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太极拳音乐大全名字的最高境界起个名字大全

太极拳取个名字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太极拳取个名字
我爷爷打了一套太极拳 在风中进行很是潇洒 想去个名字 名字中要带风 还要体现 一种精神 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哈!不过要你爷爷的太极拳真的属于再创作才可以叫!可叫“随风飘逸太极拳”。既点明太极拳的特点又不忘本!也就是符合太极拳经的:“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采纳率:70%
黯然销魂太极拳
风影萧瑟拳
疾风劲草---这个名字不仅体现出以弱胜强的精神而且太极拳里有一招的名字就是这个。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太极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目录---1、有关太极拳的诗歌
&&&&&&&&2、把太极拳练到最高境界
&&&&&&&&3、太极拳的境界&&&&&&&&
&&&&&&&&4、陈小旺:太极拳修炼18句金言
5、修炼太极拳的十二个思想
7、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 1、《有关太极拳的诗歌》
①太极拳心法
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
&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
&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
&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
&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
&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②打好太极拳的口诀:(唐李道子)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体透空&(内外如一)。
应物自然(随心所欲),西山悬磬&(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锻炼阴精),水清河净&(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气血流动),尽性立命&(神充气足)。
&&&&&&&&&&&&&&&&&
——孫祿堂&&
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
和來萬法皆無用,形體應當似水流。
&&&&&&&&&&&&&《太极养生格言》 泥人绕指流
&&&&&&&&&&&
一、&心神安静、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处事无心
&&&&&&&&&&
二、&睡深阴足、动宜阳盈、一动一静、阴平阳秘
&&&&&&&&&&
三、&能量低耗、肾为命根、性事稀少、劳而适宜
&&&&&&&&&&
四、&觉知思想、观照身体、警觉情感、渲泄净人
&&&&&&&&&&
五、&晨起行功、能量充盈、经络畅通、百病全无
&&&&&&&&&&
六、&饭用六成、杂食保需、食性分清、阴阳平衡
&&&&&&&&&&
七、&身居安地、水气皆净、邻人和善、绿荫环抱
&&&&&&&&&&
八、&家人聪慧、贫富随意、一切皆可、互助互谅
&&&&&&&&&&
九、&全意做工、来事皆应、做毕则无、与世无争
&&&&&&&&&&
十、&身心喜悦、能量满溢、利己利人、长寿无疑&
——太极名师马权友传授&
&&&&太极拳练到最高境界时,会出现虚静空灵的感觉,精神集中,静得头发竖起,眼神显灵眼。身体松软得气沉腹下,感觉身体没有重量。但是,肢体仍然棚劲不丢,气贯周身。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梢节领进,身体转动,领内气旋转。
&&&&提到人体内气,也就是丹田之气,由四种气组合:一是秉承父母先天的元气,二是人体内脏两肾生成的气为真气,三是吸纳自然空气氧化生成的气为轻气,四是纳入食物化合的精微之气为精气。元气、真气、轻气、精气混合成内气,在外表现于肢体的鼓涨。人有内气,再让内气畅通,就精力旺盛,思想敏捷,祛病强身。这是太极拳爱好者追求的最终目标。
&&&&无论何门何派太极拳均要求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以虚静空灵为极致。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虚静空灵呢?
