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产ESBL株,其临床长征的意义是什么么?

  一、全球面临主要细菌耐药问题 & MRS(Methicilln-Resistant Stapylococci)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包括MRSA,MRSE等。 & VIA(Vancomycin-Intermediate Staphyococcus Aurus) 万古霉素中介的金葡菌 & VRE(Vancomycin-Resitant Enterococci) 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 & ESBL(Extended-Spectrum B-lactamse) 超广谱酶(大肠/肺克) & Inducible Ampc (Ampc基因突变,高产量,50%左右三代头孢耐药) 阴沟、产气、聚团等肠杆菌属。 & Non-Fementatives(非发酵菌) 铜绿、不动、嗜麦芽 & PRP(Penicillin-Resistant S、P) 青霉素耐药的肺炎球菌。 耐药的主要机理 & .产生灭活酶 .靶位改变 低通性屏障作用(膜通透性下降及生物被膜) .主动外运 & .细胞缺乏自溶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 对各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 & 抗菌药物&& 耐药机制&& & β-内酰胺类& 细胞壁通性降低,与PBPs亲和力与结合力降低,产B-内酰胺酶,自溶&& & 氨基甙类& 摄入减少,产钝化酶,核糖体30S亚基改变,EH下降和PH下降,降低氨基甙活性&& & 大环内脂类& 核糖体50S亚基改变,局部PH下降可降低活性&& & 四环素类& 药物外流加快,细菌体内积蓄减少,核糖体30S亚基 改变,产生灭活酶&& & 氯霉素& 摄入减少,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 林可类& 核糖体50S亚基改变&& & 万古霉素& 不易产生耐药性&& & 喹诺酮类& 细胞外膜OMPF降低,摄入减少,膜传导通道改变胞内积蓄减少等 产生灭活酶是最多见的耐药机制,可通过细菌的基因突变引起,最主要是从其他细菌通过转化、转导,结合,异位而获得。最主要的灭活酶有二类:一类为-内酰胺酶,另一类为氨基甙类钝化酶。 一、β-内酰胺酶: && 主要分类方法有二种 a.分子生物学分类:根据末端氨基酸序列及编码基因位点(见图1) & b.功能分类:根据酶等电点、水解底物、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及分子结构类别(见表1表2) 表一 1998年Bush分类
-内酰胺酶种类&& 克拉维酸、舒巴坦作用 & Group1:头孢菌素酶 (诱导酶) 不能抑制 & Group2a:青霉素酶 能抑制 & Group2b:广谱酶 能抑制 & Group2b’:超广谱酶 能抑制 & 金属酶:&& 不能抑制 超广谱 -内酰胺酶(Estended-spectrum
-latamases,ESBLs) ESBLs是质粒介导的,为TEM-1,TEM-2和SHV-1的突变酶,包括TEM-3到TEM-26,SHV-2SHV-6共近30种,与TEM-1,TEM-2和SHV-1相比,仅有1到4个氨基酸的不同,由在分子质粒编码的,质粒分子量大约在23Kbs到100Kbs之间,能够被棒酸所抑制,属于A类酶(分子生物学分类),可以通过结合试验转给敏感菌,1983年,欧洲KnotheH在肺炎克雷转给敏感菌,1983年,欧洲KnotheH在肺炎克雷伯杆菌中发现了这种能灭活三代头孢菌素的SHV-1衍生物,现已在英国引起多次的医院感染爆发流行。 产ESBLs菌株的耐药特点:广谱酶(TEM-1,TEM-2,SHV-1)主要灭活青霉素和窄谱头孢菌素(一、二代头孢),三代头孢菌素对其稳定,而ESBLs能分解三代头孢(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以及单环酰胺类的氨曲能,但大多数产ESBLs菌株对复合三代头孢(如舒普深)敏感,几乎所有ESBLs菌株对泰能敏感。 产ESBL菌株的治疗 & 碳青霉烯类&& 首选药物&& & β-内酰胺类 首选有效(必须给予相当高的剂量) 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复合制剂 & 喹诺酮类 如果药敏结果显示敏感则可 氨基糖甙类 能有效 SMZco(复方新诺明) 产ESBL菌株的治疗 & 至今,有证据建议:经验治疗可能产ESBLs株导致的感染必须包括一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一个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直到细菌敏结果知道时。 &&&根据临床药敏报告进行推测 对多种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需考虑产ESBL有可能(现在有一种共识即若确定为产ESBL菌株,即使普通三代头孢及氨曲能药敏是敏感的也要报耐药)。 适用于治疗ESBL株的抗生素药 碳青霉烯类 复合三代头孢菌素(但需剂量大一点,注意Ampc基因)& 阿米卡星(不同地区可不一致) 几种新的-内酰胺酶 耐酶抑制剂广谱酶(IRT,IRBLs,18种) 水解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对哌拉西林和头孢类仍敏感& 克拉维酸、舒巴坦的抑制效果不好,舒巴坦对IRT最差 他唑巴坦仍有抑制作用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仍有活性作用 酶抑制剂:1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2.TEM型 三种均有抑制作用,作用相仿 3.SHV型 他唑巴坦、克拉维酸强于舒巴坦 4.