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书籍:书籍页数不多的往往立刻通读,篇幅大的,只把正文任选一二章节略加翻阅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汉英翻译语段(试题12级&#4..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汉英翻译语段(试题12级)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Here,you&can&practice&your&English&e&on,guys!&&The&QQ&groups&are:&1.&English&Corner&1()&&2.&English&Corner&2()&&3.&English&Corner&3()&&4.&English&Corner&4()&&&&&&&Our&public&page(公共主页):&//index&&&我们的官方微博:&新浪微博:/yiqixueyingyu&搜狐微博:http://iloveenglish./&腾讯微博:/zhangchi&&QQ:(English&Corner)&&&记得点右上角的星星推荐哦~~&记得点右上角的星星推荐哦~~&记得点右上角的星星推荐哦~~&
夕暮 (张培基英译散文22)
&&&&&&&&&&&&&&&&&&&&&&&&&&&&&&&&&&&&&&&&&&&& 郭沫若
&&& 我携着三个孩子在屋后草场中嬉戏着的时候,夕阳正烧着海上的天壁,眉痕
的新月已经出现在鲜红的云缝里了。
&&& 草场中放牧着的几条黄牛,不时曳着悠长的鸣声,好像在叫它们的主人快来牵
它们回去。
&&& 我们的两匹母鸡和几只鸡雏,先先后后地从邻寺的墓地里跑回来了。
&&& 立在厨房门内的孩子们的母亲向门外的沙地上撒了一握米粒出来。
&&& 母鸡们咯咯咯地叫了起来了,鸡雏们也啁啁地争食起来了。
&&& &&&今年的成绩真好呢,竟养大了十只。&
&&& 欢愉的音波,在金色的暮霭中游泳。&
《夕暮》是郭沫若的早期小品,充满诗情画意,堪称一篇玲珑剔透的美文。文章记述的是真
情真事,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生活的感情。
&我携着&译为,其中比更确切,不但读来顺口,且能
加强语气,突出&亲自&的含义。
&海上的天壁&指&海边的上空&,不宜直译,现以加字法处理:
&鲜红的云&译为。颜色词在此比更确切,因的意思
是,与原文&鲜红&一致。
&曳着悠长的鸣声&中的&曳&作&拖&或&拉&解,结合上下文译为,意同(发出),为英语常用成语。又&鸣声&译为,为英语拟声词,指牛的叫声,相当于汉语的&哞&。
&我们的两匹母鸡和几只鸡雏&译为,其中
和是为加强译文效果而添加的定语,前者作&母&解,后者作&幼小&解。
&母鸡们咯咯地叫起来了&译为,其中介词表示时间,即先
后两个动作很快相继发生,或后面一个动作是前面一个动作的反应。在此指母鸡一叫,小鸡立即争食。
&&今年的成绩真好呢,竟养大了十只&&译为&&
&,其中(妻微笑地或欣喜的说)是添加成分,原文虽无其词却有其意。
路畔的蔷薇 (张培基英译散文21)
路畔的蔷薇
&&&&&&&&&&&&&&&&&&&&&&&&&&&&&&&&&&&&&&&&&&&& 郭沫若
&&& 清晨往松林里去散步,我在林荫路畔发见了一束被遗弃了的蔷薇。蔷薇的花色还是鲜艳的,一朵紫红,一朵嫩红,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着几分血晕。
&&& 我把蔷薇拾在手里了。
&&& 青翠的叶上已经凝集着细密的露珠,这显然是昨夜被除人遗弃了的。这是可怜的少女受了薄幸的男子的欺绐?还是不幸的青年受了轻狂的的妇人的玩弄?
&&& 昨晚上甜蜜的私语,今朝的冷清的露珠&&
&&&&我把蔷薇拿到家里来了,我想找个花瓶来供养它。
&&& 花瓶我没有,我在一只墙角上寻了一个断了颈子的盛酒的土瓶。
&&& &&蔷薇哟,我虽然不能供养你以春酒,但我要供养你以清洁的流泉,清洁的素心。你在这破土瓶中虽然不免要凄凄寂寂地飘零,但比遗弃在路旁被人践踏了的好
注释:《路畔的蔷薇》是郭沫若()的早期小品,玲珑剔透,饶有诗意,堪称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着几分血晕&译为
,其中作&病态的&解。又,和的结构都是&实物颜色词+基本颜色词&,为英语颜色词的常见形式。
&昨晚上甜蜜的私语,今朝的冷清的露珠&&&译为&
&&,两个英语并列词组,在用词结构上前后完全对称,与原文形似,并与原文有同样的言外之意。又,&昨晚&在这里虽指过去的过去,但仍译为,不译为,以求语言生动,这是英语中常见的灵活用法。
&花瓶我没有&译为,等于,其中作形
容词用,修饰前面。这种用法常见于文学语体中,如:。
&飘零&意即&凋落&,故译作。
话说短文 (张培基英译散文20)
&&&&&&&&&&&&&&&&&&&&&&&&&&&&&&&&&&&&&&&&&&&& 冰心
&&&&也许是我的精、气、神都江堰市不足吧,不但自己写不出长的东西,人读一本
刊物时,也总是先挑短的看,不论是小说、散文或是其他的文学形式,最后才看长的。
&&& 我总觉得,凡是为了非倾吐不可而写的作品,都是充满了真情实感的。反之,只
是为写作而写作,如上之为应付编辑朋友,一之为多拿稿费,这类文章大都是尽
量地往长里写,结果是即便的一点点的感情,也被冲洗到水分太多、淡而无味的地
&&& 当由一个人物,一桩事迹,一幅画面而发生的真情实感,向你袭来的时候,它就
像一根扎到你心尖上的长针,一阵卷到你面前的怒潮,你只能用最真切、最简练的
文字,才能描画出你心尖上的那一阵剧痛和你面前的那一霎惊惶!
&&&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有写短文的文学传统的。那部包括上下数千年的《古文观
止》,&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选辑文章篇&有几篇是长的?如杜牧的《阿
房宫赋》,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等,哪一篇不是短而充满了真情实感?今人的
巴金的《随感录》,不也是一个实例吗?&
《话说短文》是冰心写于年月的随笔。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为写作而写作&的不
正之风以及崇尚长文的时弊。
&也许是我的精、气、神都不足吧&也可译为
,但不如简洁。&精、气、神&在文中显得俏皮,意即&精力&,故译为即可。
&如&即&比如说&,译为。英语中举例时常用这个字,和词同义。
&为应付编辑朋友&的意思是&迁就编辑朋友之约或要求&,故译为&
。英语作解。
&也被冲洗到水份太多&意即&变得夸张空洞&,故译为&。
&你心尖上&即&你的内心深处&或&你的心头&,译为即可,不宜按字面译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有写短文的文学传统的&也可译为
,但不如灵活顺口。
&&&有几篇是长的?&译为&,其中是添加成分,作&不适当地&或&过分地&解,原文虽无其词而有其意。
&《祭十二郎文》&译为&,其中
是为交待&十二郎&何许人而添加的成分,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属释义性译文。
&&&不也是一个实例吗?&译为&&,其中
和均为添加成分,原文虽无其词而有其意。
祖父和灯火管制(张培基英译散文19)
祖父和灯火管制
&&&&&&&&&&&&&&&&&&&&&&&&&&&&&&&&&&&&&&&&&&&&&&&& 冰心
&&&&一九一一年秋,我们从山东烟台回到福州老家去。在还乡的路上,母亲和父亲一
再嘱咐我,&回到福州住在大家庭里,不能再像野孩子似的,一切都要小心。对
长辈们不能没大没小的。祖父是一家之主,尤其要尊敬&&&
&&&&到了福州,在大家庭里住了下来,我觉得我在归途中的担心是多余的。祖父、伯
父母、叔父母和堂姐妹兄弟,都没有把我当作野孩子,大家也都很亲昵平等,并
没有什么&规矩&。我还觉得我们这个大家庭是几个小家庭的很松散的组合。每个
小家庭都是各住各个的,各吃各的,各自有自己的亲戚朋友,比如说,我们就各自有
自己的&外婆家&!
