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微生物分为生活时是否需要氧气,微生物分为可分为哪几类?这样的分类在废水生物处理中有何重要意义?

根据微生物生活时是否需要氧气,微生物可分为哪几类?这样的分类在废水生物处理中有何重要意义?_百度作业帮
根据微生物生活时是否需要氧气,微生物可分为哪几类?这样的分类在废水生物处理中有何重要意义?
根据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微生物可分为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好氧微生物生活时需要氧气,没有氧气就无法生存.厌氧微生物只有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甚至有了氧气对它还有毒害作用.兼性微生物既可在有氧环境中生活,也可在无氧环境中生长,既能营好氧呼吸也能营厌氧呼吸.好氧呼吸、厌氧呼吸和发酵在污水生物处理中都有应用,如活性污泥法就是应用好氧呼吸的原理处理有机污水,而厌氧消化则是应用发酵和厌氧呼吸的原理来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和剩余污泥.微生物的能量来源有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两个途径.化能营养型微生物主要从营养基质的氧化分解中获得化学能,其中化能异养型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各种有机物获得能量,化能自养型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各种无机物获得能量;光能营养型微生物则通过光合磷酸化将光能转变维化学能.各种细菌都有它们所适宜的温度.高温可以杀死微生物,只要加热超过微生物致死的最高温度,微生物很快就会死亡.温度愈高,死亡愈快.微生物在其最低生长温度下代谢活动减弱,处于休眠状态,维持生命而不发育.各种细菌都有它们所适宜的氢离子浓度.在酸性太强或碱性太弱的环境里,它们一般不能生活.大多数细菌适宜于繁殖的pH范围在6~8之间,而pH在4~10之间也能生存.
  根据微生物生活时是否需要氧气,微生物可分为哪几类?  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这样的分类在废水生物处理中有何重要意义?  在污水生物处理中采用的方法不同。好氧微生物一般需要搅拌,否则容易引起污泥膨胀。而厌氧微生物则要密封,不能有氧气,否则分解菌易死亡。...急:大家每天可以做多少个微生物?如题,如果每天样品有二三十个,每个只做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是不是一次性配好培养基,然后分装,然后连同其他东西一次性灭菌,灭菌后一次性将所有样品稀释,最后一次在无菌室_百度作业帮
急:大家每天可以做多少个微生物?如题,如果每天样品有二三十个,每个只做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是不是一次性配好培养基,然后分装,然后连同其他东西一次性灭菌,灭菌后一次性将所有样品稀释,最后一次在无菌室操作完毕!这样要洗那么多东西,能忙得过来吗》?各位有经验的朋友,讲得越仔细越好.
1.做微生物检测的话最好有3个人,无菌室里2个,外面一个负责传递样品和培养基.2.一天做30个样品,只有这两项的话还比较简单,一个人负责取样品,一个人负责分装稀释用的盐水,做样.一个样品取一份样品就可以,不过要注意,当把样品加完生理盐水或者PBS均质以后到直到加入琼脂一定要在15分钟以内完成,所以不要开始就把所有样品都加入稀释液,一个一个来3.培养基的话,做大肠菌群的LST灭菌以前分装好再灭菌,稀释液(生理盐水或者PBS)直接配1000mL的大瓶子灭菌就行,然后直接拿到无菌室里再分装.培养基用高压锅湿热灭菌.4.使用器材(三角瓶,吸管,剪子、镊子等)的话,包好干热灭菌就可以.5.理论上无菌室灭菌以后一次实验的极限是20左右各样品,再多的话就得考虑污染问题.
微生物实验其实就是一个劳动力密集的工作。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请帮忙总结高中生物课本中所有微生物的重要信息.至少要有:圆褐固氮菌,根瘤菌,大肠杆菌,乳酸菌,酵母菌……(不全帮我加)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否需要氧气,是真菌还是细菌.希望微生物的种类可以更多一点_百度作业帮
请帮忙总结高中生物课本中所有微生物的重要信息.至少要有:圆褐固氮菌,根瘤菌,大肠杆菌,乳酸菌,酵母菌……(不全帮我加)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否需要氧气,是真菌还是细菌.希望微生物的种类可以更多一点
圆褐固氮菌:异养,需氧,细菌 ,原核 根瘤菌:异养,需氧,细菌 ,原核 大肠杆菌:异养,需氧,细菌 ,原核 乳酸菌:异养,需氧,细菌 ,原核 酵母菌:异养,兼性厌氧,真菌,真核 硝化细菌:自养,需氧,细菌,原核 反硝化细菌:异养,厌氧,细菌,原核 氨化细菌:异养,需氧,细菌,原核 谷氨酸棒状杆菌:异养,需氧,细菌,原核另外根瘤菌在土壤中能生存 不能固氮 侵入豆科植物根系中才可固氮 同时分泌化学物质 刺激根部形成根瘤 摄取植物的营养 互利共生的关系 大肠杆菌异养厌氧型 人身体内有一定数量的菌体 但不会造成伤害 只有数量多到一定程度了 才会生病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一些作业成绩
A.用于污水处理的特殊微生物有哪些??
