第5期《中国考试》)
在接触中学习英语(1998年第3期《狂飙英语》)
20世纪应用语言学评述(2000年第1期《外语教学与研究》)
语用与记忆(2000年第1期《语言文字应用》)
我的治学道路(2000年,《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国学生英语分析(未发表,2000年在全国语言学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
语言学与语文测试,载李学铭主编《语文测试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
潜伏语义分析的理论及其应用,(2003年第1期《现代外语》)
跃马扬鞭学英语,(2003年第5期《大学英语》)
我国外语改革的道路(既将发表)
记忆与英语学习(即将发表)
力士开山不怕难
——为桂诗春老师喝彩
我和桂诗春老师共事,已经四十年了。在这期间,有二十年同在一校,还有二十年各居一方;但是,无论是分是合,我们总是互相关心,质疑问难,而且受益的以我为多。
  在桂老师的同事里边,有不少人觉得他是一部发动机。五十年代末,中山大学外语系编《英语自学丛书》,倡导的是他。七十年代以后,原广州外国语学院招研究生,办《现代外语》,策动的也是他。除此之外,对于国内一般外语教师,他在某种程度上也起了发踪指示的作用。
  桂老师的治学方针是什么呢?我看一是求博,二是求深,因此他知识广博,点子多;由于信息新,所以常常当排头兵。
  谁要想知道桂老师兴趣多广,只要翻开他那本《语言学方法论》(与宁春岩合著,外研社1997年版)看看就行。在那里,西方各不同流派的语言学说尽收眼底,多而不乱,这样的工作从来没人做过。
  但是桂老师的长处并不仅限于搜集资料,更可贵的是他善于开路领航。二十年前,应用语言学还是一门新学问,可是他已经大读特读了;心理语言学更少人知道,可是他已经往里钻,写专书了。他开过不同类别的语言学课程,也写过好些内容崭新的专题论文。
  七十年代,电脑在广东还是个罕见事物,桂老师可已经在广外开展览会,展示如何用电脑评阅试卷了。桂老师所讨论的心理语言学问题,如中国英语学生的心理词汇、词汇检查的语音编码、句子短时记忆的英汉比较等等,都是开风气之先,使得同行们耳目一新(见《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我最近高兴地了解到,桂老师又大有作为,他一方面进行心理语言学实验,一方面又领导一些教师进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误差分析,双管齐下,这非但要有学力,还要有胆量,有魄力。我祝他逐步推进,把一个个困难克服下来。
  近十年来,我在教学和编辑工作中碰到不少困难,不知如何是好。我不晓得怎么测试一个青年人的科研能力,也不懂得怎么去帮助他挑选课题。有人把列出统计数字等同于分析,有人把引用经典著作等同于掌握真理,有人把获取信息等同于进行高深的理论研究,我不同意,可又无法说服他们。我希望从桂老师那里得到一些清晰的解答。
(作者:王宗炎,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我们的桂老师
桂诗春先生有许多光彩的称呼:原广外院长,广东省第五、六、七届人大代表,1984年国家“有突出贡献国家级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日本神户女学院大学名誉人文科学博士,1993年全国优秀教师奖章获得者,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第二、三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会学科审议组成员,广东外语学会会长,1993年广东省“教书育人”南粤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1993年香港理工学院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奖获得者,1993年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199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者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点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然而,我们最喜欢的、也最经常称呼他的却是桂老师。这使外界人对一位中国语言学界名人的敬畏和仰慕变成了一位我们所熟悉和亲昵的老师、朋友和同事。
  在中国的语言学界,桂老师是许多方面的第一人。他是引进并开创我国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第一人,是把统计学方法引进中国语言学界的第一人,是最早倡导并组织创建外语教学界内联网的第一人。桂老师的第一人不是机械的第一人,而是辩证的第一人:他一方面是为我国引进标准化考试的第一人,因为它是一种社会进步;然而,另一方面桂老师又是反对歪曲标准化考试的中国第一人。他一方面是为我国引进语言实验室教学设备的第一人,因为语言实验室的确是语言教学中的技术进步,然而桂老师另一方面又是坚决反对以“土老财”的心态把语言实验室当成装潢摆设的第一人。如果将来有一天这些华而不实的“土老财”摆设从学校语言教学中理智地消失了,人们将不会忘记桂老师又是中国第一人。
  在原广外和现广外大,桂老师都是个学术功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目录名单上有个名叫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学科领域,而这个学科领域的中国唯一的重点学科设在了(原)广外。如果说重点学科组是我们得以骄傲的学术地位的话,桂老师是理所当然的奠基人。
  桂老师是一种精神,一种科学家应有的科学专注精神。他视自己的科学研究为珠宝,为生活的全部。他着迷于自己的研究课题,在许多人烦躁地炒股时,在许多人呼啸地卡拉OK时,在许多人嘶哑地炒更时,桂老师却能津津乐道地在研究既变不成人民币也变不成港币、美钞的“为什么可以说这里很郊区”的问题,从中体味到常人体味不到的科学满足。他不受世俗名利驱使,在有人请他任“贵族学校”高职时他保持了人类人文精神中学者的清高、优雅和尊严。当你从桂老师手中接过来一笔由他捐献的研究生优秀论文奖奖金时,你接过去的正是这种永恒的、高尚的人文科学精神。
  桂老师是一种品格,一股学者的正气。他当过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在他的领导下,同李筱菊、何自然、黄建华等教授一道创建了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组。这正是学校领导者最本分的最大政绩。当大学校长的不搞学问,不追求学术建树,和啤酒厂厂长不领着众人造啤酒一样,没出息。在把大学办成培养人、教育人的学术教育圣地还是“创收”的福利单位的选择中,桂老师始终选择了前者。在桂老师的身上闪耀着的是一股学者的威严和正气。他敢于压邪扶正,对搞歪门邪道、诡秘通融往学者队伍硬挤的人敢于直言不讳;对热爱教育、尊重学问的人,他珍爱;对鄙视教育、鄙视学术的人,他鄙视。 桂老师是大度和宽容,在他那里找不到市侩文人的妒忌和小气。他不怕后来人超过自己,从他那里得到的永远是真诚的鼓励和实在的支持。他十分器重人才,尤其年轻的,因为他从事的是一桩有未来的科学事业。
  桂老师是鼓舞和召唤,他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使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地学成归国的博士一个个集结在广外,集结在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重点学科组和英文学院,一个个有志于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科学事业的年轻学生纷纷来到原广外和广外大攻读学位,一个个又以桂老师学生的名义步入了语言学教育事业和研究事业。一个获得了学位的人,一个以学术为生涯职业的人,谁愿意到一个生怕别人超过自己的地方去发展,谁愿意到一个不搞学问、商气浓浓、学气淡淡的地方去工作、去学习呢?
