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河坝为什么上窄下宽LTE的RRU带宽这么窄

LTE分布式基站BBU和RRU网络化组网研究--《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年
LTE分布式基站BBU和RRU网络化组网研究
【摘要】:分布式基站已经在3G 系统中逐渐普及,下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中分布式基站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目前,3G 系统中 BBU 和 RRU 间只能通过裸纤实现机房到天面的短距离连接,而且 BBU 可连接的 RRU 数量有限,因此限制了 BBU 载波池功能的有效发挥。本课题对通过传输网络进行 BBU 和 RRU 间数据传输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并给出了初步的可行性结论。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N929.5【正文快照】:
概述 目前的3G系统中,特别是TD一SCDMA系统中,分布式BBU十RRU基站站型得 到较大规模应用,该站型也必将应用于下一代宽带移动通信LTE系统中。BBU和RRU 间通过光纤进行连接,相比采用电缆连接的普通基站可以较好地降低馈线的成本和工程 施工难度。但是,目前BBU和RRU间只能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健;;[J];数据通信;2008年01期
林慧记;;[J];硅谷;2010年16期
徐润沁;刘军杰;;[J];移动通信;2008年17期
赵羽;;[J];数字通信;2009年06期
李晓坪;;[J];中国新通信;2008年03期
陈方园;;[J];铁道建筑技术;2010年S2期
张传福;李梦迪;王刚;;[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年12期
苏洁;焦幼茗;秦岩;;[J];移动通信;2010年Z1期
胡恒杰;吴玉东;;[J];移动通信;2007年12期
毕裕;;[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广辉;刘佳;;[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曹青;;[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涂峰;杨晨;曹蓓蓓;;[A];中国通信学会2007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蒋飞;刘中;;[A];第十七届全国过路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6年
李立贤;;[A];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李闰生;;[A];四川省通信学会一九九六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周国栋;毕猛;;[A];河南省通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陈勇军;戴鹏;彭少壕;;[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晏小乔;;[A];’2003天津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苗凯;国云川;徐锐敏;;[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移动研究院
程广辉;[N];人民邮电;2009年
;[N];网络世界;2007年
八戒;[N];电脑报;2007年
;[N];人民邮电;2006年
杨天喜;[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无线通信研究所 高鹏;[N];人民邮电;2006年
上海交通大学
姜淳;[N];通信产业报;2007年
嵇家刚;[N];通信产业报;2007年
记者  丁峰;[N];中国电子报;2006年
徐洋;[N];中国电子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复民;[D];中南大学;2009年
张萍;[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雷向东;[D];中南大学;2009年
胡曦明;[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张永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葛振斌;[D];北京邮电大学;2005年