主要的微生物是细菌(以好氧性异养菌为主)和原生动物,此外尚有酵母菌、丝状霉菌、单胞藻类、轮虫线虫等。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动胶菌属,其次尚有无色杆菌、诺卡氏菌、蛭弧菌、分枝蒜苗、硝化细菌、大肠埃希氏菌等。它们全部是化能异养菌,多数为革兰氏阴性菌,可以有效地分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活性污泥中的丝状细菌,如球衣细菌、贝氏硫菌、线硫菌,它们附着于污泥或与菌胶团交织而构成活性污泥的骨架1)有些原生动物(如变形虫)能吞噬水中有机颗粒,对污水有直接净化作用;(2)某些原生动物(如纤毛虫)能分泌粮类物质,可促进生物絮凝作用;(3)吞食游离细菌,有利于改善出水水质;(4)可作为污水净化的指生物。
&生物膜中常见的微生物:主要组成菌有好氧的芽孢杆菌、不动杆菌
、专性厌氧的脱硫弧菌以及假单孢菌、产碱杆菌、黄杆菌、无色杆菌、微球菌和动胶菌等兼性菌,这些细菌互相粘连构成菌胶团,担负着主要的氧化分解有机物的任务,生物膜
上的丝状细菌有球衣细菌、贝氏硫菌等,
生物膜中出现较多的真菌是镰刀霉、曲霉、地霉、枝孢霉、青霉及酵母菌、霉菌可形成类似丝状细菌的网状结构;藻类仅生长在生物膜表面见光处,主要有小球藻、席藻、丝藻等过度生长,会覆盖滤池表面,影响水流畅通;原生动物主要是钟虫、累枝虫、盖纤虫和草履虫等纤毛虫,它们能提高生物滤池的净化程度和效率;此外尚有轮虫、线虫、沙蚕等后生动物去除池内污泥,能防止污泥积聚、抑制生物膜过速生长,保持生物膜的好氧状态,对废水净化有良好作用。
&&&&&&&&&&&&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生态演替主要受溶解氧和营养的制约。从膜面到膜内,微生物按好氧化发发→
兼性→厌氧的顺序出现;从滤池的上层到下层,有机物浓度逐渐降低,优势种以菌胶团细菌→丝状细菌、鞭毛虫、游泳型
纤毛虫→固着型纤毛虫、轮虫的序列出现。
参考资料:(红色字体)
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
(一)&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
活性污泥是指由细菌、微型动物为主的微生物与胶体物质、悬浮物质
等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很强吸附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和良好沉降性能的绒絮状颗粒。活性污泥中生存着各种微生物,构成了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中主要的微生物是细菌(以好氧性异养菌为主)和原生动物,此外尚有酵母菌、丝状霉菌、单胞藻类、轮虫线虫等。
&&&&&&&&&&
1、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及其作用&&&&活性污泥中细菌的数量约为108~109
mL,它们是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主力军。最常出现的优势种群是: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动胶菌属,其次尚有无色杆菌、诺卡氏菌、蛭弧菌、分枝蒜苗、硝化细菌、大肠埃希氏菌等。它们全部是化能异养菌,多数为革兰氏阴性菌,可以有效地分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在活性污泥形成初期,细菌多以游离态存在,随着活性污泥的成熟,菌胶团细菌分泌胞外聚合物(蛋白质、核酸、多粮等)形成细纤维状的胞间物质,然后通过它们相互纠缠作用而形成菌胶团絮状物,随后丝状细菌、霉菌、原生动物等交织附着其上,形成活性污泥绒絮状颗粒,这个过程称为生物絮凝作用。因此,菌胶团是活性污泥的结构和功能中心,由于其巨大的表面积和粘性,使活性污泥具有魏吸附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同时菌体包埋在絮状体中,可避免原生动物的吞噬;絮状体的形成,又为固着生长的微生物提供了附着和栖息的场所,这就为水处理微生物的自下而上和发展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絮凝使活性污泥具有了良好的沉降性能,利于二沉池中泥水分离。
活性污泥中的丝状细菌,如球衣细菌、贝氏硫菌、线硫菌,它们附着于污泥或与菌胶团交织而构成活性污泥的骨架。但若污水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低氧和有机物浓度过高低时,都会引起丝状细菌大量繁殖而造成污泥结构极度松散,污泥因浮力增加而上浮,产生污泥膨胀现象,降低处理效果。
2、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及其作用
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在数量和种类上仅次于细菌,常见的优势种是纤毛类。它们主要附聚在污泥表面。其作用在于。(1)有些原生动物(如变形虫)能吞噬水中有机颗粒,对污水有直接净化作用;(2)某些原生动物(如纤毛虫)能分泌粮类物质,可促进生物絮凝作用;(3)吞食游离细菌,有利于改善出水水质;(4)可作为污水净化的指生物。