  桂老师写书,因为他就是书;桂老师写论文,因为他就是论文;桂老师热爱语言学,因为他就是语言学;桂老师喜欢文学、喜欢武侠小说,喜欢古典音乐,因为他就是文学,他就是武侠小说,他就是古典音乐。
  桂老师是我们的桂老师,我们的历史,我们祖国语言学界的一位名人。
  桂老师给了我们一个辉煌的开始,我们给他的应该是更辉煌的延续和发展。中断者、倒退者都将是罪人。
(作者:宁春岩,博士,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七、胡文仲教授简介
1935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1951年初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1954年本科毕业。毕业后留校在翻译班及师资班进修。自1957年起在英语系任教。1979─81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英语系继续任教,并任副系主任。1982年被评为副教授。1984年任教授,同年被任命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987年任博士生导师。
曾被聘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客座教授和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研究员。
曾任职务: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984--90),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1993-97)。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主编。社会兼职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学科组成员、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等。
主要论著包括:《英语的教与学》、《澳大利亚文学论集》、《外语教学与文化》(与高一虹合著)、《与中国人交际》(与Neal
Grove合著)。编著包括《大众英语》、《公务员英语》、《实用英语写作》、《基础英语教学论文集》、《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文化与交际》、《英美文化词典》、《澳大利亚研究论文选集》等。译著包括:《想入非非》、《足球俱乐部》、《探险家沃斯》(与刘寿康合译)、《人树》(与李尧合译)、《澳大利当代短篇小说选》(与李尧合译)。此外,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外国文学》、《世界文字》、Text、Macrolinguistic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1988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悉尼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获得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澳大利亚文学翻译奖。
英语专家胡文仲谈如何学习英语
学习英语无捷径。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不要被子商业广告所误导。
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
说英语一不要怕犯错误,二不要怕别人笑话。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和外国人讲,和同学讲,和同事讲,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
要多用词典,多用英语词典。如果读词典读的津津有味,就说明学英语已经上路了。
英语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后,通读(注意不是略读或跳读)一本浅易的英语语法书会使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通过胡文仲教授的回顾看看50年来中国人如何学习外语
  曾几何时,一直搞不懂汉语拼音ɑoe和英文字母ABC到底该如何念的中国老百姓竟然也说起了"Hello"、"OK"。而原来只能靠打手势与中国人交流的老外如今也能说上几声"你好"、"再见"。
  大家也许还记得,在80年代有一部名叫《跟我学》(Followme)的英语教学片曾风靡一时,其中男主持人胡文仲教授就是从50年代初便开始学习英语和从事教研工作的,我们不妨通过他的回顾来看看50年来中国人是如何学习外语的。
  ■50年代
  学习俄语"一边倒"
  1951年1月进入北京外语学院学习英语专业的胡文仲教授回忆起当年入校的情景时,显得一脸的无奈。1956年以前,只有通过分配才能上大学。年仅15岁的胡教授就是通过军事干校分配到外语学院学习的。当时外语是最不受年轻人重视的,胡教授回忆说,英语在当时充其量也只能算小语种,还要被人说成是帝国主义语言。50年代的第一外语是俄语,社会上形成俄语热,有俄语广播、俄语速成班,大家都纷纷突击俄语,甚至连许多英语教师都转去学习俄语。1950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将俄语放在优先地位,1953年教育部又取消了7所师范大学的英语系,当时俄语学院占据了如今整个北外的东院。
  这当然与当时中苏的友好关系密不可分。但随着中苏关系的紧张,1956年以后英语的地位才取代了俄语。1957年,在初中恢复了外语课,但是由于师资的缺乏,俄语班仍占到75%。
  与此同时,50年代初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开始起步了。作为友好文化交流和外交需要,1950年,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分别向我国提出交换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在清华大学成立。
  ■60年代
  恢复英语遇坎途
  60年代初,胡教授终于用上了我国自行编写的统一英语教材,那就是培养了几代人的《许国璋英语》。1961年周扬在全国文科教材大会上做了谨慎而又大胆的发言,提出内容不用局限于阶级斗争,可以有文学的东西。此后,全国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开始编写《许国璋英语》,终于在1963年正式出版。由于当时社会上学习英语的人并不多,因此该书只局限于学校使用,但是到了后来,此书在社会上渐渐流传开来,至今都仍有人使用。
  1964年,教育部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要求调整中学的外语教学。但是正如胡教授形容的那样,外语教学就像一条大船,转弯的时候通常要花很长的时间。在60年代初期,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英语在外交事务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的发展并未像胡教授希望的那样一帆风顺。两年之后"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不要说英语教学,就连普通的教学活动都停止了。
  那时,许多在华留学生也纷纷回国,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近40名留学生获准留下继续学习。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这时也被切断了,无论是外语学习还是汉语学习都进入了低谷。
  ■70年代
  英语热初露端倪
  1971年,周总理提出外交形势急需翻译人才,北外在"文革"后开始了第一次招生,但所招学生一般是工农兵学员,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所用的教材也带有政治烙印。胡教授记得当年周总理曾批评过湖北省一中学的英语教材。从课本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全都是口号,这样的课本对于英语的使用根本没有实际意义。胡教授的老师危东亚教授当年编写《英汉大辞典》时,也被要求必须有时代特色,像"贫穷"、"哀鸿遍野"这类的贬义词都不许编入。
  1978年对胡文仲教授而言是十年间的一大转折,在这一年他参加全国公派留学的选报考试,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前往澳大利亚进修。这一年不仅对于胡教授至关重要,对于整个教育界也是如此。高考正式恢复了,在这一年北外英语系招收了10个班150多人。虽然在当时报考英语专业的人并不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对外语重视的人也越来越多。1978年胡教授在建国饭店参加了外语教材会议,讨论英语教材的编写,当时胡教授形容是"等米下锅",大学里一边上课,编委们一边编写。
  1978年,中国政府向41个国家派遣了480名留学生。这一消息激活了蜇伏多年的中国学子的求学之心,英语热似乎就快开始了。
  与此同时,恢复接收外国留学生也势在必行。从1972年到1977年,我国共接收留学生2266名,但仍未恢复到"文革"前的规模。
  ■80年代
  《跟我学》掀热潮
  1981年,刚从澳大利亚回国的胡文仲就被中央电视台找上门了。原来英国一家广播公司曾和中央电视台联系,希望能有一名中国人与英国的KathyFlower女士共同主持他们的老牌节目《跟我学》,而胡文仲正是合适的人选。《跟我学》是非常成功的教学片,在欧洲、日本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当时英国方面认为中国方面不可能接受,所以将价格压得很低,只要8000英镑,而在日本却要价几十万英镑。但没有料到的是,中国方面竟然同意了。这令英国方面欣喜若狂,因为这不仅意味着自己的节目将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确实开放了。
  节目于1982年播出后,果然成千上万的电话信件投到了节目组,有想了解如何学英语的,有想交流学习心得的,光第一册教材就卖出了100万册,当时大学里常用的一句话就是"Followme"。节目连续播出了五年之久,甚至有人一期不落地录下来。
  在这期间,不少中国人开始做起了"出国留学梦",这是五六十年代胡文仲和他的同学想都没想过的事。而这都得归功于国家自费留学政策的开放。
  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出国留学之路被打通了,国内兴起了出国热潮,其标志就是托福热。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了首次托福考试,1981年考生是285人,到了1983年就增加到2500人,1985年达到8000人,1986年则涨到18000人,而这个数字仍在不断攀高。
  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不仅让中国人大开眼界,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人走进中国。国外留学生来华数量恢复并超过了"文革"前的人数,并且在这一期间,中国不仅招收公派留学生,也开始招收自费留学生。欧、美、日等西方国家的留学生人数剧增,他们也不再满足于预备教育的初级程度。1986年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增设了外国留学生的硕士课程。但是作为通用语言之一的汉语却没有正式的测试模式,这让一些留学生感到不可理解。1984年中国教委指示北京语言学院开始研制汉语水平考试。
