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wer4测评 在哪里可以买到稀有配色

艾佛森经典RBK AI4 answer IV黑红配色-全新专柜-44/44.5-598不包/支付宝
1回复 48浏览
涛图运动正品店:上新关注微博:
国外购回,全新原盒(盒子基本有破损),部分鞋子有轻微试穿,鞋面有皱褶,码数见一楼更新(没标明的尺码和款式就没有,请不用询问)
RBK AI4 answer IV黑红配色,现价598(不包不刀)
联系方式QQ:(加Q请说明来意,谢谢合作)
AI上脚图:
鞋子实拍图:
如果你喜欢
的文章,可以。& & & &
鞋子和服饰更新,请关注微博和淘宝店铺
微博:/mjll6
码数更新:黑红:44 44.5
鞋子和服饰更新,请关注微博和淘宝店铺
微博:/mjll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春季有越赤道上有漩涡么气流么 - 叫阿莫西中心 - 中国网络使得骄傲马戏中心!
春季有越赤道上有漩涡么气流么
咨询热线:028-
药品资讯网--新药研发行业门户!
您现在的位置:
& 澳洲北部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配置
澳洲北部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配置
发布时间:
【题 名】澳洲北部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配置
【作 者】刘向文 孙照渤 李维京 黄亮
【机 构】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北京10008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44 南通市气象局 南通226006
【刊 名】《大气科学》2009年 第6期 页 共15页
【关键词】越赤道气流 澳高 澳洲冷空气活动 辐合带 西太平洋副高
【文 摘】采用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挑选5~8月中澳洲北部越赤道气流的极强和极弱年作为典型样本,探讨了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系统的配置特征。结果表明:强越赤道气流通常对应北半球辐合带维持较强,或南半球澳高维持较强,亦或澳洲冷空气活动频繁发生的环流形势,同期西太平洋副高通常偏东或偏北;弱越赤道气流通常对应西太平洋副高的偏西或偏南,或者是西太平洋副高-辐合带共同演进过程的多次发生。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赞助商链接
推荐专业资料
赞助商链接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与ENSO及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研究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与ENSO及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研究,夏季,关系,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研究,赤道气流,夏季降水的,与ENSO及,夏季降水的关系,越赤道气流的,enso事件,enso现象,赤道的男人,赤道与北极,赤道和北极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6:38:10|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与ENSO及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研究.PDF夏季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垂直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关系
&&&&2013, Vol.
Issue (5):
邱金晶, 孙照渤,等. 2013. 夏季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垂直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关系 [J]. 大气科学,
(5): , doi:10.3878/j.issn.13.12174.&&
QIU Jinjing, SUN Zhaobo, et al. 2013.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Summer Somali Cross-Equatorial Flow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Activity [J].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夏季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垂直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关系
邱金晶, 孙照渤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44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作者简介:邱金晶,女,1988 年出生,硕士研究生,从事短期气候预测研究,E-mail:
通讯作者:孙照渤,E-mail:
摘要:采用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对比分析夏季垂直尺度上五层(1000 hPa、925 hPa、850 hPa、700 hPa、600 hPa)索马里越赤道气流(SMJ)的时空演变特征。指出对流层中低层SMJ存在不同的垂直结构,且具有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夏季SMJ垂直结构主要呈现出全区一致、上下反相两种分布型(“A”型和“B”型),细分为一致增强型(“A+”型)、一致减弱型(“A-”型)、上弱下强型(“B+”型)和上强下弱型(“B-”型)。进一步分析指出,SMJ垂直结构与东亚夏季风活动关系密切,SMJ“A+”(“A-”)型垂直结构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强(弱),我国内蒙古东部、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少);夏季SMJ“B+”(“B-”)型垂直结构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弱(强),我国江南、日本地区降水偏少(多)。
索马里越赤道气流&&&&
垂直结构型&&&&
环流系统&&&&
东亚夏季风&&&&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Summer Somali Cross-Equatorial Flow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Activity
QIU Jinjing, SUN Zhaobo &&&&
Key Laboratory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Abstract: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Somali cross-equatorial flow (SMJ) in summer at five levels (1000 hPa, 925 hPa, 850 hPa, 700 hPa, 600 hPa) a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ERA40 reanalysis monthly mean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vertical structures of SMJ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differ, with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Two main vertical structure modes are clarified. The first is a consistent mode in the entire region (&A& mode), and the second is the vertically opposite mode (&B& mode). Thus, four vertical anomalous types of SMJ are observed to include consistently strong pattern (&A+& pattern), consistently week pattern (&A-& pattern), higher weak and lower strong pattern (&B+& pattern), and higher strong and lower weak pattern (&B-& pattern).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vertical structures of SMJ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activity. Specifically, the &A+& pattern (“A-& pattern) correlates strongly to the strong (weak)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with more (less) rainfall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and North China. The &B+& pattern (&B-& pattern) correlates strongly to the weak (strong)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with less (more) rainfall in the southern area of the Yangt5e River and Japan.
