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体系控制系统性能积分指标有哪些

互联电力系统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探讨 - 电力自动化
&&目前位置:&&&&
互联电力系统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探讨
.........................................................................................................................
发布时间: 13:51:55
作者:刘娆1,林伟2,李卫东1,刘乐1,王玮1,徐兴伟3,柳焯
&&& 互联电力系统中,各子系统(控制区域)自动发电控制(AGC)的功率调节行为可由控制性能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北美电力可靠性委员会(NERC)曾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了A1,A2标准(以下简称A标准)[1],目前我国大部分网省电网采用此标准。而现代互联电力系统控制区域内的发电容量日趋扩大,发电种类和负荷构成日趋复杂,造成控制区域间联络线功率越来越大且变化多样,运行控制异常复杂。实践证明,A标准在事故支援和机组调节等方面具有明显不足。1997年起,NERC又推行了CPSl,CPS2标准(以下简称CPS标准)[1],现已于我国华东和福建电网试用[3]。该标准可相对客观地评价各控制区域的控制行为对互联电力系统频率稳定的作用,是迄今为止能较好地满足互联电力系统运行要求的标准,但仍未充分体现系统互联的本质,且我国电网调度的结构和自动化水平也与此标准不尽符合。
基于上述情况,亟待制定更加适合现代互联系统控制要求和网络结构的新的控制性能评价标准。本文结合互联电力系统运行的本质,提出了系统互联后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剖析了现有标准的控制机理及存在的缺陷,结合互联电力系统对AGC性能评价要求以及我国电网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建立新标准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制定新标准的若干概念和思路。
一、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
目前的电力系统是由多个控制区域通过联络线连接起来的互联系统,每个控制区域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系统互联的主要目的是:①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主要体现为维持系统频率恒定,充分发挥互联系统事故支援的优势,增强系统抵御事故的能力;②考虑经济因素,协调地区间能源结构的不平衡,区域间能量的买卖主要体现为联络线的功率流动,按一定计划值执行。
系统正常运行时,应调整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使其工作随时满足负荷和发电的平衡,维持系统频率的恒定。这种调整有可能会造成区域间联络线交换功率偏离计划值(可能会增加产生无意交换电量的机会),但由于这种偏离是为保证系统频率恒定而在区域间进行功率支援引起的,因而理应被允许。但是,当某一控制区域调节容量不足或发生某些投机行为(如某区域尖峰爬坡阶段不增发其发电机功率、低谷下坡阶段不减少自身发电机功率而造成其他控制区域的发电机代替其爬峰降谷的情况)时,均有可能使得该控制区域的行为不能很好地符合调节要求,进而产生联络线交换功率的偏差。这种偏差或体现了控制区域调节能力的问题,或反映了控制区域从系统中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性质上均有别于前述允许的联络线交换功率偏差。因此,必须制定互联电力系统控制性能的评价标准,通过控制系统频率和区域间联络线交换功率,达到评价各控制区域调节能力和限制投机行为的目的。
但是,如果此类标准制定得过于严格,对事故的支援行为和能力不足或对投机行为不加以区分,则十分不利于紧急或事故状态下系统内各区域的相互支援。例如当某区域发生较大功率缺额时,其他区域若一味遵循标准中某些指标的要求而控制联络线交换功率的偏差,未能进行及时支援,就会使系统频率长时间不能恢复,甚至造成系统崩溃,难以发挥系统互联的优越性和保证安全运行。另外,系统互联还应减少发电机组的无谓调整,若标准过于刻板和严格,则无疑会增加发电机组的不必要调整。
所以,理想的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应该是:能够区分控制区域的行为是对保证频率质量有利还是属于调节容量不足或投机行为,做到既可在正常运行时有效控制系统频率和联络线交换功率,正确评价各控制区域调节效果、制约投机行为,又能在事故状态下放宽对联络线交换功率的约束,鼓励有助于维持系统频率恒定的行为,发挥互联电力系统事故支援的优势,还能够减少发电机组的无谓调整,从而使AGC的调节更科学、合理,保证系统安全、优质和经济地运行。
二、A标准、CPS标准的评价机理分析
&&& AGC的目标是通过调节AGC机组发电出力将各控制区域的控制偏差[4](ACE――area
control error)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
式中:EACE表示ACE的值;PTa和PTs分别是联络线实际交换功率和计划交换功率;B是控制区域的频率偏差系数,为负数;fa和fs分别是系统的实际频率和额定频率。
&&& 基于A标准的合格运行区见图1阴影部分。
&&&&&&&&&&&&
