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梨518六年生能萝卜亩产多少斤斤

  刚看到新闻30分,试验中的超级稻正在收割,很有可能突破亩产1000公斤,不是农民,不了解这个概念,谁来说说,和转基因稻哪个产量高?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转基因是高产的意思么
  @空下这个座 1楼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终于恢复大跃进时期的亩产了。  毛爷爷、刘主席、邓设计、彭总泉下有知,该感到无比欣慰。  后人没有让他们失望。
  人家大跃进的时候是亩产30万斤,还差的远呢,估计再过200年立体农业极度成熟,也有可能的。
  @空下这个座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里斯商船大副 3楼
15:47:56  终于恢复大跃进时期的亩产了。  毛爷爷、刘主席、邓设计、彭总泉下有知,该感到无比欣慰。  后人没有让他们失望。  -----------------------------  你可以查一下的,应该没有记错的。
  @aaskss 4楼
15:49:29  人家大跃进的时候是亩产30万斤,还差的远呢,估计再过200年立体农业极度成熟,也有可能的。  -----------------------------  人家是亩产万斤,怎么又变30万斤了。。。
  @空下这个座 1楼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没可能,普通稻种亩产能过1000斤算非常好的收成。
  @aaskss
15:49:29  人家大跃进的时候是亩产30万斤,还差的远呢,估计再过200年立体农业极度成熟,也有可能的。  -----------------------------  @美利坚舔菊者 6楼
16:25:04  人家是亩产万斤,怎么又变30万斤了。。。  -----------------------------  各个地方吹的不同, 亩产万斤只是初级水平。
  @空下这个座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titanxi 7楼
16:33:35  没可能,普通稻种亩产能过1000斤算非常好的收成。  -----------------------------  哈,找到了。  “楚粳28号”培育者、云南楚雄州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李开斌研究员向记者确认,“楚粳28”亩产近千公斤是事实。  “楚粳28号”属于常规粳稻,袁隆平的超级稻属于杂交籼稻,它们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稻种。“楚粳28”更适合在云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海拔米的粳稻区种植。因为该区域内光热资源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因此利于水稻高产。而“杂交籼稻”品种则更适应低海拔籼稻区种植,两类稻种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
  作为农民,表示收过700KG的亩产
  回复第2楼(作者:@最后的使徒000 于
15:08)  转基因是高产的意思么  ==========  如果产量不高,中央也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强行推转基因!  
  @空下这个座 1楼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不可能
  @空下这个座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hntaida01 12楼
19:28:05  不可能  -----------------------------  “楚粳28号”培育者、云南楚雄州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李开斌研究员向记者确认,“楚粳28”亩产近千公斤是事实。  “楚粳28号”属于常规粳稻,袁隆平的超级稻属于杂交籼稻,它们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稻种。“楚粳28”更适合在云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海拔米的粳稻区种植。因为该区域内光热资源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因此利于水稻高产。而“杂交籼稻”品种则更适应低海拔籼稻区种植,两类稻种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
  标题不严谨:  应该说单季亩产过1000公斤,已经是非常高了  如果按二十年前农民的勤劳,一年二季或三季,年总亩产早过了1000公斤。  所以,按现在的技术,外加以前的勤劳,总亩产会很吓人的~~~  转基因水稻有,现在没有推广的。
  @花花花童鞋
  这是实验性杂交水稻种植  只有实验成功才能大批量种植  这都需要怀疑?  
  @空下这个座 1楼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不要随嘴胡扯行不,现在好的稻种一亩能到八百就相当好了,  只有个别特别选育的试验杂交种能勉强到二千斤,  普通稻亩产二千斤是不可能的
  @空下这个座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非主牛河蟹 17楼
19:47:55  不要随嘴胡扯行不,现在好的稻种一亩能到八百就相当好了,  只有个别特别选育的试验杂交种能勉强到二千斤,  普通稻亩产二千斤是不可能的  -----------------------------  “楚粳28号”培育者、云南楚雄州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李开斌研究员向记者确认,“楚粳28”亩产近千公斤是事实。  “楚粳28号”属于常规粳稻,袁隆平的超级稻属于杂交籼稻,它们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稻种。“楚粳28”更适合在云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海拔米的粳稻区种植。因为该区域内光热资源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因此利于水稻高产。而“杂交籼稻”品种则更适应低海拔籼稻区种植,两类稻种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
  @空下这个座 1楼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要密植,要水肥,要管理,要特殊种,一般的水稻也就600公斤到顶了,这个1000公斤也没法推广。
  @aaskss 4楼
15:49:29  人家大跃进的时候是亩产30万斤,还差的远呢,估计再过200年立体农业极度成熟,也有可能的。  -----------------------------  成本问题而己,立体农业有利润的话,现在就可以搞,无土栽培又不是什么秘密。
  @空下这个座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sunm963 19楼
19:54:51  要密植,要水肥,要管理,要特殊种,一般的水稻也就600公斤到顶了,这个1000公斤也没法推广。  -----------------------------  呵,我想你们都理解错我的意思了,我其实是想说,水稻的极限应该不止1000公斤,因为普通稻种在合适的环境下都能达到这个水准,那么完全有理由相信超级稻可以有更高的亩产。
  回复第11楼(作者:@公母绿绿 于
19:11)   回复第2楼(作者:@最后的使徒000 于
15:08)   转基因是高产的…… ==========  扯吧,转基因水稻有个屁高产优势,只是不用拔草而已,直接打除草剂。问题是,种子有专利,除草剂有专利,草还会进化出抗药性,植物基因还会飘移出去。更现实的事情是,现在农村水体已经被农药和除草剂污染了,尽管除草剂还只是用来除小面积的无作物区块的杂草,要是以后都用除草剂除所有杂草,等着吧。  这就是美国转基因小麦不让种的原因,于是忽悠中国人种转基因水稻。  目前的形式下转基因研究要估计,转基因主粮,算了吧,看看阿根廷的农业。  
  产量过高是否会导致每粒米的营养降低?  
