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介绍一双适合田径训练的鞋子,最好全球四大慢跑鞋品牌省力,抓地强,缓震也好的,谢谢了

adidas慢跑鞋介绍与推荐 + adizero Boston 2 测试心得分享
离上次发表的Supernova Sequence 2才刚过一个月的时间,前几天又收到adidas公司寄来提供受测的一款新鞋adizero Boston 2,心情很开心但也很惊讶,心想我的天呀!adidas今年很拼喔,怎么出新鞋的速度如此的快,我想adidas今年可能真是杀红眼了,抱着一定要抢下慢跑鞋市场Number One的决心,我在此也希望adidas慢跑鞋的市占率能够大幅曜升,我真的已感受到adidas公司的改变,朝专业角度来行销经营这块市场是正确的,Believe it or not, the result will come out beautifully.
我已发过四次的鞋测文了,说真的这次要再写这篇adizero Boston 2测试文有点伤脑筋,怎么说呢?因为adidas鞋款的各部功能与设计大多提过了,再加上我看到土城阿财兄也才刚发表这款adizero Boston 2的精辟鞋测文,内容很丰富也很全面,小弟自认为写不出更具参考价值的测试文,所以想说这篇就改变角度来写,以(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adidas鞋款)加上(单纯开箱测试文)来作为分享的内容。
在此要先跟土城阿财兄感谢一声,您率先发表了如此棒的鞋测文,好让小弟有这次偷懒的机会,adizero Boston 2鞋测文就以阿财兄发的那篇来强力主推,而小弟从旁来加以补充,我想我如再发差异性不大的鞋测文就变得了无新意了,请各位见谅。
二?慢跑鞋之分类与adidas鞋款之归类
首先就让我来重提一下慢跑鞋的分类,一般来说,是以重量来做为区隔,而重量越重的相对于鞋底厚度越厚,重量越轻的相对于鞋底厚度越薄,当然鞋布面所使用的材质也一样,一般欧美只分为三类(Trainers、Performance Trainers、Racing Flat),而我们亚洲也只分为三类(慢跑鞋、路跑鞋、马拉松鞋),而我个人则是将鞋款依重量分为四大类,为什么要分为四大类呢?原因不外乎,不管是在欧美又或是亚洲都常将(轻量慢跑鞋、路跑鞋、马拉松鞋)此三类鞋款混在一起,归类的不清不楚,所以我个人的分类大致是如下的
10.5oz.↑(298g以上)为→厚底训练鞋
8.5~10.5oz.(241~298g)为→薄底训练鞋
6.5~8.5oz.(184~241g)为→次薄底路跑竞赛鞋
6.5oz.↓(184g以下)为→超薄底顶级马拉松鞋
厚底训练鞋、薄底训练鞋、次薄底路跑竞赛鞋都还是有出避震型与稳定型的鞋款,而超薄底顶级马拉松鞋款则都是以避震型为主,我不是百分之百的很确定,但就我目前所知应该好像没有任何厂牌有出过稳定型的超薄底顶级马拉松鞋款。
另外依使用场地之区别,又多出了越野系列鞋款,一般越野系列鞋款只出(厚底与薄底)训练鞋,(次薄底与超薄底)的越野系列,我印象中还没看过任何厂商有出过,而越野系列鞋款还是有分为避震型与稳定型之鞋款,但可以很肯定地告知各位目前各厂牌所出的越野系列鞋款都是以稳定型居多,约占了6成左右。
下列名单是我自行归类整理的adidas鞋款属性,这篇是adidas的主场,所以我只会列出adidas的鞋款,排列的次序是依等级高低由上至下列出
厚底避震型训练鞋
adiSTAR Ride 2
adiSTAR Solution
Supernova Glide 2
Response Cushion 18
ClimaCool Gazelle 365
ClimaCool Ozweego 365
ClimaCool Attune
薄底避震型训练鞋
adizero Aegis
adizero Boston 2
次薄底避震型路跑竞赛鞋
adizero Adios
adizero Ace 2
超薄底避震型顶级马拉松鞋
adizero Pro(5.8oz.=164g)
厚底稳定型训练鞋
adiSTAR Salvation
Supernova Sequence 2
Response Stability 2
薄底稳定型训练鞋
adizero Tempo 2
次薄底稳定型路跑竞赛鞋
adizero Mana 2
厚底避震型越野系列训练鞋
adiSTAR Revolt
Trediac 3 GTX Textile
Response Trail 16
Kanadia TR 2
薄底避震型越野系列训练鞋
