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 卜的指事字是什么意思

每日更新优质问题&?&&&&&&&&&&&&&&&
&&名师讲坛
趣味语文知识讲座
[新闻作者:51中学&&新闻来源:十堰市东风51中学&&添加时间:&&阅读:1549次]
过去人们传说汉字是一位长着四只眼睛的怪人仓颉创造的,那当然是不可信的。&汉字是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
&当初民间造出来的字是很不统一的,后来经过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整理和改造,才逐渐统一了起来。&&&&&& 最早的汉字都是图画,所谓写字就是画画儿。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画画儿都是为了记录劳动的成果。比如有人打猎打到了一头野牛,他想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让别人知道,这里曾有人打到过野牛。于是他就在山洞口或者别的什么醒目的地方,照着野牛的模样画了下来。那时候没有笔,也没有纸,所谓画画儿,实际上是刻画儿。所刻的又很不统一,同样刻一头牛,有的只刻一个头两只角,各不相同,有的复杂,有的简单,可谓“百花齐放”。于是就有人出来整理了,把不统一的整理得统一一些,把复杂的整理得简单一些。有的还进行加工改造,使之便于大众接受,得以普遍推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的不断进步,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要记的事情越来越多,那就越需要整理加工,而且每个部落里需要有专人来管理此事。这类专人,部落里称为“巫师”。&&&&&& 在原始社会里,谁也不懂得科学。人们对闪电打雷、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都觉得很奇怪。这时,一些聪明人就出来作解释讲道理。他们凭着主观想象造出了“神”,把大家觉得奇怪的难以解释的事情,统统说成是由“神”主宰摆布的。这些人造出了神来,能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的地位当然也就比一般人高。地位高了,他们就逐渐脱离生产,后来专门管理部落的迷信事情,同时兼管生产品。管迷信事需要占卜画符,管生产品需要记这记那,他们也就成为收集、使用、整理、改进图画的专职“干部”了,“巫师”就是这样产生的。随着历史的进展,时光的流逝,要记的事情与日俱增,这样势必要将图画一而再、再而三地简化,最后便由文字性的图画简化成为图画性的文字,这样就产生了汉字(确切地说是第一代汉字--象形字)。这类巫师,后来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称为“史”,即记事的“史官”。
&“六书”,现在通行的名称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中,真正的造字法是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而转注,假借并未造出新字,只算“用字法”。
象形字不多300多个。如:日、月、车,山、石。水、牛、鸟、 目、人、女、 鼎、皿& 、高、 ,瓜、羊、舟。
&&&& 有的是全形,有的是部分形,如:牛、羊等
《说文解字》:& 看字的形状可以知道某种实物形状,再仔细观察指点的部分就知道字的含意了。
指事字更少,只有100多,如:上,下,中, 本、末、寸、刃,甘,。
3、有趣的会意字
&&&& 我们学习的汉字中,有许多字是由两个或几个汉字组成的,有趣的是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这样的汉字有个名字──会意字。让我们一起认识下面几个会意字,看它们是不是很有趣。
&&&&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
  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  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 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卡──上不去下不来,进退两难。