Key words:
Somali cross-equatorial flow&&&&
Vertical structure mode&&&&
Circulation system&&&&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Precipitation&&&&
越赤道气流是热带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北半球间质量、动量、水汽交换的主要通道,是影响南、北半球天气气候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上世纪60年代末,首先发现了索马里急流,指出其对印度夏季风的爆发有重要作用。此后,越赤道气流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以下简称SMJ)是最强大的低空越赤道气流,其强度具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变化和年际、年代际变化(,;;),还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45°E越赤道气流无论冬夏主要受2~3年周期的影响()。对索马里低空气流有关形成机制的模拟实验表明,在边界层中气流的发展主要决定于非绝热加热的海陆不均匀分布,与地形高低的关系较小,但地形高低对气流的强度、垂直伸展高度和风速轴线随高度的倾斜有影响()。越赤道气流的变化与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密切相关(;,)。另外,越赤道气流与季风的关系一直是热点问题,它们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系统()。分析了季风及越赤道气流的本质关系。、、从不同角度研究了SMJ变化与亚洲夏季风活动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可能在季节、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存在差异。另外,SMJ的强度变化会直接影响越赤道向东亚季风区的水汽输送量,对东亚夏季降水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有关夏季SMJ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研究有很多,但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某一空间层的越赤道气流。在较早的研究中,一般使用850 hPa越赤道气流作为研究对象(;),现在由于再分析资料的完善,发现气候平均下低层越赤道气流的最大值出现在925 hPa(),之后很多工作改选925 hPa层次进行研究(;;)。近年 来,有个别学者开始着眼于越赤道气流在垂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提出了越赤道气流以及赤道经向风异常的垂直传播模态,的研究表明近60 年索马里低空越赤道气流核心在925 hPa和850 hPa这两个层次上交替出现,垂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本文利用观测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夏季SMJ的垂直结构,指出SMJ的垂直结构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环流以及降水异常有密切关系。
2 资料与方法
所用资料有: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包括纬向风、经向风、地面气压场,其中垂直方向有17层,格点分辨率为2.5°×2.5°。另取年ERA40经向风月平均资料,垂直方向有23层,分辨率亦为2.5°×2.5°,用以对比NCEP/NCAR资料结果。降水资料为年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分辨率为2.5°×2.5°。本文中夏季是指当年6月至8月平均。
主要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EOF)、Morlet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显著性检验为t分布检验。计算水汽输送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的方法详见文献()。
3 夏季对流层中低层SMJ垂直结构的时空特征及分型
3.1 夏季SMJ强度指数的定义
为了表征越赤道气流南北向输送的特征,本文把2.5°S到2.5°N之间3个格点上经向风的平均值作为越赤道气流。经向风在各经度上的值差别很大,形成了一些越赤道气流通道。从图 1可以看 到,东半球夏季低空30°E以东主要存在5个越赤道气流大值中心,其中,中心位于40°~50°E的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最强,风速最大可达11 m/s以 上,并且该位置上2 m/s的等风速线基本到达600 hPa,可见SMJ在垂直尺度上较其他气流深厚得多。本文将研究对象设定为对流层中低层(1000 hPa至600 hPa)夏季SMJ的垂直结构(如无特别说明,下文提到的SMJ垂直结构均指1000 hPa至600 hPa层次内的垂直结构)。
图 1 年夏季平均东半球沿2.5°S~2.5°N平均经向风(m/s)的经度—高度剖面
Fig.1 The longitude-altitude cross section of the average meridional wind speed(m/s)along 2.5°S-2.5°N in summer of Eastern Hemisphere for
首先要确定描述各层SMJ变化的特征序列。图 2指示了夏季1000 hPa至600 hPa内五层SMJ核心风速所在的位置,可见不同层次上不仅SMJ的中心值存在差异,中心位置也略有偏移。从历年大值中心位置的变化来看,各层SMJ的中心位置不是固定的,但基本集中在一个较狭窄的区域内,也就是说各层SMJ都有一个窄而强的通道位置。本文根据的定义方法,通过对实际气流的计算得到,1000 hPa至600 hPa 5层SMJ每年最大值基本出现在以下通道:1000 hPa(45.0°~50.0°E),925 hPa(42.5°~45.0°E),850 hPa(42.5°~45.0°E),700 hPa(42.5°~45. 0°E),600 hPa(45.0°~47.5°E),然后以各层通道内的最大经向风作为该年夏季各层SMJ强度指数,记为ISMJ,将五个高度层上的SMJ强度分别记为ISMJ1000、ISMJ925、ISMJ850、ISMJ700、ISMJ600。
图 2 夏季索马里地区沿2.5°S~2.5°N平均经向风(m/s)的经度—时间剖面(阴影区是各层核心风速区,从左到右分别为1000 hPa、925 hPa、850 hPa、700 hPa、600 hPa)
