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语文听课笔记我都没听课,也没看课外书,现在高三怎么办

教育专家李希贵: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教育专家李希贵: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还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遭遇了好多尴尬。其中,有一年我在高密四中,有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因为高一新扩了两个班。没有办法,那个时候乡村学校要聘到新毕业的大学生很困难。所以,就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将近一个学期,这两个班是没有语文老师的。学校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这个代课是没法代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在座的各位老师都知道,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是很辛苦的,再给别的班代课很困难。所以没有办法,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定他们的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书。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却让语文老师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平行班低,相反阅读题目和写作题目的成绩比平行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这件事情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课堂上那一些汗水、那一些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带着这样一种思考,1995年我来到了高密一中,在一中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没有考上大学、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同伴,介绍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当谈到语文的时候,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他说了一句话:“语文呐,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 这封信后来被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回到办公室她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就讲了这封信,我发现老师们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她们真的是被刺疼了!但也确实是被刺中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说的话有一定道理,我发现语文教改的时机到了。为了统一老师的思想,也统一社会、家长的思想,在那个学期的期末,我就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内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卷子批出来就更加让我们老师尴尬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高四),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平均分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这两张试卷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这两个孩子一个差了六年,一个差了三年,虽然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讲解、大量的训练,但他们有的是什么呢?他们有的是在不同的年龄大量的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的阅读。因为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提出、购买和推荐了适合他们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购买了大量的图书,而且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买的书不能满足的时候,他们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自己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他们的名字。暑假的时候,我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十本书及其理由”,他在初一读的都是这样一些书:《纸牌的秘密》、《涅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歌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其中,《戴高乐传》他买了三本,每一本都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哪个传记写得比较好,哪个传记写得有问题。这十本书当中,有三本书是哲学书籍。就是说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给他积累了、如果给他大量地铺垫了,他的高度就会超出他这个特定年龄段。正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咏、积累和感悟,就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我记得后来他在初三的时候又参加了一次高考,当时考了122分,但是再到三年之后高三参加高考的时候,也没有突破123分。