&&&&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产生一个具有新意义的字。下面举一些例字,让大家读一读,想一想。&&&&&& &尖,上小下大,形成尖形;尘,细小的土形成尘埃;劣,少出力,偷工造成劣品;夯,大力,打地基、筑堤坝夯土都要用大力气。这些字的字义一想便知,很有道理。
&&&&&&&& 吠,犬叫;咩,羊叫;鸣,鸟叫。用“口”与不同的动物组合,以表示它们的叫声,多么巧妙。&&&&&& &岩,山石;嵩,山高;岐,山的分支;岚,山风、山雾。用“山”与不同的字组合,构成不同意义的字。&&&& 仙,山中隐居的人;佃,田中耕作的人;休,靠着树歇息的人;伐,拿斧头砍树的人;戎,扛着武器守卫边疆的人。用“人”与其他字组合,构成字义比较抽象的字。&&&& 信,人言,一个人说话要讲诚信,不骗人;诬,巫言,巫婆说的话都是骗人的,怎么能相信呢?这些字都含有做人的道德规范。&&&& 最有趣的要推“忐忑”二字了,心上上下下,表示心神不定的意思,正像俗话所说:心里像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的。
汉字有四种造字方法。一是象形,画出实物的形状,如“人”字和“木”字。二是指事,少数指事字只用符号,如“一”字和“五”字。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符号,如“本”字,是在“木”字下边加上符号“-”表示“根”的意思;“刃”字,是在“刀”字上加一个“、”,表示刀“刃”的意思。三是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 事字合成一个新的意思。四是形声,由“形旁”“声旁”构成。如木材的“材”,“木”是形旁,表示这个字和“木”字有关;“才”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会意字比形声字少,但比象形字、指事字多。
会意字十分有趣。比如,“家”字上边的“宀”是屋子,下边的“豕”是猪,古时候人们家中大都养猪,所以就用“宀”下有“豕”表示“家”。“看”字是把手搭在目(眼睛)的上边,向远处望。“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表示明亮。“好”字本来是“美”的意思,由“女”“子”组成。“男”由“田”“力”组成,表示男人,因为过去男人主要在田里劳动。“休”由“人”“木”组成,一个人靠着树,表示休息。另外,还有“不”“正”组成“歪”字,“小”“土”组成“尘”字,“两”“人”组成“俩”字,等等。
有一些会意字是用相同的字组成的。如林、森、晶、双、多、炎、品。两个“木”组成“林”字,表示树林;三个“木”组成“森”字,表示树多。“从”字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表示跟从。“晶”由三个“日”组成,和“明”一样,都表示明亮。
从字形上了解会意字的意思,很像猜字谜。下边三个会意字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猜一猜:众、仨、苗。
双木并生为林 三人相聚为众&&江边落鸟为鸿
两人相随为从 两手分物为掰 日光照耀为晃
上小下大为尖 八刀相割为分 山中峡谷为峪
日月同辉为明 色彩丰富为艳 天下益虫为蚕
众认不好为孬 不端不正为歪 用刀裁衣为初
土中生火为灶 草长田上为苗 鸟口发声为鸣
眼睛流水为泪 眼皮下垂为睡 小小灰土为尘
土里藏物为埋 以火烧林为焚 日日向上为昌
“”“”“‘’‘’”“‘’‘’”“‘’”“‘’‘’”
“‘?‘‘’‘’”“‘’‘’”“”“‘’”“”“‘’”
&&& “”“‘’‘’‘’‘’”“”
&&& “”“”“‘’‘’‘’‘’‘’‘’‘’‘’‘’”
&&& “”“”
&&& ??“”“”“‘’”“‘’”“”“”“”““”“‘’‘’”
“”“”“”“”“”“”“”“”“”“”“”“”
四、形声字 “秀才识字认半边”的是与非
“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外行领导”。某大报主编对众人讲话,把“墨西哥”错念成“黑西哥”。听众大笑。主编生气说:“墨”也是“黑”的,有什么可笑,你们“吹毛求庇”!
中国有句俗话说“秀才识字认半边”。这主要是对形声字说的。意思就是从形旁可以认识字的意思,从声旁可以念出字的声音。这句俗话不全对。为什么呢?
比方说,一个“湘”字:看字的右半边“相”,知道它的读音,看字的左半边知道它的意义踉水有关,是水的名称(湘水、湘江)。乍看起来,这种“识字认半边”的方法还挺方便,可以推而广之。这样,汉字不是很容易学的吗?
