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读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有必要吗?

男生浙大读1年半退学 重新高考进入重大学建筑_新浪重庆新闻_新浪重庆
男生浙大读1年半退学 重新高考进入重大学建筑
重庆时报评论
重庆大学B区,刘洪宇业余时间喜欢看书,体育锻炼,参加志愿者之类的活动
刘洪宇和同学一起做的纸房模型
  高考结束了,但考生和家长们还需要为另一件与考试同等重要的事情做准备,那就是志愿填报。那么,到底是该选学校还是选专业呢?填志愿最应该注意什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采访一些大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做一些志愿填报上的建议,希望对考生和家长有所帮助。
  记者 赵伟 摄影 张琰
  三年前,他考上了浙江大学,可读到大二,他选择了退学。
  去年,他通过复读考上了重庆大学建筑专业,而此时,他的同学都已经大四。
  他说,虽然耽误了三年时间,但自己并不后悔:“用这三年去找了一个未来几十年将从事的职业,找到一个目标,值得!”但他不希望将要填志愿的考生像自己一样浪费三年,他想告诉他们的是:一定要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这个专业最起码以后能养活自己。
  第一次高考,上了浙大
  填志愿时觉得心理学不错,
  就想读心理学
  刘洪宇现在是重庆大学建筑学大一的学生,&而一年多前,他还在浙江大学的校园里。
  他的家在四川泸州,小学毕业以后,父母为他选择了当地的一所私立中学读书,之后又升入学校的高中部。
[1]    如何自学建筑设计?
按投票排序
【已完结】写在前面的话:“如何自学建筑设计”,其实也是我所收到的私信里最常被提起的一个话题。无奈俗务缠身,一直无法详细作答,生怕写得太过随意,误人子弟,把热血青年引入歧途。借助像知乎这样的平民化的知识传播平台,向有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普及建筑设计常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建筑学知识虽然体系庞大而繁复,专业壁垒森严,但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类的生活经验,最终要为人类的生活服务。要令建筑设计的专业性得以被社会大众所理解,改善建筑师的从业环境,让更多的人尊重建筑师的工作,让更多高水平作品得以实现,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另一方面,建筑学教育本身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建筑学普及教育,在欧美发达国家非常常见,在初等教育阶段便会让专业人士进入学校,开设一些浅显易懂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既为有志少年指明方向打下基础,也在无形中逐渐提升社会整体建筑学认知层次。严格说起来,虽然我是从业人员,但谈论这个话题仍属班门弄斧。勉力写出来的东西,也许不至于流于空泛,但想必也是贻笑方家。知乎,答疑解惑,仅此而已。不指望本文能起很大作用,更不是一份“找工作专业培训指南”。如果能在潜移默化中,洒下一点点专业知识的小种子,让对建筑学有兴趣的爱好者得窥其中一丝门道,便很好了。以下。--------------------------------------------------不敢妄自尊大,仅从个人求学及实践经历,分享自己关于建筑学入门的一点心得体会。窃以为,有五个方面,是建筑设计入门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1)思考:建立建筑设计逻辑思维方式,学会从建筑师的角度去思考建筑、空间与人的关系;2)表达:掌握将思维具象化,向他人表达自己想法的基本技能,包括:制图,模型,口头陈述等;3)数理:熟记若干基本的数据,融汇贯通,以应用于实际操作,例如:人体尺度,常用结构数据等;4)调研:通过对实例的调研,学习前人的设计经验;5)实操:从最简单的设定开始,尝试设计。(一)如何思考,是决定一个人是否真正进入了建筑学门槛的标志。一种比较流行的对于某个建筑的描述,是借助形态上的“比喻”。比如人们所熟知的“鸟巢”,“大裤衩”,”小蛮腰“这些称谓。平请注意,如果想学习一种建筑师的思考方式,请务必“暂时”抛弃这种做法。因为这种称谓,会遮蔽你对于建筑学专业问题的解读。它会让你误认为,建筑设计就是首先在形态上做出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这是完全错误的。这绝对不是,也从来不是,建筑设计的本质。请记住,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在于研究建筑空间与人的关系。何谓“空间”?中西方建筑学教育会不约而同的引述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一句话:“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建筑设计,其所创造的正是这种“无”。(笔误,"延"应为"埏", 校对者:
)而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可以是具体而微的个体尺度,比如一个房间门的大小,也可以是一群人的尺度,比如一个歌剧院大厅,或者,非常非常多的人——城市级别的尺度,城市下沉广场。作为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入门级参考实例,我想简要介绍一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翼(National Gallery East Building, Washington, DC) 的设计。建筑师贝聿铭。贝聿铭在接到东翼邀约的时候,面对的是这样一个难题:如何在一块梯形用地上,建立与旧馆的对话关系,并且,保持首都在城市界面上的完整严肃性。美国国家美术馆 - 东翼用地与旧馆建筑的关系。贝聿铭经过非常深入的思考后,仅仅用一条直线,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与旧馆形成轴对称关系,互相呼应,另一个沿城市道路的立面保持完整,两者再用透明的中庭空间和相互穿插的天桥相连,形成整体。东翼与西翼旧馆的建筑总平面。被精心切分成两个三角形的建筑平面被精心切分成两个三角形的建筑平面。呈中轴对称的面向西翼旧馆的立面。在城市尺度上保持街道立面完整性的东翼。作为连接两个三角型实体的“透明”中庭与天桥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空间。之所以这个建筑作品被视为贝聿铭职业生涯的代表作,影响力堪比其在罗浮宫前挑战法国人尊严和传统的那几个玻璃金字塔,首先就是因为其设计逻辑的极尽简洁与完美。生作为初学者,我们首先都要树立这样一个准则,即必须找出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显然,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如何找出一个建筑设计项目所面对的问题?其实,当我们面对一个真实世界里的实际项目,牵涉的问题是无比庞杂的。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来自业主的要求,也来自于建筑师自身对于项目特性的判断,对于场地特征的解读,对于城市文脉肌理的调研,来自现有技术条件的限制,来自资金规划的掣肘等等因素。而如何从千头万绪中发现决定性的主线,正反映了一个建筑师的水平高低。审视其针对了什么问题,采用了什么办法,最终解决效果如何,是我们阅读一个建筑师思维逻辑的其中一个途径。然而,作为初学者,我们学习设计的时候,并不必在一开始便将问题做的如此大。正如经典物理学中牛顿力学三大定律讨论的是理想状态中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一样,我们可以将设计要面对的问题,限定在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比如,设计一个山坡上的小住宅,或者,规划一小块方形的街心小公园。在这里,我推荐两本书。这是作为从业10余年的我,依然会不时拿出来翻阅的资料。虽然其篇幅都非常简洁,但每每读起来都发人深省,让我不断提醒自己是否已偏离了设计的本质。第一本书:《外部空间设计》,(日)卢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这是无论如何都必须仔细阅读的一本设计基础书,在我学生时代人手一本,可能今天已经很难买到原版了。它深入浅出的讲述了空间的定义与意义,空间限定的方法,设计的尺度思维以及空间的组织手法等等最基本的空间设计问题。第二本书:《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德)托马斯·史密特 著,肖毅强 译。肖毅强教授是其中一位在我的学生时代对我非常严厉的老师(现在都很怕他)。而他所翻译的这本书,原作者托马斯·史密特多年前亦曾在华南理工建筑学系授课,堪称影响了一代建筑学子。要学会如何像一位合格的建筑师般思考问题,这本书正是绝佳的入门读物。有了以上者两本书做铺垫,我们才可以比较顺畅的展开以下的章节——(二)要学会如何思考,也要学会如何表达。在绝大多数时候,建筑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假如你不是投资人,那么首先你就必须竭尽全力将你的想法传达给你的业主,以争取他的认同;你无法独自完成施工,所以你必须把你的设计精确的告知建筑工人,使他们能够明白应当如何完成工作;稍微复杂一点的建筑,你就必须获得来自其他专业人士的协助,比如结构,水电,空调,这也毫无疑问需要你学会准确的表达你的设计。最Jean-Marie Tjibaou Cultural Center - 建筑师 Renzo Piano对于建筑师来说,设计表达是最需要终生不辍反复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其中,制图、模型和口头陈述是最主要的方式。UCLA 建筑系的一个方案答辩会。在我求学的远古时代,正规的建筑学系在招生的时候,除了要看高考文化课成绩,还需要加试素描。虽然今天的革命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掌握一点绘画的基本功,对于建筑设计的表达依然是非常有帮助的。但之所以我称这种设计表达的方式为制图而非绘画,是为了突出一点,其首要原则,在于“准确”的展现你的设计。为了达到“准确”的目的,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画法几何的原理。