  ■90年代
  汉语"托福"诞生了
  90年代的托福依旧热着,今年的托福报名不禁让胡教授吓了一跳,报名的队伍从北外的东院排到了西院,报名者从晚上12∶00就拉开了架势。今年的报名已到了空前的规模。90年代初,在中关村附近,一家家托福学校相继成立,最富盛名的是1994年成立的新东方学校,如今要报上新东方的班还得提前好几个月。每次在首体举行开学典礼,总能坐满上万人,那一天,开往首体的公车都快成新东方的专车了。不少外地的学子也慕名而来,因此也带动了新东方附近一带的饮食业和住宿业。
  90年代以后,英语的适用面越来越广,从因特网到广告牌,从外企到国企,都需要外语人才,胡教授的学生就有很多进了外企,因为英语流利而备受重用。
  90年代,自费留学生成为外国留学生的主力军,仅在北京语言学院,1990年留学生已达到1865人,1998年更是增加到110个国家的4904人。前来学习的留学生不仅仅因为出于单纯的兴趣,也有了实际的需要。随着国内外事单位的增多,外国人想要在中国一展身手,汉语是必备的工具。
  1990年测试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考试终于诞生了。1990年在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四个城市五个点HSK首次开考,当时有的考场只有几十人。九年间HSK已在国内25个城市设立36个考点,在亚、欧、美和大洋洲19个国家设立了38个考点。截至1998年年底,有14万余人参加了考试。这一考试也成为在华外企衡量员工水平的标准,成为留学生学习专业的资格证,成为使馆人员升迁的筹码。HSK的考试人数自1994年以来一直是直线上升,不知会否有一天HSK成为中国的"托福"。
&八、胡壮麟教授简介&
胡壮麟,男,1933年3月生,上海市人。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4.8 - 1958.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二部翻译、参谋
1958.4 - 1959.11 黑龙江省虎林县 858 农场职员
1959.11 - 1972.12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室翻译、编译组组长、情报组组长
1973.1 - 1983.11 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英语教研室教员、讲师、副教授、英语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83.11 & 1996. 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教授、博导、副系主任、系主任(至1993年5月)
1997.2 - 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
1997.10 -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7- 清华大学外语系双聘教授
【教育与访学】
1938 - 1944 上海市私立淑英小学学生
1944 - 1950 上海市私立圣芳济中学学生
1950 - 1952 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外语系英语组学生
1952 - 1954 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学生
1979 - 1981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生院.获优等文学硕士学位
月 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
6.2 香港中文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
8.8 香港岭南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国外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文体学、语篇分析、英语教学法、语言规划、符号学、认知与隐喻、中小学英语教学等
【开设课程】
本科生 研究生
基础课(阅读、听力、写作、翻译) 系统功能语法
语言学 英语教学法
应用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
文学文体学 语言学理论和流派
英语的语体 语义学
语言和隐喻
功能语言学
【学术活动】
1.1979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应用语言学会议。
2.1980 澳大利亚阿得累德大学,ANZAC 会议。宣读论文
3.1984年1月 北京大学代表团,访问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
4.1987年8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第8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宣读论文第14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
5.1989年6月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第16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宣读论文
6.1993年7月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第20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宣读论文
7.1994年6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第3届国际论辩学大会。宣读论文
8.1994年10月 韩国汉城英语教学国际会议。宣读论文
9.1997年10月 澳门澳门大学,第4届话语分析国际会议。宣读论文
10.日-11月6日北京大学澳大利亚中心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1.-20日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第6届英语文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
12.1999年7月 新加坡国立大学第26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宣读论文
13.2000年7月 香港科技大学 英语教学研究国际会议。宣读论文
14.2002年12月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教育中心。宣读论文
【学术兼职】
中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英语组副组长()
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2000- )
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会长(1994--)
全国高校功能语法教学研究会会长(1995.7--)
北京应用语言学会副会长(1994.7--)
《外语教学与研究》编委
《当代语言学》编委
《现代语言学丛书》编委
《教育技术》编委
《现代外语》编委
香港中文大学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编委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
《外语与外语教学》顾问
《外语与翻译》顾问
北京教育委员会英语学科教材编写委员会主编
全国工商企业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学术委员会顾问
河北省小学、初中《学英语》教材顾问
清华大学“大中小英语教学一条龙”实验项目顾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 )
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顾问(-- )
此外,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
已培养博士生并获得学位者13名、硕士生并获得学位者23名。
1957年 总参谋部二部先进工作者。
1993年 北京市1993年优秀教师。
1986年 “Differences in Mode”(JOURNAL OF PRAGMATICS, No.8, 1984),
北京大学1986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1987年 《英语学习指南》,北京大学1988年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
1992年 《语言学教程》, 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2年《系统功能语法概论》,1992年全国第二届优秀教育图书二等奖。
1995年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1995年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
北京大学第三届优秀教材奖。
1996年 “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第三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
1997年 “语言·认知·隐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英语学习指南》(主编之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年; 北京:世界图书出 版公司, 1999。
2《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3《系统功能言语法概论》(合著),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年 10 月。
4《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合著),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1990 年6月。
5《语言系统与功能》(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7 月。
6《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4年7月。
7《英语学习百科词典》(两主编之一),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4年12月。
8《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5月。
9《新意识558易用汉语词典》(主编), 香港:香港新意识出版社, 1996.