&&&&一、要想虚静空灵,心先虚静
&&&&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陈鑫论述:“心中一切无所着,一念无所思。”他说的“心中一物无所着”,就是不在心中存放任何东西,心不执着于任何事情,因为有了任何的执着都可能会失去平静的心。&&
&&&&虚静,首先是心能虚静。心为一身之主宰,心能静则全体皆静,心能虚则周身皆虚,五官百骸皆从心也。身心虚静则神能安宁。神宁则念有所止,气有所归,一念无思,一物无有,周身内外一片空灵,中气存于中。
&&&&太极拳既是动中求静,亦是静中有动,静待其动。静待其动:一是在行拳时,一势既完时静待下一势的“势”动,即动而复静,静中有预动之势,内气若能运到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自然跃跃欲动。二是在推手较技时的静待“彼”动,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三是实战时,若能身心虚静,则精神内固,气不散乱,神气合一,意在人先,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二、要想虚静空灵就要意守丹田后撑命门
&&&&太极重命门,气功重丹田。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达四旁,劲贯脊中,力由脊发,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知命门方可知太极了。
练太极拳达到气沉丹田,意守丹田,不是目的,而后撑命门穴,让脊背鼓胀,使丹田生发之气遍走全身,使气血通畅,内功上身,防身健身,才是最终目的。命门穴位于两肾之间,属督脉,有生命之门,先天之根本的含义。命门穴与任脉的神厥穴(肚脐)又前后对称,与缠绕腰一周的带脉相交。带脉起于季脉肋下方,横绕腰腹周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腰腹部是三脉脉气所发之处,又为下丹田真气之所在。
 &&&顾留馨讲道,&“一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把弓,两手为两把弓,两足又为两把弓。五弓合力即为全身的整体劲。五弓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弓把,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气贯注,中定不摆。动作时以命门穴为轴心,以两腰肾的抽换来变换身体的虚实。&“身弓”对身法非常重要,腰脊一转周身皆动,体现了腰脊的主宰作用。而命门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起中定作用。
&&&&因此,只有气沉丹田,意守丹田,气多了,才能后撑命门穴,使丹田生发之气遍走全身。
&&&&“气撑命门”后,内气上行贯大椎、肩、肘、腕,内气下行贯穿胯、膝、足跟,方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完整协调境界。太极的发力方法就是“气撑后命门”用意把“命门”外撑,同时取得足蹬地的反作用力,合力发出爆发力,全身发力。
&&&&三、要虚静空灵就要让气团旋转
&&&&要虚静空灵就要让气团旋转,让气团旋转,就要畅通经络,要畅通经络,就要打通大小周天。通过不断提高太极拳运动水平,气撑后命门才能打通大小周天,疏通经络,使体内之气随心所欲的运行于全身或蓄聚到任何一个部位,灵活无滞,强化内劲,修身养性。
&&&&提到气团旋转,就是说让手臂带领身体内气旋转,而在体外感觉有一个更大的气团也在旋转,好像将沙石树叶都骤了起来。这要求行拳走架时,动作要舒展,抱球要大,有气贯山河的虚静空灵感。而太极起势和收势时,要体现内气的小周天运行。太极行拳走架时,要体现内气的大周天运行,意领气随,气走经络,贯通周身。因此,平时多注重练习“外撑后腰的命门和后背”,让丹田之气促鼓后腰和后背,对太极内功的产生和打通大周天非常必要。
&&&&总之,把太极拳练到最高境界,就是轻轻开始,慢慢运行,默默停止,松软开合,静心感受内气流转鼓胀,体会周身上下浑然不觉、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的意境,达到始于无形、归于无迹的太极状态。
&&&&&&&&&&&
太极拳为武当嫡派,乃张三丰祖师因观鹊蛇之斗忽有会心,取其灵动圆活生生不息之意发明此拳。太极拳是介于道和艺之间的东西,处于有无之间,在内不在外,要以有处揣其无,以虚处度其有。太极拳的意境如画家随手画画,构图笔墨并不是刻意安排,然而一笔便意趣盈然。但达到这种高境界非一日之功,如齐白石画虾。白石老人63岁时画的虾,外形很像,但虾的透明感还表现不出来,虾的头胸还不浓淡适宜,腹部少姿态。到了66岁,画的虾身已有透明感,头胸部前端非常坚硬,表现了虾的硬壳,腹部关节中间拱起,好象能蠕动了,长臂钳也分出了节,最前端一节较粗,更显得有利。大约70岁,齐白石画虾才进入化境,虾才成为透明的、游动的、活生生的,虾的向背、阴阳、轻重、厚薄、软硬等,都在简略的笔墨中充分传达出来,而且看上去总象在水中,是湿润润的。白石老人自己说:“我画的虾和平常看见的虾不一样,我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所以是活的。“著名画家毕加索对张大千说过:”中国画真神奇,齐(白石)先生的画,水中的鱼儿没有一点色,一根线去画,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齐白石的画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气韵生动。&
关于太极拳的练习,郝为真先生说:
“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杨澄甫宗师言练拳之境界:“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又说:“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杨澄甫宗师所言指明了太极拳的练习方向和境界。练拳之时,要全身松开,不尚拙力,中正和顺,稳静安舒,轻灵圆转,纯以神行。要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做到思虑全无,心中空空洞洞,人拳两忘。&
&&&&太极拳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流动的雕塑。今人学习太极拳,一者未遇明师,不入门径,徘徊歧路,劳而无功;二者虽遇明师,浅学即止。故学习的人多,学成的人少。如何达到太极拳的境界呢?郑曼青先生自言从杨澄甫宗师学拳七年,一个单鞭就学了一年半。据《史记》记载:孔子跟乐官师襄子学古琴,一首乐曲练习了十天,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可以弹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弹此曲虽已顺畅,但还不熟练。数天后,师襄子再次对孔子说:你弹此曲已很熟练,可以换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又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了,可以换新曲子啦。孔子回答说:我还未体会出这首乐曲所描述人物的形象和气质。之后,孔子经静心细思,对这乐曲有了深刻理解,于是对师襄子说:我体会到这首乐曲所描述的这个人物,皮肤深黑,身材高大,双眼炯炯有神,凝视远方,如同一国君王,除了文王外,有谁能如此?师襄子听完孔子的话,即刻离开座位,恭敬地说:我的老师曾指出,这首乐曲是“文王操”。孔子学弹古琴,从“得其曲”到“得其意”,到“得其人”,
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学习太极拳如果能象孔子一样好学深思,一定会学有所成。&
&&二、学拳秘诀&
&&&&李公雅轩为“杨门三轩”之一,得杨健侯祖师传授拳艺,并遵其意于1914年拜杨澄甫宗师为师,追随杨澄甫宗师十八年,深得杨家拳神髓,以散手见长。在他的床边墙壁上,总是贴着他亲手用毛笔写的字:“要经常想杨老师打拳、推手的样子,功夫才会长进。”许多学生都想把太极拳一下子学到手,特别是有些文化较高的人,东看书,西看书,总想在其中找到捷径。有一次,他们问李雅轩先生:“李老师,学太极拳有没有什么诀窍,你能不能传我们一些秘诀?”