将一个三维体的各个二维投影面——专业上称为平面,各向立面,剖面——依据其尺寸,准确的画下来,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反过来,通过这些二维投影图像,你也必须能够将之还原成轴测图或者透视图。这也是制作建筑模型的基础。剖透视 - 住吉的长屋 - 安藤忠雄轴测图 - 住吉的长屋 - 安藤忠雄平面图 - 住吉的长屋 - 安藤忠雄对于绘画基本功的训练,我们不必像专业美术学生那般起早摸黑玩命的练习,但也必须养成经常写生的习惯。将眼睛看到的物体,风景,建筑空间等等,还原到纸上,训练心手合一的能力。当你练就看见什么就能八九不离十的画成什么的时候,你才能有把握将你心中所想的事物用笔描绘出来。飞机座席顶部 - 大头帮主的日常飞机座席顶部 - 大头帮主的日常写生练习 还有一项基础性训练,就是实测制图。就是拿尺子测量一个建筑,或者先从简单的开始,一个房间,然后将它的二维平立面图画出来,认认真真的标注好尺寸。恨模型制作是较2维图纸更加直观的一种设计表达方式。相比于对天赋和训练时间要求较高的绘画,它也更容易被掌握。正如前面提到,模型制作的训练基础从读图开始,但很多时候,设计方案的推敲是可以直接跳过图纸,而从草模就开始的。并且,我们其实更乐于从设计的原初便引入草模的构建,因为这样更符合建筑形式的逻辑本质。Emerson College Los Angeles Center - Model - 建筑师:Morphosis.至于模型制作的方法和材料,则完全没有限制,除了比较常见的卡纸,泡沫塑料,百洁布,模型板,实木板等等,我还见过用弯曲的薯片或者树枝的模型。只要能够传达设计意图即可。我们还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作为有效的工具,这些软件能够提升你制图的效率,增强透视图对于真实场景的还原度;还可以直接与计算机控制的制造工具接轨,制作3D打印模型,雕刻吸塑模具。他们大多可以通过随处可觅的网络教程和书籍自学。不必担心,因为在我的学生时代,建筑系只开设了AutoCAD一门软件课。其他的软件都是靠自学而来,但已足够应付建筑设计所要面对的表达问题了。3D打印的方案模型 - by Morphosis Architecture这些软件包括但不仅限于:制图专用:AutoCAD, Revit,ArchiCAD;3维建模: 3DSMax, Maya, Rhinoceros, FormZ 以及 SketchUp;图纸再加工:Adobe Photoshop, Illustrator, Indesign;多媒体展示应用:Adobe After Effect, Flash。在入门阶段,你只需要掌握AutoCAD用于制作基本的2维图纸,SketchUp用于3维建模。当你熟悉了建筑设计的表达方式,并且仍然对此有兴趣时,可以尝试探索其他几种软件及其庞大的插件库。口头陈述,是方案表达的重要一环。虽然业内有人会嘲讽话多画少的建筑师为“Talkitecture", 但是在建筑学训练中,建筑师直接面对业主或者评审团进行口头方案陈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同样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这里我推荐的是Joshua Ramus(前OMA主力成员,纽约REX核心,西雅图公共图书馆的主创建筑师)如摇滚明星一般的精彩演出....呃,是陈述。在以下这段视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一个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可以采用的手法有多么的灵活多变。
TED: Joshua Prince-Ramus on Seattle Public library
/programs/view/wmSVbyYObWU/
而万变不离其宗,请务必谨记,表达只是一种手段,千万不要沉迷于那些华丽的技巧和炫目的图像而无法自拔。这也恰恰是很多人会进入的误区,以为设计就是为了画出一份漂亮的图纸,或者来一段华丽的动画。所有的表达都只为了一个目的——告知陈述对象,这个设计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解决方式又好在哪里?(三)记住一些常用数据。现代主义建筑巨擘 Le Corbusier与 Modular 模型。(图片来源:)建筑设计界有一句让人无可奈何的俗语:“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讲利益....."。呃,跑偏了,其实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描述的是在真实世界中,面对真实问题,关于设计的思辨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甚至连评定其优劣的标准,有时候也并不统一。建筑系科班的学生设计作业,评审团老师们也经常会意见打架,吵得不可开交。小设计思辨只有高下之分,然则与设计相关的数据却是有绝对的对错之分的。建筑设计需要跟数不清的数据打交道。正是这些数据,让建筑设计成为一门非常严谨、理性的专业学科。请记住一点,建筑设计并不是属于建筑师的游戏(不,也不是属于市长或者金主们的),他的建造与使用,每一个环节,稍有不慎,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累及人类的生命。例如,令人沉痛的2015元旦外滩踩踏事件,场地的设计立即就会在业内被反复检讨,看是否存在专业渎职行为,即在户外场地设计上,是否有违法国家法律规范条例的设计被执行。其中一条规范如下: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施行日期: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3276.7.6楼梯应至少于一侧设扶手,梯段净宽达三股人流时应两侧设扶手,达四股人流时宜加设中间扶手。.....那么,什么宽度可以被称为“三股人流”和“四股人流”呢?参考ISO/DIS12055 《房屋建筑——建筑物的护栏系统和栏杆》标准:楼梯栏杆和扶手.....3)楼梯段的宽度大于1650mm(三股人流)时,应增设靠墙扶手;楼梯段的宽度超过2200mm(四股人流)时,还应增设中间扶手......室外楼梯扶手 - FDR Four Freedoms Park - 建筑师:Louis I Kahn(图片来源:【1】以上与建筑构件(楼梯段)相关的数字,是国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强制执行的。只要建筑是应用于中国境内,并且涉及到该构件,就必须对照规范看是否有冲突。这些数字并非一成不变的,与其他领域的法律条文一样,国家相关机构会定期进行更新,以适应时代变迁的步伐。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其实凝聚了无数前人的经验教训,甚至有来自各种安全事故受害者的血泪控诉,无不提醒每个建筑设计师身上所背负的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这是需要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如数家珍一般熟练记诵的;即使记不住,至少也要做到,关键时刻,知道去书架的哪个位置找到那本书的第几页。当然,也还有很多不那么沉重的数据,同样需要我们熟悉和深入研究。建筑师经常会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叫做“尺度”。什么是“尺度”呢?饲养过蟒蛇的人都知道,当你的宠物躺在你的身边呈一条直线时,就表示它对你作为一种食材产生了兴趣,它正在用自己的身体直接量度,看看是否能完整的把你吞下去。把使用者身体当成一把尺,去量度一个物件,就是我们所说的——尺度。本章题图的Modular,源自Le Corbusier1946年论著中与人体尺寸有关的图表:(图片来源:)我们需要非常熟练的记忆有关人类自身的一些数据。假如小明的身高终于稳定在了中国男子平均高度1.71m,则他的臂展应该也接近1.71m,他的视线高度大致在1.55m左右,他的坐高(脚掌落地,大腿平行地面)大致在1.4米左右......Le Corbusier - Modular. (图片来源: )于是,你就会知道,对于小明,一张椅面高度是420-450mm的椅子,配合桌面高度720-750mm的平桌,是适合用于办公的;若是坐高达到550-650mm,甚至更高,这就成了吧台椅,需要配合桌高900-1100的吧台使用了。在建筑设计上,还有一些通用的数据会经常被使用。比如一般住宅的房门:入户大门一般900-1000mm宽,主要房间门800宽,洗手间门可以再窄一点,650-750左右;而这些门的高度,大都在之间。并不是说,这些数据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设计者灵活处理。尺度变化本身就是最基本的设计手段之一。有时候,基于整体设计的考量,会刻意把门做的很大,很高,在某些空间将层高升高,大大超过实际使用需要的尺寸。但无论如何,以上这些基础性的数值,仍然需要我们牢牢记住。电影 ‘Interstellar’ 海报。除了人体尺度有关的数据,我们还要学习一些与建筑技术相关的知识。我们的世界里,“力”的影响无所不在。它既可以摧毁万物,也可以聚沙成塔;它既塑造了空间,也可以穿越时间(根据电影'Interstellar');电磁效应,为现代社会带来动力与光明;异性间的吸引力,让人类种群得以延续......要把房子立起来,我们既要对抗力,也要利用力。这离不开建筑结构学的帮助。建筑结构是庞大的学问,同时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又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很多人会搞不清楚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甚至直接找到建筑师讨论配筋的问题(或者,找结构师出建筑方案)。作为建筑设计的初学者,我们需要记忆的数据,并不算太多。根据方案的特点,我们需要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这称为“结构选型”,这也是建筑系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中国现阶段普通民用建筑比较常见,用的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叫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它通过钢筋混凝土梁柱体系支撑起建筑,而分隔空间的墙体是不起结构作用的。其最为著名的原型,当属Le Corbusier 的Domino。在今天看起来已经非常普通的一张示意图,当年却是对其后的整个世界面貌带来了深远影响和变革。Le Corbusier - Domino. . 