&&& 就在这一年,也许是第二年吧,福州有了电灯公司。我们这所大房子里也安上了
电灯,这在福州也是一件新鲜事,我们这班孩子跟着安装的工人们满房子跑,非常地
兴奋欢喜!我记得这电灯是从房顶上吊下来的,每间屋子都有一盏,厅堂上和客室里
的五十支光,卧房里的光小一些,厨房里的就更小了。我们这所大房子里至少也五六
十盏灯,第一夜亮起来时,真是灯火辉煌,我们孩子们都拍手欢呼!
&&& 但是总电门是安在祖父的屋里的。祖父起得很早也睡得很早,每晚九点钟就上
床了。他上床之前,就把电闸关上,于是整个大家庭就是黑沉沉的一片!
&&& 我们刚回老家,父母亲和他们的兄弟妯娌都有许多别情要叙,我们一班弟兄姐妹,也在一起玩得正起劲,都很少在晚九点以前睡的。为了防备这骤然的黑暗,于是每晚在九点以前,每个小家庭都在一两间屋里,点上一盏捻得很暗的煤油灯。
&&& 一到九点,电灯一下子都灭了,这几盏煤油灯便都捻亮了,大家相视而笑,又都在灯下谈笑玩耍。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体会到我们这个大家庭是一个整体,而祖父是一家之主!&
本文写于年月日,是冰心回忆故乡和童年的一篇深情佳作。文章娓娓述来,形象
地再现了童年时代家乡生活片断。
&灯火管制&本指战时防空停电,作者用它指每夜定时关灯,有些俏皮。译文结合文章内容增添一词。在英语中,一词既可指&战时灯火管制&,也可一般的&停电&,
译文所指是后者。又也可换用或等。
&一再地嘱咐我&意即&一再地告诫我&,译为,比或
&野孩子&不宜按字面直译为。现译为,其中常用来指孩
子&不听话&。
&伯父母、叔父母&在英语以和两词概括即可。
&堂姐妹兄弟&在英语以一词概括即可。
&几个小家庭的很松散的组合&译为,其中不妨
以代替;为近代英语所常用。
&外婆家&指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如岳父母、妻子的兄弟姐妹等等,现以一词
&起得很早也睡得很早&在英语有现成的表达:。如逐字直译为
似欠简洁。
&刚回老家&译为,其中是成语,作&进入&、
&踏上&解。
&妯娌&指兄弟的妻子,以表达即可。
&正起劲&意同&尽情地&,故译&。
&防备&译为,意即&预计到&&(而采取措施)&。
我的父母之乡 (张培基英译散文18)
我的父母之乡
&&&&&&&&&&&&&&&&&&&&&&&&&&&&&&&&&&&&&&&&&&&&&&&&& 冰心
&&&&清晓的江头,
&&& 白雾茫茫;
&&& 是江南天气,
&&& 雨儿来了&&
&&& 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
&&& 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
&&& 这是我父母之乡!
&&& 福建福州永远是我的故乡,虽然我不在那里生长,但它是我的父母之乡!
&&& 到今日为止,我这一生中只回去过两次。第一次是一九一一年,是在冬季。从严冷枯黄的北方归来,看到展现在我眼前的青山碧水,红花绿叶,使我惊讶而欢喜!
&&& 我觉得我的生命的风帆,已从蔚蓝的海,驶进了碧绿的江。这天我们在闽江口从大船下到小船,驶到大桥头,来接我们的伯父堂兄们把我们包围了起来,他们用乡音和我的父母热烈地交谈。我的五岁的大弟弟悄悄地用山东话问我说:&他们怎么都会说福州话?&因为从来在我们姐弟心里,福州话是最难懂难说的!
&&& 这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就过起了福州城市的生活。新年、元宵、端午、中
秋&&岁时节日,吃的玩的都是十分丰富而有趣。特别是灯节,那时我们家住在南后
街,那里是灯市的街,元宵前后,&花市灯如昼&,灯影下人流潮涌,那光明绚丽的
情景就说不尽了。
&&& 第二次回去,是在一九五六年,也是在冬季。那时还没有鹰厦铁路,我们人大代
表团是从江西坐汽车进去的。一路上红土公路,道滑如拭,我还没有看见过土铺的
公路,维修得这样平整的!这次我不但到了福州,还到了漳州、泉州、厦门、鼓浪屿&&
&&& 那是祖国的南疆了。在厦门前线,我还从望远镜里看见了金门岛上的行人和牛,看得很清楚&&
&&& 回忆中的情景很多,在此就不一一描写了。总之,我很喜欢我的父母之乡。那边
是南国风光,山是青的,水是绿的,小溪流更是清可见底!院里四季都有花开。水果
是从枇杷、荔枝、龙眼,一直吃到福桔!对一个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惬意的
&&& 我在故乡走的地方不多,但古迹、侨乡,到处可见,福建华侨,遍于天下。我
所到过的亚、非、欧、美各国都见到辛苦创业的福建侨民,握手之余,情溢言表。
在他们家里、店里,吃着福州菜,喝着茉莉花茶,使我觉得作为一个福建人是四海都有家的。我的父母之乡是可爱的。有人从故乡来,或是有朋友新近到福建去过,我都向他们问起福建的近况。他们说:福建比起二十多年前来,进步得不可辨认了。最近呢,农业科学化了,又在植树造林,山岭田地更加郁郁葱葱了。他们都动员我回去看看,我又何尝不想呢?不但我想,在全世界的天涯海角,更不知有多少人在
想!我愿和故乡的人,以及普天下的福建侨民,一同在精神和物质文明方面,把故乡建设得更美好!&
--Sparkling Stars, 156 &
冰心出生后不久就远离故乡福州,以后只回去过两次。她这篇短文写于年月日,
以轻倩的笔调,抒写有关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并对当时故乡的建设表达了深切的关怀。
&江头&指闽江入海处,故译。
&江南天气&译为,其中是英语诗歌用语,常用复数,意同。
《繁星》是冰心年出版的第一诗集,收小诗凡首。现将《繁星》译为。
&从严冷枯黄的北方归来&译为
,其中是不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在此作形容词。又是译文中的添加成分,作&草木&、&植被&解。
&青山碧水&译为,其中和均为实
颜色词,原意分别为&蓝宝石&和&绿宝石&。译文用这两个实物词是为增加修辞效果。
&就说不尽了&意即&就难以形容了&,故译为,为英语成语。
&道滑如拭&意即&道路平坦&,译为&,其中
为英语常用有关比喻。
&在厦门前线&译为,其中用代替,是为便于国外
读者理解。
&福建华侨,遍于天下&译为,其中
的意思是&移居国外者&、&离乡背井者&。此句也可译为。
&辛苦创业&译为,其中
和&均为英语成语,分别作&白手起家&和&靠自己辛勤劳动&解。
&有人从故乡来&也可译为,但不如
简洁,其中作&来自&解。
&农业科学化了,又在植树造林&译为
,其中是成语,作&致力于&、&从事于&解,在译文中是添加成分,原文虽无其词,而有其意。
&我何尝不想呢&译为,,其中作或解。
&把故乡建设得更美好&译为,
其中&为成语,作&尽自己一份力量&、&作一份贡献&解,在译文中是添加成分,原文虽无其词,而有其意。
雨雪时候的星辰(张培基英译散文17)
雨雪时候的星辰
&&&&&&&&&&&&&&&&&&&&&&&&&&&&&&&&&&&&&&&&&&&&&&&&&&& 冰心
&&& 寒暑表降到冰点下十八度的时候,我们也是在廊下睡觉。每夜最熟识的就是天上
的星辰了。也不过只是点点闪烁的光明,而相看惯了,偶然不见,也有些想望与无聊
。连夜雨雪,一点星光都看不见。荷和我拥衾对坐,在廊子的两角,遥遥谈话。
&&& 荷指着说:&你看维纳斯()升起来了!&我抬头望时,却是山路转
折处的路灯。我怡然一笑,也指着对山的一星灯火说:&那边是丘比特()
&&& 愈指愈多。松林中射来零乱的风灯,都成了满天星宿。真的,雪花隙里,看不出天空和森林的界限,将繁灯当作繁星,简直是抵得过。
&&& 一念至诚的将假作真,灯光似乎都从地上飘起。这幻成的星光,都不移动,不必
半夜梦醒时,再去追寻它们的位置。
&&& 于是雨雪寂寞之夜,也有了慰安了。
《雨雪时候的星辰》是冰心的早期抒情散文,文章赞美自然,想象精细,文笔清新,充满诗
题目《雨雪时候的星辰》译为。&雨雪&作&下雪&解,&雨&在
此是动词,读音为&。
&无聊&译为,是英语常用文学语言,意即
&一点儿星光都看不见&译为,是句中独立主格,和
同。又译文用押头韵,和押脚韵,有音韵美。
&荷和我&&&译为&,其中用(同寝之友)代替专门
名词(荷),以免外国读者把误解为男性第三人称的代词。
&荷指着说&&&不宜死译为&,因为英语&
&有&指责&的含义。
&我抬头望时&不宜逐字死译为。译为即可。
&山路转折处&译为。注意后面跟介词,属于习
&将繁灯当作繁星,简直是抵得过&译为
,其中短语的意思是&被看作&、&被当作&等。&
笑 (张培基英译散文16)
&&&&&&&&&&&&&&&&&&&&&&&&&&&&&&&&&&&&&&&&& 冰心
&&&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那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