李先生说:“我现在告诉你们两句话,照这两句话去做,拳就练得好,功夫就会进步。第一句话:打拳要放松放软的打。第二句话:打拳要想着我的样子。”
李雅轩先生将太极拳功夫从劲的角度分五级: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又说:“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
太极拳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虚空无物的感觉,让对手看得见却摸不着,抓不住,打不上,捕风捉影,处处落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要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尊师重道追根溯源是根本。能把握住根本,才能善始善终,走向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三、太极拳之秘&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是“松”。&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乾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这个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极了。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这一点是我(郑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罗邦桢是郑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之前特地向郑曼青先生请教在美国教拳应注意什么?郑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后来罗邦桢说:“练拳45年,不敢说有45年的东西,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身。”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松是通行证,松是敲门砖。松到什么程度,太极拳就达到什么程度,松不到那个程度,便不晓得那个程度的奥妙。李雅轩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太极拳练习到了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李雅轩先生比喻为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一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练习太极拳架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着熟,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个关节要松开。三个在手,三个在脚,三个在背。手三关节是腕、肘、肩。脚三关是胯、膝盖、踝。背三关是尾闾、颈、头顶。九关之中最重要是手三关,首先要把手三关松开,第一是腕关,接着是肘而肩。肩关是最难松。“松肩”忌压肩,要顺着两侧45度斜下松落,将肩井穴张开,降于涌泉穴中。如何才能松开关节?首先是松开关节之间的腱,接着骨,要不断的松开关节之间的腱,关节之间不松,气不能顺畅的流动。我们习惯于拉紧,应不断的放松。当我们初学时,动作是紧绷绷的。我们学习知道那些动作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而后动的动作。当肩关节能松开时,其它的都容易了,脚三关中踝关最难松。尾闾关松开后,气可通上背部。张秀刚老师说:“练太极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因为心有所畏便紧张,紧张就不能松。所以有自信心很重要,不只是打太极拳,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但知道不知道“松”是主观问题,做到做不到“松”是客观问题。心知才能身知,心知不等于身知,身知胜于心知,所以我们练太极拳要时刻问自己:放松了没有?松透了没有&
&&&&四、关门与开门&
郑先生曼青一日约弟子翁某某日某时某刻到住所一谈。翁某如期前往,在门外静候。时间一到,上前按门玲,郑先生将大门开了一个门缝,头探出来对翁某连说了几句:“拆开来练,拆开来练。”随即将门关上,并未让翁某进入。大门外留下楞住的翁某。后来,翁某把这件事讲给师弟吴国忠听,还气犹未平,而吴听了却如获至宝,努力推敲并奉行不缀,终成正果。可谓佛门虽大,不度无缘之人。太极拳之道,道传有心人。学习太极拳初级在架势,*言传身教;中级在身法,需指点迷津;高级在心法,要心领神会。才能练体化精,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返虚,练虚还道。&
&五、太极拳的练法&
&&&&李锦藩是李亦畲的族曾孙,曾跟李亦畲的二儿子学过拳。有一次,李逊之对李锦藩说:“你打架子给我看看。”
李锦藩说打了一趟架子后,李逊之说:“就这样练,把劲打通再说。”又一次,李锦藩问李逊之:“我看拳谱上有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这八法是怎么回事?”