该结构中,柱与柱之间的距离,我们称之为跨度,这个数值通常在10米以下时,属于经济跨度,超过了这个数值的时候,我们会开始考虑其他的结构形式,比如:钢结构。梁的截面高度,与跨度有关,这个数值一般是梁高的1/10,也就说8米的跨度,梁截面高度大约是0.8米。梁的截面高度会影响到空间的净高,所以经常会在建筑设计的剖面图中重点考虑。混凝土楼板的结构厚度,通常为100mm。类型外阳台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悬挑”,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下,2~2.5米属于经济跨度,3米的悬挑现在也算比较常见了。以上专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当然,还有其他的结构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各自特点。钢结构可以轻易实现更大跨度(2、30米),更小的梁高与跨度比(1/20 ~1/30);拱结构不错,看起来很萌,但是必须考虑的是其侧向推力的平衡问题;至于更大跨度需要用到的悬索结构,拉索结构.....等一下,等一下,在入门阶段,我们还是暂时不要轻易把方案推到这么雷人的程度吧。圣索菲亚大教堂 - 穹顶结构,箭头所指部分将穹顶的推力集中后垂直向下传导。(图片来源:)在建筑系的基本课程里,包括三大力学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当然每门都是浅尝辄止。太复杂的结构问题......建议还是去隔壁建工系抓个建筑结构专业的博士生来拷打一翻。派女生去效率翻倍,原因不解释。《致青春》那里面的男女主专业设定是反人类的。除了建筑结构相关的知识,还需要学习一些别的常识性知识。比如,自然类:太阳高度角是什么意思? 风玫瑰图是什么意思?城市类:不同级别的城市道路的宽度设定和开口限制? 不同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是多少? 本地消防队的云梯最高可以升多高?.......本章节中,我们涉及到书目——1.法规类: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非常薄的一本,如能全文背诵的话我不会拦着你。2.《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共10余本,目前已再版,相当于中国境内执业的建筑师使用的词典。关于中国标准人体尺度,常用结构选型,建筑物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等等方面常用的数据,都可以查到。请记住,数据,是真理。熟悉以上的常用数据,并融会贯通,是让设计从天马行空落到实处的着力点。但这绝不代表掌握了数据,就可以做出好的建筑设计。在死记硬背的时候,仍需要要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四)再没有比亲身体验一个建筑作品,更好的学习方式了。“不要相信建筑师们说的鬼话,他们为了中标,什么词都会往文案上凑。”——大头帮主。不必去理会建筑师们说了什么,去看看他们做了什么东西。因为作为初学者,我们还不具备理解那些晦涩的词汇的水准。没有什么比身临其境的进入一个建筑,一个空间,成为其间的一员,更能直观的发掘设计师的意图,解读他的选择,并对其解决问题的效果做出自己的判断。头当我第一次走近位于三藩市金门桥公园(Golden Gate Park,San Francisco, CA) 中的De Young Museum时,我仍然不是很清楚眼前那个造型扭曲的金属塔的设计,好在哪里。De Young Museum的建筑表皮上的孔洞。(图片来源:)我能够理解的是,那层金属表皮上的大小圆洞,描绘的是一张点阵化后的树林影像,走在展览馆之中,空间妥帖而利索,精妙的室内设计细部确实是令人赞叹。可是,这仍无法让我理解,这何以能成为赫尔佐格与德慕隆事务所的代表作。甚至,我还对其展览流线的设计颇有微词,觉得......不过如此吧。然而当我随着人群,慢慢登上那座“奇奇怪怪”的塔楼顶端时,所有的疑惑,便都有了顺理成章的答案。想象一下,手拿一个方形的牛奶盒,分别握住上下两端,轻轻的向拧毛巾一般扭动,得出的形状,大概就是这座塔的样子。所以,在这个旋转的塔楼中,每一层平面都是规则的四边形,只是在朝向上有着不同的角度。作为这一扭转的起始,塔楼的底部,跟整个基地的形状相适应,连带整个展览馆的平面都是非常规矩的形状。他们都顺应着建筑场地所在的整个公园的“肌理”,也就是和公园的道路,绿化,开放空间的走向相吻合,没有激烈的冲突。作为这一扭转的终点,塔楼的顶部是一个观景的平台。在这里,我看到了什么?作为这一扭转的终点,塔楼的顶部是一个观景的平台。在这里,我看到了什么?我的视线越过了公园,看到了整个三藩市铺面而来!那个美丽的(我最喜欢的美国城市没有之一)的城市,那起起伏伏却毫不妥协于坡地的方形城市网格,如此妥帖的与观景面相垂直。在那边的山顶,Coit Tower, 三藩市最瞩目的历史性地标,在一个城市尺度级别的空间中,与这个“奇奇怪怪”的新伙伴结成了默契。De Young Museum 的城市肌理分析图(图片来源:)De Young Museum 的塔楼扭转角度分析图(图片来源:)利用角度差,初等几何基本手法,没有更多。也许,我们确实能仅通过图纸便感受到其关于设计思辨的逻辑推导。然而,“只是一个建筑,为什么要跟城市肌理对话?为什么要对上轴线?这种做法真的会有效果么?”唯有身临其境,你才能切身感受到这种“逻辑完美”的建筑学意义。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再次强调一点:对于设计也好,对于实地调研也好,重要的是思辩,而不是具体的某一设计手法。在初学者阶段,因为技能的大量缺失,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华丽的设计技巧和表象所吸引,而忘记了追溯设计本源的思考。比如,当人们在我们面前高亢的谈论着所谓的建筑风格时,请我们自觉的回避一下。不,别去管报纸上杂志上那些吹捧Art Deco或者什么新古典,工业风,LOFT风。那些跟建筑学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要花精力埋头在那些商业杂志,楼盘广告里去区分它们的异同。我们搞不清楚,这些所谓的“风格元素”是出于何种目的,被牵强附会的贴敷到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这个时代的建筑之上的。所谓调研,需要我们学会寻找那些更有意义的作品,带着问题去体验建筑,追寻设计者逻辑思维的脚步。我们可以借助专业杂志及其网络媒体平台的帮助,去定位那些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对于入门阶段的学习更有“意义”的作品。比如以下这些:中文:《建筑学报》,《世界建筑》,《世界建筑导报》,《建筑师》, 《建筑技艺》...;外文: 'Domus','Architecture Record','Architecture Review', 'GA'系列...;在体验建筑的时候,请不要停止思考。这些思考,需要有针对性,它可以是针对建筑设计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的深入探究。还记得前面老子关于“空间”的论述么?“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里面的每一个词句,都可以发散成一个专题。比如“凿”,可以指代建筑营建的方式。找出那些针对建筑营建方式的经典案例,我们会发现营建方式本身正是最容易被忽视,但同时非常有趣的设计逻辑出发点。Bruder Klaus Capelle - 建筑师: Peter Zumthor (图片来源:)Bruder Klaus Capelle - 建筑师: Peter Zumthor (图片来源:)-瑞士建筑大师彼得-祖姆托(Peter Zumthor)的Bruder Klaus Capelle,他是怎么把这个房子盖出来的?这种施工方式有何建筑学上的意义?丰岛美术馆 -
建筑师:西泽立卫。(图片来源:)-西泽立卫设计的丰岛美术馆,他们是怎么把房子盖出来的?最终完成品与SANNA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有何特别之处?中国北京梨园图书馆 - 建筑师:李晓东。(图片来源:)- 中国建筑师李晓东在北京郊外的”中国北京梨园图书馆”设计中,其营建方式与材料使用上,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田中央工作室 (图片来源:)-台湾建筑师黄声远及其“田中央”工作室是如何用其建筑作品说服乡民,改造乡土社区的?......四川茂县杨柳村的迁村重建 - 建筑师:谢英俊 (四川茂县杨柳村的迁村重建 - 建筑师:谢英俊 (图片来源:)-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的轻钢结构建筑在营造方式上有何优点?为何汶川地震后,能够快速适应恶劣的灾后环境,成为当地重建的生力军?在欣赏这些作品,以及这些优秀建筑师近乎艺术性的行为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对于其建筑设计本质的批判性思辨。(五)OK, let's do it. 开始动手吧,从最简单的设计题目开始。写到这一章时,我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行笔晦涩艰难。只因为我自己突然开始迷茫起来:到底什么算是“简单”的设计命题?上古时代,我读本科的时候,第一个设计题目是在系楼跑边一块荒地上做个小公园。结果我得了全年级最低分“D-”。虽然我的职业生涯在设计上收获过不少“D-”,有的是因为自己太懒,有的是因为甲方太烂,但唯独这个“D-”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然,由于年代久远,我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年的设计是怎么一个烂法,但我依然觉得,这并不是一个能够简单完成的设计命题。他的难处就在于:如何不造房子,不竖墙,没有屋顶,也能够创造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秩序分明的空间?方法当然是无穷无尽的。最先涌入我脑海的一大堆实例,首当其冲的便是赫尔佐格与德穆隆事务所的杰作Plaza Espa?a。作为空间主体的并不是建筑,而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白色水池。但恰恰是这样一个简单直白的限定,却营造出了非常迷人而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Plaza Espa?a - 建筑师: Herzog & de Meuron(图片来源:Plaza Espa?a - 建筑师: Herzog & de Meuron(图片来源:)这样一个命题,算简单么?