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边剃掉中间厚发型两个拉手,中间一个球的玩具怎么玩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皮球的多种玩法.doc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30 &&
皮球的多种玩法.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皮球的多种玩法
一、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对球类活动的兴趣。
2、 通过讨论和游戏使幼儿了解并掌握球的多种玩法。
3、 引导幼儿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进行球的多种玩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游戏能力。
4、 通过不同的体育游戏方式,发展幼儿平衡、拍球跑、两人合作夹球走等运动机能和动作速度及身体协调性的发展。
二、 活动准备: 皮球两个。
三、 活动过程:
1、 活动前准备:教师带幼儿来到活动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前的准备活动,活动开幼儿四肢关节(如活动手腕、脚腕,
活动肩部,蹲起十下,弓步压腿等)
2、 想象比赛游戏:
(1)?? 出示球,让幼儿互相讨论皮球除了拍球玩,还能怎么玩?(可以一只手平举另一只手把球放在头顶进行比赛;还可以拍球跑进行比赛;还可以合作进行比赛,两个人夹球进行比赛;也可以两队一起合作进行比赛,一个跟一个从头顶或腿下递球比一比哪队最快传完等)
(2)?? 教师对幼儿想象出的各种不同方法进行引导性游戏。
A、 幼儿用一只手平举另一只手把球放在头顶进行比赛;
B、 两队一个接一个拍球跑进行比赛;
C、 两队每次两个人夹球进行比赛;
D、 两队一起合作进行比赛,一个跟一个从头顶递球,比一比哪队最快传完;
E、 两队一起合作进行比赛,一个跟一个从腿下递球,比一比哪队最快传完。
3、 幼儿拉圈复习体育游戏《切西瓜》 教师提醒被“切”的两名幼儿背对背向圈外的相反方向跑,谁先回到被“切”的缺口谁是胜利者,胜利者来当“切西瓜”的幼儿,游戏继续进行,反复几次结束。
4、结束,集合进行放松、整理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舒缓活动后已稳定幼儿情绪。(
探索皮球新玩法 作者:广饶实验幼儿园 …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你的位置:
&& 详细内容
吉新鹏的冠军之路
吉新鹏的冠军之路
第一章 1977年的年底天生好动的我诞生
我来啦!看到这么卡娃依的照片,我都乐!
我出生于1977年12月30日,这张是我出生后60天的照片。妈妈回忆那段时光时是这么说的:“这孩子光见长个不见长肉,不像别的孩子有那种胖乎乎的感觉,但是他却特别的精神。我常常向同伴诉苦,只要这小家伙醒着你就别想能安静地待会儿,你得逗他玩,陪他说话,他会瞪着大大的眼睛,挥着小手,蹬着小腿冲你笑个不停,否则就叫个不停,再不然就亮开嗓门哭一通,一定要你放下一切事情,抱起来陪着他才会罢休。总之只有他睡着了才能得以安静。不管白天还是晚上,甚至是半夜。”
好动的性格与生俱来,这可能也是我长大后喜欢羽毛球的动力所在,看来这也算是天赋之一!
第二章 北京行开眼界 从小就有调皮性格
三岁了!妈妈的同事都称我为“小王子”、“美男子”。
当时最喜欢的玩具就是各种类型的大大小小的枪,什么手枪拿在手上都可以叭叭叭的玩上一阵子。好玩,好动就是我的本性。等到该上幼儿园了,别的小朋友第一天上幼儿园光知道哭,而我只是觉得新奇,怎么也坐不住,东转转,西瞧瞧,一会儿也闲不住。老师甚至说过要带我去看看有没有多动症。估计老师也是受了我不少苦啊,呵!其实我就是求知欲特强,对什么事都好奇而已。但是如果老师讲故事、在家看电视电影或者做我喜欢做的事时,就会很专著很安静的一呆就是半天。小时候记忆力也特别好,讲过的故事第二次再给我讲时,我都能指出老师讲得与上次不同的地方。
记得1980年,在上幼儿园前,爸爸妈妈想让我开眼界长见识,带着我去首都北京玩。到了长城脚下,可来劲了,蹬蹬的自已就往上爬,非常勇敢。在北京的这次旅行中,总是闪着大眼睛,晃着小脑袋不停的东张西望,不知道有多少个为什么要问爸爸妈妈的,脑袋装了不知道多少新鲜的东西进去。
在返湖北的路上,客车停在路旁吃饭,吃完饭后爸妈一前一后把我放在中间准备上车。(因停着很多车,上车的路也只能一个人通过)走着走着走散了。车又马上就要开了,后来据爸妈说一个留在车附近找,一个原路返回找,正在找得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时,我却一摇一摆的自已回到了我们乘坐的车上。事后爸妈问我上哪去了,我说:上了一辆车后发现座位上的东西不是我们的,就赶紧跑下来,自已找到了我们乘坐的车。因为这件事在爸妈眼里三岁多一点的我已经算很懂事了,知道想问题了。
据妈妈回忆讲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们下班接了鹏鹏回来让他在楼下院子里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一个大概五六岁的男孩子看他在吃萍果,就抢了他萍果去吃,他不哭不叫跑回家拿了把小刀就向那男孩子后脑勺划去。吓得我们抱着那孩子就往医院跑。从那以后我们把他管得更紧了。没有大人的倍伴不敢让他一个人在楼下和小朋友玩了。就怕他伤了别人也怕别人伤了他。但是后来想想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合理的,孩子有很多天性的东西是不应该去压制的,应该是正确引导的,否则或多或少对孩子的今后成长道路会有一定的影响。新鹏在十多年前一次探家时也说过,他现在的内向性格就是我们以前把他管得太紧而形成的,使得他与外界交流时总有些被动。
第三章 我爱去动物园 我也爱玩玩具手枪
不许动,男的站左边,女的站右边,不男不女站中间!
爸爸妈妈每周休息,都会带着我上公园去玩个够。儿童乐园,动物园是我必去的地方。拿着枪模仿着电影上的镜头,砰砰砰的玩上好一阵子。爸爸喜欢摄影,技术也不断地提高!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条温驯的小狗,常和我分食手中的饼饵。
儿时的回忆就是那么甜蜜!