在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阶段中,原生动物按一定的顺序出现。在运行初期曝气池中常出现鞭毛虫和肉足虫。若钟虫出现且数量较多,刚说明活性污泥已成熟,充氧正常。若固着型纤毛虫减少,游泳型纤毛虫突然增加,说明污水处理运转不正常。因此,根据污水中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就可以判断水质和污(废)水处理程度,因为随着水质条件(营养、温度、pH值、溶解氧)的变化,细菌与佩型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出发生一定的变化并遵循一定的演替规律(图10-5):细菌→植鞭虫→动鞭虫→变形虫→游泳型纤毛虫、吸管虫→固着型纤毛虫→轮虫。
(二)&&&&、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
当污水通过滤料时,在滤料表面逐渐形成一层粘膜,粘膜中生长着各种微生物,这层粘膜就是生物膜。生物膜有巨大的表面积,能吸附污水中呈各种状态的有机物,具有非常强的氧化能力。
&&生物膜中常见的微生物:主要组成菌有好氧的芽孢杆菌、不动杆菌
、专性厌氧的脱硫弧菌以及假单孢菌、产碱杆菌、黄杆菌、无色杆菌、微球菌和动胶菌等兼性菌,这些细菌互相粘连构成菌胶团,担负着主要的氧化分解有机物的任务,生物膜
上的丝状细菌有球衣细菌、贝氏硫菌等,它们降解有机物的能力极强,在量生长的菌丝体交织粘辐形成层层的网状结构,对水水具有过滤作用,被处理水中的悬浮物被丝状菌网吸附截留,出水变得澄清,同时菌丝的交织作用又可使膜
块的机械强度增加,不易脱落更新,但丝状细菌过速生长会堵塞滤池,影响净化过程的正常进行;生物膜中出现较多的真菌是镰刀霉、曲霉、地霉、枝孢霉、青霉及酵母菌、霉菌可形成类似丝状细菌的网状结构;藻类仅生长在生物膜表面见光处,主要有小球藻、席藻、丝藻等过度生长,会覆盖滤池表面,影响水流畅通;原生动物主要是钟虫、累枝虫、盖纤虫和草履虫等纤毛虫,它们能提高生物滤池的净化程度和效率;此外尚有轮虫、线虫、沙蚕等后生动物去除池内污泥,能防止污泥积聚、抑制生物膜过速生长,保持生物膜的好氧状态,对废水净化有良好作用。
&&&&&&&&&&&&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生态演替主要受溶解氧和营养的制约。从膜面到膜内,微生物按好氧化发发→
兼性→厌氧的顺序出现;从滤池的上层到下层,有机物浓度逐渐降低,优势种以菌胶团细菌→丝状细菌、鞭毛虫、游泳型
纤毛虫→固着型纤毛虫、轮虫的序列出现。因此,通过观察各区段微生物种类的演替情况,有可能判断出废水浓度的变化或污泥负荷的变化。
B.引起赤潮的藻类名录
塔玛亚历山大藻
海洋原甲藻
微小原甲藻
链状裸甲藻
米金裸甲藻
Noctiluca scintillans (Macartney) Kofoid
Alexandrium tamarense (Lebour) Balech
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erg
Prorocentrum minimum (Pavilard) Schiller
Gymnodinium breve Davis
Gymnodimium catenatum Graham
Gymnodinium mikimotoi Miyake & Kominami ex
Ceratium furca (Ehr.) Claparide et Lachmann
赤潮异弯藻
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 Hada
中肋骨条藻
尖刺菱形藻
丹麦细柱藻
旋链角毛藻
拟旋链角毛藻
中华盒形藻
浮动弯角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Greville)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Grunow ex Cleve)
Leptocylindrus danicus Cleve
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
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 Mangin
Biddulphia sinensis Greville
Eucompia zoodiacus Ehrenberg
小等刺硅鞭藻
Dictyocha fibula Ehrenberg
Phaeocystis pouchetii
C. 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第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世界上的大国强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
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加快了由集团化、区域化朝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D.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生物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