李逊之说:“分得那么清怎么能用?我一举手这全部都有了。”没过多久,李锦藩又问:“拳谱上讲10种身法,怎么做才合乎要求呢?”
李逊之说:“你把头竖起来,将身子竖起来,你就什么都不要管了,你感到顺了,得力了,就行了。”有一次学拳中李逊之说:“拳,没用多大力气就可以学会的。真经没几句,其中的奥秘告诉你,几句话就说完了。论拳,也不必按《易经》那样说。”
今日教学太极拳,多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动作细致而复杂,使人难免以偏盖全,顾此失彼,犹如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后只追求到形式上的规范统一,却失去了太极拳的内涵。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净,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董英杰先生说:“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气周流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即此之谓也。”张师秀刚教拳时常说:“练拳要慢中求,匀中求。”
太极拳要慢不要快,静下心,慢腾腾一点点摸,如摸鱼一样,慢中求轻灵。太极拳慢较容易,匀难做到。只有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一气贯串才能匀,打拳才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张师秀刚又说:“上占三分下占七,功夫练在下盘上。”
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弹力功夫来。就是通过放松腰胯,力沉脚跟,力量从脚上像弹簧那样反弹上来,通到手上。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练拳的重点应在全身的整体均衡上,局部的感觉需从全身均衡的基础上来,全身不均衡,不松净自然而去求局部的正确,一是求不到,再是即使勉强形似,也是硬的,容易变形,并有伤全身,得不偿失。总之,没有明师言传身教,精心指点,练拳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4《陈小旺:太极拳修炼18句金言》
1、太极拳是修炼以头脑和心灵的功夫为主,非拳脚功夫。
&&&&2、无论动静,保侍中定,否则有过或不及之虞。
&&&&3、牢记七字:中定、整体、不用力;推手时加五个字:顺方向转圈(用意顺对方来劲方向转圈),共十二字可得太极拳体用之功夫。
&&&&6、与对手接触处,我用意收(即吸)将对方来劲引之脚下。使对方根浮起(气亦浮起)我借地反作用力把对方发出。即是“呼”,故太极拳“呼吸”非人口鼻之呼吸也。
&&&&7、太极拳的“呼吸”指蓄、发、开、合、收、放。“吸”是蓄劲过程,“呼”是发劲过程。即是周身气势的收小和放大。
&&8、要内动不令人知,运用内气潜行来支配形体而适应敌之变化。
9、修炼太极拳之内功精要:守住中定盘拳架,一收一放变阴阳。一动整体带旋转,切记用意不用力。
&&&&10、练太极拳一不用气,用气则滞,二不用力,用力则断,三不用法,有法即有尽(先有法后无法),则可望最高境界。
&&&&11、不在盘架上下苦功,任何太极劲都练不出来。更不用说浑元劲。
&&&&12、太极拳“道”是“身知”“体悟”,太极拳的根本即拳、气为足。身上不挂力。练好一阴一阳两个动作,就一通百通。
&&&&14、千招易得,一劲难求。接手四稍空,一接点中求。
&&&&15、中正中的点状功夫才是太极拳的真功夫。放松是练成点状功夫的必经之路。
&&&&16、内劲达到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意、形、气、力”融为一体。不用走化,即用内功发人。“敷、盖、对、吞”的功夫即指此。
&&&&17、盘架子必须式式作到“有上必隅下,有前必隅后,有左必隅右,力起于根,发于脊、形于手,用意不用力”就能功到自然成。
&&&&18、身体的呼吸要和拳架的阴阳、收放、开合、蓄发高度统一,才能奏效。吸阴阳呼——切记。
5、《修炼太极拳的十二个思想》
一、练拳须从无极始
修炼太极拳应处处结合太极阴阳之理来修炼。太极由混沌无极而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通过阴阳的变化,化生出自然界万事万物。因此,修炼内功和拳术时,必须从无极入手,由无极而太极,然后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合一而返无极。无极象始,无极象终。修炼方法一是要专练一个时期的无极桩,或每天坚持练一个小时左右的无极桩。二是每次练功练拳须从无极开始,由静生动,自无生有,练毕回归无极静站片刻,再练下一趟拳。三是每一式、每一动、每一圈均有无极始,再松回无极,式式如此,圈圈如此,修炼无极就是修炼静功、内功,在静修中培养丹田混元气,也就是化生先天太极之气。不修无极,难成太极。&