adizero XT
厚底稳定型越野系列训练鞋
Supernova Riot 2
另外adidas所出的所有Bounce系列都是属于避震型的鞋款,Bounce系列是定位在潮流型的健身慢跑鞋款,我个人对于这系列没有研究,因为个人偏好的关系,我不喜欢Bounce系列的鞋款。
以上所列出介绍的都是目前adidas主要的中、高、顶级鞋款,还有很多市面上贩售的鞋款我没有列出,那些没列出的都是属于潮流、复古、或入门级的鞋款,因为这些类型的鞋款我本身很少接触,所以无法提供比较正确的资讯给各位参考。
三?系列选择之优缺点与建议
厚底/薄底 训练鞋
优点:避震性、稳定性、大底耐磨度、穿着舒适度、整体性能、使用寿命皆较佳。
缺点:重量重、透气性较差、前脚掌弯曲性较差。
适用时机:每日训练使用、无成绩压力的比赛也适用,但需要争取时间性的比赛就不适合了,因为比较笨重。
次薄底/超薄底 路跑竞赛鞋
优点:重量轻、透气佳、前脚掌的弯曲性极佳、抓地力强、穿着鞋感犹如穿袜般的轻巧。
缺点:避震性、稳定性、大底耐磨度、穿着舒适度皆较差、使用寿命更是明显的较短。
适用时机:争取时间的比赛使用、偶而唯一的速度训练使用(如Tempo Run/Yasso 800),或您本身已是菁英级的程度,那也可以当每日的训练鞋来使用。
如何判断自己的内外旋属性呢?请各位详读纳喊兄用心整理的
慢跑鞋选购基本知识-- 脚掌内旋图解说明之Runner’s World 读书心得,此篇文章解析的很清楚与详细,知道了自己的慢跑属性后,就照着所对应的适用系列去选择鞋款即可。
我观察过国内的慢跑族群里,年龄层普遍集中在40岁以上的居多,而这些跑者中又以习惯穿着次薄底路跑竞赛鞋为主,原因不外乎是(轻量就是好)的观点已深植国人定义一双慢跑鞋好与差的区隔,老实说这种观念不太正确,但我也不太敢武断地说这种穿法不对,因为对于菁英级程度的跑者来说,这应该是很适合的每日训练鞋款,但对于健身型的跑者来说,我个人比较建议选择厚底或薄底训练鞋来当每日训练鞋款,我提供一个我个人认为比较折衷可行的选择方式,我建议大家以(慢跑场地)为主,(慢跑的量)与(跑者体重)为辅,来做为选择的依据,慢跑场地以硬地为主的话,或高体重与每日慢跑的量达10公里或1小时的话,那建议一定要选择厚底或薄底的训练鞋款,慢跑场地以PU跑道或慢跑机为主的话,或标准体重(含低体重)与非每日慢跑的量约在半小时左右的话,那选择次薄底/超薄底路跑竞赛鞋应该是OK的。
体重高低之参考依据,在此要先跟各位报告一下,我认为欧美人种的体型较大支,所以在体重参考数据我是自行加以向下修正为适合我们亚洲人的体型来参考,下列列出欧美网站提供的标准,与我Vody自行修正的亚洲人标准,我不知道我自行修正的亚洲人标准是否正确,还请01版内的专业人士加以指导修正。
180lb↑(82公斤以上)→体重偏高
150~180lb(68~82公斤)→标准体重
150lb↓(68公斤以下)→体重偏轻
Vody自行修正的亚洲人标准
166lb↑(75公斤以上)→体重偏高
133~166lb(60~75公斤)→标准体重
133lb↓(60公斤以下)→体重偏轻
四?个人选鞋方式
接下来就来说说我个人的选鞋方式,我记得版内的秋水兄曾以Vody定理来描述我的选鞋观点,其实秋水兄以Vody定理来注解我的观点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我有很多的看法都与RW或其他欧美网站的选鞋指南资讯不相同,怎么说呢?第一不诿言,目前大部分的网站还是都以足弓高度来推测跑者可能发生的内外旋机制,但我个人认为足弓高度的自我测试(溼足印),又或是机器的测试都有一定程度的误差,所以我本身不太赞同单以足弓高度来推荐选鞋,我个人认为应以跑者实际慢跑的步态来判断内外旋机制来推荐适用鞋款为最佳与最准确方式,而自行DIY判断方式里,看鞋底的磨损区域算是目前误差值较小较为准确可行的DIY参考依据。
第二是我本身挑选鞋款不会单看RW或其他网站的鞋评文来挑选,这类评鑑与指南,通常只是一两位受测者的感觉,虽然RW会再根据实验室去做中底软硬度测试,但这类的评鑑与指南内容实在太过于简略了,并且在鞋款上的属性归类常摆乌龙,且千篇一律都是简单地说感觉不错、感觉好、感觉不好,但从来不会详谈或提供到底有哪部份出了什么问题,或是哪个性能表现特别出色等等,所以基本上我个人都是由RW的Shoes讨论版里去查询我所预定购买的鞋款其大多数使用者的实际穿着感受与经验,然后再来判断该款鞋的特性是否合于自己的需求,主要原因就是Shoes讨论版里的参考样品数很多,各种体型条件的跑者都有,所以自行判断出的鞋款真实特性会很准确,因为实际误差值非常小。