这就说明:语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有了这样一个经验之后,我们就在这一年进行了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六节改成了两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四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把学生放到阅览室。这些学生非常努力,学习非常有成果。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潍坊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成绩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在这些学生之中,还出了一个山东省的文科状元。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我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次在河南开封,开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杜复平女士给我提供了她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个故事: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时,用错了语文卷子,用的是下学期,快考完的时候才发现用错了试卷。但是来不及换了,只好把试卷中的文言文题目去掉了。阅卷出来以后,他儿子的考试成绩是98分,只差两分满分。这个学校有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孩子自己认为成绩不理想的话,可以申请参加二次考试,档案记录最高成绩。这个孩子想:我考下学期的卷子都考了98分,如果考学过的卷子肯定能满分,于是就申请了二次考试。用了上学期的考卷,结果考完后一阅卷成绩为93分。语文这个学科跟理科还是不一样,它不是一一对应的,靠一个系列、一个梯级、一个台阶去给学生提高成绩。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一个提升。在语文课堂上确实有许多让我们反思的事件,2006年《中国教育报》曾经在“读书栏目”报道了一件事:病假条换来的课外阅读。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请假,结果在家里读书让她感到比在学校里上语文课更加快乐。这种阅读的愉快体验带来的是让她不断请假、不断旷课,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取课外阅读。这是一个让我们语文老师感到很辛酸的案例,但是却带给这个孩子四百多部名著的阅读,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写了一百多张病假条,她的成绩也特别突出。在潍坊的时候,我曾经对学生搞过这样一个调查:在中学的语文学习期间,对你帮助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在41份问卷里面,有好多学生谈到了自己登上讲台讲了一节语文课,当学校校刊的编辑,积累了300首宋词,看完了《家》、《春》、《秋》,坚持看《读者》,收集好文章做剪报,写周记,一次迎奥运征文获奖的鼓舞,利用班级图书角进行读书,等等。但是在所有的答案里边,没有一个提到是因为老师讲得好,这个问题特别耐人寻味,特别值得我们研究。我们好多课堂确实是因为大量的、繁琐的一些环节而影响了孩子的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是当我们把课堂分割零碎了之后,孩子就感觉不到生命的活力。我随便找了过去的一个课堂实录,这是一个老师上朱自清的《春》开始的几分钟,老师:“请打开书的23页,读一下文章的名字。”同学们就读:“春。”老师又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啊?”学生就说:“朱自清。”老师接着追问:“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朱自清是哪里人?”学生就看注释,老师随后问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就这样一路问下来,搞得非常零碎。这样的课堂看上去好像有点极端,但这确实是好多好多语文课堂的一个现实状况。这样就把学生本来应该有的阅读时间就搞得没有了。中小学生应该有多少阅读量?关于阅读量,好多名家都通过自己的阅读经历提出了一些想法,你像张光斗说:“如果一本书10万字,那么每个中小学生每年读40本书,一年就是400万字。”《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中小学学生每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认真地读,而不是走马观花,能读两本更好。” 柳斌主任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十二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那么说这样一些话,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都要培养,但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不同的读物有这样一个经典的说法,可以说明不同年龄读不同书的重要性。三岁孩子眼中的爸爸:“哇!爸爸太伟大了,他什么都知道。他不仅认识‘一’,还认识‘二’,他连‘四’都会写呢。”这个两三岁、三四岁孩子眼中的爸爸太高大。但对不起,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他就有感觉了,他说:“爸爸好像有时候也不对。”到了二十岁甚至感觉到他爸爸简直太迂腐了,没有办法和他对话。到了三十岁就有点骄傲:“如果老头子当年和我一样老练的话,他该赚到多少钱啊?”但是一过四十岁,就开始感觉到:“也许爸爸说的话有一点道理,当初可能需要听听他的意见。”过了六十岁对爸爸就非常崇拜了:“爸爸太了不起了,我当初要是听他的话该多好!”我们过了四十五岁的人,都特别愿意、越来越愿意和爸爸妈妈多待一会儿,多聊一会儿,多坐一会儿,跟二三十岁的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样一种规律同样适合我们的阅读,就是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让他能有不同的理解,让他理解不同的事物,一定要基于他的生活。