  现在亩产湿稻500公斤普遍但1000公斤绝对是翻倍了。  
  @空下这个座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sunm963
19:54:51  要密植,要水肥,要管理,要特殊种,一般的水稻也就600公斤到顶了,这个1000公斤也没法推广。  -----------------------------  @空下这个座 21楼
20:01:28  呵,我想你们都理解错我的意思了,我其实是想说,水稻的极限应该不止1000公斤,因为普通稻种在合适的环境下都能达到这个水准,那么完全有理由相信超级稻可以有更高的亩产。  -----------------------------  那个不是普通稻种,那已经是极限了,实验室产量,现实中不可能达到, 就算打个六折也玄。
  要那要种什么,土豆亩产早过万斤了。
  小KS呐!上世纪六十年代咱亩产几万斤。。。一个萝卜千斤重呢
  亩产两千斤  很高了  以前亩产一千斤就是高产田了
  @空下这个座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非主牛河蟹
19:47:55  不要随嘴胡扯行不,现在好的稻种一亩能到八百就相当好了,  只有个别特别选育的试验杂交种能勉强到二千斤,  普通稻亩产二千斤是不可能的  -----------------------------  @空下这个座 18楼
19:54:40  “楚粳28号”培育者、云南楚雄州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李开斌研究员向记者确认,“楚粳28”亩产近千公斤是事实。  “楚粳28号”属于常规粳稻,袁隆平的超级稻属于杂交籼稻,它们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稻种。“楚粳28”更适合在云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海拔米的粳稻区种植。因为该区域内光热资源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因此利于水稻高产。而“杂交籼稻”品种则更适应低海拔籼稻区种植,两类稻种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  -----------------------------  这个种是你嘴里的普通种?  这个明显也是专门培育出来的稻种好不好
  @空下这个座 1楼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是的,袁隆平被神话了,杂交稻是很多人心血的结晶,袁只是那个年代幸运被选择的一个代表。  也要防止杂交稻垄断稻种市场,要保护稻种的多样性,保护其他优良稻种。
  @空下这个座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非主牛河蟹
19:47:55  不要随嘴胡扯行不,现在好的稻种一亩能到八百就相当好了,  只有个别特别选育的试验杂交种能勉强到二千斤,  普通稻亩产二千斤是不可能的  -----------------------------  @空下这个座
19:54:40  “楚粳28号”培育者、云南楚雄州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李开斌研究员向记者确认,“楚粳28”亩产近千公斤是事实。  “楚粳28号”属于常规粳稻,袁隆平的超级稻属于杂交籼稻,它们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稻种。“楚粳28”更适合在云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海拔米的粳稻区种植。因为该区域内光热资源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因此利于水稻高产。而“杂交籼稻”品种则更适应低海拔籼稻区种植,两类稻种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  -----------------------------  @非主牛河蟹 29楼
20:44:37  这个种是你嘴里的普通种?  这个明显也是专门培育出来的稻种好不好  -----------------------------  晕了,自然方法选育的,也是最原始的稻种改良方法,古代农民会选用最饱满的稻粒作种其实也是这种选育法。  与杂交法和转基因法有根本性区别的。
  @空下这个座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楼
20:51:04  是的,袁隆平被神话了,杂交稻是很多人心血的结晶,袁只是那个年代幸运被选择的一个代表。  也要防止杂交稻垄断稻种市场,要保护稻种的多样性,保护其他优良稻种。  -----------------------------  汗,我想你理解错了,我想表达的其实是1000公斤不是水稻的极限,因为普通稻种在非常好的环境下都能有这么高产量,那么超级稻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  强调一句,袁老非常伟大,要说有多伟大,看看印度那数亿饥民就行了。
  @aaskss 4楼
15:49:29  人家大跃进的时候是亩产30万斤,还差的远呢,估计再过200年立体农业极度成熟,也有可能的。  -----------------------------  
  @空下这个座 1楼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云南早有单产一千多公斤的水稻,只因仅适宜于高原地区而无全国大面积推广可能,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荣誉,才落到了袁隆平的头上。
  @空下这个座
15:08:16  袁隆平只是杂交稻的贡献突出者之一,很多人和他不相上下,只是为了宣传需要才突出袁,就像把发现大庆油田归功于李四光一样脑残。  以下是转载的帖子,虽然有些过激,但很有道理。