产酶细菌对酶抑制剂不敏感的原因 1)TEM-1产量过多 2)外膜蛋白改变 3)1型酶(AmpC) 4)1 2 型酶并存 5)2br(IRT) 6)2d(OXA-11) TYPE β-Lac 概述:产生机制 染色体上的amp(通常处于被抑制状态) 突变 去阻遏活化编码产生AmpC酶 诱导机制 BPBs4,7a,7b(Sanders CC,1977) 近来还发现质粒介导的AmpC酶 来源:染色体上的AmpC转移到质粒,使ECO和KPN的临床分离株获得质粒介导的AmpC酶。 此外可见于:Salmonella spp ,P.Mirabilis.C.freundii。 染色体上的基因来自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 已报告17种,其中出现最多、分布最广的是CMY-2 特点: 往往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诱导产生,并有可能选择出持续、大量产酶的耐药菌株(去阻遏突变株) & IMP是许多潜在的酶诱导剂之一,但没有选择去阻遏突变株的作用。 & 许多3-ceph是弱诱导剂,但有选择去阻遏突变株的作用。 临床意义:随着新型头孢菌素的使用增加,能产生type1 β-Lac,导致对β-内酰胺类多重耐药的菌株迅速出现并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 ICU和灼伤等重症患者对肠杆菌、沙雷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能产生TYPE 1β-Lac的细菌高度易感,成为上述病区的严重问题。 & 只有严格控制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才能控制这一严重问题。 治疗: 碳青霉烯类 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 小结:1.AmpC酶(Bush1型酶)可引起GNB对三代头孢菌素和单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对抑制剂不敏感,对IMP敏感。2.AmpC酶具有一定的诱导性3.AmpC酶不仅可由染色体且可由质粒介导。4.AmpC表达的调控机制未明,据认为与ampR、ampD、ampE、ampG有关。 氨基糖甙类钝化酶 1.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钝化酶稳定性不同,耐药率不同 2.庆大稳定性较差,耐药率高 3.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稳定性高,耐药率低 4.尤其是奈替米星,对50%以上的庆大药株有效 & 氨基甙类钝化酶: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核苷转移酶 氯霉素乙酰化酶;红霉素-O-磷酸化酶;克林霉素-O-核苷化酶. 二、靶位改变 (1)原有靶位的亲和力改变 PRP:PBP1a,2a,2b,2x的亲和力下降,造成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耐药 (2)出现新的替代途径 8TKDa----PBP1---- 80 ----PBP2----PBP2a(PBP,278Kda) 75 ----PBP,3---- 70 ----PBP3---- 41 ----PBP4---- (3)任何抗菌药物均可由靶位改变产生耐药。 三、.低通透性屏障作用 (1)外膜通透性降低 a.孔蛋白(Porin)组成及数量改变有关大肠埃希菌OmpF和OmpC (耐药OmpF下降) b.D2微孔蛋白(47KDa) (2)生物被膜(Biofilm)的形成 a.BF组成: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蛋白等 b.BF与细菌耐药 休眠状态,膜通透性下降; BF屏障作用 BF吸附灭活菌 BF吸附抗菌药物 BF使细菌获得足够时间,开启耐药基因 四、主动外运 操纵于MexA-MexB-OprM编号的三种蛋白组成的复合体。 MexA-40KD质膜蛋白(膜融合蛋白) MexB-108KD主动外运蛋白 OprM-50KD外膜蛋白
四、细菌耐药性的变迁
细菌耐药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抗药药物的滥用,筛选出耐药株,并增加细菌突变的压力。因此必须了解细菌耐药状况,选择合理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五、常见细菌耐药及治疗
(一)肺炎球菌(链球菌属的问题) 注意青霉素耐药问题(国内约5%) (1)青霉素MIC测定 敏感&& 中介(低耐)用&& 耐药& . MIC≤0.06mg/L&& 0.12∽1mg/L&& ≥2mg/L& (2)耐药机理: 未发现产B-内酰胺酶菌株 耐药是由于靶位改变即PBP2b,2x亲和力下降 (3)治疗 大剂量青霉素 高剂量阿莫西林 头孢噻肟 头孢曲松 万古(去甲万古) 利福平 (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 & 定 义:耐甲氧西林、耐苯唑西林且多重耐药的葡萄球菌。 && 耐药机理:MecA编码PBP2a及PBPs改变。 && 意义:对目前所有的β-内酰胺类耐药,通常对氨基甙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和四环素多重耐药。 && 治疗:1.MRS轻度感染 利福平 ,SMZ- TMP,环丙沙星; 2.MRS严重全身感染 首选万古霉素 (三)、肠球菌 注意是否对庆大霉素高耐,是否耐万古霉素。 (1)庆大高耐:庆大MIC≥1000mg/L 万古耐药:万古MIC≥4mg/L 万古耐药方式:VanA(万古、替考拉宁R), VanB (万古R,替考拉宁S)& (2)耐药机理: 庆大高耐:产APH (2,)-AAC (6,)氨基甙钝化酶耐万古:粘肽结构靶位改变(D-丙氨酰-D-丙氨酸被D-丙氨酰-D乳酸取代) (3)治疗 基本治疗方式是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庆大霉素。 庆大高耐:需用万古或去甲万古,有时加用利福平。 万古耐药: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VanA:非R,非氨基甙高R 青或氨苄+庆大:青R,非氨基甙高R 头孢曲松+庆大,环丙沙星+庆大 VanB:非氨基甙高R 替考拉宁+庆大霉素, 氨基甙高R 替考拉宁+氟喹诺酮 多重耐药肠球菌 链阳菌素(Streptogramin) 注意事项:肠球菌对头孢菌素、氨基甙类、克林霉素和TMP/SMZ可在体外显示活性但临床无效。