第四章 学习名列前茅 操场上被教练看中
六岁半,上学没几天班主任告诉爸妈,你们的孩子很聪明,就是太淘气。
上学不久数学老师告诉妈妈每次讲完一堂新课时,会习惯性的问同学们听懂了没有,而这个时候我总会最大声说听懂了。其实我也是跟着其他同学起哄的,没太在意。有一天,我又在下面叫听懂了,老师认为不可能,因为他今天讲的有点难,估计还得再讲才行。于是老师就朝我讲到:“那你上来演算给大家看看。”
没想到,最后我真就给把这道题给演算出来了。从那以后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更加喜欢我了,学习成绩也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尽管家里没有什么“体育基因”,但从晓好动的我很善于跑步,个头也比同龄孩子要略高出一些,所以刚刚进大赛巷小学读书就被体育老师挑进了田径队和足球队。
一年级下学期的一天,市体校的羽毛球教练项平和刘政慧到学校里找“苗子”。每个教室走了一圈之后,两位教练没有什么发现,颇有些失望地往校门外走准备离开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项平教练这时候不经意地向操场上瞥了一眼,而这一瞥也正是改变命运轨迹的起点之一。
项平教练近照
项平教练后来在回忆见我的第一感觉时说:“一个穿‘背带裤’的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正在操场上和同学踢球的孩子跑动格外敏捷,看上去很些与众不同。”
经过几天的仔细观察,两位教练终于决定找到家里来了,目的很明确——让我去打羽毛球。其实当时爸爸妈妈应该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他们并不想我去做一个专业运动员,而是希望我好好读书。
于是两位教练却一个劲的劝说我爸我妈,说我的身材、个头、灵活性等等方面,都非常非常适合从事羽毛球运动。经过一番“苦口婆心”,加上爸爸妈妈再一想,我每天下午三点多就放学了,他们都在上班,我也没人照顾,而且当时实在是非常淘气,每天下午一放学就跑四处去玩,于是爸妈合计了一下觉得利用放学后的这时间有人把我管起来,这样一来同时还可以锻炼身体,未尝不是件好事。
就这样,我就走进了体校。
起初爸妈担心我因为打球影响学习,还和我订了个约定,如果打球影响了学习,学习成绩下降就不能打球了。我当时觉得打羽毛球挺好玩的,就表示了球要打,书也
要读。后来我一个人到了厦门,我都一直都遵守着这个约定。
第五章 八岁进少体校 训练艰辛成绩不俗
8岁进少体校。至打进少体校,每天清晨都得六点起床,六点半到校出操。晚上,当别的孩子吃完饭到外面玩耍,我才在妈妈的倍伴下汗流浃背地回家,洗了澡吃了饭,还得乖乖地拿上书包回到房间做作业。
每天都紧张得象打仗,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都得起早贪黑,连星期天都不能休息,爸爸妈妈都有点不忍心让我继续练,特别是看到有时被冻得通红的脸和手,他们心痛了,劝我休息一天吧,我却会学着爸爸给我说的“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座右铭去劝爸爸妈妈支持我继续打下去。
经过一番努力,在1985年省七运会上拿到了块铜牌,这也是我运动生涯中的第一块奖牌。拿到奖,得到了我的第一笔奖金40元,我就用这“第一笔”钱为爸爸买了件驼绒袄子,他每天上班太远,为了支持我打羽毛球,连件大衣都舍不得买。用自己付出的努力来回报家里人,我感到很幸福。
自从拿了第一块奖牌,我的信心大增,训练更加自觉和刻苦了。每天为了加量总是跟在大人的自行车后面跑到学校。夏天汗如雨下,冬天就是件单衣也全是汗水。
在体校,有一天,和同学们在教室二楼走道上玩捉迷藏,为了让同学找不到我,我竟然翻到栏杆外,高兴忘形时,从楼上摔了下来。在病房里还绑着绷带,我就着急着要赶紧去打球,气得爸爸妈妈给我说:“我们不打球了,好好读书得了”。我听后急得眼泪都流出来“球要打,书也要读”。我太喜爱羽毛球了,我不愿就这样放弃。幸亏这一摔并没有摔出什么毛病,否则以后真不能打球了。看我小时候有多淘气。
1989年,在湖北省少年运动会上,因伤缺练三个月的我,竟然在单打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出呼大家的意料。紧接着在湖南益阳举行的全国少儿羽毛球男单比赛中位列第五。
第六章 读书还是打球 全家人的重大抉择
小学毕业考试考得不错,父母想着让我放弃羽毛球好好上学。毕竟打球这条路太难走了,而且妈妈家长辈全都是大学生,他们就我一个孩子,自然希望我能留在他们身边好好读书,不想过早的把我的前程给定下来。
在我参加完湖南益阳全国羽毛球比赛准备升中学时,当时正在正为厦门组建第一支羽毛球队奔走的苏文全教练看中了我,几次三番到家里做工作。妈妈有些疑惑地问苏教练:“为什么比赛中的第一和第二名您不选,却偏就看中第五名的吉新鹏呢”?苏教练的解释是,凭他的经验判断这个孩子更有潜力。苏教练告诉我母亲:“你家孩子有打球的意识,是用脑子在打球。”最后,妈妈以爸爸出差了暂时推托了苏教练。
但是执着的苏教练此时已经下定决心要把我带到厦门去,于是在湖北沙市一呆就是半个月,“软磨硬泡”最终说动我父母带我去厦门看看之后再做最后打算。盛情难却,于是父母心想着就当带我去玩一趟,准备去的时候可是什么行李都没带。
当时我自己却已经有准备要去厦门了。临走前一晚亲朋好友都来送行,我一个人躲在房里,躺在床上暗自流泪。妈妈进来看到之后,一个劲说要把票退了,最后把我急得叫了起来,我告诉妈妈:“我一定要去,我球要打,书也要读”。
第七章 从师羽球泰斗 随林丰玉奔赴厦门
羽毛球泰斗林丰玉
在厦门呆了一周,父母和我看到的是更正规的设施,责任心强的教练队伍还有良好的训练氛围。
那期间还见到了羽毛球泰斗林丰玉,林老是出生在印尼的华侨,他决定回归的时候国内还没有一支专业羽毛球队伍,后来是在他们一干老前辈的努力下打造了第一支专业队福建省队。再到后来厦门队组队的时候,他又被请来当顾问。
看了我打了一阵球之后,林老告诉教练和我父母:这孩子会是他的关门弟子。看着老人家慈祥而坚定的神情,再想想苏指导的锲而不舍,爸爸妈妈的决心终于是开始有些松动了,他们第一次来争求了我的意见。
说是征求,其实答案早就在他们心里了。我当时态度非常坚决,这也促使他们最终下定决心让我留了下来。不过爸爸妈妈免不了还要再三对我说:“孩子,你一定要想好了,真留下来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了,你真得做好吃得苦中苦的准备了吗?”
“放心吧,我会的。”我不加思索回答到。但其实,他们离开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哭了。
等真正离开家的时候,才知道父母是多么重要,起初没有他们在身边的那段日子真有些不知所措。笔芯没有了,稿纸没有了,我就给家时里写了封信,尽管只是委婉地表示了一下自己有些寂寞,但却害得妈妈在家大哭了一场。完了以后赶紧让同事给我带来了笔纸,还托朋友来看我。
后来我才知道,回家后妈妈不知哭了好多回,做父母的把孩子独自留在千里之外,可以说当时他们承受着一种巨大的痛,何况这十二年我从没离开过他们。从我得知妈妈在家急成那样,就只报喜不报忧了,而且每周会给他们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从那时到现在,这个习惯也一直保持着。
第八章 初到厦门之苦 爸边看门边照顾我
初到厦门的日子是艰苦的,运动量加大了许多,最让我不能适应的就是一天紧张训练下来一点食欲都没有。以前在家再累只要一看到爸爸做的饭菜就会食欲大增,但现在眼前这清淡的海鲜却怎么也提不起我的味口来。饮食和体能之间是息息相关的,1994年正是我上体能出成绩的时候,我吃不下饭势必对体能有很大影响,这让教练非常着急。最后,翁教练也只好向我父母求招了。(这事当时我并不知道,只听说爸爸内退之后来厦门住阵子时间)
直到多年以后通过媒体报道才知道,当时家里正是非常困难的时候。外公外婆都已年过七旬而且身体状态很不好,都需要照顾。但是为了我的前途,家里商量之后最终决定让爸爸从单位设备科岗位上退了下来,办了内退手续之后借钱来了厦门,住在训练场搞基建时没有拆的10平方米小门房里。
从此,爸爸一边守门,一边照顾我的生活。每天早上上街买来我爱吃的菜肴,给我做着可口的饭菜。而他自已却粗茶淡饭的,还不让我看到,有时我让他和我一块吃,他总装成吃得很饱了的样子。就这样大概用了半年时间,我的身体渐渐强壮了起来,头发也变得黑亮了许多。接着在全国青少年大比武比赛中,我只输掉了一局比赛。这也算是我羽毛球生涯中的第一个亮点吧。也就在这段时间,我进入了李永波指导的视线。
第九章 球要打书要读 我也是块读书的料
记得我刚从家到厦门那会电信条件还很落后,爸妈为给我打个电话经常会在邮局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到了厦门之后第一个春节,妈妈从老家沙市来看我,这一路上没少吃苦。因为当年没有直达火车,先要从沙市坐船到九江,到九江的时候已经半夜三点了,妈妈拎着四十多斤重的脐橙走上码头一百多步阶梯,后来偶然一次机会才听起这段往事,她差点从阶梯上摔倒,但自始至终都牢牢地提着手里带给我的脐橙。
我至今想起来都很感慨,真不知妈妈当时是怎样到达厦门的。
妈妈来了,我们都特高兴,但是第二天我训练回来却看见妈妈在抹眼泪。因为在家大小事情都是父母包办,生活中自立能力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好的。妈妈之所以流泪,是看到我内裤橡筋松了都不懂得买,我只是用针围着裤腰缝了一圈,其实这样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妈妈念叨着说,真不知我一个人这些天是怎么过的。
打那以后,无论怎样每年的春节妈妈都会来厦门和我一起过,一直到我去了北京。当时由于经济上原因,爸爸妈妈不能一块来。(上回说过爸爸后来到厦门照顾我,那已经是我来5年后的事了)
在备战第七届省运会时,大概有一学期的课都给拉下了。利用探亲的时间我把课本带回了家,让妈妈找他的同学万老师给我补一下课。
一本书只有两周的时间,妈妈请万老师上完课后一定要出题考一考我。三张综合试卷做完后,万老师告诉妈妈:“真是可惜,这孩子其实是个读书的料,打球浪费了。”妈妈笑着说,不聪明球也打不好啊!中专毕业考试,我考得很好,兑现了自己“球要打,书也要读”的诺言。妈妈还问我抄的谁的,我当时颇有些愤懑的回答到:“妈妈,我在班上考的是第一名,我能抄谁的啊?”
