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关系 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对外政策是[ ] 最大影响[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邓夏生历史工作室
当前位置:&&&&
全球瞩目中的中外关系
上传: dxs1968 &&&&更新时间: 13:04:15
全球瞩目中的中外关系
【2012考纲解读】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进步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互为影响。中国古代历朝政权都程度不同的与周边家乃至亚非、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过联系和交往。特别是近代以来,这种联系和交往越来越频繁、密切,并且对交往的双方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发展中外关系更加重要。中国要营造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构建和谐的世界秩序,必然要以史为鉴、趋利避害。因而,中外关系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在高考历史单科和文综试卷中,中外关系史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全国文综卷考查了近现代史上美关系曲折变化过程的内容、唐朝和洋务运动时期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情况、万隆会议及其中国的外交方针等。北京和天津卷考查了唐宋、明清时期中外的科技文化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的内容以及清末中国人世界观念的演进等。上海、江苏和广泛的历史学科卷则考查了洋务运动,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及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近代史上的中日战争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考查,涉及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多种题型,并占有相当大的分值。
本专题以往涉及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的对外友好往来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上,近年有所变化,更多关注中国人世界观念的变化、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及其影响、重要的双边关系等。在备考复习中,尤其要关注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
在日常教学与复习备考中,我们应重点关注:
1.历史上中国的对外友好往来:政策、表现、重大事件和影响。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活动、成就和影响。
3.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中日、中欧、中国与东盟)的历史与现状。
4.中国对世界认识的变化:思想、实践和影响。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主要内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默写、背诵提示】(1)外交方针与政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内涵、意义。(2)重大外交活动: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义)、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会议。
【重点、难点破解】(1)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国之初,中国面对当时阵垒分明、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决定在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遵循三个基本方针:&另起炉灶&,同113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扫干净后再与它建立外交关系。为此,中国首先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争取同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参加了著名的亚非会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五个方面是完整的辩证的统一,其实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促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它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不断发展的主要保证。因此,考纲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作为引子,其立意则在于通过了解这些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这一考点复习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
【主要内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默写、背诵提示】(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标志、原因、意义。(2)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经过、影响。(3)中日建交:背景、经过、意义。(4)中美、中et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1)这一考点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命题的重点地区,因此复习既要注意细节.又要关注宏观。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进行重大调整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时期。这突出表现在: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的坚冰开始打破;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改善,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三件大事,对中国之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其对中外关系发展变化的意义,自然就成为这一考点复习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主要内容】中国积极参加联合目及其它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默写、背诵提示】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凋整(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及其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两种教材有差异.相同的内容有:新时期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因此复习的重点要放在这些相同知识的理解、认识上。
【2012考点pk】
中外关系史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中国近代的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的内容比较多,本专题主要将其界定在外交活动及政策的范围,侵略与反侵略的内容未列入本主题)、新中国的外交三大时期。在复习过程中,建议以&汉唐时期的中外关系&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近代以来的中外关系&&中国人世界观念的演进&为主题展开。
主干知识要点
汉唐时期的中外关系
1.两汉时期,与朝鲜、日本和越南的交往;与安息、大秦的往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路线和影响;汉朝对外政策和东亚文化圈的扩展及影响。
2.隋唐时期,向东与新罗、日本的友好往来,向南与东南亚、印度的往来,向西与中亚、西亚、欧、非的交往;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十分频繁的原因(条件)和影响;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的异同
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的)和概况、意义和局限性;华侨开发南洋的过程和作用;戚继光抗倭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葡萄牙租占澳门和郑成功收复台湾。
2.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原因、结果、影响和《尼布楚条约》。