然而,汉字从古到今,无论字形、字音、字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决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必须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专门理论来作科学的解说。而使用汉字的人不可能都是文字学家、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因此,对于今天的“秀才”来说,读汉字的半边,不一定能读出正确的字音来,望另外半边,也不一定能望出真正的字义来。如“深圳”的“圳”不读chuān。又如“板”,原来专指木板,如今“钢板、纸板、玻璃板、塑料板”的“板”都不是木头做的。难怪有人说,“秀才识字认半边”,往往造成秀才认别字,望文生义,往往生出不对头的义,甚至不知道该生什么义。养成了分析形声字的习惯,还可以少写错别字。否则就容易写错别字甚至引起误解。讲个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
一天,妈妈接到在农村参加劳动的女儿来信,信里写道“妈妈:最近我又搬家了,跟一个大狼睡在一个坑里。大狼对我很热情……”妈妈看了信,大吃一惊,立刻坐公共汽车到农村看女儿。到了那儿,看见女儿正跟一个大娘坐在炕上说话呢。原来女儿把“大娘”写成了“大狼”,把“炕”写成“坑”。错误都在形旁上。
巧用形声字
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叫形旁;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叫声旁。巧对对联有趣,巧用形声字也很有趣。
&&& 有个财主家的少爷,自以为读了几句书,就爱耍点小聪明戏弄人。一次,他出去游逛,看见一位貌美的少妇在木桥上淘米,使嬉皮笑脸地对她哼哼:“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
&&& 少妇听了心里十分厌恶,瞪了那个财主少爷一眼,便毫不客气地回敬他:“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儿,儿不敬老娘。”
少爷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五、&& 纠正错别字
&&& 生活中用错别字上件令人难堪的事,你或许也曾遇到过,可是一旦上升到事业上,就不仅仅是令人难堪就了得的。在现代契约社会里,一字之差或许就是成千上万的损失或收益。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消灭错别字是奠定成功人生的基石之一。
秀才巧改对联
汉字的特点是通过字的形体来表示意义。字形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每个字的形体都是由笔划构成的。笔划的多少和搭配的不同,便构成了形体不同的字。秀才巧改对联正是利用了汉字的这一特点。
&&& 从前的读书人大都愿意通过科举考试,考秀才,当举人,中进土。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及格了,就算中了进土。中了进土,就可以升官发财。有一富豪,父子二人均不学无术,凭考试连秀才也考不上,可他们却拿钱买了个“进土”头衔。父子成了进土,婆媳自然就当了“夫人”。一家人摆阔气,大搞庆祝活动,还要乡亲们给他家送贺礼,借此搜刮钱财。老百姓怨恨极了。
&&& 富豪为了夸耀自己的富贵荣誉,就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 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
&&& 有个正直的秀才看见老百姓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非常同情。他抬头看了看那副对联,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乡亲们说:“你们不用准备礼物,明天空手来,到他家门外哭一声就行了。”等到夜阑人静,秀才拿了笔墨来到富豪门口,把对联上的“士 ”字下面的一横加长,在“夫”字第一横的左端加一撇,变成个“失”字,在“人”字上加两横,变成个“夫”字,这么一改,富豪家门上的对联就完全改变了:
&&&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
&&& 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
&&& 第二天,乡亲们走到富豪门口,你一声我一声地哭个不停。富豪正感到奇怪,回头一看对联,气得脸色发青。他让家丁赶走啼哭的百姓,贺礼自然也不用送了。& &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正确地书写汉字,就要熟悉汉字笔划和结构特点。多一划少一划或者把笔划写错了位置,字的形体变了,意义也就随着改变。
古时候,有个县官要设宴请客,便随手写了一个纸条,让手下的总管去买猪舌,没想到从上午一直等到傍晚,才看见总管带着仆人们赶了一大群猪回来。他们一见县官,忙说:“老爷,我们跑了一天,只买到五百多口猪,实在凑不齐一千口。”县官大吃一惊,忙问:“谁让你们买猪的?”总管说:“是您写的手令啊!您看??”说着他把那张纸条递给县官。县官一看,顿时傻眼了,原来自己不仅写得潦草,还把“舌”字上面的“千”拖得太长,下边的“口”又离得太远。“买猪舌”就变成了“买猪千口”了(直行书写)。当然,也就无法责怪乎下人了。在旁边的客人又打趣了一句:您下次写“买肉”,如果把“肉”字也写这么长,人家会以为是买“内人”(妻子)呢!
&&& 字迹潦草,是一种不严肃、不尊重他人、不负责任的表现。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吕先生收到一个青年朋友的来信,请教有关语法方面的问题,等到回信的时候,却把吕先生难住了。信后面的签名,龙飞凤舞,潦草得怎么也辨认不出来。不回信吧?不好;回信呢,到底寄给谁?写信还可以不写对方姓名,只写“先生”,但信封上却无论如何要写收件人的名字。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吕先生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把来信上的签名剪了下来,贴在信封上,寄了回去。在工作中因为写错了一个字而引起重大损失的例子时有发生。一次,山东省莱阳农业机械厂向南京机床厂购买了几台机床,可是等了三个月也没收到,他们发电报去催,对方回电说三个月以前就发货了。他们又费了许多周折才找到那几台机床的厂落,原来山下发货人字迹潦草,铁路部门把“莱阳”看成了“耒阳”,于是就把机床运到两千公里之外的湖南省耒阳去了。
&&& 又据报载乌鲁木齐挂面厂曾在日本印刷10吨挂面的包装袋,由于图纸设计者和审批者的“一点之差”,竟将“乌鲁木齐”印成“鸟鲁木齐”,致使包装袋全部报废,16万元巨资付之东流。
&&& 还有因为一个字误写而导致战败的教训。河南省有两个县的名字字形极相似:一个叫“沁阳”,在河南的北北;一个叫“泌阳”,在河南的南部。沁阳、泌阳,只有一撇之差,两地却相距几百公里。据说,1926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大军阀发生战争的时候,冯玉祥调兵遣将,胜利在望。没想到,他手下的官员传达命令时,把“沁阳”写成了“泌阳”,调错了兵,结果打了大败仗。地盘也丢光了。
传说武汉某公司急欲购进一批原料,主管出差前留了一张纸条给经理。经理见到上面写的是“121227”,便以为是电话号码,但怎么也打不通。半个月后主管出差回来,已误了生产时机,这时,才知道原来他写的是“汉口工厂”四个字!