&&& 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 &这笑容又仿佛是那儿看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情了,连忙走下坡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本文是冰心()的早期成名之作,于年月发表在《小说月报》第一期上。
冰心的散文以秀丽典雅、纯真无邪著称。她早期信奉&爱的哲学&,泛泛宇宙中的一切,尤其是对母亲、儿童和自然美的爱。《笑》正体现了她的这种思想。她讴歌超现实的&爱&,也就是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污浊的不满和失望。
&萤光千点&译为,比更切近美文()。
&真没想到&&!&译为&是英语惯用语句型,以感叹的语气表达某种想不
&安琪儿&即&天使&,是一词的音译。天使为西方教堂所崇奉,其形象常为带翅
膀的男性小孩。
&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译为,其中是增加的成分,变隐喻为明喻。
&我仍是想&&默默的想&译为。是英语习
惯用语,作&一个人暗自在想&解。
&水泡儿&指雨水坑中的水泡儿,故译为,其中
原文中虽无其词,但却有其意
&仙界&指&极乐世界&,也可译为。现译为,较简洁。
做一个战士 (张培基英译散文15)
做一个战士
&&&&&&&&&&&&&&&&&&&&&&&&&&&&&&&&&&&&&&&&&&&&& 巴金
&&&&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回答他:&做一个战士。&
& & 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我仍旧答道:&做一个战士。&
&&& 《战士颂》的作者曾经写过这样的话:
&&& &我激荡在这绵绵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我就应该追逐这洪流,而且追过它,自己去造更广、更深的洪流。&
&&& &我如果是一盏灯,这灯的用处便是照彻那多量黑暗。我如果是海潮,便要鼓起波涛去洗涤海边一切陈腐的积物。&
&&& 这一段话很恰当地写出了战士的心情。
&&& 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他并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
&&&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却在暗认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驱散黑暗,这是战士的任务。他不躲避黑暗,却要面对黑暗,跟躲藏在阴影里的魑魅、魍魉搏斗。他要消灭它们而取得光明。战士是不知道妥协的。他得不到光明便不会停止战斗。
&&& 战士是永远年轻的,他不犹豫,不休息。他深入人丛中,找寻苍蝇、毒蚊等等危害人类的东西。他不断地攻击它们,不肯与它们共同生存在一个天空下面。对于战士,生活就是不停的战斗。他不是取得光明而生存,便是带着满身伤痕而死去。在战斗中力量只有增长,信仰只有加强。在战斗中给战士指路的是&未来&,&未来&给人以希望和鼓舞。战士永远不会失去青春的活力。
&&& 战士是不知道灰心与绝望的。他甚至在失败的废墟上,还要堆起破碎的砖石重建九级宝塔。任何打击都不能击破战士的意志。只有在死的时候他才闭上眼睛。
&&& 战士是不知道畏缩的。他的脚步很坚定。他看定目标,便一直向前走去。他不怕被绊脚石摔倒,没有一种障碍能使他改变心思。假象绝不能迷住战士的眼睛,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择的目标。除非他死,人不能使他放弃工作。
&&& 这便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战士。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具有超人的能力。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做战士,只要他有决心。所以我用&做一个战士&的话来激励那些在彷徨、苦闷中的年轻朋友。
《做一个战士》写于年,时值抗战初期,文章表达了作者自己的高昂思想情怀和对青
年们的殷切期望。
&怎样对付生活?&意即&怎样生活?&,故译为
&鼓起波涛&中的&鼓起&意即&集结&或&动员&,因此&鼓起波涛&译为
&战士的心情&译为或均可。
&并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译为
,其中在指&敌军&、&敌国&、&敌对势力&时是集
合名词(),动词用复数或单数均可。&仇敌的血&可译为、
&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译为,其中除作
&取暖&解外,并有&舒适&、&享受&的含义。
&走向黎明&译为其中和
均为添加成份,用以烘托原意。
&危害人类的东西&译为,为复数,本指老鼠、虱子等害虫,意同。
&具有超人的能力&译为&,其中为惯用
搭配,与或同义。
《激流》总序(张培基英译散文14)
《激流》总序
&&&&&&&&&&&&&&&&&&&&&&&&&&&&&&&&&&&&&&&& 巴金
&&& 几年前我流了眼泪读完托尔斯泰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 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
&&& 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 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 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确定地知道了。
&&& 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根,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我的生活还不会结束,我也不知道的在前面还有什么时候东西等着我。然而我对于将来的却也有一点概念。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 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 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这篇散文是作者为自己创作的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所写的序。
标题译为,其中是译者增添的词,用来说明文章是&三部曲&的&总&序。
&为的是来征服它&引自罗曼&罗兰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剧本《爱与死的搏斗》。
&无边的黑暗&译为,其中作解,是常见的搭配。
&具有排山之势&不宜直译。现译意为,其中作解。
&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到着我&译为
,其中短语作或解。
梦 (张培基英译散文13)
&&&&&&&&&&&&&&&&&&&&&&&&&&&&&&&&&&&&&&&&& 巴金
&&& 据说&至人无梦&。幸而我只是一个平庸的人。
&&& 我有我的梦中世界,在那里我常常见到你。
&&& 昨夜又见到你那慈祥的笑容了
&&& 还是在我们那个老家,在你的房间里,在我的房间里,你亲切地对我讲话。你笑,我也笑。
&&& 还是成都的那些旧街道,我跟着你一步一步地走过平坦的石板路,我望着你的背影,心里安慰地想:父亲还很康健呢。一种幸福的感觉使我的全身发热了。
&&& 我那时不会知道我是在梦中,也忘记了二十五年来的艰苦日子。
&&& 在戏园里,我坐在你旁边,看台上的武戏,你还详细地给我解释剧中情节。
&&& 我变成二十几年前的孩子了。我高兴,我没有挂虑地微笑,我不假思索地随口讲话。我想不道我在很短的时间以后就会失掉你,失掉这一切。
&&& 然而睁开眼睛,我只是一个人,四周就只有滴滴的雨声。房里是一片黑暗。
&&& 没有笑,没有话语。只有雨声:滴&&滴&&滴。
&&& 我用力把眼睛睁大,我撩开蚊帐,我在漆黑的空间中找寻你影子。
&&& 但是从两扇开着的小窗,慢慢地透进来灰白色的亮光,使我的眼睛看见了这个空阔的房间。
&&& 没有你,没有你的微笑。有的是寂寞、单调。雨一直滴&&滴地下着。
&&& 我唤你,没有回应。我侧耳倾听,没有脚声。我静下来,我的心怦怦地跳动。我听见自己的心的声音。
&&& 我的心在走路,它慢慢地走过了二十五年,一直到这个夜晚。
&&& 我于是闭了嘴,我知道你不会再站到我的面前。二十五年前我失掉了你。我从无父的孩子已经长成一个中年人了。
&&& 雨声继续着,长夜在滴滴声中进行。我的心感到无比的寂寞。怎么,是屋漏么?
