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县2015六年级寒假作业四小期末考试排名表2015

中国现代教育网成立于2001年,是最早的中央重点教育门户网站。响应国家“三通两平台”的规划要求,我们为所有中小学免费建设校园信息化平台。本网站暂未被申领。
中国现代教育网,“三通二平台”建设领军企业。
我是站长 / 管理员
我是教师 / 家长 / 学生
我们的服务体系:
中国现代教育网客服 电话:400 000 9130QQ:400 000 9130
当地已申领的学校:
推荐站长:
站长手机:
发送内容:
您好,张三老师。[匿名]推荐您成为北京实验小学()的站长。本网站由中国现代教育网,应国家“三通两平台”要求,为全国中小学免费搭建的校园信息化平台。
推 荐 人:2014年上期沱江四小六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1.00
&&¥1.00
&&¥1.00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4年上期沱江四小六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四川华图微信号:schuatu
华图教育微社区:huatuv
四川华图认证官方微博
华图吧百度贴吧:华图
  2015年公务员时事热点:四个全面
事业单位Q群: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1.提出背景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尽管此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但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意义深邃。
  此外,习近平在江苏将&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四个全面&中时,特别采用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比喻,&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日在群众路 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
  2.基本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
  3.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一:总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关键词二:姊妹篇。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姊妹篇。
  关键词三: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4.本质意义
  4.1.本质: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 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
  4.2.意义: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 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 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5.媒体评论
  新华网:&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并提&四个全面&,是全面吹响了治国理政的&集结号&,不仅让人回味无穷,而且令人热血沸腾。
  大公报:&四个全面&是对这些思想实践的概括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战略指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相互作用、螺旋递进,将贯穿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微信公众号:schuatu
华图砖题库APP下载
微信平台二维码(扫一扫公考信息早知道)
(编辑:梁淑梅)
下一篇:没有了
掌上华图客户端
关键词阅读:
1356289人正在这里听课
先练后讲&&主讲:顾斐2015国考言语理解难题解读
不可错过的大咖直播盛筵2015国考行测申论备考指导
今晚19:00&&华图名师广东乡镇公务员面试辅导
今晚19:00&&华图名师2015国考数量关系高分技巧南京市、盐城市201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详解
南京市、盐城市201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语言和人及其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透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
&&&&&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及其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最&&&&&&&
的语言形式也许非广告语莫属;当广告语言&&&&&&
地向我们袭来时,所引发的思考是非常复杂的。
引人注目&&&
备受瞩目&&&
引人注目&&&
备受瞩目&&&
2.下列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几位著名艺术家下乡采风,举行笔会,我也有幸叨陪末座。
B.这次你到基层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鼎力相助。
C.张建祝贺老师从教三十年时说:“我没有过奖之词,您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D.明日老友相聚,不烦你出门,请于府上恭候,我会按时前往。
3.下面一段文字中,需要修改的一组词语是(3分)
一位登山探险爱好者在组织旅游活动时发帖①说:“登山活动难免②危险,本次活动纯属志愿③,过程中若出现意外④,由本人⑤承担后果。请大家珍惜驴友⑥之间的感情,团结互助,注意自身安全!”
A.①④&&&
B.②⑤&&
C.③⑤&&
D.④⑥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昆曲的衰落当然是有历史原因的。&
&▲&&
。但昆曲之幸也恰恰就因为它是中国雅文化的结晶,从清末到当下,中国文化人勇于担当,肩负起括救昆曲的重任,才使昆曲的香火一脉流传,直到今天。
①雅文化的衰落必然导致昆曲走向衰落
②却必须直面昆曲衰落这无法改变的事实
③当代世界范围内文化重心的下移更让昆曲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④昆曲是雅文化美学追求的浓缩、代表与象征