第三是我观看国外的资讯通常不会全盘接受,怎么说呢?鞋子这产品是用来穿在脚上的,但因为人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脚型结构与特色,如高低足弓、宽窄脚型等倾向,而每个人的生理结构也都不同,所以在观看欧美论坛时,我一定会加以自行修正为适合亚洲人体型条件的参考数值,在此请各位掌握住一个大原则,那就是采(多数)大于(少数)的筛选,比方说有10个人反应某鞋款的楦头太窄,而有2个人反应过宽,那这时您一定得选择(多数人)的反应来当参考,因为多数人的反应一定是较准确地,也就代表实际误差值会最小,该款鞋款的楦头一定是太窄不可能过宽,少数的那两位一定是个案,脚型一定是非常窄的极少数,而极少数不能代表大多数来当参考,判断鞋款的其他特性(避震性、稳定性)也请以此方式去推测;另外一个相当重要的重点是,当确定老外们对于某鞋款的楦头尺寸反应是偏窄时,那此时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您,这款不用加以考虑了,我们亚洲人绝对不适合,因为该鞋款的楦头对于我们亚洲人来说一定会是更加得窄,但请务必特别留意喔,当老外们对于某鞋款楦头尺寸的反应是过宽时,那这款您一定要优先列入考虑,以我多年的买鞋经验,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您,通常老外们反应过宽的鞋款都会是很适合我们亚洲人来穿的,这可都是多年来我花了大把钞片买鞋所换来的经验喔(有些经验是很惨痛的,因为完全买到不适合自己穿的鞋款),希望这些我个人的经验,能够帮助大家对于选择鞋适当的慢跑鞋款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最后就来介绍adizero Boston 2的开箱文了
鞋款名称:adizero Boston 2
型号:G18733; 定价:NT$3,350
鞋款?型:薄底避震型训练鞋
适用跑者型态:正常内旋、内旋不足的跑者
功能属性:适合任何?程的各式?跑比赛,或平日每天训练使用。
适合场地:PU跑道、柏油路面、水泥砖道、红土路面、慢跑机皆适合。
鞋子重?:官方给的单支重?278公克(US9号),但我这双尺寸是US8.5号与阿财兄的尺寸是一样的,而阿财兄实际磅秤是285g,所以以阿财兄的磅秤来参考较准确。
鞋中底厚?:标准薄底训练鞋后脚跟至前脚掌高?比?,22mm~11mm 。
鞋款适合体重Range:我个人推荐75公斤以下的体重比较适合。
鞋款图片介绍,因为这次我不多做各细部功能的科技解?,所以我就多补拍了些有闪光与没有闪光的美美照片囉,关于各种设计的功能介绍,请各位参考土城阿财兄的那篇详细解说,或参考我先前发过的那三款adidas慢跑鞋。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帮阿财兄补充这点,adiPRENE 45度是adidas常使用在避震型鞋款的一层1.5~2mm厚度的鞋床缓冲材质,较顶级的鞋款通常是采全脚掌铺设于EVA中底层之上,一般大多是仅半掌设计铺设于后脚跟部位,阿财兄有提到不知45度代表什么意思?45度所代表的是软硬度等级,另有专用于稳定型鞋款的adiPRENE 55度缓冲底材,45度较软,55度较硬,而目前另有新版底材如LiteStrike 45/55度(Supernova系列所采用)、AdiLite 45/55度(adiStar系列所采用),仅供参考。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这是女王受我影响也中了Supernova系列的毒瘾下所败的3双Supernova Cushion 6,是的,她前年一次买3双,比我狠,这款的后脚跟鞋床缓冲材质也是采用adiPRENE 45度。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这双是Supernova Cushion 7,所采用的是全掌LiteStrike 55度,非常地奇怪,不知是否是adidas的生产线摆乌龙,照理说应该是采用LiteStrike 45度才对,而奇怪的还有Supernova Cushion 7也分为两个版本,早一批出厂的是采用后半掌adiPRENE 45度,后一批出厂的却是采用全掌LiteStrike 55度,我本身就有两款不同版本底材的Supernova Cushion 7,真是怪,仅供参考。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最下层的是Supernova系列的鞋垫,第二层的是adizero Boston 2的鞋垫,第三层是Gazelle 365的鞋垫,最上层是adizero Ace的鞋垫,在此提供给各位做比较参考,有没有发现Supernova系列的鞋垫厚的吓人呢?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现有服役的adidas鞋款全员集合照。