10《全国职称英语等级考试辅导教材》(主编),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年6 月。
11《英语多科词典》(双主编之一),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年8月。
12 《Advance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 in
China》(双主编之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13.《中澳合作的广阔前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4.《英语同义词近义词例解词典》(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功能主义纵横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9月。
16.《理论文体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9月。
17.《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revised edition)(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
18. 《认识澳洲》丛书(总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9.北京市21世纪教材《英语》(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0.《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胡壮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8月。
21. 《语言学高级教程》(胡壮麟,姜望琪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 月。
1“纳特女士介绍的一些教材编写原则和外语教学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 1,
1977 年 6 月。42-62页。
2“论英语关系结构”, 《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 2, 1978 年 10 月。79-93页。
3“澳大利亚语言学教学情况介绍”, 《语言学动态》, 1979 年第 5 期。37-38页。
4“`语用学”, 《国外语言学》, 1980 年第 3 期。1-10页。
5“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 年 1/2 期。117-128页。
6“Som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the Written English of Chinese and
Australian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Vol. 1,
7“系统语法, 生成语法和从属语法的大融合--赫德逊的子项从属语法简介”,
《1983年哈尔滨生成语法讨论会论文集》。黑龙江大学。1993年。219-225页。
8“韩礼德”, 《国外语言学》, 1983 年第 2 期。60-62页。
9“浅谈我国外语教学中的阅读课”,《教学研究》, 1984 年第 1 期。1-6页。
10“韩礼德的语言观”,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4 年第 1 期。23-29页。
11“威廉.哈斯”, 《国外语言学》, 1984年第 4 期。56-59页。
12“Differences in Mode”, JOURNAL OF PRAGMATICS, No.8, 1984.
13“谈康拉德的《黑暗的内心深处》中的库尔茨” 《国外文学》, 1984年第 4 期。18-26页。
14“‘ 光明使者’ 与 ‘白人奴隶’ --谈谈 《黑暗的内心深处》中的库尔茨”, 《福 建外语》1985 年第 1
期。42-45页。
15“语言模式的全应效果--试析狄伦·.托玛斯一诗的语音模式”, 《外语教学与研 究》,1985 年第2
期。14-18页。
16“英语应用文介绍”,《大学生》, 1985 年总第 3 期。148-163页。
17“韩礼德的功能语法”, 《现代英语研究》, 1986 年第 1 期。50-58页。
18“语言学在英语系扎根”,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 年第 2 期。2-3页。
19“《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 简介和说明”, 《外语界》,1988 年第 3 期。40-44页。
20“Working for an English Syllabus for English Majors in China's
Tertiary Institutions”, APPLI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N OCCASIONAL PAPERS No. 10. 16-22.
21“韩礼德”(合著), 《中国大百库全书语言文字卷》, 1988 年 2 月。127-128页。
22“语用学”(合著), 《中国大百库全书语言文字卷》, 1988 年 2 月。496-497页。
23“语言功能与汉语的语序和词序”,《湖北大学学报》, 1989 年第 4 期。53-60页。
24“第 16 届国际系统语法大会介绍”, 《国外语言学》,1989 年第 4 期。46页。
25“韩礼德语言学的六个核心思想”,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 年第 1 期。2-8页。
26“语篇语用学札记”, 《北京大学学报: 1990 年英语语言文学专刊》。.51-58页。
27“现代汉语言语类型及其修辞功能”, 《修辞的理论与实践》, 语文出版社, 1990 年2 月。173-183页。
28“Speech at the Concluding Panel Discussion”, PROCEEDINGS OF
ON INTENSIVE ENGLISH TRAINING IN CHINA (1987), Tourism
29“系统语言学在中国的进展》”(合著), 《语言系统与功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 7 月。1-11页。
30“语气与汉语的疑问语气系统”(合著), 《语言系统与功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 7 月。88-107页。
31“小句与复句”,《语言系统与功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 7 月。130-141页。
32“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讽刺诗四首”, 罗绍书编: 《外国百家讽刺诗选》. 贵州人民
出版社. 1990 年 12 月。121-123,218-219,282页。
33“澳大利亚文学”, 《文学百科大辞典》, 华龄出版社, 1991 年。803-807页。
34“新西兰文学”, 《文学百科大辞典》, 华龄出版社, 1991 年。807-808页。
35“王力与韩礼德”,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 1991
年1期。4957页,收入张谷,王辑国编:《龙虫并雕,一代宗师——中外学者论王力》,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16页。
36“功能主义纵横谈”, 《外国语》, 1991 年 3 期。3-10页。
37“有关日语主位的若干问题”, 《外国语》 1992 年 1 期. 1-7 页。
38“位与非位评介”, 《国外语言学》 1992 年 1 期. 7-10 页。
39“韩礼德——哈桑的接应模式和汉语话语接应问题”, 北京市语言学会编: 《语言研究 与应用》。商务印书馆. 1992
年。199-215页。
40“九十年代的语篇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 1992 年 1 期)。1-7页。
41“大学外语教育”, 《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11 月, 139-148页。
42“Wallace Chafe” 《国外语言学》, 1992 年 3 期. 44-49 页。
43“Aspects of Present-day Australian English”, The First Conference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March 8-12, 1988.in Hu, Wenzhong
ed. COLLECTED PAPERS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Xiamen
University Press. 3.