有个县官坐堂审案,师爷递给他的条子上,写了三个人的名字:原告郁工来,被告齐卞丢,证人新釜。
&& 县官看了原告郁工来的名字,就喊:“都上来!”三个人都跑到堂前听审。
&& 县官生气地说:“我喊原告,你们为什么一齐上堂?”他看了一下齐卞丢的名字,又喊:“齐下去!”三个一听,又一齐退到堂下。
&&& 县官更生气了,他高声叫嚷:“我喊被告,你们干嘛一齐下去?”
&&& 师爷知道县官读了别字,又不敢当着众人的面直说,故意说:“原告名字,另有一种念法叫郁工来,不叫‘都上来’;被告卫另有一种读法,叫齐卞丢,不叫叫‘齐下去’。”县官急忙问:“那么证人的名字,另一种念法叫什么呢?”
&&& 师爷说:“叫新釜。”
&&& 县官笑着说:“我就估计他另有一种念法,否则,我就喊他‘亲爹’了。”
八、对联――拆字联
拆字联是中国古代墨客骚人喜爱的文字游戏。才子可以此逞展才藻,佳人亦可以深闺抒怀,或由此缔结一桩风流姻缘,难怪古人对此乐而不疲!
&&& 对联是汉字语言学艺术中的一种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过,就对联本身来说,其文字游戏的性质并不浓。但是,对联有许多种形式,其中的拆字联却是非常受古代文人墨客喜爱的一种文字游戏。因为拆字联也正是利用汉字独特的特点,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入手,或一个字分拆数字;或将几个字合并一个字,撰成拆字联,或与朋友玩笑,或暗含讥讽,或是表达别的一些情感,多让对方对出下联,这种测智又测文的形式,新奇、有趣味,自然倍受文人墨客们的青睐,而一般人也喜欢观赏,体会其中的妙味。这里介绍的就是一些精妙的拆字联和有关拆字联的历史故事。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 宋代,苏小妹与其长兄苏东坡的好友佛印和尚,以对联形式开了个玩笑。苏小妹写的上联是:
&&&&&&&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 佛印和尚看后,晓得这是苏小妹有意取笑于他,于是,提笔对一下联,反戈一击。联曰:
&&&&&&&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 苏东坡在一旁看了,连声称妙!