因此上述药物在此禁止使用。 (四)铜绿假单胞菌 膜通透性低,生物被膜,产生各种灭活酶及主动外排系统对许多抗菌药物自然耐药,仅下列药物可供选择: 哌拉西林、特美汀、他唑西林、头孢哌铜、舒普深、头孢他啶、氨曲能、泰能、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奈替米星、阿米卡、妥布霉素。 可单用或联合应用上述药物。 从国内外耐药调查的资料看,对绿脓杆菌作用最强的是泰能与头孢他啶,且泰能与其它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间一般不会出现交叉耐药,是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对泰能的耐药主要是碳青霉烯类的特异通道(47KD的D2微孔蛋白)的关闭和金属酶的产生。 (五)大肠杆菌和肺克 产各种B-内酰胺酶比例几乎为100%,成对B-内酰胺抗生素不同程度耐药。 1)产青霉素酶:分解阿模西林或青霉素等,用复合青霉素等。 2)头孢菌素酶:主要分解的是一.二代头孢,一.二代头孢大多耐药,加酶抑制剂能逆转,三代头孢.头霉素敏感。 3)广谱酶(TEM-1,2,SHV-1):分解青霉素类、二代头孢,能被酶抑制逆转 4)ESBL(超广谱酶):能分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曲,一旦确定为产ESBL,青霉素类,头孢类及氨曲南均报耐药,主要出现在院内感染菌株。 2.再了解一下国外对三代头孢耐药的大肠与肺克的相关资料 CAZ-R的克雷伯菌菌血症的危险因素 特点& 血中分离菌&& && CAZ-R(31)CAZ-S(31)& P7&& 养老院住户&& 15&& 3&& 0.009&& 封闭导尿管&&& 25&& 5&& &0.00001&& G+J管&& 14&& 1&& 0.0004&& 中心静脉插管&& 27& 11&& 0.0001&& 事先用过抗生素&& 20&& 8&& 0.001&& 头孢他啶或胺曲南 11&& 0&& 0.009&& CAZ-R克雷伯菌的交叉耐药 && 1990&& 1993&& 庆大/妥布&& 62%&& 73%&& 喹诺酮&& 39.8%&& 51.8%&& 在CAZ-S克雷伯菌&& &5%&& &5% 这种高发的交叉耐药性是这种细菌难于治疗的原因之一。例如,在1993年,耐头孢他啶的克雷伯菌中,73%的菌株耐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而超过半数的菌株耐喹诺酮类。相反,在对头孢他啶敏感的克雷伯菌中,同时两个药的耐药率都很低。 在72小时菌血症期间,在适当治疗和无适当治疗的带有头孢他啶耐药的病人的结局.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证实细菌的MIC值与所选用抗生不比疗效之间具有明确的关系。但是这项研究,此关系得到证实,因为在这些耐头孢他啶的菌症病人中,适当治疗的结局要比后来证实为不适治疗的结局好。在适当治疗病人中,18/19存活;相反,事后证实为不适当治疗即使用了三代头孢菌的病人中,5/12人死亡,2组间具有显著差异。适治疗组使用的亚胺培南联合或不联合氨基糖甙类。整篇文章证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ESBL的最好药物。 &&&四代头孢: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对I型酶高活性是由于:快速穿过外膜蛋白对I型酶稳定对PBP高亲和力但许多产ESBL的菌株耐四代头孢菌素,所以用它们治疗产ESBL株的感染是不安全的。 六、志贺菌属、沙门菌属 & 注意:不应报告选用一、二代头孢及氨基糖甙类,因为体外实验可表现有活性,但临床无效。 八、嗜麦芽窄食单孢菌 & 对泰能天然耐药,可供选择的有:SMZco,阿米卡星,特美丁,喹诺酮类。 九、不动杆菌 对一、二代头孢,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达70-80%,对三代头孢菌素可达50%,但这是条件致病菌,一般出现于院内感染,主要是三代头孢选择压力产生。治疗上至少选用复合三代头孢,但以泰能、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敏感率较高。 十、肠杆菌属细菌 主要包括阴沟、聚团、产气肠杆菌的菌种。 重要耐药G-菌产I型B-内酰胺酶(诱导酶) & 100%& 绿脓杆菌&& 100%& 吲哚(+)变形杆菌&& 80%&& 肠杆菌属&& & 80%&& 枸橼酸菌属&& 80%&& 沙雷菌属&& 肠杆菌属及其它肠杆菌科细菌 一&& 对氨苄西林耐药率55-94%,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为12.6-73%。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唑啉耐药率为36-48%,但摩根菌属,枸橼酸菌属、普通变形杆菌耐药率高达80-100%,对头孢呋辛耐药率为30-50%,肠杆菌属、沙雷菌属、枸橼酸菌属几乎100%耐药,治疗上需选氨基糖甙类、碳青霉烯类(如:泰能)、氟喹诺酮等。 耐药的出现与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亚胺培南和其他Beta-内酰胺类的治疗的关系: 抗生素治疗&& 治疗后耐药性的出现率n/N(%)&& & 三代头孢&& 6/31(19)&& & 氨基糖甙类& 1/89(1)&& & 亚胺培南&& 0/17(0)&& & 其它&& 0/33(0) 这类菌株三代头孢菌素使用后出现耐药较高,而认为三代头孢不适当应用于肠杆菌属细菌的严重感染。 从细菌耐药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多重耐药G+感染在增加,尤其是耐万古霉素菌株的出现和比例的上升是面临的严峻问题。 2.多重耐药G-正在医院,特别是危重病人增加,给临床治疗造成困难。 3.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抗G-杆菌药物,尤其是三代头孢菌素及其它口服抗菌药物的滥用造成的。 4.多重耐药G+感染的最有效药物仍是万古霉素,多重耐药G-杆菌的最有效药物是碳青霉烯类。&