第十章 捧得洲际赛冠军 香港成首冠福地
第一个洲际比赛冠军时的照片
到了厦门之后第二年也就是1990年12月份的时候,我获得去香港参加亚洲柏力杯羽毛球赛的机会。
尽管从小就习惯了东奔西走训练比赛,不过在拿到香港比赛组委会发来的邀请函时自己还是特别兴奋,毕竟这是自己第一次洲际比赛,而之前对香港的直观印象不少是来自港片,比如风靡一时的《英雄本色》系列电影曾经让我百看不厌。
出发之前,对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颇有些期待。教练对我们这些孩子的心理肯定是了如指掌了,所以特别叮嘱大家千万不要到处乱跑。
大多数比赛细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只是有印象半决赛开始对抗变强,等到决赛碰上身旁这位台北选手,可以说他的技术已经到了一定水准。我模糊的记得当时自己就一直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赢一定要赢,而当时的指导思想也没有太多,就是不要失误,争取多拍,拉开调动对方。
最后赢下来比赛我很开心,不过因为那时性格实在太过腼腆内向,所以这大概也是这张领奖图上自己没有笑容的原因吧。
回到房间后我拿着小奖杯琢摸了好半天,那一刻自己要打好羽毛球的信心和决心也就更足了。由于意义特殊,这座小柏力杯一直都摆放在爸爸妈妈后来为我做的荣誉柜里。
除了冠军奖杯之外,这次香港之行还收获了一笔宝贵财富。因为所有选手比赛住宿都集中在一起,所以期间跟台北、香港、澳门的不少选手都成了朋友,后来大家在一些比赛中见面时还常常会聊天叙叙旧。
比赛全部结束后,组委会组织带大家到海洋公园玩了一趟,还坐油轮游览了著名的维多利亚港,当时的心情肯定是很happy啦。
从那以后,自己一共去过6、7次香港,后来再去的时候很多都是以访问活动的名义了。当然了,长大以后再到香港,恐怕也很难找回那份童心了。
第11章 睡在邻铺的兄弟 集体宿舍的快乐
刚成立的羽毛球队一样,厦门体育中心当时也处在起步阶段,尤其在硬件条件方面。头一年多时间,我们羽毛球队队员住在篮排球馆休息室改造成的两个大房间里,平时训练则是在羽毛球馆,而其实当时厦门体育中心也就这两个场馆。
初期男队有王毅、李荣、高晓冬等一共8个人,而我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印象中每天晚上熄灯之后,大家免不了你讲一句我插一句海阔天空神侃一顿,到最后可能就剩下一个继续在那说啊说,回过神来才发现没有人搭理自己,再大声一问才知道旁边的哥们早已进入梦乡了。相信住过集体宿舍的朋友都有过这番经历吧!
一年多后体育宾馆落成,整个宾馆一楼成了羽毛球队的新宿舍。在这一年多中,队伍人员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新鲜血液补充进来的同时,也有“老队员”离开了这个集体。我们宿舍从辽宁来了个比我更小的王鹏,也许东北人性格天生就比较开朗吧,因此别看这王鹏年纪不大,但很快就和我们打成一片了。这小家伙肚子里可真是藏了不少主意,记得最深刻的是:宿舍房门常常被打开一道缝半掩着,等进屋的人把门一推——后果就是被浇了个一头雾水。后来看周星驰的《整蛊专家》,捧腹大笑之时我还想起过这段趣事。
搬到新宿舍后,林丰玉指导就住在我们旁边,这边房间有什么风吹草动打打闹闹,林指导那边听得可是一清二楚的。每次他询问“昨天晚上你们屋怎么那么吵”之后,接下一段时间我们便不敢再放肆了。
第12章 怀念大学难忘挤公交进城的日子
怀念大学生活,怀念当年你拿金牌那刻。。。你还记得湖滨四里这个地方吗?那里的一个小理发店。。。
上篇评论里那位署名“厦门人”的朋友,今天就从回答你的问题开始吧。说实话,因为时间实在太过久远,你提到的那个湖滨四里小理发店我确实是记不太起来了。希望今后回厦门时有机会去故地重游拜访一下,眼见为实嘛,说不定见到面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
当时理发好像也不是固定师傅的,觉得这家理的不错也许就成了回头客,要理的不好呢就肯定是不再光顾了。我理发算是挺频繁的,大概最多一个月就要去一趟理发店,有时候会选择体育中心附近的,有时候也会趁着周末进城的时候在市里理个更时髦些的。
说起礼拜天进城,刚到厦门那阵自己也没开始挣工资,一个月大概也就发个100多补贴,所以每次进城都是坐公交车去,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大概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到市中心中山路一带了,票价好像是5毛钱还是3毛来着吧。到了中山路以后其实也没什么大的开销,我常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到麦当劳店里,找个窗户边的位置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着路上的行人。我特别喜欢仔细地观察路人的面部表情,有行色匆匆赶路的,有说笑着地,还有手拉手的。。。
慢慢地自己有了工资,再进城的时候偶尔也会享受一下出租车待遇了。再后来,等我进国家队之后放假回厦门时,再去中山路不经意间就发现麦当劳斜对面多了个肯德基。我的球在进步,厦门也在飞速发展着,当年的体育中心那片郊区后来渐渐成了新中心,现在市政府也搬到那边去了。
愿厦门越来越好,越来越美!顺便预告,明天我会去无锡参加"全国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大型公益活动,也是首届中国体育明星慈善夜。
第13章 资深教练组织大比武 怀念草莓味
记得大概在94年时有一个比赛很有意思,在那一年冬训之后,有一个由老一辈资深教练们提议组织的一次全国比赛,叫大比武比赛。以检验在冬训当中的训练水平和情况。同时以此次比赛结构为依据,录取当年全国锦标赛的资格,成绩未能达标的将不予准许参加本年度的全国锦标赛。
其目的在于使全国各个运动队着重提高基本技术和整体身体素质能力。
在这一年当中,我作为厦门第一单打,派来参加了大比武,在此次比赛中取得了技术积分第一名。
当时比赛在成都,刚进入春天,成都的天气潮湿阴冷,记得我们的房间四个队友同住,一到晚上,都早早缩进被窝,可是被子不够长,睡着睡着脚丫都露在外面,最后为了保暖,只能把上衣穿着,才能把被子盖住脚。
成都的四月正是草莓盛产的季节,大家都去买,我们比赛的场地外面,围了一堆卖草莓的商贩,生意红火。现在想起当时草莓的味道,还满口留香!
第14章 只身离家去厦门 感谢王德柱叔叔
在厦门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89年我离家只身到了厦门。妈妈的同事高医生看到妈妈一提到我就会伤心流泪。就主动告诉妈妈,他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战友,王德柱在厦门一七四医院当院长,可以介绍我们认识,托他帮忙照顾我,妈妈高兴极了。
1989年春节,妈妈带着我去了王院长家。王院长和殷阿姨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因都是湖北荆州人,大家一见如故,有讲不完的家乡事。
打那以后,每逢星期天只要他们有时间,就一定会开着车带着零食来看我,还把我接到他们家里改善改善伙食.在王叔叔家能吃到地道的家乡菜。
也是因为有王院长在厦门帮忙照顾到我,让妈妈放心了不少。现在妈妈还念念不忘,当年我如没王院长的经常照顾,真不知中途我会不会被家里接回去不打球了呢!
在2000年悉尼夺冠后,王叔叔第一时间给我家打来了庆贺电话。我回到厦门,他和殷阿姨第一时间到宾馆接我们,到他医院和他的战友们一同为我庆功。
感谢王叔叔对我的照顾,我回厦门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去看望你们
第15章 忘不了“严师慈母”翁建德教练
从厦门队到国家队之间近7年的时间,专门负责男单项目的翁建德教练与我几乎天天形影不离,呆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与自己儿子相处的时间。那时,由于我的力量比较差,每次进行力量训练时,翁教练都要在旁盯着,给我数次数。
翁导的孩子跟我一般大,在这个阶段是很需要母亲的关怀和支持的,但当时由于全心放在对我的培养上,把自己孩子高考的事给忘了。后来,翁导的儿子自费就读于重庆的一所学校。
记得2004年我在厦门办结婚的时候,敬酒的时候,翁导的儿子,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开玩笑地对说“如果我妈妈,当时不是全心培养你,也许今天我也成大器了”,我听了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滋味,确实翁导对我倾注了太多的母爱了。功夫不负苦心人,我终于在1996年入选国家队。
1997年,当时由于厦门队不能参加全运会,队员由福建队先选,其余的则可以转会代表其他省队,我作为厦门男队第一主力被福建队挑中,但由于种种原因福建队竟未给我报名,结果我成了国家队选手中唯一没份参加八运会的队员,对一名正处上升期的年轻队员来说,失掉在全运会锻炼的机会非常可惜,而且还要等上四年才能等到下一次的机会。也正是在翁建德教练的鼓励和帮助下,才使我打消了放弃退队的念头。
后来进了国家队,我在遇到挫折时除了找自己的父母深谈外,还会同翁导“交心”。
第16章 我们羽坛金牌教头李永波总教练
2000年奥运会出征!