&&& 一天,诗人黄庭坚应约到苏东坡住所,苏东坡随即出门迎接。这时,苏小妹正在窗前捉虱子,一见长兄和黄庭坚迎面而来,脱口出对戏道:
&&&&&&&&& 长兄门外邀双月;
&&&&& 苏东坡笑对下联:
&&&&&&&&& 小妹窗前抚半风。
&&&&& 上联的“双月”,即“朋”字:下联的“半风”(繁体风),即“虱”字。
朱元璋、刘伯温对联互明志
&&& 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不仅甚爱题联,而且好与人对句。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访,路遇一书生,遂问:“里居何地?”书生答道:“四川重庆府人氏。”朱元璋随即出一上联:
&&& 千里成重,重山、重水、重庆府;
&&& 吟完之后,又命书生对出下联。那书生发觉他的脸特别长,又如此喜好对联,猜想此人十有八九是当朝皇帝朱元璋,于是,恭声对道:
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还是这位明太祖朱元璋,在攻姑苏城时,他与大臣刘基题联以对。朱元璋先就“天口”二字出一上联: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刘基则以“人王”二字对了下联: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唐伯虎巧联“赏秋香”
传说,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看上了丞相府里的丫环秋香。他为了和秋香见面,乔装改扮到丞相府内当了书童。丞相欲以对对子的形式测试一下书童的才学,一时又想不出合意的上联对句。
恰巧,这时候,唐伯虎的好友祝枝山在场,故作不认识唐伯虎的样子,向丞相献一上联,让唐伯虎对下联。上联是:
&&& 十口心思,思国、思民、思社稷;
唐伯虎在阶前,听出祝枝山上联用的是并字、顶针法、于是,即兴对了下联: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这正是电影《三笑》中用来表现唐伯虎才思敏捷的一则故事。
纪晓岚妙对得还乡
河北献县的才子纪晓岚,二十四岁在乡试中名冠第一,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待读学土。成天陪着乾隆皇帝读书,天长日久,纪晓岚觉得这种生活单调无聊,心中闷郁不乐。这种心事,被乾隆皇帝看出了几分。一天,乾隆皇帝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依我看,你是??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是位聪颖才子,揣摩皇帝的话,分明是一副析字联的上联,如果自己对得好,会悦龙心,说不定会带来好处。他立即双膝跪下,虔诚地说道:“如蒙陛下恩赐,返里省亲一面,我纪昀是??
&&&&&&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 乾隆皇帝一听,果然龙颜大喜,当场恩准纪晓岚探亲。
风尘女妙联难乾隆
&&& 传说,清朝的乾隆皇帝,擅长对对联,而且好以联语戏弄人。
&&& 一次,乾隆乔装改扮,下江南游山玩水。在镇江某酒楼上,与告老还乡的宰相张廷玉对饮、席间,一个民间歌女为二人演唱助兴。一曲欲罢,余音缭绕,这时,乾隆皇帝指着歌女出一上联,让张廷玉对下联。其上联是:
&&&&&&& 妙人儿,倪家少女;
&&& 这上联,是由“妙”和“倪”字分拆而成。张廷玉苦苦思索,难以答对,露出一副窘态。站在一旁的歌女,不知出上联的就是当朝的乾隆皇帝,她见张廷玉大人受窘,脱口对道:
&&&&&&& 大言者,诸葛一人。
&&& 下联也是由“大”和“诸”字分拆写就。对仗工整,联意确切,乾隆皇帝不禁合掌称妙!随即命张廷玉赏歌女御酒三杯。不料,壶内酒空,张廷玉斟酒时,只滴了几滴。歌女在一旁见此情景,笑对:
&&&&&&& 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 这一下,着实将了乾隆皇帝一军。上联中,既道出前三个字的偏旁,又嵌着“一、二、三”数字。乾隆皇帝此刻如坐针毡,抓耳挠腮,无言以对。一个卖唱歌女竟把万岁爷难住了!恰在这时候,酒楼下传来卖“丁香花”的叫卖声,张廷玉灵机一动,代乾隆对道:
&&&&&&&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下联也用上了前三字的字头,并且又嵌入“百、千、万”数字。与上联合为一副妙联,真乃珠联璧合。乾隆皇帝揩了揩额上的冷汗,悄悄地对张廷玉道:“张爱卿,你今日可救了寡人的大驾啦!”据说,乾隆自此再也不敢轻易以对对子戏弄人了。
回文诗“可以清心也”
汉语词序规律和语法特点,形成了汉语的回文修辞格。汉语回文又可分为不完全回文与完全回文两类:不完全回文是顶针修辞格的扩大,如初中语文《井冈翠竹》一文中:“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是。人们熟悉的“不得了,了不得!”“数字出官,官出数字”都是此类。钱汉东《推销图书》:“我不敢稍有懈怠,上午一身汗,下午汗一身。”(《新民晚报》2000年5月10日)其中“一身汗”与“汗一身”句意义同。完全回文是按音节顺逆两读皆可的语言艺术,其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一小类是顺逆两读语义全同者,如“人吃人”、“狗咬狗”短语及“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的句子,沙叶新为母校华师大题的辞:“师大出大师”,也是此类妙文。名联“马歇尔歇马,华来士来华”上下联顺逆两读皆同。另一类是语义转换型的,如《古谣谚?兴定中童谣》:“青山转,转山青”,医药广告“康必得,得必康”,共产主义口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古代名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钟寺,寺钟大过人”等。苏州市有一种车叫“粮食散装车”,逆读为“车装散食粮”,亦饶有情趣;这是完全回文的大宗。还有综合类型的,如民间流传的对联:“北京京北五台山山上五台,西湖湖西三塔寺寺内三塔。”上下两联前四个音节是完全回文的第二类短语,而两联下半部分是不完全回文。
回文诗词种种
顺逆两读语义皆同的作品创作难度最大,在词中有少量作品;因词是长短句形式,逆读时须重新组句以适应词律。如以下两例:苏武《西江月?咏梅》:“马趁香微路远,纱笼日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 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纱,远路微香趁马。”此词上下两阕字数相同,下半阕为上半阕的逆读重组、上下阕语义并不相同。但整首词从后向前读时,则与顺读字句完全相同。这首词在语言艺术上堪称精雕细刻的上乘之作,其制作难度难以想象。
&&&&&&&&&&&&&&&&&&&&&& 落
&&&&&&&&&&&&&&&&&& 花&&&&& 雪
&&&&&&&&&&&&&&&&& 艳&&&&&&& 飞
&&&&&&&&&&&&&&&& 舞&&&&&&&&&&& 芳
&&&&&&&&&&&&& &&风&&&&&&&&&&&&& 树
&&&&&&&&&&&&& 流&&&&&&&&&&&&&&&& 幽
&&&&&&&&&&&&&& 雾&&&&&&&&&&&&& 香
&&&&&&&&&&&&&&& 香&&&&&&&&&&& 雨
&&&&&&&&&&&&&&&& 迷&&&&&&&&& 淡
&&&&&&&&&&&&&&&&& 月&&&&& 霞
&&&&&&&&&&&&&&&&&&&& 薄
&&&&&&&&&&& 无名氏《连环回文诗》
此诗任从哪一字读起,无论顺读倒读,皆成五绝一首,可得四十首。
“三句半”戏嘲张太守
&&& 明朝正德年间,有个太守叫张西坡。此人不学无术,偏要附庸风雅。他常与别人奢谈自己如何如何喜欢宋代大学士苏东坡的诗词和人品……虽然此人言论多有悖谬,令人笑掉大牙,但他总还是大言不惭地说:“苏大学士号东坡,敝人号西坡,这正是仰慕大学士的道德、文章啊!”这位张太守高谈阔论起来,总是摇头晃脑,自鸣得意,酸味十足,令人作呕。
&&& 某书生为人放荡不羁,才思敏捷,且善吟诗。听说张太守常以苏东坡自喻,很不以为然,便做诗戏道:
&&&&&&&&& 古人号东坡,
&&&&&&&&& 今人号西坡,
&&&& &&&&&若将两人较,
&&&&&&&&& 差多!
&&& 此诗一出,便很快流传于市井之间,这种事哪有不传到太守耳朵里的呢?这位张太守平时见的是唯唯诺诺,听的也是恭维话儿,象这样不甜不酸直言不讳的嘲弄,他如何忍受得了。
&&& 于是,火速差人去把这位书主抓来。太守拍案怒斥道:“大胆狂徒,竟敢随便戏弄本官,重责十八大板l”
&&& 太守话音一落,未等衙役们响应,书生又重重吟道:
&&&&& 作诗十七字,
&&&&& 被责一十八。
&&&&& 若上万言书,
&&&&& 该杀!