Fig.2 The longitude-time cross sections of the Somali meridional wind speed(m/s)at 1000 hPa,925 hPa,850 hPa,700 hPa,600 hPa averaged along 2.5°S- 2.5°N in summer during . Shaded areas denote max intensity
3.2 夏季SMJ垂直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
通过计算61年夏季各层ISMJ间的相关系数,发现ISMJ1000和ISMJ925、ISMJ700和ISMJ600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80和0.87,但ISMJ1000与ISMJ700(ISMJ600)的相关系数仅为&#(&#),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ISMJ925与ISMJ700(ISMJ600)也不相关。这说明下层(指研究区域的下层:925 hPa、1000 hPa,下同)SMJ 与上层(指研究区域的上层:700 hPa、600 hPa,下同)SMJ的时空演变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将作详细讨论。
图 3是年夏季5层ISMJ的年变化和累积距平图。分别求得61年5层ISMJ的方差,发现ISMJ700年际变化最强,方差约为3.177,远大于其它4层,ISMJ600次之;ISMJ1000年际变化相比之下最弱,方差仅为0.191,ISMJ925次之。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强度指数时间序列进行周期分析,从各层ISMJ的小波能量分布图(图略)可以看出,各高度层上SMJ年际变化均以2~3年周期为主,但存在的时段有所不同。1000 hPa、925 hPa、8 5 0 hPa上该周期存在的时段为1970年代前期和1990年代后期,700 hPa、600 hPa上该周期存在的时段为1960年代前期和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期。
图 3 年夏季1000 hPa至600 hPa 5层(a)SMJ强度(m/s)的年变化(折线:强度;虚线:11年滑动平均;平直线:平均值)以及(b)累积距平
Fig.3 (a)Time series of Somali cross-equatorial flow(SMJ)intensity at five levels in summer during (Broken lines,dashed lines,and flat lines denote SMJ intensities,11-year running averages,and 61-year averages,respectively);(b)accumulated SMJ intensity anomalies at five levels in summer during
利用趋势系数来定量表示趋势变化的大小,拟合得出年这61年里ISMJ700、ISMJ600整体变化的趋势是快速上升的,其他层次SMJ较为平缓。除了长期趋势变化外,各层越赤道气流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图 3中的虚线代表 11 a滑动平均,可以看出,ISMJ1000、ISMJ925的年代际变化基本一致,SMJ在1960年代初开始减弱,1970年代初期进入上升段,到1980年代末又开始减弱。ISMJ850在1960年代为一个减弱段,1980年代为一个上升段,其余时间变化平缓,没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ISMJ700和ISMJ600在1950年代中期快速增强,1960年代初进入迅速减弱阶段,1980年代初期又开始急剧上升。由前面的分析发现,在年代际尺度上,主要是1970年代、1990年代这两个时段里ISMJ1000、ISMJ925与ISMJ700、ISMJ600处于明显不同的变化(增强或减弱)阶段。
从累积距平曲线明显的上下起伏来进一步探讨各层SMJ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结合左图的滑动曲线,可以看出年间,ISMJ1000、ISMJ925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偏弱,197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偏强阶段,直至1990年代中期又开始偏弱。可见ISMJ1000、ISMJ925经历弱、强、弱三个阶段的年代际变化。ISMJ850在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偏强,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偏弱,1990年代又开始偏强,但是ISMJ850变化幅度较小,年代际变化相对较弱。ISMJ700和ISMJ600都在1980年代末经历由弱转强的年代际变化,61年内ISMJ700、ISMJ600主要经历弱、强两个阶段。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年代际尺度上,年间,ISMJ1000、ISMJ925与ISMJ700、ISMJ600变化阶段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图 4是夏季ISMJ、ISMJ距平以及11年滑动平均的ISMJ距平的时间—高度剖面,从图 4a中可以看出1000 hPa至850 hPa的SMJ为一致的南风,风速集中在7~13 m/s内,850 hPa以上经向风速迅速减 弱,700 hPa、600 hPa高度上SMJ强度介于-2~8 m/s之间,变化幅度较大。曾得出,某些年份SMJ核心维持在925 hPa层次上,而某些年份SMJ向上延伸发展,核心上移至850 hPa层 次,其垂直结构发生变化。不仅如此,从图 4b可以看到上层SMJ强度距平与下层SMJ强度距平在有些年份里是同号的,有些年份是反号的,并且 61年里强度距平绝对值的大值中心基本位于700 hPa,上层SMJ强度变化较下层明显。由此可见,夏季SMJ存在不同的垂直结构。从图 4c可知,SMJ垂直结构经历了3次显著的年代际变化。195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中期,上层与下层SMJ强度距平均小于0,其中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中期全区为一致的负距平,表明在这些时段内上、下层SMJ呈同位相变化,一致减弱;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后期,上、下层SMJ强度距平反号,呈反位相变化,1000 hPa、925 hPa SMJ强度距平大于0,强度偏强,而700 hPa、600 hPa高度上为明显的负距平,SMJ强度偏弱;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后期各层SMJ强度距平均大于0,表明在上述时段里各层SMJ呈同位相变化,一致增强;19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上、下层SMJ强度呈反位相变化,1000 hPa、925 hPa强度距平小于0,SMJ偏弱,而700 hPa、600 hPa高度上为明显的正距平,SMJ强度偏强。