(责任编辑:admin)
最新图文资讯
相关文章列表:
其他精彩文章对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和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的研究--《吉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对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和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的研究
【摘要】:抗生素的发现是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生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误用,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使之产生抗药性,导致临床抗感染治疗失败和院内感染的爆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因其强大的抗菌活性,抗菌谱广,毒性低等特点,在革兰阴性菌感染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临床上应用最为普遍的抗生素。近年来,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应用越来越频繁,这无疑驱动了突变酶的选择,即所谓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
超广谱p-内酰胺酶是指能水解氧亚氨基p-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泊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单酰胺菌素(氨曲南),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的一类β-内酰胺酶。自从1983年首次发现以来,世界各地几乎均有产ESBLs:服道。而且有很多关于由产ESBLs细菌引起院内感染爆发流行的报道。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也是产ESBLs细菌之一。有报道称75%以上产ESBLs细菌感染与肺炎克雷伯菌有关。研究还表明,产ESBLs和质粒介导的AmpC型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在全球范围迅速播散,给抗感染治疗带来严重威胁。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还显示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协同耐药性,这可能是由于质粒的存在可以通过接合方式将耐药性转移到其他菌株。
质粒介导的AmpC型β-内酰胺酶由肠杆菌科家族不同细菌包括肠杆菌属、弗氏枸橼酸杆菌属、摩根(氏)菌属和粘质沙雷氏菌等染色体编码的AmpCβ-内酰胺酶的衍生物,也在缺乏染色体AmpCβ-内酰胺酶的菌属中检出,如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奇异变形杆菌。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氧亚氨基头孢菌素(头孢泊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单酰胺菌素(氨曲南)以及头孢霉素(如头孢西丁,头孢替坦),与ESBL不同的是它不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所抑制。由ESBLs和质粒型AmpC酶介导的细菌对广谱β-内酰胺类药物的广泛耐药已成为日益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因为编码ESBLs和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基因通常位于一个大的多重耐药质粒上。临床感染中由于上述产酶菌株的存在常导致应用第二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失败。因此,所有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国家委员会(NCCL)标准确定的产ESBL菌株,无论实验结果显示有多敏感,均可报为对所有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本研究旨在明确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临床样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所携带的β-内酰胺酶基因型别。采用PCR法检测TEM、SHV、CTX-M型ESBLs基因及DHA、FOX、CMY、MOX型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并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加以确定。227株菌株于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从医院不同病房患者标本中分离获得,并采用生化试验鉴定证实为肺炎克雷伯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7种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表型筛选试验筛选产ESBLs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菌株。