六?个人使用心得与看法
一拿到这双新鞋的第一个感觉是,哇!是哇沙米的鲜豔配色,颜色很漂亮喔,我个人很喜欢,这款一样是一般楦的US8.5号尺寸,光拿在手里看,感觉与那款Gazelle 365蛮相似地,楦头尺寸应该是OK地,而实际套穿后的感觉却是前脚掌大脚拇指侧感觉有点卡卡的,直觉是前脚掌在内侧鞋布面有加缝稳定饰片所致,这款鞋的鞋布面用料与设计,几乎与我先前买的那款adizero Ace没有什么差异,真要挑差异大概就是这款的鞋带套组是8孔的,而adizero Ace是7孔的,这款的整体包复性并没有我习惯穿的Supernova系列来得好,也比Gazelle 365略差一点,也没有我那款2E宽楦版的adizero Ace来得服贴于我的脚型,整体来说在楦头尺寸还是有那么一点偏窄,不是很合我脚型的卡卡的感觉。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实际测跑性能
受测者的生?条件与跑步型态参考值
小弟今?37岁,身高164公分,体重54公斤
足弓高?:中高足弓(Medium to High Arch)
慢跑步态:轻?外旋(Mild Underpronation)
惯穿适用的鞋款:避震型系?(Neutral/Cushioning),以一般厚底训?鞋居多
惯用尺寸:US8号 2E/4E楦 或 极少数US8.5号 D/M楦
慢跑场地:PU跑道、柏油山路
慢跑时间:通常每天固定慢跑1小时
PU跑道测试:
(01月11~13日)3次1小时PU跑道之性能表现
在还没有测跑之前,我心里大概就算准了这款一定是5颗星适合我体重练跑的鞋款,果真实际测跑1小时,3次的圈数都是近33又3/4圈400公尺最内圈PU跑道,并没有刻意加速,但越跑越爽,全程就是那种感到很轻松自在很有效率的感觉,前后脚掌的整体避震性对应于我54公斤的体重来说真的是5颗星,比起Supernova Cushion 7还要佳,当我速度稍加提升时,那种多一分感觉过软、少一分感觉过硬的恰到好处回馈感全程伴随着我,单论避震性这款真的很适合我的口味,至于长跑大家都很在乎的透气性,我想不用我多加赞许,这点一直都是adizero这系列的强项,不瞒各位,01月11~13日刚好是寒流来袭,我是傍晚6点才刚始跑地,前40分钟真的是双脚冷到爆,因为这款的鞋布面还蛮薄地,而这款第二代的adizero Boston也更新搭载了后脚跟斜外侧45度ForMotion避震科技,这款的ForMotion版本应该是2D的,不知是否是我个人体重偏轻的关系,我个人对于adidas这种分离式后脚跟ForMotion避震系统设计的鞋款,真的是感觉不出来与没有分离式后脚跟鞋款有何任何明显的大差异,真要说我穿过的ForMotion设计鞋款里有较明显差异的是,adiSTAR系列的Cushion 4那种后脚跟近90度直切一分为二的分离式鞋跟鞋款,有种说不出来感觉重心易向外顷的落地鞋感,其余系列的ForMotion设计鞋款几乎感觉不出有任何特别之处,整体来说这款以我的偏轻的54公斤体重与PU跑道的契合度是百分之百。
柏油硬地测试:
(01月16日)18.4公??跑之性能测试
测试路线同是这条,A到B是9.2公里,来回一趟刚好是18.4公里
真的还是要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棒,这款的中底较一般厚底的鞋款稍微薄一点,重量也轻一些,但避震性却是有增无减,怎么说呢?拿来跟我穿习惯穿的Supernova Cushion系列相比,穿Supernova Cushion不管是在上坡还是下坡,避震性感觉起来比较dead feeling,而adizero Boston的感觉比较是very responsive,非常肯定穿adizero Boston的路感要明显比穿Supernova Cushion来得高很多,但又不会像穿adizero Ace在下坡路段时明显感受到避震性不足,穿adizero Boston在上坡时起脚轻松而容易,平坡加速时避震性转换成回馈力道的效率十足,下坡时的避震保护又恰到好处而明显,那到底这款有没有发现任何的缺点呢?