二、练拳似练桩功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练内功、练桩功的过程。功夫来自桩功,慢练出真功,活桩有奇效。各拳种都非常重视桩功的练习。太极拳是内功拳,尤其注重桩功的修炼,不仅有专门的桩功修炼法,如无极桩、混元桩、采气桩、开合桩、虚实桩、八法桩、九宫桩等,而且将桩功修炼法融进练拳之中,使练拳就是练桩功,练桩功就是练拳,即拳功合一。桩功分定步桩和活步桩两大类。定步桩又称静桩功,活步桩又称动桩功。无极桩是定步桩,练拳是活步桩,拳架套路是各种活步桩的组合,所以太极拳又可称之为太极桩功。因此,行拳走架时要用桩功的思想、桩功的方法来修炼,易慢不易快,易缓不易急,式式是桩,处处是桩,静是定桩,动是活桩,开合是开合桩,转换是虚实桩,进、退、顾、盼、定都是桩。进而推手修炼也是桩,以静待动是定桩,顺势化发是活桩,能如此,则事半功倍也。&
三、练拳似画太极图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描绘阴阳太极图的过程。太极是螺旋运动的环形混元体,通过旋转开合达到阴阳的变化。万物运动皆依此理,太极拳也不外乎此理。拳术套路中贯穿着各种螺旋缠丝和环形开合的动作,其实就是不同方向、不同方位运动的太极图。一动一静无不符合阴阳太极图之法像,一开一合无不都是缠丝混元圈。时而画平圆太极图,时而画立圆太极图,时而画螺旋开合太极图,时而正画,时而斜画,处处似画美丽的太极图。画图时必须与意气结合,使太极图像与意气运动结合起来,以至于只要一想太极图像,意气神形就会整体统一地描绘该太极图。同时凭着肢体描绘的感觉,再去练神、练气,进而使意、气、体三者紧密结合,逐渐进入不知有我,惟有太极图像的境界。&
四、练拳似休息
“练拳似休息”是讲:练拳练功要求心神安静专一,全身内外周身协调。练拳的过程就是静养休息的过程,全身内外不得紧张,处处筋肉放松,做到心静安神。太极拳具有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愉悦心情、松弛神经的功能,是一种调养身心的养生运动,而不是疲劳身心的体力劳动,应当是越练越舒服。&
“练拳似休息”的思想方法既符合万物顺序自然的法则又符合养生之道,也是一种脱规矩而合规矩的练法。练拳时,全身内外、上下、左右、四肢全体、大脑思想全部放松松开。松则气通无阴力,心不外想,神不外游,目不外视(也可两眼微闭),耳不外听,忘却鼻息,随意漫行,无拘无束,只在意不在形。所以练拳练功是一种养精、气、神的过程,通过练功达到神经细胞的休养,从而保持全身的活力。&
五、练拳似练丹田功
练拳的过程也是练丹田的过程。太极拳是内功拳,全在于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所以古人说:“练好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都不怕。”丹田功有两种练法。一种是静练,即意守丹田,这是过去道、儒、释三家常用的方法,称之为修真炼丹。一种是静动练,即气沉丹田和丹田呼吸,这是过去练内家拳的人常用的。丹田呼吸是指丹田自然呼吸,是练先天之气,故又称先天呼吸,气由此集散出入。拳书言:“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与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丹田一呼一吸即为哼哈二气。练功时,意达丹田后,阴阳便会相合,加上哼哈二气一呼一吸,丹田混元气就逐渐发动,再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推动肢体筋骨肌肉,产生拳术运动。&
一般来说,丹田功是单练的,须在丹田功(内功)基础上再去练外功(拳术)。混元太极拳汲取了上述两种练法特点,形成了意守丹田、丹田呼吸和丹田内转相结合的红尘,不仅可单练,又可结合拳术练。静、动、内、外同时修炼,拳功合一,事半功倍。即拿住丹田练功,拿住丹田练拳。无极开始,先三性归一静守丹田,待丹田气满充实后,即自然呼吸发动,意想开则气发于丹田充达全身而肢体开,意想合则气收归丹田敛入骨髓而肢体合。开即放,合即收。意想转圈时,则丹田内转,气亦转,发动肢体同时转。如此开合鼓荡,聚散收放,循环周流,越练丹田之气越充盈、越满足,充塞周身,舒张肌肤,犹如充满了气的皮球一般,在旋转,在滚动,不知手舞足蹈,惟有丹田在吞吐呼吸和内转。丹田气越足,则周身气力和内劲越大,练拳如同生龙活虎。&