  (转)  两只瓶是我国农业科技界的阎王,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  袁隆平是欺世盗名的政治骗子,是政客,是农业科技界的恶霸,是奸商,是农业科技大盗,是剽窃贼。  是不是他提出杂交水稻的?不是!西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提出,搞了几十年搞不出来就说杂交水稻不可能成功,成功了也没有优势,不能增产。  中国是不是他最先搞杂交水稻?不是!中国是在大跃进中最先搞的,而且发现了雄性不育,但绝不是他,他自己也承认他那个时候走错了方向。当然中国在大跃进中许多事业因为政治原因,后来被下马了。杂交水稻当时其中之一,罪名就是外国专家已经宣布杂交水稻不可能成功,成功了也没有优势,既然外国人搞不出来,中国人也就绝不可能搞出来。  是不是袁隆平最先提出要重新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不是!最先提出的是杂交技术专家李竞雄,文章发表在1963年初,提出要把大跃进开创的优良品种科研重新开始。当然他这篇文章决不是他个人的主张,仅仅他个人连发表的机会都不会有,必然有他的背景,他应该是在另外一种政治势力支持下得以发表的,是和1961年的下马风、崇洋媚外唱对台戏的,也是时代的成就。  是不是袁隆平最先提出三系配套?不是!三系配套早就有人提出了。就是在1963年初李竞雄的那篇文章中也已提到了三系配套。  我国在杂交技术方面是不是只有杂交水稻一个成就?不是!大跃进搞成了杂交玉米和杂交高粱,但是在六十年代初很难推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才大规模推广。大跃进中还搞了小麦、黑麦和大麦等自花传粉的作物杂交技术研究。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动下,一起重新上马。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此小麦,山西农家女高忠丽的太谷不育,其他地方也有回乡知青的成就。杂交水稻也不仅仅籼稻,杂交粳稻也成功了。  是不是袁隆平最先重新开始杂交水稻研究?不是!自从开始为大跃进的成就翻案以来,在1964年和1965年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群雄并起,山头临立。有四川、云南、上海、江西、湖北……等十几个省市区的山头。湖南山头不过是许多山头之一。袁隆平充其量也不过是无数的研究杂交水稻的科技人员之一,不必专门提及。  是不是袁隆平做了3000多次试验,发现原来的杂交水稻不增产?不是!另一只瓶说袁隆平在六年里做了3000多次试验,完全是把文革以来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做的试验都归功于袁隆平一个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动下,全国进行科学种地的热潮,动员了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各地农民都在搞科学试验。  是不是袁隆平找到了原来杂交水稻不增产是由于亲缘太近?不是!这是当时的共识。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人员总结了大批人民公社农民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  是不是袁隆平提出到海南岛寻找野生稻解决亲缘太近的?不是!这也是当时人们的共识。除此以外,人们还走了其他道路。比如有的省到国外去找杂交水稻材料,典型的如:四川找到了冈比亚的水稻,起名为“冈”。日本也在搞杂交水稻,没有成功,有的地方引进日本的材料试验。有的用化学去雄。有的地方发现其他原因造成不育,最典型的就是云南发现温敏不育。以上都是在1970年,后来1973年湖北山头发现了光敏不育,寨主石明松。  是不是袁隆平在海南岛寻找到野生稻的?不是!当时农业科技人员云集海南岛,都来寻找野生稻,“野败”只是其中之一,当时找到的有一大批,有的比“野败”产量更高。比如:湖北山头找到的“红莲”。  “野败”是不是袁隆平找到的?不是!湖南山头找到“野败”的是李必湖,李必湖也不是一个人找到的。当时海南岛人民公社已经大动员,和海南岛的科技人员配合下,才找到了“野败”。事后却归功于袁隆平,其实袁隆平根本就不在海南岛。海南岛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的功绩全被抹煞了。
  (转)  “野败”发现后是不是袁隆平配套的?不是!是全国十几个省开会动员了百万农民、一万多个人民公社,大批的科技人员,做了大批的试验,和我国数以千计,几乎所有的水稻品种配套试验才找到增产的配合。全国建立了大协作组取得的成果。可以看到杂交水稻要成功工作量之大了。  增产的配合找到后,是不是袁隆平解决育种产量低的问题?不是!也是在群众运动中其他科研人员的成就。  杂交水稻成功后是不是袁隆平推广的?不是!是在当时的党和政府领导下,在1976年批另外一只瓶时开始推广的。  “野败”是不是唯一的杂交水稻材料?当然不是!前面已经说过,在海南岛就找到了一大批以及其他。如:湖北山头的“红莲”、四川山头的“冈”,云南山头的“温敏不育”,湖北山头的“光敏不育”等等一大批。  一大批杂交水稻材料中是不是只有“野败”最增产,因此得到成功和推广?不是!目前已经证明还有更增产的。  “野败”最先成功是不是袁隆平出的力?不是!“野败”最最幸运的是被全国杂交水稻大协作组选中,最先进行全国性动员培育。除此以外没有一个材料有此幸运。当然在一大堆杂交水稻材料里总有一个最最幸运的,究竟哪个最增产当时谁能下结论?所以被选中只是个运气问题,谁不想把自己山头的材料最先试验呢?(不追究袁隆平是否采取了不正当方式。即使某些领导胳膊往里弯也是可以理解的,先要肯定支持的成绩。)  “野败”型杂交水稻是不是最最增产的优良品种呢?不是!七十年代我国培育成功一大批各式各样方法培育的优良品种,各有优缺点,“野败”型杂交水稻只是其中之一。有的品种比它增产。  “野败”型杂交水稻是不是依靠它的优势在我国一大批优良品种中雄居第一?不是!另外一只瓶采取不正当手段上台以来,突出杂交水稻,冷处理一大批。有的地方已经在种其他优良品种了,另一只瓶采取行政手段,强行推行杂交水稻,要他们不种另外的品种。这是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大的根本原因。从此,袁隆平养活了十三亿人,一粒种子挽救了地球等等,喋喋不休的无耻吹捧,极端的夸大其词都出来了。  不是袁隆平养活了十三亿人吗?当然不是!农业增长需要很多因素,优良品种只是其中之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创造的农业增产的因素,岂止一个杂交水稻。比如:水利、改土、开垦难开垦的土地、一大批化肥厂、农药厂、农机厂、耕作制度的改革等等,决不仅仅一个优良品种,优良品种也决不仅仅一个杂交水稻。