你看,在没有进行课改之前,我们一年级的小学教材,我随便想起一篇——《小八路》:“他是谁?你看他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脚穿草鞋,胳膊上还有臂章。原来他是个小八路。你看他长得多结实啊!他一定跟着八路军跑过很多路、打过很多仗,他真是个勇敢的小八路。”这是给六岁孩子学的课文,这个六岁孩子看了这个课文之后他会怎么想呢?首先,小八路是什么?有没有小七路?有没有小六路?这个路跟狗熊一样不一样?也就是他没法理解。昨天下午我曾经讲到过一个课例,一个老师跟学生一起学苏教版的《小池塘》(一年级),他说“这些池塘边的芦苇像睫毛一样”。我就问旁边四个孩子什么是睫毛?一个孩子说睫毛就是眉毛,这个孩子最接近这个说法。一个孩子说睫毛就是芦苇。另外两个孩子说不知道。我们不要高估孩子,正像我们不能低估孩子一样。还有一课选了《王二小》:“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着八路军放哨,有一天,敌人来扫荡,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看见王小二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什么是儿童团员?什么叫放哨?谁是敌人?扫荡是怎么回事?能把这几个概念搞清楚,学生基本上就糊涂了。小孩子,特别是低段,一到三年级的时间,一定要基于孩子的生活,他才会阅读。包括现在我们的教材里边一些文字也是值得商榷。我知道苏教版相对编得还比较好,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你看小学一年级就有一篇文章叫做《春到梅花山》,这个课文就太南京化了。这个梅花山,就只有南京有,能够看到梅花的孩子就太少了。我想我什么时候见过梅花,我可能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没见过梅花。但是梅花山,那就更是渴望不可及了,孩子们就没法理解。还有就是《草原的早晨》。我们这边一年级的尽是这样一些课文,你看台湾一年级的课文是什么,它就是《天亮了》、《上课了》、《我的一家》,就是这样一些孩子们身边的生活。不是说我们只能学身边的,而是特别的年龄阶段,他特定的认识水平需要从身边的开始。孩子们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由我们的想法和感情来代替他们的想法和感情,那这样就是愚蠢的。像我们把《匆匆》、《春》这样的朱自清的名篇,我们成人特别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本来就是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你问一问小学生,他会喜欢《春》吗?他会喜欢《匆匆》吗?我曾经对小学生做过一次调查,每一次调查都是“排倒数第一、第二、第三” 这么一个位置。为什么?他这个年龄,他喜欢故事,你非要逼着他学这种所谓的名篇范文,我觉得他没办法学好。什么时候他会喜欢范文呢?他会泛读的时候,他就真的喜欢范文了。你看小学生他会泛读吗?他一开头就跑,你让他泛读难死他了、烦死他了。但是有一天到初二了,他开始学会泛读了,他也喜欢范文的情调了,《读者》也会成为他们首选的读物,这个时候大量泛读的阅读期就开始了。所以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应该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童话,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推荐的好多书目孩子不喜欢。九年制课标修订之前,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哪一本是学生喜欢的呢?几乎没有。为什么?这是我们成人的视角,我们认为很重要,我们认为孩子应该去学习。所以就包括我们订画报、订儿童杂志的时候也要留心。两岁之前,有一本叫《婴儿画报》,两到三岁,有一个叫《娃娃画报》,三到五岁叫《幼儿画报》,五到十岁还有《儿童画报》,然后是《连环画报》。好多家长和我说,你们家孩子好,你家孩子喜欢读书,我家孩子不喜欢读书。我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我们家长现在带着孩子到书店去,一买就买提高成绩的书、马上见效的书、他不喜欢的书。所以,孩子不是不喜欢读书,是不喜欢家长给他推荐的书。现在出版界也有好多误区,所以要慎重选择图书。一个误区就是,好的名著被改编成学生读的连环画,或者有一套书把四大名著,把《红楼梦》改编成小学生读的连环画,这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儿。叫小学生读《红楼梦》,他能学到什么呢?你是害了《红楼梦》。为什么?就是他再也不读这个玩意儿了,因为他知道这个是不好的,结果到了成年他也不读了。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我们选了十位学生,就是我们问他“你喜不喜欢《红楼梦》?你是什么时间读的《红楼梦》?”十位学生,有七位学生说喜欢《红楼梦》,这七位学生是什么时候读的《红楼梦》呢?一个是高一寒假,一个是初四到高二,一个是高一暑假,一个在高二,一个在高一暑假,一个是初四暑假,一个是高一至高二上学期。还有三位学生不喜欢《红楼梦》,我调查一下,全是在小学和初一读的《红楼梦》,从此他就不喜欢这玩意儿了,你再让他读就很困难,就伤了他的胃口。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把好的东西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送给孩子。其次,有些名著是有特定内涵的,并不适合孩子读。我想引用费孝通一句话,他说:“我小的时候,还没现在的孩子们幸福,很少有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书,我只能从爸爸妈妈的书架上找书看,比如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里边说你一刀我一枪的,很精彩。”我始终不建议孩子们读《水浒传》,这个书没有一定的见解能力会出问题。因为它里边好多容易迷惑孩子的,假的,那种义气,那种杀杀砍砍很容易养成孩子模仿的习惯。再一个,好多名著是挺好,但是不是孩子的名著。还有呢,有人心非常好,觉得孩子们读名著这么厚读不了,所以就把它缩写了。这一缩写可坏了,情节一删减,这人物也不丰满,从此孩子就不喜欢了。书店里有好多这种的书籍,特别危险,一定不要读这种缩写的书。