⑤我们可以感慨人类文化的尴尬
A.⑤②③①④&&&&
B. ④①③⑤②&& C.
⑤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⑤
.对下面这段话的含义理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山崖崩塌了,在它的伤口——断崖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鲜艳的花儿被掐走了,它又开在了姑娘的鬂上。
A.只有在困难和失败中努力奋起,才能到打目的地。
B.世间美好事物的诞生,常常伴随艰辛和痛苦。
C.人生之路总有坎坷,不能因挫折而丧失信念。
D.生活丰富美好,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周王朝日渐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罢了。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但是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着力。他们没有草率简略的想法,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废退,道义上的取舍,一定会合乎礼义方面的要求。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特有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低劣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钻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学之子觉悟。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他们的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所以学习他们的精髓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能从近代追求它:议论参与政事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的。他们(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学说)所扰乱,不被对经义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的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说不能比的。但是现在能够遵从和恪守的人,就不是很多了。所以像《乐》、《易》那样淳朴的风气已经衰微了,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汉代风习太美,这是我们这代人比不上的原因啊。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
见闻有时很浅薄,但是他的道义很高,和(那种)见闻很渊博,却他的操守不够(一样),这是什么缘故呢?自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所以不能不笃志于自我修养。现今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的,理解到了内心深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种境界。从这个现象看,那么朝廷喜欢的东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啊。难道不是真的吗?假如汉代和当今都有教化开导的方法,有学校这样培养人才的方法,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筠州也算是个州,可是在大江之西,地理偏僻与世隔绝。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设立学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是个弊端。到治平三年,才有开明之士上报掌管州事的、尚书都官郎中董仪君。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察看州东南,发现一块地势高旷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学舍。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为政,真的是有所追求的。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闻而成了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记录这件盛事吧。
(选自《唐宋文醇》,有刪改)
【注】本文为作者给筠州学馆所写的记。
[2]六艺:指儒家的六经。&&&
[3]刑名:这里指法家。&&&
[4]狃(ni6):习以为常。&&&
[5]章句:指分析古书的章节句读。&
训诂:指解释古书字义。&&&
[6』扬雄:见《(新序)目录序》注[7)。&&&
[7]雄之书:指扬雄仿《论语》所作的《法言》和仿《易经》所作的《太玄》。&&&
[8]传疏:这里指解释儒家经籍的文字。传指相承的师说。疏指对旧注解释或发挥。&&&
[9]察举:指汉代采用的选拔士子制度。&&&
[10』“则上所好”二句:语见《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11]《大学》:《礼记》中的一篇,宋人抽出单行,成为《四书》中的一种。&&&
[12]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
[13]诏天下立学:曾巩《宜黄县县学记》谓庆历三年,诏天下立学。按《宋史》的《仁宗纪》,《选举志》《职官志》等均谓庆历四年,诏州县立学。又下文有“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之句,由治平三年上推二十三年,则所说:“庆历之初”,亦当为庆历四年(公元l叫年)。&&&
[14]董君仪:董仪,时为尚书都官郎中知筠州事。&
都官郎中:尚书省属官。&&&
[15]郑君蒨:郑倩,时为国子博士通判筠州。通判初与知州不相属,含有监督之意。后渐为知州的副贰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乐易敦朴之俗微&&&&&&&&&&&&&&&
B.故不得不笃于所学&&&&&&&&&&&&&&&&笃:专注
C.至于循习之深
&&&&&&&&&&&&&&&&&&&习:学习
D.南州之士以为病&&&&&&&&&&&&&&&&&&病:弊病
6.A(微:衰败)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以寤后之学者&&&&&&&&&&&&&&&&&&&&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请记于予&&&&&&&&&&&&&&&&&&&&&&&&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7.B才/竟,却;C
那么/就是& D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4分)
&&&&&&&&&&&&&&&&&&&&&▲&&&&&&&&&&&&&&
&&&&&&&&&&&▲&&&&&&&&&&&&&&&&&&&&
(2)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3分)
&&&&&&&&&&&&&&&&&&&&&▲&&&&&&&&&&&&&&&&&&&&&&&&
&▲&&&&&&&&&&&&&&&&&&&&
(3)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3分)
&&&&&&&&&&&&&&&&&&&&&▲&&&&&&&&&&&&&&&&&&&&&&&&
&▲&&&&&&&&&&&&&&&&&&&&
8(1)(他们)没有苟且简略的想法,他们对于索取与给予、求进与告退、离开与参与,在礼仪上一定要符合标准。
【评分建议】共4分,每个分句1分,语句通顺1分。“在礼仪上一定要符合标准”也可译为“一定要符合礼仪的标准”。
(2)(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学说)所扰乱,不被对经义的解释所蒙蔽。
【评分建议】共3分,每个分句1分,被动句式1分。
(3)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
【评分建议】共3分,每个分句1分,反问句式(语气)1分。
9.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宋朝读书人存在着怎样的问题?请简要概括。(3分)
&&&&&&&&&&&&&&&&&&&&&&▲&&&&&&&&&&&&&&&&&&&&&&&&
&▲&&&&&&&&&&&&&&&&&&&&
9.虽明先王之道但尊而守之者不多(或知与行不一致)【评分建议】共3分。
【评分说明】8.(1)“苟简”翻译为“苟且简单”,可以只译为“苟且”,但“苟且偷生”不得分。&
“取予、进退、去就”要拆开为双音节词,意思对即可。&&
“度”可译为“衡量、考虑”。
(2)“传疏”不译或译错不得分。&&
“蔽”应译为“蒙蔽、遮蔽”,不可译为“隐蔽”。
(3)“学行”中,“学”可译为“学问、学习”;“行” 可译为“品行、德行、修行”等。&&
“岂有彼此之偏乎”可译为“哪里会有彼此的偏重呢”。反问的“岂”可译为“怎么、哪有、哪里有”等。&
“偏”可译为“偏重、偏好、偏向”等,不可译为“偏差、偏离、差别”。
9.直接答出“先王之道”和“尊而守之者少”,得3分。
用自己理解的话来阐述“先王之道”的大概内容,并且答出“尊而守之者少”,得2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1)上片中的“不似”
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