&&& 我的脸颊湿了。
&&& 小时候我有一个愿望:我愿在你的庇荫下做一世的孩子。现在只有让梦来满足这个愿望了。
&&& 至少在梦里,我可以见到你,我高兴,我没有挂虑地微笑,我不假思索地随口讲话。为了这个,我应该感谢梦。&
《梦》是巴金写于年月日的一篇优美散文,后编入他的散文集《龙&虎&狗》中。
&至人&在古代反映思想道德达到最高境界的人,现译为。也可译为
&在你的房间里,在我的房间里&意即&一回儿在你的房间里,一回儿在我的房间里&,
&武戏&指京剧中的武打场面,英译时应在后面加上。
&没有挂虑地微笑&意即&天真的微笑&,故译为。
&长夜在滴滴声中进行&有时间过得很慢,很沉闷的含义。现全句译为
,其中是英语成语,用来指时间&缓缓消逝&或&慢慢地挨
&在你的庇荫下&译为,是英语成语,意同。
朋 友 (张培基英译散文12)
&&&&&&&&&&&&&&&&&&&&&&&&&&&&&&&&&&&&&&&&&&&& 巴金
&&& 这一次的旅行使我更了解一个名词的意义,这个名词就是:朋友。
&&& 七八天以前我曾对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说:&在朋友们面前我只感到惭愧。你们待我太好了,我简直没法报答你们。&这并不是谦虚的客气话,这是真的事实。说过这些话,我第二天就离开了那个朋友,并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看见他。但是他给我的那一点点温暖至今还使我的心颤动。
&&& 我的生命大概不会很长久罢。然而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就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旧家庭给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了的也正是它。
&&& 世间有不少的人为了家庭抛弃朋友,至少也会在家庭和朋友之间划一个界限,把家庭看得比朋友重过若干倍。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也曾亲眼看见一些人结婚以后就离开朋友,离开事业。&&
&&& 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在好些人的行为里我发见了这个信条。这个信条在我实在是不可理解的。对于我,要是没有朋友,我现在会变成怎样可怜的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
&&& 然而朋友们把我救了。他们给了我家庭所不能给的东西。他们的友爱,他们的帮助,他们的鼓励,几次把我从深渊的边沿救回来。他们对我表示了无限的慷慨。
&&& 我的生活曾经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了给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们。我并不曾说一句感激的话,我也没有做过一件报答的行为。但是朋友们却不把自私的形容词加到我的身上。对于我,他们太慷慨了。
&&& 这一次我走了许多新地方,看见了许多新朋友。我的生活是忙碌的:忙着看,忙着听,忙着说,忙着走。但是我不曾遇到一点困难,朋友们给我准备好了一切,使我不会缺少什么。我每走到一个新地方,我就像回到我那个在上海被日本兵毁掉的旧居一样。每一个朋友,不管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样苦,怎样简单,也要慷慨地分一些东西给我,虽然明知道我不能够报答他。有些朋友,连他们的名字我以前也不知道,他们却关心我的健康,处处打听我的&病况&,直到他们看见了我那被日光晒黑了的脸和膀
子,他们才放心地微笑了,这种情形的确值得人掉泪。
&&& 有人相信我不写文章就不能够生活。两个月以前,一个同情我的上海朋友寄稿到《广州民国日报》的副刊,说了许多关于我的生活的话。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这是不确实的。这次旅行就给我证明;即使我不再写一个字,朋友们也不肯让我冻馁。世间还有许多慷慨的人,他们并不把自己个人和家庭看得异常重要,超过一切。靠了他们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我还要活下去。
&&& 朋友们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我将怎样报答他们呢?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不需要报答的。
&&& 最近我在一个法国哲学家的书里读到了这样的话:&生命的一个条件就是消费&&世间有一种不能跟生存分开的慷慨,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从内部干枯。我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的花。&
&&& 在我的眼前开放着这么多的人生的花朵了。我的生命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干枯&了吗?