有的,那就是我先前已提到过的前脚掌大脚拇指侧卡脚的问题,我已百分之百确定是(前脚掌内侧鞋布面的加缝稳定饰片)与(过宽的鞋带组鞋眼片)相连设计所致,让我在上坡与下坡时,不时会在大脚拇指的关节上方感到有压迫的卡卡感觉,反正就是每当大脚拇指关节稍为弯曲活动时就会有点小卡到鞋眼片,前几次跑PU跑道时并不会特别明显,我想应该是那几天寒流温度较低的关系,脚掌并没有较平时的肿胀,而这次的路跑时间较久且气温较高,所以脚掌的肿胀幅度较大很快地就有了明显的感觉,除了这个缺点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可挑剔的地方,鞋大底的耐磨度很不错,与Supernova系列的鞋底相当,总的来说,这款对于硬地的性能表现不逊于厚底鞋款所提供的保护功能,但慢跑效率却是明显要高于厚底训练鞋款。
adizero Boston 2是一款高性能、高适用性的鞋款,它的各项性能表现都很不错,拥有厚底训练鞋款的高避震、高保护性,但却没有厚底的笨重,虽然重量要比次薄底/超薄底路跑竞赛鞋还要重,却补足了路跑竞赛鞋款最弱的避震保护性,这款要不是出在有楦头偏窄的问题,我绝对会是给近满分5颗星的推荐指数,所以呢我最终只能给予这款4颗星的评价,这款适合内旋不足、正常内旋的跑者穿,建议体重偏重的跑者也可以拿来当竞赛鞋使用,体重正常与偏轻的跑者,可以当作每日训练鞋使用,竞赛使用也非常适合。
不知台湾adidas的高层会不会进来01版看看大家分享的鞋测讨论文,从最近几次与这位adidas的行销专员接触后,我真的不得不夸奖一下这位年轻人,真的很用功,对于慢跑鞋的基本分类与选择方式都补足了基本专业概念,我想这位行销专员算是我目前接触过各厂牌的行销专员里最为专业的,不会像别厂牌的聊起来似懂非懂的鸡同鸭讲,这专员也把01版内大家所反应的看法都听进去了,但碍于很多政策最终都是由高层所决定,所以也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还是要给您加加油,至少您们已帮台湾adidas的慢跑鞋行销方向从流行潮流方式导向为专业的方式,这绝对是正确的作法,台湾adidas的慢跑鞋行销如果成功转型,那您们将是大功臣。
如果从过去一直有在01版内出没的版友,应该不难发现在2008年底我在此版跳出来大批特批台湾特有偏差地以非专业导向,尽是主推一些潮流型慢跑鞋款式,加上后来大家一起讨论的正确选鞋方式,我个人真的发现2009年的各厂牌真的都变了,大家都开始朝专业的角度来经营慢跑鞋市场,这对于台湾跑者(消费者)来说真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在此我想给台湾adidas公司的高层一些建言,台湾adidas如果想在这场慢跑鞋的市场大战中取得领先的地位,不应把时间与金钱都花在追逐与其他竞争品牌的新行销手法上,而是最好能够倾听台湾跑者的声音,一定要因地制宜,哪个品牌如果能够率先以台湾本土跑者的需求,推出最适合的鞋款,我想哪个品牌就能吃下这块大饼,adidas鞋款的最大问题就是出在楦头偏窄的问题,由于adidas本身少有出产宽楦版的鞋款,再加上有出宽楦版的鞋款台湾adidas又少有引进,如此便造成了很多喜欢adidas鞋款的消费者,却苦于找不到适合穿的宽楦版尺寸,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地转向选择他牌,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我想台湾adidas将很难有办法改变目前各大厂牌在台湾慢跑鞋市场的市占率版图,光有正确而专业的行销还不够,最强而有力的行销就是推出最棒的产品线出来(提供宽楦版尺寸的选择机会),adidas的慢跑鞋不管论品质或性能都有坐二望一的条件,而是否能拿下第一的关键,那就有待于台湾adidas公司的高层是否愿意深入思考因地制宜的行销政策了(台湾adidas的高层们,不仿参考看看台湾顶新、旺旺集团在经营大陆市场的成功经验吧!),而到底谁有办法在台湾区打赢这场慢跑鞋市场大战呢?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PS:本人所提供分享的观点与看法,有少部份是与欧美论坛持相左的看法,请自行斟酌参考,文章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Vody wrote:
一?前言离上次发表的......