我们眼中的李总教练,平易近人。
1994年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我状态特别好,代表厦门队参加各种赛事仅仅输掉一场。没过多久,我就进入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的视野。
入国家队的机会可是梦寐以求的,不过林丰玉指导一开始并没有同意。在林老看来:李指导刚刚重组国家队,要兼顾的事情肯定非常繁多,因此可能没有太多精力来重点来抓我个人的训练。“我的弟子进了国家队的门,就一定不能被打回来。”虽然已经70高龄,但是林老坚持要在地方队把我基础完全打牢。
第一次要人被婉拒后,过了一段时间李指导再次提出要带我到国家队,并且让林老放心他会对我在心的。但是这一回,厦门羽毛球队不同意了,意见是:马上就要打省运会了,培养了这么多年的人,应该在为地方上多做些。省运会我取得了三金二银的好成绩。
要人碰了两次“软钉子”按常理说是够伤面子了,毕竟国家队大门可不是对谁都开的啊。但是惜才的李指导并没有放心上,更加耐心等待着时机成熟。终于在1996年初,第三次开口要人,我终于来到了北京,进了国家队。
妈妈至今还不无感慨地说:“真是从内心里感激李永波教练,要是他胸怀不够宽阔,鹏鹏就肯定与今天的辉煌擦肩而过。”
第17章 苦和累化作我们拼搏不息的斗志
1996年2月10日中国羽毛球队二队正式成立了,我有幸成为二队的第一批运动员。当时男单组二队的主教练是钟波,我们一起在艰苦的条件下奋斗了三年。
记忆犹新的是当时我们住在地下室,墙壁一旦碰到霉雨季节,墙皮整片整片地脱落。那时除了立志拿比赛的冠军,我们的另外一个目标就早点能搬到一队住的板楼里面去住,那就意味着我们要赶超一队,才能够如愿以偿,除了白天的训练,晚上吃过饭,大家会背起拍包到球馆,继续熟练技术,一心一意想着要提高。钟指导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苦和累,化作我们拼搏的斗志。
每到晚上,整个二队四个项目的所有教练和队员三十几号人都会围到一起看新闻联播,因为当时只有一台电视机,大家都很开心,每个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全男队就一台洗衣机,大运动量地训练,每天都得换洗衣服,可怜那洗衣机24小时地转个不停,为了保证运动员休息,钟指导和其他教练们只能等我们都洗好了,才能轮到他们洗。
地下室的日子,为我的人生增添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阅历。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了,大家住着单间的公寓,但是那样的日子所带来的快乐,现在的队员是没有办法体会到。
第18章 羽坛“教父”汤仙虎画龙点睛”
或许是对国家队氛围不太适应,加之名将如云,胸怀大志的我很长一段时间未能显山露水,一度陷于不知方向的苦恼中。
1998年,回国效力的老帅汤仙虎来到了国家队男单组,大器晚成的我,“点睛”之笔便是由汤教练来完成的。在汤指导的点拨下,我茅塞顿开,对球的认识有了很大改变,逐渐在比赛中找到了自信,找回那股敢拼敢搏的虎气。一旦“展翅”,便使我愈战愈勇,在一系列国际大赛中取得佳绩。
在短时间内拿足奥运参赛积分后,我心里却似乎有了包袱,紧接着在泰国、马来西亚公开赛上的表现均差强人意。眼看机会到了,状态没了,难道真是要与奥运会檫肩而过吗?我的心里十分着急。
最后确定奥运参赛名单时,在汤仙虎的力荐下,决策层最终把我这个本已删去的名字又换上了。得到这一来之不易的入场券,我兴奋异常的同时,更是再三告诫自己要倍加珍惜。
汤指导在我出征前鼓励说:“你有成功的经验,最近的比赛有失败的教训,正反两方面的经历你都有了,奥运会将是你大显身手的机会!”奥运会我夺得男子单打冠军证明了汤指导的有先见之明。李永波总教练在我夺冠的一瞬间紧紧拥抱汤指导的镜头,亦表达了这位少帅对汤指导的感激之情。
在平时的生活和训练当中,汤导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平时在技术上有什么问题都会去向他请教,对我帮助很大的是,他教授了我对球和对事物的一些看法和认识,让我能够对很多的事物,从多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也是汤导经常谈到的思维方法,对我的水平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在讲究实力的体育世界里,汤导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人。
---汤仙虎非常欣赏吉新鹏的打法,他这种拉开突击的打法代表了当今世界羽坛的最新潮流,世界上优秀的选手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且,吉新鹏的技术比较细腻,手上的感觉很好,这一点非常重要。(摘自“凤凰卫视”)
第19章 出访欧洲不同风格的建筑和人文
带勋章的英国市长后面那位是我
亲密无间和平鸽
英国皇家士兵
可爱的松鼠
1996年第一次代表国家队出访欧洲,英国、瑞士、德国。
到英国的时候出了机场,上了一辆前来迎接我们的大巴车,上车一看,车内的前半部分是座位,后面卷放着羽毛球的塑胶场地,正在疑惑的时候,听到接待我们的英国羽协官员,给我们解释,在英国访问的期间,除了休息,大巴车将会陪我们度过所有的时间,在7天里,我们每天都会到达一个城市,从南到北,横跨英国。每天我们都要在所到的城市和当地顶尖选手进行友谊赛。塑胶场地可以陪着我们在每个比赛场地随时铺用。看来他们还是很细心的。
瑞士7天,天天都是鹅毛大雪,友谊赛结束就去打雪仗,乐不可支。瑞士属巧克力最好吃,口感滑順,輕輕的在口中化開,从此只要见到瑞士的巧克力就一发不可收拾,吃个够。这三个国家里面,在饮食上,瑞士是最难适应的,蒸白米饭是加入黄油一起烹饪。
第二排右起第四位是我
瑞士的雪真漂亮
德国7天,我们住的羽毛球基地,是全木制的公寓里,感觉非常舒服,每天闻着木香的味道入睡,实在值得回忆。德国啤酒罐里酿出的啤酒是世界最纯净、最优质的啤酒,可惜当时还要参加比赛,不能多饮酒,只能小尝一杯。啤酒香肠味道很棒,可以多吃。
21天时间里面,每天都要和当地顶尖选手进行友谊赛,做交流,虽然很疲乏,但很兴奋,看到不同风格的建筑和人文。
第20章 体工队封闭训练 军事"秘密"外泄
1998年亚运会之前,我们在福建八一体工队封闭训练,这是我第一次跟着一队出来集训,感觉很不错,大家一起为备战亚运会而努力,在训练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下,队务还是见缝插针,为我们准备了为期1周的军训。训练科目以队列训练为主,辅之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为技术训练开个好头。
我们一共分成了四个组,男单、女单、男双、女双。一个个都卯足了劲,和其它三组一比高下,在军训结束的前一天,我们男单组突发奇想,下山去(我们住在铜盘军区)有很多商店出售军用物资,我们男单组自费,一人一套,从头到脚都武装起来。说好我们男单组第二天一起穿出来,又精神、又整齐,一定会拔得头酬!为了这个“秘密”我们男单组兴奋了一晚上,睡觉都还在偷着乐!
可惜高兴太早,不知道是谁泄密了.第二天这个“秘密”遍地开花,列队的时候,我们组和教官们都傻眼了,全队清一色整齐的迷彩服装。后来据大家猜测,估计是孙俊,当时他在和女队的葛菲谈恋爱,可能是他告诉女队的吧!
我觉得,军队的队列训练,是最为实在的纪律训练和精神训练。它培养的是一望无际的集体英雄主义,锻铸的是一个钢铁的群体。军训挺辛苦的,但大家痛并快乐着!