煮沸法提取产酶菌株DNA,并作为模板采用PCR法检测TEM、SHV、CTX-M和AmpCβ-内酰胺酶基因。随机选取每种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扩增产物中的一株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表明产β-内酰胺酶菌株对绝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协同产ESBLs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菌株对氧亚氨基头孢菌素和7-α-甲氧基头孢菌素的耐药性明显强于单产ESBLs或AmpC酶菌株。表型确证试验共检出51株产酶株,其中产ESBL 34株(66.6%),产AmpC酶17株(33.3%)和协同产ESBL和AmpC酶6株(11.7%)。PCR扩增结果显示:blaTEM阳性15株(29.4%),blaSHV阳性14株(27.4%),blaCTX-M阳性19株(37.2%),blaDHA-1阳性23株(45.0%),其中,部分菌株为多种ESBLs和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基因共存。多种ESBLs基因共存菌株中blaTEM+SHV 3株(5.9%),blaTEM+CTX-M 3株(5.9%),blaSHV+CTX-M2株(3.9%),ESBLs和AmpC酶基因共存菌株中2株(3.9%)3株(5.9%),blaDHA+CTX-M 1株(1.9%)。未检出CMY、MOX、FOX基因。测序分析表明,在本组内最常检出的基因型是blaTEM-1,blaSHV-1和blaCTX-M-15。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R446.5【目录】:
中文摘要4-6
Abstract6-14
INTRODUCTION14-16
PART 1: LITERATURE REVIEW16-45
CHAPTER 1 ANTIBIOTIC16-30
1.1 Definition of antibiotic16
1.2 β-lactam antibiotic and its Source and classification16-18
1.3 β-lactamase inhibitor and its function18
1.4 Mechanism of action of β-lactam antibiotics on bacterial cell wall synthesis18-20
1.5 Resistant mechanism of β-lactam antibiotics20-30
CHAPTER 2 B-LACTAMASE30-40
2.1 beta lactamase enzyme and its origin and classification30-33
2.2 ESBL and its types33-34
2.3 AmpC beta lactamase and its types34-35
2.4 The induction properties of AmpC P-lactamase35-36
2.5 Epidemiology of ESBL and plasmid mediated AmpC P-lactamase36-37
2.6 Modes of Spread of strains producing ESBL and pAmpC β-lactamase37-38
2.7 Prevention, control and treatment of strains producing ESBL and pAmpC beta lactamase38-40
3. KLEBSIELLA PNEUMONIAE40-43
3.1 Morphology, culture character and bio-chemical test of K. pneumoniae40-41
3.2 Pathogenicity of K. pneumonia41-43
Literature summary and importance of Thesis43-45
PART 2 EXPERIMENTAL STUDY45-85
CHAPTER 1. MATERIAL AND INSTRUMENTS FOR EXPERIMENT45-51
1. MATERIALS45-49
1.1 Bacterial Strains45
1.2 Reagents45-49
1.3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s49
2. METHODS49-51
2.1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K. pneumoniae49-50
2.2 The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50-51
CHAPTER 3. METHOD OF DETECTION OF ESBL AND AMPC-BETA LACTAMASE51-63
3.1 Phenotyping screening and confirmatory test51-53
3.2 Genotyping test of ESBL and ampC beta lactamase53-55
3.3 DNA cloning and sequencing55-63
CHAPTER 4. RESULTS63-80
4.1 Isolation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from clinical sample63
4.2 The resistant rate of the clinical isolated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63-65
4.3 The phenotypic detection of ESBLs or/and ampC producing strains65-67
4.4 The resistant phenotype of β-lactamase (ESBL/pAmpC) strains67-71