缩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只有极其个别的作家,那些驾驭能力非常强的作家,他不仅写小说,而且写得非常好的作家,才能够缩写出来。所以这些缩写的书我们不建议去读。还有,警惕假的少儿书籍。我举一个例子,这是《科学家爷爷谈科学》给小学生读的书,其中我举一个著名科学家谈地球资源,这肯定是给孩子读的书。但是随便拿出其中一段话来你就读不懂,连我们都读不懂。你看,里面谈到矿石的时候,它说矿石是指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这不坏了么?这不越搞越糊涂么。所以,就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那么,语文主题学习就有一个专家团队,专门给孩子来挑选适合他们读的文章和图书。降低阅读起始的期望,不带任何附加条件我记得,2006年我到太原去,太原的一个语文特级教师告诉我一个叫他很不安的例子,就是他的外甥女,从此就不喜欢旅游了。为什么不喜欢旅游呢?就是只要一旅游,她妈妈就让她写游记。所以家里有旅游,要么就不去,怎么动员都动员不了,她舅舅去动员,也没有成功。阅读也是这样,有好多家长,一阅读就让孩子写读后感,一阅读就让孩子干什么事儿,就要写作,所以搞得孩子也不愿阅读了。因此我们千万不要着急,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阅读量,你不让他写,他也忍不住。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搞教材的时候,我们特别希望快出成绩。我们改了半年了,怎么成绩没有提高,甚至还要下降,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它是一个长线的改革,这个改革,在第一个学期甚至要以牺牲基础知识的成绩为代价。但是不要紧,只要你坚持两个学期以上,他就会突飞猛进地提高。所以我们在改革初期,一定告诉所有参加改革和旁观改革的人,改革是有风险的,改革的期望值不要高了。今年春天,我外甥到老家潍坊,他刚刚一岁半,还没有学会叫姥姥,结果一到潍坊就遇到一大批他要叫姥姥的人。这批人特别渴望这个一岁多的孩子能够喊一声姥姥。结果到一个地方,每天就一批人围着他教他说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把孩子教傻了。我一听这事儿着急了,你们赶快回来,再过一个月这个孩子就傻了。他天天没有成就感,天天在挫败感中,他还是学不会。为什么?再有两个月,你不教他就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等待,我们一定要慢慢去滋养。要培养孩子阅读的成就感在孩子进步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给他创造一些精彩,给他有一个鼓舞。比如说,和课外互补一下,我们先读个什么,再去读课文的时候,读了和不读是不一样的,那么他就体会到成就感。最近一个学生特别喜欢一个电视剧、动画片或者是电影,那么你就选择一些和那个有关系、能够帮助他理解的一些文章。然后他再去看电视,再去看电影,再去看舞蹈,这样他就特别有成就感。当然,开一些家庭的读书报告会、班级的读书报告会或是小伙伴之间的读书报告会,等等,这都会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在这一方面,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有非常好的做法,我也听到了一些,看到了一些。在集体中引导孩子的阅读你像在中国台湾、在新加坡,你经常会在教室里、走廊上、一些活动空间,看到阅读数。在这个学期要读的20本书,读过的苹果是红色,没读过的苹果是绿色,还是白色的。让学生互相竞争、互相比较、互相分享。那么这样一些情况,包括给孩子出一些书,出一些孩子的专集、书函,放到图书馆作为孩子们的阅读资源,那么这些都对孩子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现在好多学校做的也非常大。最后我想用一个哲学家,他曾经回答这些提问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他说:“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选择干什么?他说‘阅读’。又问他:“如果你已经被囚禁在牢房里,你干什么?”他说‘阅读’。又问他:“如果已经到了世界末日,你今天打算干什么?”他还是说‘阅读’。”我也想起了美国一个著名的成功学家,有人问他的几个话题他的回答。问他:如果你的事业失败了,你干什么?他说:你阅读吧。又问他:如果你失业了,你干什么?他说:你要提升自己,你阅读吧。又请教他说:如果我失恋了,我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以这两位成功人士的回答和各位老师共勉,谢谢大家!——————————————————北京骨干教师李洪松眼中的作文导师团:从我们教研员朋友圈看到这个号,加了,挺不错,看到有名师免费课,推荐学生入群听课,没想到学生说,导师团的老师,比学校里讲得还详细生动。谢谢各位导师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用户等级:幼儿园大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等级:幼儿园大班
<em id="authorposton15-6-4 19:23
查看: 1085&
愿和我交流。我很着急,我想无论中考如何?只要尽力就行。
用户等级:高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 小时
元宝:2633
金币:4829
<em id="authorposton15-6-4 19:40
也许孩子在减压,没几天了,不要太为难孩子了,即使我们家长很着急
用户等级:初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金币:1088
<em id="authorposton15-6-4 19:42
日天向阳 发表于
也许孩子在减压,没几天了,不要太为难孩子了,即使我们家长很着急就是,不差这几天了,顺其自然吧!
用户等级:小学五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4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6-4 20:54
小孩真的很苦,不要以为读书不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你要参加专业考试也知道),你们要理解小孩,他们不容易。
Powered by我在上初二,从小学开始语文一直很好,可到目前一下子大退步,这是为什么?_百度知道
我在上初二,从小学开始语文一直很好,可到目前一下子大退步,这是为什么?