&&& 一个朋友说过:&我若是灯,我就要用我的光明来照彻黑暗。&
&&& 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本文是巴金年月写于广州的一篇旅途随笔,赞颂了人间友情之可贵。
&在朋友面前我只感到惭愧&中的&惭愧&的意思是&不好意思&,不作&羞愧&解,因
此不宜按字面译为等。可译为或等。
&使我的心颤动&译为,其中是添
加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有其意。
&我现在会变成怎样可怜的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译为&,其中&作插入语用。
&无限的慷慨&译为,其中作或解,属强化修饰词()。
&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译为
,其中的意思是&慷慨&或&大量&;作&我(也有)的一份&解,用以表达原文中&也&的内涵。
&太慷慨&译为,其中是成语,作或解。
&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中的&一天&&第二天就&&&在译文中用连接词
即可表达。又&没有饭吃&不宜按字面直译,现意译为。
&朋友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中的&东西&主要指&帮助&,侧重在精神方面,虽
然也可译为,但在此不如更为贴切。
木匠老陈(张培基英译散文11)
&&&&&&&&&&&&&&&&&&&&&&&&&&&&&&&&&&&&&&&&&&&&&& 巴金
&&& 生活的经验固然会叫人忘记许多事情。但是有些记忆过了多少时间的磨洗也不会消灭。
&&& 故乡里那些房屋,那些街道至今还印在我的脑子里。我还记得我每天到学堂去总要走过的木匠老陈的铺子。
&&& 木匠老陈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脸长的像驴子脸,左眼下面有块伤疤,嘴唇上略有几根胡须。大家都说他的相貌丑,但是同时人人称赞他的脾气好。他平日在店里。但是他也经常到相熟的公馆里去做活,或者做包工,或者做零工。我们家里需要木匠的时候,总是去找他。我就在这时候认识他。他在我们家里做活,我只要有空,就跑去看他工作。
&&& 我那时注意的,并不是他本人,倒是他的那些工具;什么有轮齿的锯子啦,有两个耳朵的刨子啦,会旋转的钻子啦,像图画里板斧一般的斧子啦。这些奇怪的东西我以前全没有看见过。一块粗糙的木头经过了斧子劈,锯子锯,刨子刨,就变成了一方或者一条光滑整齐的木板,再经过钻子、凿子等等工具以后,又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像美丽的窗格,镂花的壁板等等细致的物件,都是这样制成的。
&&& 老陈和他的徒弟的工作使我的眼界宽了不少。那时我还在家里读书,祖父聘请了一位前清的老秀才来管教我们。老秀才不知道教授的方法,他只教我们认一些字,呆板地读一些书。此外他就把我们关在书房里,端端正正地坐在凳子上,让时间白白地流过去。过惯了这种单调的生活以后,无怪乎我特别喜欢老陈了。
&&& 老陈常常弯着腰,拿了尺子和墨线盒在木板上面画什么东西。我便安静地站在旁边专心地望着,连眼珠也不转一下。他画好墨线,便拿起锯子或者凿子来。我有时候觉得有些地方很奇怪,不明白,就问他,他很和气地对我一一说明。他的态度比那个老秀才的好得多。
&&& 家里人看见我对老陈的工作感到这么大的兴趣,并不来干涉我,却嘲笑地唤我做老陈的徒弟,父亲甚至开玩笑地说要把我送到老陈那里学做木匠。但这些嘲笑都是好意的,父亲的确喜欢我。因此有一个时候我居然相信父亲真有这样的想法,而且我对老陈说过要跟他学做木匠的话。
&&&&你要学做木匠?真笑话!有钱的少爷应该读书,将来好做官!穷人的小孩才做木匠,&老陈听见我的话,马上就笑起来。
&& &为什么不该学做木匠?做官有什么好?修房子,做家具,才有趣啊!我做木匠,我要给自己修房子,爬到上面去,爬得高高的,&我看见他不相信我的话,把它只当做小孩子的胡说,我有些生气,就起劲地争论道。
&& &爬得高,会跌下来,&老陈随口说了这一句,他的笑容渐渐地收起来了。
& &跌下来,你骗我!我就没有见过木匠跌下来。&
&&& 老陈看我一眼,依旧温和地说:&做木匠修房子,常常拿自己性命来拼。一个不当心在上面滑了脚,跌下来,不跌成肉酱,也会得一辈子的残疾。&他说到这里就埋下头,用力在木板上推他的刨子,木板查查地响着,一卷一卷的刨花接连落在地上。
&&& 他过了半晌又加了一句:&我爹就是这样子跌死的。&
&&& 我不相信他的话。一个人会活活地跌死!我没有看见过,也没有听见人说过。既然他父亲做木匠跌死了,为什么他现在还做木匠呢?我简直想不通。
&& &你骗我,我不信!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做木匠?难道你就不怕死!&
&& &做木匠的人这样多,不见得个个都遭横死。我学的是这行手艺,不靠它吃饭又靠什么?&他苦恼地说。然后他抬起头来看我,他的眼角上嵌着泪珠。他哭了!
&&& 我看见他流眼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跑开了。
&&& 不久祖父生病死了,我也进了学堂,不再受那个老秀才的管束了。祖父死后木匠老陈不曾到我们家里来过。但是我每天到学堂去都要经过他那个小小的铺子。
&&& 有时候他在店里招呼我;有时候他不在,只有一两个徒弟在那里钉凳子或者制造别的对象。他的店起初还能维持下去,但是不久省城里发生了巷战,一连打了三天,然后那两位军阀因为别人的调解又握手言欢了。老陈的店在这个时候遭到&丘八&的光顾,他的一点点积蓄都给抢光了,只剩下一个空铺子。这以后他虽然勉强开店,生意却很萧条。我常常看见他哭丧着脸在店里做工。他的精神颓丧,但是他仍然不停手地做活。我听说他晚上时常到小酒馆里喝酒。
&&& 又过了几个月他的店终于关了门。我也就看不见他的踪迹了。有人说他去吃粮当了兵,有人说他到外县谋生去了。然而有一天我在街上碰见了他。他手里提着一个篮子,里面装了几件木匠用的工具。
&&& &老陈,你还在省城!人家说你吃粮去了!&我快活地大声叫起来。
&&& &我只会做木匠,我就只会做木匠!一个人应该安分守己,&他摇摇头微微笑道,他的笑容里带了一点悲哀。他没有什么大改变,只是人瘦了些,脸黑了些,衣服脏了些。
&& &少爷,你好好读书,你将来做了官,我来给你修房子,&他继续笑说。
&&& 我抓住他的袖子,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他告辞走了。他还告诉我他在他从前一个徒弟的店里帮忙。这个徒弟如今发达了,他却在那里做一个匠人。
以后我就没有再看见老陈。我虽然喜欢他,但是过了不几天我又把他忘记了。等到公馆里的轿夫告诉我一个消息的时候,我才记起他来。
那个轿夫报告的是什么消息呢?