乐春晖;[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杨春勇;[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鹏;[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史睿智;[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叶萌华;[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彭慧玲;[D];重庆大学;2007年
杨庆;[D];厦门大学;2008年
陆媛;[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张淑玲;[D];中南大学;2008年
雷洪涛;[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朱铨;[D];中南大学;2009年
孙雷;[D];吉林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LTE RRU与射频原理介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LTE RRU与射频原理介绍
主​要​包​含​L​T​E​ ​协​议​主​要​内​容​、​R​R​U​基​本​原​理​、​射​频​基​本​原​理​,​介​绍​上​行​指​标​:​灵​敏​度​
​
​动​态​范​围​
​
​信​道​内​选​择​性​(​I​n​-​c​h​a​n​n​e​l​ ​s​e​l​e​c​t​i​v​i​t​y​ ​)​
​
​邻​道​选​择​性​
​
​阻​塞​
​
​接​收​杂​散​
​
​接​收​互​调​ ​等​;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31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以终为始、面向未来:从华为RRU的抗干扰设计说开去 - C114(中国通信网)
以终为始、面向未来:从华为RRU的抗干扰设计说开去(&7:7)
C114讯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从春风拂面的美好时节开始我们也逐渐感受到国内4G正在走入我们的生活。但负责中国移动TD-LTE试验网的测试人员们,却被干扰问题一直困扰着:有的城市因为举办重大赛事需要保障GSM网络容量,将MHz的部分预留频段临时分配给了DCS1800系统使用,正是这部分临时的DCS1800频段,对TD-LTE试验网基站设备产生了严重的干扰。
在中国移动TD-LTE网络大规模试验城市中,由华为承建的TD-LTE网络,由于基站(RRU)抗干扰指标优秀,仅通过微调天面和更换部分不合格的DCS1800天线等手段,即可解决干扰问题。而其他城市的非华为设备,却需要将现网的RRU硬件进行替换,靡时费力。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这就要谈谈华为的抗干扰设计。
以终为始,面向LTE设计
众所周知,中国移动F频段的TD-LTE网络是从TD-SCDMA升级演进而来。几年前的3G设备,应用到4G网络里,是否仍然能够展现出良好的性能?现网的TD-SCDMA设备是否很好的兼顾了LTE的需要,是影响TD-LTE网络鲁棒性的重要因素。
性能优先充分兼顾各种场景,抑或缩减成本只满足基本规格要求?在性能与成本的平衡木上,华为给自己划下了苛刻的边界线,秉承以终为始的理念,选择富有前瞻性的设计。
华为在中国移动TD-SCDMA历次招标中提供的各类RRU,设计之初就以平滑演进到LTE为目标,规格和能力都按照LTE下的组网场景进行设计,确保在提供优秀TD-SCDMA现网能力的同时,具备未来向LTE演进的能力,尽量保护运营商的投资。
华为提供给中国移动的RRU,规格上全面超越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达到了业内最高水平。举个例子,即使和中国移动的最新企标相比,华为的设备抗阻塞能力也要高出4dB以上。领先的RRU硬件能力,是应对各种复杂场景的基石。
不止是单个指标,在设计之初,对于RRU的使用场景,华为的设计人员就在做充分而全面的考虑:中国移动现在的诉求是什么,以后还会有怎样的要求?基于中国的频谱划分,演进时可能会有什么困难,扩容时又要注意什么?3G Refarming到LTE,会有什么困难,如何提供设备的最优方案?海外的3G运营商遇到过什么问题,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遍布全球的华为人,都在努力回答这些问题,将华为在无线上的积淀,和华为人对未来的思考,浓缩在我们的设计里。投放使用,性能力求最佳;升级演进,现网改动力求最小;工程安装,施工力求最简。华为部署网络的干扰问题得以迅速解决,就是得益于RRU在设计时考虑到这种特殊场景,已经有了相应的保护机制。