要深究起来,没有任何关于设计的问题是简单的。也许其设定和结果看起来都非常“简单”,但设计中的逻辑思维过程,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可以 描述清楚的"简单任务"。人在工作中,我也曾被另外一些看似非常简单的设计问题难倒,以至于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到最后也解决得不是太理想。即使项目已经完结,甲方非常满意,但这些问题仍会一直纠缠着我,让我不得安生,直到某一天,我找到最优解的那一刻。例如,我曾纠结过某个不到百平方米的小项目里,一个隐形门的特殊门止构造。它需要足够的细小,以满足将门扇“隐形”起来的设计意图,但又需要有足够的力量,能够完美的控制住沉重的门扇。由于这扇门的其他部件的构造也有特殊性,以至于我翻遍传统隐形门构造资料集和施工图集,以及国内外各种先例,再搜遍淘宝上万种相关产品,都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答案。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将一个特制的弹簧门吸嵌入了地板中,在门扇经过上方的时候通过磁力定位。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仍有很多问题。其后几年,这个看似"简单"的“临门一脚”摧残着我,如同一根卡在喉咙的鱼刺一般,让我寝食难安。最终我不得不将整个门的构造全部推倒重来,重新梳理了一遍整个构造工艺流程,从最开始就将这个问题先解决掉,再去化解其他问题。这段经历,让今天的我非常热衷于在面试员工的时候,递给对面的同学一张A4纸,一支红色中性笔,请他/她为我画一个“100厚的轻钢龙骨单层硅钙板隔墙上普通木质平开门”的横剖节点大样。而这看似无比简单的一题,难倒过不少“科班出身”,“见过世面”的青年人。我绝对没有取笑这些年轻人的意思。因为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并不是他们想象中那么的简单。作为初学者,我们需要从一开始就非常审慎的对待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生活中,你已经习以为常的很多事物,一扇门,一扇窗,一截栏杆扶手,当你深究起来的时候,远非你所想象的那般模样。正如开篇所言,要进入设计领域,最重要一环,在于学会思考。作为初学者,我们更需要对所有的可能牵涉到的设计元素,进行审慎的梳理。不要因为先入为主的看法而忽视那些不起眼的角落。真理,其实就潜藏在那些地方。不是要学习设计么?何不现在就开始亲自动手?作为结束,我给出以下这个“简单空间限定”,作为自学建筑设计的一道题目。现有一内部各边长度均为5000mm的正立方体形态空间,请在其中布置一个生活起居室,可满足设计者自身生活需求。条件1:进入该空间的开口位置、形状及大小由设计者自定;条件2:空间内部水电空调设施齐备,更有免费WIFE.....呃,是WIFI。好的。就酱。———————注:【1】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建筑法规。因此本例中的栏杆设置间距仅适用于其项目所在地美国,不适用于中国情况。
看了一下答案,技术层面的较多。都不错。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个过程,只是建筑设计更为漫长,循序渐进是持久的原则。建筑是老年人的职业,其实这句话更多的表示了建筑设计是经验和阅历的积累,学习绝非一两年即可完成。 近年来生活工作中、网络里,都常被人问及这个问题。所以我愿意把我所学,尽量地写下,算是对真正想自行学习建筑的人们一组建议。实际上所谓”自学建筑设计“,我认为需要考虑对方要从一个完全没有基础的状态开始,若是如此,本人建议则略有不同。最首要的,是一定需要想一想,你为什么学建筑设计?如果是一个建筑爱好者,可以只需了解建筑学知识及其设计,他不需要学会如何去设计。如果是为了入行挣钱,那也不需要了解太多,仅需掌握建筑图纸是如何表达所设计的建筑、掌握绘图的基本要领,然后学会一些软件,然后进入一家设计院实习一年即可。这事很简单,免费上设计院实习一年,你至少会画很多东西。与此同时,单位的项目会让你得以大幅提升,一年后将令你觉得洗心革面。你将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如果是为了兴趣、理想及创造,那就需要审视内心,保持自我,开始真正的学习。建议如下:第一阶段——综合性地了解建筑与建筑学主观地让自己贴近你天天都在视而不见和经常都在使用的各种房子。要知道,他们就是建筑,没那么神秘。看到他们要比以前多想想,他是不是让你觉得舒服,为什么?他的室内空间是否让你觉得用起来别扭,为什么?因为你现在已经开始学习建筑了,对吧。这种先入为主非常重要,甚至不可或缺。这个阶段需要你变得非常包容,需要你了解什么呢?了解这个学科,这个行业,了解建筑的意义,了解建筑史,了解人,社会,生活,自然和万物,观察和质疑各种建筑。这一阶段的东西很虚很大,需要你什么都看看,同时需要思考。书籍,大脑与眼睛,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工具。你需要阅读。人文类的书籍是这阶段最好的。需要多阅读介绍建筑学的、非常初级的书籍,比如建筑初步、世界名建筑100(200,300,500。。。)古建筑20讲等等之类,这类书籍完全是为了让你大概地、先入为主了解建筑。你会有很多的疑问,正如一个空有激情但仿佛白纸的建筑系大一新生。但你的目的不一样了,你的思考和疑问往往都会相对集中地围绕建筑而展开。总有人问我,什么是建筑学?关于建筑、人、建筑与人的思考和疑问,形成一定体系之后,就是建筑学。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没错,建筑学本就不复杂。当然了,倘若你不是天才,那么你一定会困惑,会纠缠,会在自己知识提升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兴奋、喜悦,同时你会矛盾重重,因为你还暂时不知道,为什么建筑的初衷那么单一,而如今会有如此多的令人不解、令人费解甚至令人无法理解、令人惊叹的建筑?这是因为,有人。在人还是人猿、很简单的时候,建筑是简单的。人丰富了复杂了,建筑自然就五光十色了。你需要做的,就是带着疑问,去看去学习,包括人,包括为人所用的建筑。之所以说要有这么一个综合性的阶段,是通过你本人的学习了解与思考,质疑,让自己保留本心,留住情怀,提升对生活、对周遭社会的敏感与热爱。不会有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不会思考与热爱,也不会有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不会以种种方式坚持自我。我始终相信,情怀,对于建筑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对其他学科也一样。什么是情怀?我是70后,是背着老师家长在破烂录像厅里,纠集小伙伴们傻傻滴看着港片武侠片长大的一代。长熟后,我深以为,对于江湖和武侠,金庸古龙有情怀,徐克也很有情怀。他们创造的人们,都敢爱敢恨,恩怨分明。有人说,情怀,就是你一直坚持某种情感,而不管这个世界变得如何。我深以为然。而拥有这一点,可能并不会使得你在初学时就判若两人,但却将会在很多年以后熠熠生辉,让你在混沌的世界中有自己的见解。也许有一天,这内心深处的东西将令你自己都无比惊讶,如果你实在不想沦为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空想者、或是一个必须为了钱,任意时刻任意场合都可舍弃建筑情怀的建筑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作为未来的建筑师,为了生活你可以忍,为了小康甚至可能的富裕,你仍然可以忍,但并不是没有条件。如果是那样,宁可去做一位同样可以受人尊敬的商人。上述第一阶段并不需要单独存在,完全可以与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并驾齐驱。第二阶段——了解建筑设计本身在把自己慢慢送上一条不那么市侩而是相对比较饱满、充实、心怀善意的路,之后,或者是同时,你需要了解建筑设计本身。因为你要学的不是建筑,而是建筑设计。这时候,你需要逐渐去搞明白,建筑设计不是文,也不是理,不是写文章抒发情感,也不是做算术式,更不是像行为艺术那般一定要惊世骇俗。当然,他有可能会包括这些东西,甚至包括分析、逻辑和诗意,还可能会加上你逐渐形成的属于你自己的情怀。这个阶段,建筑的实际作用、建筑制图、建筑设计的画法、建筑设计的基本表达模式,就需要你实实在在地买些建筑学科的书籍来看。你想你总得知道什么是总图、平立剖和透视图、效果图吧?一个房子,他要被人画出来,才能让人知道这是一个房子的设计,才能在不久以后变为现实,就像你想亲自做一个茶杯,但是你又不想按照你所见的所有茶杯那样去做,那你就需要先在纸上或是电脑上,把你所设想的这个茶杯勾画出来,表达出来,这很简单,对吧。至于怎么画,画什么,画到啥样就好,画到啥样算很好,这就需要潜心学习,多看,还要练。本科教育里这一块你不用操心,课程安排会让你痛不欲生。但你是在自学,那么,练习是很有必要的,某个空间三维形象的逐步建立和如何在纸上表达它完善它,是这个时期的关键。如果你是一个天才,在你了解了什么是三视图透视图的基本前提下,你看到室外的任何一个房子都能迅速精准地在脑海里想象出他的所有建筑图,或者你昨晚设想了一个房子的大致模样而一早起来你就可以毫无犹豫地在脑海里翻来覆去地将它看了个遍,恭喜你,你很可能是下一届的建筑奖获得者。如果并非如此——大多数学习建筑的人一开始也并非如此,那么,多看,多想,多练习是最好的途径。你必须逐渐学会,如何用三视图的方式解析和表达一个立体的形象,反之亦然。由简至繁。这件事,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更深的层面,都不得不做,因为这是建筑师一生的必备武器。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它。初学建筑的人中,绝大多数需要学习,而几乎生来便精于此道,根本不需要学习就可以完成这一过程的人,我的同学中有,但极少。我并不奢望你是,你也不需要。上述两个阶段往往是交织的,没必要分开,也不太可能分开,否则你学习的就不是建筑设计。相信我,上述两个阶段已经足够花去你的时间了,而且一直会贯穿你整个学习的始终,其实这样的学习只有开始,不会有终。任何一个建筑师,只要不改行,都会一生与其交织。这是可喜的,或者是可悲的。看你如何去把持自我了。好了,从程序上将,我已经说了两个阶段了,很大的两个阶段对吧。那接下来,就是实践。实践包括两大方面,认知感知,具体操作。同样的,这个阶段也不需要也没必要与上述两个阶段截然分开。它们很多时候都是交融互通的。我把他们分列出来,只是为了大家看得更明白一些罢了。第三阶段——建筑实践1、认知感知。前面提到过,这就是看房子,观察房子,揣摩甚至揣测房子。