图 4 年(a)夏季SMJ强度(m/s)、(b)SMJ强度距平(m/s)以及(c)11年滑动平均的SMJ强度距平的时间—高度剖面(m/s)。深、浅阴影表示正、负距平
Fig.4 The time-altitude cross sections of(a)SMJ intensity(m/s) and (b)intensity anomaly(m/s)in summer during ,and (c)11-year running averages of SMJ intensity anomaly(m/s). Dark(light)shaded areas denote positive(negative)departures
3.3 夏季SMJ垂直结构分型
为了能更好地体现上层与下层的配置关系,首先将各层ISMJ进行标准化,记为I*SMJ,五个高度层上分别记为I*SMJ1000、I*SMJ925、I*SMJ850、I*SMJ700、I*SMJ600。用61年(年)夏季5层(1000 hPa至 600 hPa)I*SMJ序列作EOF分析,来研究SMJ的主要垂直形态。结果发现前两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超过80%,能够反映夏季SMJ垂直结构异常的主要变化特征。
图 5a、c是EOF分析的第一空间型以及对应的时间系数,EOF1占44.2%,对流层中低层内SMJ垂直结构表现为全区一致型(简称“A”型)。相应的时间系数PC1总体呈快速的上升趋势,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当时间系数为正时,各层SMJ强度的标准化距平为一致的正值;反之,为一致的负值。本文把SMJ第一模态,即夏季SMJ第一类垂直结构(“A”型)的正负位相分别称为一致增强型(简称“A+”型)和一致减弱型(简称“A-”型)。EOF第一模态分析表明年代际尺度上,年PC1对应负值,SMJ垂直结构呈“A−”型。年PC1对应正值,垂直结构呈“A+”型。图 5b、d是EOF分析的第二空间型以及对应的时间系数,EOF2占40.7%,SMJ垂直结构呈“-+”的偶极分布形态,表现为上下反相型(简称“B”型)。相应的时间系数PC2也具有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本文把SMJ第二模态,即夏季SMJ第二类垂直结构(“B”型)的正负位相分别称为上弱下强型(简称“B+”型)和上强下弱型(简称“B-”型)。第二模态分析表明年代际尺度上,年,PC2对应负值,SMJ垂直结构体现“B-”型的特点,年PC2为正值,垂直结构呈“B+”型,年PC2又为负值,垂直结构对应“B-”型。分别对PC1、PC2进行Morlet小波分析(图略),得知夏季SMJ两类垂直结构都具有2~3 年左右的年际周期,另外,“A”型结构还具有3~4 年左右的周期,“B”型结构还存在准五年振荡。综上所述,夏季SMJ垂直结构主要呈现出全区一致、上下反相两种分布型(“A”型和“B”型),细分为一致增强型(“A+”型)、一致减弱型(“A-”型)、上弱下强型(“B+”型)和上强下弱型(“B-”型)。对照图 4b,61 a里SMJ垂直结构主要体现出了这四类分布型的特点,可见该分类方式是比较合理的。
图 5 年夏季SMJ强度标准化距平 的 EO F第一 模态(a、c)、第二模态(b、d):(a、b)空间分布型;(c、d)标准化的时间序列(直方图)及其11年滑动平均(曲线)
Fig.5 (a,c)Leading and (b,d)second EOF modes of st and ardi5ed summer SMJ intensity anomaly for :(a,b)S(c,d)normali5ed time series(bars) and its 11-year running mean(curve)
EOF分析得到的PC1、PC2的时间变化分别反映了两类SMJ垂直结构的演变特征,所以选用PC1、PC2作为表征“A”型垂直结构的指数VS1和表征“B”型垂直结构的指数VS2。
3.4 资料比较分析
为了加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下面采用ERA40再分析资料进行验证。前文定义所用的是NCEP/ NCAR资料,在这里使用前文定义的方法将两种资料的结果进行对比。利用ERA40资料对实际气流进行计算得到,1000 hPa至600 hPa 5层SMJ的通道为:1000 hPa(47.5°E),925 hPa(42.5°E),850 hPa(40.0°~42.5°E),700 hPa(40.0°~45.0°E),600 hPa(37.5°~40°E)。相比于NCEP/NCAR资料,1000 hPa、925 hPa通道位置集中在一个经度上,通道变窄,850 hPa通道位置向西偏移2.5个经度,700 hPa通道位置变宽,向西扩展2.5个经度,总体而言,这四层SMJ通道位置变化较小,基本一致。不同的是,ERA40资料600 hPa通道位置偏西7.5个经度,变化幅度较大。
由ERA40资料得到描述各层SMJ强度变化的特征序列(图略),发现ISMJ1000和ISMJ925、ISMJ700和ISMJ600分别为高相关,但上、下层SMJ的时空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前文的结论是一致的。从气候平均值来看,ERA40资料下SMJ最大值位于850 hPa,而非NCEP/NCAR资料得到的925 hPa。从方差来看,ISMJ700年际变化最强,ISMJ600次之;ISMJ1000年际变化相比之下最弱,ISMJ925次之,这与同一时段NCEP/NCAR资料所得的结果基本一致。分别计算两种资料间5层ISMJ的相关系数,600 hPa相关系数最小,为0.26,通过90% 的置信度检验,700 hPa的相关系数其次,为0.44,通过了99%的置信度检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ISMJ1000、ISMJ925均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历由弱转强的年代际变化,ISMJ700、ISMJ600均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历由弱转强的年代际变化,这与前文的结论是十分相似的。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SMJ的垂直结构,继续对ERA40资料得到的年1000 hPa至600 hPa 5层I*SMJ序列作EOF分析(图 6),对比同一时段45年NCEP/NCAR资料的EOF结果(图 7),SMJ的垂直结构均主要呈现出全区一致(“A”型)和上下反相(“B”型)的分布特点,与前文的结论十分相似。对两种资料得到的前两个模态的时间系数PC1、PC2分别求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和0.34,相关系数均通过99%的置信度检验。图 6和图 7中时间系数的11年滑动平均曲线进一步表明了两种资料得到的PC1、PC2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信号,且年代际变化十分相似,PC1均在1980年代出现反位相的年代际变化,PC2均在1970年代和1990年代先后出现反位相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前文的结论基本一致。不同的是,ERA40资料得到的PC2在1960年代末期还存在一次显著的年代际转折,NCEP/NCAR资料不存在这一特征。进一步将年NCEP/NCAR资料得到的PC1、PC2与前文定义的 年VS1和VS2指数序列取同时段的45年,再求相关,得到相关系数为0.86和0.83,两者关系密切。最后将ERA40资料得到的45年PC1、PC2序列与前文定义的VS1和VS2指数取同时段,再求相关,得到相关系数为0.52和0.47,两者关系 较好 。可见,两种SMJ垂直结构型是比较稳定的,不随资料或时间段不同而发生大的变动。