&▲&&&
&&&&&&&&&&&&&&&&&&&&&&&▲&&&&&&&&&&&&&&&&&&&&&&&&
(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
&&&&&&&&&&&&&&&&&&&&&&
&▲&&&&&&&&&&&&&&&&&&&&&&&&&
&▲&&&&&&&&&&&&&&&&&&&&&&&&
(3)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4分)
&&&&&&&&&&&&&&&&&&&&&&
&▲&&&&&&&&&&&&&&&&&&&&&&&&&
&▲&&&&&&&&&&
&&&&&&&&&&&&&
10.(1)雪花不似梅花飘香,梅花不似雪花飞舞。(2分)
(2)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4分)
(3)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以清冷之景衬托忧伤之情;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今昔对照,引出下文的感伤。(4分)
【评分说明】10.(1)笼统地说“雪不似梅花,梅花不似雪”而没有具体指出区别的,不得分。“颜色”属于这首词中梅与雪的相似点,不可以作为“不似”。
算作“不似”的:气味(如“香”);形状、形态、姿态(可以具体表述为“轻盈、飞舞”等)以及“凉”、“多”等特征。
(2)扣住下阕的“老来旧事无人说”和“到今犹恨轻离别”来解说。
①“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这一点:只要答出“心中苦闷无人倾吐”即得2分。如只答“孤寂”而没答出孤寂的具体内容只得1分,“孤寂”可以表述孤独、寂寞、孤单等。
②“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这一点:“怅恨”1分,可以表述为痛苦、悲伤、惆怅、伤感等(只答“思念”不可以,因为是“恨”);“怅恨”的具体内容答出“离别”、“分别”,1分。
(3)上阕手法:实写,对比、比喻,衬托、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皆可得1分。作用必须答到情感(扣住“恼”:忧伤等),1分。
分。作用必须答到情感(扣住“恨”:感伤等),1分。
【作者简介】吕本中()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初授承务郎。徽宗宣和六年(1124),为枢密院编修官。后迁职方员外郎。高宗绍兴六年(1136),召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罢官。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其诗颇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又学李白、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格,诗风明畅灵活。其词以婉丽见长,也有悲慨时事、渴望收复中原故土的词作。感情浓郁,语意深沉。代表词作有《采桑子》、《蝶恋花》、《减字木兰花》、《生查子》(一)等,东莱著有《东莱诗集》、《紫微诗话》、《江西诗社宗派图》。后人辑有《紫微词》。
【词句注释】
①雪似梅花:唐东方虬《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②梅花似雪:古乐府:“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③阿谁:谁,何人。
④去年:往年。
【译文】这雪像梅花一样洁白,那梅花又像雪一般晶莹,无论是像,还是不像,都是一样的绝美。可这绝美的雪与梅,却勾起我的愁思。这愁思,有谁能知道呢?只有南楼上的明月是我的见证。
记得往年,也是这样时节,我却是和你一起踏雪寻梅,那明月照着我们俩,时间流逝,人亦渐老,事也成了旧事,没人再提了!我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却是为了谁?唉,直到现在,我还在悔恨,悔恨当初那样轻易地离开了你!
【鉴赏】吕本中的诗词以构思精巧见长,大多写得词浅意深,别有风味,胡仔说:“吕居仁诗清駃可爱。如‘树移午影重帘静,门闭春风十日闲’,‘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而吕本中的艺术风格在词中则体现得尤为明显。像《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菩萨蛮(高楼只在斜阳里)》等词中,都鲜明地表现了词人这种艺术风格。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唐代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宋代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唐代张谓《早梅》诗说它们形似难辨:“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而宋代王安石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其不似,《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此解释在诗词中屡见不鲜。会撩拨起人的心事的原因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
江淹《恨赋》中名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此诗说的是送行时看到春草如茵,绿水如染,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诗人的惆怅。李诗说的是姑娘在湖上采蘋,秋日明丽、荷花红艳,但此景不使人欢,反叫人愁,这是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吕本中这首《踏莎行》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
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艺术手法确如画龙,在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君子不以言举人,&&&&&&&&&
&▲&&&&&&&&&&
。(《论语》)
(2)适莽苍者,&&&&&&&&&
&▲&&&&&&&&&&
,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3)朝搴阰之木兰兮,&&&&&&&&
&▲&&&&&&&&&
。(屈原《离骚》)
(4)春冬之时,&&&&&&&&
&▲&&&&&&&&&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6)&&&&&&&&&
&▲&&&&&&&&&&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昆琶行》)
(7)&&&&&&&&&
&▲&&&&&&&&&&
,多于机上之工女。(杜牧《阿房宫賦》)
(8)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1.(1)不以言废人&&&
(2)三餐而反&&&
(3)夕揽洲之宿莽&&
(4)则素湍绿潭
(5)君子不齿&&
(6)冰泉冷涩弦凝绝&&&
(7)架梁之椽&&&
(8)右擎苍
【评分建议】共8分,每句1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每到天气晴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砰——磅!
”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炮仗了。
阴城是—片古战场。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陶瓶,当地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现在这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叫做“阴城”。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这里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
陶虎臣家的货色齐全。除了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做“遍地桃花”。
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
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串得不对,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火。弄不好,还会出事。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一个火星迸进了瞳孔。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但是,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炮仗店就生意兴隆。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
这一年,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东西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四七二十八套。陶家独家承做了十四套。东城定在八月十六放。地点:阴城。
这天万里无云,一天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陶虎臣点着焰火了!