44“评 Pike 的位学理论”,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 1992 年第2期). 46- 49页。
45“语言规划”, 《语言文字应用》, 1993年第1期,11-20页。
46“认知与语篇产生”,《国外语言学》 1993年第2期,2-6页。
47“语音系统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年第2期.1-5页。
48“美国的语言问题和语言政策”,《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 页。
49“第20届国际系统功能语法会议”,《国外语言学》,1993年4月. 42-43页。
50“A semantic-functional approach to word order in Chinese,” Keqi,
Hao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xts
and Language Research, 29-31 March, 1989, Xi’an China,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
51“入其门而得其道”,《英语函讯报》日。第1版。
52“语言的可证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9-15页。
53“英汉疑问语气系统的多层次和多元功能解释”,《外国语》,1994年第1期.1-7页。
54“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49-57页。
55“美国的双语教育”,《外语与翻译》1994年第1期.41-45页。
56“可证性,新闻报导和论遍语体”,《外语研究》,1994年第2期.22-28页。
57“大学英语中的习得”, (与封宗信、罗郁合作), 《外语教学与研究》1944年第4期, 44- 49页。转载高远等编:
《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5年2月。
58“Acquisition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REVIEW, No.1, 。
59“Social and cultural ramifications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4 ELLAK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1994。
60“An evidentalistic analysis of reported argumentatio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rgumentation. Amasteram. 102-119.
61“英语专业精读教材评审工作的回顾”,《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5 年115-121页。
62“肯定成绩, 总结经验, 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方法”(合著),《外语界》1995年第1期。11-16页。
63“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13-23页。
64“Lyle Bachman谈语言测试的设计与开发”,《外语与外语教学》页。
65“有关语篇衔接理论与多层次模式”,《外国语》1996年第1期, 1-8页。
66 “我国文体学研究现状”,许嘉璐等编: 《中国语言学现状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
1996年8月,355-365页。
67“语法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年第4期, 1-7页。
68“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on的研究现状”,《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4期。1-10页。
69“英汉对比研究的动向”,《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1月。55-62页。
70“乔姆斯基语篇劝说力剖析”,《外语与翻译》1997年1月, 1-6页。
71“东亚人学英语(上)”,《福建外语》1997年2期,1-4 页。
72“东亚人学英语(下)”,《福建外语》-11页。
73“传统·创新·团结”,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3期,5-7页。
74“高吉亚斯修辞学与柏拉图真修辞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4期6-9页。
75“语言·认知·隐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1997年第4期。49-57页。
76“开发电子邮件的研究功能”,《现代外语》1997年增刊:《外语教师上网手册》。 97-102页。
77“有关语言教学的看法和信息”, 《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增刊, 65-68页。
78“ELT Reform in China -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in Lin Maosung & Leung Yaonam (ed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Teaching", Taipei:Lihe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79“有关隐喻语用观的若干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期,7-11页。
80“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况”,《外国语》1998年第1期,1-5页。
81“一部用法与搭配相结合的新型词典”,《外语界》,1998年第2期,53-54页。
82“语篇分析任重道远”,《外语研究》,1998年第2期,1-4页。
83“英语改革势在必行”,王景和编《英语教学名家谈》,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52-53页。
84“Between 用法众人谈”,《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7月, 20-21页。
85“十年含辛,执著创新—评汪榕培,卢晓燕编著的《英语词汇学教程》”,《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年10月。28-30页。
86“英语的最近变化”,《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4期, 1-7页。
87“当代符号学研究的若干问题”,《福建外语》,1999年第1期,1-9页。(收录于陈治安,刘家荣主编:《语言与符号学在中国的进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9月i-v.
88 “反思与前瞻 - 纪念《马氏文通》发表一百周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 1-5页。
89 “系统功能语法与汉语语法研究”,载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252-302页。
90“《结构功能语言学——布拉格学派》评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 4 期116-117页。
91“四位中国学者关于《系统功能语法概论》的讨论:胡壮麟先生的答复”,《福建外语》1999年第3期第6-8页。
92“英语学习与电脑”,载李赋宁等主编:《英语学习指南》,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年7月,482-490页。
93“科学理论新发现和语言学新思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1-6页;朱用生编:《世纪之交论功能》,上海外语教育研究社,2002年。
94“隐喻与文体”,姜治文等主编:《外国语言文学研究》-36页。
95“关系”,载赵世开主编,《汉英对比语法论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9 月。254-291页。
96“论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期95-102页;黄国文主编、杨炳均副主编:《语篇·语言功能·语言教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5
月。95-102页。
97“‘辨证施治’与‘唯物辩证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8期1页。
98“博导访谈:访胡壮麟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456-460页。
99 “功能语法导论”导读”,《功能语法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8 月,F13-31.
100“中小学英语教材的新突破”,《中国教育报》,日。
101“语篇分析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 2001年1期 3-9页。3-9页。
102 “Discourse Analysis and Pragmatics”, in Ren Shaozhen et al eds.
Grammar and Discours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 Analysis. The University of Macao Press. 2001.
103 “语言和计算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年1月。1-6页。
“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外语研究》2001年2月;王铭玉、李经纬主编《符号学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年12月。10-15页,
105 “为中学生量身定做”,《北京书讯》2001年5月。
106 “关于英语语法教育的再认识”,《外语论坛》2001年1期。6-14页。
107 “导读”,《英语语言学百科词典:语言教学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年10月F25-31.
108 “漫话英语学习”,《专家学者谈如何学习英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112-122页。
109 “语篇语言学”,杨自俭主编《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281- 314页。
110 “里查兹的互动理论”,《三峡大学学报》,期50-54页。
“语境研究的多元化”,《外语教学与研究》,期161-166页;转载于《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8期104-109页。。
112 “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外语研究》,2002年第3期2-5页。
113 “计算符号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9期,1-5页。
114 “雷迪的传导隐喻”,《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6页。
115 “‘如何操作’型语篇文体特征的变异”,《英语研究》期2-9页。
116 “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 3-7页。
“在教育技术变革下的外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一书评介“,《外语电化教学》2002年第6期,60-64页。
118 “中国环境下说英语”,《大学英语》2003年第2期2-4页。
119 “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现代外语》2003年26卷第1期85-92页。
【序/前言】
1“朱哓慧《大学英语六级词汇指南》序”, 民族出版社, 1990 年。
2“王守元《英语文体学教程》序”, 《英语文体学教程》,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3“朱晓慧《大学英语动词专题突破》序”,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
4“朱文俊《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序”,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1月。
5“关于《读者的选择》”,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4月。
6“胡百熙:《执笔忘字的救星》序”, 新意识出版社, 1995年5月。
7“林汝昌:《外语教学多学科研究》序”,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年。
8“卓如飞、刘扬主编: 《英语构词一点通》”,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
9“《朗曼当代英语分类词典》前言”,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6年9月。
10“《朗曼英语短语动词词典》前言”,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6年10月。
11“李立,陈治安著:《语言,文化,外语教学》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4月。
12“《外研社建宏英汉多功能词典》书评”, 《文汇报》日。
13“胡文仲:《大学英语》书评”,《光明日报》日。
14“侯国金: 《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序”,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年5月。
15“杨镇雄主编:《英语理解语法》序”,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0月。
16“《英语精选读本》序”,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1月。
17“F.T.伍德著。余士雄,余前文译:《英语介词习语词典》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8年1月。
18“张德禄:《功能文体学》序”,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19“余谓深等编:《语言的功能:系统,语用和认知》序”,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年 6 月。
20“刘世生:《西方文体学论纲》序”,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年4月。
21“郭鸿:《英语文体分析》序”,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年8月。
22“张朝宜主编:《文化像座冰山--语言与文化的探索》序”,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 年5月。
23“田祥斌:《英汉歧义与文学》序“,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
24“陈治安,刘家荣主编:《语言与符号学在中国的进展》序”,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9月i-v.