&&& 他告诉我:老陈同别的木匠一起在南门一家大公馆里修楼房,工程快要完了,但是不晓得怎样,老陈竟然从楼上跌下来,跌死了。
&&& 在那么多的木匠里面,偏偏是他跟着他父亲落进了横死的命运圈里。这似乎是偶然,似乎又不是偶然。总之,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就这样地消灭了。&
&&&&&&&&&&
&&&&&&&& &
&&&&&&&&&&
&&&&&&&&&&
巴金()的《木匠老陈》写于年,后编入他的散文集《生之忏悔》。这是一篇
传记体的回忆性文章,充满浓郁的抒情色彩,对旧时淳朴的劳动大众的苦难深表同情。
&木匠老陈&译为,其中为称号化名词,故在前面不加任何
冠词。这是现代英语中的常见用法。
&生活的经验&&叫人忘记许多事情&意即&随着生活经历的积累,许多往事,难免给忘了&,故译为&。
&时间的磨洗&意即&岁月的腐蚀&,现译为,其中
是英语成语,作&磨损&()。
&他&&到相熟的公馆里去做活&中的&公馆&指&大户&、&有钱人家&,故全句译为
&包工&指&按合同合同操作&,&零工&指&不按合同操作&,故两者按上下文分别译
&又变成各种各样(细致)的东西&译为,
其中是成语,作&最终成为&解。这里使用它是为了避免重复前句中的一词。
&&&使我的眼界宽了不少&译为&&,其中作&使
人大开眼界的事物&解,通常和意相近。
&端端正正地坐&&&译为&,其中是常用搭配,可与或等连用,作&笔直&解。此句也可译为&。
&他的态度比那个老秀才的好多了&中的&好&的意思是&令人愉快&或&易于相处&,
故全句译为,其中意即&易于相处&
&&&不相信我的话,把它当作小孩子的胡说&译为&&
,其中是英语成语,本作&耸肩对&&表示不屑理睬&解,现指&不当一回事&,与意同。
&老陈的店&&遭到&丘八&的光顾,他的一点点积蓄都给抢光了,只剩下一个空铺子&
中的&丘八&为旧时对士兵的轻蔑称呼,现全句译为&,其中一词的意思不是&直到&&为止&,而是&以至于&()。
&有人说他去吃粮当了兵&中的&吃粮&旧时和&当兵&同义,现全句译为
&人家说你吃粮去了!&译为&,其中为成语,意同
&在&&一家大公馆修楼房&译为,其中
的意思是&大楼&(,)。如按字面把&楼房&
译为未尝不可,但欠简练。
&总之,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就这样地消灭了&一句带有&惋惜&、&同情&的口气,故
译为,其中似比确切。
匆 匆 (张培基英译散文10)
&&&&&&&&&&&&&&&&&&&&&&&&&&&&&&&&&&&&&&& 朱自清
&&&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在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也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在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本文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写于年月日。文章充满诗意,对时光的消失深表感叹
和无奈,流露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忧伤情绪。
原文开头三个句子结构类似,译文采用三个相应的句式,力求形似。同时,每句均以
从句为首,使人想起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有助于烘托原文的韵味。
&现在又到了那里呢&译为,其中
等于,也可用或等表达。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译为&
,其中相当于,作&能有&&&或&有权得到&&&解。此句也可译为&。
&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不宜逐字直译,现以意译法处理:
,其中的意思是&一定数额的日子&,也即&寿命的预期数额&。也可用代替。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译为
,其中&是英语习语。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的译文中添加了(一想到这儿),承
上启下,原文虽无其字而有其意。
&两三方&译为,其中的意思是&似方形的&比
模糊些,似较可取。
&挪移&在此有&慢慢离开&的含义,现以英语短语动词表
达。注意原文第三段中若干表示动作的词语在译文中均挑选恰当的英语短语动词表达,效果较好。如:&从&&(双眼前)过去&译为&;&伸出手遮挽&&&译为&;&从&&(手边)过去&译为&;&从&&(身上)跨过&译为&;
&从&&(脚边)飞去了&译为&;&闪过去了&译为。
&不能平的&意即&为之耿耿于怀&或&为之想不开&,现译为
,其中&是英语成语,作&为&&烦恼&或&为&&想不开&解。
我坐了木船(张培基英译散文8)
我坐了木船
&&&&&&&&&&&&&&&&&&&&&&&&&&&&&&&&&&&&&&&&&&&& 叶圣陶
&&& 从重庆到汉口,我坐了木船。
&&& 木船危险,当然知道。一路上数不清的滩,礁石随处都是,要出事,随时可以出。
&&&&还有盗匪&&实在是最可怜的同胞,他们种地没得吃,有力气没处出卖,当了兵经常饿肚皮,无可奈何只好出此下策。&&假如遇见了,把铺盖或者身上衣服带下去,也是异常难处的事儿。
&&& 但是,回转来想,从前没有轮船,没有飞机,历来走川江的人都坐木船。就是如今,上上下下的还有许多人在那里坐木船,如果统计起来,人数该比坐轮船坐飞机的多。人家可以坐,我就不能坐吗?我又不比人家高贵。至于危险,不考虑也罢。轮船飞机就不危险吗?安步当车似乎最稳妥了,可是人家屋檐边也可以掉下一张瓦片来。要绝对避免危险就莫要做人。
&&& 要坐轮船坐飞机,自然也有办法。只要往各方去请托,找关系,或者干脆买张黑票。先说黑票,且不谈付出超过定额的钱,力有不及,心有不甘,单单一个&黑&字,就叫你不愿领教。&黑&字表示作弊,表示越出常轨。你买黑票,无异同作弊,赞助越出常轨。一个人既不能独立转移风气,也该在消极方面有所自守,邦同作弊,赞助越出常轨的事儿,总可以免了吧,&&这自然是书生之见,不免通达的人一笑。
&&& 再说请托找关系,听人家说他们的经验,简直与谋差使一样的麻烦。在传达室恭候,在会客室恭候,幸而见了那要见的人,他听说你要设法买船票,或是飞机票,爱理不理的答复你说,&困难呢&&下个星期再来打听吧&&&于是你觉得好像有一线希望,又好像毫无把握,只得挨到下星期再去。跑了不知多少趟,总算有眉目了,又得往这一处签字,那一处盖章,看种种的脸色,候种种的传唤,为的是得一份充分的证据,可以去换张票子。票子到手,身分可以改变了,什么机关的部属,什么长的秘书,什么人的本人或是父亲,或者姓名仍旧,或者必须改名换姓,总之要与你自己暂时脱离关系。最有味的是冒充什么部的士兵,非但改名换姓,还得穿上灰布棉军服,腰间束条皮带。我听了这些,就死了请托找关系的念头。即使饿得要死,也不定要去奉承颜色谋差使,为了一张票子去求教人家,不说我自己犯不着,人家也太费心。重庆的路又那么难走,公共汽车站排队往往等上一个半钟头,天天为了票子去跑,实在吃不消。再说与自己暂时脱离关系,换上他人的身分,虽然人家不大爱惜名气,我可不愿滥用那些那些名气。我不是部属,不是秘书,不是某人,不是某人的父亲,我是我。我毫无成就,样样不长进,我可不愿与任何人易地而处,无论长期的或是暂时的。为了走一趟路,必须易地而处,在我总觉着像被剥夺了什么似的。至于穿灰布棉衣更为难了,为了走一趟路才穿上那套衣服,岂不亵渎了那套衣服?亵渎的人固然不少,我可总不忍&&这一套又是书生之见。
&&& 抱着书生之见,我决定坐木船。木船比不上轮船,更比不上飞机,千真万确。可是绝对不用找关系,也无所谓黑票。你要船,找运输行,或者自己到码头上去找,找着了,言明价钱,多少钱坐到汉口,每块钱花得明明白白。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木船好极了,我可以不说一句讨情的话,不看一副难看的嘴脸,堂堂正正的凭我的身分东西归。这是大多数坐轮船坐飞机的朋友办不到的,我可有这种骄傲。
&&& 决定了之后,有两位朋友特来劝阻,一位从李家沱,一位从柏滨,不怕水程跋涉,为的是关爱我,瞧得起我。他们说了种种理由,预想了种种可能的障害,结末说,还是再考虑一下的好。我真感谢他们,当然不敢说不必再行考虑,只好带玩笑的说,&吉人天相,&安慰他们激动的心情。现在,他们接到我平安到达的消息了,他们也真的安慰了。&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文学家,教育家。《我坐了木船》一文
以平淡的口吻叙述他在抗战胜利后乘木船从重庆到汉口的一番经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作了无情的鞭挞。
&还有盗匪&译为,其中
是为承上启下而添加的成分。又,作&潜伏&解,也是添加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有其意。
&无奈何只好出此下策&译为,
其中(不体面的行当)指&下策&。又,意即&被逼从事&&&;
意即&作为最后一着&。
&异常难处的事儿&译为&其中是成语,作&陷入困境&或&尴尬&解。
&川江&即&四川段的长江&,故译为。
&要绝对避免危险就莫做人&译为&,其中
意即&从从做人的角度看&。
&要坐轮船坐飞机,自然也有办法&译为
,其中是成语,意即&当然&。
&付出超过定额的钱,力有不及,心有不甘&译为&&。&心有不甘&意即&不屑一干&,故译。
&你买黑票,无异同作敝,赞助越出常轨&译为&&
其中是成语,作&实际上等于&或&与&&几乎一样&解。
&书生之见&译为,其中意同
,作&不现实的观点&解。