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然后,一声炮响,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碎碎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泥头的纸人,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间飞来了许多马蜂,这些马蜂——火花,纷纷扑向他,他四面躲闪,扇不停地挥舞。看到这里,满场大笑。这些辛苦得近于麻木的人,是难得这样开怀一笑的呀。最后一套是火花之后,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
年头还是不好。头一年,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出了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
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取缔了鞭炮。陶虎臣别无产业,只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日子。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门上了锁,再也打不开了。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腹把他抱住。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12.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
&▲&&&&&&&&&&&&&&&&&&&&&&&&&
&▲&&&&&&&&&&&&&&&&&&&&&&&
12.叙写“阴城”的历史和现状,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2分)渲染荒凉冷落的氛围,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2分)
13.赏析画线的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4分)
&&&&&&&&&&&&&&&&&&&&&&
&▲&&&&&&&&&&&&&&&&&&&&&&&&&
&▲&&&&&&&&&&&&&&&&&&&&&&&
13.灵活运用淳朴自然的口语,长短句结合,文笔简练;(2分)选取“红”“白”等表色彩的词语,并巧拟比喻,写出了“遍地桃花”鞭的不同凡响。(2分)
14.作者为何花较多笔墨写“八月十六”
“放焰火”的情景?&
&&&&&&&&&&&&&&&&&&&&&&
&▲&&&&&&&&&&
&&&&&&&&&&&&&&&&▲&&&&&&&&&&&&&&&&&&&&&&&
14.“放焰火”把故事推向高潮,详写凸显最生动环节,给读者以震撼;(2分)侧面描写(人们的神态、心情和举动)和正面描写(焰火燃放景象)相结合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突出陶虎臣做焰火的才能;(2分)“焰火”的华丽和后文陶虎臣悲惨结局形成映衬,凸显主题。(2分)
15.请结合陶虎臣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探究小说的主题。&&&
&&&&&&&&&&&&&&&&&&&&&&
&▲&&&&&&&&&&&&&&&&&&&&&&&&&
&▲&&&&&&&&&&&&&&&&&&&&&&&
15.通过陶虎臣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手艺精妙、与世无争却仍难逃悲惨命运的小人物形象;(2分)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乡镇经济的萧条,百姓生存的艰难;(2分)流露出作者对主人公的为人和才能的赞赏及不幸遭遇的同情。(2分)
【评分说明】12.叙写“阴城”历史(由来)和现状;(1分),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自然环境);(1分)渲染荒凉冷落的氛围;(1分)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社会环境);(1分)与下文放焰火相照应(“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1分)(一点一分,任答四点)
13.灵活运用淳朴自然的口语(语言质朴);(1分)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1分)选取“红”“白”等表色彩的词语,(1分)运用比喻或者借代的手法(1分)写出了“遍地桃花”鞭的不同凡响(与众不同)。(1分)(一点一分,任答四点)
14.本题的答题方向为三个角度:一是烘托人物形象;二是推动情节发展;三是突出主题。(每点两分,言之有理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重建历史意识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所有“现在的事态”,都是具有不同起源和节奏的运动复合体,今天的时间既始于昨天、前天,也始于遥远的过去。但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却任意挥霍社会资源,不仅屏蔽遥远的过去,还在拆除昨天与前天。
近几十年里,城市被当作可以随时撕毁的白纸。譬如出于商业利益拆毁过去幸存下来的建筑,代之以能够提供更多方便和更符合时代情趣的建筑。北京梁林故居“维修性拆除”以及蒋介石重庆行营“保护性拆除”,让人觉得这种针对“历史意识”的暴力冲动,其戾气已积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自19世纪以来,保护旧建筑和纪念建筑就是政府和个人的一项重要活动。那些与神圣事物、世俗权力、艺术和历史等有联系的建筑,是构筑社会与个人的历史意识的重要元素。历史意识是一种对过去事物的感受力。无论是对历史敬重、依恋,还是憎恨、厌恶,此种感受力传递给了每个人,成就了人在精神活动里不可缺少的时间维度。作为单个人的历史意识,不会只满足于构造自己的生物世系来填补历史之空白,它对自我的界定,一定关涉广泛的往昔事物。于是,在代代相传中,某种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社会制度,既延续共同之渊源、主题,也会发生变异,然后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
梁林故居所承载的正是建筑史和文学史某个阶段的重要价值,蒋介石行营作为抗战遗址则是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艰危时日的象征。它们的存在,虽未必保存在大众记忆之中,但经由历史学家等人的记载描绘之后,便会唤起大众对历史人物和文物、历史事件和信仰的回忆,从而加强人们的历史意识。历史建筑使过去延续至今,在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自我的文化密码,并给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我们并非要重建过去的生活方式,也无法想象一个布满旧建筑的城市是什么样子。事实上,很少有人因热爱过去而愿意放弃当今界所提供的一切便利。社会的迅速转型,会摧毁那些不再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旧传统。但正如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中说的那样,“被发明的新传统”,必定是植根于旧传统,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没有历史的城市无法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拆除所有旧建筑之后再假装古老只会如小丑一般可笑。当记忆不起作用时,