A1标准要求控制区域的ACE在任意l0min间隔内至少过零1次,这样一方面使机组频繁调节,加重了机组的损耗,另一方面非常容易出现反向调节现象。A2标准要求控制区域的ACE,10min(EACE在每l0min的平均值)不大于规定值Ld,而Ld值较小,为满足它,需要较多的机组调节,且调节频繁,会加大机组的损耗和运行费用。而且,当某控制区域发生较大的发电缺额且备用容量无法及时投入时,如果此时未修改联络线交换功率计划值,Ld的限制会约束其他控制区域不能进行较大的支援,从而也无法使得频率快速恢复。
&&& 可见,A标准仅是简单地对ACE用统一的要求加以限制,完全没有区分ACE是否有利于系统频率恢复。而A标准中对应于事故状态的B准则[4]的本质也仍然是绝对地限制ACE,不区分其对系统频率恢复的作用。
&&& CPS标准基于统计学理论研究EACE和系统频率[5]这2个随机变量,考察控制区域的长期表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式中:FCF为协调因子;下标12-month指每月滚动求1年的平均值;下标lmin指lmin采样数据的平均值;ε1为系统上一年基于lmin的平均频率与额定频率的偏差的均方根值。
&&&&&&&&&&&
&&& 式中:CCPS1为CPSl指标。
&&& 当GCPS1≥l00%时满足要求,而CPS2要求ACE,10min不大于规定限额L10。
&&& 基于CPS标准的合格运行区见图2阴影部分。CPSl中引入了ACEΔf项。只要满足式(2)即可,不必EACE偏离0就纠正。所以,凡EACE与频率偏离方向相反,则CPSl对EACE不加限制,只需CPS2限制其不要过大,见图2中A区。事故情况下,若某区域负荷增加使系统频率下降(Δf<0),其他区域进行功率支援(这些区域的EACE>0),即为上述情况,此时CPS可允许EACE较大,有利于事故支援。而当EACE与频率偏离方向相同时,对频率质量有不利影响,根据式(2),CPSl对EACE的限制带宽要随│Δf│的增加而减少,见图2中B区。
&&&&&&&&&&
&&& CPS2限额比A2的大(如北美电力系统中某些控制区域的L10是Ld的2倍~3倍[6],),相对放宽了图2中整个A区及B区中频率偏差较小部分中允许的联络线交换功率的限额。
CPS标准可较正确地评价ACE对系统频率的作用,对不同性质ACE的限制力度也有所不同。但图2中A区的CPS2限制在系统危急时刻仍可能制约区域间的事故支援。
&&& 将式(2)改写为:
&&& 结合ε1的物理意义,可理解为只要EACE和Δf分别不大于上一年EACE和频率的偏差情况,则会满足CCPS≥100%。这说明CPS标准认为,能够允许的EACE和频率波动的限度很大程度上是由系统历史情况决定的,这里包括上一年系统对下述几种情况的容许限度:即使有充足的调节容量但发电机无法完全跟上负荷的变化、投机行为及控制区域调节容量的不足。可见,CPS标准还是一种对系统运行情况的被动容忍,而非主动考察ACE对系统频率恢复的作用。
&&& 而CPS标准中对应于事故状态的DCS准则[2],对于事故状态处理的本质是与A标准相同的。
另外,由式(2)可知,CPS标准中控制性能是以长期结果来评价的,对调度员来说,AGC的控制效果不甚直观。还有,该标准中ACE需每2s采样1次,频率每1s采样1次,对数据采样和处理的要求较高。
三、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综合考虑管理体制、电网结构、自动化水平和调度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即充分考虑本地区互联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
3.1 制定新标准需研究的问题
3.1.1 对事故状态和无意交换电量的处理
&&& 标准制定原则中的关键问题是对区域间无意交换电量的处理和控制,而现有标准对此问题均未全面考虑,因而,探求新标准时应首先解决该问题。
1)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分级。在不同的事故严重程度或频率偏差情况下,对区域间相互支援的鼓励应有不同的力度,从而允许的联络线交换功率偏差量也不同。若要决定何种情况下引起的无意交换电量是否合理或应该鼓励,首先要正确地将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分级。可将系统运行状态划分为正常和事故两个级别,而事故状态又可细分为不同的紧急状态。分级后再确定不同的事故级别下可容许无意交换电量的额度。寻找事故分级的依据和具体指标是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2)将无意交换电量打上状态标记。系统运行状态不同,无意交换电量所产生的价值也不同,必须将二者联系起来考虑。不同运行状态和不同事故等级下的无意交换电量应区别对待,不能仅刻板地追求将无意交换电量控制为最小,而无视其对维持系统频率稳定的贡献。在事故情形下,由区域间的功率支援引起的无意交换电量不仅不应受到限制,而且应该鼓励。随着事故状态级别的不同,上述无意交换电量的重要性亦有差异。而对于由调节容量不足或投机行为等原因引起的无意交换电量,则应加以评价和约束。对具有不同状态标记的无意交换电量采取不同的控制力度,不仅可使控制更加客观、灵活和智能化,也可为制定无意交换电量的价格结算和偿还等措施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
实际上,评价严格体现了对局部利益的维护,而宽松意味着更多的相互支援,体现的是整体利益。因此,上述研究有利于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调节能力充足的控制区域的积极性。
3.1.2 标准应基于我国电网实际
&&& 制定新标准必须基于我国电网的实际情况,应主要考虑以下2个方面。