1972年尼克松到中国来时已经承认中国共产党解决了八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是一个很大的成就,1972年世界性的灾害中国巍然不动,使得 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八亿人民有吃有穿传遍地球。那时籼型杂交水稻还没有成功呢!中国的吃饭问题是袁隆平解决的吗?在以前我们都在挨饿吗?否!另外一只瓶采取不正当手段上台以来,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粮食定量没有比1966年到1976年多一斤。价格倒暴涨了。毛时代存下了大批的粮食储备,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也有相当高的储备。全因农业大包干后,因为农业大减产吃光败光了。还成了仅次于“老大哥”的粮食第二大进口国。1988年一些省份粮食定量减低,我国成了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倒真的发生了严重的粮食问题。后来“谁来养活中国?”、“中国农业危机论”就风靡全球。另外一只瓶理歪气粗地反驳一阵,到1998年终于不得不承认“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三农危机。一直到现在我国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光大豆一年就进口1000亿斤。而1976年我国粮食进出口相抵不过12亿斤。目前连历朝历代都没有饿过肚子的大学生,都因为伙食太差、吃得太少,出现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参加一些军训,成片的人晕倒,死亡时有所闻。更不要说许多下岗工人一天吃一顿,农民工面带菜色。——而这还是在壹胎口化爆政下,人口增长大幅度减小下的结果。
  (转)  如果一定要说优良品种养活了中国,谁养活了中国,就应该轮到洪春利,那么也绝对论不到袁隆平。众所周知我国的水稻矮种化对于增产粮食起了更大的作用,远远超过杂交水稻。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我国就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农业品种的改良。1956年广东省汕头地区潮阳区金灶镇农民洪春利培育了全国第一个水稻矮杆品种“矮脚南特”。得到技术员洪群英的协助。大跃进中,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的农民相结合,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水稻矮种化研究,培育了一大批矮种。如:广场矮、珍珠矮、广六矮及二九矮等。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动下大规模地推广,七十年代初我国农业包括水稻完全实现了良种化,水稻主要是矮种化。矮秆水稻取得的经济效果和农业增产效果比杂交水稻高得多。有人指出在广东省农科院黄耀祥研制的一大批矮型水稻中,即使仅仅计算广陆矮、珍珠矮、广场九号、桂朝一号四个品种,从育成推广到1980年累计种植面积 8.5亿亩,增产稻谷 628亿斤,为中国增益69亿元。完全超出了杂交水稻。一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受益,就是杂交水稻也还是在矮秆水稻的基础上发展的结果。国家给洪春利很大的荣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从中央、省、市得到获奖证书 100多个,1959年洪群英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上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大典,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可他们却从来没有如此夸张过。如果袁隆平能够老老实实地做人,谁也不会亏待他。就好像没有亏待洪春利、洪群英、黄耀祥那样。可是现在居然说水稻7000年以来一直没有增长过,只是出了袁隆平,才得以增长。  袁隆平是不是依靠他的功劳红得发紫的?不是!我们已经知道,他在杂交水稻培育中并不突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业科技人员。杂交水稻的培育是国家行为,事情是成百万农民和一大批科技人员做的。袁隆平首先是个政客,他适应了另一只瓶的政治需要,所以另一只瓶突出袁隆平,突出杂交水稻,冷处理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把我国科技成就成果累累的一个时代,说成只有袁隆平一个人在搞杂交水稻而且备受打击。正因为如此,袁隆平在政治上一切按照另一只瓶的需要说话,包括现在参与捏造饿死几千万。也是这个原因,另一只瓶给了他无数的好处,甚至以他的名字作为一个商业公司的名字——隆平高科。隆平高科纯是奸商,甚至出卖假种子坑害农民。袁隆平得到了极大的利润,在隆平高科被揭发后,他以“自己从来不管隆平高科的事”作为回答,为自己参与坑害农民的奸商行为狡辩。而隆平高科骗来的钱他至今还在参与分赃,所以袁隆平现在还是一个奸商。  其他杂交水稻材料久久不见成功,是不是其他科技人员不努力?或者他们的材料没有希望?不是!“野败”成功后,按理全国大协作应该试验其他材料了,不幸正好遇到另一只瓶采取不正当手段上台。全国的农业科技热潮被扼杀,发动大批农民和科技人员参加的,全国杂交水稻大协作组被解散,地方上的杂交水稻协作组也被解散。这使得其他杂交水稻材料不能得到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协作试验。农民大包干到户,也不可能参加社会主义大协作育种了。各科技人员只好回到本单位冷冷清清地试验。这才是我国其他杂交水稻材料久久不能成功的根源。中国的农业科技界成了阎王殿,两只瓶就是阎王。他们压制了我国的农业科技研究。另一只瓶采取不正当手段上台后,农业的伟大成就只突出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只突出优良品种,优良品种只突出杂交技术,杂交技术只突出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只突出杂交籼稻,杂交籼稻又突出野败,野败突出没有好多贡献的袁隆平。