厚底避震型训练鞋
薄底避震型训练鞋鞋
厚底避震型越野系列训练鞋
..........
薄底避震型越野系列训练鞋
.............
厚底稳定型越野系列训练鞋........
光是以下分类
“厚底避震型训练鞋.............................厚底稳定型越野系列训练鞋”
就很具参考价值。
我认为真得下场跑长跑写的报告才有公信力,
如果只是买来供在鞋柜,就不要丢脸了。
vody、呐喊、进财....兄是很有资格做评论。
呵呵,又见vody兄的大作,普及型教学贴,不愧是专家,sch7代确实是有两种版本的,早期是后掌adiprene45,后期出的版本侧换成了litestrike55的鞋床了。还有sch6是我认为这几年sch系里最出色的壹代,缓震性能相当的不错,真是有眼光呢。目前正在等待supernova glide2。。。。。前代supernova我这里的业已报废掉了,心痛不已。。。。
Vody wrote:
一?前言离上次发表的...(恕删)
adizero Boston 2
的确很神奇
跑步时 感觉前脚掌与后脚跟(FORMOTION)是不一样平面的 影响步伐的顺畅
ADIDAS是无法接受开发新楦头(宽)的版费吗?
adizero Boston 2的前脚掌对宽楦的跑者是束缚 若再穿厚袜 那更严重
选+半号 虽会改善 但前后脚的空间就增加了 严重影响脚步 轻则掉掉拖拖的
小弟默默的来给Vody大加个分,再来潜水去
用微笑来面对所有逆境
嗯~~看完Vody大的专业鞋评及犀利批判.一针见血的指出目前代理商最大的问题症结所在,就是空有一手好牌,却无法打出漂亮的结果,最基本且最重要的"贴近使用者的需求"这一点都没办法做好(提供合适的楦头),真的是可惜了这一个优秀的品牌,它还是我从小穿到大的牌子拜讬该品牌台湾高层的大头们,扭转一下你们的思维与察纳来自于基层消费者的雅言,这是促使你们持续向前迈进的一大动力!产品行销请回归到"因地制宜.符合在地化需求"的初衷吧! 不然像小弟这一类有宽楦需求的消费族群,大概还是只能退一步看看其它厂家的鞋子,就少有机会再回到此牌的怀抱了
PS:鞋评很棒,小弟五分奉上
Vody wrote:
在此要先跟土城阿财兄感谢一声,您率先发表了如此棒的鞋测文,好让小弟有这次偷懒的机会
那里,小弟也是由你浮出水面后,无私的分享选鞋心得后,在这一年才慢慢的有所成长,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鞋款。
本来应秋水兄之要求,要写一篇薄底路跑鞋跟厚底训练鞋的比较,有了这一篇,我看我也可以偷懒不要写了。
秋水兄,请参考Vody的大作就好,小弟自认没办法写得更好了。
Vody wrote:
我观察过国内的慢跑族群里,年龄层普遍集中在40岁以上的居多,而这些跑者中又以习惯穿着次薄底路跑竞赛鞋为主,原因不外乎是(轻量就是好)的观点已深植国人定义一双慢跑鞋好与差的区隔,
嗯,确实如此。
不过我算是少数跟Vody一样劝人先从厚底训练鞋穿起的人了。
Vody wrote:
帮阿财兄补充这点,adiPRENE 45度是adidas常使用在避震型鞋款的一层1.5~2mm厚度的鞋床缓冲材质,较顶级的鞋款通常是采全脚掌铺设于EVA中底层之上,一般大多是仅半掌设计铺设于后脚跟部位,阿财兄有提到不知45度代表什么意思?45度所代表的是软硬度等级,另有专用于稳定型鞋款的adiPRENE 55度缓冲底材,45度较软,55度较硬,而目前另有新版底材如LiteStrike 45/55度(Supernova系列所采用)、AdiLite 45/55度(adiStar系列所采用),仅供参考。
其实我有猜测是不是跟另一家A牌的鞋子类似,但是不确定所以不便写出。