只要不是像以前那样视而不见,你去帮自己的朋友闺蜜看新买的房子也算,因为你可以观察这个小区的绿化是否令人惬意,人和车的道路设计是否便利,建筑质感是否让你觉着舒服,建筑的形象是否有点怪异,房子的室内空间(就是不同作用的房间)是否让你觉得居住在这里会很方便省心,楼前的游泳池是否让你有立马脱掉衣服按下去泡一泡的冲动,所有你眼见的这些,就是设计。建筑不是静物,不是雕塑,如果没有人类的居住或使用,他就不能叫建筑。你所在的办公楼你很熟悉,但你观察过他吗,你觉得他怎么样?为什么?如果理解到这一点,建筑的好与坏,都可以由最最普通的、非专业的使用者乃至大众来评定。当然,某些时候大众的说法会不足以采信,比如他们很少能进去、甚至无权进入的某几类房子,以及对建筑审美的世俗化。但是,除开上述两种可能,我从业的经验告诉我,大众对一个房子的第一眼的印象,至少在外型上,在很多时候,是话糙理不糙的,是极有道理的,大多数时候,他们对房子的总体评价简直精确无比。这需要马上要成为建筑师的你去思考,而不是蔑视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仿佛与生俱来,如果100个人中有至少70人对你所设计的房子第一印象不爽,那么在这种时候,你更多的是需要发现自己设计的问题,而不是固执地认为大众的美学观有待提高。大众当然不会设计,但他们有眼睛,他们对你设计的房子并不像你那么感兴趣,但他们可以评论,而且往往一针见血。他们只是没有你分析美学、创造建筑空间的能力。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当做他们中的一份子,同时用上你逐渐专业的脑袋和能力,去做一个能让你觉得好,大家也觉得还不错的房子。让我们说回正题,随时随地地观察感受建筑,这样的实践不仅使你心怀人本情怀,也会令你放低自己所设想的高度,平和地看待建筑,也不会让你在若干年后变得藐视大众。任何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都首先是生活家和包容者,他可能会为自己是建筑师而自豪,但不会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一定不要以为,学了点建筑就在某些方面超于常人,建筑师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很苦逼的,劳动人民嘛,不是吗。我相信,你会觉得这样的实践简直无处不在,你在上下班路上、走亲访友的同时,就可以完成很多,没错,的确如此。但这还远远不够。正如我提到的,你现在是一个建筑人了对吧,你在学习建筑设计了,这将很不一样。所以,在一定的时候,你需要背着包出门去,不要没事总宅在自己的居住空间里。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你要去看看那些你还没真正见到过的、外区的、外省的、外地的甚至外国的房子,你不能总把自己局促在一个范围里,这样是没办法学习建筑的,如果你确实不是天才的话。也就是说,你必须游历。在这个自驾游和出国游已然成为一种风气的时代,值得学习建筑的你注意的是,游历,不完全等于旅游或者旅行。游历,更多的是游览+体验+思考。当然,我毫无反对自驾游和出国游的意思,因为很多时候,游历也需要通过这些方式而达成。问题的实质在于,自驾、出国的目的,往往并非我所谓游历的目的。要知道,随着收入的提高,自我意识的扩大,人们需要旅游和旅行,这无可厚非。但是,作为背地里学习建筑的游历,目的可能有所不同——有意义的游历,是需要你用眼和大脑,去学习和体验,学习和体验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建筑,乃至,不同的文化和人们。而不是,一天之内搞定多少个景点,一周之内我玩过什么地方。尽管,这无疑也算是旅行生活的一部分。不要单纯滴认为自驾、露营、出国就算游历;也不要以为,你到过国内外几十个地方,看过大家没有见过的美景,就是游历。这可以是游历的一部分,但非全部。假若你真的带着眼镜和大脑,哪怕是在你所在城市的不同角落里游荡、哪怕是在一条小街上泡泡吧,哪怕是出差的间隙里漫步在某个小镇的河畔,也都可以算作游历。因为你可以观察、思考你所在的环境是什么氛围、空间是如何组成,乃至人们到底来到这些时空里干什么,对吗。炮房的设计和茶楼包间的设计需要有不同吗?当然了。但实际上又如何呢?也许你不太满意,对吧——尼玛炮房一定要和宾馆一样吗?才不是呢。那你觉得炮房应该有何种特性?(这只是举例说明,原谅我的低级)那你又足够满意你每次去的商场、餐厅、卫生间吗?你可想过,为何?它们令你不适,抑或是舒坦?设计丫们的设计师,足够考虑到你的感受了吗?问问你自己,这简直是不言而喻的。当然,除了这些异于常人的思索和感受之外,你还需要多看看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民族的人民所修建的房子,古时的,近代的,现代的,语言跟你不太通的人修的房子。你会惊讶地发现,尽管全球化日益席卷,但人们依然在不同的土地上修出总是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房子。如果你恰好是一个经常出门或者经常出差的人,那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如果你不是,那么你需要利用你自己的不多的假期做做这件事,这件事做得越多,你的心胸会越开阔,见识会越广,同时,你的建筑审美与素养也会随之提升,更别说情调了。那些很难做出好房子的建筑师,包括我,都是走得地方实在太少了。正如我们提到的,既然不是天才,那就得勤快点儿了,不是吗。努力让自己贴近各地、各时期、各种类型的建筑,别只是远远的观看她。你需要走进去,哪怕是花一点门票钱,走进去,哪怕是保安要盘问你,走进一家你认为很帅的很美的餐馆,哪怕是什么都不吃,你告诉服务员你等个人总是可以,你也得试图感受她,如果你确实对她有兴趣的话。其实只要你有一颗喜爱建筑的心,那么这一切对你来说,根本没有我喋喋不休的诉说的这样复杂,因为你在很多时刻都可以做,而且,加上你前两个阶段获取的常识、知识、素养、理论与本领,这个过程简直就是令人惬意的。你会发现名人的话是对的,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只是缺少发现。2、具体操作。以上属于认知感知,这还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学会整个建筑设计的具体操作。关于这一点,楼上太多兄弟已经反复提到,我相信我不需要赘述。最好最直接的办法是加入设计团队,他可以是设计院,设计所,也可以是一个江湖上快意恩仇的设计团队,只要有实际项目,学会操作都没有问题。你要通过学习,能够自行设计一栋有业主在背后对你可能会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的房子。在这个过程中,你当然不会有上一个认感阶段那么惬意,很多时候你是矛盾的,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必须知道你在做什么,你怎么去做好房子本身。不管什么时候,你都需要对你设计的房子有一点责任心和怜爱之感,正如你对自己的孩子。除非你没有生下他。很多时候,会有很多因素令你嫌弃、讨厌、甚至大骂乃至放弃自己的房子,那都是正常的。但最终你还是要做你自己。尽管不是每一栋房子都需要你倾注所有精力,但你依然要知道,给自己创造一切条件去创造,去做一栋对使用者有益的房子,甚至可能对社会对大众有益、有意义的房子,同时倾注你自己长久以来的情怀,是你做回自己,做一个至少让自己问心无愧的建筑师的,最好方式。我能讲的就是这些了,希望大家不嫌我啰嗦。如果真的能对一个初学者有益,我会很高兴。近日根据好心人提醒,略微修改了些,非常感谢 的意见。附上几枚自己求学时所作的钢笔画,它们与我的学习同步,算彼时学习边上的记录,也算我对我自己的建筑学习的一个小小坚持,它们一直陪我到所有学业结束。尽管学院里有很多的氛围、指引和帮助,但某些感悟和坚持,终究无外是自学。特别感谢
,是他令更多的人看到了我写的上述文字。更重要的是,是他对生命的热忱与对知识的积极态度,深深打动了我。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看你是否有建筑学基础,是否系统的学习过相关专业(比如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因为建筑设计决不仅仅是掌握美术基础就能对想当然的“画出”一个不存在的建筑。它包含的东西比较广,是建立在建筑学、力学、结构、建筑材料等学科的基础之上。
用非专业的话通俗的解释如下。
得掌握建筑学最基础的相关知识。比如要设计一个建筑,先不论建筑外观(也就是忽略建筑的高度、风格等),首先你的知道这建筑是干嘛的,里面的空间怎样划分,怎么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包含了很多东西,比如走廊要多宽,楼梯间多高、每个楼梯多高等等,门窗尺寸、防火区间、人流疏散等等无一不需要考虑,而且要熟悉相关建筑规范。满足了最基本的要求后,还得考虑工程造价,没有一个建筑不需要考虑成本,怎样满足功能使用的需求上降低工程造价。
就是掌握工程结构的相关知识。说白了你的建筑首先得不能倒,建筑领域里面,建筑与结构息息相关,目前的趋势是建筑决定结构。采用什么样的设计风格,决定了你采用什么结构形式以及建筑材料。如鸟巢的钢结构,再比如水立方外部的膜。所以扎实的力学基础、建筑材料基础以及一系列结构学科的基础的掌握至关重要。
就是想谈自学建筑设计的意义。建筑学科不同其他学科,除了掌握上述的学科基础外,还要掌握相关的设计软件,这些都是硬条件。有朋友谈到从大师们的作品的研究学习中着手。我觉得这要看在哪个阶段。如果是一个具有相当水品的设计师来说,上述建议成立(但目前还在自学建筑设计,那么显然不是一个成手);如果是一个菜鸟,研究大师的作品就显得毫无意义。毕竟建筑设计是需要一个工作平台,首先的第一步是具备设计能力,从事设计工作,这样才有机会进行建筑设计,否则你的建筑设计和美术绘画没有任何区别,因为建筑设计是需要被采纳和施工的,这样才能被投入使用,才有意义。其次,如果是初到设计院,那么多观察身边的建筑,而且你有过施工经验的话,会对你的设计工作有很大帮助,那样你能了解到设计中常常出现的一些错误,以后可以避免。当然,这样一来,了解大师的作品完全只能作为你的业余爱好了,因为你的单位能接到鸟巢级别工程的概率是多少,平时的工作无非是住宅设计,亦或是一些常见的公共建筑设计罢了。
Updated in 10.19.2013
两年前的答案时至今日还能骗来几个赞,情绪真复杂。那时候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又不舍得删答案,厚着脸皮重写一遍吧,毕竟也有点感悟。
重要提示:敝人本科毕业而已,还没入职,写出真感受而已。恳请诸位看官辩证阅读,谨慎点赞!
其实,建筑设计几乎无法仅靠自学。作为初学者,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自认为牛逼得一塌糊涂的空间,很可能只是一坨SHIT。这时候,有一位专业人士的点拨实在太重要。况且你要知道,就算是一个最不努力的建筑学生,大学期间的付出都不容小觑。没有deadline的催逼,没有同好的陪伴,敢问朋友,您真能对自个下得了狠手?