25“李战子著:《语言的人际元功能新探——自传化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序,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4月。
26 《蓝鹦鹉中学英语听读文库》序。北京出版社,2000年9月。
27“顾嘉祖主编:《新世纪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 月。
28 “李应潭主编:《现代英语联想记忆词典》序”,学苑出版社,2001年1月。
29“李运兴著:《语篇分析引论》序”,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
30 “赵艳芳著:《认知语言学概论》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31“范文芳著:《语法隐喻理论研究》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4月。
32 “高一虹著:《‘1+1&2’ 外语学习模式》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3 “朱永生、严世清著:《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
34 “钱军著:《句法语义学——关系与视点》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35 “毕多著:《GRE考试词汇解析》序”,外文出版社,2001年。
36 “王寅著:《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37 “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英语考试培训教材BFT Level
One》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9月。
38.张后尘、胡壮麟主编:《99中国外语博士论坛》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10月。
39 “Richard M. Hogg 《剑桥英语史》(六卷本)”序,北京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40.张威,邓天颖著:《澳大利亚传媒》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1. “《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全新第三版)》序,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42. “肖文科主编,赵真、白树勤副主编:《大学财经英语阅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年6月。
“弗朗斯·凡·爱默伦,罗布·荷罗顿道斯特著,张树学译:《批评性论辩——论辩的语用辩证法》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44. “杨永林著:《中国学生英语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研究》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玛丽安娜·塞尔斯斯—默尔西亚,黛安娜·拉森——弗里曼著,马晓蕾等译:《英语教学语法》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46. “程琪龙:《逼近语言系统》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47. “彭宣维:《语言过程与维度》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48. “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1《唐诗三百首新译》十一首, 许渊冲等主编,香港商务出版社, 1987 年.
2《外国百家讽刺诗选》三首,罗绍书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3‘“也”在三个平面上的体现: 多义性或抽象性’, 见戴浩一、薛凤生主编: 《功能主4 义与汉语语法》,
北京语言出版社。1994年3月。
4《唐诗三百首》二首, 吴均陶主编《唐诗三百首》, 湖南出版社. 1997年2月。
5《懂英语》,尤金·奈达著,胡壮麟,黄倩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年。
【审校/审订】
方立等译。1992年。《语言学和语音学基础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方立等译。1993年。《语言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润清等译。1993年12月。《朗曼语言学词典》, 山西教育出版社。
邹臻等编。《研究生听说英语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朝宜主编:《文化像座冰山--语言与文化的探索》”,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年5 月。
朱亚莉等主编:《英语》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北京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1年7月。
1.“圣塔巴巴拉校园巡礼”,《开放日报》,日。
2.“往事拾遗”, 《上海市时代中学校庆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册》。
3.“斯人已去, 遗风永存--追思外语界的良师益友许国璋先生“,《许国璋先生纪念文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年9月。
4.“一生辉煌”,《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庆祝桂诗春教授七十华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求索述怀”,钱军编:《语言学——中国与世界同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月,1-10页。
九、许国璋教授简介  
外号“雪莱”
  日,大诗人徐志摩出生18年后,在他的故乡———
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又一位影响中国几代人的大学者———许国璋
出生了。这是一个勤奋的学子,一个带着诗人气质的青年。他少小离
家,先后辗转求学于嘉兴、苏州、上海等地,1930年考入东吴大学
(现苏州大学)附中。到1934年高中毕业时,他的成绩为全级之冠。
  按照当时东吴的惯例,三所附中毕业的前3名可入本校大学部的文、
理、法三学院,均减免学费,第一名则全免。但许国璋放弃了这种优
待,执意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主修管理学,后于1936年9月转入北京清
华大学外文系二年级,与王佐良、李赋宁、周珏良、查良铮、李博高
等人同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三个多月,北大、清华、南开相继南迁
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理、工、法等学院设在长沙城内,文学院则
搬至南岳山中,租借圣经学院为校舍。在南岳,聚集了一大批第一流
的学者教授,如吴宓、叶公超、柳无忌、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
金岳霖、钱锺书、钱穆以及英国诗人及文论家燕卜荪(
WilliamEmpson)等。1938年初,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文、法两院