3.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新变化及其成因与影响
近代以来的中外关系
1.晚清时期列强的侵略、主要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的原因与过程。
2.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外政策及原因;&二十一条&;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斗争;国民政府依附英美、对日妥协的表现和原因
抗美援朝;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与方针制定的原因和背景、重大外交活动、主要成就及其影响;中美、中日、中欧(法、德、俄)以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国人世界观念的演进(从天朝上国到全球视野
1.天朝上国的迷思:闭关锁国政策的由来、实践和影响。
2.面向世界的思考: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
3.物质技术的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学习西方长技。
4.政治制度的借鉴:从维新变法到民主革命。
5.思想文化的探寻:从新文化运动兴起到马克思主义传播。
6.积极主动的开放:新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思想
【名师点睛】
2.进行纵向的归纳和联系。要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关系发展的原因、概况和影响,就需要进行横向的联系。如隋唐时期的中外关系,要掌握其表现就应注意归纳隋唐与东面朝鲜和日本的往来,与南面东南亚、印度的往来,与西面中亚、西亚、欧非的交往;要分析其原因与影响,就应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民族关系的状况相联系,进而认识外交与内政的相互政策、成就和意义,就必须联系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特点和变化。
3.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本专题而言,有许多问题可使用比较的方法促进理解与思考。如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异同点的比较;古代不同时期对外关系的表现及特征的比较(例如唐朝和清朝对外政策、特点和影响的比较);新旧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原因与影响的比较;&闭关锁国&&门户开放&&对外开放&政策的比较;中美关系与中欧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的比较。
【规律方法】
分析古代中国对外交往频繁、关系密切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1)政治稳定,国家统一;(2)思想开放,政策开明;(3)经济繁荣,文化领先;(4)交通发达,技术(如航海)进步;(5)民族关系融洽,周边环境良好。分析近代以来的外交关系、政策和特点的原因,可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去考察,一般地说,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往往就会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反之,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的外交政策。如明清以前,中国的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周边环境良好,因而各封建王朝都推行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对外交往繁盛;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遭到外来侵略,逐渐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当今世界,虽然国与国的争端、局部战争、地区冲突不断,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我国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了解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的表现,可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梳理:(1)经贸往来、互通有无;(2)政治交往、互派使节;(3)文化交流、互相学习;(4)反击侵略、捍卫边疆。对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发展的表现,可从外交政策与方针、重大活动与成就、意义与影响等方面去归纳。分析对外关系的影响,一般可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人民生活、扩大中国影响、增进彼此的信任和友谊、捍卫国家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等方面进行分析。
&&& 中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可归纳总结如下。(1)两汉时期: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东亚,远及欧洲和非洲。(2)隋唐时期:对外开放,对外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的长安不仅是与周边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且唐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3)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新趋势:对外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出现了西学东渐。(4)近代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丧权辱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中国外交处于屈辱地位。(5)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对外关系不断发展,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 在归纳阶段总特征的基础上,还可以其特点进行具体化,如唐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可阐述为:(1)对外政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的国策,积极、主动地与世界交往,既传播博大精深的唐文化,又容纳一切外来文明。(2)交往地区广泛,且具连续性。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亚、欧、非,涉及地区之广,前所未有。对外往来贯穿唐王朝的始终,具有明显的连续性。(3)交往渠道众多。有公派及民间留学、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等。(4)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5)交往结果双赢。中国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外国传入的土特产、物种和艺术等,也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和中华文明的内容。这种交往是互利互惠的&双赢&。在交往过程中,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6)交往经验宝贵。史实表明,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 新中国外交的特点可概括为:(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我国外交的最基本特点。(2)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始终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3)重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基石。(4)经历了重意识形态到重国家利益,由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
&&& 中外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给我们的启示:(1)从原因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捷、民族团结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条件。(2)从过程看:和平友好交往是中外关系的主流,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爱好和平,崇尚友好。(3)从后果看:对外开放,重视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只能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2011命题热点】
&&& 2.中国与近邻(如印度)特别是东盟的关系。复习时应关注中国与其在历史上的友好往来以及我国新时期对外关系的基本态度和外交政策。