所以我的意思是,找个好师傅吧。在校生,去建筑系旁听,多跟教授聊聊;非在校生,动用你的亲属力量社会关系网络资源,争取深度交流。
不过即便如此,自学,作为科班和非科班的建筑生都不可或缺。
和多数学科一上来就钻研XX概论不同,建筑学习则始于感性认知——相信这是共识。别急着研究柯布西耶,而是重新审视你的生活。这一点,Chilly老师说得很妙,不再赘述。只强调一点——描摹。无论是临摹,写生,都比单单用眼睛去看要有用得多。用这招,是强迫自己,用建筑的思维去重整观察,从一个彻彻底底的外行进步成……嗯,好像很懂行的样子。
给自己全方位大洗脑之后,你八成会发现,你几乎被各种各样的烂设计烂空间烂体验包围了!(注意在跟非建筑学同好者走在街上的时候,收敛一下大手一挥骂骂咧咧的行为……)这时候,你大概需要把眼界再提升一个段位了。私以为,在广泛涉猎的同时,尽可能找些所谓的大师作品来研究。(唉,我都没好好研究过几个,还好意思教……) 有系统地看,看他们的建筑是怎样从概念到实体生长起来的,看他们的建筑思想是怎样成熟和变化的。辩证地看,批判地看,带有个人好恶地看。记住存在并非合理(这是低年级时那帮老师说的话里记得最牢的几句之一),所以,别迷信。这时候,你或许能发现,你特别喜欢某一类型,或某位大牛的作品。那就再多找一些,研究透了。这是眼高手低的阶段。不要紧,到此为止,眼力比手力更重要。
是时候上手一些实用技能了。比如建筑制图规范,基本的建筑语汇和相关概念,2D、3D建模软件,徒手表达,等等。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建筑,此为器也。
终于入门了吧,但还是得打个问号。至少对于我,学建筑是这样的:不断反复,不断迂回,不断推翻,不断碰壁,然后,突然有一天,发现我原来不是在原地打转啊。然后,继续不断反复,不断迂回……我只是想说,别急,早着呢。
以上的这一点点感性认知和技能铺垫,是输入。以下,是输出。国内教学的正常节奏是,由基本手法过渡到实际空间,由简单空间过渡到复杂空间。至于个中细节合理与否,不多评论。大体上跟着走,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就好了。注意,硬货来了!- 以下,是跟本科教学流程相关的一些帖子,我按照年级大致分了一下。一些年代久远的,可能看起来土里土气的,但大体的教学方向就是那么回事,稍作参考就好。那些近几年的,质量就普遍很好了,而且详尽,值得认认真真地跟一遍。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另外,我又在我的收藏里翻到了这个,一大堆链接,拿去自己玩吧:(看,豆瓣不是个只有那啥啥那啥啥的网站,长久以来它对我来说都是个压迫感很强烈的存在……)这里,必须再次提及老师的重要性。建筑学大概是所有科目里,把「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贯彻得最好的学科之一——因为如果取消了师生间一对一的交流,建筑教学基本不能成立。每一个任务都可以有无数个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答案都能成立。别安于现状,不断怀疑,不断发问,不断重新审视你的,所谓的,作品。之前说,眼高手低不要紧。但进行到这里,手低是值得警惕的。5.干干别的。阅读、写作、绘画、旅行、音乐、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神学、心理学、天体物理学、生猪养殖学……嗯,我是指,任何你感兴趣的。其实任何行业都该如此,但私以为建筑学尤其应如是。一则,你不该只有建筑一个爱好,因为当唯一的爱好成为职业,是,很,可,悲,的。二则,干建筑考验的是综合能力。一个头脑简单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个优秀的建筑师。之后的事情,我也不了解了,就说到这里吧。能默默地把这几点做了,已经很不容易了。另外,这五个阶段并非单程路线,不需要做到完美再开始下一步,也不能到了这步就甩了之前。从前有个代课老师,最后一课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了十六个字,记不真了,大致是这样:「始于感性,终于实体。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那年我好像是二年级。他说,记下来吧,你们得悟很久呢。现在,可能算是小有所悟吧。班门弄斧了,如有不对,请多指正。
建筑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跟纯粹的理科,比如数学、物理等不同,又和纯粹的艺术不同,有着硬性的规范、材料、结构和功能的要求。所以,自学建筑学其实是很困难的一种行为,和所有的技艺一样,最好要有师傅带入门。如果实在找不到师傅,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有所收获:
1.最重要的一点,要学会看建筑学图纸。各种符号代表的意思,平、立、剖、分析图等等。建筑学是一个空间表达的学科,但是信息传递方式却是二维的,因此,要入门,首先要学会阅读,这根学习外语,你首先要会查外语字典一样。关于绘图,可以参考建筑制图规范。
2.学会看图以后,最好还能试着学会建筑学建模基本软件-sketchup。学会这个软件的目的是代替手工模型,可以快速的将二维图纸还原成三维建筑模型。建筑只有变成三维以后,才能帮助你理解建筑空间及尺度感。
3.学会前面两样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建筑学习了。和其他所有知识相似,建筑学的学习过程也是多看-多记-多做,从复原到模仿再到创新,因此,在能阅读建筑学基本二维信息和掌握三维建模还原能力后,就可以选择一名建筑师的作品进行研究入门。初学者推荐现代主义运动中的旗手柯布西耶早期和中期的作品。购买相应柯布西耶的作品,从小体量的住宅图纸开始阅读和复原建模开始。抄绘、建模、思考大概小半年左右,就会大概有一点建筑学的概念了。然后就可以看看同样以几何体进行组合的几位现代主义建筑师作品,比如密斯,安藤忠雄,迈耶等等。
4.当然,在抄绘图纸,作品建模还原的同时,可以购买本科建筑的相关教材,比如说《房屋建筑学》,《建筑构造》,《中国建筑史》,《西方古代建筑史》,《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等等进行辅助阅读学习。除此以外,就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资料集,可以在网上下载到电子版,彭一刚教授的《建筑空间组合论》。虽然有很多建筑学的学生对这本书表示很复古,不适用,但是对于新手尽快的了解建筑,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5.经过一年多的自学后,就可以出去旅游,当然是建议去外国旅游,参观各种经典建筑,体验建筑的空间、体量感和尺度。然后就是上面那些大神说的,去设计院或者事务所工作和实习,这样对于更快的理解建筑灰常有帮助。
不过总的说来,自学建筑学是一个很长,很艰难的过程,最好还是能够到相关学校进行相关训练。原来就遇到一个学地理的,到学院来旁听,想转规划,然后前前后后来了一两年,最后还是觉得他在门外转,听了很多理论,但是基本上无法做设计。所以最好还是想好是否要来建筑学,这个里面大师灰常少,多的是加班、加班、加班和年复一年的快速生产。俗话说的好,年少不努力,老大做建筑;垂死病中惊坐起,那人还在加班画图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请参考 因为职业的原因,我经常遇到这个问题,不只是网上的简单问话,而是一个个大活人在我面前向我发问。现在就正有一个结构专业毕业想转建筑的小伙子在我手下。
严格的说,我认为无法在这样简单的问答里说清楚这个问题,但是给出一些线索是可以的。
建筑学是综合学科,也是实践学科,综合了科学,工程,艺术,人文,社会几大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建筑学是一门并不深奥,但非常庞杂的学科。本科学制就比较长,5年。而公认比较成熟的建筑师一般要到40岁。每一个建筑设计的具体知识点都不艰深,但是要设计一栋完整的建筑需要知道很多很多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又是很分散和需要具体实践的,因此不管是自学还是科班出身,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学习和实践,其时间以五年十年为单位。
为此我专门写了一本书给初学者,《建筑第一课 建筑学新生专业入门指南》,不管是自学还是刚入学,都可以看看。没有整本书的篇幅,我是无法说清楚哪怕大概的。
不愿意看实体书的,可以搜网上有老版本的。
另外我在计划写一本给毕业后刚开始工作的年轻建筑师,这个估计还需要几年时间。另外,补充一个最近安排的培训计划流程图
本人女,本科结构专业,后来跨考了国内某建筑院校的研究生,现在毕业一年,在一所高校设计院做建筑方案设计的工作。回想自己自学建筑的历程,真是血泪史,心酸痛苦,死去活来。一开始是觉得自己能学建筑,不喜欢做结构师,不甘于只做结构师。工作后渐渐觉得,自己其实蛮适合这种思维方式的工作。以上各位老师说的各种建议我都同意。一开始就是多读书,多看方案,多上国内外建筑网站,有时间就描图,看别人的平面立面剖面,没时间就翻翻床头的建筑册子。多思考吧。现在不敢说多懂建筑,也深知自己功底薄弱。自学建筑是条漫长的路,一般不推荐。记得刚毕业的那几个月,每天都有各种前辈同事对我的本专业抱着很大怀疑,心理压力非常大。这也是正常的。建筑圈其实是有点排外的,我觉得至少国内的是,对外围的人有很大的怀疑和鄙视。我就像是掉进魔法世界的麻瓜,呵呵见解浅薄,各位轻拍。如有更好的建议,不妨提出来讨论哈
本人不懂建筑,看到一篇相关的博文希望有帮助!第一:建筑学不是可以线性学习成功的。重要的是最终的结果。建筑学的学习,和我们以前在高中所学课程,甚至与大学其它的工程类专业都有很大的差异。多数工程类学科是完全可以线性学习得到阶段性成果,最终基本掌握的,因此可以十分重视每个年级的成绩。而建筑学专业则多数的成功法则都在“悟”,因此需要大量的练习、思考以至焦虑、苦恼。比如最简单的绘画和字体训练。如果没有大量的数量的积累,很难取得”悟出道理“的结果。由于大一的学生有着很强的高中学习方法的惯性,总是认为完成老师的作业是天下第一,认为如果完成了就应该达到某种程度的水平了。而每一个课程作业或训练一般都是以任务书或老师的口头表述为主导,其周期及强度都有很强的误导作用。比如老师安排画3张,学生很少完成30张,因为学生”以为“只要画出3张就算完成作业了。比如某一个作业周期是4周,则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在这个周期内完成即可,却很少有自觉地完成高强度的训练的。那么试想:如果平面构成的作业是4周,难道仅仅4周就真的懂了?!其实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实是往往很多学生毕业时也未见得真的懂,因为他们认为当时”我已经完成作业了“!所以说大一时很多同学不应该过于追求设计成绩,而应该踏踏实实地进行基本功训练才是啊。第二:建筑学的设计作品往往与设计者的见识、悟性、修养有直接关系。这样就导致了大一的学生很难被老师表扬的情况。尤其是从小城镇来的同学或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见景中情“的学生,很难从以前的理性思维进入到建筑学的”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中来。试想:字练的不多、画画的不多、看看的不多、记记的不多,只是靠浏览资料就能在大一让老师满意,岂不是开玩笑么?呵呵。所以在大学的初期,往往总是有美术功底的同学、字写得好的同学、家里有设计师家长的同学、有与老师进行有成效的沟通的能力的同学,容易得高分。第三:建筑学的设计学习其实与书法、音乐、美术的学习很相似,只是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而已。