1)我国电网的控制结构。北美电力系统约150个控制区域各自都是相对独立的实体,各区域的控制中心处于同一平面,区域间是平等协作关系,没有高一级的调度机构[7],而我国采用的是统一调度,国网、区域网和各省网分级管理的分层控制模式。显然,制定和实施控制标准时,应针对我国特点,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标准。例如:各控制区域处于同一平面会使频率偏差系数的分配和确定较易实现,而分层控制时该问题要复杂得多;分层控制时如何协调网、省调AGC动作、充分发挥网调直调电厂的作用等诸多问题也必须考虑。
2)我国电网的自动化水平。我国电网的自动化水平相对于国外有较大差距,因而在制定新标准时必须考虑远动条件、数据通信速度和容量、信息刷新周期及相应AGC软件的运行速度等因素,探索合理降低信息采样频度和减少计算量的手段[8],以保证标准的可操作性。
3.1.3 人工干预问题
人工干预是互联电力系统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某些紧急情况下,当依靠在线AGC机组的自动调节难以使发电及时跟随系统负荷的变化时:调度员需动用其他一些具有发电裕量的机组参与调节,方可保证危急时刻的调整速率。A标准因其直观且实施简便,非常有利于调度员在危急时刻的干预,而CPS标准控制效果反映得不甚直观。应研究确定新标准的特征数据和评价方式,便于调度员预知下一时刻机组应做的动作,使人工干预易于实施。
&&& 可以考虑结合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可视化的研究[9],开发评价标准信息的实时监测画面、参数指标的动态图形显示以及AGC机组调节投入和效果的形象显示等功能,为人工干预提供参考。
3.2 联络线安全约束问题
&&& 系统运行状态分级的目的是保证事故情况下充分的功率支援,但功率支援还必须考虑联络线的安全约束。
联络线一般是互联电力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在正常运行状态下,某些联络线的安全稳定裕量很小,仅能满足一定额度的功率增加。所以,过量增援可能会造成某条(些)联络线功率超过其安全稳定极限而跳闸,而这会加剧该控制区域的功率缺额,从而引发连锁跳闸,造成系统崩溃。
在上述过程中,其他控制区域的AGC机组是根据所在区域的ACE自动进行调整,无法考虑联络线的安全约束问题。所以,某区域调度中心在确定本区域应调节的功率量后,还须根据当前联络线负载状态计算出AGC机组的功率调整能否造成联络线功率越限。如有越限情况发生,则要立即算出保证不越限时每台在线AGC机组所做功率调整的最大额度。指示AGC机组调节。
上述问题可由2个环节解决:①在经济调度控制(EDC)计算AGC的基点功率时加入联络线安全校核环节;②可利用最近一次系统常规安全校核所得到的发电机-联络线功率灵敏度系数实时进行。由于完全是代数运算,所以可满足实时需要。当然,也可利用超短期负荷预测实现预测控制,以充分保证安全控制的有效性。
&&& 应该指出,AGC所依据的是本控制区域的信息,而联络线安全控制涉及全网信息,如何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3.3 控制策略的研究
&&& 新标准要有与之相配合的控制策略,以保证系统控制行为符合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要求[10]。首先需要分析和设计合理的理想控制策略,充分体现标准的本质要求;进而应结合互联电力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考虑数据的采样和处理、各不同层次电网之间控制策略的有机配合,以及兼顾市场化后的经济效益等问题,制定适宜的实用控制策略。
&&& 另外,可将超短期负荷预测与AGC结合,实现预测功率控制。根据超短期负荷预测结果、系统状
态和发电计划执行情况预测ACE趋势,从而实现AGC机组出力的提前调整,由跟踪调节转变为预测调节,消除因AGC信道和发电机响应等环节的时延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调节的准确性。
3.4 ACE分解问题
&&& 电力市场化后,提供辅助服务的AGC容量的费用比较昂贵,而AGC的需求容量是由控制区域的EACE决定的。EACE由负荷变动产生,而系统中各种负荷所表现的波动情况是不同的(如某些电熔炉等冲击负荷与一般民用负荷的波动幅度显然有较大差异),有必要对负荷波动提出度量标准,将负荷按波动情况分类,通过分解ACE来估计控制区中不同负荷对频率调节需求的影响,确定各类用户对AGC需求容量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为今后向用户收取功率调节辅助服务费用提供理论依据。
&&& 目前,已有国外文献初步验证了ACE的可分性[11],研究了分解ACE的步骤及相关的一些实用问题[12],结合互联电力系统控制性能评价标准对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很有意义。
现代互联电力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制定更加适应控制要求和网络结构的新的控制性能评价标准。本文在探讨电力系统互联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兼顾正常状态评价和事故状态支援要求的控制性能评价标准制定原则,通过对现有A标准和CPS标准的控制机理及其对互联电力系统控制质量的影响的深入分析,阐明了应结合现代互联电力系统对AGC性能评价的要求及我国电网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新的控制性能评价标准。明确了:应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分级,以保证事故情况下充分的功率支援;在AGC闭环控制中加入安全校核环节,以避免联络线越限情况发生;可将超短期负荷预测与AGC相结合,实现预测功率控制;进行ACE分解研究,为今后向用户收取功率调节辅助服务费用提供理论依据。