图 6 年ERA40资料夏季SMJ强度标准化距平的EOF第一模态(a、c)、第二模态(b、d):(a、b)空间分布型;(c、d)标准化的时间序列(直方条)及其11年滑动平均(曲线)
Fig.6 (a,c)Leading and (b,d)second EOF modes of st and ardi5ed summer SMJ intensity anomaly for
ERA40 data:(a,b)S(c,d)normali5ed time series(bars) and its 11-year running mean(curve)
图 7 年NCEP/NCAR资料夏季SMJ强度标准化距平的EOF第一模态(a、c)、第二模态(b、d):(a、b)空间分布型;(c、d)标准化的时间序列(直方条)及其11年滑动平均(曲线)
Fig.7 (a,c)Leading and (b,d)second EOF modes of st and ardi5ed summer SMJ intensity anomaly for
NCEP/NCAR data:(a,b)S(c,d)normali5ed time series(bars) and its 11-year running mean(curve)
因此,NCEP/NCAR资料和ERA40资料的研究结果有一些差别,但是没有影响主要结论,本文采用NCEP/NCAR资料是可以接受的,下面继续采用年NCEP/NCAR资料展开详细的讨论。
4 夏季SMJ垂直结构指数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指出,越赤道气流的变化受南、北半球环流因子及赤道局地环流因子的影响。本文则进一步分析SMJ垂直结构变化对应的 大气环流异常。首先为了突出垂直结构指数年际变异的因素,把图 5c、d所示的VS1、VS2指数序列,先滤去长期变化趋势,取得了去掉61年变化趋势后的指数。然后分别选取超过正、负1.2个标准差的年份为高、低指数年,得到VS1指数对应的高值年为、、、1992,共7年,低值年为、、1997,共5年;VS2指数对应的高值年为、、、1996,共7年,低值年为、、、2009,共7年。
图 8 夏季SMJ垂直结构指数异常时同期925 hPa(a、c)、700 hPa(b、d)距平风场(m/s)合成差值分布(高指数年减低指数年):(a、b)VS1指数;(c、d)VS2指数。浅、深阴影区表示风速通过了95%、99%置信度检验
Fig.8 Composite differences of the wind vectors(m/s)at(a,c)925 hPa and (b,d)700 hPa in summer between high and low SMJ vertical structure indices:(a,b)VS1 index,(c,d)VS2 index. Shaded areas represent the differences significant above the 95%(light color) and 99%(dark color)confidence levels
分别对VS1指数高值年和低值年的925 hPa、700 hPa距平风场进行合成分析。从925 hPa合成差值分布(图 8a)上可以看到,南半球马达加斯加岛以南受异常反气旋环流控制,北侧存在显著的南风异常。700 hPa合成差值分布(图 8b)上,南半球的差值风场与低层925 hPa的分布基本一致,赤道地区SMJ通道以东存在一个显著的顺时针环流,其西侧为南风异常。结合高、低值指数年的合成分布(图略)发现,925 hPa、700 hPa距平风场上,南半球马斯克林高压偏强,另外,700 hPa距平风场上 SMJ通道以东存在顺时针的距平环流,这样的环流背景对应ISMJ925、ISMJ700均偏强,SMJ垂直结构呈“A+”型;当925 hPa、700 hPa距平风场上,南半球马斯克林高压偏弱,700 hPa距平风场上SMJ通道以东存在逆时针的距平环流,这样的环流背景下ISMJ925、ISMJ700均偏弱,SMJ垂直结构呈“A-”型。
接着对VS2指数的高值年和低值年的925 hPa、700 hPa距平风场进行合成分析。从925 hPa合成差值分布(图 8c)上可以看到,北半球阿拉伯海以南为显著的偏西风异常。700 hPa合成差值分布(图 8d)上,南半球马达加斯加岛以北为显著的西风异常,北半球阿拉伯海及印度半岛受气旋性环流控制。结合高、低值指数年的合成分布(图略)发现,925 hPa距平风场上,北半球阿拉伯海以南存在西风距平,700 hPa距平风场上南半球马达加斯加岛以北为西风距平,北半球阿拉伯海及印度半岛受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这样的环流背景对应ISMJ925偏强、ISMJ700偏弱,SMJ垂直结构呈“B+”型;当925 hPa距平风场上,北半球阿拉伯海以南为东风距平,700 hPa距平风场上马达加斯加岛以北存在东风距平,北半球阿拉伯海及印度半岛受反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这样的环流背景下ISMJ925偏弱、ISMJ700偏强,SMJ垂直结构呈“B-”型。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与SMJ“A”型垂直结构变化相联系的风场环流系统有925 hPa、700 hPa南半球马斯克林高压、以及700 hPa索马里地区附近的涡旋距平;与SMJ“B”型垂直结构变化相联系的系统为925 hPa北半球阿拉伯海以南的纬向风异常、700 hPa南半球马达加斯加岛以北的纬向风异常、北半球阿拉伯海及印度半岛地区的涡旋距平。
5 夏季SMJ垂直结构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
5.1 东亚夏季风环流
越赤道气流是亚洲夏季风的源头,这里进一步探讨夏季SMJ垂直结构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采用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绝对值大的正指数值表示弱夏季风,绝对值大的负指数值表示强夏季风。图 9a给出了VS1指数和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多年序列,二者相关较好,相关系数为-0.35(去掉了长期趋势),通过了99%置信度检验,另外可以看到前四十年里两者对应很好,相关系数高达-0.54。图 9b给出了VS2指数和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时间序列,二者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去掉了长期趋势),同样通过了99%置信度检验。可见,夏季SMJ“A+”(“A-”)型垂直结构对应强(弱)东亚夏季风,夏季SMJ“B+”(“B-”)型垂直结构对应弱(强)东亚夏季风。