&在传达室恭候,在会客室恭候&译为&,其中是成语,作&长等&、&空等&解。
&跑了不知多少趟,总算有眉目了&译为&,其中&是是插入语,修饰。
&最有味的是冒充什么部的士兵&译为,其中作&冒充&解。
&为了走一趟路才穿上那套衣服,岂不亵渎了那套衣服?&译为&&亵渎&原作&轻慢&、&冒失&解,用在此处略带讽刺口气,意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故译为。
&每块钱花得明明白白&意即&该花多少就花多少&或&每块钱都花得值得&,故译为
&我觉得木船好极了&译为,其中相当于
中年人的寂寞 (张培基英译散文7)
中年人的寂寞
&&&&&&&&&&&&&&&&&&&&&&&&&&&&&&&&&&&&&&&&&&&&& 夏丐尊
&&& 我已是一个中年的人。一到中年,就有许多不愉快的现象,眼睛昏花了,记忆力减退了,头发开始秃脱而且变白了,意兴,体力,什么都不如年青的时候,常不禁会感觉到难以名言的寂寞的情味。尤其觉得难堪的是知友的逐渐减少和疏远,缺乏交际上的温暖的慰藉。
&&&&不消说,相识的人数是随了年龄增加的,一个人年龄越大,走过的地方当过的职务越多,相识的人理该越增加了。可是相识的人并不就是朋友。我们和许多人相识,或是因了事务关系,或是因了偶然的机缘&&如在别人请客的时候同席吃过饭之类。见面时点头或握手,有事时走访或通信,口头上彼此也&朋友&,笔头上有时或称&仁兄&,诸如此类,其实只是一种社交上的客套,和&顿首&&百拜&同是仪式的虚伪。这种交际可以说是社交,和真正的友谊相差似乎很远。
&&& 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在小学和中学的时代容易结成真实的友谊,那时彼此尚不感到生活的压迫,入世未深,打算计较的念头也少,朋友的结成全由于志趣相近或性情适合,差不多可以说是&无所为&的,性质比较纯粹。二十岁以后结成的友谊,大概已不免搀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分子在内;至于三十岁四十岁以后的朋友中间,颜色分子愈多,友谊的真实成分也就不免因而愈少了。
&&& 这并不一定是&人心不古&,实可以说是人生的悲剧。人到了成年以后,彼此都有生活的重担须负,入世既深,顾忌的方面也自然加多起来,在交际上不许你不计较,不许你不打算,结果彼此都&勾心斗角&,像七巧板似地只选定了某一方面和对方接合。这样的接合当然是很不坚固的,尤其是现代这样什么都到了尖锐化的时代。
&&& 在我自己的交游中,最值得系念的老是一此少年时代以来的朋友。这些朋友本来数目就不多,有些住在远地,连相会的机会也不可多得。他们有的年龄大过了我,有的小我几岁,都江堰市是中年以上的人了,平日各人所走的方向不同。思想趣味境遇也都不免互异,大家晤谈起来,也常会遇到说不出的隔膜的情形。如大家话旧,旧事是彼此共喻的,而且大半都江堰市是少年时代的事,&旧游如梦&,把梦也似的过去的少年时代重提,因谈话的进行,同时会联想起许多当时的事情,许多当时的人的面影,这时好象自己仍回归到少年时代去了。我常在这种时候感到一种快乐,同时也感到一种伤感,那情形好比老妇人突然在抽屉里或箱子里发见了她盛年时的影片。
&&& 逢到和旧友谈话,就不知不觉地把话题转到旧事上去,这是我的习惯。我在这上面无意识地会感到一种温暖地慰藉。可是这些旧友一年比一年减少了,本来只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少去一个是无法弥补的。我每当听到一个旧友死去的消息,总要惆怅多时。
&&& 学校教育给我们的好处不但只是灌输知识,最大的好处恐怕还在给与我们求友的机会上。这好处我到了离学校以后才知道,这几年来更确切地体会到,深悔当时毫不自觉,马马虎虎地过去了。近来每日早晚在路上见到两两三三的携了手或挽了肩膀走着的青年学生,我总艳羡他们有朋友之乐,暗暗地要在心中替他们祝福。
本文发表在年月的《中学生》杂志上,文章用平淡的语言诉说了中年人的苦恼,感叹&真实的友谊&不可多得,字里行间流泄出对当时现状的不满。
&头发开始秃脱&指头发开始变稀,也可译为。今译,以取代,是为了照顾下面的一字。
&难以名言的&译为,意同,但常用来指不好的事物,如:、。
&逐渐减少&在原文指逐渐作古,如直译为则未能明确表达&死去&的意思。故译为
&我们和许多人相识,或是因为事务关系,或是因了偶然的机缘&&&译为
&,其中是成语,作&为了&解。成语可有若干不同的意思,如&关于&、&以&&的方法&,&为了&等,须由上下文来决定。
&和&顿首&&百拜&同是仪式的虚伪&译为。其中以及均为译者的补充说明,属一种释义译法。
&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译为,其中&总角之交&和&竹马之交&合而为一,用意译法处理。
&差不多可以说是&无所为&的&译为&&&,其中(有几分)用来表达&差不多可以说&。又&无所为&意即&无其它目的&或&无条件的&,故译为&(为友谊而友谊的)。
&这并一定是&人心不古&&译为&
&。也可考虑采用另一译法:&&。
&结果彼此都&勾心斗角&&译为。注意其中的一种特殊用法。它在这里指&结果&,意即、或,不作&直到&&为止&解。
&像七巧板似地只选定了某一方面和对方接合&不宜直译。现按&人们在交往中互相提防,互存戒心&的内涵,用意译法处理:,其中插入语作&似乎&、&可以说&等解。
&这时好像自己仍回归到少年时代去了&译为,其中作&(凭想象)重新过&&的生活&&解。
我之于书(张培基英译散文6)
&&&&&&&&&&&&&&&&&&&&&&&&&&&&&&&&&&&&& 夏丐尊
&&&&二十年来,我的生活费中至少十分之一二是消耗在书上的。我的房子里比较贵重的东西就是书。
&&& 我一向没有对于任何问题作高深研究的野心,因之所以买的书范围较广,宗教、艺术、文学、社会、哲学、历史、生物,各方面差不多都有一点。最多的是各国文学名著的译本,与本国古来的诗文集,别的门类只是些概论等类的入门书而已。
&&& 我不喜欢向别人或图书馆借书。借来的书,在我好像过不来瘾似的,必要是自己买的才满足。这也可谓是一种占有的欲望。买到了几册新书,一册一册在加盖藏书印记,我最感到快悦的是这时候。
&&&&书籍到了我的手里,我的习惯是先看序文,次看目录。页数不多的往往立刻通读,篇幅大的,只把正文任择一二章节略加翻阅,就插在书架上。除小说外,我少有全体读完的大部的书,只凭了购入当时的记忆,知道某册书是何种性质,其中大概有些什么可取的材料而已。什么书在什么时候再去读再去翻,连我自己也无把握,完全要看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的兴趣。关于这事,我常自比为古时的皇帝,而把插在架上的书籍诸列屋而居的宫女。
&&&&我虽爱买书,而对于书却不甚爱惜。读书的时候,常在书上把我认为要紧的处所标出。线装书竟用红铅笔划粗粗的线。经我看过的书,统计统体干净的很少。
&&& 据说,任何爱吃糖果的人,只要叫他到糖果铺中去做事,见了糖果就会生厌。自我入书店以后,对于书的贪念也已消除了不少了,可不免要故态复萌,想买这种,想买那种。这大概因为糖果要用嘴去吃,摆存毫无意义,而书则可以买了不看,任其只管插在架上的缘故吧。
夏丐尊()浙江上虞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他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多随笔、杂感,内容积极,风格平淡朴素。此文于年月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
&我之于书&译为,比符合英语习惯,读音也较顺口。
&我的生活费中至少十分之一二是消耗在书上的&译为,其中成语作&耗尽&或&花费&解,意同或;作&腰包&解。
&我的房子里&译为意同。
&好像过不来瘾似的&中的&瘾&指&藏书癖&,故译为,意即。
&藏书印&译为,为专用语。
&往往立刻通读&译为,其中(亦作)为成语,作&坐着一口气&或&一下子&解。
&宫女&本可译为或,但原文实际上指的是&妃子&,故译为。
&故态复萌&译为,或。
不要抛弃学问(张培基英译散文5)
不要抛弃学问
&&&&&&&&&&&&&&&&&&&&&&&&&&&&&&&&&&&&&&&&&&&&&&&& 胡适
&&&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这张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而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努力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后,你们都江堰市要被后来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来法子来设置仪器。
&&&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作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多页书,年可读万页书。
&&&&诸位,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本文是胡适年在上海任中国公学校长时为毕业生所作赠言,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不要抛弃学问&在这里的意思是&不要放弃对学问的追求&,因此不能直译为
,必须加字:。
&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译为
,其中&是成语,和&同义,作&做自己感兴趣或爱做的事&解。
&做学问&译为等于。
&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译为,其中
是成语,作&做对某人有益的事&解