欢迎向我们投稿。投稿邮箱:.cn(请将#换成@)
联系电话:010-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多变量控制系统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多变量控制系统性能评估方法研究,系统变量,系统环境变量,mac 系统环境变量,cad系统变量,系统变量设置,win7系统变量设置,windows 系统变量,win7系统变量,添加系统变量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7:41:0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多变量控制系统性能评估方法研究.PDF
官方公共微信发电过程控制系统的综合性能评价策略研究--《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发电过程控制系统的综合性能评价策略研究
【摘要】:电力关乎国计民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无论是传统的发电方式还是新型能源发电方式,在一次能源向电能的转换过程中都要经历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这些过程往往包含着众多的设备和部件。
在现代化的电厂中,控制系统遍布于整个生产流程,指挥着各设备和部件按照既定技术指标和运行规程自动、协同地运行。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控制系统又进一步担负起除安全稳定运行之外的更多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系统的性能将直接影响发电机组的运行品质及其输出电能的质量。
本文针对发电过程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及取得创新性成果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针对影响控制系统性能及评价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非线性度,提出了基于最小方差下界比的非线性度量指标。该度量指标基于Hammerstein结构定义,同时适用于Winner结构和Winner-Hammerstein结构。针对该指标,给出了基于闭环操作数的指标估计算法,并应用统计推断原理给出了非线性度强弱的判定区间。通过仿真对比,验证了该非线性度量指标及其估计算法的有效性,并以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度量为例进行了实例仿真研究。
提出了评价线性高斯系统控制性能的最小信息熵基准,并将该基准推广到非线性非高斯系统。基于该基准定义了非线性非高斯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进而给出非线性非高斯系统的性能评价方法。仿真对比验证了所提出性能指标和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并以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系统为例,研究了发电过程单回路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解耦滤波的多变量控制系统性能评价方法。该方法可通过解耦滤波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转化多个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进行评价,并给出各个回路对于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程度。在该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应用自举重采样方法实现了回路级的性能诊断。以火电机组汽轮机负荷转速多变量控制系统为例,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仿真验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TP273【目录】:
摘要5-6Abstract6-14第1章 绪论14-21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9
1.2.1 确定性性能评价15
1.2.2 随机性性能评价15-19
1.2.3 工业系统的应用19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19-21第2章 单变量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度量21-43 2.1 引言21-22 2.2 传统的非线性度量方法22-26
2.2.1 基于模型的非线性度量方法22-24
2.2.2 基于数据的NLI非线性度量方法24-26 2.3 基于最小方差界限比的非线性度量方法26-42
2.3.1 过程描述26-27
2.3.2 非线性度量指标27-30
2.3.3 结论推广30-32
2.3.4 非线性度量指标的估计32-35
2.3.5 仿真验证35-42 2.4 小结42-43第3章 单变量控制系统的随机性能评价方法43-63 3.1 引言43 3.2 传统的性能评价指标43-47
3.2.1 性能评价指标43-44
3.2.2 最小方差性能评价基准44-45
3.2.3 最小方差性能指标的计算45-47 3.3 最小信息熵指标47-51
3.3.1 信息熵47-48
3.3.2 MIE基准48-50