&&& 书生接着太守的话,触题即吟,诗句来得如此之快。特别是他那吟诗时的风趣滑稽味儿,早把太守和衙没们逗乐了,“十八大板”的惩罚也忘到爪哇国去了。
&&& 这位书生所吟之诗,民间称为“三句半”。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个字,本句为两字,共十七字,故称“十七字诗”,也称“吊脚诗”。这种诗幽默诙谐的特点很象“打油诗”,一向为人们所轻而不愿为之。实际上它饶有风趣,又一向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其斗争性也不可低估。
郑板桥吟诗退小偷
郑板桥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能诗能书能画,人称“诗书画三绝”。他为官清廉正直,十分关心老百姓疾苦。据说,他在潍县任县令时,天大旱,灾情严重,老百姓吃穿无着,日子十分难过,为此上书皇上,请求赈济而获罪,免职还乡。
郑板桥怀有满腹才学而不得施展救民之志,带着“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回归故里。从此,他以黄犬、兰花为为伴,借诗书为慰藉,贫寒茹苦,清闲自在。
&&& 一天夜里,风悄悄,雨??,庭树在微风细雨中瑟瑟有声。郑板桥在这难耐的寂寞凄凉中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此时,刚巧有个小偷入屋行窃。郑板桥耳目俱明,哪有不察觉之理?他心想此等人若是为年计所迫,当良言劝;若天性如此,也不可强逐而酿成大祸。想到这里,便吟了小诗一首:
细雨蒙蒙夜沉沉,
梁上君子进我门。
腹内诗书存千卷,
床头金银无半文。
&&& 在黑暗中摸到床边的小偷,吃了一惊,知道自己已被发现。心想:他称我“梁上君子”,且出口成诗,看来是位心地善良的穷儒,还是走了吧,便转身出门,来到庭院之中。
&&& 郑板桥见小偷已去,知道自己的想法不错,看来,这小偷也不是一个恶徒。于是又朗声吟道:
&&&&&&&&&&&& 出门休惊黄尾犬,
&&&&&&&&&&&& 翻墙莫损兰花盆。
&&&&&&&&&&&& 天寒不及披衣送,
&&&&&&&&&&&& 趁着月黑赶豪门。
小偷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仔细察看,果然发现大门边卧着一犬,墙上有盆兰花。他惟恐狗吠声惊动了左邻右舍,便小心翼翼地摸到墙边,避开那盆兰花,翻墙而去。
唐寅填诗留诗谜
&&& 唐寅,字伯虎,明代著名才子。他诗词书画无所不精,所到之处,总要留下一段风流佳话。在民间,尤其是苏杭一带流传的市关唐伯虎的动人故事,真是太多了。
&&& 一次,唐伯虎到杭州姑母家作客,他饱览了杭州的繁华市井,湖光山色,对姑母赞不绝口。姑母笑着说:“你说的美,只是杭州白日的美,夜色下的杭州才更美呢!”唐伯虎听了姑母的话,巴不得太阳马上落山,好去细细品赏那暮霭笼罩下的西湖胜景。
好容易盼到天晚,唐伯虎兴冲冲地来到断桥下。他放眼一望,姑母所言果然不虚。远望湖心孤山,虽不见玛瑙坡、放鹤亭、空谷传声等名胜佳景,但那暮霭轻笼下的湖心孤山隐隐透出一种迷人的黛色,再看那平湖碧波中的三个石塔,影影绰绰,若有若无。此时,新月初上,唐伯虎心想,若把点着的灯放在那三个葫芦形的石塔里。湖心便会映现出月影、灯影、塔影的奇丽景色。再看那碧波之上,已没有了游人的喧闹,湖边绿树上栖息的鸟儿也停止了鸣叫,只有那不知名的花儿透出一阵诱人的清香。“怪不得姑母说杭州的夜色更美呢!”唐伯虎不禁从内心发出连声赞叹。
&&& 唐伯虎走上断桥,从孤山蜿蜒而来的白堤到此中断,如果是冬天的雪后,那断桥残雪的景致,当又是一番意境。唐伯虎趁着月色赏玩桥栏上的字画。他忽然看到一首令人迷惑不解的怪诗,它是这样的:
&&&&&&&&&&&&&&& ○看○○色,○听○○声。
&&&&&&&&&&&&&&& ○去○○在,○来○○惊。
唐伯虎心想,不知是哪位风流文人有意留下这令人不解的“○”,给“○”中填上字,再给游人流下一谜,不是更好吗?然而填什么呢?留下一个什么样的谜呢?伯虎略加沉吟,便顺手捡起一块破瓦片,以瓦片代笔,将那首留下“○”的诗填补齐全,他看了看,又细细领略了一下夜色轻笼下的西湖美景,觉得满意之后,才拂袖而去。
原来唐伯虎是这样填的: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第二天,许多西湖的游客,见了这首填补齐全的诗,连连称赞。一位书生连声叹息:“好呀,绝世之才,绝世之才!”另一位书生若有所悟似地大声称妙道:“各位请仔细看一看,这诗不仅填得绝妙,而且还是一则好谜语呢!“
大家猜来猜去,它的谜底是:一幅山水花鸟画。
Copyright 十堰市东风教育51中学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十堰市茅箭路59号 邮编:442012
本站由十堰市东风教育51中学网管中心制作并维护
如果您对本网站有什么意见,请与我们联系!本中心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指事字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