第21章 他们不认识羽毛球 但总会知道的
我们还去了遵义去学习了革命事迹
今天开始拾起笔来,继续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成长之路。在过去的20篇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响应和支持,。在年前还接到了在成长之路中.第11篇写到的苏文全教练的电话,他的鼓励与支持让我更加有信心做好教练的工作。
我记得在1998年4月,我们羽毛球队去贵州遵义捐助当地的一所小学。
当时天下着小雨,路面都是土路,泥泞的小路根本无法驱车行走。我们所有的队员,抱着给孩子们买来的文具,踩着路边的石块一步一步的慢慢前行。
当我们到达学校的时候,发现学校要比我们想象中的艰苦多了。印象很深的是,学校里那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可能是孩子们活动的小操场。当时,我的心情非常复杂,环境差别太大了,真希望能多帮助他们一些。
为了表示对我们的欢迎,学校在校园的土台子摆了几张看起来还算比较完整的桌子,给我们做了个简单的欢迎仪式,然后让孩子们上来领取我们捐助他们的文具。每当一个孩子上台领取捐赠物的时候,他们都会开心、憨笑地说“我这是几班几班的学生”。当时看到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我们所有的队员都笑了。
作为国家羽毛球队,我们给孩子们带去了带羽毛拍、羽毛球,但是看到荒凉的小操(草)场,看到孩子们好奇地拿起球拍,用陌生的眼光去打量着自己没见过的东西,我觉得自己手中的羽毛球拍异常沉重。
看着他们所处的环境,真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能够让他们在充满阳光和爱心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生活在这片贫困的土地上,这些孩子还不知道羽毛球运动,我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学校的老师身上,我相信这些孩子的老师会带他们去体验、去感受这些未知和新奇的事物。
今天他们虽然还不认识羽毛球,但是明天他们可能因为羽毛球而认识世界。
第22章 西班牙斗牛让人震撼叹英雄豪迈
虽然这张照片的背景稍显模糊,但相信大家还是可以轻易地看出来我这是在斗牛场。
六年前我们在西班牙苏迪曼杯决赛中战胜老对手印尼队,比赛结束,全队非常高兴,第二天几位教练员决定带我们去看看斗牛比赛。大家伙拿出当地地图上下一番研究之后,还算比较容易便找到了去斗牛场的线路,坐着大巴车就去了。
要说这还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到现场观看斗牛比赛,尽管西班牙斗牛早已如雷贯耳,不过当我真正步入斗牛场的时候,还是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入场式开始时,先奏雄壮的乐曲,然后二十来名身穿华丽绣花紧身衣、紧腿裤、头戴三角帽的斗牛士在两名骑士的带领下列队进入斗牛场,雄赳赳气昂昂地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
斗牛的过程是扣人心弦的。当斗牛场的旁门一打开,凶暴的公牛便奋不顾身地冲进场内,它左冲右突,在沙地上漫无目的地狂奔着。这时,五六个斗牛手就会挥舞着红绿两面的斗篷,交替来挑逗它,刺激它狂怒。接着,两名身骑骏马的刺斗士,手持长矛,直奔公牛而来。公牛毫不示弱,朝着身披护甲的骏马直扑过来,骑士便找准机会用长矛直刺牛背。不一会儿,牛背便血流如柱,惨不忍睹。公牛全然不管身负重伤,性情变得更加暴躁和疯狂。
紧接着出场的是两名梭镖手。梭镖手必须将带弯勾的梭镖准确无误地插入正在流血的牛背处,每次两镖,共投三次。他们必须具有非凡的勇敢,因为要在一两秒内迎面完成投镖的动作;同时还须具备非凡的职业技巧,否则投出的镖就会弄偏或掉在地上。
在这关键时刻,真正的斗牛士——杀牛手出场了。杀牛手上场后并不急于杀死公牛,他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一整套规定的动作,即用斗篷来回逗公牛,而且动作要干净利落,没有一点破绽,使疯狂的公牛完全顺从他的意志旋转,直至把公牛累得筋疲力尽,口喘粗气。这时,主席就会宣布授予杀牛手结束公牛生命的权利。于是,杀牛手这才举起长剑直刺牛的心脏,顿时鲜血迸涌,不可一世的公牛便立刻栽倒在地,在剑下丧生。乐队高奏凯歌,斗牛士在乐曲声中接受观众的祝贺。
看到斗牛士那么激情那么投入的表演,真得让人感觉到什么叫做英雄豪迈!这项运动在西班牙应该已经升华到文化的范畴了,观众们陶醉和痴迷在这种文化里。至今我还非常清楚地记得:每当斗牛士有精彩的动作,全场观众都会挥动手里的小手绢,以示赞许和鼓励,那真是全场沸腾的场面,气势恢宏。
仔细想来,其实我们羽毛球比赛和斗牛比赛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斗牛士去挑战凶猛的公牛,就正如我们在比赛中遭遇到了强大的对手。要想在比赛中赢得胜利,就都要有策略有技巧,都要心无旁骛全情投入。在这种棋逢对手的比赛中胜出,观众自然不会吝啬自己的掌声。
第23章 一次特别的旅途 我当了回飞行员
如果不是因为着装上的“业余”,我这个飞行员是不是可以以假乱真了?
说起这张照片也有8年历史了,是1999年底一次队里放假,我在北京回厦门的航班上拍的。而之所以能进入到驾驶舱里,就要归结为缘份加巧合了。那天我坐的刚好是厦门航空公司航班,到登机口时正好碰到那架航班的机长,两个人一对眼发现从前就见过面是熟人。机长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并且邀请我到驾驶舱里参观参观。
作为运动员,自己常年外出比赛坐飞机的机会算是很多了。不过要说进到飞机最前端的驾驶舱,我这还是头一回(至今也是唯一一回)。记得当时一眼看到那么多的仪表和操作设备,自己心理一阵莫名的激动。其实,和很多男生一样,自己小时候也曾经有过飞行员的梦想啊。机会难得,在听着机长介绍主要器械功能的时候,自己这碰碰,那碰碰,充满了新鲜和好奇感。当然了,坐在驾驶席上留个影自然必不可少。飞机要起飞了,我回到了客舱里自己的位置上。机长说,等一会起飞进入平稳飞行后,再让我到驾驶舱里来。
尽管是二次进驾驶舱,不过激动的心情丝毫未减,毕竟和刚才的静止状态相比,这会我们正在蓝天中飞翔,而最大的不同则是:这会我就不能象刚才那样自由活动了。我连挪动一下身体都小心翼翼,哪还敢再去触摸那么复杂的仪表设备啊!转眼间我们已经快要到泰山上空了,机长告诉我从这个角度看泰山,就好像突起的蒙古包,完全不像身临其境时那样巍峨壮观。等到的时候看过去,果然如机长所言。
开心的时光总是来去匆匆,这段特别的旅途很快就结束了。这次经历却给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回忆,而且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第24章 难忘记首个六星级公开赛的冠军
在身体和技术基础都达到一定水准之后,信心对于一名运动员来说也许就是前进道路上最关键的因素了。正因为如此,如今再说起自己2000悉尼奥运会上的成功,就不得不提到同年4月的日本羽毛球公开赛,原因不仅是我在这次公开赛上拿到了自己首个国际羽联6星级比赛冠军,也不仅是我在决赛中击败了半年后奥运会决赛中的对手叶诚万,最重要的是:让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由于比赛级别本身就很高,再加上属于奥运会积分赛,所以几乎国际上所有羽球高手都前来参战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最后,我和叶诚万两人在决赛中相遇。叶诚万的实力之强有目共睹,尤其是他在网前的假动作至今看来仍然值得称道;那次公开赛他高居2号种子位,而我记得自己只是大概在12名左右吧,所以悬殊还是比较大的。
现在具体比分不太能想起来了,只记得第一局非常不适应叶诚万的假动作,输得很快。第二局一上来主动权依然在对手手里掌握,打到8比13落后眼看自己就要落败。不过就在这输球的悬崖边上,我硬是顽强地追到14平进行加分。加分赛里又是叶诚万率先以2比0领先拿到了赛点,不过我再次"大难不死",连得3分后反败为胜拿下这一局。接着,我又一鼓作气拿下第三局。
这次公开赛冠军的意义对我来说非同一般,首先一点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以前光是练啊练啊,也没具体想过自己到底练得怎么样了,而这场决赛让我对自己有一个定位一种肯定;第二点意义是,离奥运会还有半年的这场决赛之后,我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这份自信甚至有些要爆棚的感觉。我悄悄地告诉自己:加油,你能做到任何事情。第三点,这场胜利对后来的奥运会决赛影响自然不言而喻。
目前我正在带领队员参加在漳州举行的全国青年比赛,找时间我会把比赛中的趣闻告诉大家。
第25章 奥运前最后一战 体会“九死一生”
上面这张是我参加2000年8月份马来西亚大奖赛时的照片,那次我的成绩很一般,前八名都没进。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把它单拿出来讲一讲呢?套用一句电影台词原因就是:比赛很重要,后果很严重。
这次马来西亚比赛的背景是——我们出征悉尼奥运会之前的最后一项国际大赛,教练很坦率地告诉大家,奥运会最终参赛名单跟这次马来西亚比赛成绩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如果能在马来西亚拿到好成绩,那么入选奥运阵容的概率相对就会大一些。但是结果呢?我先输了,在16进8的比赛时就输了。记得从比赛结束到回到宾馆,自己满脑里都在想:自己是不是要和悉尼无缘了。
输了之后我也就先回北京了,回来之后自然难免听到一些风声,跟我有关的就是最后大名单里没有自己。眼看奥运将近,听到这样的消息自己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啊。不过听完之后,我却是一下子清醒了,因为首先队里毕竟还没有最后正式宣布名单,第二就是如果自己放弃,那就肯定连百分之一的希望都不会有了。于是,我立刻把精力转移到总结马来西亚比赛问题上了。回过头看,在马来西亚我显然是太在乎比赛得失了,反而约束了自己的发挥。
过了几天队伍回来了,我记得当时汤导行李还搁在门口,就第一时间让人把我从四楼叫到三楼他房间里去了。我们之间对话非常直接而且简单,他问了一句:“新鹏你自己感觉怎样,还有没有信心去打奥运会。”我的回答也只有一句:“汤导,我有信心!”