丹田是练精、气、神之窍位,分上、中、下三丹田,又有五丹田之说。上丹田在眼眉间祖窍深处,中丹田在脐与命门之中间,下丹田在会阴穴深处,前丹田在肚脐神阙穴,后丹田在两肾中间命门处。上丹田主练神,中丹田主练气,下丹田主练精,后丹田主练精气转化,是内气出入之门户,前丹田主练神气转化,是心神、肾志交通之门户。练功练拳时,这些丹田都会在发生作用。待功行圆满时,凝神于下丹田则沉重如山,注神于中丹田则得中和之道,凌神于上丹田则至虚至灵。&
六、练拳似自我按摩
练太极拳的过程亦是自我按摩的过程。古人称之为“气血周流自按摩”。当练到丹田能自发地一呼一吸,混元气能鼓荡发动时,即腹内松静气腾然,促进了腹肌伸缩和膈肌升降活动,起到了自我按摩腹部和大小肠、膀胱、脾胃、肾脏等内脏器官的作用。当练到会阴下丹田能自动地一伸一缩,而且发热跳动时,起到了自我按摩膀胱和肛门括约肌的作用。练拳时旋腰转脊,两腰抽换,命门与肾发热,起到了自我按摩两肾与命门的作用。胸腹开合折叠,运化胸中太和元气,调节了胸、腹腔压力,起到了自我按摩心肺脾肝肾五脏的作用。周身十八个关节小球的螺旋缠绕,起到了伸筋拨骨,舒缩肌肤、血管、神经,滋润骨膜、灵活关节的自我按摩作用。当练到身上发热、或筋肉跳动、窍位发热发胀或跳动、热流串动、甚至热气盘旋全身时,就起到了自我按摩肌肤、筋韧和穴位的作用。另外,松气震脚所产生的颤震,松气放劲所产生的颤抖,一松一紧时的收敛和充张,以及眼神的收放与顾盼,都具有自我按摩的作用。&
&七、练拳似吐纳换气
练太极拳就是在练吐纳术,练功练拳的过程就是吐故纳新、采气换气的过程。古人说:“开合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开合是由内而外的开合,是意气开合带动肢体内外、脏腑经络、筋骨肌肤的开合。开合其实就是吐纳,就是呼吸,就是收放,就是内气与外气的出入交换。首先是丹田开合。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哼哈二气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一开一合、一吐一纳。呼吸往来气通周身,从而带动了全身之气的开合呼吸吐纳。再进一步,周身内外、脏腑器官、经络窍位、肌肤毛孔也都在开合呼吸、吐纳换气。一开气开、窍开、百脉开、肌肤开、毛孔开;一合气合、窍合、百脉合、肌肤合、毛孔合;一呼气呼、窍呼、百脉呼、肌肤毛孔皆呼,排出体内浊气;一吸气吸、窍吸、百脉吸、肌肤毛孔皆吸,纳入清新氧气,甚至眼、耳两窍都参与吐纳换气。这种由丹田先天自然呼吸法形成的周身一家的吐纳呼吸机制,能更有效地促进新陈代谢,清除体内垃圾,增强细胞再生能力,营养内脏组织器官和肌肤骨骼,培植太和元气,涵养浩然正气,充实混元内气,增强卫气能量,形成护体气膜。不仅能防病抗疾,而且能延缓衰老,还具有抗击打能力。
八、练拳似调剂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平衡阴阳,转换阴阳,调剂阴阳的过程。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人体本身,都由阴和阳两方面组成的对立统一的太极整体。“道”是关于世界本原和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太极即为阴阳之大道。太极拳是太极中之小道,是调剂人体阴阳的方法。阴阳平衡,在体则气血两旺,身体健康;在用则周身稳固,不惧他人推撞。偏阴偏阳,在体则气血不和,身患疾病;在用则顶瘪丢抗,受制于人。从事物属性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故上为阳,下为阴;“水为阴,火为阳”,故血为阴,气为阳;肾水为阴,心火为阳;柔为阴,刚为阳。从事物运动来看,动为阳,静为阴;开为阳,合为阴;虚为阳,实为阴。所以练拳时,必须阴阳相合,上下相随,气血调和,心肾相交。必须阴阳匹配,左右对称,高下相召,屈伸相应。必须阴阳各半,刚柔各半,虚实各半,不可过阴、过阳、过实、过虚、过刚、过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必须阴阳互为其根,转阴成阳,积柔为刚,由静生动国,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生,欲开先合。而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开中合,合中开;静中动,动中静,虚中实,实中虚;柔中刚,刚中柔。阴阳互济,太极为真。&
九、练拳似舒通经络