4.5 ESBLs and pAmpC β-lactamase genotyping71-73
4.6 TA cloning and sequencing analysis of ESBLs73-75
4.7 DNA sequencing results75-80
CHAPTER 5.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80-85
REFERENCES85-99
ARTICLES99-100
ACKNOWLEDGEMENT10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煜;李振华;;[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年11期
,陈民钧;[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2年03期
张阮章,王沙燕,卢月梅,何林,陈升汶;[J];实用预防医学;2004年06期
俞云松,周伟琳,陈亚岗,丁永祥,马亦林;[J];Chinese Medical J2002年10期
王辉,刘颖梅,王清涛,孙宏莉,陈民钧;[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年05期
王辉;陈民钧;倪语星;陈冬梅;孙自庸;陈燕;赵旺胜;邹雄;俞云松;胡志东;黄心宏;徐英春;谢秀丽;褚云卓;王倩;梅亚宁;田彬;张蓓;孔庆莲;于秀娟;潘玉红;;[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年12期
肖庆忠;苏丹虹;江洁华;钟南山;;[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雪清;朱凤霞;李小林;刘烁秋;梁成典;;[J];北京医学;2006年07期
张健;张之芬;高华;王勇;;[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黄永茂;游春芳;张馨琢;邓敏;陈枫;钟利;陈庄;;[J];重庆医学;2010年15期
李晓婕;黄绍华;;[J];重庆医学;2011年01期
胡成琳;娄世锋;陈林;;[J];重庆医学;2012年13期
熊明峰;费军;刘宏亮;余洪俊;;[J];创伤外科杂志;2011年06期
黄支密,仵蕾,糜祖煌,熊春林,邹玉秀,秦玲,陈榆;[J];东南国防医药;2005年05期
田文广;黄文祥;贾蓓;辛小娟;李崇智;郑行萍;史方静;;[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年21期
冯福英;兰小鹏;杨湘越;张亚彬;胡辛兰;郭容英;;[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7年03期
林航;赖国祥;;[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7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颖;;[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刘永芳;吕晓菊;宗志勇;俞汝佳;高燕渝;陈慧莉;李晓芳;蒋胜;韩乾国;;[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杨均均;黄文祥;史芳静;刘成伟;李崇智;;[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杰;[D];浙江大学;2011年
羊云飞;[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张春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廖如燕;[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佘丹阳;[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周志慧;[D];浙江大学;2003年
龚永兴;[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倪朝辉;[D];吉林大学;2007年
姚芬;[D];汕头大学;2007年
段金菊;[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雪冰;[D];郑州大学;2010年
刘芳;[D];浙江大学;2011年
冯吉利;[D];西北大学;2011年
孙慧;[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芮晓艳;[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刘文静;[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黎晓强;[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袁斌;[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贺繁荣;[D];中南大学;2011年
阳志勇;[D];南华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伟元,陈民钧,王辉;[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朱德妹,汪复,张婴元;[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5年01期
王中新,蒋猛,徐元宏,方有兵;[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2年01期
王辉,吴伟元,陈民钧;[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年06期
陆坚,唐英春,吴本权,张扣兴,张天托,毕筱刚,朱家馨,谈淑卿;[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2年06期