必须经历”看、临、思、练、创“的过程。即大量地看、大量地临摹(抄!)、大量地思考、大量地练习,而最终达到创造的水平。尤其在大一直至大三,老师鼓励你临摹、模仿是正确的。只是往往被学生理解为”抄“了而已。试想一个人每天都是浏览书法名家的字帖或者聆听音乐名家的音带,然后就想”创造“出自己的书法风格或”谱写“出自己的音乐作品,岂不是开玩笑?!所以要正确认识”抄“、”思“、”创“、”超“的关系。第四:大学老师的特点和学生的观念上的差异必须重视。大学老师都是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因此他告诉你的必然有一定道理。只是由于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很多老师说的话不容易听得进去。比如老师说你必须重视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学生心里则在想:”我们是画画的吗?我们更需要思考!“呵呵。如果老师说应该注意构图的和谐、完整,学生心里会说:”难道构图就必须象你说的那样古板?“呵呵。如果老师看了图以后对你不十分关心,却对别的同学情有独钟,你会很容易产生反感,却不知道你的图根本没法看,或者一看就知道基本功很差,很少练习,”不可教也!“当年有一个老师在大二的时候对我们说:”你们不要过分地研究什么理念的创造,你们的阅历太浅“,结果我都能听见几乎所有同学的心声:”算啦吧您!你笨以为我们也笨?!“呵呵,这就是差异。现在毕业十年了,我还是在每天思考建筑的内涵,而且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呢。反过来,大学老师也不容易理解学生的心态。由于传统的命令式的高中教育,导致大学的学生大多数不敢与老师交流,而老师又不好”腆着脸“和学生交流。结果课堂上往往气氛沉闷。其实老师也不舒服。有的老师就说过:”现在带设计怎么跟监考似的?“由于多数老师都是很勤奋地走到了今天,而且以为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学生不努力练画、练字、看书,不提出大量问题,老师也会觉得很难办:又不能逼着你练啊,到底这里是大学呢。第五:建议1、建议每天至少画一张速写,而且风雨无阻。简烦无所谓,风格找你认为好学的入手。保证你3个月后见效果。那时你就可以练色彩速写了。等你已经习惯了画画的时候(半年左右),你会自然发现自己对建筑有点感觉了。千万别相信某些高年级老大哥所说的”以后都是电脑,手画没用“的胡说八道。2、建议先入为主地认为带你设计的老师都是好老师而且很有水平。以这种心态去尊重老师,大量地提问题,即使是很幼稚的问题,解决与老师的交流的问题。千万记住。要抢老师,不要等老师。要事先准备问题清单。3、建议保证图面的整洁及构图、字体,以引起老师的好感。记住:大学老师不是高中老师。4、三年级开始以前不要着急学电脑。我曾经试验过,培训画建筑效果图,即使是AUTOCAD、3DSMAX、PHOTOSHOP全部与效果图有关的技术,15天内也能保证不懂英语不懂电脑的人届时成功做出很有质量的效果图,30天则连施工图、LIGHTSCAPE、室内效果图、漫游动画、动画后期合成都搞定。可惜多数人停留在传统思维上不相信而已。5、课程作业周期如果是6周,不论多累也要在第一周就拿出3-5个”临摹方案“,第二周再拿出修改过的3-5个”临摹方案“,目的是熟悉项目及涉及事项。第四周无论如何定方案,第五周进行上板演习,第六周正式上板!平时练习与本项目有关的彩色效果图、配景临摹。第六:建筑学方案设计人才的培养成功率很低。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毕业生在长期的实践中放弃了方案设计,而是以施工图为主或以行政工作为主。因此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将来必然是方案设计与投标的高手。那将造成毕业后初期的另一次沉重打击。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大学时代没有充分地勤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开始什么都不晚。怕的是不自信!via:
一个小偷潜入一建筑设计院欲行窃。没想到始终有人,他只好等。结果设计院的人始终在加班。过了半个月,小偷终于溜了出来,同伙问:去哪了?小偷:在设计院呆了半个月。同伙:你个sb收获不小吧?小偷说:对 请叫我张工。
我在一所高校旁听了3年课程,除英语体育外的全部课程,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现在找到一家设计院实习,同时也在另外一所高校继续听课。想自学建筑绝对可行,我一路走下来周围人对我还算有信心,如果要听课建议去老四所。直接考研也可以,或者去欧洲读高本,或去美国读march II(我接下来的路)。自己一路走下来,发现没有扎实的理论素养是不行的(去最好的大学听课,你可以自己看书,没有人解读会看崩溃的)。我一直以安藤先生为榜样,手里有一本他签名的书,他给我书的时候,左手舞拳,用日语讲了三遍什么,简短有力!他坚定的眼神我一直记得!少年如果有梦就去追!补充:应该是March I,3——3.5年针对本科非建筑或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是学经济的。PS.我手上的项目明年六月落成算是主创团队成员,等有好项目落成后,希望与各位自学者分享探讨
大家都讲了很多,我只有一个简单粗暴的补充:找一些公认的佳作,找到它们的图纸,然后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并且自己重画图纸重画图纸重画图纸。那是一个文艺建筑爱好者真正了解建筑的开始。。。
作为一个建筑学院毕业粗浅学过建筑设计的人来说,设计的事儿,我真不太懂,但学习建筑设计离不开手绘,坚持画了一段时间的手绘,关于这方面的的事儿,稍微了解一点,应该可以对题主有些帮助。关于建筑理论方面的知识,目前我的理解很有限,因为我对建筑设计只是参与做过一些小项目以及对周边建筑的解读,因为个人接触到的内容只是一些比较浅的知识,跟一筑的那些大神们不在一个数量级,本着传统的“经济-适用-美观”的观点做下列简单论述。以下看法难免局限、片面、粗浅,见笑了。首先是功能。不管怎样的建筑,首先要满足功能这一前提,不论是文化建筑、居民建筑还是别的什么类型的建筑,功能始终是第一位的。初学的时候听老师讲“建筑的灵魂就是空的那部分”,当时就像听天书一般,慢慢知识面大了以后,发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我想应该是对建筑最好的解读。其次是形式感。展开来说是个很大的篇章,这里就不一一论述。让我感到诧异的是,接触的一些建筑,发现其对形式感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功能上的追求,现在的各种各样的建筑都在求新求变求异,我也弄不清楚这到底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不清楚是好是坏,这点有点超过我个人能力范畴了,应该请更高层面的专家解释。再者就是施工这些方面了,太庞杂,牵扯到太多东西,学识有限,实在无力总结论述到位。再说说建筑手绘与建筑学习方面的东西。我曾系统地研究过手绘,现在也还在研究,对各种风格都有点了解,所这点还是可以帮助题主的。学习手绘和建筑学习如果结合在一起,有着事倍功半的效果,手--眼--脑结合到一起的感觉真的很爽,以前看到东西就是画不下来,想到的东西也画不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现在几乎可以做到可以画出任何想象出来的东西,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学习的话先从理论学起,市面上有很多这方面的书籍,把理论研究透彻,多买几本书对比着看,慢慢的你看东西就不一样,养成意识之后就大量的练习,有针对性的练习------又是一个很庞杂的系统......跟建筑有关的东西真的是说上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如果你真的想要学习,就慢慢体会吧。附上个人的一些渣作(大神见笑了),这些东西绝大多数都是信笔涂鸦的草图,这些草图完全是笔尖顺着思维在游走;有一些是为项目画的意向图,这些图有些是对着现场图片进行想象和绘制,有些则是根据一个简单的意象推衍出来;还有一些是对着图片进行绘制。----------------------------------------------------------------------------------------------------------------------------------------------------------------------------------------------------------------------------------------------------------------------------------------钢笔画----------------------------------------------------------------------------------------------------------------------------------------------------------------------------------------------------------------------------------------------------------------------------------------项目草图----------------------------------------------------------------------------------------------------------------------------------------------------------------------------------------------------------------------------------------------------------------------------------------信笔涂鸦
对于低层次的设计人员来说,设计即规范,能做到按国家规范设计就可以了。在不同条件下,建筑的层高、朝向、出入口、走道、楼梯、阳台、门窗、采光、通风、防火、车位、容量、密度等等都有相关的规范指引,能做好这些已经不错。
看到很多老师的留言句句在理,很多说得非常细致.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分享下我的看法:1,绘画功底,这个不需要解释2,旅游, 肯定不是跟团3,读书, 不仅仅是建筑史吧,只要自己感兴趣都可以!4 多交朋友,没朋友?能成建筑师么?5 条件允许时,留学下也挺好的.6 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做一个有故事的人.包括恋爱.7 找一个好老师,稳定的工作.切记不要频繁跳槽.8 甲方,政府两条狼,lol,自己要懂得如何跟他们打交道.9 除了专业知识,其他行业就不用关心? NO!10 每个人的人生需要人指点,但不是指指点点. 所以自己拿主意如何学习.11 一颗坚强的心,耐得住寂寞12 健康的身体,建筑学是体力活最重要的是: 做一个个性饱满的人.你的人格魅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毅力仿佛比以上所有的都重要.这一点貌似对所有行业都适用.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至于各种软件学习,规范,施工图,建筑材料,节能等等工作中你自己会知道如何去学习.切记: 不要图名气大的,官僚气重的设计院会很容易磨灭你的上进心,当然,一切的基础是:你喜欢建筑学, 得失心不重.愿意舍弃.