3.3.3 MIE基准的上界50-51 3.4 非线性过程非高斯扰动的MIE基准51-53 3.5 最小信息熵性能评价指标53-54 3.6 性能评价指标的计算54-57
3.6.1 信息熵的计算54-55
3.6.2 最小信息熵的估计55-56
3.6.3 稳态下的评价步骤56
3.6.4 动态下的评价步骤56-57 3.7 实例验证57-61
3.7.1 稳态下的评价仿真57-58
3.7.2 动态性能评价仿真58-61
3.7.3 非线性非高斯情况的仿真61 3.8 小结61-63第4章 发电过程单回路控制系统性能评价应用63-73 4.1 引言63 4.2 一般单回路的代表性63-64 4.3 非线性测试64-65 4.4 正态测试65-71
4.4.1 Jarque-Bera检验法67-68
4.4.2 态测试结果68-71 4.5 性能评价71-72 4.6 小结72-73第5章 多变量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与诊断73-95 5.1 引言73 5.2 传统的多变量控制系统性能评价73-78
5.2.1 交互矩阵73-74
5.2.2 多变量最小方差的推导74-76
5.2.3 多变量控制系统性能指标76-77
5.2.4 多变量控制系统性能指标FCOR算法77-78 5.3 基于解耦滤波的多变量性能评价算法78-87
5.3.1 多变量性能评价方法79
5.3.2 输出滤波解耦79-80
5.3.3 滤波输出变量的最小方差控制80-82
5.3.4 单回路控制系统性能评价82-85
5.3.5 多回路综合指标85-86
5.3.6 性能诊断86-87 5.4 仿真实例87-94
5.4.1 多变量性能评价实例87-90
5.4.2 多变量性能诊断实例90-94 5.5 小结94-95第6章 发电过程多回路控制系统性能评价应用95-106 6.1 引言95 6.2 汽轮机负荷转速控制系统95-96 6.3 负荷转速控制性能评价96-102
6.3.1 负荷的确定性性能评价98-99
6.3.2 无量纲确定性性能指标估计99-100
6.3.3 负荷和转速的随机性性能评价100-101
6.3.4 综合性能101-102 6.4 实例分析102-105 6.5 小结105-106总结与展望106-108参考文献108-117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117-119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119-120致谢120-121作者简介12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婧;李兴源;魏巍;;[J];电网技术;2010年12期
孟庆伟;房方;刘吉臻;;[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23期
赵宇;苏宏业;褚健;古勇;;[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可村,施兴中;[J];工程数学学报;1985年02期
张可村,施兴中;[J];工程数学学报;1992年02期
张可村;[J];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1989年02期
张可村;[J];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1989年04期
;[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10期
陈道琦;[J];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中文版);1992年03期
王一振;马世英;王青;邓朴;李庆生;;[J];电网技术;2012年12期
李晓珺;张志强;吴丽华;戚江平;黎劲松;;[J];电网技术;2013年09期
杨杰;陈捷;洪荣晶;封杨;;[J];轴承;2014年10期
王儁,曹华德,翟青波,薛美娜;[J];核技术;198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Wang XZhang PWang J;[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SHI MXIE LGUO Z;[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Wang Xi;Zhou JZhu H;[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Johannes Philippus MLars I;[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Zhang Deng-Bao Bing-Lu Bao-Wang Zhi-;[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刘吉臻;孟庆伟;杨巍;牛玉广;;[A];2012电站自动化信息化学术和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2年
Q.W.MJ.Q.Gu;ZH.F.ZCH.S;Y.G.N;[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钟振芳;刘吉臻;;[A];智能化电站技术发展研讨暨电站自动化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谷佳琪;孟庆伟;沙超;;[A];智能化电站技术发展研讨暨电站自动化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晓平;[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王志国;[D];江南大学;2013年