对于其他一大批优良品种,尽量淡化,甚至采用行政手段,有的地方已经种植其他优良品种,却只准种杂交水稻。对于其他杂交籼稻的成就也一棍子打死。  其他杂交水稻材料有没有希望?有!不但有!而且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有的已经成功了,如上面说的湖北山头的“红莲”、四川山头的“冈”、云南的“温敏不育”等等。当然由于失去了群众性的农业科技试验,他们成功的时间大大拖延了。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什么西方会做出“杂交水稻不可能成功,成功了也没有优势。”的结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人民公社,没有社会主义大协作,靠少数人冷冷清清,几十年还没有搞出来,就失去了信心,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某些政治的或学术界的恶霸,就以此摧残我国大跃进中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科技活动。而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国已经有了“野败”成功,给了科技人员以信心,使得他们坚持搞出了这些成果。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还在受社会主义大协作、人民公社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益。当然那些科技人员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是值得赞扬的。  为什么很少看到这些杂交水稻的推广?有的有推广的,比如“温敏不育”,有的却受到“野败”型的排斥。加上外国资本控制了我国的种子市场,目前正在推广亡国灭种的转基因,使得推广更加困难。两只瓶不但压制了我国农业科技的研究,还压制了已经成功的新品种的推广。所以不少科技人员对袁隆平怨声载道,两只瓶罪大恶极,把他们害苦了。
  (转)  袁隆平说自己没有压制其他人的科技成果,如果品种好,自然可以通过市场得到推广,有道理吗?毫无道理!“野败”是靠市场推广的吗?1976年是靠人民公社推广的,后来另外一只瓶又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杂交水稻,冷处理其他优良品种。为什么其他优良品种就只能通过市场?  如何才能推广这些新的优良品种和杂交水稻呢?他们是受到两只瓶出于政治需要而进行的压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打倒阎王,解放小鬼。不打倒两只瓶,就没有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也没有我国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袁隆平是科学家,不该打倒?不!他首先不是农业科技人员,他是农业科技界的恶霸!更谈不上科学家。“野败”型的成功,他究竟有多少功劳?一大批农业科技被扼杀、被压制,成功了也不能推广不算,我们看看袁隆平在另外一只最最“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瓶上台后,究竟还有什么成就?——没有!等于零!  他不是在后来搞了二系杂交水稻吗?不是!所谓的二系杂交水稻,根本不是他的成果。本来就是湖北山头的“光敏不育”,寨主石明松。“光敏不育”发现后久久不能得到成功,后来石明松不幸去世,他就占为己有,改个名字叫做“二系配套”就成了他的成就,袁隆平是科技界的剽窃贼,他不是九十年代才成为贼的,他把“野败”型完全归功于己有,已经是科技大盗了。  袁隆平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欺世盗名的政治骗子,是无耻的政客,是农业科技界的恶霸,是奸商,是农业科技大盗,是剽窃贼,是利欲熏心的财迷,是名利心充满了头脑的卑鄙之徒,是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和推广的阻力。  他们假话说尽,欺骗了人民三十几年,中间又杀出来一个“平”,把他们的谎言揭穿了。那就是本人——曹为平  我准备写一篇专门关于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文章,写了一年多了,因为我好几篇文章一起写,还要直接参加网上斗争,至今未成,这是普遍情况,如:《邓希贤东北遊》我现在才发表,至少从2007年已经在写了。所以这篇文章到现在已这个简略形式发表,大家等待我的正式文章出来。
  & 中华网论坛 & 历史秘闻 &浏览帖子  新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历史  新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完全是一种国家行为,始终是有组织、有规划、合作攻关的整体工程,每一项重大研究都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早在互助合作化时期,农业上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对优良品种进行培育和推广的工作。1957年国家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制订了农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任务。按照当时的规划,把培育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等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有关科研部门培养的优良小麦、水稻新品种以及杂交玉米、高梁等就开始在生产中推广。这些新品种还不断更新换代,使农业产量逐渐提高。1966年全国召开了第三次农作物育种工作会议。在会上各地交流了经验,同时推荐了72个新育成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优良品种。当时各级政府、各地人民公社对农作物改良和育种工作都十分重视,普遍开展了群众性的选育和推广良种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早在1971年良种种植面积就达到其总面积的80%;杂交高粱播种面积在全国达到20%;杂交玉米约占三分之一;小麦抗锈、抗倒伏、高产品种更是普遍推广。  