图 9 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和夏季SMJ垂直结构指数(a)VS1、(b)VS2的时间变化(已去掉线性趋势,数值已标准化)
Fig.9 Detrended and st and ardi5e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dex(dashed line) and (a)VS1 index(solid line) and (b)VS2 index(solid line)during
为了继续说明垂直结构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的同期关系,给出VS1指数与850 hPa风场、地面气压场的同期相关分布,如图 10a。可以看到VS1指数与东亚夏季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阴影区分布可知,亚洲大陆上为显著的负相关区,中心位于蒙古地区,太平洋中部洋面上存在一个显著的正相关区。分析可得,当VS1指数偏高时,亚洲大陆低压系统发展强盛,海洋高压偏强,在亚洲大陆和北太平洋之间形成了从海洋指向大陆的东西向的异常气压梯度,因此海陆热力对比增强,对夏季风起加速作用;反之,当VS1指数偏低时,大陆热低压偏弱,海洋高压亦偏弱,它们之间存在从大陆指向 海洋的东西向的异常气压梯度,海陆热力对比不 明显,夏季风偏弱。采用前文挑选得到的典型年份,对高、低VS1指数年进行合成分析(图略),可以进一步看到VS1指数与东亚夏季风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因此,夏季SMJ“A+”(“A-”)型结构对应强(弱)的东亚夏季风。
图 10 夏季SMJ垂直结构指数与同期850 hPa风场(矢量)、地面气压场(等值线)的相关分布:(a)VS1指数;(b)VS2指数。阴影区表示与地面气压的相关系数通过了95%置信度检验,箭头表示与风场的相关系数通过了95%置信度检验
Fig.10 Contemporaneous correlations between indices and 850-hPa winds(vectors) and surface pressure(isolines)in summer:(a)VS1(b)VS2 index. Shaded areas represent the correlations of indices with surface pressure significant above the 95% confidence level,arrows denote the correlations of indices with 850-hPa winds significant above the 95% confidence level
图 10b为VS2指数与850 hPa风场、地面气压场的同期相关分布,可以看到VS2指数与东亚夏季风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从阴影区分布可知,东亚沿海地区为显著的正相关区,西太平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分析可得,当VS2指数偏高时,东亚地区地面气压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两者之间形成了从大陆指向海洋的异常气压梯度,东亚夏季风偏弱;反之,当VS2指数偏低时,东亚地区地面气压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两者之间形成了从海洋指向大陆的异常气压梯度,使得东亚夏季风偏强。对高、低VS2指数年进行合成分析(图略)的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上述对应关系。因此,夏季SMJ“B+”(“B-”)型结构对应弱(强)的东亚夏季风。
由上述可知,夏季SMJ垂直结构异常时,东亚海陆热力对比程度随之改变,造成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发生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与VS1指数关系密切的夏季风主要位于我国,与VS2指数关系密切的夏季风主要位于日本列岛及其附近海域。
5.2 东亚夏季降水特征
SMJ对两半球间的水汽输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把水汽从冬半球输送到夏半球,因此夏季SMJ垂直结构的异常很可能会造成东亚季风区内水汽输送异常,并使降水发生变化。由于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对流层中低层(1000 hPa至600 hPa)内SMJ的垂直结构,这里分析1000 hPa至600 hPa厚度层内水汽通量的变化。
图 11a中阴影部分表明VS1指数和我国内蒙古东部、华北地区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箭头表明我国东部地区40°N以南VS1指数和水汽通量矢量在纬向和经向上都为正相关,40°N以北纬向为正相关,经向为负相关。表明VS1指数偏高时,SMJ垂直结构对应“A+”型,40°N以南西南风水汽输送加强,40°N以北西北风水汽输送加强,水汽在我国内蒙古东部和华北地区辐合加强,使得这些地区降水加强;反之,VS1指数偏低时,SMJ垂直结构对应“A-”型,内蒙古东部和华北地区降水减弱。由图 11b可知VS2指数偏高时,即SMJ垂直结构 为“B+”型,我国江南、日本西南风水汽输送减 弱,从而该地区的降水显著偏少;反之,VS2指数偏低时,即SMJ垂直结构为“B-”型,西南风水汽输送加强,我国江南、日本降水显著偏多。另 外,两指数均与印度季风区降水关系显著,VS2指数还和内蒙古地区的降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降水的形成条件十分复杂,这里仅从水汽输送的角度进行了简单讨论,需进一步从其它条件来分析。
图 11 夏季SMJ垂直结构指数与同期1000 hPa至600 hPa垂直积分的水汽通量场(矢量)、降水场(等值线)的相关分布:(a)VS1指数;(b)VS2指数。阴影区表示与降水的相关系数通过了90%置信度检验
Fig.11 Contemporaneous correlations between indices and vertically integrated water vapor flux vectors from 1000 hPa to 600 hPa(vectors) and precipitation(isolines)in summer:(a)VS1(b)VS2 index. Shaded areas represent the correlations of indices with precipitation significant above the 90% confidence level