想象力也会飞走;当遨游时间的翅膀被折断,人会变得急躁、幼稚、任性和愚蠢,人和城市一样,只是一件现代展品。
这是人类与过去的关系。像布罗代尔说的那样,“过去和现在将永远互相给对方以启示”。
年第3期,有删改)
16.标题中的“历史意识”应怎样理解?请简要概括。(6分)
&&&&&&&&&&&&&&&&▲&&&&&&&&&&&&&&&&&&&&&&&&&
&▲&&&&&&&&&&&&&&&&&&&&&&&
16.“历史意识”是人们对过去事物的感受力,能使人的精神活动具有时间维度,能促进整个社会传承文化遗产。(每层2分)
17.文章在二、四两段中两次提到梁林故居和蒋介石重庆行营,各有什么作用?(6分)
&&&&&&&&&&&&&&&&&&&&&&
&▲&&&&&&&&&&&&&&&&&&&&&&&&&
&▲&&&&&&&&&&&&&&&&&&&&&&&
17.第一处举例说明拆毁历史建筑的严重程度,从反面角度论证重建历史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二处阐述历史建筑承载的重要价值,它能加强人们的历史意识,使历史阶段保持连续性并构成某个时代社会的文化密码。
【评分建议】共6分,第一处2分,第二处4分。
18.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6分)&&&&&
&&&&&&&&&&&&&&&&&&&&&&&&▲&&&&&&&&&&&&&&&&&&&
&&&&&&&▲&&&&&&&&&&&&&&&&&&&&&&&
18.人类失去历史记忆,就失去创造的想象力;就失去心灵游走的空间,心气浮躁而行为愚蠢;就失去生命的丰富内蕴和活力。(每层2分)
【评分说明】17.第一处举例说明城市被当作可以随时撕毁的白纸(也可得1分)
第二处阐述历史建筑承载的重要价值(得2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
19.一、审题立意
对材料中“细节”这一核心词的内涵的准确理解和牢牢把握,是立意和行文的关键。
提及“细节”,大家自然会联想到“细节决定成败”、“大行不顾细谨”“小处不可随便”等,但材料中的
“细节”显然与此不同。它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细致的生活方式、细心的处世态度、细腻的感情交流、细小的审美情趣、细密的文化内涵等等。这些“细节”,应具有小、慢、真、美、精、趣、厚等精神特质。
材料针砭时弊的情感导向十分明显,矛头指向“商业化和娱乐化”所带来的功利性、浅表化、空心化、模式化、快节奏、粗糙感和倦怠感等弊端。考生应对处于“没有细节”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进行观照和反思,从而表达积极思想和美好愿景。
除现实性,这则作文材料还具有开放性和思辨性。
应该说,诗人北岛的话体现了他对时代的独立思考,有其独特性和深刻性。但能否作为对这个时代全面而精准的概括呢?对此,应允许学生作辩证思考。比如,有考生谈及时代在飞速发展变化,人们要关注宏观走势,抓住荦荦大端,才不至于落伍和迷失。诸如此类,言之成理亦可。
二、判分说明
1.判分原则
从每一篇作文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每一位考生负责,公正公平;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智慧。
2.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3.特别说明
①由于“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先入为主根深蒂固,可能造成少数考生不能冲破定势思维的束缚,对“细节”理解出现偏差。阅卷时务必看清考生所写“细节”的内涵,合不合乎材料旨趣即偏不偏题,是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
诗人的痛心之语,命题者拿来用为写作材料,意在引导考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思考,从而实现从习焉不察走向反思矫正、从批判走向建设的目的。因此,作文现实性的有无和强弱很重要,对那些生活气息浓、现实针对性强、建言献策识见高的作文要积极鼓励。
②议论文看“是否讲理”、“会不会讲理”。要审视文与题、材料和观点是否统一浑成,看论证和分析是否严谨深刻,是否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一类卷应该是见解独到和深刻;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有充分分析,议论有层次,说理有智慧,写作功底较好,可判为二类卷;如果见解平庸浅表,论证分析简单幼稚,尽管形式上中规中矩,应判为三类卷或四类卷;对似连实断、似是而非、貌合神离、半途改道的作文,原则上判为
“五类卷”(不及格)。
切合题意的作文的立意大都相似,跑题作文的立意篇篇不同。同时,不同之中又有相同,那就是:无视材料,自说自话,一厢情愿,不顾其它。
③记叙文与议论文应一视同仁。记叙文评判更难更复杂。既要防止贴标签的作文侥幸获得高分,又要避免“暗合”材料旨趣的作文遭到偏题跑题的误判。
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要看其思想内涵与材料是否存在联系,本质上是否相同或相似。
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判卷时要着眼于全篇,作整体评价;既看些什么,也看怎么写。每阅一篇文章力求以质赋分,不屈其文,分所应当,分文相称。
4.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调笑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附评分表解
【文题解读】这段文字出自于诗人北岛的新书《城门开》出版之际,接收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人林思浩的一次的专访。当时林思浩问道,“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类似于化学作用的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北岛是这么回答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这也就是你提到的化学反应,与诗歌中的“通感”近似。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可见,这里的“细节”指的是我们的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伴随我们成长的人和物,然而,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分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已经让我们的心再也无法安然,无法淡然地去静听一朵花开的声音,无法从容地去品尝生活的原酿,只是一味的地“匆匆,太匆匆”向前奔走,蓦然回首,不禁发出“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的慨叹。所以材料意在提醒我们:在商业化和娱乐化得时代,我们更应该“慢慢走啊,欣赏啊”!更不能因为某种利益原因而随意删除我们的生活细节,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丢失我们生活的“根”,才能“记得住乡愁”,而不会成为到处飞舞散落的“九秋蓬”!
【参考范文】
一条少年的街道
秋天的一个黄昏,我回到村庄,站在村口,开始了对一条街道的凝视,想通过它找寻童年生活的细节,然而就是在这一刻,我突然有了孤独,不想说话,只想用一个曾经的少年的目光静静地看着一条街道的深处,那还是我的少年的街道吗?