&&& 3.从古至今中国人世界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与影响。
&&& 4.一年中外关系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与国家利益和人民生活联系密切,往往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高考命题的重要话题。
【名师预测】
一、单项选择题
秦汉时期中国已经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起到了沟通中西的桥梁纽带作用。据此回答1~4题。
1.&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分别是&&&&&&&&&&&&&&&&&&&&& (&&& )
&&& a.汉朝和安息&& b.汉朝和大秦&& c.匈奴和安息&& d.匈奴和大秦
2.下列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两汉之际,佛教通过它传入中国
&&& b.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关联系
&&& c.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 d.它的出发点是广东沿海港口
3.唐朝陆上&丝绸这路&最远延伸到&&&&&&&&&&&&&&&&&&&&&& (&&& )
&&& a.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
&&& b.至地中海进入欧洲、非洲
&&& c.从西亚向西北行进至欧洲
&&& d.从北非西进至今天的西班牙、葡萄牙
4.自五代、两宋之后,&丝绸之路&逐渐变得萧条,导致其衰落的直接原因是&&& (&&& )
&&& a.经济中心的南移&&&&&& b.海上贸易的兴起
&&& c.航海技术的提高&&&&&& d.民族战争的影响
&&& 汉唐时期,我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与许多国家和地区之间都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彼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影响深远。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史实中,可以说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拓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
&&& 远及欧洲&的是&&&&&&&&&&&&&&&&&&&&&&&&& (&&& )
&&& ①&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②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③&丝绸之路&
&&& 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④166年,大秦安敦王明的使者到达东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6.唐朝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
&&& a.班超和甘英&&&&&& b.玄奘和义净
&&& c.吉备真备和鉴真&&&&&& d.唐玄宗和云南王
7.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共同原因和条件有&&&&&&&&&&&&&&&&&& (&&& )
&&& ①积极的外交政策②世界领先的经济文化③相对发达的对外交通④贸易往来的利益
&&& 驱动⑤强大的军事力量
&&&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 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政策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前期对外积极主动交流频繁,后期逐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据此回答8~10题。
8.郑和下西洋的进行的一些对外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是&&&&&&&&&&&&&&&& (&&& )
&&& a.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 c.明朝时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d.明政府主动外交的一种手段
9.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开辟新航路活动的最大不同点是&&&&&&&&&&&&&&&& (&&& )
&&& a.航海的时间与规模 b.航海的范围与方向
&&& c.航海的条件和过程 d.航海的动机与影响
10.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发生显著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 a.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 b.外国侵略势力的入侵
&&& c.封建经济的自我封闭&& d.国内分裂势力的活动
&&& 历史现象不可能照原样重复再现,但历史文物却可以显示历史特征,反映历史本质。据此回答11题。
11.下列文物能够反映汉唐时期对外关系的是①&汉倭奴国王&印②《尼布楚条约》的正式文本金印③唐墓出土的非洲黑人陶俑④《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⑤滇王金印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④⑤
&&&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一次次侵略,清政府由抗争走向妥协、卖国,由对外&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据此回答12~14题。
12.下列关于清朝闭关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 a.目的在于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b.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相适应
&&& c.是对外商加以限制的政策&& d.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13.近代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开放的商埠所在省区处于最
&&& 内陆的是&&&&&&&&&&&&&&&&&&&&&&&&&&& (&&& )
&&& a.湖南 b.湖北 c.四川 d.青海
14.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标志是&&&&&&&&&&&&&&&&&&&&&&& (&&& )
&&& a.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b.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 c.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d.中外反动抛力联合剿杀义和团
&&& 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问题上够明确,直到遭受屡次挫折后,才逐步地转变思想认识。据此回答15~16题。
15.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
&&& 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其根本原因是&&&&&&& &&&&&&&&&&&&&&& (&&& )
&&& a.不敢同帝国主义决裂&& b.民族资产阶段的软弱
&&& c.希望换取列强的外交承认&& d.愿意与列强建立友好关系
16.1924年11月,孙中山在北上途中说:&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
&&& 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以下对
&&& 此解读错误的是&&&&&&&&&&&&&&&&&&&&&&&&& (&&& )
&&& a.说明孙中山认识到历次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
&&& b.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中国和平统一的必备条件
&&& c.说明了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客观原因
&&& d.表明孙中山的阶级立场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17.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
&&& a.列强的侵加和十月革命的鼓舞
&&& b.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卖国
&&&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 d.工人斗争的促进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18.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是&&&&&&&&&&&&&&&&&&& (&&& )