再后面就是我之前提起过的一幕了,悉尼奥运会报名的最后一天,李富荣主任到队里来,当时他手里头实际已经拿到了一份名单。后来我听说过,李主任碰到李永波总教练的时候便问说:名单还有没有变化,如果没变化就宣布了。李总教练的回答是有变化,我们最后决定让吉新鹏上,原因是他是当年中国队里唯一一个战胜过所有可能拿金牌的外国选手的队员。汤导说,我更适合去冲击奥运会金牌。
现在回想起来,马来西亚失利一度让自己面临"九死一生"的险境,不过这次险境对后来的奥运会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正是通过这次比赛后的总结,让我明白了:要想拿到好成绩,就必须抛开杂念,在最后一球打完之前不要去想任何得失。。。
第26章 出征奥运会为国家的荣誉去战斗
十七届悉尼夏季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正式宣布。中国体育代表团由488人组成,其中运动员311人,参加除马术、手球、棒球以外的25个大项174个小项的比赛。其中中国羽毛球队奥运阵容确定如下:
男子单打:夏煊泽、吉新鹏、孙俊;
女子单打:龚智超、戴韫、叶钊颖;
男子双打:张军/张尉、余锦豪/陈其遒;
女子双打:葛菲/顾俊、杨维/黄楠雁、秦艺源/高凌;
混合双打:刘永/葛菲、张军/陈琳、陈其遒/高凌
(羽道客:张军/高凌决赛中以2:1击败印尼名将特里普斯和许一敏获得冠军,为中国羽毛球队赢得第一枚奥运羽毛球混双金牌)。
当正式名-单确定下来时,我已箭在弦上,感觉时间太宝贵了,每天全力以赴地训练,时间从那一刻开始,以秒为单位。三点成一线的生活,就是球场-食堂-宿舍。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备战中,从技术、战术、思想、心理全方位的为着奥运会做着准备。
羽毛球单打在当时世界排名中,前三名全部是国外的队员,分别陶菲克(2004年奥运会冠军)、叶诚万、彼德盖得,他们还是占据挺大的夺冠优势,所有的对手都会研究我们的打法和特点,所以,我们的打法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奥运会跟其他的比赛不一样,这是为国家的荣誉而战。距离奥运会的时间越来越短,周围的气息,变得越发紧张,大家的压力也随之而来,甚至都到了彻夜未眠的地步。经历过了马来西亚的挫折,我似乎一下变得豁然开朗了许多,让自己抱着一个平静的心去面对奥运洗礼。
奥运冠军肯定是我内心的目标,当然,我也知道实现目标极其艰难,我卯足了劲,我感觉凭我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对手。
墙上的挂钟“嘀嗒、嘀嗒”,一秒一秒跳着,仿佛在说“加油,加油......”
第27章 到奥运村我们的国旗是最鲜艳的
走出飞机,万里晴空,踏上澳大利亚的那一刻,心里无比的兴奋。奥运代表团驶进了奥运村,见到了把整个村子围得很高的铁丝网,背着微冲牵着警犬的武装警察。
紧接而来的是,严格的进村检查,从大巴车卸下的所有行李箱及手提物品放在两边,警察们牵着警犬挨个地嗅,生怕有任何违法物品和违禁药物进入奥运村内。
抵达奥运村中国代表团驻地时,见到了很多自愿者,配合团部的官员有条不紊地分配每个运动项目的进驻工作。合理的安排,让我们感觉到了在异国的温暖。
放下行李,代表团组织所有到达的成员,着正装前往奥运村中央公共区域,举行了神圣的升国旗仪式,唱国歌,斗志昂扬,正式宣布中国代表团进驻奥运村!
虽然周围已经有一些国家的国旗升起,但在我们的眼里,中国的国旗是最鲜艳的、飘着最高的一面旗帜!
男子单打向来是高手众多、争夺也最为激烈,丹麦的皮特·盖、拉尔森,印尼的叶成万、陶菲克,马来西亚的罗斯林等都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接下来几篇文章,我将陆续把和几位选手激烈的比赛情况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28长终于站在了梦寐以求的奥运赛场
终于站在了梦寐以求的奥运赛场!
随之而来的,是很多种情绪夹在一起,兴奋激动自然不必说了,除此之外,紧张和压力也一度让自己有些不知所措。
上回《冠军之路》写到了我们抵达奥运村,那从进驻到比赛开幕前的几天,我们进行了最后的赛前适应训练。按理说一个礼拜时间不短,而且自己也可以算有国际大赛经验了,所以原本以为经过适应训练后应该很快即可进入状态。
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我所料,等自己的双脚真正站在悉尼奥运会赛场上的那一刻,上面刚提到的那些情绪一股脑儿全涌了出来,导致结果就是对球场的空间、风向等客观因素,以及对自己的脚步和技术这些主观东西突然之间感觉陌生了。第一场比赛就让所有人为我狠狠捏了一把汗!
说起我在悉尼的第一个对手,相信球迷们一定非常非常熟悉,他就是现在仍然驰骋在赛场的中国香港队吴蔚。吴蔚起先是来自云南的优秀队员,后来去了香港发展。和自己人比赛本身我就感觉有点别扭,再加上前面讲到的种种“症状”,所以第一场球打得非常艰苦。前两局我们俩战成1比1平手,最后决胜局我赢得也不轻松,记得好像打到15比12我才磕磕绊绊、有惊无险过关(具体比分还需要再考证一下)。
经过第一场险胜之后,回去之后自己第一时间和教练做了沟通,同时也明确了第二轮比赛目的:通过比赛进一步调整,尽快进入融入奥运会的气氛中来。说来也真是巧了,第二轮对手我碰上的依旧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韩奇,只不过他代表的是美国羽毛球队罢了。
赛前目标明确了之后,自己在比赛中的紧张情绪比起前一场来要好了很多。进行到到了第二局之后,比赛渐渐慢慢到了自己的节奏中,尤其是最后一分让我至今记忆忧新。那个球当时情况是,我下压抢网以后随即准备上网,韩奇呢则是压我头顶区域推对角线,不过他可能没想我正手放完网之后,还能在第一时间起跳打了他的突击。结果是那个球杀过去之后,对手一点回动的反应都没做出来。
而正是这次突击,一下子让我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当拍子打到球的一霎那,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个好球,与此同时我也告诉自己:这才是自己两场比赛以来苦苦寻找的感觉!当时的心情就好像“拨开了天空的乌云”一样,不过这也只能算刚刚上路吧,下面我就将碰上“印尼天才”陶菲克。
另外顺便说一下,这个星期我一直在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教练员体能训练培训班,从美国来的老师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隔天再把这次的收获拿来跟大家分享。
第29章 连胜两场八进四时战胜了陶菲克
连胜两场之后,八进四我碰上了陶菲克。
陶菲克当时世界排名第一,是中国队奥运会上最主要的对手之一,应该说赛前我们已经对他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头天比赛结束之后,看他比赛录像肯定是少不了的功课,我也是争取尽可能多地找到他在比赛中的思路和战术变化。
陶菲克最厉害的地方,一是网前搓球的手感极佳,通过网前搓球得到进攻机会,二是下压进攻上网的推、扑、压,而基于这几个技术环节之上,他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攻防体系。也就是说如果比赛中跟他拼抢网前,那么他的网前小球会有优势;如果打远网,那么要突破他的推扑压战术也会十分困难。总结了他这些特点之后,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应对策略。
正如我在上篇讲的那样,通过前两场尤其是第二场比赛,我渐渐找到了比赛感觉和节奏,而更重要的则是积攒了信心。再加上教练的指点,从比赛开始前我就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应用战术。
体育比赛就是这样,场上形势变化有些是没法在赛前预计到的,前10分球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对抗非常激烈,比分也一直掐得非常非常紧。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准备的战术,相比之下肯定更为有效。正因为如此,通过前10分较量我的信心也就更足了。
应该说是水到渠成把,到了后半局比赛就变得很轻松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比分应该是15比9,我赢下了首局。其实,比赛时候输或者赢几分甚至更多分数有时候并不重要,可倘若一旦让对手找到掌握比赛主动权和场上的节奏,那另外一方肯定就会立刻陷入完全的被动。我和陶菲克比赛的第二局应该说就印证了这个道理,基本上他的战术思路以及寻求的一些变化已经是被控制住了。
赛后,当我听完教练点评并且收拾完东西从赛场往休息室里走的路上,没有想到的是,陶菲克在球员通道拐角那蹲在地上,用毛巾捂着脸,那一刻我知道他很伤心。
后来到了发布会上,陶菲克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其中我听到他回答一位印尼记者时说,他备战奥运会整个状态都非常好,包括之前和当天的感觉也不错,可是他也不知道今天跟我交手的时候为什么会打成这样子,整场比赛他完全找不到什么好办法,也不知道怎样去应对。
而等回到驻地后,我也对这场具有突破口意义的比赛做了总结。我想,通过这个比赛可以证明自己战术是对的,接下来我还要按照这良好的势头一场一场去拼!