我是什么时候疏远或者想要逃离这条街道的?我在心里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多年前,当我背着包裹第一次远离家乡,在工地上想念少年的街道时,街道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亲切。一个夜晚我独自走过街道时遇到一个归乡的老人,他也是独自在街道上走,他抽烟,细微的烟火在幽静的街道上像一束萤火。我们有过语言交流,他拍着我瘦小的肩膀,说,“孩子,我是走一次少一次了,有机会就多走走自己的街道吧。”可惜,那个老人,听工地老乡讲,他已经不在了。现已人到中年的我,对于那条少年的街道,终没能够多走走。
望着黄昏里的村庄、那条街道,有一件事一直让我不能释怀。那是高中毕业那年我去当兵,体检、政审,一切都顺利通过,就差换上军装走人。奶奶在我不知情的一个下午去见了村里的民兵营长,在民兵营长家里见到了两个带兵的中尉。她对带兵的人说出了我不能去当兵的种种理由,她最致命的一句话是,如果让我去当兵,她就跳井。她毁掉了我当兵的梦想。听到这个信息的黄昏,我是这个村子的疯子,所有的狂躁、气愤、失落、失望,甚至绝望都在我的身上疯长,无法阻挡。在质问过民兵营长为什么突然中止我换上军装的理由后,我疯狂地跑在少年的街道上,心中充满了沮丧。从此我不再给奶奶念信,也很少到三叔家去见奶奶。后来我才慢慢知道了奶奶的理由:我爷爷就是当兵死在了战场上,让她守了大半生的寡。但一切都已来不及了,奶奶再也无法亲耳听到我内心深处的忏悔。
再有,留在我记忆的胎记里的,就是我少年街道上的那些马车,那些驴车,那些骡子和羊,和慢慢腾腾的老牛。在我少年的时光里,每天都能看到几辆马车从街道上走过,几辆驴车从街道上走过,几辆牛车从街道上走过。马路上、街道里会时时有冒着热气的马粪或牛粪,时常听见牲畜的叫声:熟悉的牛儿“哞哞”声,羊儿“咩咩”声,驴儿“昂昂”声……此时又回荡在我的脑海里。牲畜是乡村的风景,能赶着马车去走亲戚也算是一种身份,就像现在一个农民开着小车走亲戚一样。
这不由让我想起两年前的秋天我回到村庄,看到一辆一辆机动车奔跑在乡村的公路上,大型农业机械在田野里耕作。我寻找着一匹马和一头驴的影子,后来终于找着了,我的一个本家叔叔坐在已近落伍的驴车上,后面的车架子上装满了金黄的玉米。我久久地看着他和驴车,情不自禁地截到了他的前头。他抓住笼头,和我聊天。我问他村里还有多少头牲口,他沉吟了一下,板着指头数,告诉我,只有四头,全村只有四头了。看着他写满沧桑而又无奈的脸庞,我叹息了一口气,轻轻地摇了摇头,目送着他在夕阳里远去的背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拧巴,我回乡寻找,寻找我曾经的过往,我还能找到吗?
傍晚,我和儿子一起走在村庄的街道里,告诉他我和一个村庄一个街道的故事,告诉他这就是我少年的街道。他迷茫地看着一个村庄的街道,看着我,摇摇头说,没意思,你看这街道多单调。
多么单调?他击中了我。这就是一个孩子的乡村视角、一个孩子对父辈乡村生活细节的评估吗?单调?难道已经没有人再喜欢这样的单调了吗?单调和不单调,静谧和浮躁,究竟该怎样衡量,又是多么难以融合。
那一夜的寒风中,我独自在少年的街道上站了很久。
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吧  
&北岛曾经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他在大学里教散文写作,让大家写写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个非常可怕的,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一个概念出来,大家纷纷去跟风。说话只有炫耀和抱怨,却听不到任何清新动人的细节,这个是越来越明显了。所以,有些话越说越累人,越说越不想开口,有些人见了不如不见。但是,有些话,过去了这么多年,我却一直记得。
  几年前,一位友人曾对我说:我去了七次凤凰,将来老了,我还愿意穿一件红衣裳坐在沱江边喝一杯自己亲手煮的奶茶。她说到冬天,凤凰的人很少,她在吊脚楼上吃火锅,漫天的雪飘飘扬扬,红灯笼,热气雾气……这样的细节,有审美的成份,我一直都记得,对生活的热爱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说实话,因为这样的细节深深打动和影响了我,凤凰是我独自旅行的第一站,慢慢走,一路下去,看过无数的风景,人也越走越开阔,好多年过去,无意中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成就了我某些小小的骄傲。人生真是一件奇妙和偶然的事。现在,太多的人会说,我去了哪些地方,花了多少钱,用什么相机拍了什么照片……但是,他们一个细节都讲不出来,他们说的你一句也记不住,因为没有真正的热爱,只有炫耀和跟风。
  我真的喜欢别人跟我分享一些真正能打动人的细节。  我记得最悲伤的一个细节是三年前一位朋友讲的。那段时间,她妈妈刚去世不久,她说:昨天,我开着车子走在深南大道上,儿子坐在车后,开着开着,我突然控制不了情绪,只得把车停在路边,扒在方向盘上泣不成声,儿子在身后怯怯地问,妈妈,怎么了?我静静地说,我想我妈妈了……这个细节让电脑这头的我忍不住潸然泪下,友人后来对我说“趁父母在时,好好对待他们吧。”那天下班,我就回了父母家,陪他们吃了一段漫长的晚餐,慢慢吃慢慢聊,感恩着我的拥有……
  我还记得这样的一个细节,几年前友人提到的某次下午茶。女主人住在一套只有70平的旧房子里,却打理着一个漂亮的花草露台。夏天的黄昏,她穿着一宽松布裙,把冰冻西瓜挖空装凉面端出来,浇上芝麻酱,凉泡一壶绿茶,友人形容她端着西瓜凉面走向露台时的情景,“香风细细”,夏天有蝉鸣,这样有创意漂亮的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创意无穷,一碗凉面都可以不一样。
  前段时间听一位长辈聊天,他说起自己的女儿,他说女儿上小学中学时他从未接送过,但是上了大学后,他反而每个周末送女儿上同城的大学,这成了他一件愉快的事,为什么?因为一路上可以聊天,什么都聊,边走边说,一两小时的步行,他很享受这个过程,路上有风吹,有鸟叫,有甜品铺,青春的女儿神采飞扬的表情……类似的在一个多人饭局上,听某位男士聊起自己刚上大学的女儿,他说暑假时,他每天最快乐的事是陪着女儿看一档很青春的电视节目,当时好像是播什么中国好声音,房间开着空调,父女俩坐在地板上吃着瓜子品头论足,他觉得很满足很特别很惬意,假期结束,女儿要回上海,他第一次有一种浓浓离别的伤感,不敢去送别,而是让孩子妈妈去送……说起这段话时,他的眼睛湿润了。这些细节我一直记得住,父亲的深情,有时旁人看着,也是感动的。这个世界再怎么暄嚣浮燥动荡变迁,不知珍惜,还是有无可替代的深情和简洁纯粹的爱存在……
  相信点什么。保持某种天真,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吧。
我的记忆之城
——北岛访谈