练拳的过程是气满开窍通三关,以意行气通经络的过程。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存联系的有机整体。经络遍布全身,是人体气、血、津液运动的通道,有如网络一样联系周身,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又有阴阳之分,各有所系和循行位置,宛如一阴阳太极球体。经络具有通行气血,营卫全身,温养脏腑组织器官,濡利筋骨关节,调节阴阳平衡,抗御外邪和保卫机体的作用。太极拳混元开合、螺旋缠绕的环形运动,完全与经络的走向交接规律、表里相合关系以及循环流注次序相一致,如环无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如立圆混元圈运动时,气沿任督两脉循环周流;平圆混元圈运动时,气沿带脉环绕盘旋;环形双分开合时,气沿冲脉环周流行;而又同时沿手足阴阳十二经络循环周流。开时,太和元气胸中化,由内向外,沿手三阴从胸开至手,与手三阳交;合时,由手三阳返回,从手走头与足三阳相交,并一起从头走足下交足三阴,再从足走腹而相合,复又交手三阴。如此交接循环,周流全身,疏通经络。这是气满开窍自周流,无须专门导引,只用心意旋转混元太极拳圈即可达到阴阳循环、疏通经络的目的。&
十、练拳似在气中游
练太极拳好比是在空气中游泳一样。太极拳是意气运动、肢体运动、外形运动、拳术运动,其实是内部心神意气运动的结果。当练到内气流动与肢体外动相一致时,这才叫内外合一,就会感觉到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我之为身,身之为我,惟有意气在流动。意开气亦开,意合气亦合,意转气亦转,意升气亦升,意降气亦降,意动全身内气都在动,这才叫周身一家,就会感觉到“虚而灵、灵而通、通而变、变而化、化而虚空、空而飘缈”之内景,飘缈欲仙,似脱胎换骨一样,手虚、脚虚、身虚、心虚、意虚、神虚,处处虚灵。此时内气与空气融合为一体,如同在空气中游泳一般,进退沉浮,左右盘旋,忽上忽下,一片神行。修炼至此感觉,是最佳状态,是高级运动的享受。&
十一、练拳似修心养性
练功练拳是修心养性、静养身心的全过程。求无极、养内气、练桩功、调阴阳、通经络、运开合、吐故纳新、丹田用功,这些都是与修心养性分不开的。人有三宝精、气、神,又有七情和六欲。三宝无损身健康,三宝有损则生病,耗尽即死。人在幼年,不受七情六欲之忧,可以保持人身先天之三宝。到成年后,眼、耳、口、鼻、舌、心、意等七窍的活动逐渐增多,太过了则精、气、神三宝逐渐有所损伤,导致阴阳之气不平衡,阳衰阴盛,身体渐衰,抵抗力减弱。若受到六邪外感与七情内伤,就会生病。六邪外感首先是风,一风可生百病,由皮肤毛孔侵入肺,再传至其它各经脏腑。受风后极易感受其它五种邪气,亦可同样传至其他各部位,产生病症。内伤之七情都是由气引起的,一气能生百病,气不顺则血凝,气血不通畅,滞于何脏,何脏即生病。所以要外避风寒内避气,修心养性保三宝,即以修心养性之法来静养三宝、炼化三宝。修心养性,全凭心意用功,锁心猿,拴意马,四门紧闭(指眼、耳、口、鼻),静心修炼。意者心也,心者神也,神者性也,四者为一体也。心神意性贯身中,使精不离位,气不离体,神不离身,养精养气养神,此为静养三宝。眼为见性,耳为听性,心为勇性,三性合一为灵性,静养灵根气化神,养灵养性见天真,使神向下走,精向上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此为炼化三宝。气血全身通畅,三宝复亏不愿,既可祛病养生,又能延年益寿,打拳自有威力。同时,修心养性的思想和方法要贯串到人的整个生活中去,十年修炼,十年养气。&
十二、练拳似天人合一
修炼太极拳是使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过程。太极是天地阴阳之大道,太极是化生万物之祖气。道即气,气即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太极拳是小道,本于太极阴阳之大道。修炼太极,不仅要修炼拳术之小道,还要修炼太极之大道。道无止境,修无止境。用大道思想来修炼人体自身阴阳,修炼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然的相互阴阳,不断完善自我,超脱自我,升华到与天地同在。修炼时,要将自身小太极融于天地大太极之中,逐渐达到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境界。动静开合犹如天地阖辟,静则似天地合壁之混沌,动则似轰隆一声天地开。开则人与天地同大,合则天地与人同小,转则似日月乾坤螺旋环绕。站立如顶天立地,好像头顶于天而足踏于地,上天、下地,人居其间,上、中、下一气贯通,任何力量也不能动摇。气化循环亦同天地,海水之化云升腾,降为雨露,即天地间气化循环。心属火为阳,肾属水为阴,以心意之阳下降肾宫,温存守之,心肾相交,水火升降,犹如天日之阳下照江海,阴水得阳火照煦,则化气升腾,云行雨施,泽被大地。升降收放亦连天地,长则清气上升通天阳,降则浊气下降入地阴,收则采收天地日月精华之气,放则内气与外气融为一体。另外还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因时制宜修炼。&&&&&&&& 6、《功拳》