就水稻品种的研究和改良来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的科研部门和科技工作者以及人民公社、生产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优良成果获普遍推广的先后也有十几种。例如,我国科技工作者运用花粉单倍体育种方法,培育出水稻“花育一号”、“花育二号”以及“单丰一号”、“牡丹一号”等新品种,都使产量获大幅度增长,亩产都达千斤以上。其中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实验方面,袁隆平也不是最早获得成就的人。例如吉林省海龙县(梅河口市)河洼公社社员李贞生(朝鲜族),于1967年就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是新中国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人。1968年他与海龙县农科站、海龙县“五七中学”又一起培育出杂交水稻种子,同时还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葵花稻等。如果说有“杂交水稻之父”的话,那也应该是李贞生和他的同事们。他们的试验成果为中国的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李贞生等人的成果,当时作为教学内容编入吉林省的中学教材,还拍了科教电影。由于李贞生没有多少文化,不会写论文,又去世较早(至今己20多年),所以他什么荣誉都没有得到。而后来袁隆平却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杂交水稻之父”等数不清的殊荣。  袁隆平小组研究籼型杂交水稻是从1964年开始的。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水稻研究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袁隆平小组的杂交新品种实验成功,1976年即被批准大面积推广种植,结果使水稻产量增产20%以上,亩产达600多公斤。这的确是当时农业科技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为提高南方水稻产量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就当时来说我国从事水稻品种培育和实验的并不只有袁隆平小组一个。在全国约有十六七个科研单位和上百研究人员,有上万个农村公社、生产队的农民从事这项工作。他们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地出现的新品种如百花争艳。在那时水稻亩产600多公斤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  按照袁隆平本人的说法,他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推广到2006年,在全国共累计推广种植56亿亩,增加产量共计5200多亿斤。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在媒体上的几种说法并不一致),就是平均每年增加170多亿斤。这个数字只占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9800亿斤)的1.7%左右。而实际上,据当时新华社的报道,1979年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推广,总共面积7600万亩,共增产稻谷78亿斤。(新华社新闻日)我们无法知道其中袁隆平的品种占多少数量,就按最高估有三分之一是袁隆平的品种的成就,那就是增产稻谷26亿斤。这个数字只占197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42.3亿斤)0.39% 。这么小的比重对全国大局来说是无足轻重,又怎么谈得上是它“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呢?怎能说出:“没有袁隆平,中国人会饿死,袁隆平养活了十三亿中国人”的大话?难道说中国老百姓就这么好忽悠吗!  稍有农业常识的人们都知道,农业产量的增长是综合条件造成的结果,决不是单由种子的改良这一种因素达到的。任何优良品种的大面积生产也必须要在水利、土垠改良、化肥、防治病虫害,土地耕作等条件基础上才可能实现。从根本上说,中国农业的翻身是在毛泽东时代广大农民治山治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发展支农工业和农业科技,全面改变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实现的。然而人们看到,在目前主流媒体的宣传中,新中国整个上一代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和全体科技工作者为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所做的决定性贡献都不见了,而唯独只是袁隆平大师的杂交水稻!可悲啊,今天的主流媒体!
  10年举报  2000年12月,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当时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成为引发陈绍光等人举报的导火索。  陈绍光称,“当时,湖南农科院的领导们同时兼职隆平高科的董事长、总裁等要职,但他们又代表农科院与隆平高科签署了一系列的合同、协议、补充协议,均以损害农科院的利益为代价”。  此后,陈绍光开始了“不间断”的举报。  据陈绍光介绍,在他身后,有一个多达30人的群体,均为农科院离退休干部,“包括以前农科院的老院长,都是属真实姓名的”,平均年龄为75岁。  “我是里面最年轻的。”66岁的陈绍光说。因此,他也承担了更多的工作,包括写信、上网发帖等。  1943年出生的陈绍光,原为湖南农科院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并曾一度担任湖南果蔬科技公司董事长等职位。他的主要发明成果包括:大麦两系法杂交制种技术、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筛选及利用方法、膨化后子仁、果蔬脱皮剂及萱麻胶助剂等。  事实上,在此次网络发帖举报之前,陈绍光已经写了一系列文章,矛头对准的均是隆平高科,包括《对杂交水稻的不实宣传应该纠正》、《谁打劫了杂交水稻?》、《谁打劫了“袁隆平”品牌?》等。  陈表示,这些文章大多是他此前为在杂志上发表而写的,为了适应杂志的要求,这些文章皆满足了“摘要、关键词”等论文的写作规范。不过,陈绍光向北京、浙江、湖南等几家杂志的投稿,均无音讯。“他们不敢发表。”  在投稿无门的情况下,陈绍光团队讨论决定,“应该通过网络这种现代传播方式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而最“年轻”的陈绍光,也就顺理成章地承担起这一任务…………