结合图 11和图 10的矢量分布,可知VS1指数和VS2指数分别与东亚季风区对流层中低层内水汽输送矢量的同期相关分布和两个指数分别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的相关分布基本一致。综上,夏季SMJ垂直结构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东亚西南季风,同时改变对流层中低层内东亚季风区内的水汽输送 量,从而再影响东亚气候。虽然针对SMJ与夏季风活动的联系已有不少研究,但这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这种联系,侧重分析了SMJ垂直结构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这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季风活动规律。
6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夏季SMJ的分析以及资料的对比,本文揭示了夏季对流层中低层SMJ存在不同的垂直结构,并对垂直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垂直结构型进行分类,定义了结构指数,最后着重讨论了SMJ垂直结构与大气环流、东亚夏季风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
(1)对流层中低层SMJ存在不同的垂直结构,且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夏季SMJ主要呈现出全区一致、上下反相两种分布型(“A”型和“B”型),将其细分为四类,即一致增强型(“A+”型)、一致减弱型(“A-”型)、上弱下强型(“B+”型)和上强下弱型(“B-”型)。两种SMJ垂直结构型是比较稳定的,不随资料或时间段不同而发生大的变动。
(2)将EOF分析得到的前两个主要模态的时间系数分别作为表征“A”型和“B”型垂直结构的指数VS1和VS2,对高指数年和低指数年的合成分析表明,SMJ“A”型垂直结构与925 hPa、700 hPa南半球马斯克林高压、以及700 hPa索马里地区附近的涡旋距平关系密切;SMJ“B”型垂直结构与925 hPa北半球阿拉伯海以南的纬向风异常、700 hPa南半球马达加斯加岛以北的纬向风异常、北半球阿拉伯海及印度半岛地区的涡旋距平关系密切。
(3)夏季SMJ垂直结构指数与东亚夏季风活动关系密切。当VS1指数为高指数,即SMJ呈“A+”型垂直结构时,海陆热力对比增强,东亚夏季风偏强,我国内蒙古东部、华北地区水汽辐合加强,降水偏多;反之亦然。当VS2指数为高指数,即SMJ呈“B+”型垂直结构时,海陆热力对比减弱,东亚夏季风偏弱,我国江南、日本地区水汽输送减弱,降水偏少;反之亦然。值得一提的是,与VS1指数关系密切的夏季风活动主要位于我国,与VS2指数关系密切的夏季风活动主要位于日本列岛及其附近海域。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给出的结果仅限于同期关系,然而关于SMJ通道在垂直尺度上的偏移、SMJ不同垂直结构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SMJ垂直结构如何与东亚海陆热力差异联系等问题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丛菁, 管兆勇, 王黎娟. 2007. 夏季亚澳季风区两支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夏季风活动的联系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30 (6): 779- 785. Cong Jing, Guan Zhaoyong, Wang Lijuan. 2007. Interannual (Interdecadal) variabilities of two cross-equatorial flow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sia summer monsoon variation [J].
杜启倩, 孙照渤, 李忠贤, 等. -2009年夏季菲律宾低空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征 [J]. 气象与减灾研究, 33 (3): 7-15. Du Qiqian, Sun Zhaobo, Li Zhongxian, et al. 2010.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cross-equatorial flow over Philippines [J].
范可, 王会军. 2006. 有关南半球大气环流与东亚气候的关系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J]. 大气科学, 30 (3): 402-412. Fan Ke, Wang Huijun. 2006.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thern hemispheric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over East Asia [J].
Findlater J. 1969. A major low-level air current near the Indian Ocean during the northern summer [J].
高辉, 薛峰. 2006. 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11 (1): 57-68. Gao Hui, Xue Feng. 2006.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onset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J].
黄荣辉, 张振洲, 黄刚, 等. 1998. 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的差别 [J]. 大气科学, 22 (4): 460-469. Huang Ronghui, Zhang Zhenzhou, Huang Gang, et al. 1988.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 in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and its difference from that in South Asian monsoon region in summer [J].