功拳是在功态中打拳。行拳者有的刚劲有力,动如狡兔,有的缠缠绵绵,宛如柔美的舞蹈,但每招每式却又随心所欲,暗藏杀机。神拳是充分地发挥人体本身所具有的况技能力和防卫本能,进攻防守都在随意,在自然而然中对付敌人。武功百诀,以意为先,意为武功之精骨神髓,招式身法,都不过是皮毛而已,若无精骨,皮毛可存?但若得了武道精髓,再学皮毛就易如反掌。
意就是意识,意念。大敌当前,先求不动心,练到精神意识放松,便能充分发挥生命中全部潜能,有时意念力要比肉体之力强胜若干倍。这道理如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学武自易到难乃常法,然自难而易,必须先渗透自然变化之理,得通武道神髓之意,那招式身法,不学也会,而能随心所欲,不拘一格。这道理如同作画一样,若是不解画意,画得纵然逼真,但不能传神,最多也不过是个画匠而已;若能妙参画意,信笔挥来,那便是绝妙丹青。手法招式之道理又如同写文章一样,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武功本天成,妙手自得之。李白骑马万言,信笔俱是文章,能道武道,则举手投足都是绝妙招式,无论文武,万法归宗,若拘泥于一定规格招式中便落下乘了。慧根、环境、良师三者缺一不足以谈武道,而尤以慧根为最。滚滚江流,奔流不息,这一江流水,在骚人眼中便是一篇绝妙诗词文章,在雅士眼中便是一首绝妙音乐歌曲,在武学大师眼中便成了一套连绵不断无懈可击的武功。江河流水中的波浪,骤眼望去,俱都一样,但他细一瞧,便可发觉波浪与波浪之间,其实大不相同,其中变化之微妙复杂,正包含着无上武学至理。流水之间蕴含着一种后浪催前浪生生不息之机,决非任何力量所能抵挡。
流水如斯,武功亦如斯,练到了登堂入室之时,看来如绵绵流水一般,无隙可破,其中仍有破绽,再进一步达到出神入化,必须从自然玄机中悟透万物变化之理,从万物变化之理中悟出拳脚破绽关键,在应敌时,便可将敌之拳路一击而断,自发地防守和进攻或“不战而屈人之兵”。&&&&&&&&&&&&&&
&7、《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拳术的最高境界似乎是收发自如、高深莫测、罕有敌手,其实这只停留在“术”的方面(技击水平高低而已),太极拳与其它拳术的最大不同在于其用意不用力,要求心静体松、中正沉稳,讲究柔绵、虚灵、圆活,以神领意、以意行气、以气打拳,通过舒缓连绵的动作达到身心合一,在行云流水中促进气血流畅、经脉舒通、阴阳协调,在安详寂静中获得神通、神明,最终以神安体空融入自然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太极拳的这种特点使其超越了强身健体、技击格斗的层面,而具有修身养性、以拳悟道的功用,其阴阳相生、虚实互变的拳理与大道的对立统一、变化发展是相通的,在研究拳理的同时也是在研究大道。大道讲的是虚静无为、顺其自然,太极拳也就讲究后发制人、以静制动、借力打力、顺势而发。久练太极能使人身心平和、气定神闲,这与思想觉悟后所表现出来的气质神态殊途同归,因而,从某种角度而言,思想境界修养有多高,太极拳就能练多好,因为它去掉了心浮气躁、争强斗狠、名利困扰、生死羁绊而纯任自然。
&&&&如果习练太极拳是以武技胜人为目标而不是以修身养性为目的,那就注定了他永远也无法领悟太极的精髓,不能领悟太极的精髓也就无法达到太极的最高境界。太极的精髓不在于招式上而在于大道中,只有参悟大道才能得其精髓。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在实战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不论对手是谁,都能毫无畏惧、心静体松,置生死于度外,过招时全凭自然反应而不是用头脑思考,无形无象于瞬间击败对手。毫无畏惧在气势上已经压倒了对手,心静体松才能反应敏捷、力透末梢,在信念与意志的引导下将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至,这就是太极拳最高境界的展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三丰里太极最高境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