&&& a.缓解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 b.抵抗日本侵略的外交策略
&&& c.&向日妥协、对红军围剿&的方针&&& d.准备停止内战、对外抗日的表现
&&&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要取了坚定而灵活的外交政现,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据此回答19~22题。
19.在1955年召开的亚非国家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的方针是(&&& )
&&&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 c.&求同存异&& d.&对外开放&
20.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发挥积极作用的国际会议是& (&&& )
&&& a.1954年日瓦会议&&&&&& b.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
&&&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的第26届联大
2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的外交政
&&& 策进行了重要调整。下列有关我国外交政现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 治,维护世界和平②实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③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积极开
&&& 展睦邻友好关系⑤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⑥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 a.①②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⑤
22.近代中国的开埠通商与今天的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的根本不同在于& (&&& )
&&& a.开放的背景和目的不同 b.开放的地区和程度不同
&&& c.开放的后果和影响不同 d.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吗?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认为:&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材料三& &立译馆翻夷书&,&凡以海洋事进者,无不纳之,所得夷书,就地翻译&,一时&海外图说毕集&。
&&&&&&&&&&& &&《林则徐与澳门》
&&& 材料四&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海国图志&序》
&&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是怎样认识清王朝和世界的?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 (2)材料三和材料四体现的思想与材料一明显不同,其主要变化是什么?这一变化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 (3)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这种对世界认识的变化的原因。
24.右面三幅历史照片,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请仔细读图并回答问题:
&& (1)图一拍摄于什么时候?它反映了当时
我国怎样的外交方针?实施这一方针
的原因和作用如何?
&& (2)图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分析
这事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 (3)图三反映了现代史上哪一重大外交谈
判?结果如何?为什么?
(4)以上图片反映的史实说明中国政府始终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25.有人说&弱国无外交&。但也有人认为&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谈谈你同意哪一看法?
参考答案:
1.b&&& 2.a&& 3.d&& 4.d&& 5.c&& 6.b&& 7.a&& 8.d& 9.d
10.b&& 11.a& 12.a& 13.c& 14.c& 15.b& 16.d& 17.c
18.c&& 19.c& 20.a& 21.a&& 22.d
23.点拨: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对世界认识的变化,解答时应审清题意,依托教材组织答案。
&& (1)认为清王朝是&天朝上国&,对外部世界和时代变化一无所知。这是虚骄自大、闭目塞听的愚昧思想。闭关自守,影响了与世界联系和交流,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
&& (2)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世界观念,注目世界、了解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启发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世界,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3)雅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和清王朝的战败。
24.点拨:本题为情境问答题,三幅历史照片提供了三个外交场面。关键要准确把握照片透露的历史信息,即照片中主要人物及当时的活动所反映的外交事件。然后,联系所学知识,据设问一一作答。
&& (1)1949年底。&一边倒&。原因:世界上两大阵营斗争尖锐;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孤立、封锁和包围,企图扼杀新中国。作用:使新中国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 (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发展,现出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改善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地位,缓和了国际局势;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逐渐形成。
&& (3)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结果:签署了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决定于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声明届时将香港还中国。原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其创造了有利条件;&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其提供了中、英、港都能接受的方案。
&& (4)灵活务实、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5.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两种观点任选其一,没有标准答案,再列举有关史实加以说明。本题观点一是指弱国在外交上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观点二强调各国在维护主权、国家利益面前是平等的。在确定观点之后,指出中国在这两次会议上的地位、斗争、作用。注意史实与观点的统一,论从史出。
同意观点一。①巴黎和会上,中国虽然是以战胜国的身份与会,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一切特权等要求,但由于中国是个贫弱国家,会议无理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虽然是以五大国的地位参会,并在会议上提出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主张,但会议没有接受,这说明强权即公理,弱国在外交上只能任人摆布。
同意观点二。①巴黎和会上,列强虽然没有同意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但中国以战胜国参会,并据理力争,最后也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体现了弱国强国在维扩国家利益和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②日内瓦会议上,比较贫弱的新中国是以五大国地位与会,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进行了不懈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会议的进展。这表明弱国也有外交,可以通过外交官的主观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对中国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