Vody wrote:
当我速度稍加提升时,那种多一分感觉过软、少一分感觉过硬的恰到好处回馈感全程伴随着我,单论避震性这款真的很适合我的口味,至于长跑大家都很在乎的透气性,我想不用我多加赞许,这点一直都是adizero这系列的强项
我也是速度提升后才越发感觉他的避震跟回馈系统的好,反而热身时没什么感觉。
那次试跑也是第一次跑休息时间缩短到80sec(400M跑86sec),没想到竟然顺利完成。
可见他的回馈性真的不错,不然一般增强强度的第一次跑步很难达到目标的。
这双鞋应该是一般D楦头吧,应该只能Cover到E楦头的脚吧。记得Vody兄的脚应该是2E以上吧。
穿起来一定比小弟还紧实,比较不舒服。
这么鞋我打算拿来练Tempo run跟八百时穿,毕竟他比较轻,而且又有不过的避震性跟回馈性。
至于山路的LSD就交给Cumulus-11去负责了。
这次试穿Adidas的鞋子真的不错,要不是有两双刚服役的路跑鞋,倒是蛮想考虑入手ACE 2的。
现在考虑要不要趁月底折300活动到期前拿陪伴我半年多的WR12在去买一双Boston2。
毕竟我平常训练时还是比较习惯穿一般厚底训练鞋。
Vody兄粗壮的小腿真是吓死人,不愧是回家得跑上坡的人。生活就是训练啊
下次小弟也拍个小腿照来show一下好了。
PS:等级不够,没法帮你加分,请见谅。
http://www.wretch.cc/blog/chintsai0712
Vody wrote:
下列名单是我自行归类整理的adidas鞋款属性,这篇是adidas的主场,所以我只会列出adidas的鞋款,排列的次序是依等级高低由上至下列出
感谢Vody大的分享.5分奉上~~
将adidas鞋款归纳很清楚.可以让想要购买adidas跑鞋的跑友做为一各购买参考指标.
不过还是老话一句...adidas请~给偶宽楦的跑鞋吧!!
Vody wrote:
二?慢跑鞋之分类与adidas鞋款之归类
首先就让我来重提一下慢跑鞋的分类,一般来说,是以重量来做为区隔,而重量越重的相对于鞋底厚度越厚,重量越轻的相对于鞋底厚度越薄,当然鞋布面所使用的材质也一样,一般欧美只分为三类(Trainers、Performance Trainers、Racing Flat),而我们亚洲也只分为三类(慢跑鞋、路跑鞋、马拉松鞋),而我个人则是将鞋款依重量分为四大类,为什么要分为四大类呢?原因不外乎,不管是在欧美又或是亚洲都常将(轻量慢跑鞋、路跑鞋、马拉松鞋)此三类鞋款混在一起,归类的不清不楚,所以我个人的分类大致是如下的
10.5oz.↑(298g以上)为→厚底训练鞋
8.5~10.5oz.(241~298g)为→薄底训练鞋
6.5~8.5oz.(184~241g)为→次薄底路跑竞赛鞋
6.5oz.↓(184g以下)为→超薄底顶级马拉松鞋
厚底训练鞋、薄底训练鞋、次薄底路跑竞赛鞋都还是有出避震型与稳定型的鞋款,而超薄底顶级马拉松鞋款则都是以避震型为主,我不是百分之百的很确定,但就我目前所知应该好像没有任何厂牌有出过稳定型的超薄底顶级马拉松鞋款。
每次看VODY 大的文章都会有新的收获,VODY 大的介绍真的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问题,原来到次薄底都还有稳定型的鞋款,有机会来入手一双,看看稳定的效果如何。
01 运动版上的慢跑讨论,真的是越来越专业热络,可以在各位前辈无私的带领下,少缴一些学费,少受一点伤,真的是一种幸福啊!
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慢跑的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