□北岛(诗人、作家)
□林思浩(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林思浩:你的新书《城门开》中的文章是回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我希望读者不要误解,以为我在美化我童年青少年时代的北京,其实那是一个缓慢的毁灭过程,只是远没有到这后二十年的疯狂程度。或者可以说,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我猜想,一个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是北京如此。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籍湖州和绍兴,以及上海、苏州,我相信这种毁灭是全国性的。特别是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你怎样看待这种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北岛: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这与政治无关。从某种意义来说,政治是抽象的,我写的却非常具体。
林思浩:你在写作 《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
北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至于说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
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类似于化学作用的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北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这也就是你提到的化学反应,与诗歌中的“通感”近似。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林思浩:你读过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吗?帕慕克说伊斯坦布尔美景之美在其忧伤。你说回到北京发觉面目皆非,伤感于自己成长经验的北京不复存在。你说完全陌生的是指什么呢?
北岛:读过《伊斯坦布尔》,也去过。伊斯坦布尔是一座横跨欧亚的美丽的古城。我认为帕慕克所说的忧伤与古老文明的兴衰有关,包括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北京和伊斯坦布尔有相似之处,首先也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再就是与一个古老文明的兴衰息息相关。但相比之下,伊斯坦布尔保存得相当完好,而老北京却几乎荡然无存,这不是什么忧伤,而是绝望。我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被“进步”、被所谓的现代化基本上给搞疯了。这首先跟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所造成的民族屈辱有关,也和革命所带来的盲目性及粗鄙化有关。北京在这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变化,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而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现在的北京和别的亚洲大城市还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现代化博物馆中的一个新标本而已。
林思浩:在《城门开》中你不止一次写到少年时常出门远足,用脚丈量北京。你的北京地图一直都存在吗?你的北京地理地图是怎么样的?这地图和你的生命疆域又是怎么样的互相推进关系?
北岛:小时候没钱,主要靠双脚走天下,走十里二十里是常事。一个行走的城市和骑车乘车甚至开车的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可感性细节。在故乡,人是有方向感的,不会迷路。再说北京是个方方正正的城市,也不容易迷路。可我前些年回去,在自己的故乡完全迷失了,连家门都找不着。说到我的北京地图,是完全属于我个人的,带有某种私密性质。在这张地图中,首先是我家,然后是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我父母所在的单位,还有我和同伴行走的路线。这是我生命旅途的开始。我曾在《旅行记》中写道:“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8岁那年我跟母亲去上海看外公,那是我头一次离开北京。这次旅行对我来说很重要,距离感让我对故乡有了新的认识,而我的北京地图也发生了变化,可大可小,小到只不过是一张更大地图上的圆圈而已。从那一刻起,我时常梦想着离开北京,走得越远越好。这愿望实现了,以致到了回不去或根本不想回的地步。&&
&&&&&&&&&&&&&&&&&&&&&&&&&&&&&&&&&&&&&&&&&&&&&&
南京市、盐城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附加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其然”。和之生于心,其可见者如此。后之为乐者,
文备而实不足。乐师之志,主于中节奏、谐声律而已。古之乐师皆能通天下之志故其哀乐成于心然后宣于声则必有形容以表之故乐有志声有容。其所以感人深者,不独出于器而已。
&&&&&&&&&&&&&&&&&&&&&&&&&&&&&&&&&&&&&&&&&&&&&&&(选自沈括《乐律》)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古之乐师皆能通天下之志故其哀乐成于心然后宣于声则必有形容以表之故乐有志声有容
21.沈括是&
(朝代)著名的大学者,他撰写的笔记体名著是《&&&
▲&&&
22.作者认为古乐感人的两点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
▲&&&&&&
&&&&&&&&&&&&&&&&&&&&&&▲&&&&&&&&&&&&&&&&&&&&&&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鲁迅写小说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反映时代气氛。如《阿Q正传》中,用阿Q