第30章 战胜盖德几经起伏 比赛是残酷的
战胜了陶菲克,我在半决赛碰到了皮特盖德。
赛后一起合影
在说这场半决赛之前,我想有必要提一下同年的全英公开赛,因为那次比赛中八进四我恰巧碰到的就是盖德,最后结果是我以2比0取得了胜利。再回到奥运会的赛场,那么在淘汰陶菲克之后,那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身体、技术还有心理都处在一个非常不错的状态了。
不过既然是竞技体育,一切的因素又都是在瞬息万变的,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运动员的心理不断变化。打陶菲克赛前我的策略很明确,就是通过研究比赛录像,制定能够发挥自己优势去打他漏洞的战术。而等到打盖德的时候呢,因为年初我在全英赛赢过他,所以心理上反而不像打陶菲克时那么坚决了,会想对手是不是要变化啊,我自己能不能象上回那样保持住对他的优势啊,总之很担心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
针对这个情况,我首先考虑说还是要坚定自己的态度:战胜他没有问题。打个可能并不算恰当的比喻吧,压力这东西有时候就象墙头草一样,如果自己足够坚决了,那压力自然也就转到另外对手那一边去了。当时自己也是换个角度分析了一下情况:整体上他的技术已经成型了,不可能短短几个月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只要坚持贯彻自己在全英赛赢他的战术就可以了。
经过了以上的一通思想斗争和自我调整之后,应该讲上来第一局基本上和全英赛时差不多,比赛节奏和场上主动权一直在我这边掌握着。记得比分应该是15比9上下吧,第一局自己赢得很轻松。接下来的比赛又一次印证了我刚才讲的那个道理:比赛场上瞬息万变。第二局,我被盖德反过来打了一个比较悬殊的比分,一局球下来我没得几分。后来总结这一局溃败的原因时,我认为最主要还是自己第一局赢得太轻松了,导致警惕性和注意力稍微下降了一会,结果就被盖德抓住。因为当时他也没什么退路了,所以索性就拼出来冲击我。
盖德本来就属于速度型的选手,完了刚好碰上我有所放松,所以越打我就越感觉自己吃力,而且在被动情况下打球体能下降也会更快,所以第二局很快就被他越来越大。后来一看比分实在落后太多了,出于整场比赛的全盘考虑,自己选择了在第三局和盖德来争决胜局。
决胜局的重要性无需太多解释,对于我们双方来说都不容有失。作为我来说首先是利用居间休息稳定了一下情绪,然后非常迅速地把刚才输的根源想了一下,告诉自己别再犯第二局松懈的毛病。终于,第三局自己又全神贯注投入到了比赛,不仅全然忘记了上一局的惨败,同时也抛开了前面战成1比1等等所有的杂念。这一局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球,是自己在防守中为了救一个球,结果不小心把球拍都给摔断了。
每到奥运会的时候,球拍生产产家都会在前来,给运动员们提供球拍储备和一些突然性的需求。半决赛完了之后我第一时间就去跟他们换了一把新拍子,后来听说那把断了的拍子被国际奥委会要么就是国际羽联收藏了。当然了,拍子毕竟没有白断,最后我在第三局重复了第一局的胜利,比较轻松地战胜盖德,闯进了最后的冠亚军决赛。
和陶菲克一样,盖德当时的世界排名也非常高,可以说他肯定是也冲着冠军而来的,所以输了球之后我看到盖德非常伤心,而且几乎就是在前一天陶菲克赛后落泪的通道拐角处,盖德也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比赛就是这样,总是要对一方造成残酷的结果。当然了,任凭再怎么残酷的结果,并不会阻碍我们之间私下的友谊。下面我和当时还是甜蜜情侣的盖德、马丁之间的三人合影,但是非常遗憾,分手却成为了这段情感的最后结局。
比赛是残酷的,生活有时候也一样如此。不过现在他们早已找到了各自新的幸福,在这我也祝他们快乐平安。
第31章 决战赛场奥运 决赛中对阵叶诚万
终于要走上决战赛场了!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一次,也许永远都没法体会扑面而来的压力,除了要考虑对手之外,更多的是无形的压力。其实在打完半决赛回到奥运村之后,教练也是尽量去回避决赛的话题了,没有人再去强调说冠军啊金牌啊这些。可是作为运动员,置身于奥运会的环境里,比赛还没有打完的时候要说忘却压力,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躺在床上眼睛一闭,脑子里闪现的都是叶诚万在比赛场上的身影。幸好之前很早就开始锻炼抗压睡眠,决赛前一夜自己还算休息的可以。只是等眼睛一睁开之后,又立刻陷到比赛中去了。
狠狠地冲了个凉,算是冷却一下,我知道再这么想下去对自己绝对没好处。吃完早饭后,自己拿了一本书来到了奥运村宿舍楼后面的一个小草坡上,坐在那边看看书再感觉一下风吹草动,尽量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比赛中转移出来。那个小坡大概也就100多米吧,我走来走去来来回回也记不清到底有多少趟了,一边走一边不断默默在心里说:相信自己,能战胜他。就这样,才慢慢地让巨大的压力稍微缓和了一些。
其实当时教练一直在楼上看着我,见我采取这种方式给自己解压,他们或许也稍微放心了一些吧。中午的时候教练组开了一个准备会,主要就是点了点我要注意的地方,其它也没有说太多,完了就是让我午觉睡好,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走上赛场。
没有进场时很多压力是无形的,而当我真正站在悉尼决赛场上的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自己之前那份忐忑真得算不上什么,本来以为心理上已经熬过最艰难的阶段,但等我听到现场几千名观众震耳欲聋的叫喊声,再发现周围灯光已经暗下而自己正处在全场灯光照着的中心时,那种感觉或者说那种压力,真是压得人有点喘不过气来!!
可是就象平常人们在遇到挫折时讲的“生活还得继续”,即便运动员压力再大,比赛也还得继续。具体到我和叶诚旺的这场决赛,其实又好比我们常常会说的——有时候比赛打到一定份上可能就是比心理了。对叶诚万我有一点心理优势,因为在2000年4月的日本公开赛决赛中自己曾经战胜过他,拿到了自己首个6星际赛事冠军,所以这个心理优势不言而喻。(这场球在之前的冠军之路第24篇时已经有过详细介绍)
再加上比赛正式开始之后,我发现其实他也非常非常紧张,因为比赛还没打几个回合他就已经满头大汗,并且一直在不停地擦汗。通过前面几分球之后,我就很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我能先突破自己的心理关,那肯定就可以占先机了。所以接下来自己也是采取得分之后叫喊的方式,一边为自己鼓劲一边慢慢慢慢释放着压力。而随着我的状态渐渐正常后,对手的心理包袱势必也就更加沉重了。第一局比赛,叶诚万搓球技术好网球细腻假动作多的特点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很快就以大比分输掉了。
不过叶诚万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经过局间调整之后就跟换了个人似的,他把他的速度和技术基本上都发挥出来了,而且在网前给了我造成了很大制约。所以第二局开始我一直处在落后的位置,只能尽量利用他的偶尔破绽来咬住比分争取别别被拉开太多。从落后3、4分到追至10比10平,应该说势头已经开始向我倾斜了,但是有一个球我扑球的时候被裁判判了违例,一下子比分很快又被叶诚万拉开到了13比10。
现在回忆起来,很庆幸当时虽然受到判罚影响,但总算没有失去理智,在丢掉3分的过程中,我特别深刻地记住了对手的每一次接发球。眼看就要输第二局了,于是我决定在接发球这个技术环节上拼一下。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叶诚万刚好在他最擅长的搓球技术上有一次接发球搓球失误了,所以我就想他第二个球接发球也许要变化一下,这次他可能会采取推球。抓住他这个心理上的变化,我再次发短球给他,他果然采用了推球,这次进攻主动权自然在我这一边了,于是又追回了一分。第三球我估计他接发球可能会变成勾球,所以提前准备好之后又抓住机会将比分迫近到了13比13。3个球下来,我料定他在第四个球还是会回过头采取自己最擅长的技术——搓球,接着比分反超14:13!