&撙衣节食&即&省吃省穿&,现译为其中
是成语,与同义,作&节约&解。又,上语也可译为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译为其中是成语,等于,作&不成问题&或&不在话下&解。
&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译为或。
&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中的&眼睁睁地&通常的意思是&无可奈何地&,现
在这里作&热切地&解,故译为。
差不多先生传(张培基英译散文4)
差不多先生传
&&&&&&&&&&&&&&&&&&&&&&&&&&&&&&&&&&&&&&&&&&&&&&&&&&&&& 胡适
&&&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说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经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点分开,同点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十()千()&千十&
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是一篇针砭社会陋习的讽刺小品,年月
日发表在《申报&平民周刊》的创刊号上,曾不胫而走,传诵一时。此文至今读来,犹感有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姓差,名不多&如仅仅译为,外国读者只
知其音,不知其意,故在后面加补充说明&&。
&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译为&其中作&无条理&、&凌
&直隶&为旧省名,即今之&河北&,故译为H。
&钱铺&又称&钱庄&,大多仅从事兑换业务,后为银行所代替。&钱铺&可译为
或,但均不如确切。
&格言&在这里意同&口头语&,现参照上下文译为。
&想得通&意即&达观&或&随遇而安&,故译为。
落花生(张培基英译散文3)
&&&&&&&&&&&&&&&&&&&&&&&&&&&&&&&&&&&&&&&&&&&&&&&&&&&&&& 许地山
&&&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几个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了不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 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的爹爹来尝尝我们底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底茅亭举行。
&&& 那晚上底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来到,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 &谁能把花生底好处说出来?&
&&& 姊姊说:&花生底气味很美。&
&&&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江堰市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是它的好处。&
&&& 爹爹说:&花生底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底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本文是许地山()的名篇。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代一个小小片断,以朴实无华、
清新自然的笔调,从花生的平凡而有用,谈到做人的道理,富于哲理,反映他身处旧社会的污泥
浊流而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
原句也可译为或,但现译更
直截了当,且避免在同一句中重复一词。
&几姊弟&在下文将涉及,为防累赘,译为。
&做一个收获节&不宜直译为,现取意译。
&食品&也可译为,但不如贴切;指&好吃的东西&,常用于口语。
&那晚上底天色不大好&译为符合原意和英语习惯。
&这小小的豆&译为。英语中常把和用在一起,有&小得可怜
(爱)&等含意。
&鲜红嫩绿&不宜直译,译即可。
&瑟缩&意即&蜷曲而不舒展&,故有现译。
&你们要像花生&译为,其中是成语,意即&&(学习&&的榜样)。
螃 蟹(张培基英译散文2)
&&&&&&&&&&&&&&&&&&&&&&&&&&&&&&&&&&&&&&&&&&&& 鲁迅
&&&&老螃蟹觉得不安了,觉得全身太硬了,自己知道要蜕壳了。
&&& 他跑来跑去的寻。他想寻一个窟穴,躲了身子,将石子堵了穴口,隐隐的蜕壳。
&&& 他知道外面蜕壳是危险的。身子还软,要被别的螃蟹吃去的。这并非空害怕,他实在亲眼见过。
&&& 他慌慌张张的走。
&&& 旁边的螃蟹问他说:&老兄,你何以这般慌?&
&&& 他说:&我要蜕壳了。&
&& &就在这里蜕不是很好么?我还要帮你呢。&
&& &那可太怕人了。&
&& &你不怕窟穴里的别的东西,却怕我们同种么?&
&& &我不是怕同种。&
&& &那是怕什么呢?&
&& &就怕你要吃掉我。&&
《螃蟹》是近年发现的鲁迅佚文。文章发表于年月间,时值五四运动方兴未艾,作
者通过寓言故事,提醒人们新生事物往往有被旧事物消灭于萌芽状态的危险。
&觉得全身太硬了&译为,其中意即&全身&或&浑
身&,作状语短语用。如逐字译为并无不可,但语言稍欠地道。
&蜕壳&译为,其中为专用语,意同。
&外面蜕壳&中的&外面&意即&在露天&,故译为(),以代替
&身子还软&意即&蜕去旧壳后新壳还软&,故译为。如
按字面直译为则欠确切,因&身子&在此指&新壳&,不泛指&躯体&。
&旁边的螃蟹&译为比A灵活。
&就怕你要吃掉我&译为乃&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张培基英译散文1)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 李大钊
&&& 历史的道路,不会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
&&&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迭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期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志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因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俞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俞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境至,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得一种壮美的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的,不能够感觉到的。
&&&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的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事&&&
李大钊此文载于年月日《新国民》第一卷第号上,短小隽永,堪称一首诗意
盎然的抒情散文诗。作者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说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及中国革命面临的艰难险阻。
&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译为,其中相当于或。
&宽阔的境界&须按上下文译为。&境界&在这里不宜译为、、
&一泻万里&译为,但也可译为
&回环曲折,极其险峻&译为,
其中来自成语。此句亦可译为。
&征人&即&远行之人&,故译&旅途上的征人&为。
&有时&&,有时&&&译为&&&&(=&&&&)。&奇趣横生&意即&极度吸引人&,故译为。
&奇绝壮绝&意即&无限壮观&,故译为。
&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意即&一种敢于冒险的美妙感觉&,原译为
&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的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译为其中动词的意思是&顺利通过&()。又,注意在这里的用法。它在此不作&直到&&为止&解,而是(&以至于&&&或&最后&)的意思。
&要知&译为,插入句中。成语的意思是或
相当于汉语的&请注意&或&说真的&。
14699人关注
14699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潘通色卡tpx色号页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