同样,华为率先推出的宽频RRU,也充分考虑了中国移动未来网络发展的需求:一个RRU同时支持TD-SCDMA/LTE双模,FAD三频,F+D支持100M带宽共计5个TD-LTE载波,可以满足中国移动未来数年的网络建设和扩容要求。
以终为始,面向未来,这是贯穿华为硬件设计的核心思想。
高硬件规格,复杂场景化繁为简
设计得长远,还要落地得实在。为了将设计落到实处,华为引入了两大关键技术:高性能滤波器和增强型AGC。
高性能滤波器是华为RRU的亮点之一。配合特殊电路设计,可提高10dB左右的抑制能力,大大提升了华为RRU的抗阻塞能力。相关测试显示,华为TD四/五期提供的RRU的滤波器,在抗阻塞能力上普遍比其他厂家高出16dB以上。
AGC是一种先进的接收机技术,原理是根据外部干扰动态调整接收机增益,从而降低干扰,提升解调能力。AGC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实现精确的调整。华为的AGC采用独家电路和特殊算法,才实现了调整的精准,提高阻塞能力6~8dB,是业界最领先的。而且,独家电路里采用华为海思芯片,在芯片内部直接预置相关算法,这样既有效提升了硬件运行速度,又提升了系统可靠性。
高性能滤波器和增强型AGC相得益彰,在设备上同时应用,就足以带来指标的全面领先。依托强大的硬件能力,华为RRU不止在TD-SCDMA和TD-LTE网络中提供了优秀的网络性能,在各类演进、共存场景下,对于保护带和天线安装距离的要求都大幅降低,节省了保护带,简化了各种复杂场景下的施工难度。
由于MHz可能会分配给LTE FDD,中移动新企标大大提升了F频段RRU的抗干扰指标要求,这对各厂家的最新设备都是一个挑战。而华为TD四期、五期设备的硬件规格,拿到现在来衡量,仍然可以满足移动新企标的绝大部分要求,保证了中国移动TD-SCDMA现网的平滑演进,该能力在杭州最先开始的TD-SCDMA&TD-LTE双模试验以及后来杭州和深圳的大规模升级均得到验证,这就是华为以终为始的设计理念最好的体现。
领先行业的抗干扰算法
除了硬件,华为领先的抗干扰算法,也是对抗干扰的一大利器。华为的TD-LTE团队,在TDD技术上潜心研究已久,从TD-SCDMA上汲取了MBB优化和国内组网的经验,在WiMAX上锤炼了TDD承载高速数据业务的算法,在LTE上贴紧标准,把握行业脉搏。集LTE、TD-SCDMA和WiMAX之长,华为打造了一整套TD-SCDMA/TD-LTE抗干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论。
华为率先提出&无边界&解决方案,拿出了包括波束赋型、上下行多点协同等一系列技术。这些解决方案,已经在日本软银、澳大利亚Optus、沙特Mobily等全球主要TD-LTE网络里广泛应用。针对TDD特有的越区覆盖,华为也有从特性到工具的一整套专业解决方案。针对TD-SCDMA/TD-LTE双模建网,华为更提出了拥有专利的9:3:2配比方案,在保证双网上下行同步的同时,提升整网平均吞吐量。
从TD-SCDMA到TD-LTE,能够平滑演进,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场景,就是最好的TD-LTE解决方案;演进困难,动辄更换硬件,就是不合格的TD-LTE解决方案。华为在五年前提供的设备,经受住了考验,践行了承诺。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宏大复杂,华为致力于将自己对未来的思考融入到技术中,提供给客户富有前瞻性和竞争力的解决方案。RRU产品的抗干扰设计,只是小小的一个方面,却足以折射出一个企业的态度。
以终为始,面向未来,华为一直在路上。LTE分布式基站BBU和RRU网络化组网研究
目前的3G系统中,特别是TD-SCDMA系统中,分布式基站站型得到较大规模应用,该站型也必将应用于下一代宽带移动通信LTE系统中。BBU和RRU间通过光纤进行连接,相比采用电缆连接的普通基站可以较大地降低馈线的成本和工程施工难度。但是,目前BBU和RRU间只能通过裸纤进行连接,BBU可同时连接的RRU数量有限且连接距离只能局限于楼顶到楼内。如果采用基于SDH或IP的传输网络进行BBU和RRU间的数据传输,则可以实现BBU和RRU间更加灵活的连接,这样BBU可以连接更多数量的RRU,从而提高BBU处基带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发挥基带池的功能。同时,由于BBU的集中放置则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站址资源的节约。
BBU和RRU网络化组网可行性研究
BBU与RRU间网络化组网将主要基于SDH或IP的光纤传输网络来进行,光纤传输网络能否满足BBU与RRU间数据传输要求,主要面临三个问题:
——现有光纤传输网络能否满足BBU和RRU间数据传输的带宽要求;
——现有光纤传输网络能否满足BBU和RRU间数据传输的时延要求;