郑开逸;[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石向荣;[D];浙江大学;2014年
朱理;[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超;[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赵晨;[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张永江;[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汤宇翔;[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聂成翔;[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王坤芳;[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张巍;[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张平陆;[D];东北大学;2011年
辛军锜;[D];东北大学;2011年
刘楠;[D];东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飚;;[J];电力安全技术;2005年12期
黄宗君;李兴源;晁剑;康鹏;;[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09期
魏庆海,鲁顺,范东春,陈晓东,李铁;[J];电网技术;2004年06期
蔡运清,汪磊,KipMorison,PrabhaKundur,周逢权,郭志忠;[J];电网技术;2004年08期
常乃超,兰洲,甘德强,倪以信;[J];电网技术;2005年10期
李蓉蓉;张晔;江全元;;[J];电网技术;2006年10期
孙华东;汤涌;马世英;;[J];电网技术;2006年17期
黄宗君;晁剑;李兴源;康鹏;;[J];电网技术;2007年15期
孙华东;王雪冬;马世英;孙斌;杜三恩;周川梅;;[J];电网技术;2008年17期
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沈杰;;[J];电网技术;2009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弘宇;郭海光;郝羿立;;[J];天津电力技术;2003年04期
孙伟,刘红军,许世范;[J];煤矿自动化;1992年02期
刘晓冬,李莲治,郭福顺;[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9年07期
吕廷杰,翁龙年;[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陈军,柳国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张惠侨,王冰;[J];机电一体化;1996年03期
姚尹雄,王豪行;[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年05期
金志刚,杨晋生,王继东,舒炎泰;[J];天津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吴永忠;王宣;罗瑞云;;[J];电气自动化;1999年01期
朱连章;隋瑞升;;[J];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崇唯;朱文彬;谢恒;邓山鹰;粟军;;[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张文华;黄丽;周立荣;;[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戴楠;陈轲;潘英;任瑞华;;[A];决策科学与评价——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沈嗣贤;蒋卫华;顾宏斌;;[A];第三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张秀明;庄俊华;徐宁;;[A];第三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申卫;;[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贺小红;冯彦林;黄克敏;余丰文;刘德军;袁建伟;袁白虹;苏少弟;;[A];第二届全国核素显像及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刘吉臻;孟庆伟;杨巍;牛玉广;;[A];2012电站自动化信息化学术和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2年
徐洁;庞炳海;王连驰;;[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成都 戴文彬;[N];电子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庆伟;[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宏;[D];长安大学;2009年
陈立坚;[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刘璀;[D];燕山大学;2006年
王东辉;[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孙超杰;[D];吉林大学;2012年
张梦;[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