  黑袁隆平的都是什么样的人,畜生吗?吃屎长大的吗
  我们来看杂交水稻:  1、杂交水稻的理论与技术来源于国外,我们没有理论上的原创性,袁隆平即或是有理论上的成果,那也是对国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个发展袁隆平也并非唯一性。袁隆平最多是延续国外的研究,而周开达则具有开创性。  2、现在所提到的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研究在国内首先用于玉米,而且取得丰硕成果。此项杂交技术在国内作开拓性研究的不是袁隆平。  3、全国人民都在找合适的雄性不育性的样本,很荣幸被李必湖找到,这个关键性的节点没有袁隆平什么事儿,李必湖在海南发现此稻株的时候,袁隆平还在湖南。  4、袁隆平(及其团队)利用李必湖的野败做杂交试验取得了成果,但推广却不尽人意,局限性太大,推广到其他地区不仅不增产反而减产。野败名符其实。  5、周开达利用从马里带回来的稻种,首创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技术和方法,此方法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原创性(关于这个问题多说几句:袁隆平的方法在国外已经有人做出,只是不能稳产没有坚持下去,周开达的方法,国外虽然有理论但从没有成功过。),此方法在全国科学技术交流大会上被交流到湖南农科所,袁隆平后来的稻种,也多采用了此方法。  6、超级稻是东北科学家杨守仁先生首先提出来试验成功并进行推广的。  7、以周开达为代表的两系法派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减少了育种环节,节约了育种成本。袁隆平当年反对两系法,至今仍然以三系为主。  综上,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关键节点上,袁隆平多次缺位,然而,巨大的荣誉却堆在他一个人头上,这合理吗?这合适吗?这科学吗?这当之无愧吗?有时候立这么一个标杆出来,如果具有欺骗性,那这种欺骗也不可能永远下去。
  他被称为“中国农业科技界的‘北丐’”;他三年时间连拿威斯康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研究的超级稻亩产800公斤以上;他90高龄的时候,一谈起水稻,仍然精神振奋,没完没了。他叫杨守仁,本期人物讲述的便是这位水稻专家鲜为人知的故事———   日6时20分,杨守仁教授逝世,享年94岁。农大校园里一片悲痛之声。   时隔近四个月,记者到农大采访的时候,好多人还能准确地记得杨老逝世的时间。据说当时好多人都哭了,因为他们知道,离开的这位老人是“中国超级稻之父”,他们知道老人在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有多大。但是,外界基本没什么反响,媒体也没做太多报道,大家基本不知道杨守仁是谁,更不知道他做了什么。   中国农业科技界的“北丐”   “我国北方的水稻产量不应低于南方和东邻的日本。”这是前辈科学家竺可桢的论断,而将这一论断变为现实的,正是杨守仁和他带领的团队。如今东北三省已成为20世纪开发最大的世界新稻区,单产之高与生态条件相似地区比较位居前列,而把习惯种植高粱、玉米和大豆的黑土地,开发成高产稻田的首要功臣,就是杨守仁。   在中国农业科技界,流传有仿照金庸小说而排列出来的“南帝、北丐、东邪、西毒、中神通”的说法。“南帝”指的是矮花育种专家、广东省农科院的黄耀祥院士,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是“东邪”,“西毒”指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周开达院士,人称“中神通”的是袁隆平,杨守仁教授则就是其中的“北丐”。
  没有杂交水稻前,单季亩产有200公斤已经是丰产了,现在的杂交水稻,单季亩产一般在600到750公斤左右!  
  “如果没有野生稻资源,要在水稻优良品种培育上有很大的突破是很难的。”袁隆平曾在多个场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  尽往自己脸上贴金,连他人也一并攻击。  什么很难突破?先不说杂交稻,杂交稻在初期的确有很大的增产优势,但在农科人员的努力下,非杂交水稻的亩产也并不比杂交稻低,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曾经有一篇文章将不同时期的普通稻与杂交稻的试验田单产和推广后的单产作过详细比较。  再回到杂交水稻上面,因为不是很了解其他人,单说周开达院士,人家育种的途径跟野败根本就是两回事,开始研究的时间大致相当,育成不育系的时间与野败大致相当(同一年),实现三系配套野败要早两年。这里有个插曲不得不提,袁隆平所谓搞了这么些年的杂交水稻,搞到后来焦头烂额没有进展,不得不向上头求助,幸此时李必湖发现野败,于是争取到了上头的支持,由全国科技专家集中攻关,于是才能在两三年内实现三系配套。倘若由袁隆平自己在田地搞,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出成果。即或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周开达院士依然在按照自己的方法作杂交水稻的研究,他成功了!而他的方法后来也成了杂交水稻育种的基本方法之一,记着他的小组没有全国科技专家的集体智慧。  我们看看袁院士如何讲的???他说很难有突破!即或是野败完全失败,家周开达也会在两年后搞出来。而周开达的稻种后来占据着水稻种植区域三分之一的面积。有趣,相当有趣!!!