影响了答题效果,有时心静不下来,我想问问好心人或专家我的问题出在哪了,但平时考试时答题时间有些紧!我真的很急,课后作业受老师表扬!我平时上课一直认真听讲?以及对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课后练习也很充分,但是考试为什么不尽如人意。谢谢。这种问题是从没碰到过的,以致到大考时心里会有些焦虑
我有更好的答案
答题之后自己都没办法确定是不是正确。哪怕是看不懂也要尽量看,这种语言知识的积累一定早开始,慢慢就会懂了。先从简单的看。这就是阅读量小了,一定要多看课外书,现在不看书高中语文也好不了,这种状态大概你自己考试也能感觉到,会受用一辈子的,多看几遍,初中就改为理解了小学考试只是背诵,像红与黑这种书到高中在看,所有的名著都尽量多看
我也是初二的,语文的话不光靠平时的练习,还要有老师的提点,你可以去老师家里补补课什么的(我就是,平时在一些课内题目和课外练习),另外对与书上的知识点一定要会,最好是背下书上的问题,考试时死的知识不要花太多时间,这就要求基本功要扎实,我觉得这和心理素质也有一定的关系,平时要锻炼自己的胆量,写作业时一定要把心静下来,不能浮躁。
考试焦虑:
自我暗示法
法国大作家大仲马说过:“人生是一串由无数的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总是笑着念完这串念珠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自我暗示法,例如,清晨你对着镜子梳洗打扮一下,如果看到自己的脸色很好,往往心情舒畅,这就是一种自我暗示。假如你是一位正处于“考试焦虑”的临考中学生,你恰恰听说你的同学通过自我保健,考试焦虑情绪很快消失,你就会想,我也一定会告别“考试焦虑情绪”,做一个真正健康人。
睡眠消除法
事实证明,很多临考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于学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引起的。针对这种情况,广大临考中学生朋友一般不适宜“夜半挑灯”苦读,要养成中午小睡的习惯。因为良好的、充足的睡眠可以消除大脑疲劳,换取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充足的睡眠是从容应考的...
安啦!我也是的!初中时语文突然下降了好多,不过放心
初三就回提上去的
如果你只是单纯担心语文
因为中考语文不会拉分(除非语文超级不好)
如果你是因为喜欢语文
那建议你多看书
不只是言情小说
而且中外名著
包括现在流行的好小说都要看
因为现在小说作者的文笔都很好
看了好小说
绝对对你有帮助
不过如果光顾着追小说不听课导致成绩下降那就傻缺了
因为书对你的作文很有帮助
作文提升文笔提升
对于语文的思维自然养成
你完全可以先从文笔入手
我的第一本书是《红楼梦》
而且我看的时候习惯记里面的诗词
所以读故事写作文比较顺手
如果你的文笔变得特别好
你对语文的信心就回养成
语文自然好
就算语文没提上去
文笔好也很吃香
你需要在考试时保持冷静,淡定。才能发挥出你真正的才能!要相信你自己!加油!
要多阅读,考试时不要紧张,放松心情
可能学习方法没掌握好
因为你不认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初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文科生如何提高数学?因为高一高二没听课,现在到了高三后悔莫及了,具体点,最好能常联系,多教教我,我_百度知道
文科生如何提高数学?因为高一高二没听课,现在到了高三后悔莫及了,具体点,最好能常联系,多教教我,我
现在到了高三后悔莫及了,最好能常联系,我其它科都很好,谢谢,多教教我,就数学,具体点?因为高一高二没听课文科生如何提高数学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觉得怎么学习数学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不过我可以就我的看法来说一下。
先来谈一下平时怎么做吧!
针对你的具体情况,你应该多看一下课本,书是最重要的东西,一般来说,只要你把书上的知识搞透澈,不管出题人怎么考你,你也可以应付过来,为什么呢?你应该知道,考试万变不离其宗,它的原型永远是书上的知识,不管一个题目有多难,我们都可以把它分解成几个小题,而这些小题,又基本上来自于书上。
让你看书,不是让你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而是要仔细品读里面重要的东西,比如说公式,这肯定是要过关的(当然不止这一个因素),像我在高中的时候,我总是以课本为主,所以在我整个高中数百次考试,90%以上的时候我是第一名,现在,我是一个家庭教师,我教的一个学生,什么都可以,就是公式记得不是很牢,...
首先把高一到高三所有的数学课本找出来,按照顺序整理概念和公式以及相对应的例题,书上的例题一定要搞明白,这对于后面解题和记公式是很有帮助的,然后找比较好的分类习题做,有助于对不同部分的掌握,既概念理解+公式记忆+例题熟练+习题练习,通过这样的模式来复习数学,只要你能坚持每天有一定的复习进度和练习量,成绩自然就会有进步的。
需要家教吗?在线辅导你学习数学,保证事半功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文科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语文听课笔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