——现有光纤传输网络能否满足RRU和BBU间时钟传输要求。
下面分别分析现有传输网络能否满足以上三个要求。
BBU和RRU间数据传输带宽要求
LTE系统在采用20M带宽的情况下采样速率为30.72Mbps,此时在2&2
MIMO情况下,BBU和RRU间数据传输带宽为:30.72Mbps(采样速率)&16(采样精度)&2(I/Q两路)&2(天线数)=1966.08Mbps;3扇区容量配置下,BBU和RRU间总数据传输带宽为:1966.08Mbps&3=5898.24Mbps。在采用4&4
MIMO的情况下,接口速率将加倍。
对于10G的SDH光纤传输网络,考虑80%编码效率,有效传输带宽为8G,此时仅可以支持1个3扇区配置的BBU和RRU间数据传输带宽要求。在4&4MIMO的情况下,需要40G的光纤传输网络才能够满足BBU和RRU间数据传输的带宽要求。
可见,LTE系统中要实现BBU和多个RRU间的网络化组网连接将占用大量的传输带宽,目前的传输接入网传输带宽难以满足。
解决传输带宽的最终方法就是尽量降低RRU和BBU间接口带宽。对于LTE系统降低接口带宽方法可采用:降低采样精度和降低需要传输数据的天线通道个数。目前在LTE系统中,在不影响系统性能的前提下,上述两种方法都是不可行的。因此,目前很难实现传输带宽的降低。
BBU和RRU间数据传输时延要求
BBU和RRU间通过网络传输引入的时延将对基站的上行接收和下行发射产生影响。上行主要影响接收的接入性能和解调算法,下行则会影响信号的覆盖范围;对于TD-LTE系统,BBU和RRU间不同的传输时延还会影响不同基站间的空口同步。
SDH网络的传输时延主要为光纤传输时延和SDH交叉复用设备的处理时延,传输时延相对固定,在尽量减少环路中交叉复用设备数量的情况下,可基本满足BBU和RRU间对传输时延的要求。
IP网络的传输时延相比SDH网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容易受到网络负荷变化的影响。由于IP网络时延的不确定性,将为LTEBBU和RRU间数据传输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采用IP网络传输BBU和RRU间数据时,要使IP网络的传输距离尽可能小并且IP网络的负荷尽可能轻。
WDM无源光网络类似SDH网络,具有较小的时延,且时延相对固定,可基本满足BBU和RRU间对传输时延的要求。对于TD-LTE系统,BBU和RRU可通过采用GPS或基于IEEE1588的有线时间同步来保证RRU和BBU之间的上下行传输同步。下行方向,RRU和BBU根据GPS或基于IEEE1588的有线时间同步定时约定下行发送时间,BBU根据传输延时及抖动情况可留出较多的提前量来保证下行的发射;上行方向,BBU侧可通过一定深度的缓冲器来进行数据的缓存,从而保证对上行数据的正确接收。
BBU和RRU间时钟传输要求
BBU和RRU间时钟传输的主要要求是保证RRU中载波频率的长期稳定度至少满足0.05ppm。
LTE系统中RRU将主要采用稳定度较高的时钟晶振来实现,可满足时钟短时间稳定度要求;通过对SDH网络采用相应的再定时方法,让RRU中的时钟频率长时间同步到SDH网络的BITS时钟系统,可基本满足RRU时钟长时间稳定度要求。
在采用IP网络进行BBU和RRU间数据传输时,由于IP网络为异步网络,目前网络无法保证高稳定度时钟的传输,需要将IP网络升级为syncEthernet来保证BBU和RRU间的时钟稳定传输需求。
LTE系统中RRU在采用基于GPS或基于IEEE1588的有线时间同步时,辅以本地高稳晶振,可实现较长时间、高稳定度的时钟输出,以满足时钟短期和长期的精度要求。这种情况下,RRU中时钟稳定度可以不依赖传输网络中的时钟稳定度。
基于WDM的BBU和RRU间网络化组网
在LTE系统中RRU采用GPS或基于IEEE1588的有线时间同步的情况下,BBU和RRU间数据传输的主要难度是高的数据传输带宽。通过分析可知,目前10G的光纤传输网络仅可支持1个3扇区配置的LTEBBU和RRU间数据传输带宽要求。对于传输带宽在10G以上的数据传输,需要引入WDM技术来实现。相比SDH,WDM传输网络更具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以上分析可知,LTE系统中BBU和RRU间的数据传输带宽较高,是影响BBU和RRU间网络化组网的主要因素,传统的SDH光纤传输网络将不适合BBU和RRU间数据的传输;将来随着WDM设备的普及和成本降低,也不排除采用WDM传输网络作为BBU和RRU间数据传输的可能性。另外,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基站系统设计方式,以降低BBU和RRU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实现BBU和RRU间数据的网络化传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拦河坝为什么上窄下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