  @公母绿绿 11楼
19:11:28  回复第2楼(作者:
@最后的使徒000
15:08)  转基因是高产的意思么  ==========  如果产量不高,中央也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强行推转基因!  -----------------------------  如果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农民工作量还是值得的
  只要读关于杂交水稻和袁隆平的文章、书籍、报刊,就会看到许多极其无耻的,贪天之功为袁隆平所有,把袁隆平无限拔高的言论。  刚才我在网上搜索到《袁隆平传》,一读就遇到了好几个。随便举一个:  邓哲(袁妻)与袁隆平偕行,总能摆正自己的助手位置,夫唱妇随,珠联璧合。婚后不久,邓哲便与袁隆平一起探讨关于水稻杂交优势的途径。  他们反复探讨,认为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路是进行人工去雄。……不可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另一条路,就是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自花的雄性失去生育能力,而后用其他品种的雄性花粉为“母稻”授粉杂交,从而生产出杂交种子。培育雄花不育的“母稻”,是很难做到的,这种方法国内外都没有先例。所以,国际上有些专家断定“此路不通”。  居然说,寻找雄性不育系,是袁隆平和他的妻子研究出来的,还“国内外都没有先例”。  这就是典型的贪天之功为己有的例子。  自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外提出杂交水稻以来,各国研究杂交水稻的,除了研究化学去雄以外,无一不是寻找雄性不育株。我国30年代有人研究时就是寻找雄性不育,在大跃进时,杂交水稻的进展也是找到了雄性不育。可是袁隆平居然说,这是他和他的妻子探讨出来的,还“国内外都没有先例”。  说出这样话的,还不是科技大盗吗?
21:18:16  @空下这个座
15:08:16  袁隆平只是杂交稻的贡献突出者之一,很多人和他不相上下,只是为了宣传需要才突出袁,就像把发现大庆油田归功于李四光一样脑残。  以下是转载的帖子,虽然有些过激,但很有道理。  -----------------------------  这个,我看了你转的,袁老的功劳在于发现并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极大的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这个杂交水稻的项目是在他主持下成功的,我想这并不存在任何疑问。  所以他并没有什么理论上有创新或是有什么学术成就,他说实话就一泥腿子,被各种科学家看不起,所以他过了20多年才评上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挺有闲心的,查了下,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有70人,总共只有三位与水稻有关,袁老是第一位入选的,还有两位入选于2007年和2009年。
  空下这个座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非主牛河蟹 17楼
19:47:55  不要随嘴胡扯行不,现在好的稻种一亩能到八百就相当好了,  只有个别特别选育的试验杂交种能勉强到二千斤,  普通稻亩产二千斤是不可能的  -----------------------------  你指的一亩到八百斤还是八百公斤,我知道玉米一亩普通产量八百斤左右,水稻产量比玉米高吧。
  回复第7楼(作者:@titanxi 于
16:33)  @空下这个座 1楼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  ==========  家里曾收过1100斤的(550公斤),不知什么水平  
  空下这个座
15:08:16  传说有些地理气候好的地方,种普通稻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  @非主牛河蟹
19:47:55  不要随嘴胡扯行不,现在好的稻种一亩能到八百就相当好了,  只有个别特别选育的试验杂交种能勉强到二千斤,  普通稻亩产二千斤是不可能的  -----------------------------  特鲁克 50楼
22:08:48  你指的一亩到八百斤还是八百公斤,我知道玉米一亩普通产量八百斤左右,水稻产量比玉米高吧。  -----------------------------  哦,我不知道水稻产量怎样,要说错请指正,我这里不种水稻,只种玉米和小麦,
  @空下这个座 49楼
22:06:05  这个,我看了你转的,袁老的功劳在于发现并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极大的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这个杂交水稻的项目是在他主持下成功的,我想这并不存在任何疑问。  ......  -----------------------------  你也太吹了吧,袁隆平只是有一些贡献,为了宣传需要才把他包装成杂交稻之父。  就像王进喜在建设大庆油田有贡献,为了宣传需要突出的典型,但不是贡献最大的,更不能说大庆油田是王进喜带领人们建成的。
  @空下这个座
22:06:05  这个,我看了你转的,袁老的功劳在于发现并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极大的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这个杂交水稻的项目是在他主持下成功的,我想这并不存在任何疑问。  ......  -----------------------------  @楼
22:27:15  你也太吹了吧,袁隆平只是有一些贡献,为了宣传需要才把他包装成杂交稻之父。  就像王进喜在建设大庆油田有贡献,为了宣传需要突出的典型,但不是贡献最大的,更不能说大庆油田是王进喜带领人们建成的。  -----------------------------  嗯,还有一个贡献大的,和袁貌似是师徒关系,同样也是基于杂交理论,基于“野败”的,2007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你的那套理论,用这位院士身上,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你再来举一个功劳比这两位更大的出来???
  这涮什么呀! 中国40年前就亩产过万斤了!!!不信你问MZX  
  @最后的使徒000 2楼
15:08:31  转基因是高产的意思么  -----------------------------  主要是高产,也有改变成分,品质,抗虫,耐寒,耐旱,耐贫瘠。。。这些,不过,口感基本上都会变差。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亩产万斤 钱学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