最后一球了,也许他还不知道自己输在什么地方:)有了前3个球的前车之鉴,我估计叶诚万还是会采取他最擅长的搓球,所以我还是给他发小球,在发出球的第一时间,我已经起动抢网了,他的搓球不能不说是他的绝活,但当我掌握了你意图的时候,你的优点也正是我要去利用的突破口.我直接抢网抅对角,后退突击,这个过程中眼睛的余光看到他非常的紧张,从他的准备移动中已经变型了。我按照原定计划杀了中路,我想这时候不用要求太高,只要力量、速度和气势上去给他造成心理压力就可以击溃他了,最终对手回球落网结束了整场较量。那一刻自己真是太激动太激动了,猛得把球拍高高扔向空中。。。那一刻的心情,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语还涵盖。
赛后的新闻发布会按照惯例由叶诚万先发言,通过翻译我了解了他说的话,作为一个老运动员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奥运会,而原本他是希望用奥运金牌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妻子的。听到他的这番发言之后,我的内心深深被触动,一下子让我想到了自己成长的艰辛曲折。运动员成长的道路或许不同,但既然来到了奥运赛场,大家就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奋斗。因此我也是通过翻译向他表达自己的安慰,我能理解他现在的心情,因为运动员都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尽管场上是对手,但是我非常敬重他。发布会结束的时候,我们紧紧地拥抱了对方,并且在日后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第32章 意料之外在奥运村安检检出惊喜
奥运村的安保工作严格而缜密,每天从赛场回到村里的时候都必须经过安检环节。和机场差不多,奥运村安保人员也都是从早到晚每时每刻都要“严阵以待”,所以安检工作对他们而言或许早已是机械性的了。然而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打完和叶诚万的决赛之后,正是把手悉尼奥运村入口的安保工作者给了我一份意外惊喜。
和前十多天进进出出时一样,我把背包照例放在了X光机上检查,十几天下来自己早就对这套程序非常熟悉了。只不过决赛之后的检查似乎出了点什么状况,背包过去之后安检人员盯着电脑屏幕一直瞅着。正当我纳闷以为出了问题时,那个工作人员突然站起身来,朝着旁边的其他通道大声喊到:“喂,12号门发现了一块金牌。”听到他这一嗓子之后,入口处发出了一阵欢呼,不少人都走过来一看究竟。这下子我一下子反应过来,原来这老兄刚才是盯着屏幕看的是奖牌啊。
随后,大家都纷纷向我表示祝贺,那一刻虽然已经不像在赛场上那么亢奋了,但是自己内心仍然很充满了感激之情。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可以踏踏实实睡个好觉了! 
一觉醒来,终于可以不用眼睛一睁就满脑子想比赛了。到悉尼之后每天都在训练和比赛中度过,不知不觉一晃都有小一个月时间了,决赛后的那个早晨洗漱时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变得很零乱了。自己从小就是短头发的习惯,这一个多月没理发,后果真是相当明显。和几个朋友一起吃早餐时聊天过程中得知,奥运村公共区就有一家理发店,这里理发师不但技术精湛,而且是免费为运动员服务,就这样基本上属于足不出户就解决了我的“头”等大事。
第33章 奥运村电脑室火爆 金牌上不刻名
比赛期间没什么工夫去留意奥运村的细节,直到羽毛球项目告一段落,等待奥运闭幕后代表团包机回国的几天里,才想起来应该好好在这个特殊的村里逛逛了。要说收获和结果呢,尽管没有一逛吓一跳那么夸张,不过很多精彩内容还真是不逛不知道啊。
上回提到过悉尼奥运村里那个理发店,其实奥运村公共区域里还有不少东西是不要任何花销便可以免费享受的。比方有说健身房,还有一家很棒的小型电影院,那里播放的影片不乏电影界一些经典之作。此外,餐厅边上的游戏机自然是一些年轻男士所热衷的消遣项目,如果赛场上压力很大的话,来这里释放一下紧张的情绪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当然,吸引最多人驻足的还是电脑室,这里的场面真得非常火爆。因为在这里可以上网,除了浏览一些信息外,大多数来这里的运动员主要还是要通过电子邮件,和远在故乡的亲戚朋友报个平安亦或是报个喜讯。记得2000年的时候互联网还远不如现在这么发达,那时候并没有多少运动员会携带笔记本去参赛,这也直接导致了奥运村电脑室的人满为患。为了缓解人多的压力,电脑室只能祭出一招没有办法的办法——规定每个人使用电脑时间不得超过半小时。不过即便是这样,我记得当时自己也是排了很长很长的队才获得了半小时使用权。
在悉尼市,凭借我们的运动员证件就可以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悉尼歌剧院自然也是不容错过的地方。我至今还很清晰地记得,当时我们在途中遇到了两个中国留学生,老乡见老乡嘛,他们非常热情地给我们当了一次义务导游。他们说,中国代表团出色表现让所有身在澳洲的同胞们自豪和骄傲。
在奥运村里最主要的支出用在了购买纪念品上,相信这也是很多运动员的一个共同之处吧,我也不例外。从纪念悉尼奥运会开幕而发行的首日封,到利用数码技术现场制作印有自己头像的特别版邮票,都是很有收藏价值的东西。不过,也正是因为类似的纪念品,让我们在回国途中经历人生中最特别的一次飞行,这是下次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先预告下了。
奥运村还有个很特别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帮忙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在自己的奖牌上刻上名字等相关个性化信息,因为本身在奖牌上除了年份、项目和冠军这些外,并没有获得该奖牌的运动员名字。不过后来为保留金牌的固有性,我放弃了刻名字的想法。
第34章 10小时疯狂的签名 更快更高更强
悉尼奥运会闭幕,我们终于登上了归国的航班。上篇曾经给大家讲过,因为奥运首日封等纪念品,从悉尼回北京的这次航程成为了自己人生迄今为止最特殊的一次飞行,现在就从头说起吧。
中国代表团回国的包机是波音747-400,在当时属于载客量最大的机型,乘客包括团部领导和后程参赛队伍,加起来浩浩荡荡一共300多人吧。而在28个项目的冠军中,除了射击队陶璐娜和杨凌由于比赛结束很早先期回国外,其余绝大部分都被统一安排搭乘这趟包机。
从登机到起飞,一切都和往常没有区别。不过等起飞后没多久,应该就是安全带警告灯熄灭、可以在机舱内自由走动起,机舱里慢慢慢慢变得热闹起来了。一开始是三三两两有人往二层拿上来首日封明信片让冠军们集体签名,我印象中第一批大概是要签400多张吧。
400多张没觉得什么,自己还非常认真地用一笔一划的方式来签名。可随着明信片被成堆成堆的送来,等我发现一开始那几百张才只是个零头时,也只能使出曾经设计好的签名,一笔签一个采取流水线生产方式了。
来回走动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频繁,团部领导一看这样下去可不行,因为大家到了北京之后来不及任何休息就得马不停蹄参加一系列接待活动,从悉尼到北京10来个小时航程,得不到休息肯定会吃不消。于是专门找来两个工作人员把住楼梯口,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休息然后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接下来活动。
不过作为体育大家庭里一家人,大家也都非常清楚,这么多项目的人聚齐在一起其实很不容易,象我们自己也都买了好几百的首日封明信片来签名。于是,彼此默契地静悄悄地继续展开行动。每次我们二层有人下去走动的时候,受一楼朋友、同行之托都要带上来几百上千的明信片,签完了等再有人下楼时顺便捎送回去。再到后来,也不用在这样“里应外合”了,场面重新恢复了热热闹闹。等待签名的明信片骆绎不绝被送到身边,300来号人一个人少说的买个三四百个,每一位冠军都以飞快地速度完成着这位特别的工作。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了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
签名几乎一直持续到快下飞机时才不得不被迫收工,最后结尾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我最初签的那几百个签名被发现和后来的不同了!!!他们就有人问我怎么回事?当时自己开了个玩笑说:“那些是绝版的了,你好好藏着吧!”
相关图片在吉新鹏个人官方网站
夏煊泽拿到铜牌后很失落,还怨女朋友不安慰他,几天不讲话。女朋友还莫明其妙地问:铜牌不是已经很好了吗?这个情节,正是你说的,大家看好的是夏,因此夏的失落感是多么大!这是圈子外的人很难理解的,包括夏的女朋友……。不过,夏和吉的教练生涯,却是如此不同!性格决定命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边推掉中间厚的发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