暂设在昆明西南的蒙自。4月5日开学,校名遂更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许国璋在名师的指导下含英咀华,学业精进。晚年的许国璋在他的自
传体文章《回忆学生时代》中写道:“从此时起到1939年夏,历南岳、
蒙自、昆明三地,过了大学生活的最后两年,三年级听燕卜荪课,四
年级问学于钱锺书先生,执弟子礼至今。”
  许国璋英语地道,独具风格。他喜读18世纪英文散文,尤其是艾
迪生(Addison)和约翰生(SamuelJohnson)的文章,前者纯正、典
雅;后者庄重、铿锵。许国璋颇得个中三昧,人们听他的演讲纯属一
种艺术享受,而由他译的司马迁《项羽本纪》选段竟得到当时教四年
级的汉英翻译课、眼界高、要求严的叶公超教授的激赏,认为颇有吉
朋《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文风。
  1939年7月许国璋从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他先后在母校上海交通
大学和复旦外文系任教。1947年12月,许国璋赴英国留学,相继在伦
敦大学、牛津大学攻读17世纪、18世纪英国文学。钟情于雪莱、又赢
得“雪莱”外号的许国璋,在大诗人雪莱的故乡,圆了他充满诗意的
梦,在“康桥”追寻老乡徐志摩当年的浪漫踪迹……
许国璋=英语
  许国璋既是一位著名的英语教育家,又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和
语言哲学家。而世人熟知许国璋,大多是通过他主编的四册大学《英
语》教科书。许国璋的名字与“英语”成了同义语,已经家喻户晓了。
  许老主编的《英语》(即风行至今的《许国璋英语》)出版于
1963年,历经30余年而不衰,为国内外所罕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
语系桂诗春教授曾和许老开玩笑说,“许国璋英语”已经成为像英国
英语、澳州英语那样的英语变体了,你看街上不是贴满了“许国璋英
语班”的广告吗?桂先生认为该教材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是因为它抓
往了两个特点,一是结合我国实际,二是适合成年人自学。
  一部《许国璋英语》,受惠者不计其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李
良佑先生曾经撰文说:“中国自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出现了一个出国
热潮。或求学,或工作,或移民,不同文化教育层次的均有出国。我
在美国,发现不少人从中国带出去的书籍中都有许国璋主编的英语教
材。我偶尔好奇问之,为何不远万里携带此套教材?答曰:看来看去
还是许国璋的实用。”
特异的文风
  北京的几位外语界名教授在学术上各有造诣,深孚众望,但就个
人的性格及文章风格,又各有异趣。有的是忠厚长者,慈祥随和;有
的才华横溢,然出言下笔谨慎;有的外柔内刚,文笔犀利;有的则是
刻意求新,谈吐行文均气热磅礴。许国璋应属最后一类,他学养颇深,
涉猎甚广,学贯中西。除英语教育、英美语言文学外,他为语言学、
语言哲学研究做出了独特的富有开创性的贡献,而在翻译、文化史及
鲁迅研究等领域也多有建树。
  许国璋是国内最早研究和评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学者。他那篇发
表在《西方语文》第2卷第2期(1958年5月)的文章《结构主义语言学
述评》,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被全文译载于苏联的《语
言学问题》杂志,这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60年代,许国璋的研
究触角从英国文学完全转入现代语言学。他和朱德熙先生一起讨论结
构主义语言学,给中国外语教学带来新的信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
是80年代中期调到北外外语研究所担任所长以后,许老更深入、更系
统钻研西方各家语言学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哲学体系。他主
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语言学部分的学术水平很高,
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论著《许国璋论语言》写于许老63至75岁的晚年。许老用现代语
言学观点,探索中国固有的语言哲学,介绍Austin,纵论Saussure,
重评马建忠,发掘金岳霖,注释许慎《说文解字·序》,阐译罗素
《西方哲学史》,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笔丰厚的思想遗产。书中那语言
学家的慧眼、哲学家的深邃、数学家的精确、文学家的笔韵以及伟大
人格的力量,令后人难望其项背。
  “南王北许”是当年外语教学界中的流行说法,其中蕴藏着人们
对智如泉涌的王宗炎、许国璋二老的爱戴与敬仰,足见他们在中国语
言学界确然不拔的地位。
人格的力量
  文革期间,许老被隔离、审查、靠边站。他成了“反动学术权威”,
“一老二公”(指许老及王佐良、周珏良二公)均受到很大的冲击。
许老的书都被所谓的造反派贴上封条,但他没什么怨言,对一切都是
默默地承受着。他说自己是1957年1月加入组织的老共产党员,惟党是
听,惟党是从。
  1970年他去了干校,来到湖北沙洋。先住竹棚,后迁入砖房,
20多人同居一室,生活诸多不便。据北外庄绎传先生回忆:“许老有
个习惯,熄灯后打着手电看一会儿书再睡。过了几天,我对他说,希
望他不要再打手电看书。从那以后,他再没有打着手电看过书。”
“有一天刮大风。窗外有个井架好像快被吹倒了,周围的幔布也像要
吹掉。我说咱们把小窗户关上吧,许老说好。等我关上之后,他说:
‘我在家里一年四季都是开着小窗户睡觉的!’”
  为了其他同志,许老改变了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
  在80年代中期发生过这么一件趣事,有人说完全可以编进《新世
说新语》:常年在北外校门口摆摊儿的一位皮匠师傅托英语系一位教
员带话给许老说,您许老是无人不知的名教授,但一个月的工资还不
及我两三天的收入,您有何感想呢?许老听到后又托这位教员回话说,
咱们两个人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没有什么不一样。如果硬要
说有什么差别的话,那就是审美对象不同。你一锤子下去,砸得准,
打得牢,便获得一种美感。我读书写文章,得一佳句,也能高兴好几
天。真正全神贯注工作的时候,你和我追求的都是成功所带来的美学
上的享受。
  北外校长助理顾曰国教授难忘“哲人”许国璋先生:“我最后一
次与许老交谈是在他作古前一个月。我从教室骑车回家,见到许老由
人陪着在花园里散步,就赶紧停下车走过去。他见到我,困难地要向
我笑出他那习惯的朗声大笑,可是显然已经力不从心。我很难过,不
过还是设法显出一副高兴的样子。他最后叮嘱我的几句话我终身铭记:
‘小顾,我听说他们将来要培养你当副校长,你不要推脱,也不要忘
乎所以,要好自为之。’”
超越物质的束缚
  许国璋是一个真学者,更是一个普通人。
  这位睿智倔强的老人,额头饱满而微秃,脸庞清癯而微长,个子
高高的,衣冠楚楚,戴一副深度眼镜。夏天,白衬衫,黑领带。冬天,
裹一条长围脖,戴一顶挺洋气的小呢帽。他总是精神抖擞,谈笑风生,
不时哈哈大笑。中山大学戴镏龄教授称其为“高谈雄辩,誉满士林”。
  许先生一直蜗居在从50年代起就没有搬过家的老单元二居室里。
当你爬上北外那栋年月最久的楼,推开那扇深红色的门,走过那条长
长的门厅,幸许能看见许老在书房靠窗的木椅上读书、看报或写文章,
还有室中总摆着的那盆高大的刺儿梅……
  年届耄耋的季羡林先生还能清晰地回忆起:“他在自己的小花园
里种了荷兰豆,几次采摘一些最肥嫩的,亲自送到我家里来。大家可
以想象,这些当时还算是珍奇的荷兰豆,嚼在我嘴里什么滋味,这里
面蕴涵着醇厚的友情,用平常的词汇来形容,什么‘鲜美’,什么
‘脆嫩’,都是很不够的。只有用神话传说中的‘醍醐’,只有用梵
文amra(不死之药)一类的词儿,才能表达于万一。”
  每当有客人来访,许夫人(黄怀仁女士)怕谈话影响许老的工作
和休息,总在茶几上放一只闹钟,定时提醒他们中止谈话。而许夫人
离开书房后,许老便偷偷地把闹钟的止闹按钮按下。许夫人见闹钟好
长时间不响,以为出了毛病。此时许老总是哈哈大笑,酷似一个“老
  许老有一个梦:等英法之间的海峡隧道通了,就带上与他心心相
印、厮守终身的夫人从北京坐火车,一直坐到剑桥去!(许夫人有一
原则:旅行不坐飞机,立场十分坚定!)