作为一个曾经短暂地上过点建筑课,进过studio,通宵赶图过的孩子,我的回答是:如果自学的目的是做建筑师,请自问自己是不是安藤忠雄吧。如果目的只是拓展兴趣,那么跟进一些新近发生的建筑设计对保持兴趣引发思考还是有助益的。我现在有时会看和全能住宅改造王。有时候,看到一个合理的平面图,或者阳光从墙壁上缓缓泻下的空间效果图,或者人性化的促进家人交流的动线设计,不求甚解的我能够感觉出空间设计的美好,对我很是足够。
我只想说说我一个可能这辈子都不可能做建筑的人,自学建筑给我带来了什么。
可能这里就是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起初对建筑开始感兴趣是因为我一个朋友。我是一个考央美清华多年未果,后来进入一美院的专科环艺部分,主要是室内设计方向,在这个小学校里没有本科那边师资那么好,老师对我们也是爱答不理,上课经常是跟别的老师聊天,或者跟我们说他有个学习班,可以报名来学习了。好多同学基本上还是大学生那一套,谈谈恋爱,进进学生会,或者玩游戏。作为一个致力于多年造型艺术未果的有志青年,当然不想这么沦落下去。
开始的我,当然是更关注自己专业内的东西,画手绘成了每天必做的事情,每天看着好的空间就是在不断的临摹,因为我实在不愿意看着老师拿着50年不变的课件给我们在那不出一点声音的放,在一个寒假的时候我回到家,跟同样考试多年的后来也上了一个综合类大学的朋友坐在一起聊天,他现在在国画系。问他在学校怎么样,他说还好吧,你知道的学校就那样,他说他在自学建筑。
后来他跟我说安腾,说康,说卒姆托等等这些名字,我听的一愣一愣的,他说你不知道这些吗?我不知道,然后他说你应该看看的。然后又跟我说了一些哲学的东西,说到了胡塞尔,海德格尔云云,他说建筑和哲学等很多东西都是有联系的。当时我听他说的真是有点傻了,毕竟作为一个曾经只想搞纯艺术画画的我对我们这个是建筑延伸出来的专业又有了一些不一样的认识。后来我怀着极大的羞愧的心情,去查这些人的名字,一个一个查,然后慢慢有了些了解。
最开始看的好像是安腾的《连战连败》 《安藤忠雄论建筑》,因为之前对建筑并不了解,所以不知道应该先看看西方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因为从历史入手应该会了解更全面。不过说实话三联出的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不是那么好读,毕竟都是类文言性质的,读起来好累。然后其实一开始看安腾的书也跟看天书是的,看他的历程,看他做的东西,一本书看完其实也没多大印象,就是知道,哦,建筑师原来是这个样子。这个时候我的那个国画系的哥们已经搞定了GRE,准备转攻托福,这期间他还问过我一些软件方面的问题。
这时候我已经对学校老师布置的无聊作业不敢兴趣了,给你随便讲讲,然后就给你个题目你做去吧。也不对对作业一块说进行点评改进一下,当然我只是说我们学校,其他学校怎么样我不知道。我就是还是继续读建筑方面的书啊,说是读其实真的就是啃啊。这期间我知道了王受之,开始看他的讲建筑史的视频,真的要感谢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别的学校的精品让我们都能看到。然后自己也看一点哲学的东西,一开始买了本尼采的,说实话,读不太明白,你知道有些书当时看不太明白,可能多年以后再去看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还是老老实实的去看《西方哲学史》了,我是看的罗素的那两本译林出的白皮的上下两册,有人说梯利那本更好更客观,反正最近也刚买了梯利那本,准备再读读看看有什么区别。毕竟历史这种东西多度几遍会有不同的认识。一有时间我就会跟我这个朋友聊天,在我眼里自从他自学建筑开始,俨然已经成了我学习的方向,他会说他最近在看什么电影,在听西方古典乐,跟我说海顿莫扎特,跟我说《V字仇杀队》里面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当时我的心情,我觉得他真的不是在跟我装逼吗?
后来我知道了,不是!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它总是跟当时时代的艺术密不可分,一部建筑史也是一部艺术史。他又给我推荐了一些书让我去读,类似于《形式,空间,秩序》程大锦的,这本书确实好,讲的很基础也很生动,插图那么多,我也每一个地方都做笔记,在这本书上我好像突然找到了头绪一般,《建筑学教程 1.设计原理》讲空间方面的东西还蛮多,同样对我来说是好看易懂。这个时候我的哥们已经在做作品集了,因为他跟我说他要去考老美的学校了,说实话看着他这么一步步自己自学过来,心里挺感慨的,一个学国画的居然马上可能要去老美学建筑了,然后他把他作品集发给我我们在网上一起研究了好几个晚上,我用我的所谓一些专业知识把我的一些疑问提出来,还好是大家还都觉得有用的。
后来慢慢的读的建筑类的书越来越多,我也工作了,做的是一份室内设计的工作,但就是我这个哥们给我的影响让我始终没有放弃去看建筑类的东西。看了建筑史,在看其他书就比较随意了,去看艾未未怎么去做建筑,看斯卡帕的诗意的细部,或者回过头来再去读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看的书就越来越杂了,其实慢慢发现并不是学习建筑就要非要去做建筑设计的,因为其实我一开始非常想去做建筑设计,觉得还是做建筑更高大上一些,后来发现我可能并不适合做建筑设计,但是在学习建筑知识的这段时间,却让我的思考方式带来了多大的转变,我很享受这个思考的过程,我也很享受在这个学习当中我遇到的这些形形色色我未曾谋面的老家伙们,是他们让我觉得好好去做就好了么,但是切记要一直保持一颗热忱且富于学习进步的心。
我的那个哥们后来被罗德岛艺术学院的建筑学研究生录取了,非常牛逼的学校,他也如愿以偿的去老美那里夜以继日的搬砖去了。在那边真的特别辛苦,我用他相册里的一张照片,这是一个人就是累的小憩了一下都会被分分钟恶搞的明白吗?哈哈,不知道过年回家能不能见到他,再跟他聊聊最近的生活。
因为之前受他影响关于中国建筑史,一些园林啊什么看的比较少,最近也开始慢慢把我们自己的建筑还有美学的东西再去多关注一下。我的故事大概就是讲完了,虽然没有说什么技术类的问题,但是就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学建筑的这段心路历程。
一般来说自学任何东西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工作
去大的设计院或事务所
打杂或者实习或者干结构设备什么的
从侧面接触建筑再寻找获得系统学习的机会
建筑领域里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由拳击手改行做建筑师的安藤忠雄
不过那家伙直接开了自己的事务所
没什么参考价值
不过他的事务所第一年是一个项目都没接到的
做设计要受得起打击耐得起寂寞
我是通过跨考到建筑设计的,对自学建筑还是有所感触。对于其他生活环境的国家,可能会提供给一些兴趣爱好者很好的平台,所谓的英雄不问出身。可是在中国,就会有各种门槛。所以说如果想学建筑设计,充满很强的兴趣,那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兴趣去培养!一个是尝试不同的方式来进入这个圈子。比如考研,自考,主动去设计院实习,去工地体验,旅行,所有和建筑相关的。但是这也有个前提,就是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金钱来实现你的这个梦想。另外对书的话应该百度会有一些经典的书单,比如清华的建筑学书单,还有豆瓣的城市笔记人推荐的书等等。加油!
鄙人以前学的专业名称叫装饰艺术设计,毕业后混了几年偏室内的工作。两三年前,开始接触到古建筑。面试的时候,我们的主管是这样的:。。。。他问:你了解古建筑吗?。。。我说:不了解。。。他说:你接触过古建筑吗?我说:没有。。。。。。。然后通知我去上班,当然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招我进去做室内的。。。后来才慢慢转向古建筑。至于自学?恩,当然需要自己多看看这方面的书,多看看这方面的资料。还需要参与到工作中,这个很重要,因为要实际到施工图,就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哪里懂。(举个例子吧:例如我刚画古建的时候,看那些斗拱,看细部图,觉得自己看懂了,什么栌斗,散斗,交互斗,齐心斗,泥道拱,华拱,瓜子拱,昂,耍头等等都觉得自己看懂了,等自己一画,又晕了,不知哪个斗叫什么斗,哪条拱叫什么拱?实际尺寸需要多少?多少等材?飞子椽条的大小,正脊垂脊的大小,老角梁子角梁阑额明乳栿。。。不好意思,说实话,现在对古建还有些名词很晕。有些字以前从来没见过,真的是生僻字。一晕就知道自己不懂了,知道要多找书多看看书,或者请教懂的同事。当然其他同事不可能像在学校的老师一样教你,人家也没义务。)(古建筑有木结构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会好点,木结构稍微复杂。)恩,题主说的是建筑设计。我现在也只是接触到古建筑的一丁点皮毛,私以为是会绘图而已。绘图也需要考虑栌斗大小与散斗大小的关系,栌斗大小和柱子大小高度的关系,柱子大小和整个建筑高度的关系,协不协调,好不好看,有没有安全问题,符不符合规范,使用这个建筑的人习不习惯,好不好用等等。好吧,我个人偏见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这是我浅薄的经验,说的是稍微了解点的古建筑范围,现代建筑我不了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