盘辫子、秀才戴“银桃子”、鲁四老爷家半脱落的对联等细节写革命后未庄的变化。
B.《边城》开篇集中笔力对湘西的山水和民俗风情进行了描绘,有幽静的山、流动的溪水、竹制的渡船等自然之景,有端午赛龙舟等民情风俗,为小说构建了诗意的境界。
C.《飞鸟集》共收录三百多首淸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树木和花朵,都在泰戈尔笔下呈现优美的意境,短小的诗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D.《老人与海》叙述故事的角度是多样的,有平铺直叙,也有插叙。插叙大多是写老人对往事的回忆,如老人出海不久便梦见孩提时候见过的非洲海峡和大山等。
E.《子夜》中的吴荪甫曾衔学欧美,懂管理经营,有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他在上海开有丝厂,又组述益中信托公司,收购小厂,希望生产灯泡、肥皂等占领国际市场。
(1)《红楼梦》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靑云”的词句咏的是何物?作者是谁?她有什么性格特点?(5分)
&&&&&&&&&&&&&&&&&&&&&&&
▲&&&&&&&&&&&&&&&&&&&&&&&&&&&&
▲&&&&&&&&&&&&&&&&&&&&&&
(2)《哈姆雷特》一剧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请举出剧中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一处情节,并作简要分析。(5分)
&&&&&&&&&&&&&&&&&&&&&&&
▲&&&&&&&&&&&&&&&&&&&&&&&&&&&&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5—27题。
如果以故事长度与曲折程度来衡量小说文体成熟与否,那么,笔记体小说与传奇体小说自然就分出了高下,传奇体小说成了文言小说中最为成熟的文体。此说大概亦与鲁迅相关。鲁迅谓:“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送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始有意为小说鲁迅的总结是精确的,
“粗陈梗概”与“叙述宛转”很好地概括了两者故事形态的特性。而对两者之优劣比较,鲁迅则比较审慎,仅以“演进之迹甚明”加以表述.今人则又一次放大了鲁迅的判断,&
将“故事”及其长度、曲折视为判定文体高下的准则,认定传奇乃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最早的成熟形态,而将以往的小说文体统统归入尚在孕育中的小说文体胚胎。
20世纪以来,人们习惯于用西方的“短篇”,“中篇”和“长篇”来为古代小说分类,据此,那些“丛残小语”、“粗陈梗概”式的笔记体小说則难以归入。如何对待“故事”,不同小说文体有不同规范。古代小说大致形成了两种故事观。一种以笔记体为代表,其“故事”其实是某种“事件”,或是历史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语行为,或是得之传闻的神怪之事;事件叙述方式是“记录”。一一随笔栽录,不作点染。因而笔记体小说的“故事”不求完整曲折,往往是一个片段,一段言行,一则传闻。另一种則以传奇,话本和章回体小说为代表,其“故事”就是有首尾、有波澜的完整情节。两者之差异可谓大矣,难作相互比照,更不能强分轩轾,以彼律此,谁能说《世说新语》在文体上还不成熟而仍处于孕育状态呢?
25.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笔记体小说的特点。(5分)
&&&&&&&&&&&&&&&&&&&&&&&
▲&&&&&&&&&&&&&&&&&&&&&&&&&&&&
▲&&&&&&&&&&&&&&&&&&
26.画线句中的“相关”
一词具体指什么内容?(4分)
&&&&&&&&&&&&&&&&&&&&&&&
▲&&&&&&&&&&&&&&&&&&&&&&&&&&&&
▲&&&&&&&&&&&&&&&&&&&
27.这段文字中,作者指出了古代小说文体研究中的什么问题?(6分)
&&&&&&&&&&&&&&&&&&&&&&&
▲&&&&&&&&&&&&&&&&&&&&&&&&&&&&
▲&&&&&&&&&&&&&&&&&&&
第Ⅱ卷附加题
20.古之乐师/皆能通天下之志/故其哀乐成于心/然后宣于声/则必有形容以表之/故乐有志/声有容&&&
(每处1分)
21.北宋(宋)&
梦溪笔谈&&
(每空1分)
22.出于古乐器,古乐师心有哀乐(共2分,意思对即可)
23.AE(A“鲁四老爷家的对联”是《祝福》中的细节;E“占领国际市场”有误)
24.(1)柳絮(1分)薛宝钗(1分)&
温柔贤淑,通情达理,处事周到;世故,善于迎合别人;恪守封建道德,热衷仕途经济。(共3分,每点1分)
(2)第一幕中,出现了鬼魂,是国王的灵魂再现,鬼魂告诉哈姆雷特是谁杀了国王,让哈姆雷特复仇。鬼魂是超自然的力量,其出现让哈姆雷特获知真相决意复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评分建议】共5分,第一问3分,第二问2分。
25.记述历史人物、神怪传说;记录梗概,不作点染;篇幅短小,不求情节的曲折完整。
【评分建议】共5分,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三点5分。
26.传奇体是最成熟文体得观点是由鲁迅的论述引起的;鲁迅的论述是审慎的,后来的研究者放大了鲁迅的判断。
【评分建议】共4分,每点2分。
27.片面地以故事长度与曲折程度衡量小说文体是否成熟;套用西方理论来为古代小说分类;对笔记体的“故事”特点缺少深入研究。
【评分建议】共6分,每点2分。
&【评分说明】
22.第二点答到“古乐师能通天下之志”也可。
24.(1)人物答错,人物性格的分析不得分。
25.答案其实分为三个方面:内容、方式、篇幅。如果没有概括,完全照抄原文(“一种以笔记体为代表……一则传闻”)得2分。
第一点分为两点:历史人物1分,神怪传说1分;
第二点“记录梗概”或“不作点染”答出任意一点即得2分;
第三点“篇幅短小”或“不求情节的曲折完整”
答出任意一点即得2分。
26.只答“相关联”不作具体阐述不得分。第一点2分;第二点“鲁迅审慎”1分,“后人放大”1分。
27.第一、二点可用原文。“将‘故事’及其长度、曲折视为判定文体高下的准则”、“人们习惯于用西方的‘短篇’、‘中篇’、‘长篇’来为古代小说分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六年级期末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