  如今,许先生带着他诗人般的梦走了。应该说,他对生命的那般
执著,远远超出了死亡对他的诱惑。1993年5月下旬,许老从欧洲讲学
回到北京,因为多年超负荷的工作而病倒,到了第二年的9月11日因心
肌梗塞病逝在家中,享年79岁。
  老伴走了,黄怀仁女士仍然日夜惦记着他,惦记着他的风湿性足
疾,惦记着他晚饭后的小睡,惦记着他爱喝的莲花白,还惦记着他最
后的一次补牙……
  许老走了,膝下无子女。然而,许老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又何止
千万,许国璋的生命因此而飞越无限……摘自《人物》2000年第9期
十、李筱菊教授简介
李筱菊教授,女,1929年9月生,汉族,广西苍梧人,广东
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53年开始从教。
北京燕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一年级
北京燕京大学哲学系兼西方语言文学系(双专业)二年级
北京燕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三年级
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四年级、毕业
广州中山大学外语系助教
广州中山大学外语系讲师
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
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1986起& 广州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系/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交际英语教程》(Communicative English for Chinese Learners
CECL)主编,526万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研究(部分成果)
1、谈谈如何获取英语交际能力,《外国语高教研究》,1984;新加坡《语文教学报》(转载),1984
2、Indefence of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LT
Journal,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伦敦);收载于论文集“Currents of Chang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牛津大学出版社,1990,伦敦
3、外语教学的交际教学法,《现代外语》,1984;收载于《基础英语教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4、General Introductionto CECL(for the teacher),《现代外语》,1984
5、十一所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班英语能力测试结果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
6、CECL: Towards a more holistic view of 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language learner,《ELT in China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香港《English in
China文集》,API Press,1990
7、MET试题的设计与中学英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0
8、How powerful can a language test be?——the MET in China,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Multilingual
Matters出版社,英国,1990
9、三维教学与三维考试,《广东招生报》,1992;上海《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1
10、How much English do our school-leaving students have?,《ELT in
China 199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11、教英语形式,还是教英语运用?,《广州教学研究(文科版)》,1996
12、CECL:an acquisition or a learning course?,《外国语高教研究》,1993
13、What is IT doing to ELT,English in China: English 2000.The
British Council及中国国家教委,1996
14、MET的新口试,《中小学英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5、《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55万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获1997年广东省科研成果二等奖和1998年教育部语言学类科研成果二等奖。
担任社会团体职务及具体工作
1、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校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学术刊物《现代外语》编委。
2、曾任英语系语言测试研究和发展中心负责人。
1、曾为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为其属下高等学校基础阶段及高年级两个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小组成员。参与制定现行两个教学大纲,为大纲测试小组组长,建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水平测试(现称为TEM4、TEM8考试),为此于1989年获广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年为高考改革小组成员。小组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委托下,接受全国普通高校入学考试的改革任务,建立新英语考试MET,获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至今每年为MET审题及为其不断发展改革出力。也为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做其他顾问、鉴定工作。
3、为广东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教厅招生办公室主持MET口试主考的培训工作,年在同仁合作下共培训200-300名主考。
4、广东省外国语言学会顾问,广东省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外语学校顾问。
5、英国出版的国际学术刊物JournalofMultilingualandMulticulturalDevelopmet编委,做审稿、组稿、写书评等工作。
李筱菊教授在高等学校执教并从事教学研究四十五年,有以下两方面的突出成就:
1、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
李教授是我国最早研究并引进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体系(简称CLT)的学者。1978年发表我国第一篇介绍CLT的文章起,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十多篇有关论文。其中“为交际教学道路辩护”(英文)一文,1980年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引起正反两方面的强烈反响。后登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刊物,一度成为英国文化委员会培训海外英语教师的必读材料。1990年被作为对八十年代外语教学变革有代表性之作而收入同一出版社的论文集CurrentsofChangeinEnglishLanguageTeaching中。在对CLT的研究中,她对其理论本身有所补充和创新(胡文仲评语),同时把它创造性地应用于我国教学大纲设计及教材建设。前者见于其负责制定的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及高年级阶段两个英语教学大纲中的交际能力部分。后者则见于其所主编的高校英语教材《交际英语教程》,该教程为全国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推荐教材,1992年获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奖,曾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认为它体现了“中国英语教学的现代化”(许国璋语),它的出版,“标志着外语教学思想的一大转变,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一套教材的出版。这是我国学者、教师成功地运用国外的外语教学路子并根据我国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条件,编出的一套立意新、内容新、方法新的教材。它绝不是简单的移植,更不是抄袭”(胡文仲语)。美国语言学家E.Nida的评语是:“这远远是我所见过的最有效的语言教程”。英国文化委员会中国办事处专家的评语是:“这是中国唯一能走向世界的英语教材”。此教材十年来在多所高校应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目前正在更新修订。
2、外语测试理论研究和实践。
李教授是我国建立科学的外语测试的最早参与者之一。1979年开始参与我国第一种有科学依据的语言测试“英语水平测试(EPT)”的工作。年她是全国高考英语考试标准化改革三人领导小组成员。该项改革1989年通过国家鉴定推广全国,并获国家科研成果一等奖。该项目最大的成就是:在开创我国科学化外语测试的同时,探索了把国外测试理论运用于我国条件下解决我国特有的难题的途径,这在国际上也是一种突破。至今李教授仍为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咨询和审题,为全国高考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出力。她在致力于语言测试标准化改革同时,更为引进交际语言测试方法作出努力。此种努力始于1984年为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设计的考试中,由于其代表了最新的语言测试路子,当时曾引起一定的震动。其后这种努力更见于为我国设计的多种考试及在国内外发表的多篇论文中。李教授还在本单位多次开语言测试课,建立语言测试研究和发展中心,领导多个语言测试项目,最后写出了55万字的专著《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1997出版),为若干高校作教材用,并有同行认为是“语言测试工作者的圣经”(全国大学英语考试CET负责人杨惠中教授语)。李教授通过语言测试的实践、讲学和出版论著,为我国培养了不少语言测试人才,对我国语言测试的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交际化作出了贡献。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林业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