李崇银, 吴静波. 2002. 索马里跨赤道气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作用 [J]. 大气科学, 26 (2): 185-192. Li Chongyin, Wu Jingbo. 2002. Important role of the Somalian cross-equator flow in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J].
李曾中, 楼光平. 1987. 北半球夏季风时期东半球越赤道气流通道的研究 [J]. 大气科学, 11 (3): 313-319. Li Zengzhong, Lou Guangping. 1987. A study on the passages of cross-equatorial current during the southern monsoon [J].
李曾中, 李月安, 晁淑懿. 1998. 越赤道气流与我国洪涝灾害关系的初探 [J]. 应用气象学报, 9 (增刊): 132-136. Li Zengzhong, Li Yuean, Chao Shuyi. 1998. Relationship between flood disasters over China and cross-equatorial flow (CEF) [J].
李曾中, 钱传海, 孙除荣. 年江淮暴雨与越赤道气流关系初步分析 [J]. 气象学报, 26 (5): 628-636. Li Zengzhong, Qian Chuanhai, Sun Churong. 2000.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 and the heavy rainfall over Yangtze and Huaihe River in 1991 [J].
梁俊明, 孙照渤. 2005. 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越南降水变化的影响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8 (5): 586-592. Liang Junming, Sun Zhaobo. 2005. Impacts of Somali cross-equatorial flow on precipitation in Vietnam [J].
刘向文, 孙照渤, 倪东鸿, 等. 2009a. 105°E和125°E越赤道气流与南、北半球环流变化的关系 [J]. 大气科学, 33 (3): 443-458. Liu Xiangwen, Sun Zhaobo, Ni Donghong, et al. 2009a. Connection of 105°E and 125°E cross-equatorial flow with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hemispheric circulations [J].
刘向文, 孙照渤, 李维京, 等. 2009b. 澳洲北部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配置 [J]. 大气科学, 33 (6): . Liu Xiangwen, Sun Zhaobo, Li Weijing, et al. 2009b. The circulation configuration of strong/weak cross-equatorial flow to the north of Australia [J].
彭维耿, 蒋尚城. 2003. 越赤道气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特征初探 [J]. 热带气象学报, 19 (1): 87-93. Peng Weigeng, Jiang Shangcheng. 2003.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 cross-equatorial flow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East Hemisphere [J].
钱永甫, 王谦谦, 董一平, 等. 1987. 索马里低空气流的数值模拟 [J]. 大气科学, 11 (2): 176-184. Qian Yongfu, Wang Qianqian, Dong Yiping, et al. 1987. Numerical experiment of Somali jet [J].
施能, 朱乾根, 吴彬贵. 1996.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J]. 大气科学, 20 (5): 575-583. Shi Neng, Zhu Qian'gen, Wu Bingui. 1996.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relation to summer large scale weather-climate anomaly in China for last 40 years [J].
施能, 封国林, 顾骏强, 等. ~2004 年全球越赤道气流气候变化 [J]. 热带气象学报, 23 (4): 321-332. Shi Neng, Feng Guolin, Gu Junqiang, et al. 2007. The climatological variation of global cross-equatorial flow for the period of
唐碧, 郭品文, 杨丽萍. 2009. 东半球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32 (2): 298-305. Tang Bi, Guo Pinwen, Yang Liping. 2009.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summer cross-equatorial flow in lower troposphere of Eastern Hemisphere [J].
汤明敏, 黄士松, 周德佩. 1985. 全球越赤道气流的时空变化 [J]. 热带气象, (4): 287-296. Tang Mingmin, Huang Shisong, Zhou Depei. 1985.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cross-equatorial currents around the globe [J].
王会军, 薛峰. 2003. 索马里急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半球间水汽输送和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 [J]. 地球物理学报, 46 (1): 18-25. Wang Huijun, Xue Feng. 2003.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omali jet a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inter-hemispheric water vapor transport and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rainfall [J].
汪卫平, 杨修群. 2008. 索马里急流变异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和中国降水异常的关系 [J]. 气象科学, 28 (2): 139-146. Wang Weiping, Yang Xiuqun. 2008. Variation of Somali jet and its impact o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associated China rainfall anomalies [J].
谢磊. 2011. 夏季索马里低空越赤道气流变化特征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 [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9pp. Xie Lei. 2011.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Somali low-level cross-equatorial flow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sian summer monsoon [D]. M. S. thesis (in Chinese),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69pp.
徐建军, 王盘兴, 周顺武. 1992. 东半球跨赤道气流季节变化及其在El Nino年的异常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5 (2): 37-44. Xu Jianjun, Wang Panxing, Zhou Shunwu. 1992. Seasonal variation of cross- equatorial flow in the Eastern Hemisphere and its anomaly during the El Nino event [J].
曾庆存, 李建平. 2002. 南北两半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季风的本质 [J]. 大气科学, 26 (4): 433-448. Zeng Qingcun, Li Jianping. 2002.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ic atmospheres and the essence of monsoon [J].
赵煜飞. 2008. 南、北半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和越赤道气流的气候学研究 [D]. 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68pp. Zhao Yufei. 2008. Climatology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ic atmospheres and cross-equatorial flow [D].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486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枪在哪里可以买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