王辉,刘颖梅,王清涛,孙宏莉,陈民钧;[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年05期
孔海深,汪宝贯,顾毅,杨青,徐卫益;[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孙长贵,舒建,张丽君,曾贤铭,孙关忠;[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季淑娟,顾怡明,谭文涛,王丹丹,冯羡菊,周志慧,俞云松,陈亚岗,李兰娟;[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年09期
李家泰,李耘,齐慧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小芬;;[J];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35期
刘家爱;[J];齐鲁医学检验;2003年03期
徐莉敏;张琦;张顺;;[J];现代实用医学;2009年06期
吴一波,谢尊金,明德松;[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年02期
韩善桥,马骢,郝秀红,蒋学兵;[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0年04期
朱卫民,陈勇川,钱元恕,王宇明;[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3期
郑亚芬,承晓京,黄瑞萍,魏梓雯;[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11期
赖小美;李林;郭有能;方家;徐友妹;付向春;汤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18期
林庆安;赖国祥;罗文侗;;[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2年01期
王汉平;刘朝晖;杨银梅;张盛斌;陈劲龙;叶慧芬;;[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庆兰;宋诗铎;祁伟;王瑜;郭文学;;[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郑亚芬;魏梓雯;周惠娜;承晓京;;[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孙康德;冯志磊;虞中敏;唐毅;陈福祥;;[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钱元恕;朱卫民;陈勇川;王宇明;;[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万珊;费樱;杨焕婕;刘宝;;[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华杰;李艳霞;;[A];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周宏伟;蔡加昌;张嵘;陈功祥;;[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沈定霞;;[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尤佳女;杨叶青;;[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刘朝晖;左斌;王汉平;杨银梅;叶慧芬;赵子文;;[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敏;[N];医药经济报;2001年
谢良兵 朱熹妍
汪旗;[N];经济观察报;2009年
陶庆春;[N];健康报;2005年
;[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工信;[N];中国工业报;2009年
国家二级营养师 王旭峰;[N];保健时报;2009年
许瑞 詹强
天津市乳品食品监测中心主任
北京一轻高级技术学校食品检验专业主任
王旭峰;[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叶文添;[N];中国经营报;2009年
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呼吸科
俞森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全科执业医师、执业药师
尹铁民;[N];医药经济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家斌;[D];浙江大学;2002年
朱卫民;[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齐艳;[D];浙江大学;2012年
熊自忠;[D];复旦大学;2003年
姜秀虹;[D];吉林大学;2009年
余方友;[D];复旦大学;2011年
盛永杰;[D];吉林大学;2006年
李渊;[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王鹏;[D];复旦大学;2012年
廖如燕;[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芭;[D];吉林大学;2011年
姚芬;[D];汕头大学;2004年
张捷;[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孙红;[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杨宗兴;[D];浙江大学;2009年
周军;[D];苏州大学;2008年
刘建辉;[D];浙江大学;2002年
殷春红;[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钱雪峰;[D];苏州大学;2003年
窦振国;[D];吉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